黑龙江省北部高寒区大豆高产综合栽培技术
- 格式:pdf
- 大小:354.72 KB
- 文档页数:2
大豆高产栽培技术要点北方地区属于高寒地带,是大豆的主产区,也是优质,高质大豆的发源地。
如何更好更快地提高大豆产量和质量。
对大豆高产栽培技术要点作如下介绍。
一、整地大豆种植方式可分为平播与垄作。
在平播大豆地块又分为无深翻深松基础的地块,与有深翻深松基础的地块。
在无深翻深松基础的地块,进行伏翻、秋翻或耙茬深松整地,耕翻深度18-20厘米,耕深一致,误差为±1.5厘米;耕幅一致,误差为±4厘米;回垡一致,立垡与回垡率小于5%,并做到不重耕,不漏耕。
翻、耙结合;无大土块和暗坷垃,每平方米耕层内直径大于5厘米的土块少于5个,耙茬深度12-15厘米,深松深度25厘米以上。
伏翻、秋翻或耙茬深松整地要达到待播状态。
有深翻深松基础的地块,可进行秋耙茬,拣净茬子,耙深12-15厘米,耙平耙细。
春整地要做到翻、耙、耢、压连续作业。
二、种子处理方法种子播前应进行精选。
用大豆选种机或人工选,剔除病斑粒、虫食粒、破损粒及杂质。
种子纯度不低于98%,净度不低于99%,发芽率不低于85%,含水量不高于13.5%。
种子包衣。
播种前用已登记的大豆种衣剂包衣,防治地下害虫、二条叶甲和根腐病等病虫害。
三、播种1.播期。
地温稳定通过7-8℃时开始播种,我县可在5月1日-10日播种。
2.播法。
用垄三耕播机或2bt-2播种机播种,小行距10-12厘米。
3.密度。
根据品种特性、水肥条件及栽培方式而定。
一般公顷保苗27-32万株。
4.播种质量。
种、肥分箱,不混合,播后种、肥不接触,不重播,不漏播,不断条,播种均匀,播后及时镇压。
四、合理密植,并搞好植株株行配置,保证在较理想的群体状态下,使个体发育健壮,协调植株体内养分分配矛盾。
五、田间管理1.及时移栽、补种、间苗、定苗。
如出现缺苗断垄、疙瘩苗,应在第1对真叶长出后尽早移栽。
若苗量不足以移栽,应及早补种。
要按照品种要求的密度间苗,一般在大豆齐苗后进行。
2.适时铲趟保质保量搞好三铲二趟。
东北地区标准种植大豆方法分析一、地区气候特点东北地区属于寒温带季风气候,夏季短而热,冬季长而寒冷。
春季气温波动较大,多风,多雨,多霜。
由于东北地区地势较高,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对大豆生长有利。
二、土壤条件东北地区土壤以黑土为主,肥沃适合作物生长。
但部分地区土壤肥力较低,需要施肥改良,提高土壤肥力。
在选择大豆种植地时,要选择土层深厚、排水良好、土质肥沃的地块,有利于大豆生长和发育。
三、品种选择东北地区适合种植的大豆品种有黑龙江大豆、丰收大豆、东北大豆等,这些品种具有抗寒性强、耐湿涝、适应性广等特点,能够适应东北地区的气候和生长环境。
在种植时要选择适宜当地气候、土壤和管理条件的品种。
四、播种方法东北地区大豆的播种时间一般在5月中下旬至6月中旬,要选择适宜的气温和土壤湿度来进行播种。
播种时一般采用直播和插秧两种方式,直播时每亩需播种大豆种子10-15公斤,插秧时每亩需插秧3000-4000株。
在播种过程中要注意合理密植,保证大豆的生长发育。
五、田间管理1.灌溉:在东北地区,大豆生长期间需要适量的水分,而且施水要及时,保证生长期间不要出现旱涝伤害。
2.施肥:在播种前应根据土壤肥力进行施肥,施入深松腐殖质肥料和磷、钾等微元素,提高土壤肥力,增加大豆的产量。
3.除草:大豆的幼苗对光照具有极强的需求,为了保证幼苗期的照射量,应及时除草,保持田间通风透光。
4.支架:在大豆结果期,要适时搭建支架,让大豆植株有良好的支撑,增加通风性,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六、病虫害防治东北地区大豆的主要病虫害有炭疽病、病毒病、蚜虫、甲虫等。
为了控制病虫害的发生,要采用综合防治措施,包括病虫害防治剂的喷施、病虫害损害的监测和防治、病虫害的生物防治等多种手段,及时发现并控制病虫害的发生,保证大豆的产量和质量。
东北地区大豆的种植方法包括地区气候特点、土壤条件、品种选择、播种方法、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多个方面。
科学的种植方法对于提高大豆的产量和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有利于推动当地农业的发展,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
高寒地区大豆种植与栽培技术高寒地区的大豆种植技术和栽培技术是一门独特的农业学科。
高寒地区因其寒冷气候和特殊的地理条件,种植大豆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在这样的环境下,正确的大豆种植技术和栽培方法是提高产量和品质的关键。
1. 土壤要求高寒地区的土壤一般为石灰性土壤,土层深度较薄,土质疏松。
在大豆种植前,必须对土壤进行测试和改良。
一般而言,高寒地区的土壤酸性较大,对于大豆的种植来说不利于其生长。
为了改善土壤酸性,可以采用石灰肥和有机肥的配合,进行返青肥的种植。
2. 种子与播种种子是大豆种植的重中之重。
优质大豆种子能够直接影响到作物的生长和品质。
因此,选择优质的种子至关重要。
在大豆种植前,必须进行合理的种子消毒和处理,以避免病虫害的侵蚀。
在繁育阶段,南北方大豆品种需要进行长途运输,在运输过程中,要注意种子的保护和储藏。
3. 施肥施肥是高寒地区大豆栽培中另一个重要的决定产量的因素。
由于高寒地区土壤酸性较大,土壤养分含量不高,施用化肥和有机肥可以有效地改善土壤质量。
在大豆生长的不同阶段,需要施用不同类型和量的肥料。
在大豆的生长初期,需要施用氮肥和钾肥;在花期和果实扩展期,需要施用磷肥。
同时,可以施用有机肥改善土壤质量,促进作物生长。
4. 病虫害防治高寒地区的大豆种植面临着较大的病虫害威胁。
白粉病、蚜虫、螟虫等病虫害对大豆的生长和品质都会带来不同的影响。
针对不同的病虫害,可以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
例如,在大豆栽培初期,可以使用农药喷雾来防治病虫害。
在后期,可以采用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等方式来防治病虫害。
总之,高寒地区大豆种植和栽培技术需要在评估土壤质量、优选种子、精准施肥以及病虫害防治等方面下足功夫。
同时,在种植前期,要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确保大豆的良好生长和高产优质。
黑龙江北部地区大豆生产技术摘要针对黑龙江省北部地区气候特点,提出了适于黑龙江省北部地区应用的大豆综合高产栽培技术,包括轮作、整地与施肥、精选良种、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适时收获等内容,以供大豆种植户参考。
关键词大豆;气候特点;生产技术;黑龙江北部地区中图分类号 s565.1.04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03-0194-01黑龙江省北部地区主要是省品种区划的第四积温带、第五积温带和第六积温带。
这一地区由于土地开垦年限短,土壤黑土层较厚,土质比较肥沃,化肥用量低,农药用量少,污染极轻,生态条件适于生产有机豆和绿色大豆。
同时由于这一地区耕地面积大,机械化程度高,商品率高,是具有很大开发潜力和前景的重要绿色商品大豆生产基地之一。
针对其气候生态特点,把这一地区大豆生产搞好,无论对发展地方经济,还是促进农民增产增效奔小康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黑龙江省北部地区气候特点该区域总的特点,一是气候比较冷凉,作物生育期间有效积温低。
在第四积温带≥10℃活动积温只有2 100~2 200℃,在第五积温带≥10℃活动积温只有1 900~2 100℃,第六积温带则在1 900℃以下,不少地方甚至只有1 700~1 800 ℃。
二是生育期短,霜降早。
一般气候好的地方无霜期仅110d左右,比较差的地方只有85~90d。
三是小气候明显,同一个村屯不仅山上山下气候大不一样,而且就同一地块而言,南坡北坡气温亦有很大差别。
四是低温早霜危害比较频繁,一般3~4年就有1次低温早霜。
对这些特点应有充分的认识,以在大豆生产中趋利弊害。
由于该区地处高寒,无霜期短,低温、早霜是影响大豆生产的重要因素;该区春季大风天数较多,春季和夏初降水较少对大豆生长发育亦有较大影响。
由于该区大豆种植比例高达40%~70%,重迎茬50%~95%,重迎茬问题是大豆生产中的突出问题。
2大豆生产技术针对该区气候特点和生产中的问题,笔者经过6年大豆大面积高产综合配套技术的试验和示范,总结了以机械为载体,以旱作为基本耕作形式,以促早熟为中心环节的大豆大面积高产工程化栽培技术模式,即“正(迎)茬伏秋早耕塇,良种包衣细精选;氮磷钾肥分层施,适早播种匀植点;灭草治病防虫害,适收细打严把关”。
探讨黑龙江地区大豆种植及病虫害防治技术措施黑龙江地区是我国主要的大豆种植地区之一,因为其气候条件和土壤适宜大豆的生长,黑龙江地区的大豆种植规模较大。
由于种植面积广、天气多变和土壤特点等因素的影响,大豆种植过程中面临着各种病虫害的威胁。
为了有效保护大豆作物的生长,提高产量和质量,必须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进行病虫害的防治。
本文将着重探讨黑龙江地区大豆种植及病虫害防治技术措施。
一、大豆种植特点1.气候条件黑龙江地区属于寒温带季风气候,夏季短而炎热,冬季漫长而寒冷。
这种气候条件对大豆生长有一定的限制,但是种植面积仍然较大。
2.土壤特点黑龙江地区的土壤以东北平原黑土为主,肥沃适合大豆生长。
但同时也存在土壤质地不一、排水不畅等问题,需要注意土壤管理。
3.种植技术大豆的种植技术主要包括选种、育苗、田间管理、灌溉、施肥等方面的工作。
这些工作需要根据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进行合理的安排和管理。
二、大豆病虫害防治技术措施1.病害防治(1)大豆枯萎病大豆枯萎病是由真菌引起的一种病害,主要在潮湿多雨的环境下发生。
防治方法主要包括选用抗病品种、合理密植、轮作种植和合理施肥等。
(2)大豆锈病大豆锈病主要在潮湿气候条件下发生,对大豆的生长造成严重影响。
防治方法包括及时清除病叶、喷洒杀菌剂、保持通风等。
2.虫害防治(1)大豆蚜虫大豆蚜虫是大豆的常见害虫之一,主要危害大豆嫩叶和嫩茎。
防治方法主要包括选用抗虫品种、利用天敌控制蚜虫数量、合理施肥等。
三、推广应用发展大豆种植业的技术措施1.科学种植推广优质种子,根据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合理布局,合理施肥和灌溉,增加大豆的产量和质量。
2.加强病虫害监测建立病虫害监测系统,加强田间巡查,及时发现病虫害,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及时控制病害的传播。
3.培育抗病虫害品种加大对大豆抗病害品种的培育研究力度,选育适应当地气候特点的品种,提高大豆的抗性,减少病虫害危害。
4.推广生物防治技术加强对生物防治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发展天敌、天敌真菌等生物防治剂,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使用,降低环境污染。
高寒地区大豆综合高产栽培技术
李洪斌;张广;梁吉宏
【期刊名称】《农业科技通讯》
【年(卷),期】2006(000)001
【摘要】大豆是大兴安岭垦区的主要农作物,每年的播种面积在90万亩以上,占总播种面积的75%以上。
长期以来,由于气候冷凉,无霜期短,积温不足,以及缺乏适宜的品种,大豆单产一直徘徊不前。
仅为150kg左右,灾害年份甚至单产不足100kg。
【总页数】2页(P30-31)
【作者】李洪斌;张广;梁吉宏
【作者单位】内蒙古大兴安岭农场管理局;大兴安岭农场管理局农业处,呼伦贝尔,165471;大兴安岭农场管理局农业处,呼伦贝尔,16547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5
【相关文献】
1.大兴安岭高寒地区超早熟大豆综合丰产技术 [J], 张革;刘绍艳
2.高纬高寒地区外引骨干大豆品种资源筛选与综合性状评价 [J], 韩德志
3.高寒地区大豆生产综合配套技术 [J], 李洪斌;张广
4.高寒地区大豆生产综合配套技术 [J], 李洪斌;张广
5.玉米杂交种嫩单七号在北部高寒地区亩产吨田综合高产栽培技术分析 [J], 孙国锋;姚卫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黑河43号高产创建及大垄密植栽培技术韩德志1 孔雪松2 闫洪睿1 张 雷1 鹿文成1 梁吉利1贾鸿昌1 房树彬3 张伟力3 王元林3 刘祥军3(1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黑河分院/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黑河综合试验站,黑河164300;2黑龙江省肇东市黎明镇农经站,肇东151100;3黑龙江省红色边疆农场,黑河164321)摘要:黑河43号为高产、稳产、优质、抗病、广适应性大豆品种,有独立知识产权,获新品种保护权。
适合黑龙江省北部高寒区种植,达到国内外领先,推广至今迅速成为黑龙江省种植面积最大的品种,受到农民好评。
在推广过程中创造了很多大面积高产示范典型,总结经验的同时,完善了一套综合性高产栽培技术,该技术对于指导生产单位进行大豆生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黑河43号;大豆;高产示范;高产技术黑河43号是运用遗传学基本原理,通过有性杂交、基因重组、累加、互补创造的大豆品种新类型。
前期生长快,抑制杂草能力强;株高75cm,紫花,长叶,灰色茸毛;粒大、圆黄、有光泽,商品性极佳。
蛋白质含量41.84%,脂肪含量18.98%,总量为60.82%,利于加工。
接种鉴定中抗灰斑病,适应性广。
在适应区,出苗至成熟生育日数115d左右,需≥10℃活动积温2150℃左右。
2005-2006年区域与生产试验19点次,每hm2平均产量2337.09kg,比对照平均增产9.3%,增产大豆290.05kg。
适于黑龙江省第四积温带种植,亦是黑龙江省南部、内蒙古、辽宁、吉林等地迟播救灾的理想品种,达到了国内外领先水平[1]。
1 遗传背景与选育经过1.1 遗传背景 黑河43号的选育及成功推广与其丰富的遗传背景密不可分,其遗传组成中,核基因来源于3份外引材料:日本的十胜长叶、俄罗斯的尤比列、美国的美丁;3份农家材料:四粒荚、元宝株、紫花四号。
细胞质基因来源于克山白眉。
广泛的遗传基础奠定了黑河43号高产、抗病、广适的优良特性[2]。
1.2 选育经过 黑河分院以抗炸荚为目标,改良黑交92-1544(黑河18号)的炸荚性状。
2011年第7期实用技术
黑龙江省北部高寒区大豆高产综合栽培技术
鹿文成
(黑龙江省农科院黑河分院/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黑河综合试验站,164300)
黑龙江省北部高寒区土地资源丰富,土壤肥沃,气候比较适宜,机械化程度高,大豆种植面积大,每年达100多万hm2,占黑龙江省大豆种植面积的1/4左右,商品率高,是我国重要的大豆产区和商品豆基地,亦是国家高油大豆优势产业带。
生产上急需明确该区大豆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为提升该地区大豆的产量和品质提供技术支撑,以提高该区大豆的市场竞争能力。
1选茬与整地
前茬选择玉米、小麦等禾谷科作物或经济作物为佳。
实行3年以上的不同作物轮作,做到不重茬、不迎茬。
平播大豆,无深松基础的地块进行伏、秋翻或耙茬深整地,耕翻深度为18~20cm,翻、耙结合,无大土块和暗坷垃;有深翻深松基础的地块可进行秋耙茬,耙深12~15cm,耙平耙细。
垄播大豆,麦茬伏、秋翻或搅麦茬深松起垄,垄向要直,50m垄长直线度误差为±5cm、垄距误差±2cm、垄辐误差±3cm。
垄体压实后垄沟到垄台的高度为18cm,垄高误差为±2cm,达到播种状态。
2施肥
底肥提倡以优质农家肥为主,每hm2施15m3以上,结合整地一次施入。
化肥作种肥实行测土配方施肥,一般土壤肥力,每hm2施肥量为纯氮35~46kg、五氧化二磷46~69kg、氧化钾20~30kg,折合为所用的化肥、复合肥或复混肥的实际用量,施于种侧下方4~5cm 及7~14cm处,切忌种肥同位,以免烧种。
在大豆初花期每hm2用尿素10kg,加磷酸二氢钾1.5kg,溶于500kg水中喷施。
苗期追肥:在大豆生长较弱时,2遍地铲后趟前追施氮肥,每hm2追施尿素45~75kg,追肥后立即培土;大豆前期长势较弱时,在大豆初花期用尿素10kg加磷酸二氢钾1.5kg溶于500kg水中喷施,并根据需要加入微量元素。
3品种选择及其处理
3.1品种选择根据当地生态类型和市场需求,因地制宜地选择优质、高产、熟期适宜、抗病、抗逆性强的品种或专用品种。
把适应市场的高产优质品种作为用种目标,坚持区域布局,严禁跨区种植,选择当地成熟保证率80%以上的品种作为主栽品种。
建议第三积温带(指北安市部分乡镇)主栽黑河38号、黑河36号、垦鉴豆28等;第四积温带主栽黑河38号、黑河43号、黑河52号、垦鉴豆28、垦鉴豆27、北豆10号、北豆14号等;第五积温带主栽黑河45号、华疆4号、黑河39号、黑河50号、东农49号等;第六积温带主栽黑河35号、北疆1号、东农44号、黑河44号、黑河49号、华疆2号等。
3.2种子处理种子播种前要做到精选,用大豆选种机或人工挑选剔除病粒、残粒、虫食粒,使种子净度达到98%,纯度达到98%,发芽率85%。
药剂处理种子包衣:根据当地土壤条件及病虫害种类,选择登记过的大豆种衣剂,如恩地、生物表面活化剂等进行种子包衣,防止孢囊线虫病、根腐病、根蛆等地下病虫害。
药剂拌种:防治大豆根腐病可用50%多菌灵或50%多福克合剂按种子量的0.3%进行拌种。
微肥及菌肥拌种硼钼微肥拌种每hm2用200g 溶于400kg热水中,全溶后与种子拌匀,稍加阴干后播种。
生物钾肥拌种按菌液与豆种1:50的比例进行拌种,阴干后播种。
微肥、菌肥拌种和种子包衣同时应用时,要先拌种,阴干后再进行种子包衣,同时必须保证菌肥的生物活性不受影响。
4播种
4.1播期地温稳定通过7~8℃时开始播种,黑龙江省北部地区以5月5-15日播种为宜。
4.2播法与密度大豆“垄三”栽培技术模式采用垄三耕播机或2BT-2播种机播种,小行距10~12cm;密度根据品种特性、水肥条件及栽培方式而定,北部第四、五积温带每hm2保苗28万~30万株,北部第六积温带保苗30万~32万株。
大豆小垄窄行密植栽培技术模式选用2BTG-3型播种机精量播种;一般要求每hm2保苗35万~40万株。
大豆大垄窄行密植栽培技术模式采用大垄窄行密植播种机播种,小行距9~10cm。
一般每hm2保苗35万~45万株。
基金项目: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资金资助(CARS-04)
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