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高校协同创新,推动政产学研紧密结合
- 格式:doc
- 大小:33.00 KB
- 文档页数:6
刍议“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作者:孔艳丽杨宗霄姚霞陈敬云胡鑫铭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21年第10期【摘要】从“产学研”到“政产学研用”,是高校人才培养机制的新命题,是企业社会服务意识的再升级,是全方位开展创新服务的新使命。
论文以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全国首个全域产城融合示范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系列建议,以求建立有效的产、学、研融合平台,为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服务。
【Abstract】The transformation from "industry, university, research" to "government,industry, university,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is a new proposition of talent training mechanis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 re-upgrading of enterprises' awareness of social service, and a new mission to carry out all-round innovative services. Taking Jiyuan industrial city integration demonstration area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of "government, industry, university,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in the country's first whole-region industrial city integration demonstration area, and puts forward a series of suggestions, so as to establish an effective integration platform of industry, university and research, and serve for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and society.【關键词】“政产学研用”;济源示范区;协同创新【Keywords】"government, industry, university,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Jiyuan demonstration area;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中图分类号】G649.2;D6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21)10-0155-031 引言20世纪80年代,在计划经济体制指导下,我国政、产、学、研四大创新主体未能有效融合,科技与经济相对独立且相互分离,国家创新体系不完整。
高校教师工作计划——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发展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产学研一体化已成为高校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我深刻认识到产学研一体化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教师科研成果转化以及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因此,我制定了以下工作计划,旨在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发展。
一、提高自身素质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满足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的需要。
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加强学术研究:不断跟踪学科前沿,关注学术动态,积极参加学术交流活动,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
2.提高实践能力:通过参加企业实践、挂职锻炼等方式,增强自己的实践能力,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
3.增强创新能力: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鼓励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二、推进课程教学改革课程教学改革是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支撑。
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课程教学改革:1.优化课程体系:根据行业发展和市场需求,调整课程结构,增加实践课程和创新创业课程,形成完善的课程体系。
2.更新教学内容:将学科前沿知识、企业实践经验等融入课堂教学,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实际需求。
3.创新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项目教学等多样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三、加强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是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校企合作:1.建立校企合作机制: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资源共享。
2.开展实践教学: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实践学习,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
3.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与企业合作开展科研项目,将教师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推动企业技术进步。
四、完善产学研一体化平台建设产学研一体化平台是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的基础保障。
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产学研一体化平台建设:1.建设实践教学基地:与企业合作建立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2.建立科研合作平台:与企业、科研机构等建立科研合作平台,共同开展科研项目研究。
高校“政产学研用创”六位一体创新模式研究■邱溪媛/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处摘 要:高校是我国最为重要的科研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人才培养与科研产业发展融合,高校办学与政府通力合作,注重应用和创新,构建“政产学研用创”六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提高高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推动科研进步和产业优化升级,实现创新驱动,助推我国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发展。
关键词:高校 政产学研用创 创新模式一、建立健全“政产学研用创”协同创新法规体系“政产学研用创”涉及不同的部门,关乎各方的利益,需要形成统一有效的协调机制,充分调动各部门的工作积极性。
以法规制度防止消极扯皮,更为各方积极发挥作用形成合力。
政府配合相应的立法机构起草制定《“政产学研用创”系统发展创新教育实施条例》,以完善的法律建设为各部门的合作奠定基础,政府要制定更为有效的实施准则和细则,推动多部门协同创新。
二、引导“政产学研用创”六位一体创新发展中介服务政府在社会管理经济发展和教育改革等工作中扮演的重要角色,需要强化政府部门的领导地位,做好各部门的协调工作。
市场经济环境下,社会发展需求和市场化推动是实现高校教育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动力,在发挥政府领导作用的同时,引导市场中介服务体系建设,规范各种服务工作。
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对科技创新和高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旺盛,教育对社会经济的推动作用日益突出,创新成为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和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市场化、科研产业化转化成为新时期衡量和制约高校科研实力与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科研立足市场需求,注重产业融合与转化,人才培养需要围绕经济发展和社会需要,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产学研用创的融合,推动其系统发展,形成良性互动机制。
政府在整个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所有的协同工作要靠政府来串联,各种评估和量化需要政府权威确信,政府又在扮演着极其重要的中介角色。
政府要对高校科研成果和企业资质进行鉴定评估,对各种信息进行权威性确认,形成稳定完善的成果等级鉴定和信息确认、权威发布服务机制。
进一步完善政产学研金协同创新机制
政产学研金协同创新机制是指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各方在
创新领域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展创新研究,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产
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为了进一步完善这一机制,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加强政策支持。
政府可以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鼓励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各方加强合作,共同促进创新发展。
2.加强平台建设。
政府可以建立政产学研金协同创新平台,为各方提
供便捷、高效的合作机会。
同时,鼓励企业搭建自身的科技创新平台,吸
引更多高校和科研院所加入。
3.推动人才交流。
政府可以出台政策,加强各方人才的交流和培训,
促进知识的共享和创新的交流。
同时,加强企业与高校的合作,提高企业
人才的创新意识和研发水平。
4.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政府可以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鼓励各方共
同创新,保护科技创新的成果和利益。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可以促进各方
更加积极地参与协同创新。
5.加强对外交流。
政府可以积极推动政产学研金协同创新机制与国际
接轨,促进国际科技创新合作。
同时,各方也应加强与国际上的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的交流合作,开拓国际科技创新市场。
综上所述,进一步完善政产学研金协同创新机制需要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各方共同努力,加强合作,推动创新发展。
以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协同创新体系
随着科技不断发展,产业升级加速,人们对于创新的需求也不断加大。
如何打造一个以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协同创新体系,成为了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产学研用紧密结合是指产业界、学术界、研究界和政府部门之间建立起紧密的联系和合作关系,形成一个协同创新的生态系统。
其中,产业界提供市场需求和实际问题,学术界进行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研究界进行中间环节创新和成果转化,政府部门提供政策支持和资源保障。
在这个协同创新体系中,不同的角色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形成了一条从研究到应用的科技创新链。
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优势在于,能够提高科技创新效率,促进产业升级和转型,推动经济发展,提升国家竞争力。
为了构建一个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协同创新体系,需要政策支持、资源投入和平台建设。
政府部门可以出台相关政策,为产学研用合作提供政策性支持和经济保障。
同时,政府还可以投入更多的资源,建设专业化的技术转移机构和科技孵化中心,提供技术转移、资金扶持、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支持。
另外,要构建一个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协同创新体系,还需要建立平台共享机制。
政府部门可以建设产学研用合作平台,为不同领域的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提供交流合作的平台。
同时,政府还可以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渠道,加强成果转化的协同合作,促进科技成果的实
际应用。
总之,以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协同创新体系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
政府部门、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应该共同努力,建设起一个更加紧密、高效的产学研用合作生态系统,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双创全程服务体系构建研究随着科技创新和创业创新的不断提升,各级政府和企业纷纷将创新创业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为了提高双创的效率和质量,政府部门、企业机构和高校科研院所也纷纷构建起双创全程服务体系,以便更好地支持和推动双创工作的开展。
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双创全程服务体系构建研究就是一种有效的探索和尝试,本文将就此进行探讨。
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双创全程服务体系构建研究是在当前经济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有力探索。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政府、企业和高校科研机构等各方力量都在积极推进双创工作,并在此过程中不断完善服务体系,促进双创工作的高效进行。
而“五位一体”双创全程服务体系则是将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和创业者这五个关键主体有机整合,以提供全方位、全过程的服务支持,为双创者提供更加全面、精准、高效的支持。
构建“五位一体”双创全程服务体系的意义在于,它可以有效整合各方优势资源,降低双创者的创业风险,提高双创项目的成功率,加速双创成果的转化和落地,推动科技和经济的双向融合。
这将为经济转型升级和产业升级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带动高质量发展。
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双创全程服务体系构建研究的基本框架主要包括:政府导向服务、产业支撑服务、学术支持服务、科研资源服务和创业者服务。
1.政府导向服务政府在双创全程服务体系中发挥着引领和协调作用。
政府要加强政策制定和执行,为双创者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营商环境。
政府还要建立完善的双创信息服务平台,向双创者提供相关政策、项目、市场等信息,方便他们开展双创活动。
2.产业支撑服务产业是双创的主要载体,产业方面的支持至关重要。
政府和企业要共同出资设立双创孵化器和加速器,为双创项目提供场地、资金、激励等支持。
还可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等合作,共同开展产学研深度融合,加速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
3.学术支持服务学术界是创新的源泉,也是创业者的重要智力支持。
政府和高校要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积极推动科研成果向产业转移,支持高校学者参与双创项目,并为创业者提供技术咨询和专业培训等服务。
创新合作与产学研结合——推动创新合作与促进产学研结合的重要性与途径创新合作和产学研结合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和路径。
在当前全球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只有通过创新合作和产学研结合,才能迅速获得技术突破和市场竞争力,保持企业发展的活力和优势。
创新合作是不同实体之间共同合作,以创造新的技术、产品和服务。
在创新合作中,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政府等各方通过合作共享资源、技术和知识,互相融合优势,共同解决技术难题,促进技术转化和产业升级。
创新合作的途径有很多,例如共同技术研发、合作创业、共享研发设施和设备等。
通过创新合作,企业能够获得高效、灵活和低成本的创新资源,加速技术进步和市场投放。
产学研结合是工业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之间形成紧密合作关系的一种模式,通过这种模式,产业界、学界和研究界实现对技术和创新成果的共享和交流。
产学研结合的途径包括开展联合研发项目、共享科研成果、建立产学研联合实验室等。
通过产学研结合,可以使科学研究成果更好地应用于实际生产,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也能够帮助学校和科研机构加强基础研究,提高科研能力和水平。
创新合作和产学研结合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创新合作和产学研结合可以促进技术创新和市场竞争力提升。
通过合作共享资源和优势,可以提高技术水平、加速技术转化和产品升级,从而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其次,创新合作和产学研结合可以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效率。
不同实体之间通过合作共享资源和知识,可以减少重复投入和浪费,提高研发效率和经济效益。
再次,创新合作和产学研结合可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企业通过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可以吸引高素质人才参与企业创新活动,同时也可以帮助学校和科研机构培养人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效果。
最后,创新合作和产学研结合可以促进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
通过合作创新和技术转移,可以推动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进而推动经济增长。
推动创新合作和促进产学研结合,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和配合。
加快政金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目录一、内容综述 (2)1.1 背景与意义 (3)1.2 目标与要求 (3)二、政金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现状分析 (5)2.1 政金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定义与特点 (6)2.2 现状概述 (7)2.3 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9)三、加快政金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总体思路 (10)3.1 指导思想 (11)3.2 基本原则 (12)3.3 主要目标 (13)四、重点任务与措施 (14)4.1 构建协同创新平台 (15)4.2 建立协同创新机制 (16)4.3 加强协同创新人才培养 (17)4.4 强化协同创新资源整合 (18)4.5 完善协同创新政策环境 (19)五、保障措施与政策建议 (21)5.1 组织领导与政策支持 (22)5.2 资金投入与使用管理 (23)5.3 制度建设与规范管理 (24)5.4 监督评估与动态调整 (26)六、结论与展望 (27)6.1 结论总结 (27)6.2 展望未来 (29)一、内容综述本实施方案旨在加快政金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
通过对政策、金融、产业、科研和用户需求的全面整合,形成创新合力,以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政策引领:加强政策支持和引导,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激发各类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金融支持:发挥金融在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加大金融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降低创新成本和风险。
产业发展:加强产业基础能力建设,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培育新兴产业,优化产业结构。
科研支撑:加强科研创新能力建设,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提高科研成果转化效率,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用户参与:充分发挥用户需求在创新中的作用,加强用户参与和反馈机制建设,推动创新成果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
通过本实施方案的实施,将促进政金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的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
将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作出积极贡献。
产业科技创新 Industrial Technology Innovation108Vol.2 No.20协同创新视角下高校产学研合作的实现途径郭涵潇(南京市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江苏 南京 210018)摘要:产学协同创新为企业技术发展提供了可靠支持,有助于推动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效率,对提升我国科技发展和自主创新有积极意义。
基于此,笔者结合自身工作经验,阐述协同创新视角下高校产学研合作的必要性,分析当前校企产学研合作面临的问题,并提出协同创新视角下校企产学研合作的途径,希望对相关人士有一定借鉴意义。
关键词:协同创新;产学研合作;科技转化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6164(2020)20-0108-02进入21世纪以来,信息技术发展和竞争环境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如何加快技术创新、降低研发成本、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成为企业重点关心的话题。
产学研合作,基于校企产学研合作模式,主要发挥高校和企业各自的优势,形成市场需求和共同利益的联动,在此基础上进行技术研发、生产销售、咨询服务等一系列经济活动。
校企产学研合作依托信息网络和社会关系,政府主管部门起到纽带连接作用,这种合作模式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同时也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性部署、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创新改革的必经之路。
1 协同创新视角下校企产学研合作的必要性随着我国创新创业工作的持续推进,如何充分利用高校、企业和社会有利资源,形成上下联动平台、注重产学结合的创新创业融合,成为人们重点关心的话题。
在经济新常态化发展阶段下,校企协同构建产学研合作平台显得十分必要,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高校为协同创新提供原动力。
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来,我国在高等教育质量上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上仍亟待提升。
在协同创新视角下,高校应注重和多方主体的互助,为产学研合作提供重要基础。
以问题为导向,加强校企之间的协作,充分发挥高校教育资源和企业社会资源的优势,解决协同创新中的突出问题。
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协同创新模式和育人模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协同创新模式和育人模式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结合实际案例,探讨这两种模式的重要性和影响。
一、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协同创新模式1.1 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定义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协同创新模式是指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之间建立起密切合作的关系,在共同的研究和开发项目中共享资源、技术和信息,实现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的过程。
这种模式能够有效地整合各方的优势资源,推动科技成果向产品转化,推动企业发展。
1.2 产学研用相结合的重要性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协同创新模式能够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推动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
在我国,随着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日益受到重视,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协同创新模式成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1.3 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案例分析以北京大学和阿里巴巴集团的合作为例,他们共同成立了“智能医疗联合实验室”,在医疗领域开展了一系列技术研发和创新应用。
通过双方的合作,实现了医疗信息化和智能医疗设备的研发,提高了医疗服务水平,推动了医疗行业的发展。
二、产学研用相结合的育人模式2.1 产学研用相结合的育人模式的定义产学研用相结合的育人模式是指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之间建立起密切的教学合作关系,通过实践教学、实习实训等形式,培养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人才。
这种模式能够使学生在校期间接触实际工作,增强实践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
2.2 产学研用相结合的育人模式的重要性产学研用相结合的育人模式能够有效地弥补高校教育和企业需求之间的鸿沟,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职业需要。
在当前人才培养改革的大背景下,产学研用相结合的育人模式成为高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方向。
2.3 产学研用相结合的育人模式的案例分析以清华大学和腾讯公司的合作为例,他们共同成立了“人工智能学院”,通过在校期间开设相关课程和提供实习机会的方式,培养了一批具有实际工作能力的人才,他们毕业后能够迅速融入企业,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下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高校人才培养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社会进步的需要。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高等教育体系不断,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也在不断创新。
在目前的发展环境下,高校、政府、产业界和学术界应当进行“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以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进一步提升和优化。
“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各方的合作与共享,实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发展。
首先,政府应当发挥政策引导和协调作用,为高校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条件。
政府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如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专项资金、建立人才培养基地等,来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
其次,产业界可以提供实践平台和专业指导,为高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提供支持。
产业界可以与高校合作开展实习实训、校企合作等活动,与高校共同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
第三,学术界可以发挥科研力量和学术资源的优势,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提供智力支持。
学术界可以参与高校人才培养计划的设计和教学内容的更新,引领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方向。
最后,高校作为实施人才培养的主体,应当积极拥抱协同创新,整合各方资源,提升自身实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总之,“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方向和途径。
通过各方的合作与共享,可以实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发展。
政府、产业界、学术界和高校应当共同努力,打造良好的合作平台,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人才。
以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协同创新体系
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创新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为了更好地促进科技创新,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协同创新体系应运而生。
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协同创新体系是指产业界、高校、科研院所和政府部门之间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展技术研究、开发和应用,从而实现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和商业化。
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协同创新体系具有以下优势:
一、整合资源,有效提高创新效率。
通过产学研用合作,可以将不同领域的资源整合起来,形成合力,提高技术创新效率。
产学研用合作的另一个重要优势是可以培养和吸引高素质的人才,提高科技创新的人才储备。
二、推动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和商业化。
产业界是创新成果的最终应用者,高校和科研院所则是科技成果的开发者和研究者。
通过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协同创新体系,可以实现产业界对科技成果的需求与高校科研院所的技术开发之间的对接,促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和商业化,实现科技与经济的双赢。
三、推动企业创新转型升级。
通过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企业可以了解最新的科技研究进展,获取前沿技术和经验,从而推动企业的创新转型升级。
四、促进政府和企业合作发展。
政府是创新的重要支撑,通过与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政府可以更好地了解企业需求和科技
研究进展,制定更加有效的科技创新政策,促进科技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综上所述,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协同创新体系是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政府、产业界、高校和科研院所应该进一步加强合作,共同推动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协同创新体系建设。
高等教育如何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对于推动社会发展和科技创新的作用日益凸显。
其中,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成为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方向。
那么,高等教育究竟如何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呢?首先,高等教育要优化课程设置,培养适应产学研融合需求的人才。
传统的学科划分较为精细,导致学生知识面相对狭窄。
为了更好地促进产学研融合,高校应打破学科壁垒,开设跨学科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
例如,在工程类专业中,可以增加管理学、经济学等课程,让学生了解工程项目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和经济成本核算;在文科专业中,可以引入数理统计和数据分析课程,提高学生的量化分析能力。
同时,课程内容要紧密结合产业实际,邀请企业专家参与课程设计和教学,将企业的真实案例和项目引入课堂,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触到实际的产业问题,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其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
一方面,高校要鼓励教师深入企业,了解产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和技术需求,通过挂职锻炼、合作研发等方式,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产业经验。
这样,教师在教学中能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传授给学生最新、最实用的知识和技能。
另一方面,高校可以聘请企业的高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他们能够带来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行业前沿信息,为学生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指导。
此外,建立教师与企业人员的交流机制,定期开展学术研讨会和经验分享会,促进双方的知识交流和思想碰撞,共同推动产学研融合。
再者,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是促进深度融合的重要途径。
高校可以与企业共建实验室、研发中心等创新平台,共同开展科研项目和技术研发。
通过这种方式,高校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科研优势,企业则能够提供资金、设备和市场需求等资源,实现优势互补。
例如,某高校与一家知名电子企业共建了集成电路研发中心,高校的科研团队专注于芯片设计的前沿技术研究,企业则负责芯片的生产和市场推广,双方共同推动了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
进一步完善政产学研金协同创新机制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进步,政产学研金(政府、企业、学术界和科研
机构等)协同创新机制的完善越发显得重要。
这种协同创新机制不仅可以
促进科技创新和社会发展,同时也可以提高国家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然而,目前我国的政产学研金协同创新机制还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需要进一步
完善。
以下是一些建议:
再次,加强协同创新的组织和管理。
为了更好地实现政产学研金的协
同创新,需要建立健全相关的组织和管理机制。
政府可以成立专门的部门
或机构,负责政产学研金的协同创新工作,协调各方的资源和力量;企业
可以设立研发部门或研究院,专门负责技术创新和科研工作;学术界和科
研机构可以建立合作研究中心,推动前沿科研和实际问题的研究等。
此外,可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技术转移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管理,为协同创新
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最后,加强协同创新的评估与激励机制。
政产学研金的协同创新应该
有明确的目标和指标。
可以根据协同创新的效果和质量,制定相关的评估
和激励机制,对取得良好成果的团队和个人进行表彰和奖励;对未达到预
期成果的团队和个人进行指导和培训,提高其协同创新能力。
这种评估与
激励机制可以激发各方的创新热情和积极性,推动协同创新机制的不断完
善和发展。
总之,进一步完善政产学研金协同创新机制是一个长期的任务,需要
各方的共同努力和支持。
通过紧密联结、加强沟通合作、健全组织和管理
以及建立评估激励机制,可以推动政产学研金协同创新不断发展,促进科
技创新和社会发展。
加强高校协同创新,推动政产学研紧密结合
摘要
进入新世纪以来,创新逐渐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特别是知识创新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
在这种大背景下,创新已经成为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政策选择。
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科学技术总体水平还有较大差距,体制机制还存在不少弊端,高校尚未完全实现其服务于国家,服务于人民,服务于科学,服务于地方,服务于行业,服务于企业的总体目标;企业尚未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各方面科技力量自成体系、分散重复,整体效率不高。
因此,亟需加强协同创新,推动高校科技管理从研发管理转向创新管理,不断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
关键字:协同创新高校
第一章高校协同创新的内涵
2011年4月2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发表讲话,指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
着重阐述了“协同创新”的重要思想及其重要性,强调“创新能力提升”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灵魂和关键。
指出高等学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既是高层次创
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又是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创新成果的重要源泉。
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鼓励高校与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享,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努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积极贡献。
协同创新(Collaborative Innovation)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中心(MIT Sloan's Center for Collective Intelligence)的研究员彼得·葛洛(Peter Gloor)最早给出定义,即“由自我激励的人员所组成的网络小组形成集体愿景,借助网络交流思路、信息及工作状况,合作实现共同的目标”。
高校协同创新是指高校内部各学科之间、不同高校各学科之间以及高校与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高校教师、科研机构研究者、企业生产者以及管理者之间,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重大科技项目、解决行业关键和共性技术以及生产实际中的重大问题,投入各自的优势资源和能力,在政府、科技服务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等相关主体的协同支持下,合作攻关,从而力求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上取得重大进展和突破的创新活动。
具体来说,在学科上,更注重多学科交叉荣融合;在社会发展上,科技界与经济界的互动更加密切;在国际科技形式上,国际科技合作日益紧密与频繁。
第二章高校在“协同创新”中的地位
在我国,高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是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
要基地、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原始创新的主力军之一、具有解决国民经济重大科技问题、实现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繁荣和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传承人类文明、传播先进文化、促进思想文化创新以及建设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的重要力量。
但是,我国高校、科研机构、企业之间基于利益驱动的自愿协同创新仍需要在健全政府引导调控下进行。
因此,在借鉴“研学”协同的柏林大学、“产学研”协同的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等一大批世界一流大学的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在政府主导下,产、学、研相结合,通过优势互补、强强联合,充分发挥科研机构、学校、企业之间的合作创新,不断推进高校与科研机构、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探索“开放、集成、高效”的合作新模式,通过开放式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促进开发、应用人才队伍培养。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建设科研机构与高等院校积极围绕企业技术创新需求服务、产学研多种形式结合的新机制”、“促进科研机构之间、科研机构与高等院校之间的结合和资源集成”《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探索高等学校与行业、企业密切合作共建的模式,推进高等学校与科研机构、社会团体的资源共享,形成协调合作的有效机制,提高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能力”。
这些纲领性文件都为高校参与协同创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没有高校与企业、用户、科研机构、政府等的合作,就难以在全社会形成协同创新的机制体制,难以构建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同产
业发展相衔接的结构合理、类型多样、机制灵活、充满活力的创新体系。
第三章高校协同创新的困境
近年来,高校逐步开展了协同创新工作。
设立了学科交叉研究专项,培育新兴研究领域,组建跨学科团队,建立共享研究平台等,在校外参与地方产业创新战略联盟,与地方和行业主管部门共建研发基地,与科研单位和企业联合申报科技研究项目,整合校内力量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等。
有效地推动了合作研究及其应用,取得了明显成效。
但在推进协同创新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制约着协同创新的广泛化、密切化、深入化。
第一、各有所长,不愿协同。
参与协同创新的各个单位、各个人员都有自己的特长,也都有自己的想法,而且这些单位、这些人员一般都是各自领域的佼佼者,都是有影响力的领军人物,很难把他们组织和聚合起来。
第二、利益失衡,不想协同。
科学原理、中试成果、企业最终产品之间的利益分割问题是目前制约协同创新的一个关键性问题,也是调动科学家参与协同创新积极性的关键因素。
缺乏平衡各方利益的有效机制,使得协同创新的过程中容易出现矛盾和分歧。
第三、思想各异,不好协同。
参与协同创新的人员来自不同的单位,利益诉求存在天然差异;参与协同创新的各个单位追求的目标也并不相同,高校需要产出科研成果,企业需要追求经济效益,地方政
府需要GDP增长。
第四、各自为政,难以协同。
各个单位之间存在条块分割。
参与协同创新的各个单位属于不同的体系、不同的部门甚至归属于不同的地方政府,而且各单位工作人员的工作关系、工资关系、人事关系等都在各自为政的条条块块之内,这使得协调创新中的协调组织工作艰难。
第四章高效协同创新的一些建议
第一、多方联合。
综合性大学学科门类较为齐全,在许多学科方向上,已汇聚了创新队伍,搭建了一流平台,取得了丰硕成果。
可以根据“整合、共享、完善、提高"的原则,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联合国内外有关高校、政府部门、有关行业企业,以实质性协同为基础,以文化和科技融合为主攻方向,以科技成果推广、转化为重点,探索科技资源高效共享机制。
第二、行业协同联盟。
通过与相关行业、企业的合作,共享研究资源和平台,共建科技创新及研发基地。
对于一些企业集中度很高的行业,比如石油、铁道等行业,要确立以企业为中心的协同创新模式。
对于虽有一定规模,但集中度相对不太高的行业,比如钢铁行业,高校就有可能在协同创新体系中的共性关键技术研究方面发挥更大一些的作用,
第三、校地合作。
高校应立足自身特点和优势,积极发挥优势,构建多元化协同创新模式,推进政产学研用多方联动,积极融入国家
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建设中,打破学科界限,引进高水平人才,为解决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和省委省政府及相关部门提出的重大问题提高服务。
第四,加强深度融合。
发挥高校的特色与优势,联合省内外高校、相关研究机构和企业,就相关问题、困境,共同商讨,共同解决,力争突破壁垒,改变“分散、封闭、低效”的现状,释放人才、资源等创新要素的活力,不断加强融合。
第五章高效协同创新的前景
综观国内外协同创新经验,协同创新的根本在于利益协调,政府和产学研用各方都必须确认利益范围与责任边界,设定风险分担和利益分配机制,并辅以一定风险投资机制。
我国2020年的科技和教育中长期规划纲要对促进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科技教育资源共享、推动高校创新组织模式、推进产学研用结合都提出了明确要求。
对此,胡锦涛总书记进一步提出,“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享,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努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积极贡献”,为高校积极推动协同创新指明了具体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