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开放气道方法用于麻醉苏醒期舌后坠的临床观察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4
MECT护理人员职责(1)在科主任及治疗医师的领导下,具体负责无抽搐治疗的护理工作。
(2)做好治疗前各类仪器、设备、药物及病人的各项准备工作。
确保仪器、设施正常运转。
(3)核对患者的病室、床号、姓名,指导患者卧治疗床。
(4)严格执行各类医嘱,熟练掌握护理操作规程,严格执行无菌静脉穿刺,准确应用麻醉剂量和肌松剂量,确保药物安全注入。
(5)治疗过程中严密观察患者发作状况及面色、呼吸、指甲床颜色和恢复过程。
(6)治疗后协助将患者从治疗床移至复苏床。
(6)严格执行治疗室、器具、用品消毒隔离工作,注射器消毒后毁形。
(7)负责无抽搐病人护理计划的制定,实施工作。
参与病人发生意外事件的抢救及复苏护理工作。
(8)负责对存在与治疗室内静脉麻醉药品的依法管理。
(9)认真做好治疗室消毒隔离工作。
(10)做好科室物品的购、领、送、修,财产的清点与管理。
(11)负责病员治疗前后与病区护士查对、交接工作。
(12)做好与临床医师、麻醉医师协作、配合工作。
MECT麻醉医师职责(1)在治疗室主任的领导下全面负责病人的麻醉工作。
参与治疗中各种意外事件的救治。
(2)按麻醉质控手册要求,作麻醉前访视和谈话。
查对检查项目(血常规、生化常规、心电图、胸片)等(3)与护理人员密切配合,保障治疗的顺利安全。
(4)治疗前应对各种麻醉仪器设备、抢救用品,治疗药物的准备情况予以复查,确认准确无误后,方可实施麻醉工作。
(5)熟练掌握麻醉的禁忌征,排除麻醉禁忌患者。
确定病人麻醉用药剂量。
准确应用麻醉技术。
操作前查验抢救设备和药品准备状况,操作时使用面罩、氧气、牙托位置要准确。
(6)严密观察麻醉过程的效果和反应并做好麻醉记录。
(7)观察和监护患者治疗的发作和恢复过程,做好麻醉访视工作。
(8)做好与临床医师、护理人员协作、配合工作。
(9)对特殊患者(如儿童、高血压患者、孕妇)的治疗,应同会诊医师、科主任、治疗医师一起,共同讨论治疗及麻醉中可能会遇到的各种意外的救治措施,共同探讨及确定麻醉方案,以确保治疗的安全性。
全身麻醉苏醒期常见并发症及护理对策关键词全身麻醉苏醒期并发症护理全身麻醉后常因麻醉药物及肌松药物残余、麻醉实施过程中损伤性操作、手术创伤性刺激等,使患者原有的生理状况发生变化而引发各种并发症[1],严重者可危及患者生命。
麻醉苏醒期是停用麻醉药物至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或清醒的时期,也是围术期最易发生生命危险的时期。
有文献报道,全麻1511例患者中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1.3%[2]。
现将全身麻醉苏醒期常见并发症及护理对策综述如下,以期对提高护理水平,预防并发症有所帮助。
呼吸道并发症原因及处理措施呼吸系统并发症发生率为1.7%[3],主要以低氧血症为主,与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吸烟嗜好和麻醉药物的残余作用等诸多因素有关。
舌后:全麻复苏期间呼吸道并发症中舌后坠发生率相对较高,达1.28%[4],主要是残余麻醉药、肌松药的作用使舌肌肉缺乏张力,舌根后坠阻塞咽喉部,造成气道梗阻。
好发于肥胖、颈粗短及睡眠暂停综合征的患者。
此类患者发生舌后坠时应立即让病人侧卧位或头部偏向一侧,头后仰托下颌法,如上述措施仍不能解除呼吸道梗阻则需置入口咽或鼻咽通气道,放入喉罩和重新气管插管。
呼吸遗忘:术后大量应用阿片类药物,使患者在术后2小时内极易发生呼吸遗忘。
呼吸遗忘是少数麻醉药物的不良反应。
在麻醉苏醒期间要加强巡视工作,尤其对复苏期间比较安静的病人可能存在的隐患远远大于烦躁病人。
经常呼叫熟睡尤其发出鼾声的病人,主动询问其不适,用简单的指令性动作,如抬腿、举手等方法判断病人的清醒程度。
适当给予阿片类拮抗药,要谨慎使用,因剂量大可引起患者烦躁。
喉、支气管痉挛:喉痉挛是拔管后发生低氧血症的常见原因之一,据报道,全身麻醉拔除气管导管后喉痉挛的发生率为0.87%。
术前都有较长吸烟史是喉痉挛的高危因素之一,反复气管内吸痰也极易诱发喉痉挛。
一旦出现喉痉挛应停止任何刺激,清除口咽部任何刺激物,简易呼吸器辅助呼吸,加压面罩给氧,同时遵医嘱静脉推注糖皮质激素、氨茶碱等,必要时用粗针头做环甲膜穿刺。
舌后坠疾病高危发生人群、临床重点及鼻咽通气道置入方法、适应症和禁忌症和并发症舌后坠舌后坠是麻醉后最常见上呼吸道梗阻原因之一,患者在仰卧位时,重力作用,松弛下颌骨和舌肌,坠向咽部而形成梗阻。
正常通气阻塞通气高危人群发生舌后坠高危人群有肥胖、舌体肥大、颈短粗、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鼾症。
舌后坠临床表现分为不完全梗阻和完全梗阻。
不完全梗阻表现包括鼾声强弱不等、呼吸费力;完全梗阻包括鼾声消失、三凹征、脉搏血氧饱和度下降、发绀等。
发生舌后坠后,严重者最终窒息引起心脏骤停;气道完全阻塞导致患者窒息,窒息后伴有高碳酸血症缺氧,无脉率性电活动会在窒息后5-10分钟出现,导致非心源性心脏骤停主要原因。
发生舌后坠约占全麻术后并发症3%。
充分开放气道,保持呼吸道通畅是舌后坠急救处理重要环节,使数秒内迅速获得有效通气,争取抢救最佳时机。
鼻咽通气道鼻咽通气道又称鼻咽通气管,是一种简易的声门外通气装置,主要应用于解除舌后坠等所致的上呼吸道梗阻,保持气道通畅。
鼻咽通气道优势:高效导向给氧至声门上;经鼻置入,释放口腔;血流动力学变化较稳定,可用于清醒患者;4.有牙齿松动或牙齿易折断患者;5.辅助实施咽部手术;6.操作简单,实用有效。
鼻咽通气道适应证:1.应用于气管插管全麻麻醉诱导期间,尤其是某些肥胖患者(BMI>28),患者诱导时可以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
BMI(体重指数)=体重(Kg)÷身高的平方(m);BMI的正常范围:18.5-23.92.应用于拔除气管导管后,麻醉药在体内尚未完全代谢,过早拔除气管导管容易出现舌后坠引起呼吸道梗阻。
3.应用于非插管条件下气道管理,包括预防和处理无痛人流、无痛胃肠镜、经口美容手术等各种麻醉方式下上呼吸道梗阻。
鼻咽通气道型号选择NPA型号与内径和长度有关,只有置入适当内径和深度才能支撑起咽后壁从而解除上呼吸道梗阻,保持气道通畅。
鼻咽通气道选择与患者体型、性别和种族相关。
置入NPA最佳深度为从鼻尖到耳垂距离。
开放气道的三种方法
1.仰卧头后仰法:将患者仰躺在平坦的地面上,站在头部一侧,双膝微屈,将手掌放在患者的前额和颏下,提起患者的头部使其后仰,通过托起下颌骨拉开气道。
同时,用另一只手的无名指和中指捏合患者的鼻孔,防止气道较虚时气体经过鼻腔进入胃内。
这种方法适用于患者昏迷或失去意识,可能存在颈椎损伤的情况。
2.头后仰法:将患者的头向后仰,使气管处于最直的状态,有
助于保持气道的通畅。
同时,可以用手指通过患者的口腔将舌头抬起,防止舌根堵塞气道。
这种方法适用于患者意识清晰,无颈椎损伤的情况。
3.侧卧头后仰法:将患者横躺在一侧,将下颌部前伸,头后仰
至最大限度,有助于保持气道通畅。
这种方法适用于患者昏迷或失去意识,在进行人工呼吸或进行其他紧急救护措施时使用。
同时,可以将双臂张开并托于枕骨上,以保持头部后仰的姿势不变。
手术室护士题库1.输血后的储血袋应该放在4℃冰箱内保留24小时。
2.洁净区包括手术间、麻醉诱导间和药品间。
3.手术体位安置的要求是安全与舒适,同时要保持呼吸和循环通畅,避免压伤。
4.世界上第一间层流洁净手术室在美国设立。
5.XXX在1997年在北京正式成立。
6.手术前期指从术前访视患者到将患者安置在手术台上。
7.手术室全期护理又称围手术期护理。
8.划分半限制区错误的是麻醉诱导间。
9.洁净手术间的温度要求是22~24℃。
10.洁净手术间的相对湿度是40%~60%。
11.洁净手术部是以数间洁净手术室为核心包括各类辅助用房组成的自成体系的功能区域。
12.空气洁净度程度表示为洁净度高微粒浓度低。
护理13.空气洁净度的级别用(D)表示,代表数字。
在手术室护理中,空气洁净度的级别被分为优良、大小、好坏、数字和颜色。
14.空气洁净度是通过测量空气中微粒(D)的浓度来衡量的。
在手术室护理中,微粒的浓度是衡量空气洁净度的重要指标之一。
15.沉降法是用(D)的培养皿来测量细菌浓度的,经过培养后得出的菌落数。
在手术室护理中,沉降法是一种常见的测量细菌浓度的方法。
16.在千级手术间中,以下哪项不适用于该级别的手术室是(A)。
在手术室护理中,千级手术间的适用范围需要根据手术的具体要求来确定。
17.经过强生过氧化氢等离子消毒后,指示卡的颜色会发生变化,由红色变成淡黄色(C)。
在手术室护理中,指示卡的颜色变化是判断消毒效果是否达标的重要指标之一。
18.经过环氧乙烷气体低温消毒后,指示卡的颜色会发生变化,由玫瑰色变成绿色(D)。
在手术室护理中,指示卡的颜色变化也是判断消毒效果是否达标的重要指标之一。
19.圆针适用于穿透柔软组织(B)。
在手术室护理中,选择适当的手术器械是保证手术成功的重要环节之一。
20.“T”形管多用于胆总管引流(A)。
在手术室护理中,选择适当的引流管是保证手术成功的重要环节之一。
21.整理显微精密器械时,尖端应该保持向上(A)。
开放气道方法一、什么是气道?气道是指空气从外部进入肺部的通道,包括鼻腔、口腔、咽喉和气管等部位。
保持气道通畅对于呼吸正常运作至关重要,因为任何气道阻塞都可能导致缺氧甚至窒息。
二、为什么需要开放气道?当气道受到严重阻塞时,例如由于舌根后坠、异物梗阻或肿瘤压迫等原因,就需要采取开放气道方法来恢复呼吸通畅。
开放气道方法可用于急救、复苏、麻醉和手术等情况下。
三、常见开放气道方法1.头后仰法头后仰法是最简单、最直接的一种开放气道方法。
当患者无法维持自主呼吸或呼吸困难时,施救人员可以轻轻将患者头后仰,以扩大气道通道,使空气顺利通过。
这种方法适用于发生意外窒息或突然呼吸停止的情况。
2.下颏推前法下颏推前法是将患者下颌推向前方,以增加舌根与后咽壁之间的间隙,减少舌根后坠所造成的气道梗阻。
这种方法适用于意识丧失的患者,如中风、酒精中毒或药物过量等。
3.气管插管气管插管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开放气道方法,常用于重症患者、麻醉和手术等情况下。
通过将气管插管导入气管中,可以直接将空气输送到肺部,维持呼吸通畅。
4.外科气道建立术外科气道建立术是一种通过外科手术创造气道通道的方法。
常见的手术包括切开颈部气管、创造气管切口或喉返神经切断等。
这种方法适用于气道狭窄或完全阻塞的患者,例如严重颈部创伤或气管肿瘤等。
四、开放气道方法的注意事项1.在采取开放气道方法时,施救人员应首先评估患者的意识水平和呼吸状况。
如果患者尚能自主呼吸,并且气道通畅,就无需采取开放气道方法。
2.所有的开放气道方法都需要施救人员具备相关的训练和技术。
不正确的操作可能导致气道损伤或颈椎损伤等并发症。
3.在进行头后仰法或下颏推前法时,需要特别小心患者颈部的稳定性。
如果存在颈椎损伤的风险,应避免采取这些方法。
4.插管和外科气道建立术需要在有丰富经验的医生指导下进行。
这些操作需要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并在术后进行密切观察和护理。
五、结语开放气道方法是维持呼吸通畅的关键步骤,在急救和复苏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咽部置入带套囊气管导管防治舌后坠目的:通过临床实验观察咽部放置带套囊气管导管充气后防治舌后坠的效果,推荐一种简单易行的麻醉期间呼吸道管理措施。
方法:将40例择期腹盆腔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20例,肌注鲁米那和阿托品,接受硬膜外麻醉及静脉强化麻醉。
当患者出现舌后坠的典型症状及SpO2≤94%时,观察组经口置入一ID7.5的带套囊塑料气管导管,套囊充气,当患者苏醒不能耐受时,拔除导管。
保留期间导管末端接麻醉机给氧。
观察导管置入前后患者SpO2及呼吸状态的变化。
对照组中将患者头偏向一侧,用托下颌的方法保持呼吸道通畅并适当减浅麻醉。
结果:导管置入后,所有患者SpO2均由置管前的94%回升到98%以上(P<0.05),舌后坠症状明显改善。
结论:采用咽后置入带套囊塑料气管导管法,充气后可明显缓解和改善舌后坠引起的呼吸道梗阻和缺氧,导管位置容易确定,咽部刺激轻微,口腔分泌物吸引方便,不影响给氧,操作简单,是值得临床推荐的一种防治舌后坠的有效方法。
标签:上呼吸道;梗阻;舌后坠;气管导管非气管插管全麻患者的呼吸管理是麻醉过程管理的重要内容。
如何确保此类患者呼吸道的通畅是其中的重要环节。
舌后坠是麻醉期间发生呼吸道梗阻的最常见原因,目前临床有多种方法防治术中舌后坠,但都存在一定的缺点[1]。
本文笔者通过临床实验观察咽部放置带套囊气管导管充气后防治舌后坠的效果,推荐一种简单易行的麻醉期间呼吸道管理措施。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40例择期腹盆腔手术(肝胆、胃或子宫切除)患者,ASA Ⅰ~Ⅱ级,随机分成两组。
对照组:男8例,女12例,年龄23~65岁,平均(38±18.6)岁,平均体重(58±16.7)kg,麻醉时间(121±29.4)min,手术时间(95±26.1)min;实验组:男9例,女11例,年龄21~64岁,平均(37±19.3)岁,平均体重(59±18.3)kg,麻醉时间(118±34.4)min,手术时间(93±28.2)min。
三种开放气道的方法和适应症
开放气道是进行人工呼吸前的必要操作,常用的开放气道方法有三种:仰头抬颏法、推举下颌法和仰头抬颈法。
1. 仰头抬颏法:是最常用的开放气道方法之一,操作方法为抢救者将一手掌小鱼际置于患者前额部,用力向后压使其头部后仰,另一手的食指和中指置于患者下颏骨下方,向上抬颏,使下颌角、耳垂与地面垂直。
这种方法适用于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患者,但有颈椎损伤的患者禁用。
2. 推举下颌法:操作方法为抢救者站在患者头部侧方,用双手置于患者下颌角处,将下颌向上向前推举,使下颏骨向前移动,同时使头部后仰。
这种方法适用于有颈椎损伤的患者,但对于有假牙或下颌关节脱位的患者禁用。
3. 仰头抬颈法:操作方法为抢救者站在患者侧后方,一手托住患者后枕部,另一手扶着患者颈部,将患者头部向后上方托起。
这种方法适用于颈椎损伤的患者,但有颈部创伤的患者禁用。
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开放气道操作时,动作要轻柔,避免过度用力造成损伤。
同时,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如有异常情况应及时停止操作并进行处理。
医诊通全科麻醉苏醒恢复期是指手术患者从麻醉状态恢复道正常状态的过程,很多患者在这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并发症,轻则影响手术效果,重则危及生命安全。
因此,本文主要总结了麻醉苏醒恢复期的常见并发症及处理方法。
舌后坠舌后坠主要是由于全身麻醉以后药物作用未完全消失,再加上拔管后下颌骨以及舌肌松弛,舌体在重力的作用下后坠,最终堵塞上呼吸道,影响患者正常呼吸。
针对舌后坠,医护人员应在患者完全清醒且咽部反射、呛咳反射完全恢复时拔除气管插管,并协助病人将头部偏向一侧,轻托下颌,防止舌后坠的发生。
若已经发生舌后坠,则应立即托起患者下颌,用手拽出患者的舌头,让患者处于侧卧状态,清理呼吸道的分泌物后送往手术室。
喉痉挛喉痉挛主要是由于口咽分泌物刺激声门所致,也与缺氧、二氧化碳蓄积、吸痰管刺激声门具有一定关系。
此外,患者本身患有呼吸道炎症或哮喘病史也可造成麻醉苏醒恢复期喉痉挛的发生。
针对喉痉挛,医护人员应尤其注意气管内分泌物以及胃内容物反流所引起的刺激,同时应避免吸痰管的直接刺激,及时吸出口咽部分泌物,保证动作轻柔,切记不可在患者清醒时实施以上操作。
若患者已经发生喉痉挛,则应查找病因,去除病因予以面罩吸氧,同时进行静脉注射。
对于中度患者应行环甲膜穿刺、高频喷射通气,并静注肌松剂,快速解除喉痉挛。
呼吸道堵塞呼吸道堵塞主要是由于呼吸道分泌物增多等原因所致,且与支气管术后反流、肺部疾病等有关。
故需要医护人员在拔管前认真清除患者口咽以及鼻腔内的分泌物,以防呼吸道堵塞。
对于已经发生呼吸道堵塞的患者应立即置入喉镜清除异物,同时予以面罩吸氧、人工通气,维持血氧饱和度。
若患者处于昏迷或不稳定的状态,则应实施气管插管,以机械通气。
术后低血压与高血压术后低血压主要与患者心功能不全、心排量不足、低血容量以及术中输液不足、低血糖、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嗜铬细胞瘤手术以及全麻药物作用未完全消失等原因有关,对此医护人员应及时为患者补充血液成分,维持血容量,同时补充血糖以及肾上腺皮质激素,改善心功能,维持心功能正常状态。
作者单位:537100 贵港市 广西医科大学第八附属医院贵港市人民医院科教科韦宏文:女,大专,副主任护师,科教科副主任基金项目:2014年广西贵港市科技攻关项目(贵科攻1407022)两种通气管道在全麻术后舌后坠患者中的护理进展韦宏文 闭金玉doi :10.3969/j.issn.1672-9676.2016.10.007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日益发展,外科手术技术逐步提高,手术范围不断拓宽,需要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的老年患者明显增加。
老年患者全麻术后易发生舌后坠[1],舌后坠是全身麻醉拔除气管导管后引起上呼吸道梗阻最常见的原因。
舌后坠致气道部分阻塞时除呼吸费力、血氧饱和度(SpO 2)下降外,最典型的症状就是“打鼾”[2]。
完全阻塞时则吸气困难,明显三凹征,鼻翼煽动,紫绀等缺氧症状[3]。
鼻咽通气管道和口咽通气管道(也称鼻咽通气管和口咽通气管)是一种简易方便的声门上气道通气工具,也是麻醉科困难气道处理工具之一[4]。
鼻咽通气管道与口咽通气管道用于老年全麻术后舌后坠患者,各有其优缺点,现将其护理进展综述如下。
1 老年患者全麻术后易发生舌后坠原因气管内插管全麻是目前最常见最安全的麻醉方法[5]。
老年患者由于重要脏器衰退、功能不全,药物代谢和排泄缓慢,全麻术后麻醉药物的残留,麻醉恢复期拔除气管导管后仍发挥不同程度的镇静、镇痛、肌肉松弛的作用。
如气管导管拔除后无较强烈的刺激,患者将处于对外界事物不敏感的状态,机体对缺氧反应下降[6],舌肌、口咽部软组织松弛,容易发生舌后坠[7]。
2 全麻术后舌后坠对老年患者的危害舌根后坠至咽腔,咽腔容积变小,上呼吸道阻力增加。
当舌后坠造成不完全上呼吸道阻塞时,出现呼吸费力,患者随呼吸发出强弱不等的鼾声。
当舌后坠造成完全性上呼吸道阻塞时,则鼾声反而消失,呼吸加深加快,只见呼吸动作而无呼吸效果,口唇发绀、血氧饱和度进行性下降等[8]。
舌后坠主要危害是造成机体缺氧,老年患者的呼吸系统功能及代偿能力老化,机体储氧能力下降,器官和组织较易因缺氧未能及时纠正而广泛损伤、坏死,尤其是大脑,脑组织缺氧超过5min 即可发生不可逆性损害[9];严重缺氧时导致呼吸停止窒息死亡[8]。
气道开放新方法用于婴幼儿术后舌后坠的临床观察
胡敏花
【期刊名称】《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年(卷),期】2017(011)021
【摘要】目的探讨婴幼儿术后舌后坠的处理对策.方法 2013年11月~2014年9月间术后舌后坠患儿(3个月~3岁)24例作为对照组, 2014年10月~2015年6月间术后舌后坠患儿(3个月~3岁) 24例作为观察组.观察组使用气道开放新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急救抬下颌法, 观察两组患儿开放气道后血氧饱和度上升时间(四肢末梢血氧饱和度上升至90%所需时间)、操作时间、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开放气道后血氧饱和度上升时间(1.71±0.32)min、操作时间(20.08±5.60)s均明显低于对照组(4.67±0.68)min、(134.79±21.30)s,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气道开放新方法能快速有效地开放术后舌后坠婴幼儿气道,维持良好通气.
【总页数】2页(P28-29)
【作者】胡敏花
【作者单位】528400 广东省中山市人民医院麻醉科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全麻术后舌后坠开放气道患者护理进展 [J], 唐文雅
2.两种通气道对全身麻醉术后舌后坠老年病人呼吸循环影响 [J], 韦宏文;闭金玉;黄光梅;潘春柳
3.舌后坠致气道阻塞病人紧急气道开放方法探讨 [J], 谭连
4.两种开放气道方法用于舌后坠患者的临床观察 [J], 刘芬;黄林华;陈喜缄;刘俊涛
5.两种开放气道方法用于麻醉苏醒期舌后坠的临床观察 [J], 黄毓婵;姚晓琴;陈旭素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两种开放气道方法用于麻醉苏醒期舌后坠的临床观察【摘要】目的:比较全麻苏醒期患者发生舌后坠引起气道阻塞时,采用两种不同方法开放气道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全麻苏醒期发生舌根后坠的患者60例,分为a、b两组,每组各30例,a组放置口咽通气管,b组放置鼻咽通气管,观察比较两种方法开放气道后,患者的通气效果、作吐、躁动及置管损伤的发生率。
结果:两组通气效果无明显差异。
a组作吐及躁动发生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a组放置口咽通气管采用惠州斯莱达医疗用品公司生产的口咽通气管,成人常用型7.0~10.0 cm。
置入口咽通气管之前将口腔内分泌物吸引干净,然后从口腔沿舌插入,口咽通气管凹面向上从唇角放入口腔,压住舌面向咽喉部送入,当前端置于舌根后,再将口咽通气管顺时针旋转180°。
直到牙齿或牙龈限制其进一步插入,将舌体与咽后壁分开并且肺部听诊,确保充足换气[1]。
放置口咽通气管时应选择适宜的型号,通气管长度等于门齿至下颌角的距离,应使口咽管远端位于会厌上方,否则不仅不能解除气道阻塞反而会使之加重。
在呼吸道通畅及通气功能恢复满意后,拔除口咽通气管,并做好脸部的清洁。
1.2.2 b组放置鼻咽通气管鼻咽通气管成人常用型id 6.0~8.0 mm。
患者取去枕平卧中立位或头偏一侧,稍后仰,保持气道有一定
的弧度,从而扩大咽腔,有利于置入。
置入鼻咽通气管前,为防止分泌物堵塞前端,先清洁鼻腔,吸净痰液,插管前在通气管的插入端涂润滑剂,将导管沿着鼻咽方向轻轻插入,插入深度为患者鼻翼至耳垂的长度。
合适的鼻咽通气管末端位于上咽部,将舌根与口咽后壁分开,使下咽部到声门的气道通畅,太短舌根仍可能在咽水平阻塞气道,太长可达到咽喉部接触会厌或管腔太大不易置入。
1.3 观察指标与判定标准 (1)通气效果。
良好:5 min后血氧饱和度维持95%以上,呼吸道通畅、喉痰鸣音、鼾声减弱或消失;(2)有无损伤。
损伤:因操作引起唇、舌、口腔、牙龈有可见的皮肤破损、出血,吸痰时损伤致吸出物带有血性液或拔通气管时带有血迹。
(3)躁动发生率。
躁动程度采用4级评估方法:1级为平静;2级为轻度烦躁,间断呻吟,但能够平静下来;3级为中度躁动,不容易安静下来;4级为重度躁动及喊叫,定向障碍。
2级以上躁动判断为有躁动。
(4)作吐发生率。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统计方法采用t检验及字2检验,以p0.05)。
a组在放置口咽通气管时作吐、躁动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的损伤发生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3 讨论
上述2种开放气道的方法均能有效改善舌后坠患者的通气。
口咽
通气管是一种简单的气道辅助工具,其上端冀缘结构固定于门齿,防止口咽通气管滑入损伤会厌。
适合全麻未苏醒发生舌后坠的患者开放气道,通过其弧形结构向前下的力量将舌体恢复正常位置,从而恢复正常的气道管径,降低气道阻力,改善缺氧及降低呼吸道的阻力[2]。
管道中间有通道用于吸痰及通气,提供通畅的呼吸道及有效地减少因舌后坠引起的各种并发症。
但有喉头水肿、气管内异物、哮喘、咽反射亢进、口腔内门前四齿有折断或脱落危险等患者禁用[3]。
口咽通气管可致血压升高、心率增快,故对伴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不适合长时间使用[4]。
观察发现,放置口咽通气管时作吐、躁动发生率明显高于放置鼻咽通气管组,患者对口咽通气管耐受性相对较差,且位置容易移动甚至脱落。
所以口咽通气管更适宜不合并高血压或冠心病且估计只需短时间放置的患者。
另外,口咽通气管的价格较经济实惠,可为全麻未清醒患者常规预防放置。
鼻咽通气管对咽喉部的刺激较口咽通气管小,清醒、半清醒或浅麻醉的患者更易耐受,且血流动力学稳定,作吐、躁动发生率低,可以放置较长时间,适合伴有心脑血管疾病及苏醒后伴有呼吸道不畅需较长时间放置通气管的患者,且对合并有开口受限、牙关紧闭或口咽部创伤的舌后坠患者也适合。
另外虽然鼻咽通气管的材料柔软,对黏膜组织损伤小,但因鼻黏膜的血运丰富,易造成损伤出血,对一般状况良好的全麻未清醒患者可考虑放置口咽通气管。
对鼻咽
癌放疗后鼻腔息肉、鼻甲肥大、鼻中隔歪曲等患者则不宜放置鼻咽通气管,这时可考虑口咽通气管。
总之,舌后坠的护理关键是快速、有效开放气道,保持呼吸道的通畅,维持良好的通气,在选择通气管时充分了解病情,权衡利弊,力求患者安全、舒适。
参考资料
[1] 陈莉.三种护理技术操作技巧[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6,14(6):250.
[2] 黄小红.应用口咽通气管解除舌后坠的效果分析和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5(1):13.
[3] 吴海英,陆晨英.171例口咽通气管临床应用效果观察[j].
现代诊断与治疗,2005,16(6):357.
[4] 黄玲,黄冰,潘灵辉,等.麻醉后口咽和鼻咽通气管的临床应用及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3,18(12):1109-1110.
(收稿日期:2012-03-08) (收稿日期:陈丹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