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结合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的临床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81.15 KB
- 文档页数:1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al2019年第6卷第28期2019Vol.6No.28197乙肝肝硬化辨证分型论治的研究进展窦 铮(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 成都 610075)【摘要】中医药辩证分型论治兼具综合治疗的优点,对患有乙型肝炎肝硬化进行治疗后,取得了理想的治疗效果,改善了患者的临床症状,根据乙型肝炎肝硬化的发病机制来对疾病进行诊疗是治疗的关键,掌握该疾病的证候分型对疾病的论治至关重要。
【关键词】乙肝肝硬化;分型;治疗;疗效【中图分类号】R2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8242.2019.28.197.02很多临床研究表明,乙肝肝硬化是常见肝硬化的一种,主要是由于,慢性乙型病毒侵入患者体内,造成感染,并作用在患者的肝脏内,造成肝细胞出现坏死、周围结缔组织出现纤维化和增生及肝细胞结节性再生,破坏了肝小叶结构并造成假小叶形成病变[1]。
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前期患者的门脉高压和损伤肝功能,如果放任疾病的发展,会出现一系列的并发症,例如:肝性脑病、消化道 出血等症状。
由于该疾病的发病机制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对其进行临床治疗达不到根治,采取西药对其 进行治疗,但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容易使患者身体产生不适,而中医辩证分型根据疾病的特性来进行治疗,取得了显著的治疗效果[2]。
现具体分析如下。
1 对乙肝肝硬化的分型认识辨证分型论治是一种特色中医诊病的方式,是中医学者根据自己多年对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经验进行分析研究,得出对肝硬化的临床分型的研究,具体很大的研究价值[3]。
中医药专家刘延中等人,将乙肝肝硬化分为六型论治,分别是水湿内阻、肝肾阴虚、淤血阻络、肝郁脾虚、气滞血淤和肝郁脾虚。
并选用中药与西药联合对患者进行治疗,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4]。
中医学者沈龙柱等人将乙肝肝硬化分为肝脾血淤、脾肾阳虚、气滞湿阻、湿热蕴结、肝肾阴虚和寒湿困脾,并对疾病的特性进行了总结,乙肝肝硬化病情反复且时间长,长时间毒气在患者体内积聚,形成顽疾,在对患者进行中医治疗时,要祛除患者体内的毒气。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观察【摘要】目的: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方法:对102例慢性乙肝患者,采用随机分组形式,分为中药组,西药组,中西医结合组,分别予中药复方汤剂加减,西药拉米夫定及两者结合治疗,并分别对肝功能及hbv病毒复制及半年后复发情况进行临床观察。
结果:中西医结合组在肝功恢复正常及hbv病毒复制上明显优于中药组及西药组。
提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不仅可以迅速使肝功能恢复正常,同时可以降低患者血中的含量,使hbeag及hbv—dna转阴率提高。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中西医结合;检测【中图分类号】r2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6-0348-02我院感染科自2005年6月~2006年6月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取得较好疗效,现在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选择收治入院患者102例,均符合2000年西安传染病会议修订的慢性乙型肝炎诊断标准。
i病原学检测hbv—dna,hbsag,hbeag,hbsab均为阳性,所有病例入院时均有不同程度的肝功能损害,全部病例alt均有升高,部分伴发黄疸,治疗前均有乏力、食欲下降症状,其中一部分人出现肝区不适,b超提示均有不同程度的肝实质损害,部分患者有肝、脾肿大。
102例患者中男性患者为72例,女性为30例。
年龄在22~49岁之间。
病程在3~25年不等,平均7.3年。
随机分为中药组,其中男性24例,女性10例,伴发黄疸的6例;西药组,其中男性21例,女性13例,伴发黄疸的4例;中西医结合组,其中男性27例,女性7例,伴发黄疸的7例。
2 治疗方法2.1 中药组:基本方:茵陈30g 黄芪20g 肝炎草20g 白花蛇舌草20g 板蓝根20g 贯众15g 虎杖15g 五味子15g 栀子15g 茯苓15g白术12g 当归12g 柴胡12g 。
黄疸重的加生大黄9g(后下),肝脾肿大的加丹参15g 鳖甲12g(先煎)土元10g 。
乙肝后肝硬化中医临床疗效评价量表体系的研究的开题报告1. 研究背景和意义乙型肝炎是世界上最常见的肝病之一,其中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的肝硬化发生率高达15-40%。
乙肝后肝硬化是乙型肝炎疾病进程中的一个严重并发症,在我国肝硬化患者中有相当高的比例。
因此,乙肝后肝硬化的治疗是一项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
中医药治疗作为一种中国传统的治疗方法,在治疗肝硬化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经验。
目前,针灸、中药等中医治疗方法已广泛应用于乙肝后肝硬化的临床治疗中。
然而,对于中医临床疗效的评估和比较,目前仍缺乏系统、标准、全面和客观的方法。
为了更好地评估乙肝后肝硬化中医临床疗效,开发一套评价量表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2. 研究目的和内容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开发一套乙肝后肝硬化中医临床疗效评价量表体系,为中医药治疗乙肝后肝硬化提供科学、客观、全面和标准的评估方法。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深入调研、梳理和分析目前国内外中医药治疗乙肝后肝硬化的相关临床研究,了解各种中医临床疗效评价方法及其优缺点;(2)制定乙肝后肝硬化中医临床疗效评价量表体系的设计方案,包括评价因素和指标的选择、评分标准的确定等;(3)进行乙肝后肝硬化中医临床疗效评价量表体系的实证研究,包括量表的重复性、稳定性、有效性等指标的评估;(4)综合分析实验数据,完善乙肝后肝硬化中医临床疗效评价量表体系。
3.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案例分析、调查问卷和实证研究等方法。
具体步骤包括:(1)收集和整理相关中医药治疗乙肝后肝硬化的文献和案例,分析各种中医临床疗效评价方法的优缺点;(2)设计评价因素和指标,制定评分标准,并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专家咨询和评估,完善评价体系的设计方案;(3)选取符合研究标准的乙肝后肝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制定的评价量表进行实证研究;(4)运用SPSS等统计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评估量表的重复性、稳定性和有效性。
4. 研究预期成果本研究预期成果为一套乙肝后肝硬化中医临床疗效评价量表体系,包括评价因素和指标的选择、评分标准的确定、评分表格的制定等内容。
恩替卡韦联合柔肝散结汤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疗效分析陈禄;黄葱;黄春春;贾龙睿【摘要】目的探究恩替卡韦联合中药柔肝散结汤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的效果.方法在我院收治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中选出86例随机分成对照组(恩替卡韦治疗)和观察组(恩替卡韦+柔肝散结汤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肝功能指标值、肝纤维化指标值等.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的肝功能指标值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Child-Pugh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HBV-DNA阴转率86.05%与对照组患者的81.40%相差不大,且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治疗中应用恩替卡韦联合柔肝散结汤安全性高,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肝功能,值得临床推广.【期刊名称】《光明中医》【年(卷),期】2017(032)017【总页数】3页(P2542-2544)【关键词】积聚;恩替卡韦;柔肝散结汤;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中西医结合疗法【作者】陈禄;黄葱;黄春春;贾龙睿【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中医院内三科南康 341400;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中医院内三科南康 341400;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中医院内三科南康 341400;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中医院内三科南康 341400【正文语种】中文肝硬化是肝炎逐渐发展到失代偿期的必经阶段,随着病情的进展会出现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腹水、肝肾综合征等并发症[1,2],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
因此对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应及早治疗,提高患者生存质量[3]。
虽然肝硬化是无法逆转的,但是只要能有效改善肝硬化组织形态学,那么就能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4,5]。
我院将中西医结合疗法用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治疗中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现汇报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在2014年1月—2016年1月间来我院就诊被确诊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中86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