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动力的科学
- 格式:doc
- 大小:34.00 KB
- 文档页数:5
太极拳歌诀心法口诀最新集锦大全太极拳懂劲指明法歌诀懂劲就是明白力,化力发力力中庸。
首先受力卸人力,学会控制再进攻。
练出结构最佳形,练沉练整练放松。
松化松顺松即变,沉实沉稳沉上擎。
那处挨上那处照,不需强求用七星。
推手多时感觉灵,节节控制皮毛听。
一臂力量总有限,协调全动力难封。
力向对方无腿处,顺人加力效能增。
懂人必须规矩己,避免得机不能攻。
练出杠杆拨撬人,练出虚实再用空。
明白沾粘不丢顶,发挥动能悟静功。
快捷还须名师喂,真懂必须实践经。
经打经验经磨练,各家各劲铭骨中。
尝试一次又一次,反复多遍境界升。
先找力尾化人劲,再找化解在途中。
学会发人微有动,掌握化解同时攻。
初用往往四肢力,渐渐使用腰腿弓。
弯弓曲弓之字弓,周身一家六张弓。
初学用弓要如弓,弯曲四肢肾后撑。
增大幅度练耐力,一切渐回自然中。
化劲都有不同味,发劲人人有特征。
功夫与理要符合,技巧实用相人生有竟学无涯,蹬上高山更见峰。
艺不得法行路远,学而不练空谈兵。
循序渐进适老弱,超强训练宜年青。
学来人家用成己,举一反三四五通。
用功还须用心计,熟知人时心不惊。
心平气舒胸有数,应对总在预料中。
太极拳劲好弹性,太极拳劲整长惊。
太极拳劲较圆活,太极拳劲虚幻空。
太极拳劲静待动,太极拳劲绵中钉。
太极拳劲阴与阳,太极拳劲灵和轻。
太极拳劲沾又粘,太极拳劲化又封。
太极拳劲变不尽,太极拳劲巧妙精。
懂劲就是知规律,懂劲练出明白功。
懂劲一般练有用,套路劲别随意更。
懂到动时再懂静,懂劲反复境界升。
万人千姓一百劲,难能劲劲都适应。
不懂劲时似神秘,真懂也觉很普通。
懂劲自认已明白,清楚背面有陌生。
太极拳练功解歌诀学拳无路练为径,拳劲有道用乃通。
十看百问终糊涂,生欲受用下死功。
死功练出灵活劲,规矩求得拳正宗。
死功就是不退缩,一步一步攀百遍不如千遍熟,千遍巧后万遍精。
年年不如月月练,天天不如时时功。
拳法秘诀一字练,练被练化练进攻。
练松练沉练变易,练气练意练觉听。
练快练慢练定力。
练刚练柔练中庸。
科学上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自然现象往往有科学上的解释,但也有一些现象并没有被科学界完全解释清楚,下面我们就来介绍一些科学上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
一、白山黑水白山黑水位于吉林省和辽宁省交界处,是中国北方的一个著名旅游景点。
白山指的是长白山,长白山融合了万物之气,形成了神秘的能量场,而黑水则指的是长白山山脉中的汇水。
白山黑水为什么会这么神秘呢?一般人都说是因为白山黑水拥有丰富的自然气场和地球磁场所致,但科学界并没有给出确切的答案。
二、“太极玄理”现象太极玄理指的是一种神秘现象,即两个相对的物体或事物会出现一种交换状态的现象,就像太极图中的黑白两点互相转化,形成一种微妙的平衡状态。
太极玄理现象并没有被科学界所承认,但在中国古代的太极拳、易经等文化中有广泛的应用。
三、潜意识的奥秘潜意识是人们不自觉地形成的心理活动,它往往会影响到人们的行为和思维方式。
潜意识的奥秘并没有被科学界完全解释开,但人们已经发现潜意识往往能够帮助人们处理一些困难和挫折,甚至能够直接影响到人们的身体健康。
未来科学研究能否完全理解潜意识仍未知。
四、鬼影闪烁现象鬼影闪烁是一种非常神秘的现象,即在固定场景下,人们的视觉或感官能够感知到一些像幻影一样的物体或轮廓。
这种现象并没有被科学界所解释清楚,但有学者认为这可能是空气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所致,也有人认为这可能是灵异现象。
五、地球的磁极反转地球有一个磁场,它能够保护地球免受太阳风暴和宇宙辐射的危害。
但地球的磁极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时间和地球自转而发生变化。
而地球的磁极反转则是一个非常神秘的现象,它不仅使地球的磁极方向反转,还可能导致地球上的电子设备损坏,甚至可能影响到地球的气候和生态环境。
科学界对于地球磁极反转的原因和影响仍需进一步研究。
总之,科学上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还有很多,这些现象的出现让我们更加深入地认识了自然和人类的性质。
未来科技的进步,也许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些神秘的现象。
太极拳内劲的科学解释
太极拳内劲是一种身体内部的力量,是通过太极拳的拳脚动作和身体姿势的结合而产生的一种能量。
太极拳内劲的科学解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太极拳内劲是由身体内部的骨骼、肌肉、关节和神经系统等组成的各个环节协调运动所产生的。
在太极拳练习中,太极拳家通过调整身体的姿势和动作,使得身体内部的各个环节都能够和谐地运动,从而产生内劲。
2. 太极拳内劲是通过太极拳的拳脚动作所产生的。
太极拳的拳脚动作包括手指、手腕、肘部、肩膀、臀部等部位的关节运动,这些关节的运动需要协调配合,才能达到太极拳的拳脚动作的要求。
太极拳家通过长期的练习,使得身体内部的各个环节都能够协调地运动,从而产生内劲。
3. 太极拳内劲是一种能量。
太极拳内劲和身体的能量系统密切相关。
太极拳内劲的产生和身体的能量转换有关,它会随着身体运动的变化而变化。
太极拳内劲的大小和强度取决于太极拳家的身体素质和练习经验。
4. 太极拳内劲的科学解释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太极拳的文化内涵。
太极拳是一种注重身体内部运动、强调和谐协调的运动方式,它不仅仅是一种锻炼身体的方法,更是一种文化和哲学的体现。
通过理解太极拳内劲的科学解释,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太极拳的文化内涵,从而更好地享受太极拳的益处。
拓展:
太极拳内劲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可以应用于军事、体育、医疗等领域。
在军事领域,太极拳内劲可以用于士兵的训练和作战中的运用;在体育领域,太极拳内劲可以用于运动员的训练和比赛中的应用;在医疗领域,太极拳内劲可以用于治疗疾病和改善身体状况。
浅谈太极拳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策略太极拳作为中国传统武术的代表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近年来,太极拳在全球范围内的普及和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
本文将对太极拳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未来发展的策略。
一、太极拳发展现状1. 太极拳的普及程度太极拳作为一种身心养生的运动方式,受到了泛博人民群众的爱慕和追捧。
在中国,太极拳已经成为了一项全民健身运动,许多城市和社区都设立了太极拳培训班,吸引了大量的学员参预。
同时,太极拳也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传播和接受,许多国家和地区都设立了太极拳协会和培训机构。
2. 太极拳的比赛和表演随着太极拳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将太极拳作为一项竞技运动来进行比赛。
国内外的太极拳比赛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赛事,吸引了大批的参赛选手和观众。
此外,太极拳的表演也成为了一种文化交流的方式,许多太极拳团队在国内外的演出中展示了太极拳的魅力。
3. 太极拳的科学研究随着科技的发展,太极拳的科学研究也得到了推进。
许多研究机构和学者对太极拳的身体机制、运动规律以及对健康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太极拳对于改善心肺功能、提高身体平衡能力和缓解压力具有显著效果,这些科学研究为太极拳的推广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二、太极拳未来发展策略1. 加强太极拳教育太极拳作为一种传统文化遗产,需要加强对太极拳的教育和传承。
各级教育部门应将太极拳纳入体育教学内容,培养更多的太极拳教师和教练员。
同时,可以通过开设太极拳专业课程和培训班,提高太极拳教学水平,推动太极拳在学校和社区的普及。
2. 推动太极拳国际化太极拳在国际上的普及和认可有助于推动太极拳的发展。
可以通过组织太极拳交流活动、举办国际太极拳比赛等方式,增强太极拳在国际体育舞台上的影响力。
同时,可以与国际太极拳协会和其他相关组织合作,共同推动太极拳的国际标准化和规范化。
3. 创新太极拳形式和内容太极拳的形式和内容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进行创新和发展。
可以将太极拳与其他健身项目结合,创造出更多适合不同人群的太极拳形式,如太极拳健身操、太极拳舞蹈等。
如何判断太极拳理是否具有科学性一、太极拳理的特征科学的理论是经过实践检验的客观真理,是对某种自然现象本质的系统说明,是由科学概念、原理和论证组成的知识体系,是由假说在实践中逐渐转化而来的。
太极拳理论是一个系统的体系,它应该具有四个基本特征。
1.真理性指一个科学的理论必须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作为一个科学理论,必须做到:建立这种理论所凭借的经验材料是真实的,经过实践检验的,是能够重复的;根据这些经验材料,提出的假说中的假定性规定,必须进一步获得实践证明;根据这种理论所作出的预见必须在实践中得到证实。
太极拳理是对太极拳运动的正确反映和太极拳运动规律的客观揭示,是传承者的智慧和实践经验的结晶,它要能够经得起实践的检验,经得住历史长河的洗礼。
2、全面性全面性又称普遍性,指的是一个科学的理论必须努力做到完全地反映客观事物。
列宁说:“要真正地认识事物,就必须把握、研究它的一切方面、一切联系和‘中介’。
我们绝不会完全地做到这一点,但是、全面性的要求可以使我们防止错误和防止僵化。
”太极拳从明末河南温县陈王庭创始以来,经过陈长兴、杨禄禅、陈发科、孙禄堂、陈照奎等众多名家的传承与发展,形成当今流行的陈、杨、武、吴、孙五大流派,同时太极拳理论也有了全面的发展、多部专著传世。
由于太极拳理融合了易经、中医、养生学、气功、兵法等众家之长,因而对其的研究就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从哲学、保健、技击、美学等方面揭示每个拳势的规矩、用法和功效。
3、系统性自然界的事物往往是相当复杂的,它的各个部分相互作用,组成完整的统一体。
任何一个科学的理论都应该是由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和科学推论三部分组成的有机系统整体。
目前,在中国的武术体系中,太极拳体系占据重要的一部分,同时、太极拳理论已基本形成一个体系。
太极拳的五大流派也基本已形成自己独特的拳理、拳法风格各异。
由于市面上的太极拳书籍纷繁杂多,没有一个系统的体系,而且一些名家的理论相悖、这就导致初学者不知从何处入手,无法判断好坏。
太极拳的含义有哪些及特点介绍太极拳有着几百年的历史传承,太极拳的整个思想是由于刚开始的太极所得来。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太极拳的含义有哪些,希望你们喜欢。
太极拳的含义(1)指宇亩最初浑然一体的元气,唐颖达《周易正义》:“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
”《易纬·乾凿度》认为“有形生于无形”,提出“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四阶段来解释“易有太极”。
以未见气时为太易,气初为太初,形之始为太始,质之始为太素。
气形质混然一体而未分离的状态,称之为浑沌。
浑沌之物即是古人所说的元气。
以元气未分状态为太极,斌以其原始物质的含义。
这种观点在两汉较为普遍,如刘歆:“太极中央元气”;王充引易学家的话说:“元气未分,混沌为一”。
郑玄则以“淳合未分之气”解释大极。
(2)以虚无本体为太极,如王弼解释“大衍之数,其一不用”说“不用而用以之道,非数而数以之成,斯易之太极也。
”以“一”为太极,认为此“一”不是数,而是“无”, “无”为四十九之策数形成的根据。
韩康伯注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说:“夫有必始于无,故太极生两仪也。
"(3)大衍之数的四十九数未分为太极,崔憬说:“四十九数合而未分,是象太极也。
今分而为二,以象两仪矣。
分揲其蓍,皆以四为数。
一策一时故四策以象四时也。
”(李鼎祚《周易集解》引,据《黄氏逸书考》本)崔憬对大衍之数的论述及其太极说,不以不用之一为虚无实体,以四十九数未分为大极,并且认为八卦涵蕴在大衍之数中。
此种观点,在易学哲学史上有其重要意义,为宋易将汉易的宇宙生成论转为本体论提供了方法。
(4)以阴阳混合未分为太极,周敦颐《太极图说》:“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
两仪立焉。
”周敦颐以后,对太极的解释分为三大流派。
a、以邵雍为代表,以数说大极。
指出“太极一也,不动生二,神也”;以一分而为奇偶解释太极生两仪。
并认为在人则“心为大极”,在天地则“道为太极。
太极拳「机由己发力从人借」武禹襄《打手要言》说:「机由己发,力从人借。
」也就是说太极拳是「借力打力」的一种武术。
「机由己发,力从人借。
」意思是说:「打太极拳时,是由我自己来发动这个太极拳的机器,但是这个发动机器的连续动力,却是从别人那里借来的。
」当我借到别人的力量发动了我的太极拳的机器,这个机器一启动之後,继续受到别人动力的持续作用,就能够更有效地运转,而产生太极拳各种优异的战斗效能。
太极拳就像一个「闭回路系统」,所谓「闭回路系统」就像现代马桶一样,你按下冲水开关,那个开关就拉开出水孔,让水从水箱中冲出,将马桶里的秽物冲到化粪池。
在这过程中,水箱里的水一旦流出来,水箱里的浮球又会往下落,落到一定的程度,又启动了出水口,水就从水管中供应进来,一直到浮球浮到一个高度,又自动压住出水口,这时水箱的水又停在水满的状态。
譬如水塔的「闭回路系统」,其目的是维持水塔内的水位高度。
动作流程是这样的,当水一直从进水口流进水塔内时,由於水位的上升,连带使得浮球跟著上升,这时浮球的上升牵动著槓杆,而当浮球到达原先设定的高度氶A进水口的盖子也同时盖起来了。
同理,当水位下降时浮球也跟著下降,而槓杆连动使得进水口处盖子被打开且让水流进来。
重复上面的动作,水位就会永远被维持在设定的高度了。
又假设这是一个没加盖的水塔,即使遇上雨天,水塔也依然可以维持水位在原先设定的高度。
太极拳从别人借到的持续动力,经过太极拳的控制器之後,所形成的作用不再是原来借到的力,而是形成各种有效的反击功能,反击对方;如果对方不断地施力,太极拳就不断地借力,让机器运作,再借由机器里的控制器,作出各种反击。
这就是太极拳的「闭回路系统」。
太极拳所谓的「借力打力」并不是把别人身上的力量从左手借过来,再从右手打出去;也不是别人有一百斤力量,我就向他借一百斤力量,然後用这一百斤力量回击他。
「机由己发,力从人借」的「机」就是太极拳「闭回路系统」,这个「闭回路系统」,经过良好的设定,在启动之後,会像马桶和水塔一样,达成一个完整有效的作用。
印证太极拳非凡科学健身效果2016年中国焦作国际太极拳高峰论坛入选论文杜聿鸿当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已经人所共知。
那么,太极拳的“非凡科学健身效果”,用什么来检验呢?毫无疑问,最有说服力的当属自身体验、亲身实践了。
作为健身项目,太极拳好吗?和其它体育项目比较有什么不同?实事求是地说,没有长期坚持打好拳的人,并不一定能够回答正确;或者可以说,多数人把太极拳仅仅混同于一般性体育锻炼而可能说“好”,他们认为选择太极拳,无非是爱好不同、选项不同而已;岂不知,这对太极拳来说真是太冤了!近年来,本人在陕西宝鸡和咸阳的大众拳场,在焦作和天津的国家赛场,调查询问了众多拳友,只要是“长期坚持打好拳的人”,别的不说,无一不说自己“不感冒”,个个都是印证有非同一般性体育锻炼的非凡科学健身效果的实例!这个运动项目“好”字的含金量,在这些武术人身上,大不一样!为什么有的拳友有象“神经病”一样的“痴迷”太极拳,道理就在这里。
既然如此,为什么不少人愿意走路跑步、跳舞打球,而不愿意打太极拳呢?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根本不知道”或者“压根儿不相信”这个“大不一样”;加上他们不习惯太极拳的“慢”,认为太不好学,就选了一个既好学、又方便的运动项目。
可以说,我是一个较为典型的“从不知到知、受益醒悟过来的人”了。
太极拳,是科学健身的武术运动方式之一,可使人体身心放松、调和气血、畅通经络,增强免疫力效果极其明显,促进健康,延年益寿;这类太极拳的宣传材料,甚至有关的科学“传神”,我早有耳闻,但总觉得云里雾里的,半信半疑;直到自己亲身加入练拳队伍,才有了切身体悟,心中豁然开朗。
我的“体悟”是:只要用心,按前辈的要求,认认真真地,扎扎实实地,坚持长期不间断地练了,其它一般性体育锻炼没有的科学健身效果“神气”,自然而然地就有了。
时至今日,我打拳整整5年,已经深深地尝到了甜头, 4年没吃1片感冒药;这一非凡效果,对我这个已经是古稀之年的人来说,真可谓人生健康路上的奇迹!这种“奇迹”,不就是实实在在的“太极拳科学健身神气”的反映吗?军人出身的我,虽“甘油三脂”较高,没大毛病;但是,前些年老感冒,把我整的实在够呛。
太极拳动力的科学据考证,目前流行的大极拳,源于宋朝武当道士张三丰的“武当内家拳”系列,其中包含了“太极拳十三势”。
经过宋、元、明三个朝代,到清朝时,武当内家拳分成了两支。
南支以宁波张松溪的“松溪内家拳”见著;北支则由山西的王宗岳在西安传给了蒋发,再由蒋发教给陈家沟的陈长兴;陈长兴后来将大极拳传给了杨露禅。
除了陈、杨两家主流外,太极拳现今还有武氏、吴氏、郝氏、孙氏、郑子(郑曼青)等流派。
太极拳的渊源传说纷坛,先后有顾留馨、唐豪、吴图南、雍阳人、赵斌(杨澄甫的外孙)等的考证,最终肯定了张三丰与今日大极拳的关系。
由于也有文件记载,太极拳可能在唐朝就有了,张三丰应是集其大成并让太极拳普遍流传的关键人物。
主要引据包括:.明代宋远桥的《宋氏太极功源流支派论》中,指宋氏太极功是唐朝的许宣平所创;明代俞莲舟的《太极拳真义》中,指俞氏太极功是唐朝李道子所创。
.明代历史学家黄宗羲的《王征南墓志铭》中,指内家拳起于武当丹士张三丰。
王征南是内家拳大师,黄宗羲的儿子黄百家跟王征南学拳。
黄百家在他的《内家拳法》中,指张三丰是北宋微宗时候的人。
.乾宣道长严嘉康的《武当秘鉴》中,指张三丰创无极拳十二式、太和拳八式、太极拳十六式,后来三拳合一为太极拳。
.杨露禅的弟子王兰亭,将太极传给了李瑞东,李的传人公布了陈长兴有关太极拳源流的一篇序,陈长兴在其中讲述了他的老师蒋发,因拜王宗岳为师,而尽得内家武当派悟修的真传。
•陈蠢所著《陈氏大极拳图说》中载有《杜育万述蒋发受山西师传歌诀》;杜育万所著《太极拳正宗》,明己师承蒋发。
.太极大师吴图南访撰写《陈氏太极拳图说》的陈鑫,指陈鑫告知,陈家著名的炮捶(陈氏太极第二路)属少林拳。
陈鑫并指陈长兴在拜蒋发为师后,因族人视为耻辱,禁其再教炮捶。
因此太极十三势在陈长兴门下,可能是单独习练。
吴氏经陈鑫引荐.亲睹杜育万演练蒋发所传之太极。
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太极拳释名》、《打手歌》和《十三势歌》,是现有最早的太极文献,也是太极发展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些作品令人确信,太极举的原版应只有棚、捋、挤、按、采、咧、肘、靠、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等十三势,以“人刚我柔”的“走”,和“我顺人背”的“粘”字为诉求,其实践则以揉手(推手)、大捋为主。
在《十三势歌》中,还出现“益寿延年不老春”的字句,显示王宗岳并非以纯武学的角度来推广大极,拳术之外,也注重健康与长寿之道。
王宗岳的阴符枪则是太极札杆的前身。
陈长兴为陈家写下的有关太极著作有《太极拳十大要论》、《用武要言》等,立论精辟,是陈家有关太极拳最早的著作。
在他的《太极拳十大要论》中,明确地为太极拳的刚柔属性做了解释:“用刚不可无柔,无柔则环绕不速;用柔不可无刚,无刚则摧逼不捷。
刚柔相济,则粘、沾、连、随、腾、闪、摺、空、棚、捋、挤、捺,无不得其自然矣!”由于目前的陈氏太极中并无“棚”、“捋”、“挤”等字眼,说明太极拳自陈长兴后,十三势可能是单独习练,直到陈长兴教给杨露禅,经杨家的改革,将十三势融入陈家武功。
至于刚柔并济的诉求,可能出自陈长兴的体会,太极拳的心法是柔的,但全身肌肉必须刚强,才能有效传导经全身重力与地表压缩、反弹而来的能量,固然筋肉、骨骼只是在力学上的桥梁,但桥梁必须刚强,才能承受重力;反过来说,人体的任何动作,必须先放松肌肉,才能快速收缩运动,太极拳讲究的是动作前完全的放松,如果还没动心意就已经硬了,肌肉早就收缩变硬,想快也快不了。
此外,从诸多手法、步法、身法、实战技巧看,太极拳自此已融入这武林世家,而自成一格。
陈家第十六代的陈鑫,著书立论,使陈家武学的源流泛太极化。
他扩大了陈长兴与太极拳的关系,促成陈家武学冠上“太极”之名。
陈鑫的著作甚多,有《太极拳经谱》、《太极拳缠丝法诗》、《葛手十六目》、《葛手三十六病》、《太极拳图说》等,他将陈氏的缠丝劲系统化,对太极力学与运用有精辟的研究。
陈鑫对当时推手(葛手)的许多弊病,观察入微,如果现行的推手系统能体会他的心意的话,就不会像斗牛和摔跤般,惨不忍睹了!陈家因远处河南,其发展不如地处京城的杨家快,唯一让人开眼界的,应是l 928年陈发科(1887--1957)到北京的展示,据说他技惊四座.劲力惊人。
在他积极推广下,以刚柔并济为主的陈氏第一、二路拳,吸引了许多以武艺为目的的学习者,目前也有走纯柔健康路线的拳架,以加强推广。
杨家在推动太极拳上功不可没。
杨露禅受聘在端王府教拳,与次子班侯、三子健候名满京城.班侯更被誉为“杨无敌”。
据说杨露禅与八卦掌大师董海川因同在王府教拳而认识,二人曾比武三日,不分上下,彼此都很称许对方。
杨健侯的三子杨澄甫推广拳艺最力,在其学生的协助下,著有《太极拳术》、《太极拳使用法》、《太极拳体用全书》等。
至此杨式太极拳走纯柔的路线,吸引众多以健身为目的的学习者,风行全国,目前已普及于世界每个角落。
受到陈、杨二式的熏陶,更有吴式(吴鉴泉)、武式(武禹襄)、郝式(郝为真)、孙式(孙禄堂)等太极拳诞生,目前以杨式最为普遍,陈、吴式次之。
其中,武禹襄的《十三势行功要解》、《太极拳解》、《太极拳论要解》、《十三势说略》等,是最早,也是最精辟的太极力学与哲学的经典之作,与王宗岳的著作一起,成为往后各家各派的理论基础,其功至伟。
杨澄甫弟子之一的郑曼青,以其深厚的知识,将老子和中医思想进一步融入太极拳,对太极拳在美国的生根发展,有很大的贡献,主要文论有“陆地游泳说”、“接地之力”等。
日前的太极拳有两种不同的夙求,一为健身,一为武术,两者均有助于修身养性。
太极拳的力学原理,与八卦掌、形意拳、大成拳(意拳)等,同属内家拳,其力学基础也比一般武术复杂,较难理解,也较易失之于有形而无体,丧失其实质而不自知,其特点要之如下:1.学习不受年龄、性别限制,均可成就内劲,老而弥坚。
2.人体的重力集中,重心只放在一脚,地表单方向回馈重力,没有分力。
3.全身是一体成型的转动,脚底是转轴。
4.利用地表回馈的能量,全身肌肉的同步起始没有个别的关节运动。
5.上半身肘关节没有明显屈伸的动作,从肩至手如一个连杆般运动。
6.用大脑的意念(气)透过运动神经,整合全体的肌肉运动。
7.被动开始,主动攻击;后动而先至,必须有敏锐的观察力、触觉、胆识。
8.利用别人的力量还击,四两拨千斤。
由于太极的易学难成,非经名师指点:无法得其精髓。
名师难求.且不乏“名”而不“明”者,所谓“知难行易”,正如太极拳的学习过程。
相对的,如跟对师傅,学到正宗的心法,往往可省下数十年的光阴。
一旦豁然理解,必将—日千里,功力猛进,或可成为太极传说中的人物,度过一个充实、健康的人生。
内家与外家劲力曾有很多武术家不厌其烦地比较内家与外家功夫的异同,其中不少入主张,少林功夫是外家的,武当则是内家的。
由于太极拳传由武当的始祖张三丰所创,自然也列入内家的行列。
此外,形意拳和八卦拳也是一般公认的内家拳,与太极拳鼎足而立。
事实上,不论是内家或外家的功夫,内外的修为均普遍存在,因为武术的最高境界,在于心灵与肉体的良好结合。
因此,即使是少林的武功、易筋经和六合心意拳也很难说它们不是内家的。
随着时代的演变,内在的潜移默化,更受到普遍的重视,内外家的区分也就更难了,它不能单纯地以攻防动作的物理分析来划分.也没有确切的规格。
曾经有人为内家和外家的武者外貌,作了下列的比较(如图):.眼睛:外家炯炯有神,内家则目光内敛。
.手臂:外家张于张臂,耀武扬威;内家则双手抱元,守住丹田。
.说话:外家宏亮威武,内家雄浑深沉。
太极拳的源流众说纷纪,一般公认的是武当派的开山祖师张三丰,一开始可能是以太极十三势为主,即;棚、捋、挤、按、采、咧、肘、靠、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并以推手和大捋为主要训练的方法。
这种高不可测的武功,是借助重力与地表间的回馈,以脚踩后地球的反弹力来发劲,力距自地面起,力距之长为各种武术之冠,但外在动作看来轻松自如,神秘的力量被后人尊为内家武功,非大智慧者不可能创此绝技。
王宗岳的学生蒋发到陈家沟后,展现太极绝技,授徒陈长兴。
可能受传统观念约束缚,这十三势松柔的绝技仅止于陈家私练和密授.与带有少林色彩的陈家武功有所不同,由于陈式家谱中对其武艺的叙述并无“太极”的字眼,现行陈式第一、二路武功的太极两字,也可能出现于陈长兴之后。
尽管如此.风格独特的陈式太极,可能已融入了太极的内涵,尤其是与陈长兴有关的支流门派。
陈氏太极的动作刚柔并济,身体如螺旋般地运动,充满爆发力,吸引了许多练武者的投入。
后来,陈长兴将技艺传给了长工杨露禅,除了陈家固有的拳架外,更将十三势教给了杨露禅。
其后,杨露禅的孙子杨澄甫将陈家武功与太极十三势融合,并发展出一套以健身为主的松柔拳架,就是时下流行的杨氏太极,成为最普遍的健身运动之一。
因大势所趋,陈氏也出现仅有松柔动作的保健版。
自然的,以十三势为主的推手、大捋、发劲等秘密,只有入门后再精选的弟子才学得到,更因其原理精致,四肢发达也不见得体会得出,更难从拳架中学到内劲。
难怪这种即使在“门内”也未必学得好的武功,被视为内家武功。
然而,太极拳之所以被视为内家武功,早在它们的拳架变成又慢又柔之前,就已如此,究竟我们应如何为内家功夫下定义呢?以下各点,可供参考:1.在战略上以静制动,以柔克刚。
2.当我们被内家劲力打倒或推飞之际,接触在身上的部分,并末感觉劲力应有的压力或冲击,而是松柔的触觉,但威力之大又无法抗拒。
3.内家高于有神奇的根,可在谈笑风生中让许多人百推不动,犹若高山盘石,令人敬畏。
4.内家高手有惊人的抗打和抗踢的能力,仿佛有铁衫或金钟护身般。
5.内家师父在发劲或承接外力击打时.经常是笑颜常开、轻松自如的样子,外在的动作少而静。
6.训练的过程文静,没有电影情节中又喊又叫,又蹦又跳的情形。
所渭“以静制动”,突显了太极拳“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被动哲学;然而,太极拳在对手处处表现出进击倾向下,却能拥有“被不动,我不动;被微动,我已动”的灵敏度。
再加上推人时,轻轻一触,往往可将人推飞数尺之外,这种神秘的作风与力量,让人觉得这种力量异于一般的力学习惯,从外在看不出真正的动力来源,于是给予“内家”的称号,以别于我们习以为常的武术印象。
不过,客观而言,以静制动应该是武功高深、观察力敏锐的表现,可以是各种武术家的武学修养之一,并不能一厢情愿地认为只有内家功夫才具备。
我们毋宁以科学的力学角度来比较两者的异同。
对执著于内家特色的武术家来说,如何将太极力学表现得与众不同,甚至让未曾开过眼界的人大感不可思议,不仅是一种修养,也是责任。
然而.内家的表现,绝非只把招式动作打得很慢很静,就可自诩为内家武者,最重要的还是能否掌握其力学原理,使劲力在几乎没有臂部屈伸的动作下,发出惊人的威力,才称得上是内家高手,其秘诀就在于向地球借力量,即太极大师郑曼青所谓的“借地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