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内劲与人体筋骨结构变化
- 格式:doc
- 大小:64.00 KB
- 文档页数:2
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太极修炼内功,温养“精、气、神”打太极是一种很好的养生方式,但是要打好太极你还要学着点。
修炼内功就是涵养“精、气、神”太极拳的内功,实际就是武术的“精、气,神”。
从传统医学来讲,“精、气、神”是人体的三宝。
除了培养”精,气、神”外,练习太极拳还要练胆,要培养随机应变的能力。
当然,如果为了健身练习太极拳,那么只培养“精、气、神”就可以了。
练习太极拳时,如何培养自己的”精、气、神”呢?王宗岳、武禹襄等老前辈们的拳论对此论述得非常清楚。
总结这些历代太极拳大师们的论述,结合自己的练拳经验,我认为练习太极拳修炼内功,大体上要做到以下五点。
大师经验之谈!五点要素炼内功第一要素:心静不胡思乱想,武禹襄说:“身虽动,心贵静。
”李亦畲的《五字诀》中首先要求的就是“心静”,所谓“心不静,意不专”。
心静以后,神意才能专注,练拳才能从容不迫,体态自然。
第二要素:意专太极拳讲究“用意不用力”。
用意就是用心的意思。
《十三势歌诀》说:“式式存心揆用意”,也是意专的意思。
只有心静、意专,练拳时才能精力集中,目的明确。
第三要素:神舒精神要舒展、舒畅。
武禹襄说:“内固精神,外示安逸。
”就是讲精神要集中,外表要平静,不能剑拔弩张。
这也就是要求蓄神——把精神涵养好。
练拳时既不能精神涣散,也不能精神过于紧张,以至于到剑拔弩张的程度。
所以,要神舒体静,神意舒展,也就是精神集,同时神气又要舒展舒适。
第四要素:气畅呼吸要舒畅。
太极拳要求养气,所谓“气以直养而无害”。
练拳要”以气运身,务令顺遂”;“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
这里的气不是呼吸之气,而是中医讲的内气。
内气运行要顺遂流畅,发于丹田,达于四梢。
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身体舒畅,呼吸细长慢匀,同时还要腹部放松,气沉丹田。
所以歌诀说:“腹内松静气腾然”。
这是锻炼内功的法门。
按照中医学讲,人体一呼一吸,心肾相交,水火相济,这样,就会产生内气。
所以腹部松静后,在气沉丹田的腹式呼吸时,在丹田就会产生“气腾然”的感觉。
太极拳的内劲和发劲太极拳的内劲和发劲太极拳的劲力密要如下:劲与力之区别:劲无形而力有形,劲沉而力浮,劲聚而力散,劲由筋而达于四肢可发可放,力由骨阻于肩背而不能发。
太极拳尚巧劲而不用拙力,呆力愈大者,巧劲愈小。
螺旋劲、抽丝劲、麻花劲,如千年枯藤,不易拆毁,即引即发,蓄发相变,即用巧劲之谓。
太极拳的八种劲别,由锻炼拳路得来,现分述如下:1、掤劲:练太极拳,全身无一处无掤劲。
劲分防御和攻击两方面,掤乃有弹性之劲,如蓄气于球内,此按彼起,令力不得下落,但必须用腰腿劲,加以意气此就防御方面言之。
在攻击方面说,如未掤之先,想发人应往后向下用引劲诱之,使敌劲出,焦点显露,借其力而发之。
看敌不用气力,无由假借,即不能发。
掤乃用单手或双手向前向上激出之劲,掤之地点,以人之活节或结构处为最易得势,使人不能滑脱。
2、捋劲:凡人掤挤我时,用捋劲以舒散其力,使人力腾散,不得复聚。
用捋劲时,一手掌缘沾其腕,一手肱部沾人臂外面,捋至己身左右,边补其他发劲之不足,使人跌至己身后,未捋之先,故忌用掤劲时到己胸口前,使人抵挡,一变即捋。
捋之方向,以弧线为好,捋发之时,必坐腰松胯而转腰,捋发之际必须借人之力,如已过则势尽不能发,未到尚难得势不能使人前俯,更不能移动其重心,重心不动,不能倾倒,掤劲居于人手下面,而向圈外,捋劲系居于人手上而向圈内,由腰旋转以变掤,谓之逆抽丝,由掤旋转而变捋,谓之顺抽丝。
掤捋两劲,随便倒换。
捋为蓄之动用居多,掤为发之功用居多,掤捋倒换,劲效显著。
3、挤劲:挤乃补助掤不够之劲,多用于双手互相交叉,亦可谓之左右手的合劲。
挤生于人捋时,我顺势将力前升、屈臂,将另一手粘其腕部而挤之,挤亦可用于人靠之后,但挤不可用于臂之力,必须用腰腿劲加以意气身体,勿向前俯,免倾重心,挤用双手,防御固,而变化多,攻守兼备,须双手俱有掤劲,如车轮之功用,旋转自如,变化自灵,挤可用于捋人之后,顺势加以挤劲,使其倾倒,可谓捋挤不分。
4、按劲:以一手或双手向下沉按,使对方之足跟浮起。
太极拳‘内’与‘外’之分“内劲”是太极拳传统劲力理论中常见的重要概念。
事物是对立统一的。
因此,也相应出现了“内劲”和“外劲”的概念。
什么是“内幼”?什么是“外劲”?太极拳界的许多拳家从不同角度多有阐述。
有的说“太极拳内劲是通过练内功而激发出的一种潜能”;有的说太极拳“内劲”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下,肌肉群收缩与伸展、紧张与放松的变化所产生的强有力的弹性力”;有的说“太极内劲的实质是意气结合、神气合一”……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这给我们正确理解太极拳传统劲力理论带来较大的困难,因此有必要对它们的本质进一步探索,以加深我们对武术传统劲力理论的理解,指导练拳实践。
一、“内”和“外”的划分要弄清什么是“内劲”或“外劲”,首先必须对传统武术理论中“内”和“外”的划分有个正确的认识。
过去,由于受中同传统文化的影响,武术界把人体的“筋骨皮”等有形的东西当成了外在的东西,把“精气神”等无形的东西当成了内在的东西,对人体进行总体划分,于是有了“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或“外练筋骨皮,内练精气神”的说法。
纵观某些著名拳家的阐述,他们对“内劲”和“外劲”的划分,完全是建立在这种人体划分基础之上的。
这是我们正确理解武术界“?劲”和“外劲”的划分,以及它们的本质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离开了这个前提和基础,必然造成逻辑、理论上的含混不清。
太极拳界的某些举家,单讲“内劲”,不讲”外劲”,理论观点含混不清,把“外劲”的东西讲成了“内劲”的东西,或把“内劲”的东西讲成“外劲”的东西,实际上是对这种内、外划分的前提缺乏认识所致。
二、“内劲”和“外劲”的本质明确了内、外划分的前提,运用人体力学的知识,结合一些太极前辈对“内劲”和“外劲”开发运用的途径、方法和特征等做出的阐述,我们可以对“内劲”和“外劲”的本质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下面,我们对太极宗师杨澄甫的“内劲”和“外劲”的观点,作一个简单的分析。
杨澄甫在(太极拳术十要)中说,练太极拳要“用意不用力”,“若不用力而用意,意之所至,气即至焉”,“久久习练,则得真正内劲”,“练外家拳者,用力则显有力,不用力时。
怎样认识人体经络与太极拳内功的关系?由于太极拳要求内气应由内到外,力由脊发,起于命门,达于四梢,所以12经脉的井穴(四肢末端)就格外重要,锻炼中(尤其是初练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至少一年)不仅要记住它们的名称,而且要记清其位置,这样才不至于概念模糊。
这些井穴是:手太阴井穴“少商”,位于大拇指指甲盖内上角旁;手阳明井穴“商阳”,位于食指指甲盖内上角旁;手厥阴井穴“中冲”,位于中指指端正中;手少阳井穴“关冲”,位于无名指指甲盖外上角旁;手少阴井穴“少泽”,位于小指指甲盖内上角旁;手太阳井穴“少冲”,位于小指指甲盖外上角旁;足太阴井穴“隐白”,位于大趾甲盖内上角旁;足厥阴井穴“大敦”,位于大趾甲盖外上角旁;足阳明井穴“历兑”,位于二趾甲盖外上角旁;足少阴井穴“涌泉”,位于足心;足少阳井穴“窍阴”,位于足四趾甲盖外上角旁;足太阳井穴“至阴”,位于足小趾甲盖外上角旁。
锻炼内功时,内气由命门发出,经脊背(经筋结点——劲源),由“大椎”穴向四肢末梢催去,达于上述几个穴位,并在意念上,把内气(实是内劲)由此发出去,此即为开。
与此同时,命门发出之气,有一股真气横压向“神阙”穴,即灌向下“丹田”(在命门与神阙二穴连线的中点处),此即为“气沉丹田”。
与此相反,由上述井穴吸气,顺原路返回命门,即为内气之“合”,此时前后丹田(后丹田即命门)充满内气,亦为“气沉田丹”。
总之,无论是吸、还是呼,都要保持气不上浮,即不要气冲胸膈。
以此观之,太极拳要求的内劲节节贯穿,从大的方面可以理解为各关节的节节贯穿,而细化之后则不然,它是内劲(内气的滋生物)在经脉上各个穴位之间节节贯穿,进行着信息的传递、传感,直达各经脉井穴。
这只能是意识流动、传感的结果,即脑电波反映的结果;是致精、致微物质——气的反映结果,亦即“意到气到劲也到”。
太极拳内功,除了要训练12正经之气之外,还不可忽视“奇经”的经气训练。
按中医经络理论,“奇经八脉”中的任、督二脉是最重要的“奇经”,它们分别是“阴脉之海”和“阳脉之海”。
太极拳的劲别、劲源、劲路、劲点
欢迎来到微信公众平台太极拳贴吧,
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
请分享给朋友吧!
“由着熟而渐悟懂劲。
由懂劲而阶及神明”,这是太极拳练习的必经过程。
何谓懂劲?首先要弄懂太极拳劲力的特征、组成、源泉、种类(劲别)及劲力运行的枢纽,以及每个拳式、动作中劲点所在及其变化。
只有把每个拳式动作中的劲源、劲路、劲别、劲点的变化搞清楚,练拳时才会越练越充实.一式可以多用,一动可以多劲,劲力可以变化多端.奥妙无穷。
打拳行功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弄明白每个动作起点到落点的劲路和劲点变化.即弄清楚每招每式动作中的劲点所在.以及这个劲点在整个动作运行中的变化。
否则.练一辈子太极拳仍是空架子。
太极拳的劲分为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八种劲,传统太极拳每式、每动都有鲜明的技击含义,劲点、劲路都十分清楚,掌握这些劲路、劲点及其变化,在推手和散打中也大有作为。
劲起于脚。
脚蹬地.借助大地的反弹力而形成人体力的主要根源。
劲路如同电子器械之电路,不论这个动作走上弧、下弧、里弧、外弧,还是走圆圈、S线,都要弄清每个过节中劲路的变化。
每个动作运行中往往包括若干个劲点,粗看只是走了一个弧线.但其实内含丰富多变的劲点.如果不注意就会丢掉一个劲点。
要把拳打得非常精到.就必须弄清每个动作中的劲点所在.以及劲点在路线中的多种变化.太极贴吧
乐而不疲的宣传太极!
觉性灵明力无边,一粒金丹上指尖;
动静刚柔谁作主,金钟转处是真诠。
太极拳内劲与人体筋骨结构变化缠丝劲运转的经络路线太极拳内劲与人体筋骨结构变化太极网一、对太极拳内劲的初步认识太极拳内劲的形成,在开始修炼阶段要通过放松等手段,结合意念、内气等因素综合磨炼而成。
内劲的形成,是因为人体的筋骨、肌肉等结构产生了一系列变化,这种微小的变化不易被察觉所以许多人就误以为内劲仅仅是一种用力的感觉,而忽略了内劲的产生是人体结构微观上发生变化的结果。
让我们来了解下人体结构在内劲形成过程中是如何发生变化的。
什么是太极拳的内劲呢?可以肯定地说,内劲是一种肌肉力。
任何人体的劲力是离不开肌肉力而无故产生出来的,不管你有多少内气,或用了多少意念,只要你移动身体,就必须用肌肉力。
那么为什么自古以来太极拳的先辈们就直教导我们要练气,要用意不用力呢?其实这是练功的过程,练气或练意,都是为了更好地用力,更好地利用人体的肌肉力。
这就是太极拳创造出来的奥秘,练太极拳就是要从练气、练意开始。
很显然,内劲一定是肌肉力在“气”和“意”的配合下,所形成的一种新的肌肉用力的配合方式,民间常把这种力叫作“丹田力”。
陈式太极拳中就有通过丹田内气的运转来练习太极拳的内劲的。
但是也有其他的训练方式,比如杨式太极拳有的就是利用意念身体上的各种气圈、气球等来进行内劲的训练。
为什么这样就可以练出内劲,就可以形成肌肉新的用力配台方式呢?原来,意识通过人的神经和内气,可达到调整矶肉的目的,肌肉的不同协调变化,就产生了各种的勤力。
在这里,最重要的就是意识或意念,通过特定的意识,可以使肌肉产生某种变化。
然而单单认识到这点是很不够的,因为人们会产生一种假象,以为在太极拳运动的过程中,只有意识的参与,才能有内劲的产生,圆此练拳.用拳都不能离开意念,没有意念就没有内劲。
而真实的情况是,内劲一旦形成,已经随时可以出现,就说明肌肉已经发生了某种变化,这时就再无需什么意念和所谓的导引内气来生成内劲了。
二、对太极拳内劲的机体结构认识那么,当内劲已经随时可以出现时,肌肉产生了怎样的变化呢?当今人们可能很想通过现代的生理学或解剖学来看到这样的变化,但是很可惜,目前的生理学或解剖学还不具备准确破解这种现象的能力。
太极科学化之内劲的奥秘(转)凡学过太极拳或读过太极拳文章的人,都知道有一个词最迷人,最神秘,使用频率也最高,这个词就是"内劲"! 何为"内劲"?各家各派的解释都不同。
现在我们看看当代一些武术名家对"内劲"的论述。
"内气"在祖国医学理论中叫作"元气"、正气、经络中通行的气、"先天气"等,认为是从母胎中秉承下来的;在针灸和气功疗法中,至今沿用此说。
武术家们把这种气叫做"中气""内气""内劲"等,认为练到有了此气出现并掌握此气,功夫才算"到家"(沈家祯、顾留馨《陈式太极拳》第5 页,人民体育出版社,1963 年12 月第1 版,1952 年第4 次印刷)。
何为"内劲"?神气合一而已。
随着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炼虚合道,神气藕合为协同有序,内劲渐纯。
故内劲是习者身心有序协调达致中和时,肌体产生的一种潜能。
内劲无声、无嗅、无形无迹,无一定处所,惟有求中和以致神气合一,方可得之。
(孙剑云《孙式太极拳诊真》第16 页)凡是配合呼吸和全身统一的用力都能称为劲,弛时呼气为内劲,一张一弛轮换而行,一内一外互为其根,可见决无外劲脱离内劲,也无内劲脱离外劲。
关键是起作用的是哪一种劲。
用内劲作发劲的称为内家拳,用外劲作为发劲的称为外家拳。
(王培生《太极拳的健身和技击作用》第150 页)此外,还有人认为"内劲"是"阴阳混合"之气,是一种"生物电",甚至有人认为是"人体的特殊功能"。
总之,说法各异,莫衷一是。
要解开这个"秘",首先必须对人体运动系统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解剖学知识告诉我们,肌肉收缩产生动力,牵引骨杠杆,绕关节运动轴进行各种转动。
太极拳周身的整劲谈起太极拳的特点,肯定要提起太极拳的整劲和寸劲,习武者必练这两个劲。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太极拳周身的整劲。
欢迎阅读!太极拳周身的整劲一、拳中之内劲,是将人散乱于外之神气,用拳中之规矩,手足身体动作,顺中用逆,缩回于丹田之内,与丹田元气相交,自无而有,自微而着,自虚而实,皆是渐渐积蓄而成。
其理无非动中缩劲,使气合一归于丹田。
以修内劲为宗,不求奇异之形、惊人之式,则修习之法必能简约。
内家明劲、暗劲、化劲随气机饱满卒级而上,由公尺劲,进而为尺劲,再进而为寸劲分劲,周身一气。
是不加力而力自彰的自然之力。
养气的人擅长竖劲,因为气沉到足,一踩地力由脊发,可打双手劲;练气的人擅长横劲,内气出入丹田,贯通手足,丹田劲就是腰力,腰带手足合一,就是身力,一搭手身力一横就可以轻易破开对方的手,滚动进去力如巨蟒,是因为手力抗不住腰力之故,横劲的好处是大吃小,因为腰比手粗。
竖劲的好处是意在先,因为能发竖劲,表示气已沉至足,枪声一响就可以蹬地跑出,气若不沉,还须先沉身蓄力方可跑出,用横劲破势,是得心应手。
用竖劲攻敌,是势如炮竹。
而万一横劲遇阻,硬行不得,就迂回转圈再进横劲,就又是缠丝劲。
缩谷道使丹田之气经过聚炼,达到一定能量,通过缩谷道,使气通过此处,上行于后督脉,过此关以便达到小周天的运行,体内阴阳二气的和合,产生出内劲,此劲发放出去,似惊雷,威力无比,却又不伤肝。
提肛帮助腰马合一,能令全身结构连为一体。
同时也有助于腿部肌肉在马步时放松,从而使整个身体达到高度警戒和完备的状态。
入门以先修外家为尚,此指筋骨肌肉力道劲道之锻练,有此基础未来入了内家,先有劲道力气且外形强健,身手敏捷,奠基之后,犹有内功一法,在松静中求养,此时周身越自然越好,无拘则自然易入道。
直入内功者非不可行,只修者非直线成长,其关卡甚多。
故古之学武者无论内外家都必然先修外功技艺,几年后再入内功,内功成熟圆融即是内家,茍有道心再参道门。
太极拳教学关于内劲的学习太极拳教学关于内劲的学习一、太极拳教学内劲的定义及其作用(一)太极拳教学内劲的定义什么是太极拳的内劲呢?赵堡太极拳传人郑琛认为:“内劲就是身体内部在意念的支配下中枢神经指挥身体各部骨骼肌(运动肌)运动时产生的能力。
”大师王培生认为:“凡是配合呼吸和全身统一的用力都能称为劲,弛时呼气为内劲,一张一弛轮换而行,一内一外互为其根,可见决无外劲脱离内劲,也无内劲脱离外劲。
”《揭开太极拳内劲的神秘面纱》一文认为:“内练一口气,打通任督二脉,能气沉丹田,直达会阴,这时就会全身血液鼓荡,气力倍增,真正的内劲也就形成了。
但这种内劲的本质还是肌肉力。
一种具有整体性、灵活性、爆发性、隐蔽性、穿透性的肌肉力。
”《内劲法》这样描述内劲:“内助寓于无形之中,而接于有形之表,然思其理,志者气之帅也,气者体之匀也,心动而气随之,气动而力赴之。
”太极名家陈鑫曾说:“以意行气,发于丹田,行于骨缝,运于肌肤,注于四梢,复归于丹田,缠绕往来,轻灵圆转,可逐渐产生绵软而又沉重,外似棉花、内似钢条的内劲,功夫越高,内劲的质量越高。
”杨澄甫认为内劲是“若不用力而用意,意之所至,气即至焉”。
其实,太极拳的内劲是指以“调心”、“调息”、“调身”为主要形式修炼出的以气为主要载体,全身骨节经络灵通、心意贯穿而获得的一种能随意转换方向、变化大小的劲力。
这是人体活动中通过意识调控的一种具有电磁波性质的能量,是人体内的潜能,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这种常人不易觉察到的东西,却与人体健康水平有着莫大的关系。
经过长期特定训练,人可以感知并在一定程度上把握内劲。
因其运转隐于丹田而不显于外,故名内劲。
太极拳内劲具有聚全身气力于一点的威力,比不少有功夫人练出的“合劲”更高一筹。
内劲锻炼注重以内里感觉引导动作,以丹田配合力的蓄发,从而提高神经中枢系统驾驭肌肉张弛的机能和以气催力的能力。
(二)太极拳教学内劲在太极拳中的核心作用1.内劲是太极拳教学的核心要素其一,内劲是太极拳教学的核心要素,是其作为中华武术气功的重要标志。
太极拳内劲的科学解释
太极拳内劲是一种身体内部的力量,是通过太极拳的拳脚动作和身体姿势的结合而产生的一种能量。
太极拳内劲的科学解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太极拳内劲是由身体内部的骨骼、肌肉、关节和神经系统等组成的各个环节协调运动所产生的。
在太极拳练习中,太极拳家通过调整身体的姿势和动作,使得身体内部的各个环节都能够和谐地运动,从而产生内劲。
2. 太极拳内劲是通过太极拳的拳脚动作所产生的。
太极拳的拳脚动作包括手指、手腕、肘部、肩膀、臀部等部位的关节运动,这些关节的运动需要协调配合,才能达到太极拳的拳脚动作的要求。
太极拳家通过长期的练习,使得身体内部的各个环节都能够协调地运动,从而产生内劲。
3. 太极拳内劲是一种能量。
太极拳内劲和身体的能量系统密切相关。
太极拳内劲的产生和身体的能量转换有关,它会随着身体运动的变化而变化。
太极拳内劲的大小和强度取决于太极拳家的身体素质和练习经验。
4. 太极拳内劲的科学解释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太极拳的文化内涵。
太极拳是一种注重身体内部运动、强调和谐协调的运动方式,它不仅仅是一种锻炼身体的方法,更是一种文化和哲学的体现。
通过理解太极拳内劲的科学解释,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太极拳的文化内涵,从而更好地享受太极拳的益处。
拓展:
太极拳内劲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可以应用于军事、体育、医疗等领域。
在军事领域,太极拳内劲可以用于士兵的训练和作战中的运用;在体育领域,太极拳内劲可以用于运动员的训练和比赛中的应用;在医疗领域,太极拳内劲可以用于治疗疾病和改善身体状况。
认识“筋骨力”,内家拳的核心发力体系!我们普通生活中形成的力量是以肌肉为主的,比方说,一个刚出生的孩子,到了几个月时,他懂得抓东西的时候,一旦抓住了某个东西,你想剥开他手中的东西,你会发现,他的力量非常大,然后你捏他的胳膊,他是赤嫩嫩的肉,没有一块是有肌肉。
那个时候他用的是筋骨的力量。
后来逐渐小孩的长大,活动的多了,运动也多了,身上慢慢就形成了肌肉,形成肌肉之后,筋的作用就逐渐在减弱,肌肉的力量在逐渐增强,筋的力量就逐渐在减弱。
骨头也是,骨头的硬度、密度,这些都是不同的。
弱的人就容易骨折,强的人抗打能力就强。
所以所有武术的方法都是针对这几样东西来训练的。
最简单原始的是以肌肉为主。
把肌肉训练到非常协调。
像现在所有的现代搏击,它用的都是这样的方法,延续你在自然生活中的用力习惯,再通过一些强化的训练方法,运用的更加熟练,以此来达到比较好的实战效果。
练出更强的搏击能力。
这是一套用力体系。
那么古代武术家在武术发展的过程中发现了另外一种力,它叫筋骨力。
也就是所谓的后天返先天。
先天的力量就是筋骨力。
因为先天,肌肉未成形,成形之后就是后天了,筋骨力没有形成就是先天。
古人那时害怕弟子抢了师父的饭碗,这些筋骨力是不讲的,就把故事讲的玄些,武术就是由低级发展到高级,由简单发展复杂的这么一个过程,从外家拳发展到内家拳这么一个阶段。
内家拳把人体的筋骨力运用到了极致,为什么古代内家拳的武术家要抛弃肌肉的力量?肌肉力量训练起来非常简单,不需要太多太复杂的理解,你只要练就有。
古人为何要放弃这些东西,找到筋骨力,来创造另外一套用力、发力的体系,那就是我们所谓的内家拳。
能发力的无非就是这二种,一种是肌肉发力,一种是筋骨发力。
我们正常的人体首先里面有筋骨,因为人无筋骨支撑,大气的压力就把人压扁了,就跟软体动物一样,没有筋骨,靠肉是不行的。
人体的力量占第一位的是骨头,骨头大才能把整个人撑起来,其次是筋,单纯的骨头它是硬的,没有任何折叠屈伸,你有了筋,就有了弹性,像弹簧一样,可以伸出去也可以收回来,筋附在骨头上才使骨头的结构有了屈伸的功能。
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以医学观点诠释太极拳的一些要领作者张桂森医师(台湾)练武在「外」是对运动系统(筋肉、骨骼)的锻炼,对「内」则是神经系统的锻炼。
就是俗语说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
先说「内」,「内练一口气」,气分为有形与无形两方面来谈。
有形的气即是呼吸的气,这在上面已谈论过。
无形的气可以说是神经电流的传导。
神经的传导是一种电流的传导,平时神经细胞膜外面是带正电子离子,细胞膜内面是带负电子离子。
当有刺激讯息(stimulation)传来刺激在细胞膜上,如果此刺激的讯息够大的话,会产生一个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这会使细胞膜外的正电子进入细胞内,细胞膜内的负电子则跑到细胞外,产生去极化现象(depolarization)使电流传导下去,之后细胞膜上的钠钾帮浦(sodium-potassium pump)会把细胞内的正电子打出细胞外,也使细胞外的负电子回流进入细胞内,使细胞保持再极化现象(repolarization),以便接受下一次的刺激以再产生电流的传导。
们用意念来练拳,意念就是意识,是一种精神活动,是大脑内部的运动状态,是人类大脑的一种特殊功能。
由大脑皮质产生意念就如发号命令,透过神经的传导产生去极化现象,传到全身,所以说神经电流传导的现象是气的表征,拳论上说「意到气到」。
当「精神内敛」时会使大脑更加平静,意念更能集中。
副交感神经更能兴奋,副交感神经控制的一些不随意肌随之兴奋,使心跳减缓,血管壁松弛,血压下降,肌肉不再紧张,减少能量的消耗,血糖下降,肠子蠕动增加使食欲正常化,脑内脑啡(βendophine)分泌增加产生欣慰感等等现象,这是精神内敛的好处。
右图: 上下蓝色线条表示副交感神经,黄色线条表示是交感神经,交感神经及副交感神经合称自律神经,也就是由情绪来引导,可控制全身之器官。
人体由心脏打出的血液有17~20%输送到脑以供脑部使用,其余才输送到身体其他部位,以脑的体积重量才一、四公斤与身体的体积重量相比,脑是小了许多,但是却消耗了近五分之一的氧气,所以打太极拳不只是身体在消耗氧气,脑部(当然指所有的神经系统)也在消耗氧气,这是其他运动比不上的。
太极拳的内气与经络太极拳练到最高境界时,会出现虚静空灵的感觉,精神集中,静得头发竖起,眼神显灵眼。
身体松软得气沉腹下,感觉身体没有重量。
但是,肢体仍然棚劲不丢,气贯周身。
在太极拳动作转换时,气柱下沉到地,裆走下弧,梢节领进,身体转动,领内气旋转。
提到人体内气,也就是丹田之气,由四种气组合:一是秉承父母先天的元气,二是人体内脏两肾生成的气为真气,三是吸纳自然空气氧化生成的气为轻气,四是纳入食物化合的精微之气为精气。
元气、真气、轻气、精气混合成内气,在外表现于肢体的鼓涨。
人有内气,再让内气畅通,就精力旺盛,思想敏捷,祛病强身。
这是太极拳爱好者追求的最终目标。
无论何门何派太极拳均要求静中求动、动中求静,以虚静空灵为极致。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虚静空灵呢?一、要想虚静空灵,心先虚静太极拳功夫的提高取决于虚静功夫的深入。
陈鑫论述:“心中一切无所着,一念无所思。
”他说的“心中一物无所着”,就是不在心中存放任何东西,心不执着于任何事情,因为有了任何的执着都可能会失去平静的心。
虚静,首先是心能虚静。
心为一身之主宰,心能静则全体皆静,心能虚则周身皆虚,五官百骸皆从心也。
身心虚静则神能安宁。
神宁则念有所止,气有所归,一念无思,一物无有,周身内外一片空灵,中气存于中。
太极拳既是动中求静,亦是静中有动,静待其动。
静待其动:一是在行拳时,一势既完时静待下一势的“势”动,即动而复静,静中有预动之势,内气若能运到十分充足则下势之机自然跃跃欲动。
二是在推手较技时的静待“彼”动,即舍己从人,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
三是实战时,若能身心虚静,则精神内固,气不散乱,神气合一,意在人先,人不知我,而我独知人,以静制动,后发先至。
二、要想虚静空灵就要意守丹田后撑命门太极重命门,气功重丹田。
练太极拳要时刻注意发挥命门穴的枢纽作用,命门穴是全身重心之所在,执中达四旁,劲贯脊中,力由脊发,命门穴为原动力之源泉,知命门方可知太极了。
练太极拳达到气沉丹田,意守丹田,不是目的,而后撑命门穴,让脊背鼓胀,使丹田生发之气遍走全身,使气血通畅,内功上身,防身健身,才是最终目的。
太极拳的整体劲分析劲力是太极拳的核心,太极拳的套路、功法、拳理、推手等无不为劲力所服务,皆为劲力所展开.整体劲力更是贯穿于太极拳的始末,融合于其雄健刚猛的风格和独特而多变的技击特点之中,自古素有武有太极定乾坤之说.下面是店铺为专门您整理好的:太极拳的整体劲分析。
太极拳的整体劲分析一、太极拳之“劲”提到太极拳,提到“劲”,我们会自然而然地想到练习太极拳时常提到的一句话:“太极用意不用力”。
然而,深谙太极拳理的人都知道,这里的“不用力”并不是否认太极拳中力的存在,而是强调太极拳中所用之力不是“拙力”,而是太极拳之“劲”。
太极拳注重用意,这是完全正确的,而不准用力却是错误的。
太极拳离不开意、气、力的结合,力是一切运动的基础,太极拳也不例外。
只是太极拳中所用的“力”并不是我们平时所讲的通常意义上的“力”。
通常意义上的“力”,即常人本来具有的力,是拙力,并不是真力(内劲)。
拙力的存在会妨碍真力的产生。
所谓拙力,指运动时无谓的用力,易构成体力散乱。
在太极拳运动中无谓用力,一会增加体力的消耗量,使身体容易疲劳,不能长久的运动;二会因为体力分散,使技能不能充分发挥。
而太极拳之“力”也即真力,是在全身放松的前提下,以螺旋形式发出来的与真气相结合的力,是能够达到“四两拨千斤”、“以小力胜大力”效果的“巧力”,为了区别于一般的“力”,方才称之为“劲”。
太极拳中的“劲”,是太极拳所特有的一种综合素质。
自古以来,从文字学的解释而言,“劲”与“力”在本质上并没有严格的区别。
《辞海》把“劲”解释为“气力”,《辞源》把“劲”解释为“坚强的力”,都强调一个力字。
而在太极拳运动中,“劲”与“力”却有着极大的不同。
武当赵堡太极拳传人和庆喜认为,气、力、劲本是一体的,在拳论中却有分论之别。
即气是先天自然之气,力是后天人为之力。
后天人为之用力,常非用先天自然之气。
而在太极拳的姿势变化运转中,气与力相配合,每势完成时要有气沉丹田的感觉,通过姿势转化,由丹田发出的为劲。
谈太极拳的内劲凡学过太极拳或读过太极拳文章的人,都知道有一个词最迷人、最神秘,使用频率也最高,这个词就是“内劲”!什么是太极拳内劲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谈太极拳的内劲。
欢迎阅读!谈太极拳的内劲什么是太极拳内劲呢?众说纷纭。
广州市陈氏太极拳馆认为其实最简单的太极拳内劲解释,就是能在一瞬间把体内所有集聚的力量集中在一点发出的能力。
蓄力时上松下沉,虚领顶颈,将全身的劲沉至脚跟,如拉满的弓,发劲时蹬腿立腰瞬间把劲集中至某一点送出,快如闪电,力如山崩。
一代太极大师陈照奎先生曾说:“没功夫,技巧也是空的;功夫不出,什么技巧也不顶用,关键是出功夫。
”广州市陈式太极拳馆认为这里讲的“功夫”就是内劲功力。
从所周知太极拳除养生外,还具有较强的技击作用。
技击正是靠内劲功力来达到其目的的。
像张三丰祖师名垂千古,杨氏三代在近代威显武林,陈家沟也不乏继往开来之人,这都是靠太极拳内劲功力显名创派,提高知名度的。
因此太极拳讲究功夫与技巧,功力是技术的基础,而技巧又是内劲功力发挥得恰到好处的保证。
所以我们练习太极拳技击,必须培植内劲功力。
如果训练内劲,达到具有随心所欲的高强功力,加之配合以无极和太极的神奇技巧,便是所向披靡的拳技。
太极拳内劲的形成,在开始修炼阶段要通过放松等手段,结合意念、内气等因素综合磨炼而成。
广州陈氏太极拳馆认为内劲的形成,是因为人体的筋骨、肌肉等结构产生了一系列变化,这种微小的变化不易被察觉所以许多人就误以为内劲仅仅是一种用力的感觉,而忽略了内劲的产生是人体结构微观上发生变化的结果。
外家拳功法,就是肌肉力,完全可以以人体生理学机械学来解释,但是内家拳区别于外家拳,就是这个内劲,不产生于肌肉,而发源于丹田,根源在五脏。
太极拳的“内劲”,它不是简单地肌肉收缩做功所产生的力,它是人体“心”“身”经过特定的拳式修炼,经过长期磨练凝聚而成的。
它是人体“心”“身”多种功能综合协调发挥的结果。
广州陈式太极拳馆认为从量化的角度剖析它,它是由“机灵劲”、“缠丝劲”、“整体劲”所组成的。
解读太极拳“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太极拳有好的养生强体作用,拳理在哪里?1在诸多运动中,太极拳是“有氧运动”的一个典范。
它在运动全程中,从不欠氧,并以特有的锻炼形式和呼吸方法,使运动中体内的氧得到及时充分的补充,这为行拳中更好地放松其僵硬的肢体和紧张的精神,提供了身心支持的有力保证。
我们说太极拳运动是当代人们养生健身的首选,是因这一运动经过科学的验证表明,它符合现代科学的原理,具有很高的养生强体价值。
首先需要明白太极拳练的是什么?我们说太极拳是“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
太极拳是通过练有形之身,得无形之气。
而这气的重要作用,就在于“内强五脏和六腑”。
五脏指人体的心、肝、脾、肺、肾。
2脏,古通藏,五脏具有藏的特点,藏精、藏气、藏血、藏神。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与各腑其他组织器官相联系,从而形成有机的整体。
六腑指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
3腑,在《黄帝内经》中写作“府”,有府库的意思。
六腑的基本机能是受纳、消化食物,并分别清浊,传送糟粕。
我们说太极拳养生,宽泛来讲,是指人的精气神,但,这里尤以“养气”为主。
太极拳对人体“气”的滋养,主要是对外气,天地浩然之正气的调摄和内气(先天之气)的调养。
以后天浩然之正气和水谷精微之地气,对先天之元气的返哺与充实。
气是什么?4气虽无形,却是有质,这个质,就是一种维持我们身体机能正常运转的能量。
这种能量,使太极拳与天地能量谐波共振,通过共振可增加骨骼的密度与强度。
我们称是”气敛入骨,洗髓生精”。
《太极力气解》曰:”气走于膜络、筋脉,力出于血肉骨皮。
故有力者皆壮于皮骨形也;有气者,内壮于筋脉象也。
”可见,气在人体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气遍及全身,无所不在,似“流水不腐,保持身体气血清新流动,清澈无染”。
气既可以促进血液的循环,又可用于养血。
气与血的关系是以气为主,血为副:气为卫,血为营;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人一生全靠气血的营卫。
如果血不足,尚可暂生,而气不足则立陷危境。
太极拳内劲与人体筋骨结构变化(多读、常思、渗透、体悟——王术忠)
一、对太极拳内劲的初步认识
太极拳内劲的形成,在开始修炼阶段要通过放松等手段,结合意念、内气等因素综合磨炼而成。
内劲的形成,是因为人体的筋骨、肌肉等结构产生了一系列变化,这种微小的变化不易被察觉所以许多人就误以为内劲仅仅是一种用力的感觉,而忽略了内劲的产生是人体结构微观上发生变化的结果。
让我们来了解下人体结构在内劲形成过程中是如何发生变化的。
什么是太极拳的内劲呢?可以肯定地说,内劲是一种肌肉力。
任何人体的劲力是离不开肌肉力而无故产生出来的,不管你有多少内气,或用了多少意念,只要你移动身体,就必须用肌肉力。
那么为什么自古以来太极拳的先辈们就直教导我们要练气,要用意不用力呢?其实这是练功的过程,练气或练意,都是为了更好地用力,更好地利用人体的肌肉力。
这就是太极拳创造出来的奥秘,练太极拳就是要从练气、练意开始。
很显然,内劲一定是肌肉力在“气”和“意”的配合下,所形成的一种新的肌肉用力的配合方式,民间常把这种力叫作“丹田力”。
陈式太极拳中就有通过丹田内气的运转来练习太极拳的内劲的。
但是也有其他的训练方式,比如杨式太极拳有的就是利用意念身体上的各种气圈、气球等来进行内劲的训练。
为什么这样就可以练出内劲,就可以形成肌肉新的用力配台方式呢?原来,意识通过人的神经和内气,可达到调整矶肉的目的,肌肉的不同协调变化,就产生了各种的勤力。
在这里,最重要的就是意识或意念,通过特定的意识,可以使肌肉产生某种变化。
然而单单认识到这点是很不够的,因为人们会产生一种假象,以为在太极拳运动的过程中,只有意识的参与,才能有内劲的产生,圆此练拳.用拳都不能离开意念,没有意念就没有内劲。
而真实的情况是,内劲一旦形成,已经随时可以出现,就说明肌肉已经发生了某种变化,这时就再无需什么意念和所谓的导引内气来生成内劲了。
二、对太极拳内劲的机体结构认识
那么,当内劲已经随时可以出现时,肌肉产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当今人们可能很想通过现代的生理学或解剖学来看到这样的变化,但是很可惜,目前的生理学或解剖学还不具备准确破解这种现象的能力。
但是我们如果用构建于中国传统的医学与武术理论体系之上的经络理论,不必借助各种的仪器,而是直接通过对人体自身进行各种试验与观寮来解释这些内劲,将有可能得到比较台理的认识。
譬如:太极拳中最重要的一种肌肉用力方式就是“节节贯穿”,很多技术都是建立在这“节节贯穿”之中的,这是老一辈武术家自身人体试验的总结。
这“节节贯穿”是如何贯穿的呢?很多人想当然地认为自己的肢体像老蛇那样蠕动,就是节节贯穿了。
很明显,这种认识只着眼于最易观察到的大块肌肉群所做的同种运动,因此是很粗糙的。
实际上,“节节贯穿”最重要的特征是,整个人体的各个肌群,在进行很精细的肌肉运动,因此必须存在一种精确的肌肉结构,能在同时间里互相联系互相挤调作用。
这种能使身体在不同的各种情况下随时做到“节节贯穿”的肌肉结构是什么呢?是全身肌肉在通过锻炼后产生的条有明确线路,能明确感受到的筋状感肌肉,民间就称之为“筋”。
在有些拳种的理论中,也说到“筋”的出现。
但是据说这种“筋”是看得见的,而且很大,很粗,那么这肯定不是我这里所说的“筋”了。
太极拳练出的这种“筋”,是与经络的走向有关的.它的“筋”路。
很多与经络的路线差不多,就是说经络参与了这种“筋”的产生(如图1所示,身体两条的“筋”的路线圈)。
可以明确地说,这“筋”不是我们解剖学中的“筋”,而是一种肌肉感,一种磨练出来的,高度协调的,有一定线路的肌肉作用力形成的线路,给人的感觉就是条筋或多条筋在同时用力。
不同的劲力,有不同的“筋”。
因此要练出各种筋来,是不容易的,要百练才能成“筋”。
如果错误地理解成是解剖中的“筋”,你就发生了偏差,那么这根“筋”就无法体会到。
而且这种“筋”在身体中的存在不是条或几条,而是密布身体,功夫越浑,这样的“筋”就越多.越精细.越微小,控制身体的作用就越大,最后出现的如图2所示的身体结构。
从图中可以看出身体上已经形成了从头到脚很多的肌肉“筋线”,这些筋线可以看作是弓箭的弦,个个可以发力,传统太极拳理论中所说的“身体备五弓”的说法,只是个大体上的说法。
真正应该是身体“处处备弓”,也就是“何处碰到何处发力”,这就是太极拳真正内劲的一个重要特征。
上述只是太极拳的一个纵方向上的筋线,这是不够的,还育横方向上的筋线,
如图3所示。
这些筋都是人体经过不断练习后产生出来的,是光靠单的方法练习得不到的,
它是通过练气、练意练肌肉等方式下,互相作用产生的结果。
因此,“筋”是由肌
肉统一协调作用而产生的力量定向作用的感觉,即“筋”是由肌肉力组成的,虽
不可见,但可感觉得到。
如果从细胞的角度来理解,这些筋就是肌细胞电荷有序
排列的结果,使神经细胞能够控制定向的肌肉收缩。
要产生如此精细的肌肉运动
方式,没有经过正确的、艰苦的磨练是达不到效果的。
所以说内劲的人体结构上
的变化是微观的,是经络血气上的变化,是细胞电荷的变化,是肌肉协调用力调
整的变化。
在这过程中,你的肌腱,骨骼关节,韧带等在肌肉力的作用下,一定
会也会发生一些看不到的微调,虽然看不出,但是有些现象是可以感觉得到的。
三、从“筋”看内劲的技击运用效果
有了对“筋”的概念认识,我们就会明白太极拳训练中强调“不用力”的真
实意义。
太极拳实际运用是要靠这种“不用力”百练而来的“筋”来实现技击的。
而且用“筋”来进行搏击,就会给人不要用多大力的感觉,感觉很轻松,这时也
不妨称之“不用力”了。
这种“筋”显然变化多端,可大可小,可柔可刚,可散
可聚,可圆可方,上下变化,左右逢源。
只有具备这样的“筋”,才能在各种的场合中运用出各种劲力.才能在快速的搏击中做到“引进落空”、“粘沾连随”,也就是说这种由纵向和横向组成的“筋“的网络中,在每个点上都能发出各种劲力来。
关于这种“筋”,有一点认识是非常重要的,即这些筋是互相联系的,而不是僵死的、固定的,它可以通过对对手劲力变化的感知,做出恰如其分的反应,因此我们说的“筋”.如果用“活筋”来描述则更准确。
当你具备了这些“活筋”,你会发现你在练太极拳各家门派的各种动作,做各种发力时,都能运用自如,终于就会体会到各家门派只是道路不同,形式不同,而目的一样,这个目的最重要的一项内容,就在人体这种“筋”的构建上,寻“筋”的路径是多样的,不在什么门派,什么形式。
只要是适应你自身的环境与特点,就是最好的路。
也许,在以往的太极拳理论中,并没有这样关于“筋”的阐述。
本文只是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是思维方式上的某种变化。
在实践的过程中你会发现,换一个角度进行思维,太极拳的各种经典理论有可能更容易理解和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