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风病
- 格式:doc
- 大小:38.00 KB
- 文档页数:18
麻风病的诊断标准麻风病,又称麻风疾病,是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侵害皮肤和神经系统,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麻风病的早期诊断对于控制疾病的传播和治疗患者至关重要。
因此,了解麻风病的诊断标准是非常重要的。
一、临床表现。
麻风病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皮肤损害和神经损害两大类。
皮肤损害表现为皮肤上出现色素沉着、麻木、溃疡、肿胀等症状;神经损害则表现为感觉减退、肌肉萎缩、肌力减退等症状。
此外,患者还可能出现骨骼畸形、眼部损害等症状。
这些临床表现是诊断麻风病的重要依据之一。
二、实验室检查。
麻风病的实验室检查主要包括皮肤活检、鼻黏膜活检、神经活检等。
皮肤活检是通过取患者皮肤上的病变组织进行镜检,可以观察到麻风菌的存在及其对组织的损害情况;鼻黏膜活检则是通过取患者鼻黏膜组织进行镜检,同样可以观察到麻风菌的存在情况;神经活检则是通过取患者受累神经进行镜检,可以观察到神经纤维的变性情况。
这些实验室检查可以为麻风病的诊断提供重要的依据。
三、流行病学调查。
麻风病的诊断还需要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通过对患者的病史、接触史、流行病学调查等,可以了解患者的病情发展情况、接触史及传播途径,为麻风病的诊断提供重要线索。
四、综合分析。
在进行麻风病的诊断时,需要对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流行病学调查等进行综合分析。
只有综合分析各项指标,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病史,才能做出准确的诊断。
总结,麻风病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流行病学调查等。
只有综合分析各项指标,才能做出准确的诊断。
希望本文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麻风病的诊断标准,及时发现和治疗麻风病,减少疾病的传播和危害。
麻风病知识麻风病是一种由麻风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
它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也可通过接触感染者的皮肤和黏膜传播。
麻风病最主要的表现为神经和皮肤病变。
由于其传染性极强,麻风病曾经被认为是一种无法治愈的疾病,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医疗条件的改善,麻风病已经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和治疗,愿意通过科学正确认识麻风病,从而减轻对患者的歧视和孤立。
一、麻风病症状麻风病是一种多样化的疾病,其症状和体征相对复杂。
最初出现的症状是由皮肤下的肌肉纤维和神经受损引起的。
在麻风病的早期阶段,患者可能会感觉到四肢、手指和脚趾麻木或刺痛感。
这些症状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变得更加明显。
患者的皮肤可能会变得苍白或橙黄色,并出现凹陷,皮肤也可能变得粗糙。
在麻风病的中期,患者的神经系统受损将会变得更加严重,并导致肌肉萎缩。
肌肉的萎缩将会进一步改变手指、脚趾和四肢的形态。
肌肉萎缩也可能导致口腔和鼻子内的神经损伤,使得呼吸和进食变得更加困难。
在麻风病的后期,患者可能会发展出严重的神经和皮肤病变。
这些病变将会影响眼睛、耳朵和鼻子,导致失明、耳聋和鼻咽部结节形成。
患者的手足还可能会出现明显变形,以及不可逆的神经损伤。
二、麻风病的诊断在麻风病的早期阶段,患者的症状可能与其他一些疾病非常相似,比如风湿病和神经病变等。
因此,对于麻风病的诊断需要进行综合性的评估,包括症状和体征的观察,以及实验室检查等。
麻风病的医学诊断主要基于皮肤的感觉和神经系统的受损情况。
医生通常会执行一些常规测试,比如轻触和锤击神经以确认其在身体中的位置。
医生还可以通过皮肤采样或神经活检来检查组织样品,以查看是否存在麻风杆菌。
最常用的测试方法是使用医学术语M. leprae的PCR检测。
三、麻风病的治疗麻风病是一种慢性传染病,目前尚无完全治愈的方法。
但在过去几十年间,针对麻风病的有效治疗方案已经得到了出色的发展和改善。
麻风病的治疗方案包括长期使用抗生素和免疫增强剂。
这些药物可以帮助减轻症状、控制病情,以及避免病情恶化。
麻风病防治知识麻风病,又称麻风痼疾,是一种慢性传染病,由麻风杆菌感染引起。
该疾病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皮肤接触传播。
麻风病主要侵犯皮肤和神经系统,严重时会引起残疾甚至死亡。
为了预防和控制麻风病的传播,人们需要了解一些麻风病防治知识。
一、早期诊断和治疗早期诊断和治疗是麻风病防治的关键。
麻风病潜伏期长,病情发展缓慢,因此容易被忽视。
一旦发现皮肤上出现不正常的麻木、麻疹、脱发等症状,应尽快就医。
医生会通过临床症状、皮肤活检和麻风杆菌检测等方式进行诊断,早期诊断有助于及时采取治疗措施,避免病情进一步恶化。
二、多重药物治疗麻风病的治疗采用多重药物联合疗法,常用的药物包括达耐、利福平等。
这些药物具有抗麻风杆菌的作用,可以抑制病原体的增殖和破坏,减轻病情。
多重药物治疗可以避免麻风杆菌对单一药物的耐药性,提高治疗效果。
三、定期随访和治疗麻风病治疗是一个长期过程,患者需要定期接受随访和治疗。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效果,调整药物剂量和疗程。
同时,医生还会关注患者的生活环境和心理状况,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确保患者能够坚持治疗并康复。
四、社会支持和康复服务麻风病患者往往遭受歧视和排斥,社会支持和康复服务对于他们的康复至关重要。
社会支持可以包括政府的政策扶持、医疗保障和康复补贴等,帮助患者减轻经济负担。
康复服务可以包括职业培训、就业安置和心理辅导等,帮助患者重新融入社会。
五、麻风病疫苗接种麻风病疫苗是预防麻风病的有效手段。
目前,全球范围内广泛使用的麻风病疫苗是卡博麻风疫苗。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推荐,麻风病疫苗应在麻风病高发地区进行普及接种,以降低感染风险。
六、个人防护措施个人防护是预防麻风病传播的重要措施。
人们应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保持身体清洁。
尤其是在接触病人或疑似病人时,应注意使用个人防护用品,如口罩和手套,避免直接接触病人体液。
七、宣传教育和社区参与宣传教育和社区参与是麻风病防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麻风病知识麻风病(Leprosy),又称为麻疯病,是一种由麻风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
麻风病的症状主要表现为皮肤和神经系统的损害,严重时可导致肢体畸形和功能障碍。
虽然麻风病在现代医学条件下已经相对稀少,但仍然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麻风病的传播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也可以通过近距离接触或共用物品传播。
感染者多为长期暴露在麻风杆菌患者身边的人群。
而患病的人则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仅有一小部分感染者会发展成为临床病例。
麻风病的早期症状通常为皮肤表面的麻木和刺痛感。
随着疾病的发展,病人的皮肤会出现颗粒状损害和白色斑块。
同时,病人还常常出现神经功能障碍,例如手指和脚趾的麻木感和无力感。
严重的情况下,会导致皮肤溃烂和畸形,甚至出现功能障碍,如手指和脚趾的萎缩。
由于麻风病对神经系统的影响,患者经常出现眼睛干涩和结膜炎等眼部疾病。
麻风病的治疗主要通过抗生素疗法。
目前已经有多种有效的抗生素来治疗该病,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可以避免或减轻肢体残疾。
除了药物治疗,社会和心理支持也对患者的康复起到了重要作用。
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已经开展了麻风病的防治工作,通过宣传、筛查和治疗等措施来减少病例的发生。
为了有效控制麻风病的传播,社会对这种疾病的认识和了解非常重要。
首先,要强调麻风病不会通过简单的接触传播,不传染给周围人群。
其次,要鼓励人们加强个人卫生和抵抗力,避免接触病人的伤口和分泌物。
最后,建立完善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机制,及时发现和治疗感染者,尽早遏制疾病的传播。
总之,麻风病作为一种传染病,虽然在现代医学条件下相对少见,但仍然需要引起足够的注意。
通过加强对麻风病的认识和了解,提高个人卫生和防护意识,早期诊断和治疗,我们有望有效控制麻风病的传播,减少感染病例,保障公共卫生安全。
麻风病健康教育麻风病,又称为麻风症或者麻疯病,是一种慢性传染病,由麻风杆菌引起。
该病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接触感染者的皮肤和黏膜传播。
麻风病主要影响皮肤、神经系统、眼睛和鼻子,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为了提高公众对麻风病的认识和预防意识,下面将介绍麻风病的病因、症状、诊断、治疗和预防措施。
1. 病因:麻风病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
这种细菌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接触感染者的皮肤和黏膜传播。
麻风杆菌具有很强的传染性,但惟独少数人对其感染后会发展成麻风病。
感染麻风杆菌后,潜伏期可长达数年,甚至十几年。
2. 症状:麻风病的症状主要包括皮肤损伤、神经系统受损和眼部问题。
皮肤损伤表现为麻风斑、麻风结节和溃疡。
神经系统受损可导致肢体麻木、肌肉萎缩和运动功能障碍。
眼部问题包括结膜炎、角膜溃疡和白内障等。
3. 诊断:麻风病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史、体征和症状进行初步判断,并通过皮肤活检、鼻子黏膜活检和血液检查等实验室检查来确认诊断。
4. 治疗:麻风病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康复护理。
药物治疗主要采用多药联合治疗,如使用麻风病专用药物达菲(Dapsone)和利福喷妥(Rifampicin)等。
康复护理包括手术治疗、物理治疗和心理支持等,旨在减轻患者的症状和提高生活质量。
5. 预防措施:麻风病的预防主要包括早期诊断和治疗、病例报告和隔离措施。
早期诊断和治疗可以避免病情发展和传染他人。
病例报告有助于监测疫情和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隔离措施主要针对患者和潜在感染者,以减少病原体的传播。
总结:麻风病是一种慢性传染病,由麻风杆菌引起。
该病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接触感染者的皮肤和黏膜传播。
麻风病主要影响皮肤、神经系统、眼睛和鼻子,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诊断麻风病主要依据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康复护理。
预防措施主要包括早期诊断和治疗、病例报告和隔离措施。
通过加强对麻风病的健康教育,提高公众的认识和预防意识,可以有效控制麻风病的传播,保障人民的健康。
麻风病健康教育
麻风病是一种慢性传染病,由麻风杆菌引起。
该病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但也可以通过接触感染过的人或接触感染过的物品传播。
麻风病患者主要症状包括皮肤上的鳞屑红斑、毁容、感觉丧失以及神经系统损害等。
预防麻风病的关键是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公众对该病的认识,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以下是一些建议供大家参考:
1. 加强个人卫生习惯: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特别是勤洗手、保持身体清洁。
这有助于减少麻风杆菌的传播。
2. 接种麻风疫苗:接种麻风疫苗是预防麻风病的重要手段。
尤其是在高风险地区,接种疫苗可以大大降低感染的风险。
3. 避免与麻风患者密切接触:麻风病主要通过近距离、长时间的接触传播。
因此,避免与麻风患者密切接触,特别是不要共用生活用品和床上用品。
4. 及时就医治疗:如果发现自己出现了皮肤红斑、毁容、感觉丧失等症状,要及时就医治疗。
早期诊断和治疗可以减少病情的进展。
5. 提高公众意识:加强对麻风病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该病的认识和了解。
同时,鼓励人们积极参与麻风病的防治工作,共同维护社区的健康。
综上所述,预防麻风病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通过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和防护意识,我们可以有效预防麻风病的传播,并为健康的社区做出贡献。
麻风病麻风病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接触性传染病。
主要侵犯人体皮肤和神经,如果不治疗可引起皮肤、神经、四肢和眼的进行性和永久性损害。
麻风病的流行历史悠久,分布广泛,给流行区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要控制和消灭麻风病,必须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贯彻“积极防治,控制传染”的原则,执行“边调查、边隔离、边治疗”的做法,积极发现和控制传染病源,切断传染途径,同时提高周围自然人群的免疫力,对流行地区的儿童、患者家属以及麻风菌素及结核菌素反应均为阴性的密切接触者给予卡介苗接种,或给予有效的化学药物进行预防性治疗。
麻风病-简介麻风病麻风病是一种毁容的疾病,在世界范围内曾是一种常见的病,甚至《圣经》里也曾提到过麻风病。
患者多处发生溃疡,并可导致残疾。
儿童最容易患这种病,感染这种病后要过2---7年才会发病。
由麻风病造成的足部的毁损。
麻风病人经过治疗能完全康复。
在世界上许多地方,麻风病不能被治愈的原因主是没钱或缺乏药物。
汉森在1868年开始研究麻风病。
这种病常常累及一个家庭中的多个成员,许多医生怀疑它可能是遗传性疾病。
然而当汉森检查了几个病例的病史后注意到,一旦家庭分裂或家庭成员分居,其他成员就不会患病。
所以,麻风病不可能是遗传病。
麻风病村的设立是因为麻风病具传染性。
但经几个月的治疗,病人应能回到家中和家人一起生活。
根据巴斯德的研究成果,汉森寻找麻风病的致病菌。
1873年,他发现了麻风杆菌,并确认是它导致了麻风病。
尽管他不能证明两者之间的直接联系,他还是说服了政府:因为麻风病是传染性的,应该将麻风病人隔离起来。
直到发现了磺胺,才有了治愈麻风病的方法。
麻风杆菌很难被杀死,需要箕服用几种药物。
目前世界上仍然有1000万---1500万麻风病人,主要分布在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的热带地区。
麻风病(Leorsy ,Lepra)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
主要侵犯皮肤、粘膜和周围神经,也可侵犯深部组织和器官。
本病在世界范围内流行甚广,据估计全世界现有麻风病人约一千万人左右主要分布于亚洲、非洲及拉丁美洲。
麻风(leprosy)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病变在皮肤和周围神经。
临床表现为麻木性皮肤损害、神经粗大,严重者甚至肢端残废。
本病在世界上流行甚广,中国则流行于广东、广西、四川、云南以及青海等省、自治区。
建国后由于积极防治,本病已得到有效的控制,发病率显著下降[1]。
麻风病-诊断麻风病患者麻风病的诊断必须细致耐心,争取早期确诊、不漏诊、不误诊。
早治早愈,不致时机使病情加重,造成畸形、残废,或使扩大传染。
诊断主要根据病史、临床症状、细菌检查和组织病理等检查结果,综合分析,得出结论。
对个别一时难以确诊的病例,可以定期复诊和随访,或请有关科会诊,给予排除或确诊。
一、病史询问必须着重了解与麻风病有关的项目,如是否来自流行区、家族、亲友和邻居有无同样的病人,有无接触史等。
二、体格检查要系统全面,在自然光线下检查全身皮肤、神经和淋巴结等。
检查神经时既要注意周围神经干的变化,又要注意感觉和运动功能的变化。
周围神经干检查:一般注意耳大神经、尺神经和腓神经,其他如眶上神经、颈前神经、锁骨上神经、中神经、桡神经、腓浅神经、胫后神经和皮损周围及其下面的皮神经。
检查时应注意其硬度、粗细、结节、有无脓疡以及压痛等。
神经功能检查,是测定神经未稍受累的情况,分为主观检查和客观检查法。
1.主观感觉检查法皮肤感觉障碍的顺序,一般先失温觉(冷热觉),次失痛觉,最后失触觉。
检查时应先将检查方法告诉病人,进行示教性检查,然后依次检查:冷热觉检查,可用两个大小相同试管,分装冷水和热水(50℃)。
分别先在健康皮肤上试验,然后在皮损处两管交替,无一定顺序接触皮肤,让病人回答冷热是否正确。
痛觉检查可用大头针或缝衣针先在健康皮肤上扎刺,然后再刺皮损,测试痛觉消失或迟钝;触觉检查可用毛或棉签的棉毛轻轻划触皮肤,让病人立即用手指出划触的部位,测试触觉丧失或迟钝。
2、客观试验方法①组胺试验:用1/1000的磷酸组胺水溶液0.1毫升,分别注入健康皮肤和皮损处皮内,经过20秒钟左右,正常是局部先出现一个直径10毫米的红斑,再经40秒钟,又在原红斑的周围出现一个直径30~40毫米的红斑,红斑的边缘弥漫不整,称为继发性红斑,最后在红斑的中央形成一个风团,如不出现继发性红斑即为异常,此法用于浅色斑和白色斑的检查。
②毛果芸香碱试验(出汗试验):选择正常皮肤和皮损,分别涂上碘酒,待干后,在两处皮内注射1/1000毛果芸香碱液0.1毫升,立即在上面撒上薄层淀粉,约经3~5分钟后,正常皮肤出汗,淀粉立即变为蓝紫色,如不出汗,淀粉不变色。
③立毛肌功能试验:用1:100000的苦味酸菸碱液0.1毫升,分别注射于皮损及健康皮肤的皮内,如神经末梢正常,则立毛肌收缩出现鸡皮现象,否则,不出现鸡皮现象。
3、运动功能障碍检查检查时让病人抬额、皱眉、鼓腮、吹哨、露齿等动作,观察面部神经是否麻痹。
让病人作屈伸手腕,内外展指、对指、握掌等动作,观察上肢的神经功能。
让病人作足的背伸、跖屈、内翻、外翻等动作。
观察腓神经是否麻痹。
三、麻风杆菌检查主要从皮肤和粘膜上取材,必要时可作淋巴结穿刺查菌。
皮肤查菌取材:选择有活动性,皮肤损害,消毒皮肤。
检查时戴消毒手套,用左手拇、食两指将患者皮肤捏紧提起,使局部皮肤变白,然后右手持脱刀切开一个5毫米长,3毫米深的切口,以刀刃刮取组织液,涂在载物片上,固定抗酸染色、镜检。
切口棉球贴压,取材部位的多少视需要而定。
四、组织病理检查对麻风的诊断、分型和疗效判定都有重要意义。
取材应选择活动性损害,宜深达脂肪层,如损害不同,取材时需要同时切取两处送检,这对界线类麻风诊断是有价值的。
麻风菌素试验:是一种简易的测定机体对麻风杆菌抵抗力的方法,它可部分地反映机体对麻风杆菌细胞免疫反应的强弱和有无。
麻风菌素的种类有粗制麻风菌素、纯杆菌麻风菌素和纯蛋白麻风菌素,目前通用者为粗制麻风菌素(又称完整麻风菌素)。
1.试验方法和结果判断在前臂屈侧皮内注射粗制麻风菌素0.1毫升,形成一个直径约6~8毫米的白色隆起,以后观察反应结果。
早期反应:注射后48小时观察判断结果,注射处有浸润性红斑直径大于20毫米者为强阳性(卅),15~20毫米者为中等阳性(廿),10~15毫米者为弱阳性(+),5~10毫米者为可疑(±),5毫米以下或无反应者为阴性(-);晚期反应:注射21天观察判断结果,注射处发生红色浸润性结节并有破溃者为强阳性(卅),结节浸润直径大于5毫米者为中等阳性,结节浸润直径3~5毫米者为弱阳性(+),轻度结节浸润或在3毫米以下者为可疑(±),局部无反应者为阴性(-)。
2.临床意义早期反应表示机体对麻风杆菌的敏感性。
晚期反应阳性表示机体对麻风杆菌的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的能力强,具有免疫力;晚期反应阴性说明机体对麻风杆菌的细胞免疫反应受到抑制,缺乏免疫力。
麻风菌素晚期反应的强度与机体对麻风菌抵抗力的强度成正比。
因此,麻风菌素试验对麻风病的分型,判断预后或机体抵抗力具有实际应用的价值。
麻风病-病因学麻风杆菌病原菌是麻风杆菌。
在光学显微镜下完整的杆菌为直棒状或稍有弯曲,长约2~6微米,长约0.2~0.6微米,无鞭毛、芽孢或荚膜。
非完整者可见短棒状、双球状、念珠状、颗粒状等形状。
数量较多时有聚簇的特点,可形成球团状或束刷状。
在电子显微镜下可观察麻风杆菌新的结构。
麻风杆菌抗酸染色为红色,革兰氏染色为阳性。
离体后的麻风杆菌,在夏季日光照射2~3小时即丧失其繁殖力,在60℃处理一小时或紫外线照射两小时,可丧失其活力。
一般应用煮沸、高压蒸气、紫外线照射等处理即可杀死。
麻风病人是麻风杆菌的天然宿主。
麻风杆菌在病人体内分布(以瘤型一端病人为例)比较广泛,主要见于皮肤、粘膜、周围神经、淋巴结、肝脾等网状内皮系统某些细胞内。
在皮肤主要分布于神经末梢、巨噬细胞、平滑肌、毛带及血管壁等处。
在粘膜以甚为常见。
此外骨髓、睾丸、肾上腺、眼前半部等处也是麻风杆菌容易侵犯和存在的部位,周围血液及横纹肌中也能发现少量的麻风杆菌。
麻风杆菌主要通过破溃的皮肤和粘膜(主要是鼻粘膜)排出体外,其它在乳汁、泪液、精液及阴道分泌物中,也有麻风杆菌,但菌量很少。
麻风杆菌动物接种:1960年Shepard在小鼠足垫中,初步接种成功,得到有限的局部繁殖,建立了小鼠足垫感染模型。
1066年在Ress应用免疫抑制法,造成严重的系统性感染,使麻风杆菌的动物接种前进了一大步。
1971年Kirchheimer 与Storrs应用犰狳接种麻风杆菌成功,建立犰狳感染模型。
1976年高板健二等报告应用裸鼠(先天性无胸腺小鼠)接种麻风杆菌获得成功。
麻风杆菌的人工培养,到目前还未获得公认的成功。
因此,上工培养仍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麻风病-传染方式主要是直接接触传染,其次是间接接触传染。
麻风病1、直接接触传染这种方式是健康者与传染性麻风病人的直接接触,传染是通过含有麻风杆菌的皮肤或粘膜损害与有破损的健康人皮肤或粘膜的接触所致。
这种传染情况最多见于和患者密切接触的家属。
虽然接触的密切程度与感染发病有关,但这并不排除偶尔接触而传染的可能性。
2、间接接触传染这种方式是健康者与传染性麻风患者经过一定的传播媒介而受到传染。
例如接触传染患者用过的衣物、被褥、手巾、食具等。
间接接触传染的可能性要比直接接触传染的可能性小,但也不可能忽视。
3、其它传染方式从理论上说,麻风菌无论通过皮肤、呼吸道、消化道等都有可能侵入人体而致成感染。
近来有人强调呼吸道的传染方式,认为鼻粘膜是麻风菌的主要排出途径,鼻分泌物中的麻风菌在离体后仍能存活相当的时间,带菌的尘埃或飞沫可以进入健康人的呼吸道而致感染。
也有人指出,以吮血虫为媒介可能造成麻风的传染。
然而,对这些看法尚有争论。
而且在麻风的流行病学方面还未能得到证实。
必须指出,尽管目前尚无足够的证据肯定什么是主要的传染途径,但要机体的抵抗无疑是在传染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
一个传染性患者的周围人群受到感染的机会虽然相似,但发生麻风的毕竟是少数。
麻风院(村)附近的地区,麻风发病率也并不高,即使是麻风患者的配偶,患病率一般不超过5%。
此外约有2/3的麻风病人并问不出麻风接触史。
这些都表明,多数长期密切接触者并不发病。
麻风杆菌进入人体后是否发病以及发病后的过程和表现,主要取决于被感染者的抵抗力、也就是机体的免疫状态。
近年来不少人认为,麻风病也和其他许多传染病一样,存在有亚临床感染(Subcllinical nfection),借以说明麻风病的感染率要比发病率高得多,绝大多数接触者在感染后建立了对麻风菌特异性免疫力,以亚临床感染的方式而终止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