Ⅱ型麻风反应误诊2例
- 格式:pdf
- 大小:171.72 KB
- 文档页数:2
麻风病漏诊1例及临床病理分析
柳玮华;周小鸽;石晓燕
【期刊名称】《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年(卷),期】2013(012)020
【摘要】目的探讨麻风病的临床病理特点,并结合相关文献对麻风的流行病学、病理特点及鉴别诊断的进行讨论.方法收集本院诊治的麻风病1例,对其临床资料、HE、免疫组化、抗酸染色及病理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本例患者进行骨髓、肝脏、皮肤多处活检,其中肝脏及皮肤抗酸染色(+),可查见麻风杆菌.结论麻风病现已很少见,病理医生要提高警惕,防止漏诊、误诊.
【总页数】2页(P1649-1650)
【作者】柳玮华;周小鸽;石晓燕
【作者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病理科,北京,100050;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病理科,北京,100050;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病理科,北京,10005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麻风病误诊2例临床病理分析 [J], 谷永红;彭长缨;杨君;杨元华
2.2001-2003年福州地区新发现麻风病人的漏诊情况调查 [J], 郑代南;武文斌;黄超芬
3.麻风病3例临床病理分析 [J], 郑启忠;张玉凤
4.麻风病误漏诊和诊断过度的可能因素 [J], 侯玉鸿;王载明;陈家琨
5.12例麻风病临床病理分析 [J], 管小琴;吴小川;林晓;肖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麻风典型病例分析发表时间:2013-09-10T14:59:43.717Z 来源:《医药前沿》2013年第19期供稿作者:张兆辉[导读] 对现症麻风患者的家属进行监测和定期检查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张兆辉(淮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23001)【摘要】目的探讨临床工作中麻风病诊断应注意的问题。
方法对麻风病进行临床分析,附典型病例报告。
结论麻风病目前已较少见,但临床工作中仍要警惕麻风病的可能,遇到疑有麻风病的患者时,应做相应的检查以免漏诊及误诊。
主要措施是加强麻风家属检查和皮肤科医生麻风知识培训。
【关键词】麻风病临床分析【中图分类号】R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19-0022-02 随着新发现麻风病病人数大幅度减少,但新病人病期没有减少,反而普遍延长,还多次出现病人反复被误诊的情况,现将发病至确诊长达多年的家庭内传染多菌型病例报告分析。
病例资料:患者男,1954年6月出生,农民,长期在本市农村务农,无长时间外出生活史。
1966年右手食指刀伤出血,愈合后逐渐缩短,十年前面部开始肿胀,面部、前臂、小腿、大腿等处出现感觉异常,不久出现红斑,并逐渐加重。
此后数年内,曾先后在当地及淮安、南京等地多家医院皮肤科求治,均被诊断为“皮炎”或“荨麻疹”,予抗组胺药、皮质激素等不规则内服,外用炉甘石洗剂、激素制剂等,症状均未能好转。
2007年起,双下肢肿胀疼痛,右手食指短缩,且面部皮肤症状加重。
因其祖父曾患过界线类偏结核样型麻风,在当地乡村医生的提醒下于2009年4月来到本单位就诊。
就诊时系统检查无异常,眼结膜无黄染,鼻黏膜完整无异常,既往无特殊病史。
皮肤科情况:皮损呈弥漫性分布于面部及四肢,为红色及暗红色斑片或斑块,大小不等,边缘部分清楚,表面光滑,部分皮损上覆少量鳞屑,面部有少量结节。
双下肢皮损融合成片,仅散见正常皮岛。
皮损有明显浸润,大部温、痛、触觉消失。
双侧眉毛脱落。
Sweet综合征样II型麻风反应一例颜韵灵㊀郑宝庆㊀王晓华㊀㊀麻风反应是由于免疫平衡紊乱所引起的一种对麻风杆菌抗原的急性超敏反应ꎬ根据超敏反应的性质不同ꎬ将麻风反应分为I型麻风反应[1]和II型麻风反应[2]ꎮ本院近日收治1例特殊类型的II型麻风反应ꎬ现报道如下ꎮ临床资料㊀患者ꎬ男ꎬ49岁ꎮ全身反复丘疹㊁结节伴发热3年余ꎬ加重1个月ꎮ3年前无明显诱因胸背部出现浅红色丘疹ꎬ不疼不痒ꎬ自行购买消炎药服用ꎬ症状未见减轻ꎮ后皮疹扩大至四肢ꎬ伴发热ꎬ体温最高可达40ħꎬ多次就诊于当地医院(具体情况不详)曾诊断 玫瑰糠疹 ㊁ 环状肉芽肿 ꎮ1个月前面部及全身出现红斑㊁风团样皮疹㊁斑块ꎬ为进一步诊治到我院就诊ꎮ患者患病以来神志清ꎬ精神可ꎬ二便如常ꎬ饮食㊁睡眠如常ꎬ体重无明显减轻ꎮ否认发病前用药史ꎬ否认结核㊁乙肝患病史ꎬ否认精神疾病史㊁内科系统疾病及肿瘤史ꎬ否认家族有类似疾病患者ꎮ体检:体温38.5ħꎬ发育正常ꎬ浅表淋巴结不大ꎬ各系统检查未见异常ꎮ皮肤科检查:面部潮红ꎬ呈醉酒貌ꎬ躯干㊁四肢出现弥漫性㊁疼痛性的鲜红色丘疹㊁斑块㊁结节ꎬ部分皮损表面见水疱样结构ꎬ个别破溃后结黑色痂(图1a㊁b)ꎮ双侧眉毛未见脱落及稀疏ꎬ皮损区域及面㊁手㊁足的痛觉㊁触觉㊁温觉未见异常ꎬ双侧框上神经㊁耳大神经㊁尺神经㊁腓总神经未触及粗大及疼痛ꎮ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11.62ˑ109/Lʏ(正常值3.5~9.5ˑ109/L)ꎬ中性粒细胞10.493ˑ109/Lʏ(正常值1.8~6.3ˑ109/L)ꎬ血沉70mm/hʏ(正常值20mm/h)ꎮ皮损组织液抗酸染色镜检:右耳垂6+ꎬ右眉弓6+ꎬ右颧5+ꎬ下颌5+ꎬ平均细菌密度指数(BI)5.5(图2)ꎮ皮损组织病理:表皮萎缩ꎬ真皮浅层高度水肿ꎬ红细胞外溢ꎬ较多嗜中性白细胞和核染ꎬ可见核沉ꎬ血管ꎬ附件周围泡沫细胞ꎬ淋巴细胞ꎬ组织细胞ꎬ嗜中性白细胞团灶浸润ꎬ个别小血管栓塞ꎬ抗酸染色:阳性ꎬ6+(杆状)ꎬ浸润面积6/10(图3a㊁b㊁c)ꎮ图1㊀a:腹部可见浸润的斑块ꎻb:胸部可见丘疹㊁红斑ꎬ可见假性水疱㊀㊀图2㊀组织液镜检:抗酸染色阳性(ˑ1000)㊀㊀图3㊀皮损组织病理㊀a:表皮萎缩ꎬ真皮层高度水肿ꎬ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HEꎬˑ40)ꎻb:真皮可见大量的嗜中性粒细胞和核沉(HEꎬˑ100)ꎻc:真皮可见泡沫细胞ꎬ抗酸染色阳性(HEꎬˑ100)作者单位:南方医科大学皮肤病医院皮肤科ꎬ广州ꎬ510091通信作者:王晓华ꎬE-mail:wxh_21773@163.com201ChinJLeprSkinDis.Feb2019ꎬVol.35ꎬNo.2㊀㊀诊断:界线偏瘤型麻风病伴Sweet综合征样的II型麻风反应ꎮ治疗:联合化疗药物(MDT)多菌型方案ꎬ同时给予泼尼松40mg/dꎮ2周后皮疹得到控制ꎮ近期随访ꎬ患者大部分皮疹已消退ꎬ未出现发热ꎮ讨论㊀在麻风的慢性过程中ꎬ由于免疫状态的改变而突然发生的病情活跃或加剧ꎬ称为麻风反应ꎬ临床表现如原有皮损急剧红肿㊁扩展㊁骤然出现许多新皮损ꎬ或兼有剧烈神经痛㊁虹膜睫状体炎㊁淋巴结炎㊁睾丸炎或发热等状态ꎮII型麻风反应特异的损害是麻风结节性红斑(ENL)ꎬSweet综合征样麻风反应是非特异性皮疹ꎮSweet样II型麻风反应最早是由Kuo和Chan在1987年报道[3]ꎬ临床比较少见[4-8]ꎬ该病有发热ꎬ临床表现为Sweet综合征样的皮疹(疼痛性的丘疹和红斑ꎬ部分皮损呈假泡状)ꎮ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增高㊁中性粒细胞增高㊁血沉增高ꎮ在临床上ꎬSweet样麻风反应难以与Sweet综合征鉴别ꎬSweet样麻风反应仅能通过组织病理学检查确定诊断[9]ꎮSweet综合征样麻风反应的组织病理学特点为真皮乳头明显水肿㊁真皮上层成熟中性粒细胞㊁泡沫细胞的弥漫浸润ꎬ可见中性粒细胞核固缩和碎裂ꎬ抗酸染色阳性ꎮ系统应用糖皮质激素是治疗Sweet样麻风反应的首选[10]ꎬ本例患者采用联合化疗药物(MDT)多菌型方案ꎬ同时联合泼尼松治疗ꎬ皮疹迅速得到控制ꎮ本例患者临床表现符合Sweet综合征ꎬ组织病理学符合Sweet样II型麻风反应ꎬ诊断明确ꎮ该病在临床表现上极易与Sweet综合征相混淆ꎬ因此在疑诊sweet综合征时ꎬ有必要通过组织染色及病理活检排除II型麻风反应ꎬ以免误诊ꎮ参考文献[1]KuoTTꎬChanHL.Severereactionalstateinlepromatouslep ̄rosysimulatingSweet ssyndrome[J].IntJDermatolꎬ1987ꎬ26(8):518-520.[2]Ramos-E-SilvaMꎬOliveiraMLꎬMunhoz-Da-FontouraGH.Leprosy:uncommonpresentations[J].ClinDermatolꎬ2005ꎬ23(5):509-514.[3]AiresNBꎬRefkalefskyLWꎬVillelaMAꎬetal.Sweet ssyn ̄drometypeleprosyreaction[J].JEurAcadDermatolVene ̄reolꎬ2009ꎬ23(4):467-469.[4]RameshVꎬPahwaM.Someunusualtype2reactionsinlep ̄rosy[J].IntJDermatolꎬ2010ꎬ49(2):172-175. [5]HengYKꎬChiamYTꎬGiamYCꎬetal.LepromatousleprosyinerythemanodosumleprosumreactionmimickingSweet ssyndrome[J].IntJDermatolꎬ2011ꎬ50(9):1124-1125. [6]DasTꎬGhoshSꎬKunduAKꎬetal.Reactionalstateinlepro ̄matousleprosysimulatingSweet ssyndrome[J].JAssocPhysiciansIndiaꎬ2013ꎬ61(11):856-858.[7]ChiarattiFCꎬDaxbacherELꎬNeumannABꎬetal.Type2leprosyreactionwithSweet ssyndrome-likepresentation[J].AnBrasDermatolꎬ2016ꎬ91(3):345-349.[8]GunawanHꎬYogyaYꎬHafinahRꎬetal.Reactiveperforatingleprosyꎬerythemamultiforme-likereactionsꎬsweet ssyn ̄drome-likereactionsasatypicalclinicalmanifestationsofType2leprosyreaction[J].IntJMycobacteriolꎬ2018ꎬ7(1):97-100.[9]ChiarattiFCꎬDaxbacherELꎬNeumannABꎬetal.Type2leprosyreactionwithSweet ssyndrome-likepresentation[J].AnBrasDermatolꎬ2016ꎬ91(3):345-349.[10]GunawanHꎬYogyaYꎬHafinahRꎬetal.Reactiveperfora ̄tingleprosyꎬerythemamultiforme-likereactionsꎬsweet ssyndrome-likereactionsasatypicalclinicalmanifestationsofType2leprosyreaction[J].IntJMycobacteriolꎬ2018ꎬ7(1):97-100.(收稿:2018-08-23㊀修回:2018-09-17)反向性银屑病二例杨㊀川1㊀蹇顺海2㊀张㊀浩3㊀田力娣1㊀苏晓翠1㊀苏显竹1㊀卿德福1㊀㊀临床资料㊀例1ꎬ患者ꎬ女ꎬ48岁ꎮ7年前ꎬ患者头皮出现红色丘疹㊁斑块伴银白色鳞屑ꎬ轻度瘙痒ꎬ院外诊断为 银屑病 ꎬ给予药物治疗(具体药物不详)后皮损消退ꎬ此后皮疹反复出现ꎮ3个月前ꎬ患者头皮作者单位:1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皮肤科ꎬ四川南充ꎬ6370002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病理科ꎬ四川南充ꎬ6370003深圳市宝安区中心医院皮肤科ꎬ深圳ꎬ518101通信作者:张浩ꎬE-mail:dr.zhanghao@126.com再次出现大量银白色鳞屑ꎬ并出现双侧腋下㊁会阴部境界清楚的红斑ꎮ患者无高血压㊁糖尿病㊁心脏病等病史ꎬ家族中无类似疾病史ꎮ查体:一般情况好ꎬ系统检查未见明显异常ꎮ皮肤科情况:头皮大量银白色鳞屑ꎬ可见束状发ꎮ双侧腋下㊁会阴部境界清楚的红斑ꎬ未见明显鳞屑(图1a㊁b㊁c)ꎮ腋下㊁腹股沟皮损真菌镜检阴性ꎬ取腹股沟红斑处皮损行组织病理学检查ꎬ光镜下见表皮灶性角化不全ꎬ颗粒层消失ꎬ棘层增生㊁肥厚ꎬ细胞间水肿ꎬ海绵形成ꎬ真皮乳头层血管扩张ꎬ301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㊀2019年2月第35卷第2期。
麻风药物严重反应1例廖佐鹏;王芳;张星;张林;龙继全;徐克请;梁国凡;钱百生【期刊名称】《皮肤病与性病》【年(卷),期】2016(038)003【总页数】2页(P230-231)【作者】廖佐鹏;王芳;张星;张林;龙继全;徐克请;梁国凡;钱百生【作者单位】重庆市云阳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地慢科,重庆云阳 404500;重庆市云阳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地慢科,重庆云阳 404500;重庆市云阳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地慢科,重庆云阳 404500;重庆市云阳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地慢科,重庆云阳404500;重庆市云阳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地慢科,重庆云阳 404500;重庆市云阳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地慢科,重庆云阳 404500;重庆市云阳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地慢科,重庆云阳 404500;重庆市云阳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地慢科,重庆云阳 4045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58.25患者男,71岁。
云阳县江口镇后溪村人。
患者18年前,因右足第二趾甲外伤后,经抗感染治疗无效,久治不愈,并逐渐加重,15年前坏死脱落,同时自感双肘下和双膝下部位温痛触觉减退。
随着病情的迁延和发展,累及其他足趾,逐渐致使右足第三、左足第四、第五趾坏死脱落。
其他足趾破溃伴脓性分泌物渗出,右足底中部加重,形成深部溃疡(直径约3cm,深1cm圆形溃疡),形如“象蹄脚”。
左手大小鱼际肌萎缩明显,向掌侧弯曲,中指远端指节缺如,活动受限,劳动力基本丧失。
双侧眉毛外三分之一部稀疏脱落。
查体:一般情况正常,右侧桡神经粗大并有压痛。
实验室检查:大小便常规、血常规、肝肾功检查正常,麻风细菌学涂片阳性,BI 0.8。
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和麻风细菌学涂片阳性确诊为结核样型麻风[1]。
按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麻风病联合化疗方案(MDT)给予治疗[2],MDT方案治疗4天后,患者出现乏力、纳差、少尿、皮肤黄染等症状。
嘱其停药并转入云阳县人民医院住院治疗。
入院时肝功:总胆红素80.2μmol/L,直接胆红素28.2μmol/L,间接胆红素52.0μmol/L,总蛋白87.0g/L,白蛋白50.0g/L,球蛋白37.0g/L,谷丙转氨酶11U/L,谷草转氨酶134U/L,谷酰转氨酶3U/L。
麻风病有哪些症状?*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麻风病症状,尤其是麻风病的早期症状,麻风病有什么表现?得了麻风病会怎样?以及麻风病有哪些并发病症,麻风病还会引起哪些疾病等方面内容。
……*麻风病常见症状:典型症状:红斑样皮疹、发烧、斑疹、淋巴结肿大、畏寒、脓疱、色素性皮损、面部皮肤有结节状增生*一、症状临床表现:一、分型在临床工作中较为通用的分类法为5级分类法,免疫力较强的结核样型麻风(tuberculoid leprosy,TT)为一端,将免疫力较弱的瘤型麻风(lepromatous leprosy,LL)为另一端,在两端之间为免疫力不稳定的界线类偏结核样型麻风(borderline tuberculoid leprosy,BT)、中间界线类麻风(mid-borderline leprosy,BB)和界线类偏瘤型麻风(borderline lepromatous leprosy,BL)。
这是根据机体免疫力由强到弱、麻风杆菌数量和类型演变来分型,又称为免疫光谱分类法。
总的趋势是:麻风杆菌数量LLBLBBBTTT,而细胞免疫反应强度TTBTBBBLLL。
麻风早期为未定类麻风(interminate leprosy,IL),可演变成免疫光谱中的任何一个类型,也可自愈。
细胞免疫力增强时BL可向结核样型端转化(BL→BB→BT),反之BT可向瘤型端转化(BT→BB→BL)。
为了便于联合化疗的开展,根据皮肤涂片查菌结果可将上述分类法简化为多菌型(multibacillary,MB)麻风和少菌型(paucibacillary,PB)麻风两大类,并据此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
二、临床表现本病主要累及皮肤黏膜和周围神经。
1.未定类麻风为麻风病的早期表现,临床症状轻微,常被忽视。
典型皮损为单个或数个浅色斑或淡红色斑,表面光滑无浸润,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境界清楚或不清楚。
局部轻至中度感觉障碍,神经症状较轻,可有浅神经粗大但极少发生运动障碍和畸型。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al2018 年第 5 卷第 41 期2018 Vol.5 No.41878例麻风病反应的处理体会韦瑞南(南丹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皮肤病性病科专科门诊,广西 河池 547200)【摘要】目的 对麻风反应的处理进行总结与分析。
方法 回顾性地收集并分析了近10年来我中心皮肤病性病科专科门诊麻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 出现Ⅰ型麻风反应的患者3例,出现Ⅱ型麻风反应的患者5例,所有患者均出现发热、皮损等症状,治疗后3例患者治愈,1例患者显示治疗有效。
结论 糖皮质激素对麻风反应的治疗效果较好,但应注意及时处理发生的不良反应,治疗过程中应更多地关注患者的心理情绪。
【关键词】麻风;麻风反应;糖皮质激素【中图分类号】R7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8242.2018.41.87.01麻风反应是由麻风杆菌的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的一种急性或者亚急性的变态反应[1],表现为皮肤和神经损害加重等现象,严重危害着患者的健康。
目前原因不明,一般认为与妊娠、心理因素、过度疲劳、酗酒等多种诱因有关。
目前认为麻风反应主要分为两种类型,Ⅰ型麻风反应是Ⅳ型超敏反应[2],通常与临床表现无关,Ⅱ型则为麻风结节性红斑反应,多与全身症状有关,如发热、关节疼痛甚至是侵害全身多种组织的系统并发症,如虹膜睫状体炎、鼻衅、胸膜炎、心包炎、肝炎、急性肾小球肾炎、腱鞘炎以及心电图改变等。
本文对近10年来收治的出现麻风反应的麻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处理体会进行了总结与分析。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我中心皮肤病性病科专科门诊2008年1月~2018年1月间麻风病患者资料8例其中男5例,女3例,年龄29~48岁,平均35.9±0.9,所有患者均为新发患者,其中瘤型4例,结核样型2例,中间界线型4例。
所有患者均采用抗麻风联合化疗法,并排除未出现麻风反应的患者以及既往有肝炎、结核等感染性疾病的患者。
界线类偏瘤型麻风伴Ⅱ型麻风反应一例发布时间:2022-12-13T05:04:29.020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2年24期作者:王廷毕[导读] 临床资料: 患者,女,28岁。
因“反复全身皮肤红斑丘疹结节半年余,王廷毕丘北县人民医院云南丘北,663200临床资料: 患者,女,28岁。
因“反复全身皮肤红斑丘疹结节半年余,发热 4天”入院。
患者半年前无明显诱因躯干四肢皮肤出现散在大小不等红斑丘疹结节,压之褪色,24小时不能自行消退,轻度痛痒。
患者于丽水当地医院就诊,具体诊断治疗不详,无明显效果。
2个月前患者皮疹逐渐泛发至全身,皮肤有触痛,伴发热,最高体温达 40℃ ,无胸闷气急、腹痛腹泻,无四肢关节疼痛。
患者遂于1 个月前在重庆西南医院住院治疗,考虑“荨麻疹,成人Still 病待排”,予强的松片 45mg /日口服,1周后症状缓解,皮肤大部分消退,出院后患者口服强的松逐渐减量,4天前强的松减至3片/ 日时,全身皮肤再次出现上述皮肤,伴发热,最高体温达 39.3℃ ,遂来我院就诊,急诊以“荨麻疹性血管炎”收入院。
患者为贵州兴义人,来浙江丽水生活 10余年,期间未回贵州。
半年前因“左手腕管炎”行左正中神经手术史。
家族无类似病史。
体格检查:生命体征平稳,脉搏140 次/ 分,血压 91 /64mm-Hg,体温 38.1℃ ,意识清晰,颈部、腋下、腹股沟淋巴结可触及,为绿豆至蚕豆大,质中等,伴压痛,咽红,扁桃体II°度肿大。
无明显神经粗大及皮肤麻木、感觉异常等。
左手拇指有麻木感与活动部分受限。
皮肤专科检查:面部水肿性红斑,躯干四肢可见散在黄豆至核桃大红斑丘疹结节,压之褪色,有触痛,眉毛较稀疏。
(图1-3) 入院诊断:发热待查,麻风? 血管炎? 成人Still病? 结节病? 入院予复方甘草酸苷80mg /日、葡萄糖酸钙 10g / 日静滴,口服泼尼松片15mg / 日,外用复方炉甘石樟脑擦剂及布洛芬混悬液对症治疗。
麻风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 15973-1995) 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卫生部(已撤销)•【公布日期】•【文号】•【施行日期】•【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诊断标准正文麻风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卫生部GB 15973-1995)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特制定本标准。
麻风病是由麻风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leprae)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主要侵犯皮肤和外周神经。
如治疗不及时,有可能造成眼、面、手、足的残疾。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麻风病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各级医疗保健机构、卫生防疫机构对麻风病的诊断、报告和处理。
2 诊断原则根据麻风菌侵犯皮肤、上呼吸道粘膜和外周神经引起的症状和体征,结合皮肤损害组织液涂片的细菌学检查和/或皮损活检的特异性病理改变,即可确诊麻风病。
3 诊断标准及分型3.1诊断标准3.1.1 慢性皮疹。
3.1.2 局限性麻木(温、痛、触觉障碍)。
3.1.3 外周神经粗大。
3.1.4 组织切刮涂片抗酸染色查菌阳性。
3.1.5 皮损活检有特异性病理变化或侵犯皮神经的非特异性炎症。
疑似病例:具备3.1.1,3.1.2,3.1.3任何两项。
确诊病例:具备3.1.1,3.1.2,3.1.3三项或疑似病例加3.1.4或3.1.5。
查菌及活检方法见附录A。
3.2分型麻风病可分为5个逐渐移行的类型:由免疫力强的结核样型(TT)至细胞免疫力低的瘤型(LL),其间有免疫性不稳定的界线类偏结核样型(BT),中间界线类(BB)和界线类偏瘤型(BL)。
此外,早期麻风皮损无特异性病理变化,称未定类(I)。
世界卫生组织技术报告(WHO TRS 675,1982)将五级分型归纳为皮肤涂片细菌阳性的多菌型(MB,包括LL,BL,BB及部分BT)和细菌阴性的少菌型(PB,包括I,TT及部分BT)麻风。
哈尔滨医药2020年12月第40卷第6期•517-不同疗程MDT-MB方案治疗麻风病"型麻风反应发生情况分析吴芙蓉(贵州省黔南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麻风病防治科,贵州都匀558000)摘要目的探讨不同疗程MDT-MB方案治疗麻风病"型麻风反应的发生情况。
方法选取接受MDT-MB方案治疗的麻风病患者292例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依据患者的疗程分为A组(疗程2年,n=148)和B组(疗程1年,n=144)。
对比两组在治疗过程中出现"型麻风反应的情况。
描述针对出现"型麻风反应的患者的治疗情况。
结果A组有36例发生"型麻风反应,"型麻风反应总发生率为24.32%,"型麻风反应的发生密度为19人次/年;B组有55例发生"型麻风反应,"型麻风反应总发生率为38.19%,"型麻风反应的发生密度为76人次/年;B组的"型麻风反应总发生率高于A组,B组出现"型麻风反应的次数分布也高于A组('2=6.545,z=-6.442,P<0.05)。
全部患者均采用沙利度胺和雷公藤治疗。
结论疗程为1年的患者人群中发生"型麻风反应的严重程度要高于疗程为2年的患者人群,但的机制尚需要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疗程;麻风病;n型麻风反应[中图分类号]R755[文献标识码]A学科分类代码:32024文章编码:1001-8131(2020)06-0517-02Analysis of Incidence of Leprosy Type!Leprosy in Different Courses of MDT-MB RegimenWu Furong(Department of Leprosy Control,Qiannan Prefectur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of Guizhou Province,Guizhou558000,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occurrence of leprosy type"leprosy in different courses of MDT-MB regimen.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was performed on292patients with leprosy who received MDT-MB regimen According to the treatment course of the patients,they were divided into group A(2years course of treatment,n=148)and group B(1year course of treatment,n=144).The type2leprosy response during the treatment was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Describe treatment for patients with type n leprosy response.Results There were36cases of type n leprosy reaction in group A,the total incidence of type n leprosy reaction was24.32%,and the incidence of type n leprosy reaction was19person-times/year.There were55cases of type"leprosy reaction in group B,the total incidence of type"leprosy reaction was38.19%,and the incidence of type"leprosy reaction was76person-times/year.The overall incidence of type n leprosy reactions in group B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group A,and the frequency distribution of type"leprosy reactions in group B was also higher than that in group A('2=6.545,z=-6.442, !<0.05).All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thalidomide and triptolide.Conclusion The severity of type"leprosy in patients with a course of1year is higher than that in patients with a course of2years,but the specific mechanism needs to be further studied.Key words Course of treatment;Leprosy;Type"leprosy response麻风病目前在我国人群中的患病率在多年以来呈现较为稳定的态势,早在1982年世界卫生组织就推荐了使用麻风联合化疗(MDT)方案对麻风病患者进行治疗,到目前已经施行了超过30年的时间叭经过若干国内外专家以及患者的实践验证,该种方案的效果得到了较大范围的肯定,其毒用较,药率以及率较的,已经使其为目前对麻风病治疗的方案。
误诊为玫瑰糠疹的界线类偏瘤型麻风一例
苏友凤;尹丽娇;龙恒;余秀峰;张春雨;朱明;杨云友
【期刊名称】《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年(卷),期】2024(40)1
【摘要】临床资料患者,男,24岁。
苗族,农民,云南省文山州文山市人。
患者既往体健,否认麻风家族史,但长期居住在疫区。
因躯干、四肢皮肤出现红斑4个月余就诊。
患者自诉4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先于右上臂皮肤出现一椭圆形红斑,无明显自觉症状,随后躯干、四肢、面部皮肤相继出现大小不等的类似皮疹,伴微痒。
病后曾到当地
医院就诊,诊断为“玫瑰糠疹”,予以药物(具体不详)治疗后,皮损颜色变淡。
为进一
步诊治,到我所就诊。
患者自发病以来无头痛、发热、咳痰、鼻塞、流清涕、胸闷、呼吸困难、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精神、饮食、睡眠可,二便正常,体重无明显变化。
【总页数】2页(P3-4)
【作者】苏友凤;尹丽娇;龙恒;余秀峰;张春雨;朱明;杨云友
【作者单位】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皮肤病防治所、文山州皮肤病专科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5
【相关文献】
1.界线类偏瘤型麻风伴Ⅰ型麻风反应误诊1例
2.界线类偏瘤型麻风伴Ⅱ型麻风反应误诊1例
3.界线类偏瘤型麻风误诊一例
4.界线类偏瘤型麻风伴Ⅱ型麻风反应误诊为结节性红斑一例
5.误诊为痤疮的界线类偏瘤型麻风一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麻风露西奥现象及研究进展刘景文;苏婷;王晓华;熊明洲;黎明【摘要】麻风露西奥现象(LP)是Ⅱ型麻风反应的一个特殊类型,发病机制尚未明了,目前认为是由于血管栓塞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组织病理可见血管炎的表现,其诊断及治疗标准尚无定论.目前治疗以联合化疗药物(MDT)清除体内麻风杆菌,以及使用激素、沙利度胺等治疗为主.本文就其发病机制及诊断治疗等情况进行综述.【期刊名称】《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年(卷),期】2018(025)005【总页数】4页(P314-317)【关键词】露西奥现象;露西奥麻风;弥漫性瘤型麻风【作者】刘景文;苏婷;王晓华;熊明洲;黎明【作者单位】南方医科大学皮肤病医院,广东广州510091;普宁市慢性病防治中心,广东普宁515300;南方医科大学皮肤病医院,广东广州510091;南方医科大学皮肤病医院,广东广州510091;南方医科大学皮肤病医院,广东广州510091;南方医科大学皮肤病医院,广东广州51009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55麻风露西奥现象(Lucio’s phenomenon,LP)是一种非常罕见的特殊类型的麻风反应,多数发生在瘤型麻风病患者。
该现象最早在墨西哥发现并报道,多见报道于美洲大陆,我国对于该现象的相关报道例数非常少[1-2],外国文献有华人病例的报道[3-4]。
该病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清楚,但由于其特殊的临床表现及病理特征,且发病时情况危急,缺乏确切的治疗方案,预后较差等特点引起业界的关注。
麻风病在我国已处于低流行状态,在新时代下,麻风病的诊治已经从单纯的治病转向提高患者及康复员生活质量上。
麻风反应是麻风病病程中较激烈的反应,治疗不及时或者治疗不当往往遗留畸残。
露西奥现象作为麻风反应中较为罕见且预后差的一种情况,临床及麻防医务人员需要了解相关方面的知识,故本文对其发病机制及诊断治疗情况进行综述。
1 病因与发病机制麻风病本身就是一种免疫性疾病[5],在麻风病的慢性病程中,由于机体免疫状态的改变而突然发生的一种急性临床表现,通常称之为麻风反应。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误诊荨麻疹1例
谢波
【期刊名称】《现代医药卫生》
【年(卷),期】1998(0)1
【摘要】患者女,28岁。
入院前40天无明显诱因地感剧烈全身搔痒,并反复出现大小不等的风团,伴轻微气紧及咳嗽。
发病后3天就诊,查见躯干及四肢散在大小不等的卵圆形或不规则风团。
查血红蛋白93g/L,白细胞7.8×10~9/L,中性粒细胞0.61,嗜酸性细胞0.07,淋巴细胞0.32,血小板86×10~9/L。
诊断:荨麻疹。
经口服强的松、赛庚啶等治疗5天风团消失,但停药后仍经常夜间皮呋搔痒。
入院前7天因持续性
头痛、心累再次就诊。
查体:轻度贫血貌,全身皮肤无紫瘢,四肢偶见抓痕,
【总页数】1页(P63-63)
【作者】谢波
【作者单位】重庆市第二人民医院!40216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3.71
【相关文献】
1.基层医院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误诊2例分析 [J], 黄安华;蒲冰霜;蔡永明
2.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骨转移误诊为纤维性骨皮质缺损1例 [J], 李堂江;俞松;陆建国;于怀景
3.误诊为脊柱关节炎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7例临床分析 [J], 满斯亮;李宏超;颜淑敏;黄彦弘;刘亚军;宋慧
4.误诊为吉兰-巴雷综合征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例报道 [J], 袁江;彭超
5.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合并唐氏综合征伴关节肿痛误诊1例 [J], 马芹;张玉慧;李晓军;丁香;孙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