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鱼细菌性败血症的治疗实例
- 格式:ppt
- 大小:400.50 KB
- 文档页数:9
草鱼细菌性败血症的诊治报告作者:曾春梅来源:《农民致富之友》2019年第21期本文主要结合一起实际发病病例,分析了草鱼细菌性败血症的诊断和防治过程,希望通过本次研究对进一步提高水产养殖效益,防范细菌性传染性疾病的传播流行有一定帮助。
草鱼细菌性败血症是由嗜水气单胞菌等多种细菌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性疾病,可以危害很多种类的淡水鱼,具有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大,危害种类多的特点,而且该种疾病的流行区域十分广泛,常常会给养鱼户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临床上细菌性败血症是草鱼养殖过程中很容易发生的一类传染性疾病,该种疾病的传播流行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常常发生于每年夏秋季节。
进入夏季之后,由于外界温度较高,湿度较大,很容易导致池塘水质腐败,为细菌滋生繁殖提供条件。
1、发病经过湖南怀化鹤城区一个水产养殖户共养殖草鱼15亩,该鱼塘每亩存草鱼450kg以上,每尾草鱼的体重在0.3kg左右。
7月间底该地区外界温度较高,经常出现高热潮湿闷热的天气。
在整个发病期间,池塘水质持续变差,水体透明度逐渐下降,水质呈现茶绿色或者深绿色,在水面上附着有大量蓝绿色的粉末,部分患病鱼离群独游,有的患病鱼靠近岸边缓慢游动,颜色呈现暗黑色,观察患病鱼可以发现腮部已经出现了轻微的腐烂症状,鳃盖严重充血,口腔充血微红,尾鳍部充血。
池塘草鱼出现发病情况之后,采食量逐渐下降,个别患病鱼停止采食。
发病到7月中下旬之后,该养殖户发现池塘中的搭配养殖的鳙鱼、鲤鱼和草鱼相继出现死亡现象,死亡率逐步提升。
发病期间养殖户尝试使用生石灰和明矾进行池泼洒治疗,但治疗效果较差。
进入8月初之后,每天死亡与几十尾以上。
养殖户看到池塘中患病鱼的病情难以控制,才将病情上报当地的水产技术部门,技术人员到达养殖场进行了严格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整个池塘的水质普遍较差,随即对池塘水质进行了检测,发现氨氮严重超标,结合细菌分离可以确诊为试水单胞菌感染引起的草鱼细菌性败血症,然后选择了针对性的药物进行治疗,在短时间内控制了病情,并指导养殖户对整个池塘的水质进行改良,鱼群生长良好,未继续出现发病情况。
细菌性出血病用药新方法:用辛硫磷溶液辅助治疗
细菌性败血症也称为细菌性出血病、出血病、出血性腹水病、腹水病等。
作为暴发性流行病其危害最重,流行最广,周期最长,殃及的鱼类品种最多,死亡率最高,短期内会造成大幅度死鱼,甚至绝产,是池塘养殖的恶性病害。
一般来说,细菌性败血症可以单独发生,也可和其它病害协同发作,是实际养殖中比较常见危害很大的一种病害,对草鱼、鲫鱼、鲤鱼等养殖鱼类危害都比较严重。
小渔听说了一种治疗出血病新的方法,是用在使用消毒剂的基础上,用辛硫磷溶液辅助治疗出血病。
辛硫磷又名倍腈松,原本是一种农用有机磷类杀虫药,该药具有用量低(40%含量每亩仅需25毫升左右)、疗效确切(泼洒一遍基本能控制病情)、成本低廉等优点。
一般用在治疗因寄生虫而发生的出血病症状上,值得一提的是辛硫磷本身无抗菌作用,因此其治疗机理尚不明确,甚至有些专家根本不相信其治疗功效。
而聚维酮碘作为一种高效而温和的杀菌消毒剂,价格虽贵,但在发生疾病不得不进行消毒水体工作时,是不少渔民的优先选择。
因此,对于这种细菌性出血最新用药办法,有人告诉小渔用如下方法治疗,效果不错:渔经辛硫磷(40%)含量100ml+芳草聚维酮碘(10%)500ml,兑水用5亩/米。
连用两次。
治疗淡水鱼类细菌性败血症一例淡水鱼类细菌性败血症是目前水产养殖业中危害鱼类最多,流行地区最广,发病季节最长,鱼类死亡率最高的传染性鱼病之一。
其病原体主要是嗜水气单孢菌、温和气单孢菌、鲁克化耶尔森菌、产碱假单孢菌等多种细菌。
2005年6月20日,广东惠州潼湖基地―养殖户的一口池塘鱼类发生细菌性败血症,经过积极治疗,基本痊愈。
现将防治情况小结如下。
1池塘情况该池塘面积18亩,水深3.5m。
主养罗非鱼、草鱼,另搭配养殖有鲢鱼、鳙鱼、东北鲫鱼等,每1~1.5个月轮捕一次,中途补放鱼种1~2次,每亩水面年产量在1300kg 左右。
初始放养时间是2004年6月20日,基本情况见表1。
表1池塘放养情况品种规格数量(尾)重量(kg)罗非鱼120尾/kg12000100草鱼50g/尾9100455东北鲫鱼夏花1500030鲢鱼50g/尾4000200鳙鱼100g/尾70070鲤鱼0.25~0.3kg/尾1000280其它50010合计4230011452发病情况养殖户主陶某于2005年6月19日拉网卖鱼,第二天发现有少量的东北鲫鱼、鲢鱼、鳙鱼死亡,第三天死亡的更多,约50kg。
死亡鱼类中0.15~0.25kg的东北鱼占80%,其余为鲢鱼、鳙鱼,规格0.5~0.75kg,草鱼甚少。
水产技术员诊断症状为:东北鲫全身充血,尤其是鳃盖及各鳍基部,肛门红肿,眼球有血丝稍突,剖开鱼体腹中有淡红色腹水,肝脏较淡,胆囊肿大,脾脏紫红色,似凝血块,肠道外观红色,肠内食物少量或无,多黄色粘液,肠道内膜充血,脱落,鳔外布满血丝;鲢鱼、鳙鱼死亡的证状与上述相同类似;草鱼有烂鳃及肠炎,确诊为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
3治疗陶某自行从市场购入广东生产的兴棉宝除虫菊类(1000ml/瓶、10%乳油)2瓶,甲胺磷(370g/瓶50%乳油)20瓶,乐果(338g/瓶10%乳油)10瓶。
2005年6月22日中午,将买来药物混合化水后全池泼洒,结果下药的第二天只死了5kg,第三天基本停止了死鱼。
鱼细菌性败血症怎么治?能治好吗?
概述:鱼一旦患上细菌性败血症,鱼体病变症状比较明显。
对于患鱼在治疗上,应遵循外用泼洒和内服治疗药物两种方式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治疗,方可更好的达到里表兼治的目的。
鱼细菌性败血症怎么治?
1、先检查鱼是否患寄生虫病,采用肉眼观察和显微镜检查鱼的体表、鳃、肠道等部位,然后对症下药杀灭寄生虫,用杀虫类药物(速效杀虫灵、菌毒杀等)全池泼洒。
2、杀虫后停食1-2天,用抗菌类药物(鱼病灵、内服康、四病灵等)等制成药饵,让鱼内服,5--7天为一疗程。
药饵的制作:先用面粉制成面糊,准确估计池塘中治疗时的载鱼量,按所用药物的剂量称取后拌和成“药糊”,再拌和饵料、晾于(要避免阳光直射)后喂鱼。
治疗鲤、鲫用“药糊”拌豆饼、菜饼等饲料制成沉性药饵投喂在食台上;治疗草鱼、鳊鱼用“药糊”粘在浮萍或水草上投喂在草架内;治疗鲢、鳙鱼用“药糊”拌麸皮等比重轻的饲料,直接撒于水面。
病情严重的塘口,将上述三种药饵同时投喂。
3、药饵投喂一个疗程后,对水体(因鱼的粪便中带有致病菌)进行一次消毒,可用0.5ppm三氯异氰尿酸或每亩水深1米,用生石灰10公斤全池泼洒。
鱼细菌性败血症能治好吗?
该病是可以治好的。
特别是症状较轻,处于发病初期的病鱼更易治愈。
而病情严重的
患鱼,也会症状有所好转。
治疗鱼细菌性败血症要注意什么?
注意要点:
1、在治疗细菌性败血症鱼病的同时,要兼顾其它并发症(肠炎、烂鳃、赤皮等)的治疗。
2、全池泼洒的药,要准确测量水深,计算出水体总体积。
3、用药后要注意巡塘,防止用药后水中浮游生物大量死亡,造成水质恶化,溶氧降低,引起鱼类浮头和泛塘。
鱼类细菌性疾病与病毒性疾病诊断和治疗草鱼病毒性出血病病原:草鱼出血病病毒,属呼肠孤病毒科。
症状:为病毒性鱼病,鱼体表一般暗黑而微带红色,皮下和肌肉有出血,口腔、下腭、头顶或眼眶周围充血,甚至眼球突出、鳃盖、鳍条基部充血。
防治方法:细菌性出血症:可选用“菌克+VK3粉+三黄粉拌饲内服”,外用金碘;病毒性出血症:可选用“利福平(甲哌利福霉素)+病毒克星”,外用二氧化氯进行水体消毒。
以上两个配方在治疗草鱼出血症上有很好的疗效,没有投饵机的比有投饵机的治疗效果更明显,有投饵机的塘口最好在下风处也有少量药饵的投喂,这样可以让那些患病稍重没有能力抢食的鱼得到恢复,以最快的速度减少死亡。
细菌性烂鳃病病原:柱状嗜纤维菌(原叫柱状屈桡杆菌)。
症状:病鱼体色发黑,尤以头部为甚,故又称此病为“乌头瘟”。
病鱼游动缓慢,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呼吸困难,食欲减退;鳃片上有泥灰色、白色或蜡黄色斑点,鳃片表面、鳃丝末端粘液增多,并常粘附淤泥,鳃丝肿胀,严重时鳃丝末端缺损;鳃盖骨中央的内表皮常被腐蚀成圆形或不规则的透明小窗,故有“开天窗”之称。
流行情况:广泛流行的一种鱼病。
主要危害草鱼、青鱼,鲤、鲫、鲢、鲂、鳙也可发生。
不论鱼种或成鱼阶段均可发生。
该病一般在水温15℃以上时开始发生,在15~30℃范围内,水温越高越易暴发流行。
本病常与赤皮病和细菌性肠炎病并发。
预防:鱼池必须用已发酵的粪肥或者用成品肥料如速肥宝、肥水膏等施肥肥水,用菌克200~250克/亩·米用热水浸泡半小时以上进行全池泼洒。
治疗:利福平(甲哌利福霉素)以0.1~0.2ppm进行全池泼洒;三黄粉拌饲料混饲内服,每天2次,连用3~5天;醛速杀,中仁金碘,二氧化氯,中药消毒制剂“双黄精华”等系列消毒剂进行水体消毒。
肠炎病病原:点状气单胞菌。
症状:肛门红肿,严重时轻压腹部血液或黄色粘液从肛门流出,肠道部分或全部发炎,呈紫红色。
发病初期,前肠、后肠充血发红,严重时整个肠道充血发炎、出血,形成败血症。
细菌性败血症的防治细菌性败血症也称为细菌性出血病、出血病、出血性腹水病、腹水病等。
作为暴发性流行性病,其危害最重、流行最广、周期最长,秧及鱼类品种最多,死亡率最高,患次病的鱼从发现症状到死亡,仅3-5天,短期内会造成大幅度死鱼,甚至绝产,是池塘养殖的恶性病害。
1.预防方法:彻底清塘,清除池底过多的淤泥,从而减少淤泥小大量的氧气,定期加注清水,换水及遍洒生石灰,调节水质和改良池塘底质,提供鱼类生长不可缺乏的钙元素,把好鱼种和饲料关,选择优质鱼种和全面的配合饲料,做好鱼体、饲料、工具和食场的各项消毒,疾病流行季节应用药物预防,做到早发现,早治疗,预防再先。
2.治疗方法:该病一旦发生则周身病变,必须以内服与外用泼洒方式结合进行,单用一种方式,治理不治表,指表则不治里,达不到里表兼治的目的。
外用药物及施用方法:采用百毒清150g/亩.米水体的剂量全池泼洒,每天晴天上午10点左右泼洒一次,连续3天。
第一疗程完成后,隔3—4天进行第二疗程,方法与剂量相同。
内服药物与施用方法:采用败血宁与聚维酮碘制剂相结合的方法,败血宁以1%饲料添加,聚维酮碘粉剂0.1%饲料添加,每天投喂2次,连喂3—5天为一疗程,需2个疗程,如果是颗粒料,可以用喷壶将稀释好的药液均匀地泼洒在饲料表面,但不应使饲料潮解,应马上进行人工投喂;如果散料,可将饲料先用药液浸泡,然后扣堆定点投喂。
患细菌性败血症的鱼体,常常有寄生虫寄生,如发现鱼有阵阵狂游症状,在施用上述药物前应先用杀虫先锋15—20ml/亩.米予以杀灭,疗效更加明显。
据观察,经上述方法治疗的细菌性败血症90%以上明显好转,治愈率为60%,30%左右因无法进食,仅表现为体表症状减轻,而内部病变依旧,单独外用或单独内服方法治疗该病,无一痊愈。
鱼细菌性败血病防治鱼细菌性败血病是由嗜水性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及豚鼠气单胞菌等引起鱼的一种传染病。
主要危害鲢、鳙、鲤、鲫、团头舫、白鲫等鱼。
主要侵害1足龄以上的鱼和2月龄的鱼种。
100%;弹状病毒只在鱼脑组织中显示弱阳性;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均是阴性。
这一结果说明,加州鲈虹彩病毒同样可使加州鲈幼鱼发病,弹状病毒病与虹彩病毒病一旦暴发,损失惨重。
从该病流行特点看,控制加州鲈病毒病的关键是严格实施苗种引入的检疫制度;做好引种、引苗时的核酸检测工作,是防止这类疾病蔓延的关键。
3.日常管理到位是防控病毒病的重要手段从本案例加州鲈幼鱼发病至暴发死亡的过程可以发现,以下几个管理问题导致鱼体损伤、应激,使病原快速传播:①鱼苗频繁拉网产生外伤和应激;②开始转料时,大颗粒饲料比例太高,造成转料不当,饲料浪费,且败坏水质;③发病池与健康池网具混合使用,增加了病毒传播概率与速度。
加州鲈苗种培育阶段高传染性细菌性、病毒性疾病的防控,必须做好以下几项日常管理工作:①发病池工具需单独使用、及时消毒;②转料时不同粒径饲料的配比要适宜;③拉网前池塘中泼洒维生素C 等抗氧化剂,以提高鱼苗抗应激能力;④在饲料中添加适量动保产品,以保护肝脏、增强鱼的体质;⑤采用微生态制剂调节水质,改善底质环境,最大程度降低病毒、细菌的滋生和繁殖。
车南青(茂名市农业科技推广中心,广东茂名525000)2021年7月15日,广东省信宜市一家养殖场草鱼发病,茂名市农业科技推广中心立即组织技术员抵达现场了解情况,并采集水样、鱼样进行检测。
一、池塘条件发病鱼塘约5亩,东西走向,水深1.5米,单养草鱼,放养草鱼4500尾(规格约500克/尾),主要投喂配合饲料和青饲料,每天2次。
养殖池塘属于老塘,养殖前未进行清淤晒塘处理,池塘配置增氧机2台。
二、发病情况据养殖户反映,7月11日将草鱼过塘,7月14日开始出现数十尾草鱼在塘边静止不动、对外界刺激不敏感,有的发生阵发性乱窜、乱游。
三、检测1.水样检测7月15日上午取水样进行检测,水体透明度21厘米、溶氧4.3毫克/升、pH 7.2、亚硝酸盐0.339毫克/升、氨氮0.35毫克/升。
2.病鱼检测鱼体表黏液增多,上下颌、口腔、鳃盖、鳍条及鱼体两侧轻度充血,腹部稍膨大(图1)。
细菌性败血症鱼病的防治方法一、细菌性败血症的病原、症状与危害对象。
该病主要由嗜水气单胞菌、鲁克氏耶氏森氏菌等为主的多种细菌。
其主要症状是,患病早期,病鱼的口腔、头部、胸腹部、眼眶、鳃盖表皮和鳍条基部充血,鳃丝溃疡、充血,严重者鳃丝腐烂。
剖开腹腔有黄色或红色腹水,肝、脾、肾、胆囊肿大,有的鱼肛门红肿并伴有液体溢出,病鱼全身病变,在水中行动迟缓或阵阵狂游。
危害对象主要有各种鲫鱼、团头鲂、鳊鱼、鲢鳙、黄鳝、鳜鱼、鲤鱼等。
二、细菌性败血症发病的主要原因。
一是水质恶化,池底淤泥过多,投饵施肥过量,鱼池水质、底质恶化,水的透明度小、溶氧低,使养殖鱼类长期生活在恶劣环境中,导致鱼体免疫系统紊乱、病原乘虚而入。
二是鱼类营养失衡,在高密度养殖条件下,长期喂单一品种饵料,这样某一物质的过多与过少均会造成鱼类相关机能的紊乱失调,直接影响鱼类的生长、发育和病害的发生。
三是由于长期近亲繁殖,造成品种退化和抗病力下降。
四是防范不当,在养殖中没有做好对鱼池、鱼种、食场、工具和水体的消毒工作,投饵未按照“四定”的科学投喂法,加之现在各种水体都在养鱼,养鱼者缺乏防病知识,将病死鱼乱扔,造成鱼类被动受感染患病。
三、预防措施。
一是做好鱼池清塘清毒工作,去除池底过多淤泥,在鱼种放养前10天,每667m2水面(水深10cm)用80~100kg生石灰全池泼洒。
二是严禁长期近亲繁殖,保证放养健壮和抗病率高的苗种。
三是鱼种下池前用15~20g/m3的KmnO4溶液或3~5%的食盐水浸浴20分钟左右,以杀灭鱼种体表病原体。
四是放养密度及搭配比例应根据当地条件、饲养管理技术水平及防病能力等因素而定,密度不宜过大。
五是加强饲养管理,定期泼洒生石灰及加注新水,有条件的适时开增氧机,不断改善水质,坚持“四看”、“四定”的科学投喂方法,提倡少投多餐,尽量投喂天然优质混合饲料,不喂变质有毒饲料,保证让鱼吃饱、吃好,提高鱼体抗病力。
六是做好对水体、食物、工具的消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