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观赏鱼细菌性败血症的治疗方法

观赏鱼细菌性败血症的治疗方法

观赏鱼细菌性败血症的治疗方法

观赏鱼细菌性败血症的治疗方法神仙鱼(详情介绍)

观赏鱼细菌性败血症是观赏鱼流行病中危害最严重的疾病,由于该病的流行范围广、病程时间长并且鱼只的死亡率也非常高,所以一经发现就要进行及时的隔离并且治疗。

1、该病一旦发生则周身病变,必须以内服与外用泼洒两种方式结合进行,单用一种方式,治里则不治表,治表则不治里,达不到里表兼治的目的。

2、外用药物及施用方法:采用二溴海因0.3克/米1,水体的浓度全池泼洒,每天下午5点左右泼洒1次,连续3天。第一疗程完成后,隔3-4天进行第二疗程,方法与剂量相同。

3、内服药物与施用方法:采用聚维酮碘制剂,每100千克鱼体重,在饲料中掺入5克药剂,制成药料,全天投喂,连喂10天为一疗程,需2个疗程。如果是颗粒料,可用喷壶将稀释好的药液均匀地喷在饲料表面,但不应使饲料潮解,应马上进行人工投喂;如果散料,可将饲料先用药液浸泡,然后扣堆定点投喂。

4、患细菌性败血症的鱼体,常常有寄生虫寄生,如发现鱼有阵阵狂游症状,在施用上述药物前,应先用鱼虫净18毫升/米*亩予以杀灭,疗效更加明显。

5、据观察,经上述方法治疗的细菌性败血症90%以上明显好转,治愈率为60%,30%左右因无法进食仅表现为体表症状减轻,而内部病变依旧。单独外用或单独内服方法治疗该病,无一痊愈。

败血症感染性休克

败血症、感染性休克章节练习题 一、单选题(每题1分,共计? 分) 1、关于败血症下面描述错误的是: A.败血症是病原菌入血导致的全身性感染综合症。 B.少量细菌入血无症状为菌血症。 C.少量细菌入血有中毒症状为败血症。 D.败血症伴全身多处脓肿为脓毒血症。 E.感染性休克伴2个或以上器官衰竭为严重败血症。 2、治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症宜选用以下哪一种抗菌药物:( ) A.青霉素 B.庆大霉素 C.氧氟沙星 D.红霉素 E.万古霉素 3、休克的实质是() A.收缩压下降 B.舒张压下降 C.脉压下降 D.微循环灌注不足 E.中心静脉压下降 4、中心静脉压(CVP)是指 A.左心室的压力 B.左心房的压力 C.右心房及上下腔静脉的压力 D.主动脉内的压力 E.肺动脉内的压力 5、引起中毒性休克综合症的是() A.革兰氏阴性细菌 B.革兰阳性细菌 C.原虫 D.病毒 E.金黄色葡萄球菌 6、感染性休克常见致病菌是革兰氏阴性菌,下面错误的是: A.肠杆菌科细菌。B.不发酵杆菌。C.脑膜炎球菌。 D.梭状芽孢杆菌。E.类杆菌。 7、反映休克扩容治疗效果最简单明确的指标是() A.血压、脉搏 B.尿量 C.中心静脉压 D.肺动脉楔压 E.呼吸、脉搏 8、治疗休克最基本的措施是( ) A.应用有效的抗生素 B.补充血容量 C.纠正酸中毒 D.应用强心药物 E.应用升压药物 9、扩容治疗的有效指标不包括() A.收缩压>90mmHg B.脉压>30mmHg C.脉率<100次/分 D.呼吸<18次/分 E.尿量>30mml/h 10、感染性休克纠正酸中毒治疗的首选药物为;( ) A.10%碳酸氢钠B.11.2%乳酸钠C.22.4%乳酸钠 D.5%碳酸氢钠E.10%葡萄糖酸钙

金鱼的细菌性败血症

金鱼的细菌性败血症 2010-9-9 11:57:04 80年代末期,鲫鱼细菌性败血症(亦称暴发性鱼病)就在全国各地流行,自90年代初迅速蔓延到云南省。该病流行区域广,发病速度快,危害种类多,死亡率较高,给渔业生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2000年4月在我中心金鱼养殖池发现细菌性败血症,造成金鱼鱼苗及商品鱼的较大损失。今年四月份中心金鱼养殖池再次暴发该病。在经过多次试验和观察后对该病病原体、传播途径及流行规律有了初步的了解,现根据我中心的实践经验,对该病的防治做出如下总结: 症状: 发病初期,病鱼摄食减少,活动能力降低,离群独游,反应迟钝,体表及鳃部黏液增多,形成一层灰白色黏液层,在水中尤为明显。后期病鱼鳃盖四周、眼眶周围、胸部及鳍基出血,鳍条边缘出现1厘米的白边;肛门红肿,轻压腹部有少量的脓血或黄色黏液流出;鳃部颜色较浅,有点状出血或呈白鳃;严重时腹部膨大、红肿、眼球突出、竖鳞,2~3天即开始死亡。 剖开腹腔,有粉红色的腹水流出,肝、胰脏颜色变浅,胆、脾肿大,肠道内无食物,充血呈鲜红色,肠系膜、生殖腺、鳔等充血。 镜检病鱼鳃部,可见鳃丝灰白,末端腐烂,鳃小片水肿,有时可见车轮虫、斜管虫、指环虫等寄生虫。 流行特点: 该病发生于放养密度过高、水质过肥、透明度低的金鱼鱼苗培育池及商品鱼池。从每年4月开始流行一直延续整个高温季节,发病水温在20~30℃之间。在连续阴雨,天气突然转

晴或持续高温后,较易发生该病。发病率高达60%~100%,病程短,3~4天即达死亡高峰,且死亡率高达60%以上,发病严重的鱼池可达100%。 病原体: 目前研究普遍认为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是引发此病的主要致病菌。嗜水气单胞菌为革兰氏阴性短杆菌,在5~40℃,pH值5.5~10的条件下均能生长,最适生长温度在20~30℃之间,属于一种条件致病菌。在正常水体和鱼的肠道中均有分布,对健康鱼体难以感染,但当鱼受伤或养殖环境恶化,鱼体抵抗力降低时,病菌就会乘机而入,感染伤口或鳃部,产生溶血素和细胞毒素,使鱼体呈现出血症状。 预防措施: 1.彻底清塘:冬季干塘时挖去多余的淤泥,仅留5~10厘米,对水泥池应刷洗池壁。金鱼鱼苗培育池用生石灰清塘,用量为1000~1500kg/hm2,并曝晒7~10天后再进清水。金鱼商品鱼池用5g/m3的高锰酸钾浸泡5小时后,排去药水,再重新放入清水。 2.鱼种消毒:鱼种放养时,选择体质健壮的苗种,并用浓度为15~20g/m3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洗鱼体20分钟后下塘。 3.合理的放养密度 4.药物及药饵预防:在每年的4~10月,水温20~30℃时,是该病的流行季节,每月投喂一个疗程的药饵,6天为一个疗程,并全池泼洒消毒剂一次。 5.改善水体生态环境:五月以后的高温季节,坚持“四定”投饵,减少有机质的积累。高温期,每10~15天,全池泼洒一次光合细菌(PSB),浓度为2~3ml/m3,以改善水质。金鱼鱼苗池应经常加注新水,每次加10~15厘米。商品鱼池,每10~15天更换一次鱼池。 治疗方法:

几种常见的鱼类致病菌及其培养鉴定方法

爱德华氏菌属1. 迟缓爱德华氏菌 特征:迟缓爱德华氏菌为革兰氏阴性病原菌,短杆菌,大小多在(0.5 ~1)μm×(1-3)μm,无荚膜,亦不形成芽孢,为周毛菌,能运动。生长温度范围为15-42℃,最适为37℃,适宜pH值范围为5.5-9.0。但以pH 7.2较好,耐食盐浓度为0-4%, 培养:该菌在普通营养琼脂培养基上25℃培养24,能形成圆形隆起灰白色湿润并带有光泽呈半透明状的菌落直径约为0.5-1mm,在含5%-10%血液的普通营养琼脂培养基平板 。 2.鲇鱼爱德华氏菌 特征:鲇鱼爱德华氏菌属于爱德华氏菌属,在该属细菌中最难培养。菌体大小约1um×(2-3)um,为小直杆菌,革兰氏染色阴性,无荚膜,不形成芽孢,兼性厌氧,25℃时有动力,在37℃时无动力。菌落大小为0.5mm 左右,圆形光滑、边缘整齐、稍隆起。由鲇鱼爱德华氏菌所引起的鱼类爱德华氏菌病主要是鲇鱼肠道败血症。该病有季节性,常发生于春季和秋季,鳙等可被感染发病,病鱼在咽部及口腔附近出现皮肤出血或淤血、鳃色变淡、突眼症状,解剖可见肾脏和脾脏肿胀,肝脏出血且有坏死灶,腹膜内有血性腹水。

培养:鲇鱼爱德华氏菌除为该属细菌中难养的。在培养基平板上生长较缓慢常需培养约48h才能形成直径1-2mm圆形光滑边缘整齐稍隆起的无色小菌落;二是尽管爱德华氏菌的生化特性都是以37℃培养为明显,但鲇鱼爱德华氏菌则更喜欢较低的温度其最适一般为25-30℃,在37℃时生长缓慢或完全不能生长,尤其是运动力只有在约28℃时才能表现出来且是微弱的。 弧菌属 特征:河流弧菌属于弧菌属,菌体大小为(0.5-0.8)μm×(1.8-2.5 )μm,为革 。 24h) 1. 嗜水气单胞菌 嗜水气单胞菌属于气单胞菌属,革兰氏染色阴性;兼性厌氧,具有呼吸和发酵代谢类型;能利用葡萄糖和其它糖类产酸,常产气无芽孢,不产生荚膜,散在或成双排列,端生单鞭毛(有运动性)的短杆菌,两端钝圆,大小多在(0.6-0.7)μm×1.4μm。菌落特征为圆形光滑、边缘整齐、较隆起、不透明的浅灰黄白色。 嗜水气单胞菌寄主广泛,可引起大宗淡水鱼等发生相应的细菌性败血症,危害鱼的种类最多、地区最广、损失最大。

败血症,菌血症,脓毒症

败血症(septicemia)系指致病菌或条件致 病菌侵入血循环,并在血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发生的急性全身性感染。 败血症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败血症本身并无特殊的临床表现,在败血症时见到的表现也可见于其他急性感染,如反复出现的畏寒甚至寒战,高热可呈弛张型或间歇型,以瘀点为主的皮疹,累及大关节的关节痛,轻度的肝脾大,重者可有神志改变,心肌炎,感染性休克,DIC,呼吸窘迫综合征等,各种不同致病菌所引起的败血症,又有其不同的临床特点。 1.金葡菌败血症原发病灶常系皮肤疖痈或伤口感染,少数系机体抵抗力很差的医院内感染者,其血中病菌多来自呼吸道,临床起病急,其皮疹呈瘀点,荨麻疹,脓疱疹及猩红热样皮疹等多种形态,眼结膜上出现瘀点具有重要意义,关节症状比较明显,有时红肿,但化脓少见,迁徙性损害可出现在约2 /3患者中,最常见的是多发性肺部浸润,脓肿及胸膜炎,其次有化脓性脑膜炎,肾脓肿,

肝脓肿,心内膜炎,骨髓炎及皮下脓肿等,感染性休克较少发生。 2.表葡菌败血症多见于医院内感染,当患者接受广谱抗生素治疗后,此菌易形成耐药株(有耐甲氧西林的菌株),呼吸道及肠道中此菌数目明显增多,可导致全身感染,也常见于介入性治疗后,如人工关节,人工瓣膜,起搏器及各种导管留置等情况下。 3.肠球菌败血症肠球菌属机会性感染菌,平时主要寄生在肠道和泌尿系统,其发病率近30年来有升高,在我国医院内感染的败血症中可占10%左右,在美国也已升至第四位,临床上表现为尿路感染和心内膜炎者最多见,此外还可见到脑膜炎,骨髓炎,肺炎,肠炎及皮肤和软组织感染。 4.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不同病原菌经不同途径入血,可引起复杂而多样化的表现,有时这些表现又被原发疾病的症状体征所掩盖,病前健康状况较差,多数伴有影响机体防御功能的原发病,属医院内感染者较多,寒战,高热,大汗,且双峰热型比较多见,偶有呈三峰热型者,这一现象在其他病菌所

毒血症菌血症败血症及脓毒血症的区别

毒血症、菌血症、败血症及脓毒血症的区别 (广州医科大从化分院,09检验,蓝宇风扬) (一)毒血症:致病菌侵入宿主体后,只在机体局部生长繁殖,病菌不进入血循环,但其产生的外毒素入血。外毒素经血到达易感的组织和细胞,引起特殊的毒性症状。例如白喉、破伤风等。 病因:病因是各种致病细菌产生的外毒素。外毒素是蛋白质,主要在细菌生长繁殖过程中释出,产毒菌多为革兰阳性菌,少数是革兰阴性菌。 临床表现:毒血症的临床表现与致病菌所产生外毒素相关。例如白喉,白喉杆菌本身一般不侵入血流,但被吸收的外毒素则可与易感的组织结合,在临床上引起各种表现,如心肌炎、软腭麻痹、声嘶、肾上腺功能障碍等症状。例如破伤风,其病原菌为破伤风梭菌,其产生的破伤风痉挛毒素造成破伤风特有的角弓反张、牙关紧闭症状。 (二)内毒素血症:革兰阴性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大量繁殖、崩解后释放出大量内毒素;也可由病灶内大量革兰阴性菌死亡、释放的内毒素入血所致。在严重革兰阴性菌感染时,常发生内毒素血症。 病因: 1、全身网状内皮系统功能障碍,免疫机能下降,肠道吸收的内 毒素过多而超过机体清除能力; 2、胃肠道粘膜缺血、坏死、屏障破坏,大量内毒素释放入血; 3、肠道吸收的内毒素因肝功能障碍由侧枝循环直接入体循环;

4、某些组织、器官的感染引起外源性内毒素入血。 临床表现:表现急起畏寒、寒战、高热、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高。 (三)菌血症:致病菌由局部侵入血流,但未在血流中生长繁殖,只是短暂的一过性通过血循环到达体内适宜部位后再进行繁殖而致病。例如伤寒早期有菌血症期。 病因:感染的口腔组织的外科手术或常规的牙科操作,感染的下尿路插管,脓肿切开和引流和内置器的细菌生长,特别是静脉注射和心内导管,导尿管和造口术内置器及导管均可引起短暂的菌血症。慢性病和免疫受损患者发生革兰氏阴性菌血症较常见。 临床表现: 1.骤起高热,可到40-41℃,或低温,起病急,病情重,发展迅速; 2.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可有意识障碍; 3.心率加快、脉搏细速,呼吸急促或困难; 4.肝脾可肿大,重者可黄疸,皮下出血斑等。 除非患者处于患有持续性或高水平菌血症的危险性,典型的短暂而低水平的菌血症是无症状的。典型的表现为全身性感染的体征,包括呼吸急促,寒战,体温上升和胃肠道症状(腹痛、恶心、呕吐、腹泻)。在疾病初期,若不测量血压则往往不会发现低血压。有的患者低血压出现较晚。 (四)败血症:致病菌侵入血流后,在其中大量繁殖并产生毒性产物,引起全身性中毒症状,例如高热、皮肤和粘膜瘀斑、肝脾肿大

病理学-败血症

败血症 概念:败血症是由于病原微生物及其毒性产物持续存在于血液内所引起的一种急性全身性感染。也称为“全身性感染”。 败血症一般是在机体抵抗力极度降低的情况下,病原微生物感染后,很快突破机体的免疫系统,进入血液循环,并且大量生长繁殖,散布到全身各器官,使机体处于严重的中毒状态。 细菌一般不在机体的循环系统内繁殖,血液内出现细菌,是细菌感染灶内的细菌向血液倾注,而机体一时不能将其完全清除的结果。 败血症也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是许多传染病或非传染病中常见的临床症状,也是一种死因。败血症和菌血症、毒血症、脓毒败血症的区别 菌血症是指病原体侵入机体,突破防卫屏障,进入血液循环,但在血液中并不生长繁殖,而是呈一过性的,这可能是败血症的早期症状或带菌现象。 毒血症是病原体侵入机体后,在局部生长繁殖,产生毒素,释放到血液中,引起机体中毒(例如:破伤风)。毒血症主要是由于病原微生物作用,其次也和全身物质代谢,肝肾的解毒,排毒障碍有关。 脓毒败血症:如局部感染化脓,化脓性细菌以栓子的形式进入血液,随血转移到全身,在其它组织、器官形成转移性化脓病灶。与败血症具有相似的病理变化。 不同是:化脓性细菌从病灶侵入血液和淋巴,以栓子的形式转移到其它组织、器官,形成颗粒不一、大小不等的转移性化脓灶。 由于感染引起脐败血症时,病原体经血液转移到肺脏和四肢关节等部位。形成化脓性肺炎或化脓性关节炎。 脓毒败血症也可常在某些传染病中看到,马腺疫和坏死杆菌病时,在肺和肠系膜淋巴结等部位往往出现转移性化脓灶。 除此以外,还有病毒血症和虫血症。 病毒血症是指病毒在血液中大量存在的现象,可以发展成病毒性败血症。 虫血症是指原虫在血液中大量存在的现象,可以发展成败血性原虫病。 二、败血症的机理 无特定的病原体,在机体抵抗力降低时侵入机体,均可以引起败血症。 很多的细菌性、病毒性传染病,都可以造成败血症,如,炭疽、猪丹毒、鸡新城疫等,常常都以败血症为死亡的结局。 一些慢性传染病(鼻疽、结核)。虽然表现为局部炎症,但机体抵抗力降低时,也可以出现败血症形成。这种败血症,我们称之为“传染病型败血症”。 还有一种败血症是由非传染性病原体引起,不属于传染病的范畴,这种败血症不传染其他动物。而是由于机体局部病变,继发感染了葡萄球菌、绿脓杆菌或腐败杆菌所引起,在局部炎症的基础上发展为败血症,称为“感染型创型败血症”。 由非传染性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时,在局部产生一个综合的复症,称为“侵入门户”。 首先在侵入门户表现充血、淤血、肿胀和炎症反应。 然后由于病原的扩散,感染门户周围的淋巴管和静脉管发炎,局部结肿胀。 有时机体极度衰竭时,往往局部炎症反应不明显,病原即可侵入血液循环发生败血症,这时侵入门户表现不明显。由于传染性病原菌和病毒引起的败血症侵入门户一般不明显“隐原性败血症”。 三、败血症的分类和病变特点 根据病原微生物的不同,败血症可分为两类:传染病型败血症、感染创型败血症。(一)传染病型败血症 传染病型败血症由于动物呈现菌血症败血症状态,机体处于严重的中毒,出现一系列的

几种常见的鱼类致病菌及其培养鉴定方法

爱德华氏菌属 1. 迟缓爱德华氏菌 特征:迟缓爱德华氏菌为革兰氏阴性病原菌,短杆菌,大小多在(0.5?1)X(1-3) g,无荚膜,亦不形成芽孢,为周毛菌,能运动。生长温度范围为15-42 C,最适为37C, 适宜pH值范围为5.5-9.0。但以pH 7.2较好,耐食盐浓度为 0-4% , 培养:该菌在普通营养琼脂培养基上25 C培养24,能形成圆形隆起灰白色湿润并带有 光泽呈半透明状的菌落直径约为0.5-1mm ,在含5%-10%血液的普通营养琼脂培养基平板 常用绵羊或家兔脱纤血液上的菌落与在普通营养琼脂上的基本一致,但稍大些。在麦康凯琼脂、SS琼脂、胆盐硫化氢乳糖琼脂(DHL )、木糖-赖氨酸-去氧胆酸盐(XLD )琼脂等肠 道菌选择性培养基上可形成较小菌落因其产生硫化氢能使菌落中央为黑色。在普通营养肉汤 中呈均匀混浊生长。 危害:德华氏菌感染症,鳖发生白板病,鳗鲡红头病,鳝鱼的红病和渠道鮎鱼的气肿性 腐烂病等 感染:感染可发生于全年缺乏明显的季节性,在水温20C以上时均可发生,但一般认 为水温在15C时,就能发生高峰期多出现在水温25-30 C时,一般于春季和夏季易发流行。 人工养殖的淡水鱼和海水鱼中均发现有该菌感染的发生如鲫、金鱼、虹鱒、大鳞大马哈鱼、黑鲈、真鲷、丽鲷、黑鲷、鲻鱼、川鲽、牙鲆等均可被感染发病,实验性可感染鲤鱼和青蛙。 分离培养:对于迟钝爱德华氏菌的分离培养,常见的临床标本材料是表皮肌肉坏死组织 及内脏器官组织等。通常将被检材料接种于普通营养琼脂血液琼脂及某种肠道菌选择性培养基(如SS 琼脂、DHL琼脂、XLD琼脂、麦康凯琼脂等)平板,置28C或37C恒温培养18-24h。 形态特征检查:包括对标本材料中及纯培养物的爱德华氏菌形态检查,常采用革兰氏染 色镜检,按该菌相应形态特征予以判定。 2. 鲇鱼爱德华氏菌 特征:鮎鱼爱德华氏菌属于爱德华氏菌属,在该属细菌中最难培养。菌体大小约1umx (2-3) um,为小直杆菌,革兰氏染色阴性,无荚膜,不形成芽孢,兼性厌氧,25C时有 动力,在37 C时无动力。菌落大小为 0.5mm左右,圆形光滑、边缘整齐、稍隆起。由鮎鱼爱德华氏菌所引起的鱼类爱德华氏菌病主要是鲇鱼肠道败血症。该病有季节性,常发生于春 季和秋季,鳙等可被感染发病,病鱼在咽部及口腔附近出现皮肤出血或淤血、鳃色变淡、突 眼症状,解剖可见肾脏和脾脏肿胀,肝脏出血且有坏死灶,腹膜内有血性腹水。 培养:鲇鱼爱德华氏菌除为该属细菌中难养的。在培养基平板上生长较缓慢常需培养约

细菌性败血症和出血病的区别

细菌性败血症 主要淡水养殖鱼类暴发性流行病是我国养鱼史上危害鱼的种类最多、危害鱼的年龄范围最大、流行地区最广、流行季节最长、危害养鱼水域类别最多、造成的损失最大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目前该病的研究报道不少,提出的病原有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鲁克氏耶尔森菌等病原菌,此病的名称也较多,有叫溶血性腹水病、腹水病的。也有叫出血性腹水病、出血性疾病、出血病的,由于以前病因未查明,在1990年暂时统一用淡水养殖鱼类暴发性流行病这一名称。目前基本查明该病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败血症,故有些学者建议称该病为淡水鱼类细菌性败血症,简称细菌性败血症。 [病原体] 迄今报道的病原菌有多种,但报道最多的是嗜水气单胞菌。 孙其焕等(1991)报道异育银鲫溶血性腹水病的病原菌是温和气单胞菌(Aeromonas sobria)和嗜水气单胞菌(A.hydrophila)。徐伯亥(1991)报道,湖北、湖南和河南三省在3-4月份,鲢鳙鱼的暴发性流行病的病原菌是鲁克氏耶尔森氏菌(Yersiniaruckeri),5月底以后整个高温季节为气单胞菌和弧菌。汪开毓等(1992)报道,鲤鱼的细菌性败血症的病原为嗜水气单胞菌嗜水亚种(Aeromonas hydrophila subsp.hydrophila)。 这种嗜水气单胞菌呈杆状,两端钝圆,中轴端直,0.5-0.9×1.0-2.0微米,单个散在或两两相连,能运动,极端单鞭毛,无芽胞,无荚膜,革兰氏染色阴性,少数染色不均,呈两极染色。琼脂平板上,菌落圆形,培养24小时,直径0.9-1.5毫米,48小时增至2-3毫米,灰白色,半透明,表面光滑湿润,微凸,边缘整齐,不产生色素。R-S选择培养基上呈黄色圆形菌落,在假单胞菌分离培养基上不生长,细胞色素氧化酶试验阳性,2,3-丁二醇脱氢酶测定阳性。 据陆承平(1991)报道,此种病原菌能产生外毒素,具有溶血性、毒性及细胞毒性;将该毒素注射小白鼠和鲫鱼均有强烈的致死性。 [流行情况] 本病曾在本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国内个别养殖场(如北京、浙江、江苏)有所发生,但未引起人们足够重视。1986年10月又在上海市崇明县个别养鱼场的一足龄半异育银鲫发生大批死亡,其特征是病鲫充血、腹部膨大,有大量腹水,并发生溶血,故当时称为银鲫溶血性腹水病。接着于1987年在上海、江苏、浙江等省市流行,至1991年已在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广东、广西、福建、江西、湖南、湖北、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四川、陕西、山西、云南、内蒙古、山东、辽宁、吉林等20多个省、市、自治区广泛流行。危害的对象主要是白鲫、普通鲫、异育银鲫、团头鲂、鲢、鳙、鲤、鲮及少量草、青鱼等。从夏花鱼种到成鱼均可感染,以2龄成鱼为主,且不仅是精养池塘发病,网箱、网拦、水库养鱼等也都发生。发病严重的养鱼场发病率高达100%,重病鱼池死亡率高达95%以上。流行时间为3-11月份,高峰期常为5-9月,10月份后病情有所缓和。水温9-36℃均有流行,尤以水温持续在28℃以上及高温季节后水温仍保持在25℃以上为严重。 此病广泛流行,危害严重,经调查认为主要是由于:

常见深部真菌的种类及致病现状

常见深部真菌的种类及致病现状(1) 种类致病现状 念珠菌居深部真菌感染的病原菌之首。在真菌败血症中,念珠菌属感染的比例最高。 白色念珠菌占血液真菌感染的51.9%。 曲霉属常在原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基础上发生,如肺结核空洞、肺脓疡、肺囊肿、支气管扩张等。长期使用抗生素及免疫抑制剂易发生, 多为外源性感染。 隐球菌感染者多为严重免疫缺陷患者,尤其是T细胞功能缺陷者, 新型隐球菌所致的脑膜脑炎则已成为艾滋病患者最常见的感染。隐球菌病还可累及肺部。 毛霉菌一种少见的机会性感染,常与血液系统疾病、糖尿病、肾功能衰竭、实体肿瘤和器官移植有关。毛霉菌感染多发生在鼻或耳部,经口腔唾液流入上颌窦和眼 眶,形成肉芽肿;也可经血流入脑,引起脑膜炎。当机体免疫力低下时,可暴发急 性致死性毛霉菌病,可侵袭多个脏器,病程短,发展快,死亡率高达80%~90%。 组织胞浆菌居住在流行地区HIV感染者最常见的机会性感染,其余各地也均有发生。组织孢浆菌主要经呼吸道侵入,故病变部位多在肺部。 种类主要品种 抗生素类两性霉素B、制霉菌素、灰黄霉素、克念霉素、美帕曲星等唑类克霉唑、咪康唑、酮康唑、氟康唑、伊曲康唑、伏力康唑等氟胞嘧啶5-氟胞嘧啶 烯丙胺类萘替芬、特比萘芬、布特奈芬 棘白菌素类 (葡聚糖合成酶抑制剂)卡泊芬净(Caspofungin)、米卡芬净(micafungin)、anidulafunggin 其它环吡酮胺、阿莫罗芬、利拉奈特 药名抗菌谱剂型 两性霉素B新型隐球菌、芽生菌、荚膜组织孢浆注射剂、三种含脂类的制剂(两

菌、球孢子菌、念珠菌、孢子丝菌、毛霉菌、曲霉菌等。性霉素B脂质体剂型、两性霉素B的脂类复合物、两性霉素B的胶体分散体系) 灰黄霉素各种皮肤癣菌如表皮癣菌、小孢子菌、 毛发癣菌等。 片剂和外用霜膏 制霉菌素念珠菌、新型隐球菌、曲霉菌、荚膜 组织孢浆菌等。片剂、阴道栓和软膏 脂质体注射剂(III期) 伊曲康唑小孢子菌、毛发癣菌、表皮癣菌、念 珠菌、新型隐球菌、曲霉、荚膜组织 胞浆菌、芽生菌、孢子丝菌、粗球孢 子菌等 片剂、口服混悬液、注射剂 氟康唑对念珠菌、新型隐球菌的抗菌活性最 强,对表皮癣菌、芽生菌和荚膜组织 孢浆菌也有较强的作用,对曲霉菌的 作用较差。 片剂和注射剂。 伏力康唑治疗深部曲霉病,以及对氟康唑高度 耐药的严重深部念珠菌病(包括克鲁 斯念珠菌)及由足放线病菌属和镰刀 菌属引起的严重感染。 口服和注射剂 特比萘芬对表皮癣菌、荚膜组织孢浆菌有杀菌 作用,对念珠菌有抑菌作用。 片剂和霜剂 卡泊芬净(注:没有口服制剂)对念珠菌和曲霉菌有较强的活性,对 新型隐球菌没有明显的活性。 注射剂

新生儿真菌性败血症的临床分析

新生儿真菌性败血症的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6-04-14T10:42:39.257Z 来源:《航空军医》2016年第1期供稿作者:戴丽蓉 [导读] 岳阳市第二人民医院随着医院新生儿的护理病房建立,新的医疗干预和抗生素的应用。 戴丽蓉 岳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湖南岳阳 414000 【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真菌性败血症治疗的临床分析。方法:选取2012年6月到2015年6月于我院就诊的真菌性败血症新生患儿共48例。首先对所有患儿治疗前后进行血培养和药敏检查,然后对新生患儿采取抗真菌药物(氟康唑)治疗。结果:经过血培养结果和药检结果显示,大部分新生儿真菌性败血症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达到87.5%,而热带念珠菌的为6.25%,,近光滑念珠菌的2.08%,光滑念珠菌4.17%,这些真菌均针对性对5-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氟康唑、伏立康唑、伊曲康唑等药物敏感。经过相应的抗真菌性治疗后,总有效率达到81.25%。结论:新生儿真菌性败血症具有较高的危险性,且容易引起其他炎症,因此需密切关注患儿的感染情况,尽量早发现早治疗。 【关键词】新生儿;真菌性;败血症;临床治疗 随着医院新生儿的护理病房建立,新的医疗干预和抗生素的应用,新生儿出现败血症[1]的病原菌体群也发生了较大的改变,据各项研究表明,新生儿真菌性败血症的发生率正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为了更好地预防和治疗新生儿败血症,对新生儿真菌性败血症进行研究是很有必要的。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讨新生儿真菌性败血症治疗的临床分析,选取2012年6月到2015年6月于我院就诊的真菌性败血症新生患儿共48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其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6月到2015年6月于我院就诊的真菌性败血症新生患儿共48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参照卫生部颁发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所有新生儿经过临床诊断和血标本实验检查后均被确诊为真菌性败血症。在收治的新生儿中,男患儿有36例,女患儿12例;采用自然分娩的有18例,剖宫产分娩的有30例。所有患儿首先表现出的症状包括:发热、少动、少吃、少哭、呼吸暂停、反应差、体重没有明显增加等。 1.2方法 首先对所有患儿治疗前后进行血培养和药敏检查,利用真菌血培养找出患儿的真菌感染种类。药敏检测主要检测患儿中真菌对5-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氟康唑、伏立康唑、伊曲康唑等药物的敏感性。 新生患儿采取的治疗方法为:对合并其他炎症的患儿采用抗真菌药物治疗的同时采用广谱抗生素治疗,其他患儿一经确诊后,及时停止抗生素治疗,并使用大量的抗真菌药物治疗。首选的药品为氟康唑。待症状消失时,进行血培养检测,为阴性则停止治疗。 1.3观察指标 根据血培养和药敏检测的数据进行统计。治疗情况则由三个指标来判断:治愈、好转、死亡等三个指标,其中治疗有效率=治愈+好转。 1.4统计学方法 对上述患者各项记录数据进行分类和汇总处理,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计量资料采取平均值±标准差(x±s)表示,组间率对比采取x2检验(或者采用T检验);对比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血培养结果和药检结果显示,大部分新生儿真菌性败血症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因此所有新生儿患者中检测出白色念珠菌的有42例(87.5%),这些患儿均对5-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产生敏感反应,另外仅4例患者对伏立康唑、伊曲康唑等药物敏感,38例对氟康唑敏感。另外,新生儿血培养为热带念珠菌的为3例(6.25%),为近光滑念珠菌1例(2.08%),光滑念珠菌2例(4.17%),这些真菌均对5-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氟康唑、伏立康唑、伊曲康唑等药物敏感。 治疗结果分析可以发现,经过相应的抗真菌性治疗后,新生患儿的病情得到了有效的改善,具体表现为:治愈例数为:31例,治愈率为64.58%,好转例数为8例,好转率为16.67%,死亡例数为9例,死亡率为18.75%,其中放弃治疗而死亡的例数为4例,混合感染而死亡的为5例。治疗总有效率为:81.25%。,这些患儿中,平均用药时间为:16.24±6.32天。 3 讨论 新生儿真菌性败血症的发生率正随着抗生素[2]广泛应用而逐渐升高,其具有较高的危险性,对新生儿的健康产生严重的影响。真菌性败血症在新生儿上的临床表现类似于细菌性败血症,因此早期识别性较低,主要可能的表现[3]为:发热、少动、少吃、少哭、呼吸暂停、反应差、体重不增加等,如果不及时进行治疗,就会危及新生儿的生命。 新生儿真菌性败血症的发生,跟抗生素额治疗有很大的关系,由于新生儿出生后免疫功能较差,生后并发症较多,因此需要进行抗生素治疗感染。而抗生素使用过程中,虽然能够有效杀灭病原菌,但同时也会破坏新生儿机体中正常的菌群,这对患儿的肝肾等功能会产生一定损伤,进而引发真菌感染。除了抗生素之外,新生儿出生后的气管插管机械同期、静脉营养、深静脉置管等都会造成真菌感染。针对新生儿真菌性败血症的治疗首先要分析新生儿体内感染的真菌种类以及其药敏性,这样才能针对性的抗敏治疗[4]。 本文研究也表明,根据血培养检测发现,新生儿真菌性败血症病原体大部分为白色念珠菌,经过针对性的治疗后,新生儿治疗有效率达到81.25%,治愈率达到64.58%。综上所述,新生儿真菌性败血症的治疗要早发现早治疗。 参考文献: [1]董慧芳,徐豪,魏琛,徐发林.新生儿真菌性败血症临床特点分析[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13,03:155-158. [2]董青艺,陈平洋,谢宗德,贺晓日,李雯,赵子艳.新生儿真菌败血症22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0,05:379-382. [3]张小华,李双双,屈春燕.新生儿真菌性败血症11例临床分析[J].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02:130-132. [4]陈均,陈健,陆俏群.新生儿真菌性败血症的临床分析[J].延安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15,02:53-54+75.

细菌性传染病

几种猪常见细菌性传染病的诊治 专业:兽医硕士 姓名:吕林 学号:2014120215 摘要:随着养猪业的高速发展,现代化的养殖技术在养猪业中得到广泛推广和应用,使得养猪业的经济效益大幅度的提高。与此同时,规模化、集约化的饲养方式,使猪传染病的病谱和各种传染病的临床症状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过去很少引起猪发生传染病的条件性致病微生物的致病作用明显加强,如大肠杆菌病、链球菌病等几乎在大多数养猪场都时有发生;原来临床症状极其明显、典型,仅凭临床症状就可做出诊断的传染病,如猪链球菌、猪肺疫和猪巴氏杆菌病等,现在变成了临床症状不十分明显的非典型性传染病;猪的远距离交易和大量外国种猪的引进,使我国原来没有发生过的传染病,如猪繁殖一呼吸综合征、附红细胞体病、蓝眼病等也相继传人我国,并且广泛流行;以往多呈单独感染的传染病,现今常常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体引起混合感染、继发感染,几种传染病在同一猪场同时发生和流行,使临床表现复杂化。现将猪场容易发生的几种细菌性疾病的诊治介绍如下。 一、猪链球菌病 临床上表现为败血症,脑膜炎,关节炎,心内膜炎,颊部脓肿及局部皮肤和皮下脓肿 1败血型:5—11月份多发,体温升高至41-43度,食欲废绝,展颤,耳,颈下,腹部出现紫班,此类型多发生于架子猪,育肥猪,怀孕母猪,是本病中最严重的类型。 2脑膜炎型:多见哺乳仔猪和断奶后的小猪,除体温升高和拒食外,主要表现为神经症状,有的磨牙,发出尖叫和抽搐,共济失调,或作圆圈运动,或盲目行走,或突然倒地,口吐白抹,四肢出现划水样动作,最后麻痹死亡 3心内膜炎型:本病多发生于仔猪,突然死亡或呼吸困难,皮肤苍白,或体表发绀,很快死亡,往往与脑膜炎型并发。 4关节炎型:通常出现于1—3日龄的仔猪,表现为跛行和关节肿大,不能站立,体温升高,被毛粗乱,,由于吃不上奶而迅速消瘦。 5化脓性淋巴结炎型:颌下淋巴结化脓性炎症最为常见。咽、耳下、颈部等淋巴结也可发生,受害淋巴结首先出现小脓肿,逐渐肿胀,触诊硬固、热痛、可影响采食,病程3—5周,一般不引起死亡。 此外,链球菌可经呼吸道感染,引起肺淡或胸膜肺炎;也可经生殂道感染,引起母猪不孕和流产。 [诊断]本病症状和病变较复杂,易与急性猪丹毒,急性猪瘟、副猪嗜血杆菌病等相混淆、因此确诊要进行室脸室诊断。 [防治] 加强环境卫生管理,保持猪舍内外清洁,干燥。做好定期消毒工作。防止外伤,减少感染。病猪用阿莫西林、氨苄西林治疗,必要时进行药敏试验,选用敏感抗生素治疗。 根据疫病流行情况,免疫预防可选用灭活疫苗(猪链球菌2型+马链球菌兽疫亚种)或马链球菌兽疫亚种弱毒冻干苗注射。 二、猪附红细胞体病 猪附红细胞体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传染病。临床上以贫血、黄疸、发热为主要特征。本病都有发生于温暖或雨水较多的季节。 [临床症状]不同日龄的猪均可感染,但以仔猪的发病率、感染率最高,成年猪发病率高,死亡率低。临床表现为食欲不振,发热,体温高达42度,呼吸困难。耳朵、四肢先开始发红,

败血症治疗方法!

败血症治疗方法! 1.基础治疗与对症治疗败血症患者的体质差,症状重,病情需持续一段时间,故在应用特效抗菌治疗的同时,还需注意补充各种维生素,能量合剂、甚至小量多次给予人血白蛋白(白蛋白)、血浆或新鲜全血以补充机体消耗、供给能量、加强营养、支持器官功能,及时纠正水与电解质紊乱,保持酸碱平衡,维持内环境稳定。有休克、中毒性心肌炎等严重毒血症表现时,可予升压药、强心药及(或)短程肾上腺皮质激素。高热剧烈头痛、烦躁不安者可予退热剂与镇静剂。需加强护理,注意防止继发性口腔炎、肺炎、泌尿系感染及褥疮等。 2 病原治疗:由于近年来败血症致病菌的种类逐渐发生变迁,广谱抗生素的大量应用,各类细菌耐药性自然发生率高及败血症引发MSOF极为常见,病死率较高。故致病菌的鉴别及对抗菌药物敏感性的测定是败血症临床治疗的基础,而合理选用敏感的抗生素则是治疗的关键。 (1)病原菌明确的败血症:在药敏结果未出来前,针对已知病原菌选用有效的抗生素,尽可能低的花费并避免毒副作用。革兰阳性球菌败血症以金葡菌和表葡菌多见,但金葡菌对青霉素G普遍耐药、近年发现其对苯唑青霉素也已有耐药菌株,故主张选用头孢噻吩、万古霉素或壁霉素。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疗效最佳者为第三代头孢菌素及氟喹诺酮类药物。厌氧菌败血症常与需氧菌形成复数菌败血症,选用甲硝唑、克林霉素、氯霉素及上述抗革兰阴性杆菌药物。如系严重复数菌败血症又经多体治疗方案仍无效时,可考虑选用泰能。真菌败血症可选用二性霉素B或氟康唑,但应注意前者的副作用。细菌L型败血症可选用氯霉素、克林霉素、利福平。红霉素及多粘菌素等。一旦药敏试验报告,则应根据其结果更改抗菌药物。 (2)抗菌药物的选择: ①葡萄球菌败血症:因金葡球菌能产生β-内酰胺酶的菌株已达90%左右,故青霉素G对其疗效很差,而第一、三代头孢菌素不同程度地抑制了β-内酰胺酶的作用,对其敏感的菌株可达90%,故现常选用头孢噻吩、头孢唑林、头孢噻肟、头孢哌酮/舒巴坦等,还可联合应用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对耐甲氧西林的金葡菌首选万古霉素。 ②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氯霉素、氨苄西林。现已普遍耐药。第三代头孢菌素对此类菌有强抗菌活性,敏感率一般大于90%,第二代头孢菌素对大肠杆菌及肺炎杆菌也有抗菌活性。故对此类败血症可从第二、三代头孢菌素中选用一种,可与庆大霉素或阿米卡星联合,也可与哌拉西林联合。绿脓杆菌败血症时应用头孢克肟无效,以用头孢哌酮、头孢哌酮/舒巴坦较好。或将上药与氨基糖甙类抗生素伍用,疗效也好。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等喹诺酮类药物对包括绿脓杆菌在内的G-杆菌均有较强的抗菌活性,且受外界影响小,与其他类抗菌药物未见交叉耐药性,副作用轻,临床上也常被选用。 ③厌氧菌败血症:常呈复数菌混合感染,选药时应兼顾兼性厌氧菌或需氧菌。常选用的药物有氯霉素、万古霉素、林可霉素、克林霉素、羧苄西林、氨苄西林、拉氧头孢、头孢唑肟、头孢曲松、甲硝唑、替硝唑、环丙沙星及氧氟沙星等。 ④真菌败血症:使用咪康唑(达克宁):人工合成的1-苯乙基咪唑衍生物,

败血症的6大常见症状 你知道吗

本文导读:对于败血症这种疾病,大多数人只是通过,对于它却并不了解,那么小编就为您介绍一下败血症的常见症状吧。 败血症的常见症状 1.感染中毒。一些患者发病很快,属于急性。一般先会出现寒战的情况,继而会出现高烧,而且体温不定。精神萎靡,没有精神,而且神志不清,也有一些患者会出现惊厥的情况。导致了呼吸加快,一些小儿还会出现黄疸。 2.皮肤损伤。有一些患者还会出现皮肤损伤的情况。皮肤上有一些小的斑点、瘀点。还会出现皮疹的情况,这些皮疹主要是出现在四肢、口腔内。 3.胃肠变化。在发病期间,患者还会出现食欲不振,造成了呕吐、腹泻、腹痛、脓便。一些严重的患者还会出现脱水。 4.关节炎症。还有一些患儿会出现关节红肿的情况,这样会影响到关节的活动,或者是导致了关节腔内有积液出现。 5.肝脾肿大。这种情况主要多见于小儿,而且大部分小儿属于轻度的肿大。也有一些小儿会出现肝炎疾病,或者是肝脓肿。 6.其他。一些严重的患儿,还会出现心脏疾病,比如是心力衰竭、嗜睡、少尿等。在病情加重的时候,小儿的呼吸还会受到影响,导致生命受到威胁。 败血症的常见分类 1.革兰氏阳性细菌败血症:主要致病茵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它的夕慎素能使周围血管麻痹、扩张,多见于严重的骨与关节化脓。 临床特点:—般无寒战,呈稽留热或弛张热。患者面色潮红,四肢温暖,常有皮疹、腹泻、呕吐,可出现转移性脓肿,易并发心肌炎。发生休克的时间较晚,血压下降缓慢,但患者多呈诺妄和昏迷。 2.革兰氏阴性秆菌败血症:主要致病菌为大肠杆菌、绿脓杆菌、变形杆菌,此外还有克雷伯菌、肠杆菌、沙雷苗、拟杆菌等。多见于胆道、尿路、肠道和大面积创伤感染时,它们的内毒素可以引起血管活性物质的释放,使毛细血管扩张,管壁通透性增加,血液淤滞在微循环内,并形成微血栓,以至循环血量减少,细胞缺血、缺氧而发生感染性休克。

败血症

一、名词解释 1. 脓毒血症 2.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 SIRS) 3. 复数菌败血症 二、填空题 1.败血症的主要病原菌有、、、和其他细菌。 2.革兰阴性菌败血症感染性休克一般发生率,发生时间,持续时间。 三、选择题 1. 病原体侵入血流,在血中繁殖产生毒素,表现出严重的中毒症状,应考虑()C A.毒血症 B.菌血症 C.败血症 D.脓毒血症 E.变应性亚败血症 2. 医院内败血症最常见的病原菌是()B A、表皮葡萄球菌 B、大肠杆菌 C、克雷伯杆菌 D、金黄色葡萄球菌 E、肠球菌 3. 下列那种败血症病死率最高()E A、金葡菌败血症 B、绿脓杆菌败血症 C、脆弱类杆菌败血症 D、大肠杆菌败血症 E、念珠菌败血症 4. 治疗败血症的关键是()D A、充足的营养和维生素 B、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C、适量输血、血浆或白蛋白 D、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E、肾上腺皮质激素解除毒血症状 5. 引起深部真菌病最常见的病原菌是()B A、新型隐球菌 B、念珠菌 C、曲霉菌 D、放线菌 E、毛霉菌 6. 革兰阴性杆菌产生的内毒素属于()E A、血浆凝固酶 B、肠毒素 C、神经氨酸酶 D、胞璧酸 E、脂多糖 7.女,60岁,干部,3天前开始腹泻,继之发热,体温39~40.5℃,出汗多,尿量减少,入院前一天病情加重,血压下降,在当地经抗休克处理效果不佳而转院。体查:体温39℃,血压0,四肢末端冰凉、发绀,注射部位可见淤斑,血象:WBC 10.2×109/L,N 0.82,L 0.18,PLT 105×109/L,尿蛋白阴性。诊断为感染性休克,最可能的致病菌是()B A、革兰阴性杆菌 B、革兰阳性球菌 C、出血热病毒 D、真菌 E、螺旋体

败血症

第十三节败血症 一、学习要点 ㈠掌握败血症的定义 指病原体及其毒素侵入血流所引起的临床综合症,是一种严重的全身感染。 ㈡掌握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与脓毒血症的关系 由微生物感染所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就是脓毒血症,故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包含脓毒血症,也包括其他因素和急性胰腺炎、严重的创伤、灼伤、缺氧等。 ㈢掌握败血症的主要临床表现 败血症的临床表现有①毒血症症状;②皮疹;③关节症状;④肝脾肿大;⑤迁徙性损害。 ㈣掌握败血症抗菌药物的应用原则 败血症一经诊断,在未获得病原学结果之前即应根据情况给予抗菌药物经验治疗,以后再根据病原菌种类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调整给药方案。败血症的抗菌药物治疗可采用两种有效抗菌药物的联合,静脉给药,剂量宜大,选用杀菌剂。疗程一般3周以上,或临床症状消失后继续用药7~10天。 ㈤熟悉败血症的常见病原菌 革兰阳性菌有葡萄球菌、肠球菌和链球菌等;革兰阴性细菌有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杆菌属、假单胞菌属、阴钩肠杆菌及不动杆菌属等;厌氧菌败血症有脆弱类杆菌、梭状胞杆菌属及消化链状菌等;真菌有白色念珠菌、曲霉菌和隐球菌等。 ㈥熟悉败血症的病理变化 病原菌的毒素可引起组织和脏器细胞变性,水肿、坏死和脂肪变性。毛细血管损伤造成皮肤和粘膜瘀点和皮疹。病原菌引起的迁徙性脓肿多见于肺、肝、肾、骨和皮下组织等处,可并发心内膜炎、脑膜炎和骨髓炎等。单核-吞噬细胞增生活跃,肝脾均可肿大。 ㈦熟悉败血症常见鉴别诊断的病种 败血症应与变应性亚败血症、伤寒、粟粒性结核、恶性组织细胞病、系统性红斑狼疮、风湿热、深部淋巴瘤等疾病相鉴别。

二、复习题 ㈠名词解释 1. 脓毒血症(sepsis) 2.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 SIRS) 3. 菌血症(bacteremia) ㈡填空题 1. 败血症的确诊依据为①②阳性。 2. 败血症有①②③④⑤等主要临床表现。 3. 败血症的病原学检查以血培养最为重要,应在应用前及、时进行、并送检,每次采血量新生儿和婴儿为ml,年长儿和成人为ml。㈢选择题 1. A1型题 ⑴真菌败血症的病死率可达: A.30%~40%B.15%~35%C.小于10% D.60%以上E.80%以上 ⑵治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症宜选用以下哪一种抗菌药物: A.青霉素B.庆大霉素C.氧氟沙星 D.红霉素E.万古霉素 ⑶铜绿假单胞菌败血症的病死率可达: A.30%~40%B.15%~35%C.小于10% D.60%以上E.80%以上 2. A2型题 ⑴患者男性,21岁,3天前因田径运动摔倒引起左胫腓骨开放性骨折,当天进行内固定骨科手术。昨天下午起患者突然精神萎靡,体温35.8℃,心率126次/分,呼吸28次/分,外周血白细胞14.6×109/L,中性粒细胞0.87。本例患者的诊断为; A.左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术后并发菌血症 B.左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术后并发脓毒血症 C.左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术后并发心力衰竭 D.左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术后并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

败血症诊断治疗指南

败血症诊断治疗指南 败血症是指各种病原菌(致病菌和条件致病菌)侵入血液循环而引起的严重毒血症和全身性感染。常有高热、寒战、心动过速、呼吸急促、全身无力等一系列临床症状,重者可发生中毒性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和多器官功能衰竭。败血症病死率仍相当高,平均30%-40%。 近20年来,由于各种广谱抗生素的应用、器官的移植、肾上腺激素等免疫抑制剂以及抗肿瘤药物的广泛使用,各种导管介入性治疗、使机体和细菌之间的互相关系有了很大变化,而败血症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并无明显下降。 【诊断】 1.感染来源:主要是继发于病人的局部炎症。 2.易感人群:全身健康与免疫功能低下者。 一.临床表现 原发局部的炎症表现如局部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等,有发热、畏寒与皮疹等。 高热、寒战是败血症常见的症状,以弛张热和间歇热多见,少数为稽留热,G-杆菌可有双峰热;寒战发热发作时间不规则,可出现皮疹和消化道症状。过度换气是败血症的早期的体征,严重者可出现中毒性心肌炎或中毒性脑炎的表现。可发生感染性休克与DIC。

迁徙性炎症:随病原的种类与病情轻重而不同。 各种病原败血症的特点 (1)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症:1.原发病灶多为皮肤粘膜的化脓性炎症如疖、痈、蜂窝织炎,或原发性肺炎。2.部分病人有荨麻疹或猩红热样皮疹。3.迁徙性损害是金葡菌败血症的特点,常有血源性金葡菌肺炎,咳嗽轻、痰少。可伴肺大疱与自发性气胸。可有心包炎、化脓性关节炎。皮肤浅表性小脓疱,散见于躯干,软组织脓肿形成。可有骨髓炎、肝脓肿与化脓性脑膜炎。还可以引起急性金葡菌心内膜炎,患者多先有心脏瓣膜损害,反复出现栓塞现象,血培养阳性。超声心动图心脏瓣膜有赘生物。 (2)表葡菌败血症:医院内感染中表葡菌败血症的发病率相当高,常见于体内异物留置者如留置静脉导管或严重基础疾患病人进行手术是,该菌侵入发生败血症。 (3)肺炎链球菌败血症现在已少见。 (4)肠球菌败血症:主要是医院感染,其原发病灶多为胃肠道感染,腹腔感染与泌尿道感染。该菌对多种抗生素耐药。 (5)大肠杆菌败血症:其原发感染灶多为患脓性胆管炎,肝脓肿、肠炎,化脓性腹膜炎,急性肾盂肾炎,产道感染等,除原发感染的临床表现外主要是严重的毒血症,感染性休克多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