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重臣——李鸿章
- 格式:ppt
- 大小:4.95 MB
- 文档页数:29
晚清重臣——李鸿章李鸿章,本名章桐,字渐甫或子黻,安徽合肥人,生于1823年,于1901年逝世。
对于李鸿章,想必大多数人的看法或者印象都是奸臣,卖国贼等片面的。
历史上也记载了李鸿章代表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如《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使中国从封建国家逐渐沦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直至完全成为外国列强的傀儡——殖民地国家。
众所周知,李鸿章是洋务运动倡导人之一。
他也领导了不少运动。
但是他的观点还是存在很多缺陷的。
李鸿章认为,中国的政治、教育、风俗、文物,无一不优于野蛮的洋人,所不逮者,只是外国的科技制造;只要学得这些外人的长技,便足以对付洋人,其他一切,都不足道。
殊不知,数千年来的专制制度和官僚政治体系,早已在根本上腐蚀了国民的道德观念,而落后保守的教育制度又蔽固了人民的思想,以致造成了官贪民愚,事事不如外国的积弱之势。
1894年的甲午战争,李鸿章带领军队迎战,结果却是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台湾割让给了日本,直到1945年才归还给我们。
很多人都认为这是李鸿章的责任,谩骂职责不断,殊不知在这场战争中,李鸿章早就知道北洋水师不是日本军队的对手,本来想避免战争的,但在政府的压力下,被迫作战。
当时的日本全国一心想要赢得战争的胜利,连天皇每天就吃一顿饭以此来节约更多的钱财为战争做准备,与此同时,大清朝还在忙着什么太后大寿,李鸿章是早已看出了这场危机,多次上书要求朝廷拨款来增强水师的装备,可是朝廷不支持工作,不予理睬。
所以我们不能把责任全推到李鸿章身上,生于动荡的大清朝,是他的不幸,是一个时代的背景使他被后人误解。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对于李鸿章的功过,我们需要客观全面的看待。
不能因为他签订了许多条约就认定他是奸臣,并不能证明他不爱国,在政府的压力下,他必须服从命令顶着压力与舆论去签订条约,尤其是在签订《马关条约》的时候,李鸿章为了据理力争还身中一枪。
我们也需要站在他的立场去考虑,在腐败黑暗的统治下,错不在他签订,而是当时的社会环境。
李鸿章简介晚清重臣及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李鸿章李鸿章(1823-1901),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本名章桐,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
作为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晚清重臣,他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
著有《李文忠公全集》。
李鸿章在赴京途中,曾写下脍炙人口的《入都》诗十首,为世所传诵。
有“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一句。
他以诗言志,有“遍交海内知名士,去访京师有道人”之宏愿。
入京后,他在时任刑部郎中的父亲引领下,遍访了吕贤基、王茂荫、赵畇等安徽籍京官,得到他们的器重和赏识;同时,由于科场顺利,使他得以有广泛的交游和开阔的眼界,当时与他同榜的甲辰(举人)、丁未(进士)两科中,人才济济,不少人日后膺任枢臣疆寄,李鸿章与这些同年一直保持着密切而特殊的关系。
李鸿章故居李鸿章生于合肥,葬归故里。
李鸿章故居位于今合肥淮河路步行街中段。
故居面南背北,两扇高大厚实的朱漆大门和门前一对威武的石狮,面对着日夜川流不息的人群。
故居自南向北依次为大门、过厅、中厅以及内眷所住的走马楼。
古色古香的故居具有明显的江淮官宅特点。
李鸿章故居建于19世纪末。
故居当年规模很大,许多人用“李府半条街”来形容李家住宅群的恢弘气势。
历经百年的风风雨雨,李府依然保留独有的风貌,在十年动乱的时候,李鸿章故居遭到严重破坏。
改革开放后,在文化部副部长英若诚的督导下,合肥市政府对李鸿章故居采取保护措施,根据历史照片,在原地修复重建,成为现在大家看到的模样,只是现存规模已不到原来的十二分之一,但是,主要部分仍旧保留李鸿章名言♦1、大丈夫生世,惟血气养性不可磨灭,否则入魔道矣。
♦2、实心实力,廉政为本,精核为用,先自立于不败之地,始终不移,庶几可大可久。
♦3、人生遭遇本有一定,但当尽其在我,以待事会之来。
李鸿章世人多尊称李中堂,被西方人称呼为“东方的俾斯麦”。
李鸿章(1823-1901),世人多尊称李中堂,被西方人称呼为“东方的俾斯麦”。
晚清重臣,他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
”著有《李文忠公全集》。
身后被慈禧太后称赞为“再造玄黄”之人。
清朝追赠其为太傅、晋一等肃毅侯、谥文忠,在其原籍和立功省建祠10处,京师祠由地方官员定期祭祀。
清代汉族官员京师建祠仅此一人。
名篇:入都李鸿章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
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
定将捷足随途骥,哪有闲情逐水鸥?遥指芦沟桥畔月,几人从此到瀛洲?(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李鸿章在庐州府学被选为优贡。
时任京官的父亲望子成龙,催促鸿章入北京,准备来年顺天府的乡试。
鸿章谨遵父命,毅然北上,赴京途中,写下《入都》诗10 首,以抒发胸怀。
这脍炙人口的《入都》诗十首,为世所传诵。
)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
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
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
海外尘氛犹未已,诸君莫坐等闲看。
(在1901年末临死之前,尚能写下这首反思自身、怆怀国事、警醒世人、艺术性也很高的七律诗。
)《入都》其二频年伏枥向红尘,悔煞驹光二十春。
马是出群休恋栈,燕辞故垒更图新。
遍交海内知名士,去访京师有道人。
藉此可求文字益,胡为抑郁老吾身!《入都》其六一枕邯郸梦醒迟,蓬瀛虽远系人思。
出山志在登鼇顶,何日身才入凤池?诗酒未除名士习,公卿须趁少年时。
碧鸡金马寻常事,总要生来福分宜。
《舟夜苦雨》一月天何醉,四山云若痴。
潮添积雨后,春到寒江迟。
梦觉客衾薄,灯昏邻笛悲。
流年孤艇送,不觉鬓丝丝。
《游鹿洞归途感赋》鹿去台空屋数椽,置身就在阆风巅。
孤筇螟踏烟中路,万壑春藏洞里天。
乱后诸生虚讲席,门前流水隔尘缘。
低徊朱陆论心地,思使薪穷火不传。
《丙辰夏明光镇旅店题壁》四年牛马走风尘,浩劫茫茫剩此身。
李鸿章简介李鸿章(1823-1901),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本名章桐,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
作为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晚清重臣,他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
著有《李文忠公全集》。
李鸿章六岁就进入家馆棣华书屋学习。
他少年聪慧,先后拜堂伯李仿仙和合肥名士徐子苓为师,攻读经史,打下扎实的学问功底。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李鸿章在庐州府学被选为优贡。
时任京官的父亲望子成龙,函催鸿章入北京,准备来年顺天府的乡试。
鸿章谨遵父命,毅然北上,并作《入都》诗10 首,以抒发胸怀。
其一云: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
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
定将捷足随途骥,哪有闲情逐水鸥?遥指沟芦桥畔月,几人从此到瀛洲?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第一次科考落榜,住京曾国藩宅邸受曾补习教导;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二十四岁的李鸿章考中进士,选入翰林院任庶吉士。
同时,受业曾国藩门下,讲求经世之学。
三年后翰林院散馆,获留馆任翰林院编修之职。
道光三十年十二月十日(1851年1月11日),以广州塾师洪秀全为首的农民,在广西桂平紫荆山麓金田村树旗造反,建号太平天国,军曰太平军,经过两年多的战斗,便从广西一隅直入长江流域,奠都南京,建立了一个与清朝抗衡之政权,并开始北伐西征。
咸丰十年(1860年),李鸿章统带淮扬水师。
湘军占领安庆后,被曾国藩奏荐“才可大用”,命回合肥一带募勇。
同治元年(1862年),编成淮勇五营,曾国藩以上海系“筹饷膏腴之地”,命淮勇乘英国轮船抵达上海,自成一军,称为淮军。
旋经曾国藩推荐任江苏巡抚。
在掌握地方实权后,在江苏大力扩军,采用西方新式枪炮,俨然乃新式陆军,使淮军在2年内由6000多人增至六、七万人,成为清军中装备精良、战斗力较强的一支地方武装(后来的淮系军阀集团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
李鸿章(1823-1901),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本名章桐,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
作为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晚清重臣,他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
著有《李文忠公全集》。
李鸿章“少年科第,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洋务,一路扶摇”,在晚清政坛上纵横驰骋半个多世纪。
梁启超评价李鸿章“是为时势所造之英雄,非造时势之英雄”。
李鸿章虽然难以承载“英雄”桂冠,但为“时势所造”和影响时势进程则是不争的事实。
李鸿章活跃于政治舞台之日,正值晚清社会从传统向近代、从独立国家向半殖民地演化的过渡时代。
适逢其会的李鸿章也就成了“崛起于新旧两界线之中心的过渡时代”的过渡性人物。
时代造就了李鸿章,而李鸿章也以自己的言行在绚丽多彩的时代画卷上深深地打上了个人的印记。
李鸿章的人生旅途,跨越道、咸、同、光四朝,出将入相,“坐镇北洋,遥执朝政”,涉及晚清几乎所有重大历史事件。
他身为清朝“柱石重臣”,植根于封建主义而又倾向资本主义,忠实于传统营垒而又颇具改革精神,所言所行,往往新旧纷呈,中西杂糅,内则“开拓”与“因循”毕具,外则抗争与妥协并存,因而有时是顺乎时代潮流,有时又是阻挡历史车轮。
李鸿章以儒生起家军旅,凭借编练淮军镇压太平天国、“削平大难”而“早膺疆寄,晋赞纶扉”。
太平天国的农民群众企图用火和剑来变革现存的清朝统治秩序,把“通天下皆一式”的天堂在现世、在中国建立起来。
尽管他们所憧憬的“通天下皆一式”的天堂实际上只能给自己套上一副带有光环的封建枷锁,但他们反对“鹰鹯遍野,豺狼噬人”、内则残民以逞、外则丧权辱国的清朝统治,无疑是顺乎时代潮流的正义之举。
李鸿章维护腐朽的清朝统治,镇压太平天国,用农民的鲜血染红自己的顶戴花翎,自然是逆时代潮流而动,罪无可赦。
李鸿章堪称洋务运动的首脑和旗帜。
李鸿章简介-李鸿章简介李鸿章简介李鸿章一、个人简介中文名:李鸿章别名:李二先生国籍:清朝安徽合肥东乡(今瑶海区)磨出生地:店出生日期:逝世日期:代表作品:《李文忠公全集》李鸿章,本名章桐,字渐甫,号少荃,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安徽合肥人。
中国清朝末期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淮军创始人和统帅。
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在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的眼中,被视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
二、个人生平1823 年2月15日出生于合肥县1843 年庐州府学被选为优贡1844 年第一次科考落榜1847 年考中进士,选入翰林院任庶吉士1858 年入曾国藩幕府襄办营务1860 年统带淮扬水师1862年被任命署理江苏巡抚,次年二月又兼署通商大臣,“从此隆隆直上”,开始了他在晚清政治舞台上纵横捭阖的四十年。
1864 年剿灭太平天国,镇压了捻军,加封为协办大学士,保住了即将崩溃的清王朝,被誉为“中兴名臣”。
1870年继曾国藩出任直隶总督,后又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成为唯一一位在清朝担任此要职的汉族人。
1871 年七月二十九日代表中国与日本签订了《中日修好条规》,这是一个双方平等互惠的条约,但李鸿章从签约过程日本人的姿态中,看出日本“日后必为中国肘腋之患”。
1872年加授武英殿大学士的汉族人。
同年,创办轮船招商局。
1874年与秘鲁签订了《中秘通商条约》;1875与英国签订了《中英烟台条约》。
1884年四月十七日与法国代表福禄诺签订了《李福协定》,同年与法国代表巴德诺签订了《中法会订越南条约》,1885年,和伊藤博文订立了《中日天津会议专条》,1895年二十三日《马关条约》签字1901年七月二十五日代表清廷签署了《辛丑条约》,赔款4亿5千万同年九月二十七日去世,临终时“双目犹炯炯不瞑”,带着无尽的遗憾,走完了他78岁的人生历程。
三、人物评析1 我的观点首先,李鸿章无法也不能承担晚清对外交往失败的悲剧后果。
李鸿章的生平简介李鸿章是晚清时期清政府的重臣之一,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者之一,世人尊称其为李中堂或李合肥。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李鸿章的生平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李鸿章的生平简介李鸿章,晚清政府三朝重臣,以内阁大学士(中堂)闻名,世称李中堂。
出生于安徽合肥一个殷实的家庭,自幼通读经史,在成年后通过参加科举走上仕途。
相较于其他学子,李鸿章获得的人际关系远比官职更为重要,例如他的恩师曾国藩。
咸丰年间,李鸿章通过镇压太平军进入了军中,随后因清政府江南兵力的薄弱而受命组建淮军,以曾国藩的湘军为骨干,淮军通过镇压太平天国、捻军等农民起义势力,军事力量不断扩大,在湘军解散后,淮军仍旧是江南最精锐的部队。
这支地处江南的武装力量成为李鸿章拥有清政府话语权的根本。
同治年间,李鸿章与左宗棠等人试图在封建帝制下进行资本主义改革,发起了近代中国资本力量的启蒙,建立清政府国有企业,改变晚清朝廷关于近代科学、军事和经济的态度。
洋务运动期间,以李鸿章为主的清政府外交部门一度在列强国家面前获得主权。
光绪年间,李鸿章开始组建清政府的海军力量,北洋水师的成立代表洋务运动的巅峰,然而终因政治制度的腐朽,后勤补给极为落后的北洋水师在甲午海战中全军覆灭,同时也标志着李鸿章奋斗半生的改革以失败告终。
晚年,李鸿章担任两广总督期间,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李被晚清逃亡政府逼迫,前往北京。
重病缠身的李鸿章在签订辛丑条约后身心俱丧,病逝于北京,谥号文忠。
李鸿章是好人吗毫不夸张的讲,很多人不知道咸丰帝,但是几乎没有人不知道李鸿章。
不管是不是因为他代表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他都被世人记住了。
李鸿章,清政府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人们喜欢叫他李中堂,关于他的争议从清政府以来就没有断过,对于他是好人还是坏人的争议也没有断过。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说李鸿章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慈禧太后更称他为“再造玄黄之人”。
说李鸿章是好人的,认为他虽然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许多丧权辱国的条约,但是这不是他的错,相反正是因为他据理力争,尽力维护中国的利益,使得大清以最小代价来维护自身的和平与稳定,大清的衰弱和没落都不是他一个人可以避免的,明明知道代表大清签订不平等条约会遗臭万年,但是还是只身前往,他用自己的勇气与智慧在签订不平等条约时为人民争取最大的条件,开办洋务运动力图使国家富强,这些都体现了他的爱国之心与为保护这个国家所做的努力。
李鸿章(1823-1901),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本名章桐,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
作为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晚清重臣,他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
著有《李文忠公全集》。
60年代起,李鸿章积极筹建新式军事工业,仿造外国船、炮,开始从事“自强”的洋务事业。
1865年分别在上海和江宁(今江苏南京)创立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和金陵机器制造局。
同年署理两江总督,1866年,继曾国藩署钦差大臣,专办镇压捻军事务。
次年,授湖广总督。
采取“就地圈围”、“坚壁清野”等战略,相继在山东、江苏间和直隶、山东间剿灭东、西捻军。
1870年,继曾国藩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从此控制北洋达25年之久,并参与掌管清政府外交、军事、经济大权,成为清末最显赫的封疆大吏。
1898,李鸿章赴欧洲。
俄国签订了《中俄密约》。
在1901年签定了卖国的《辛丑条约》。
有人说"李鸿章是个好人.但是生不逢时,被推到了浪尖口,结果被人们骂为汉奸.这实在是千古大冤,西太后才是真正的幕后凶手 ",也有人说"李鸿章在历史上是个悲剧性的人物,他写的一手好字,是个大才子。
死后也没留下什么遗产,可谓也是个清官。
李鸿章为大清国国计民生近代化所奠基的所有事业,令他身后的国人一直在受益。
他是对中国近代化产生了到关重要影响的洋务运动的中坚。
李鸿章生逢大清国最黑暗、最动荡的年代,他的每次“出场”无不是在国家存亡危急之时,大清国要他承担的无不是“人情所最难堪”之事,因此,国人在咒骂痛斥这时,确实深深自省,确实不可放弃”国民之责任”。
我认为李鸿章知西来大势,识外国文明,想效法自强,有卓越的眼光和敏锐的手腕。
处在中国传统外交体制解体的历史悲剧中,李鸿章是晚清中国官僚集团中较为清醒和理性地对待“千古变局”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力图建立中国对外关系的新的明确的原则和适应性的方式,但他的思想充满着矛盾:他认识到时代变局需要中国变革,而又无法从体制上乃至文化上采取根本的变革;他实现了从崇拜皇权到推崇国权的政治价值观的转变,证明他本质上仍是一位现实主义的外交家,但他在外交操作上的现实主义与晚清外交面临的两难:既要维护帝国的传统外交体制??天朝礼治体系或朝贡体系的传统理想,又要适应完全对立的现代民族国家的国际关系体系的现实,便构成了难以调和的矛盾。
李鸿章生于1823年,于1901去世。
安徽合肥人,也称李合肥,本名章桐,字渐甫,号少荃,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
为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晚清重臣,他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
李鸿章原配夫人周氏,咸丰十一年(病故。
继室赵小莲,系太湖望族、进士赵昀之女。
侧室莫氏,侍恩垕、任德和、张佩纶。
李鸿章幼女菊耦(著名作家张爱玲的祖母).李鸿章六岁就进入家馆棣华书屋学习。
他少年聪慧,先后拜堂伯仿仙和合肥名士徐子苓为师,攻读经史,打下扎实的学问功底。
李鸿章在赴京途中,曾写下脍炙人口的《入都》诗十首,为世所传诵。
最令李鸿章庆幸的是,他在初次会试落榜后的“乙丙之际”,即以“年家子”身份投帖拜在湖南大儒曾国藩门下,学习经世之学,奠定了一生事业和思想的基础。
李鸿章在国际上享有盛誉。
1896年李鸿章访美时一位美国记者这样描述:他面庞慈祥,双眼明亮,闪烁睿智,包含幽默。
他从不向人提要求,但总能获得满足。
他很轻松地与人交谈,不会使人紧张……对妇女礼貌,喜爱儿童。
李鸿章拜谒格兰特将军陵时,更折服了美国人,他们是这样描述的:……他站直了身体,用极其悲伤的声音低吟道:“别了。
”他的思绪回到了17年前与格兰特将军会面时的场面,当时他们相谈融洽,因为他与将军一样都曾经为了拯救祖国而久历沙场。
——李鸿章在美国所受到的接待的规格、礼遇和受欢迎的程度,是后来访过美的中国领导人如邓小平等人无一能望其项背的。
而李鸿章对美国人的友善和所搏得的美国人的好感,终于在后来八国联军事件的谈判中得到了回报。
但李鸿章也不会放弃任何一个为在美华人移民争取权利的机会,在访美结束后,他有意避开了美国西部,而选择了加拿大作为他回国的路线,引起了美国记者的注意,就此事对他采访。
李鸿章借机请求美国媒体帮助中国移民:“我期望美国的新闻界能助中国移民一臂之力。
你们因你们的民主和自由而自豪,但你们的排华法案对华人来说是自由的吗?……我相信美国报界能助华人移民一臂之力,以取消排华法案。
李鸿章是个怎样的人李鸿章是一位中国近代史上争议最大的历史人物,是一位影响了近代中国近半个世纪的晚清军政重臣。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李鸿章是个怎样的人,希望对你有帮助。
李鸿章是个怎样的人李鸿章是一个很重视生活品质和精神兴趣的人,喜欢尝试西方先进科技和外来事物。
因为他是清政府对外交流的第一人,且又手握大权,很多外来科技在进入中国之后一般都是他先使用,进行评判一番后推广给友人亲朋。
李鸿章对于中国古典文学造诣深厚,同时也是一名书画古董的收藏家,对金石器物颇有研究。
他在近代中国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修养值得学习,接触西式文化的同时也加强自身传统文学的学习,并未如同后来的国人一样迷失学习方向。
李经述(李鸿章幼子)曾说李鸿章遇人不淑,意指李鸿章对于袁世凯极为看重,认同袁世凯编练新军。
李鸿章看透了袁世凯的为人,却并未看透袁世凯的野心。
袁世凯在民国后对李鸿章后人极为优容,却也依然叛清自立。
李鸿章晚年对维新派和革命党极为优容,曾经庇护维新人士外逃,也曾经接见过孙中山等革命党人,然而对富国强兵付出了半生的老人并不能接受革命党人的空谈。
李鸿章注重强国在于实际行动,不以理想主义而改变信仰。
在签订《马关条约》后,李鸿章的政治低潮是自己洋务改革理想的破灭所致,随后李鸿章在晚年期间以自我放逐的方式抵触朝廷的任命,不断远离清政府的政治斗争,转而向两广地带繁荣地方,通过沿海地区试图继续洋务运动未尽之事。
因他不在朝中,清政府频频失误,最终丧权辱国,《辛丑条约》这项罪名却又加诸在他身上。
李鸿章杀降的事件太平天国运动发生于晚清时期,这场运动是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规模之大几乎要颠覆清政府的统治,可后来这场运动覆灭于清政府和列强军队的剿杀。
参与这次剿杀的中方统领是李鸿章,李鸿章带领淮军和常胜军对太平天国军进行剿杀,叛乱平复后李鸿章在苏州杀降的事曝光,清朝上下一片哗然对李鸿章进行批判。
苏州杀降发生在1863年,民间传言杀降事件是李鸿章一手指导,当年李鸿章带领军队在苏州围剿太平天国军,由于太平天国军无力抵抗李鸿章军队的进攻,所以当时的太平天国军头领郜永宽向李鸿章传达愿意投降,为了表达投降意志的坚定,郜永宽杀了谭绍光并将谭绍光的首级献给李鸿章。
晚清重臣---李鸿章一、李鸿章简介李鸿章(1823.2.15-1901.11.7),本名章桐,字渐甫,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世人多称“李中堂”。
道光三年正月初五(1823年2月15日),李鸿章出生于合肥肥东县东乡(现属合肥瑶海区)磨店乡。
李鸿章在兄弟中排行第二,大哥李瀚章(1821年-1899年),后来也官至总督;三弟李鹤章、四弟李蕴章、五弟李凤章、六弟李昭庆(1835年-1873年),后来也都非富即贵。
至于李鸿章本人,生前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身后被慈禧太后称赞为“再造玄黄”之人。
清朝追赠其为太傅、晋一等肃毅侯、谥文忠,赐白银五千两治丧,在其原籍和立功省建祠10处,京师祠由地方官员定期祭祀,清代汉族官员京师建祠仅此一人。
官场发展方面,李鸿章在道光18年与曾国藩同年考取同榜进士。
1872年,被任命为直隶总督,兼任北洋通商事务大臣。
自此,李鸿章在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任上秉政达25年,参与了清政府有关内政、外交、经济、军事等一系列重大举措,成为清廷倚作畿疆门户、恃若长城的股肱重臣。
随着李鸿章地位、权利的上升,纵观世界各国的发展,李鸿章痛感中国之积弱不振,原因在于“患贫”,得出“富强相因”,“必先富而后能强”的认识,将洋务运动的重点转向“求富”。
他一手创建出的淮军,陆续被清廷派防各地,成为充当国防军角色的常备军。
而以他为领袖的淮系集团,成为当时实力最强的一个洋务派集团,并在其带领下,开始了中国早期的洋务—自强—近代化运动。
二、戎马生涯壮年李鸿章,是考取功名之后,投笔从戎的。
那时的他,初出茅庐,被曾国藩赏识。
他曾奉曾国藩之命整顿团练,招募新兵编练淮军。
1864年,率部攻克常州,再攻占太平天国首府南京。
1865年,署两江总督。
旋调集淮军6万人赴河南镇压捻军,接替曾国藩为“剿捻钦差大臣”。
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被后世史家和百姓骂成是镇压农民起义的刽子手,其实这不仅对李是不公平的,对太平天国也是不公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