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名人李鸿章】晚清“重臣”李鸿章(二)
- 格式:docx
- 大小:31.67 KB
- 文档页数:8
李鸿章简介晚清重臣及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李鸿章李鸿章(1823-1901),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本名章桐,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
作为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晚清重臣,他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
著有《李文忠公全集》。
李鸿章在赴京途中,曾写下脍炙人口的《入都》诗十首,为世所传诵。
有“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一句。
他以诗言志,有“遍交海内知名士,去访京师有道人”之宏愿。
入京后,他在时任刑部郎中的父亲引领下,遍访了吕贤基、王茂荫、赵畇等安徽籍京官,得到他们的器重和赏识;同时,由于科场顺利,使他得以有广泛的交游和开阔的眼界,当时与他同榜的甲辰(举人)、丁未(进士)两科中,人才济济,不少人日后膺任枢臣疆寄,李鸿章与这些同年一直保持着密切而特殊的关系。
李鸿章故居李鸿章生于合肥,葬归故里。
李鸿章故居位于今合肥淮河路步行街中段。
故居面南背北,两扇高大厚实的朱漆大门和门前一对威武的石狮,面对着日夜川流不息的人群。
故居自南向北依次为大门、过厅、中厅以及内眷所住的走马楼。
古色古香的故居具有明显的江淮官宅特点。
李鸿章故居建于19世纪末。
故居当年规模很大,许多人用“李府半条街”来形容李家住宅群的恢弘气势。
历经百年的风风雨雨,李府依然保留独有的风貌,在十年动乱的时候,李鸿章故居遭到严重破坏。
改革开放后,在文化部副部长英若诚的督导下,合肥市政府对李鸿章故居采取保护措施,根据历史照片,在原地修复重建,成为现在大家看到的模样,只是现存规模已不到原来的十二分之一,但是,主要部分仍旧保留李鸿章名言♦1、大丈夫生世,惟血气养性不可磨灭,否则入魔道矣。
♦2、实心实力,廉政为本,精核为用,先自立于不败之地,始终不移,庶几可大可久。
♦3、人生遭遇本有一定,但当尽其在我,以待事会之来。
晚清名臣李鸿章的个人简介李鸿章,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本名章铜,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
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与俾斯麦、格兰特并称为“十九世纪世界三大伟人”。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晚清名臣李鸿章的个人简介,欢迎大家阅读!人物生平早年经历1823年(道光三年)正月初五日生于安徽省合肥县东乡磨店乡。
父亲李文安,母亲李氏,兄弟姐妹八人,李鸿章排行老二,故民间又称“李二先生”。
谱名章铜。
李鸿章六岁就进入家馆棣华书屋学习。
他少年聪慧,先后拜堂伯李仿仙和合肥名士徐子苓为师,攻读经史,打下扎实的学问功底。
1840年(道光二十年),中秀才。
1843年(道光二十三年),李鸿章在庐州府学被选为优贡。
时任京官的父亲望子成龙,函催鸿章入北京,准备来年顺天府的乡试。
鸿章谨遵父命,毅然北上,并作《入都》诗10首,以抒发胸怀,为世所传诵。
有“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一句。
他以诗言志,有“遍交海内知名士,去访京师有道人”之宏愿。
入京后,他在时任刑部郎中的父亲引领下,遍访吕贤基、王茂荫、赵畇等安徽籍京官,得到他们的器重和赏识;同时,由于科场顺利,使他得以有广泛的交游和开阔的眼界,当时与他同榜的甲辰(举人)、丁未(进士)两科中,人才济济,不少人日后膺任枢臣疆寄,李鸿章与这些同年一直保持着密切而特殊的关系。
1844年(道光二十四年)应顺天府乡试,考中84名举人,住京曾国藩宅邸受曾补习教导,同年与周氏完婚。
1845年(道光二十五年)入京会试,以年家子身份受业曾国藩门下。
出身徽商又为苏州世家的主考官潘世恩,以及作为李鸿章太老师的翁心存(孙锵鸣之师),在青年李鸿章任翰林院编修时,对其经世致用世界观的形成,均有一定的启迪;而以潘、翁为领袖的苏南豪绅,对李鸿章后来组建淮军迅速崛起于江苏,也予以极大的支持。
然而,最令李鸿章庆幸的是,他在初次会试落榜后的“乙丙之际”(即1845—1846年),即以“年家子”身份投帖拜在湖南大儒曾国藩门下,学习经世之学,奠定了一生事业和思想的基础。
舟大水浅无力回天:晚清第一重臣李鸿章1862年初,由于曾国荃昧于近代中国的历史大势、执意要夺得攻克“天京”的头功,拒不接受其兄曾国藩要他率兵救援被太平军围困的上海的命令,李鸿章得以离开曾国藩回乡组建“淮军”援沪,9000名衣衫褴褛、来路庞杂的新组建军队前后分7批,乘坐上海士绅花18万两白银租来的英国轮船,在太平军的眼皮子底下,取道南京,直抵上海。
在李鸿章的铁幕周馥的回忆中,当时南京驻守在长江堡垒上全副武装的太平军将士个个剑拔弩张,他们清楚看到轮船上的淮军,只因为有外国轮船这张“虎皮”掩护而不敢开枪。
太平军的这一错念,直接导致了两方实力的改写,并把李鸿章推上了晚清权臣之阶。
在上海带领淮军连打三场胜仗的李鸿章,直接从原先为曾国藩摇笔杆子的幕僚,晋升为江苏巡抚,成为朝廷大员,从此开始了长达40年的宦海生涯,最终成为晚清第一重臣。
这位乱世枭雄在政治上大红大紫的40年,也正是中国封建王朝走向衰亡、近代社会启蒙生发的转折点。
他的政治对手梁启超在李鸿章去世后作传纪念他:“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李鸿章必为数千年中国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李鸿章必为十九世纪世界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
”梁启超甚至把他与古今中外的大政治家逐一相较,认为李鸿章与诸葛亮、王安石、俾斯麦等人都大有可以一较高下之处。
李鸿章自嘲“破屋裱糊匠”,在风雨飘摇的晚清,他曾殚精竭虑,希望含悲饮忿,委曲求全,为清廷赢得喘息的时间,以图中兴,并师夷长技,力求自强。
作为“洋务运动”的领袖,他缔造了中国第一支远洋海军,创办翻译机构,译介西方政治和科技书籍,修铁路,开矿山,架电报,办工业,造军火,并主持公派大批留学生赴美求学,其中知名的有詹天佑、严复、段祺瑞、唐绍仪等,为中国近代化做好了人才储备,其历史功绩,史学界早有公论。
但因李鸿章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甲午战败、代表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百余年来,吐血而亡的李鸿章头上始终难以甩脱“刽子手”、“卖国贼”两顶罪臣高帽。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晚清四大名臣李鸿章简介如何评价李鸿章?导语:李鸿章是晚清名臣,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同时也与俾斯麦、格兰特并称为”十九世纪世界三大伟人“,是晚清洋务李鸿章是晚清名臣,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同时也与俾斯麦、格兰特并称为”十九世纪世界三大伟人“,是晚清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李鸿章,本名叫李章铜,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世人多尊称其为李中堂,因是安徽合肥人,也有人称其为李合肥。
李鸿章先祖姓许,从江西湖口迁至安徽省庐州府合肥县。
李鸿章的八世祖许迎溪将次子慎所过继给姻亲李心庄。
李家到李鸿章高祖时,终于勤俭致富,有田二顷。
李鸿章的父亲李文安,经过苦读,终于与考取了进士,而且还和曾国潘同年及进士第。
到了这个时候,李家才真正的成为名门望族。
李文安共有六子,李鸿章为次子,排行老二,生于道光三年,即公元1823年合肥肥东县东乡磨店乡。
大哥李瀚章官至总督;三弟李鹤章、四弟李蕴章、五弟李凤章、六弟李昭庆,后来也都非富即贵。
这六个兄弟中,李鸿章的成就最大,生前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死后追赠其为太傅、晋一等肃毅侯、谥文忠,赐白银五千两治丧,在其原籍和立功省建祠10处,京师祠由地方官员定期祭祀。
他是清朝汉族官员中,唯一一个在北京修建祠堂的人。
李鸿章作为中心之臣,在晚清之时,为清朝做了许多的贡献。
他一手创办了淮军、北洋水师,同时也带头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清朝的继续衰亡。
他是晚清重臣,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曾经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等。
生活常识分享。
李鸿章:天底下最容易的事就是做官做官无他,只是莫作怪
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安徽省合肥人,世人多称“李中堂”,因行二,故民间又称“李二先生”。
本名章铜,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
1.“天下熙熙攘攘,皆为利耳。
我无利于人,谁肯助我?
2.享清福不在为官,只要囊有钱,仓有粟,腹有诗书,便是山中宰相;祈大年无须服药,但愿身无病,心无忧,门无债主,就是地上神仙。
3.静坐常思已过,闲谈莫论人非,能受苦乃为志士,肯吃亏不是痴人。
4.身怀利器,杀心自起,慎而重之。
5.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
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
6.平日遇事不能持平,威信无从服众,以至一发难收,柔远二字须看的通透,柔克高明。
柔克者,非事事将顺之谓柔也,绕指柔中自有百炼刚在。
7.谣诼之来本非意料所备,息谤莫若自涤,流言止于智者,尽其在我,何惧人言。
8.一个当权者有了权力,第一要紧的什么?不是运用权力,不是滥用权力,而是要遏制自己的权力欲。
9.天底下最容易的事就是做官。
做官无他,只是莫作怪。
10.丈夫事业最当时,一误流光悔后迟。
李鸿章简介-李鸿章简介李鸿章简介李鸿章一、个人简介中文名:李鸿章别名:李二先生国籍:清朝安徽合肥东乡(今瑶海区)磨出生地:店出生日期:逝世日期:代表作品:《李文忠公全集》李鸿章,本名章桐,字渐甫,号少荃,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安徽合肥人。
中国清朝末期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淮军创始人和统帅。
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在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的眼中,被视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
二、个人生平1823 年2月15日出生于合肥县1843 年庐州府学被选为优贡1844 年第一次科考落榜1847 年考中进士,选入翰林院任庶吉士1858 年入曾国藩幕府襄办营务1860 年统带淮扬水师1862年被任命署理江苏巡抚,次年二月又兼署通商大臣,“从此隆隆直上”,开始了他在晚清政治舞台上纵横捭阖的四十年。
1864 年剿灭太平天国,镇压了捻军,加封为协办大学士,保住了即将崩溃的清王朝,被誉为“中兴名臣”。
1870年继曾国藩出任直隶总督,后又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成为唯一一位在清朝担任此要职的汉族人。
1871 年七月二十九日代表中国与日本签订了《中日修好条规》,这是一个双方平等互惠的条约,但李鸿章从签约过程日本人的姿态中,看出日本“日后必为中国肘腋之患”。
1872年加授武英殿大学士的汉族人。
同年,创办轮船招商局。
1874年与秘鲁签订了《中秘通商条约》;1875与英国签订了《中英烟台条约》。
1884年四月十七日与法国代表福禄诺签订了《李福协定》,同年与法国代表巴德诺签订了《中法会订越南条约》,1885年,和伊藤博文订立了《中日天津会议专条》,1895年二十三日《马关条约》签字1901年七月二十五日代表清廷签署了《辛丑条约》,赔款4亿5千万同年九月二十七日去世,临终时“双目犹炯炯不瞑”,带着无尽的遗憾,走完了他78岁的人生历程。
三、人物评析1 我的观点首先,李鸿章无法也不能承担晚清对外交往失败的悲剧后果。
洋务运动领导者李鸿章生平简介李鸿章,本名章铜,字渐甫,安徽合肥人,晚清时期的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者之一,世人尊称其为李中堂或李合肥。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洋务运动领导者李鸿章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李鸿章的生平简介李鸿章,晚清政府三朝重臣,以内阁大学士(中堂)闻名,世称李中堂。
出生于安徽合肥一个殷实的家庭,自幼通读经史,在成年后通过参加科举走上仕途。
相较于其他学子,李鸿章获得的人际关系远比官职更为重要,例如他的恩师曾国藩。
咸丰年间,李鸿章通过镇压太平军进入了军中,随后因清政府江南兵力的薄弱而受命组建淮军,以曾国藩的湘军为骨干,淮军通过镇压太平天国、捻军等农民起义势力,军事力量不断扩大,在湘军解散后,淮军仍旧是江南最精锐的部队。
这支地处江南的武装力量成为李鸿章拥有清政府话语权的根本。
同治年间,李鸿章与左宗棠等人试图在封建帝制下进行资本主义改革,发起了近代中国资本力量的启蒙,建立清政府国有企业,改变晚清朝廷关于近代科学、军事和经济的态度。
洋务运动期间,以李鸿章为主的清政府外交部门一度在列强国家面前获得主权。
光绪年间,李鸿章开始组建清政府的海军力量,北洋水师的成立代表洋务运动的巅峰,然而终因政治制度的腐朽,后勤补给极为落后的北洋水师在甲午海战中全军覆灭,同时也标志着李鸿章奋斗半生的改革以失败告终。
晚年,李鸿章担任两广总督期间,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李被晚清逃亡政府逼迫,前往北京。
重病缠身的李鸿章在签订辛丑条约后身心俱丧,病逝于北京,谥号文忠。
李鸿章签订的条约有哪些李鸿章任职于晚清时期,那时正是侵略者入侵我国国土的时候,在晚清时国家处于最耻辱的时期,国家被迫和侵略者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
因为那时的李鸿章是国家的执政大臣,所以在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中,有一半以上是李鸿章代表清政府和列强签订的。
李鸿章作为当时清政府的代表,他和各列强国家分别签订了哪些不平等条约呢?李鸿章代表清政府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和日本签订的《中日修好条规》,这个条约还是一个相对平等的条约,但是在条约签订四年后,日本就向我国发出了侵略,这场侵略战争就是我国历史上记载的甲午中日战争,李鸿章奉命抗击倭寇,可惜最终战败。
中国近代人物介绍之李鸿章生平简介: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字子黻、渐甫,号少荃、仪叟。
道光二十七年,二十四岁的李鸿章考中进士,选入翰林院任庶吉士。
同时,受业曾国藩门下,讲求经世之学。
三年后翰林院散馆,获留馆任编修。
封一等肃毅侯,谥文忠,安徽合肥人。
中国清朝末期重臣,同时是将领兼外交官,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
李鸿章军功显赫,累任江苏巡抚、湖广总督,在1870年继曾国藩出任直隶总督,后又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筹办洋务,成为同治、光绪两朝的地方重臣。
因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手握兵权,统领一方,有人甚至称其“坐镇北洋,遥执朝政”。
各抒己见:纵观中国的近代史,人们对李鸿章的评价褒贬不一,有很多人认为他是一个十足的卖国贼,但是我觉得,我们不应该以当代人的价值观去简单地评价一个历史人物。
李鸿章确实有做的不好的地方,也有一己私利,但是也不能一叶障目而忽略他对当时清政府做的贡献。
一方面,李鸿章忠于自己的朝廷,而且倡导了洋务运动,着实为清朝做了很多好事,尤其是军事现代化以及船舶机械加工制造业上;另一方面,我们看到他所签的一些不平等条约其实也是被逼无奈,他的背后是一个满目疮痍的大清朝,试问,一个国家不强大,如何能在外面立足。
所以包括他签订的《马关条约》等,其本质上是清朝的国力衰微,李鸿章所扮演的只是一个外交官的角色。
《清史稿·李鸿章传》评价说:“中兴名臣,与兵事相终始,其勋业往往为武功所掩。
鸿章既平大难,独主国事数十年,内政外交,常以一身当其冲,国家倚为重轻,名满全球,中外震仰,近世所未有也。
生平以天下为己任,忍辱负重,庶不愧社稷之臣;惟才气自喜,好以利禄驱众,志节之士多不乐为用,缓急莫恃,卒致败误。
疑谤之起,抑岂无因哉?”从当时来看,李鸿章可以说是大清国唯一一个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被誉为“东方俾斯麦”。
(出自《伊藤博文自传》)李鸿章另外比较突出的贡献就是上面说的创办江南制造局和金陵制造局。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李鸿章一生都经历过哪些大事?李鸿章生平简介
导语:李鸿章是晚清名臣,本名李章铜,字渐甫,号少荃,合肥汉族人,世人尊称其为李中堂、李合肥。
他是清末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与曾国藩、
李鸿章是晚清名臣,本名李章铜,字渐甫,号少荃,合肥汉族人,世人尊称其为李中堂、李合肥。
他是清末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与俾斯麦、格兰特并称为“十九世纪世界三大伟人”。
他一手创办了淮军和北洋水师,一生都致力于挽救衰败的大清帝国,他被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慈禧太后视其为“再造玄黄之人”。
李鸿章一生,少而聪慧,勉励读书,后随曾国潘学习,继承曾国潘办实事的作风。
为官后,强悍镇压太平天国,领导洋务运动,开办实业,建设海军,增强海军实力,后几次大战战败,以个人之力,周旋于列强之间。
他一生做了许多实事,也代清朝签订了几多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后世之人,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有人说他是“卖国贼”,有人说他是破落帝国的无奈重臣,功过是非,已如历史云烟,飘荡消散。
但他被当时人推崇,自有因由。
他生前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身后被追赠为太傅、晋一等肃毅侯、谥文忠,赐白银五千两治丧,在其原籍和立功省建祠10处,京师祠由地方官员定期祭祀。
梁启超、孙中山等人对其都极为尊崇,这个被历史蒙上面纱之人,他这一生到底功过如何呢?
李鸿章之功:
1。
组建淮军
太平天国成立后,一路如尖刀利刃,乘风纸破,势如猛虎。
清军一
生活常识分享。
中国近代历史人物评述——李鸿章摘要:李鸿章是晚清重臣,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
他是朝廷,洋务派眼中的英雄,他也是清流派,革命派眼中的“奸臣”。
纵观李鸿章一生,他是一位优秀的外交人才,是近代化脚步的推进者,但也是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者,是错误边防政策的制定者。
我们应该本着尊重历史、尊重现实的态度和原则,来重新审视这一历史人物,做出较为客观公正的评价。
关键词:李鸿章;近代史;功过;一、李鸿章生平李鸿章,安徽合肥人。
世人多尊称他为李中堂,亦称李合肥。
谥文忠。
他是晚清重臣,是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他是淮军、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
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称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
同时他也被称为“东方俾斯麦”。
他是“中兴四大名臣”之一。
光绪皇帝将李鸿章树立成“忠臣”的榜样,要求人臣模仿。
他代表清朝签订了《马关条约》等条约。
同时他本人也著有《李文忠公全集》。
二、李鸿章的功李鸿章一生都在尽力维护中国的利益,他主张洋务运动,采取了编练新军等措施。
企图通过器物制度的变革来振兴大清,但是这仍然无法改中国落后的面貌。
对于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他也曾据理力争,通过自己的努力减轻国家的损失。
他作为一个外交家,也曾只身前去同列强谈判,最终实现不割地而平息事件。
奈何国力羸弱,清朝腐败不堪,他虽有报国之心,但却无报国之力。
(一)兴办国防,促进军事近代化1.主张海防,建立海军及舰队李鸿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将海防放到战略地位的大臣,李鸿章见证了外国列强的坚船利炮。
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让他深刻体会到建设海军的重要性。
十七、十八世纪,西方进入了海洋时代,新航路的开辟,造船技术的提升,让他们不再只满足于进行简单的货物交易。
晚清仍然处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之中。
李鸿章是地方实力派大臣,他比中央的大臣更清楚国内当时的形式,而且更知道海防建设的重要之处。
因此他提出了重海防的思想。
在他的主持下,清朝建设了由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舰队组成的海军。
李鸿章人物评价三篇(精选范文)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安徽合肥肥东人,因行二,故民间又称“李二先生”。
本名章铜,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
作为淮军、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领袖、晚清重臣,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曾经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等。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慈禧太后视其为“再造玄黄之人”,著有《李文忠公全集》。
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与俾斯麦、格兰特并称为“十九世纪世界三大伟人”。
晚清权臣李鸿章,他成了中国近代史上最有争议的人物之一。
李鸿章(1823.2.15-1901.11.7),本名铜章,安徽合肥人。
因行二,故民间又称“李二先生”。
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
道光二十七年(1847)中进士。
同时,受业曾国藩门下,讲求经世之学。
咸丰三年(1853)受命回籍办团练,多次领兵与太平军作战。
1863年和1864年他率淮军攻陷苏州、常州等地,和湘军一起镇压了太平天国。
60年代起,李鸿章积极筹建新式军事工业,仿造外国船、炮,开始从事“自强”的洋务事业。
1865年分别在上海和江宁(今江苏南京)创立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和金陵机器制造局。
同年署理两江总督,1866年,继曾国藩署钦差大臣,专办镇压捻军事务1898,李鸿章赴欧洲。
在俄国接受沙皇贿赂(此情节疑是日本伪造消息,存疑),与俄国签订了《中俄密约》。
《中俄密约》是沙俄以不正当手段诱迫清政府签订的彻头彻尾的强盗条约。
它的签订,使俄国不费一枪一弹,实际上把中国东北变成了俄国的势力范围。
这对于俄国将侵略矛头进一步伸向华北及长江流域,进一步对清政府施加影响,争夺远东霸权,具有重要意义。
李鸿章在1901年签订了卖国的《辛丑条约》。
晚清“重臣”李鸿章(二)
淮军旧照李鸿章在访问德国的时候,俾斯麦尝语李曰:“我欧人以能敌异种者为功。
自残同种以保一姓,欧人所不贵也。
”什么意思呢?说白了就是嘲笑李鸿章“内战内行,外战外行”。
以屠杀本国子民起家,不足道也。
俾斯麦一世英雄,踌躇满志,说话虽然尖锐,却道出了李鸿章的痛处。
不过这也怪不得李鸿章,因为专制之政F天生的性格就是“内战内行,外战外行”。
因为内战是统治权之争,是根本利益,外战并非统治权之争,是局部利益。
几千年来都是如此。
这就是为什么李鸿章前半生Z压太平天国节节胜利,后半生惨败于日本之手,几十年的心血毁于一旦。
然而“至其所以失败之故,由于群议之掣肘者半,由于鸿章之自取者亦半,其自取也,由于用人失当者半,由于见识不明者亦半。
彼其当大功既立,功名鼎盛之时,自视甚高,觉天下事易易耳。
又其裨将故吏,昔共患难,今共功名,徇其私情,转相汲引,布满要津,委以重任,不暇问其才之可用与否,以故临事偾机。
贻误大局。
”梁启超这段话说的是李鸿章任人唯亲,以致成此恶果。
不过这也不能怪李鸿章,大清帝国这个大流氓政F不也是给了曾国藩、李鸿章很高的地位官职吗?流氓头子要维持自己的流氓统治就得给效忠的小弟们好处,不然以后谁还跟你?如果像英国人那样,丘吉尔一打胜二战就叫其回家,那不仅是失德行为,而且很危险,会寒了众兄弟的心,因此李鸿章重用其淮军旧部,是很正常的行为,没有什么好说的。
大清帝国又没有正常的退休制度,不让这些人去当官捞一笔,岂不生怨恨之心?这帮刀口上吃肉的厮杀汉子可不是良善百姓,惹火了他们扯旗放炮再出个洪天王,大清帝国可就吃不了兜着走了。
只不过这些个淮军将领功成名就之后暮气沉沉,视自己的生命非常宝贵。
这也可以理解,当初刚出来混的时候什么都没有,当然舍生忘死;现在什么都有了,如果把小命丢了,那拿什么来享受?因此,甲午之战必败无疑。
四、不一样的思维
李鸿章恐怕是中国最早面对记者的官员了,这也真是几千年未有之变局。
至于李鸿章的见识,笔者在此摘录一下李鸿章访美时记者招待会上的一些对话。
也许只有面对“一根筋”的外国人,大清帝国的官员们才能稍稍吐露自己的真实想法。
为什么呢?外国人可不是这么好哄的,讲究真凭实据,在“国朝” 吃得开的那一套瞒天过海的“空包弹”在这可打不响。
不过好在当时媒体不发达,再加上政F有“新闻检查纪律”,因此只要不拆太后的台这个大方向把握住,其他的说漏了点什么也不打紧,反正广大的清国百姓也不会知道。
要是像现在的外事活动一样都来个现场直播,很难想象李鸿章能“谈笑风生”地说出下面这些精彩的话来。
李鸿章访美,美国政F也配合着作秀,再加上普通大众对东方古国的好奇心,因此场面那是相当地大。
1896年8月28日上午9时,乘载中国外交使团的“圣·路易斯”号邮轮到达纽约港码头。
码头四面人山人海,汽船、拖船、汽艇都载满了欢迎人群。
《纽约时报》说:“人们都想一睹清国总理大臣的风采。
”
当局在港口排列了几十艘装饰一新的白色军舰。
而舰队司令邦斯将军在旗舰“纽约号”上指挥。
当“圣·路易斯”号从舰队前驶过时,舰队发出19响礼炮,一旁还有不少迎宾彩船,连大银行家摩根的私人汽艇也来凑热闹了,主桅挂满色彩缤纷的飘带。
在美方检疫官作了例行检查之后,美国东部陆军司令卢杰将军身穿礼服,佩着绶带,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