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作品消息赏析
- 格式:doc
- 大小:34.50 KB
- 文档页数:3
消息是新闻写作中最常采用的体裁,它一般是报道事情的概貌,而不是对事件的细节详细描述。
以最简短的文字传播新近发生的事实。
下面提供一篇消息范文,并对其进行赏析。
咬伤蟒蛇遭逮捕【美联社加利福尼亚州萨克拉门托9月2日电】在萨克拉门托北部社区发生的一桩人蛇撕咬案让受害者身受重伤,但受伤一方并非如你所想。
警方说,在一男子被控咬了一条蟒蛇两次后,该蛇接受了紧急手术。
安德鲁·佩蒂特警官说,警方在接到电话后于昨晚6点半赶到德尔帕索海茨社区。
之前曾有名过路人报告说,看到一男子躺在地上,也许遭到了袭击。
当警察到达现场时,他们发现54岁的戴维·申克仍躺在那儿。
但警方说,他不是遭到袭击的一方。
佩蒂特说,另一男子迎向警察,指控申克咬了其宠物蟒蛇两口。
申克涉嫌非法令蛇致残或外形受损而被捕,其保释金为1万美元。
赏析:这篇短消息的导语简洁交代了事情概况,同时留下了悬念,它仅仅告诉我们在某地发生了一件人蛇撕咬的事,有一方受了重伤。
但是却没有告诉我们到底是蛇咬伤了人,还是人咬伤了蛇,是蛇受伤还是人受伤,吊足了读者的胃口。
这样就让人饶有兴趣读下去了。
这种不把地点交代精确,也不提供时间的写法目的就是为了使导语更简洁更凝练,仅仅以“某地(大地点)发生了某事”的方式交代事件的手法,是美联社经常使用的。
第二段是消息的躯干的第一自然段,它用一句话补充了导语中留下的悬念,原来是人咬了蛇。
蛇受到了救治。
消息来源具有权威性和可信度,是“警方”提供的。
第三自然段补充了导语和第二自然段中不够详尽或没有交代的新闻要素“精确的时间”、“精确的地点”、“警官的全名”、“警方如何知晓的”、“袭击者的姓名和年龄”。
这一段还提供了现场的情景。
第四自然段一句话补充了前面没有提供的新的信息,即该蟒蛇的主人向警察指控“施暴者”,值得注意的是。
同时为了更简洁,这一句的人名都不是全称。
还有一点,它精确地补充了第二自然段的信息蟒蛇被咬“两次”为“两口”。
最后也以一句话结尾,简洁的介绍了事件的结果,交代事件的袭击者要承担什么法律责任。
对《全球最快列车驰骋南中国》赏析《全球最快列车驰骋南中国》这篇消息记者对12月26日武广高速铁路投入运营这一事件的报道。
首先从这篇消息的题目来看,题目中“全球最快”强调了这列列车在世界上的地位,抓住了新闻要点“最快”,同时隐含有了记者的一种自豪之情在内;而“南中国”三个字则强调了列车所在的地理位置,在中国的南部和武广高铁对中国南方的意义,“驰骋”二字更是补充说明列车对于中国南方交通联系的密切和通畅性。
导语开头“今天9时08分”时间精确到了分,充分表现了消息时效性——“快”这一特点,同时也说明记者采写新闻的迅速。
高铁列车要经过很多的地方,但作者选取了湖南湘潭,“全球最快列车首次驶过毛泽东故乡湖南湘潭”,新中国的第一位主席的故乡,从而自然地引出“这位开国领袖诞辰116年的纪念日”使之与开国领袖的诞辰相联系。
同时也为消息中记者化用毛主席的诗句做了铺垫。
导语虽然简短,但包含信息点广泛,大大增强了新闻的可读性。
新闻背景的应用是这篇消息的一大亮点。
首先利用背景材料制造新闻点,例如“全球最快列车首次驶过毛泽东故乡湖南湘潭”将“毛泽东故乡湖南湘潭”和“开国领袖诞辰116年的纪念日”两个背景材料与高铁驶过的站湘潭有机结合。
这一写作方法与《中国地铁列车今天穿过天安门广场》相似,将地理背景“天安门”与地铁列车运行相结合,二者分别把“天安门”和“毛泽东故乡”作为一个新闻点呈现,将时代背景与历史结合。
其次是利用不同的背景材料横向的比较来突出新闻点,例如“这条时速350公里的高速铁路,全长1069公里,比世界上一次建成里程最长的西班牙马德里至巴塞罗那高铁长出400多公里”通过武广高铁与西班牙马德里至巴塞罗那高铁的长度的横向比较,突出武广高铁的长。
记者时将武广高铁放到世界的背景中作比较,从而表现武广高铁在世界的地位,同时也暗含一种自豪之情。
另外,“与去年8月在华北平原通车的京津城际铁路相比,武广高铁在速度、技术、难度上都堪称‘升级版’”,将武广高铁放于国内的背景中与京津城际铁路在速度、技术、难度进行相比,从对比中表现武广高铁的技术水平的高度。
消息两则优美句子赏析1. 消息二则句子赏析消息二则句子赏析《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篇报道的主体是写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的经过,为何是从中路写起?何处详写?何处略写?为什么这样安排?详写和略写是作者行文的结构安排,主要为文章中心服务。
这篇消息要向全国人民报道渡江作战的成果,自然要侧重于人们关心的重要防线。
行文精粹,言简意赅。
作者只用了不到二百字,就对这次战役作了简洁又不失完整的报道。
四字词语的运用,言简意赅,生动而有气势和力度。
消息即狭义的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并引起公众兴趣的事实的简短报道。
消息有比较固定的格式,即由主到次地组织内容,高潮在前,称为“倒金字塔式”结构。
2. 八年级上册新闻两则句子赏析1.布什呼吁尽快通过金融计划(Bush Calls For Speedy Pass of Financial Plan)President Bush said "the whole world is watching" how the United States copes with this crisis. He urged Congress to avoid partisan actions that would make the bill less effective or slow its passage. The President said failure to act on the package would have "broad consequences" that hurt ordinary Americans as well as wealthy investors. Washington's actions eased investor concerns on Asian stock markets, which made strong gains by the close of Monday's trading. European shares also made gains in mid-day trading, but U.S. stocks were down as trading got underway. 布什总统说,全世界都在注视美国如何应对这次的危机。
新闻作品评析范文新闻作品评析。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进步,新闻作品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新闻作品不仅是传递信息的媒介,更是引导公众舆论、影响社会风气的重要工具。
本文将以一篇新闻作品为例,进行评析和分析。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农村教育发展》是一篇关于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的新闻作品。
文章首先介绍了中国政府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指出了农村教育在这一战略中的重要地位。
接着,文章详细分析了农村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如师资短缺、教学条件落后等。
最后,文章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建议和措施,如加大对农村教师的培训力度、改善农村学校的教学设施等。
首先,这篇新闻作品在选题上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和前瞻性。
乡村振兴战略是当前中国政府非常重视的一个战略方针,而农村教育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情况对于整个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选择这一主题进行报道,对于引起社会的关注和思考具有积极的意义。
其次,这篇新闻作品在分析问题和提出解决方案的过程中,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说服力。
文章通过对农村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如师资短缺、教学条件落后等,使读者对问题的严重性有了更直观的了解。
同时,文章提出的解决方案也是切实可行的,如加大对农村教师的培训力度、改善农村学校的教学设施等,这些措施在实施过程中能够取得明显的效果。
然而,这篇新闻作品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在报道的过程中,文章对于一些数据和事实的来源并没有进行充分的说明,这就使得读者对于报道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产生了一定的质疑。
其次,文章在提出解决方案的过程中,没有对于这些措施的实施可能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进行充分的分析,这就使得读者对于这些解决方案的可行性产生了一定的疑虑。
综上所述,这篇新闻作品在选题和分析问题上具有一定的优点,但在报道的客观性和解决方案的可行性上还有一定的不足之处。
因此,希望新闻媒体在今后的报道中能够更加注重事实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同时也要对于解决方案的可行性进行更为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新闻作品评析范文新闻作品评析。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新闻作品的传播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传统的纸媒逐渐被网络媒体所取代,新闻作品的传播范围也变得更加广泛。
在这个背景下,新闻作品的质量和影响力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以一篇网上下载最多的新闻作品为例,对其进行评析,探讨其优点和不足之处。
首先,该新闻作品的标题《全国各地积极开展垃圾分类工作》就能够引起读者的兴趣,因为垃圾分类是当前社会热议的话题。
标题简洁明了,能够准确传达新闻的主题,吸引读者点击阅读。
在新闻报道的开头部分,作者对垃圾分类工作的背景进行了介绍,简要概括了各地的做法和成效,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整体的认识。
这样的写作方式能够让读者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增强了新闻作品的吸引力。
其次,新闻作品在报道细节方面做得也很到位。
作者通过采访了解到各地的垃圾分类工作情况,并对不同地区的做法进行了比较和分析。
这样的报道方式既能够呈现事实,又能够引发读者的思考。
此外,新闻作品还通过引用专家的观点和数据统计,增强了报道的权威性和可信度。
这种全面客观的报道方式能够让读者对新闻内容产生信任,提高了新闻作品的影响力。
然而,该新闻作品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在报道的角度上,作者过于强调了各地垃圾分类工作的积极性和成效,缺乏对存在问题和困难的深入挖掘。
这样的报道方式可能会给读者一种“一切都很完美”的假象,影响了新闻作品的客观性。
其次,在新闻的结尾部分,作者没有对垃圾分类工作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缺乏对新闻事件的深入思考和总结。
这样的报道方式可能会让读者觉得新闻内容缺乏深度,影响了新闻作品的影响力。
综上所述,该新闻作品在标题吸引力、报道细节和权威性方面都表现出色,但在报道角度和深度上还有待提高。
新闻作品应该在报道事件的全貌的同时,注重对事件的深入分析和思考,增强新闻作品的说服力和影响力。
希望新闻媒体能够在今后的报道中不断改进,提高新闻作品的质量,为社会传递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优秀新闻消息作品评析
优秀新闻消息作品评析
一篇优秀的新闻消息作品应该具备以下几点:
1.准确性和客观性:文章应该准确地报道事实,不夸大或歪曲事实。
新闻应该客观中立,不带
有个人偏见或立场。
2.清晰的结构:文章应该有清晰的结构,包括标题、导语、正文等部分。
每个部分应该有明确
的内容和功能,让读者能够快速地了解新闻内容。
3.简洁明了的语言:新闻消息应该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避免使用复杂的词汇或专业术语。
读者应该能够轻松地理解新闻内容。
4.全面而详细的报道:新闻消息应该全面而详细地报道事件,包括事实、背景、原因、影响等
方面的信息。
读者应该能够通过新闻消息了解事件的全部信息。
5.权威性和可靠性:新闻消息应该来源于可信的消息来源,如政府官方机构、权威媒体等。
文
章应该提供相关的引用和证据,增加报道的可信度。
6.及时性:优秀的新闻消息作品应该及时报道事件,尽可能地在第一时间发布新闻消息。
这样
可以确保读者能够第一时间了解到最新的信息。
7.独家新闻或深度报道:如果一篇新闻消息作品具有独家新闻或深度报道的特点,能够提供读
者独特的信息或观点,那么这篇文章就更具优秀性。
综上所述,一篇优秀的新闻消息作品应该准确、客观、清晰、简洁、全面、详细、权威、可靠、及时,并具有独家新闻或深度报道的特点。
《好新闻的味道:中国新闻奖消息作品赏析》读书笔记目录一、内容简述 (3)1. 中国新闻奖简介 (4)2. 消息作品在新闻传播中的地位 (4)3. 本书的目的和结构 (6)二、中国新闻奖消息作品的特点 (7)1. 真实性 (8)2. 权威性 (10)3. 可读性 (11)4. 创新性 (12)三、消息作品的选题策略 (14)1. 社会热点 (15)2. 时事新闻 (16)4. 公众利益 (19)四、消息作品的叙述技巧 (20)1. 语言表达 (21)2. 结构安排 (23)3. 视角选择 (24)4. 情感渲染 (26)五、消息作品的细节描写 (27)1. 事件细节 (28)2. 人物形象 (29)3. 场景描绘 (30)4. 言辞运用 (32)六、消息作品的故事化表达 (33)1. 故事情节 (34)2. 人物性格 (35)4. 叙事手法 (38)七、消息作品的评论分析 (39)1. 对新闻事件的评论 (41)2. 对新闻人物的评价 (42)3. 对新闻现象的分析 (43)4. 对新闻产业的思考 (45)八、结语 (46)1. 中国新闻奖消息作品的意义 (47)2. 消息作品的未来发展趋势 (48)3. 对新闻工作者的启示和建议 (49)一、内容简述在翻阅完《好新闻的味道:中国新闻奖消息作品赏析》我深感其对于新闻工作者而言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
本书不仅对中国新闻奖的消息作品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和赏析,更从多个角度揭示了新闻报道背后的故事与魅力。
书中首先对“好新闻”的定义进行了阐述,认为好新闻应具备真实性、时效性、可读性和导向性。
作者通过对历年中国新闻奖获奖消息作品的详细分析,展示了这些优秀作品在选题策划、采访写作、编辑处理、版面呈现等方面的出色之处。
从精心挑选的新闻事件到生动讲述的新闻故事,再到深入挖掘的新闻背后的人物,每一篇作品都体现了作者对新闻事业的敬畏之心和专业素养。
在赏析过程中,作者不仅关注作品的形式和内容,还深入探讨了新闻记者的职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中国新闻奖消息类作品评析范文咱们今天来唠唠中国新闻奖消息类作品。
就拿[具体获奖消息作品]来说吧。
一、标题——抓人眼球的招牌。
这个消息的标题那可真是绝了,就像一个大招牌,老远就把人的目光给拽过去了。
标题简洁明了,一下子就点明了核心事件。
比如说,标题里直接提到了关键人物或者关键的事儿,没有那些弯弯绕绕的。
不像有些标题,看了半天都不知道在说啥,就像走进了一团迷雾里。
这个标题呢,就像是一把钥匙,让你迫不及待地想要打开这篇消息,去看看里面到底写了啥精彩内容。
二、导语——新闻的开胃菜。
导语就像是一道开胃菜,它得让人看了就有继续吃下去(读下去)的欲望。
这篇消息的导语做得特别好,它用了最简短的语言,把最重要的信息先端了出来。
就像把一盘热气腾腾、香气四溢的好菜直接摆在你面前。
比如说,它可能先告诉了你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大概是个什么事儿。
这就像是给你一个框架,后面再慢慢填充细节。
而且导语的语言特别生动,不是那种干巴巴的叙述,就像是一个特别会讲故事的朋友,一开口就把你吸引住了。
三、正文——丰富的新闻大餐。
1. 内容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正文部分那可真是干货满满。
每一个事实都像是一块坚实的砖头,严丝合缝地搭建起了整个新闻大厦。
作者肯定是做了大量的调查和采访,因为这里面的信息非常准确。
没有那种模棱两可或者含糊不清的表述。
从事件的起因、经过到结果,都写得清清楚楚。
就好比你要做一道复杂的菜,各种食材的分量、烹饪的步骤都精确无误。
比如说,如果是报道一个社会事件,它会告诉你事件是怎么一步步发展的,涉及到哪些方面的人,各方有什么反应,就像把整个事件的全貌都展现在你眼前。
2. 结构安排。
这篇消息的结构也很有讲究。
它可能采用了倒金字塔结构或者是按照事件发展的逻辑顺序来写的。
如果是倒金字塔结构,就把最重要的信息放在最前面,然后依次递减重要性。
这样的好处是,即使读者只看了前面一部分,也能大概了解整个事件的关键。
要是按照事件发展顺序写呢,就像是带着读者沿着事件发生的轨迹走了一遍,让你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徐金波吴忠新陶涛
2012年12月18日07:19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武汉12月17日电(徐金波吴忠新陶涛)年初承诺,年底“验收”。
武汉市治庸问责办公室主办的为期5天电视问政17晚正式开场,多个政府部门的主要官员现场向百姓评委交出答卷。
当晚的首场考试,那些信心满棚进场的官员却“哭着”走了出来。
武汉电视问政的出题人是普通百姓。
今年3月1日,武汉市治庸问责办公室针对百姓普遍反映的部门职责不清、新城区工业化水平不高、审批流程复杂、出租车营运秩序不规范、小餐饮脏乱差与扰民等10个方面的突出问题,让市交委、城管局等27个单位主要负责人向社会作出公开整改承诺。
武汉电视问政的评委也是普通百姓。
本期电视问政就是让50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市民代表、网民、特约评论员等,手持“笑脸”(表示满意)和“哭脸”(表示不满意),对政府职能部门的整改承诺进行“拷问”、“验收”和“打分”。
17日晚20时正式开始的首场电视问政,以“兑现承诺,优化环境——让服务更到位”为主题。
为给“考官们”留下良好的印象,武汉市委组织部部长胡志强、市政府副市长秦军、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杨泽发、市编办主任黄松如、市法制办主任李子林、市人社局局长潘汉生等6位“考生”,满脸笑容地提前了20分钟入场,并频频向现场“考官们”挥手致意问好。
在开场总结年初承诺阶段,政府官员们显得成竹在胸、高谈阔论,认为自身的工作应该得到考官们满意的笑脸。
然而,随着暗访人员将小餐饮整改存在“盲点”、卤味作坊“五味杂陈”、低价羊肉卷由鸡鸭肉混合造、民众维权遭遇多个部门推诿等问题,以短片的形式在现场一一呈现,刚刚还危襟正坐官员们再也坐不住了,纷纷做出“自我批评”,连忙道歉,甚至现场办公督促其职能部门立即查处。
轮到评委们现场打分时,虽然大多评委对政府官员一年的成绩表示“满意”,但也有评委表达“不满”,期望政府部门能够理清职责、严格落实。
而评论员犀利的点评,更是让他们在近两个小时的问政过程中如坐针毡。
场内外观众积极踊跃地献计献策,则让他们甚感宽慰。
中共武汉市纪委负责人表示,武汉电视问政就是要通过“百姓参与、百姓评说、百姓监督”的方式,让政府部门进一步理顺监管职能、落实服务承诺,从而进一步优化武汉社会发展软环境。
(完)
评析
《武汉电视问政迎“期末考”官员笑着进“哭着”出》这篇消息是记者对12月17日开始的武汉市治庸问责办公室主办的为期5天电视问政这一事件的报道。
首先从这篇消息的题目来看,题目中点名文章的关键词“武汉电视问政”,这不仅点明文章主旨而且“电视问政”本身就是一个很新鲜的词汇,所以在一开始就抓住了读者的眼球,让读者想读下去去了解到底什么是电视问政呢?然后再用“期末考”一词,以一种诙谐俏皮的语言,调侃了这场发生在年底电视问政就如同考核各个官员年终成绩的期末考。
而之后的笑着进“哭着出”则表明有些官员一开始胸有成竹去最终没有通过考核,不能交出一份令百姓满意的“期末考试卷”。
整个题目以一种形象的比喻交代了事件的经过,同时也简洁精练地概括出文章的主旨。
导语开头“12月17日”,就是事件发生的当天,充分表现了消息时效性——“快”这一特点,同时也说明记者采写新闻的迅速。
“年初承诺,年底‘验收’”恰恰迎合了题目中的“期末考”,表明是对官员一年的工作情况的考核。
之后通过寥寥几句简单地交代事件的人物、地点、经过。
语言精练简短,是典型的消息导语。
然后再在正文部分围绕整个事件展开具体详细的论述。
首先就描述了接受“考试”官员进场时自信满满的样子,他们“满脸笑容地提前了20分钟入场,并频频向现场‘考官们’挥手致意问好”,这简单地细节既刻画了众官员的神态,照应了题目中的“笑着进”,同时也为下文中的故事之后的发展埋下伏笔。
在问政的开始这些官员面的自己年初的承诺仍然“成竹在胸、高谈阔论”,但是当“卤味作坊“五味杂陈”、低价羊肉卷由鸡鸭肉混合造、民众维权遭遇多个部门推诿”等一件件与他们信誓旦旦的承诺相违背的事情发生后,他们开始“纷纷做出“自我批评”,连忙道歉,甚至现场办公督促其职能部门立即查处”,这种亡羊补牢的姿态就更显得此地无银三百两了。
之后就整体地概述了这场电视问政的结果,对于百姓来说“虽然大多评委对政府官员一年的成绩表示“满意”,但也有评委表达“不满”,期望政府部门能够理清职责、严格落实”,而对于那些官员来说“评论员犀利的点评,更是让他们在近两个小时的问政过程中如坐针毡。
场内外观众积极踊跃地献计献策,则让他们甚感宽慰”,大家各有收获。
在文章的结尾部分则通过武汉纪委负责人的话来点名这场电视问政的重大意义在于通过“百姓参与、百姓评说、百姓监督”的方式,让政府部门进一步理顺监管职能、落实服务承诺,从而进一步优化武汉社会发展软环境。
这样就在文章的处点名文章主旨,深化主题,也表现出其对整个社会民主化政治建设的重要意义。
这篇消息在叙述方式上是采用顺序结构,讲整个事件娓娓道来,语言相对朴实,略有点诙谐或者说是讽刺意味,还是比较生动形象、准确贴切的。
记者也做了简单地场景描写和细节刻画,“危襟正坐成竹在胸、高谈阔论、满脸笑容”使的那些官员的形象活灵活现地出现在读者的眼前。
另外作者选择关注这些官员的面部
表情,也显得比较新颖,尤其是对于反应民主化政治这个相对严肃的话题。
这些年随着民主化政治的建设的推进,这个话题也成为时政新闻社会新闻的“宠儿”,呆板严肃的议论使得人们对这类新闻不免有些乏味,这就需要我们学会给文章增加趣味性和可读性,不要把一些时政新闻都写的好像政治报告,乏味可陈。
但是这篇文章也并非很完美,也存在很多的不足。
比如他故事叙述过于简单,感觉他遗漏了很多的精彩的细节。
其实作为一则消息,它本应该语言简洁精练,但是本文却总给人有所保留还有很多东西没有展开的感觉。
此外他的语言用词显得过于单薄,感觉用来用去都是那几个词,比较单调,也缺乏一些亮点性的修辞,使得文章语言上有点单调苍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