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作品赏析《新闻周刊》本周人物(课堂PPT)
- 格式:ppt
- 大小:2.35 MB
- 文档页数:30
广电视角182 新闻研究导刊 Journal of News Research一、《新闻周刊》节目发展概述《新闻周刊》节目是央视新闻频道播出的一档晚间新闻杂志型栏目,属于深度报道,前身是2003年5月央视新闻频道每周六晚9点10分播出的周播性新闻杂志节目《中国周刊》。
节目一经播出,便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特点吸引了很多受众,2007年,《中国周刊》正式改名为《新闻周刊》,于每周六22点15分播出。
《新闻周刊》每期节目包含“一周新闻回顾”“本周视点”“一周人物回顾”“本周人物”“本周特写”五个版块。
其中,“一周新闻回顾”和“一周人物回顾”要求对最近七天内发生的比较重大的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进行聚焦和分析;“本周视点”则是以相对独特的视角对具有新闻价值的新闻事件进行系统评述和深刻剖析,从而挖掘其产生的深层次影响和重要的传播意义;“本周人物”则是对本周内产生重大社会影响的新闻人物进行点评;“本周特写”时长相对短,节奏相对较快,从文化的层面、人的行为方式等层面展现出这七天的历程,用特写的方式和镜头展现人物故事和事件本身,全方位展现新闻事件。
二、“本周视点”的选题(一)选题分析“本周视点”可以说是《新闻周刊》里最重要的一个版块,它属于整个节目构思和呈现的第二个版块。
时长大约在15~18分钟,表现形式是专题性的、深度的报道,因此其选材也倾向社会中关注度高的新闻。
文章所研究节目事例,选择《新闻周刊》2011年1月至6月之内的有代表性的18期节目。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2011年1—6月份,“本周视点”这一重点版块的内容基本都属于国计民生大事件,属于社会关注的聚焦性新闻。
从总体上看,《新闻周刊》节目更重视社会性这一功能,期望通过重点版块事件的解读、播出,引发全社会去思考,从而推进社会文明程度提升。
(二)选题的特点1.紧跟热点和时效性《新闻周刊》是一档“清点式”的电视新闻杂志类节目,因为时间限制,所以无法保证对所有重大、突发新闻事件进行第一时间的集中报道,因此会失去新闻的时效性。
【高分素材】《新闻周刊》人物素材陈某:“金顶”刻字后手拿登山杖,在贵州省级文物梵净山金顶摩崖石壁上刻字,被游客拍摄后上传网络,一度引发热议。
直到上周五一审现场,陈某承认其刻画行为,但认为没有造成特别严重的损害后果。
而该行为被检察机关资料和第三方鉴定,已对自然遗产地造成不可逆损害,需要他承担修复责任,并在判决生效的三十天内支付共计十二万余元的赔偿和公开道歉。
直至本周,陈某还未公开对其行为作出回应。
韩悦:全额捐赠结束实习工作即将毕业的扬州大学大四学生韩悦受疫情影响无法正常返校,曾在校当过防疫志愿者了解到,目前学院师生对防疫物资的需求,她将所获得八千元国家奖学金,购置了三万六千支医用口罩,通过物流方式寄给学院。
本周一口罩全部发放给学院师生和防疫志愿者。
韩悦表示,虽然不能返校重回自己喜欢的志愿服务行列,但想借此绵薄之力与大家在一起。
谭某:闹心之旅核酸检测阴性且拥有绿码,本周二谭某乘机从上海飞往昆明,完成落地核酸采样后进入市区。
就在当晚,其核酸复核为阳性。
因谭某活动轨迹涉及昆明四个城区的多个商圈和人员密集处,被隔离后,关于他是红码还乱窜的流言四起,还不断收到暴力短信。
周三,昆明官方发布辟谣信息,称其抵达昆明入住酒店,证实健康码行程卡没有异常。
谭某称此行影响到大家的生活,他很抱歉,在因正常出行而遭受到的网曝也很委屈。
乔燕:“折翼”女孩因乘坐的面包车自燃。
时年二十岁的乔燕身体烧伤,面积达到百分之四十八,全脸毁容。
在经历大大小小十二次手术后,虽然大部分身体机能已经恢复,但却失去双手,反复换药植皮化脓感染。
在家人的陪伴下,乔燕扛住折磨,用双脚支撑生活。
本周二,她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近三年的治疗历程,乔燕表示最需要大家把她当成正常人看待,不需过多同情和怜悯。
谈到未来她要自食其力,带家人四处走走。
白岩松点评:人在所到之处应该留下一些什么呢?比如旅游的时候就应该留下记忆,但不该留下垃圾和不该有的痕迹。
在文物保护单位上刻字,表面上是满足了自己到此一游留下的痕迹这样的一个想法,但没想到留下的是违法、违规的证据,这属于害了文物,也害了自己。
一、《新闻周刊》栏目分析1、栏目定位中央电视台《新闻周刊》栏目开播于2003年5月3号,原名为《中国周刊》,首播时间为新闻频道每周六的22:15———23:00,时长45分钟。
在2006年1月1日,《中国周刊》更名为《新闻周刊》。
《新闻周刊》作为一个周播栏目,在45分钟的时间里,它要呈现给受众一周较为重要的新闻,观众最关注的人物,为观众补上由于各种原因错过的一些重要事件。
从这几点我们就可以看出它是不同于日播的新闻节目。
七天是它的制作周期,它是站在七天的高度、以七天的视点、七天的深度来看待过去一周的新闻。
央视《新闻周刊》共有五个子板块,分别为《新闻回顾》、《本周视点》、《本周人物回顾》、《本周人物》和《本周特写》。
《新闻回顾》是第一个部分,大约用5分钟的时间来回顾这周发生的三件到四件事情,虽然事情不多,但都是经过编导精心整合加工过的,是这周以来每一件事情连续动态的综合表述;《本周视点》是一期栏目最为精华的部分,要具有足够篇幅和深度;《本周人物回顾》,大约用5分钟的时间回顾本周的4个新闻人物,这些人有可能是政界、商界也可能是体育和娱乐界的,只要是足够被大家关注的,就有可能会被入选;《本周人物》的主人公是1个人,板块时长为9分钟左右。
《本周人物》是在《人物回顾》之外另行选择的;《本周特写》,从文学上所讲的特写的突出特点是抓住现实生活中人物或事件的某一富有特征性的部分,作集中、精细、突出的描述和刻画,具有高度的真实性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2、栏目内容《新闻周刊》所回顾的新闻事件不论事情是大还是小,都是与中国普通的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
举例来说,2011年2月26号的节目中,《新闻回顾》选择了这些事件:①保障房,全面启动;②丰田召回,无关中国?③新统计“新真相”;④公安部,执法考评新标准。
2010年12月18号的《新闻回顾》的事情分别为:①新疆黑工厂,再现包身工;②浙江台州,30余名干部倒卖“房票”;③寒潮来袭猝不及防;2010年12月25号的《新闻回顾》安排:①年末地王再度频现;②山西:煤焦腐败涉近千官员;③昆明:“最短命”经适房;④公安部告破特大黑枪案。
新闻周刊人物素材事迹20227月20最新案例一:五十八岁的xxx正在直播制作水晶虾饺,尽管已经有了两百多个作品,但是每次开机她还是会有点紧张。
镜头外,不断给xxx远程指导的是她患有渐冻症的两个儿子,大儿子出主意,小儿子剪辑。
xxx的六口之家,三人一级残疾,除去每人每月发的低保和残疾人补助,再无其他收入来源。
面对生活所需,她的两个儿子建议发挥做饭专长,开启了美食博主之路。
本周一,xxx为儿子直播,背后的故事感动许多人,她说最大的愿望是好好地照顾孩子,快快乐乐地生活下去,每一天开开心心的。
案例二: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她”论坛上九十五岁的xx院院士xxx以全英文进行演讲,现场鼓励女性打破玻璃天花板,以行动争取男女平等。
因建立我国综合世界时系统而被誉为“北京时间之母”的她,在年轻时也曾吃过性别闭门羹,但是通过她的科研能力,不但拥有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以其名字命名的行星,更是成为中国天文界进入国际天文组织高层领导的第一人。
xxx表示,真正的平等是尊重个体发自内心的选择,给予每个人公平竞争的机会。
每个人向上跳一步,每代人往上走一点,玻璃天花板才会被实际行动击碎。
案例三:快速跑到底线后,双拐左右支撑,右腿甩出一记精准传球射门,身体对抗正常运动员可以做出的大部分反应,往着双拐的何忆义都可以实现。
足球场上的他却是残联的一名田径运动员。
本周三,因踢球而火的何忆义在刚刚结束不久的残奥会上取得了跳高、跳远两项赛事的银牌。
田径赛场成绩不错的他一直有个世界杯梦,他想要组织一支肢残运动员的球队参加国际上专有的世界杯。
为此他挂拐杖、单腿踢球,不断奔跑、训练,为此用坏了五十三副拐杖。
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
命运的坎诃从未让何忆义低头,反而让他往起双拐走得更远。
新闻周刊人物素材整理王旭东:执掌故宫故宫新“掌门”,为什么是他?4月8日,执掌故宫博物院7年的院长单霁翔退休,在回顾单霁翔七年故宫工作的同时,不少人感叹“下一任院长压力山大啊”。
敦煌研究院院长王旭东就是这位“网红”院长的继任者。
而在此之前,王旭东已在敦煌研究院工作了近30年时间。
1991年,敦煌研究院招地质工程人才加入莫高窟石窟保护。
在老师的推荐下,王旭东“决定去敦煌看看”。
就是这一“看”,王旭东被莫高窟独有的神韵吸引,决定留下来,从事莫高窟壁画及土遗址保护工作。
久而久之,他了解到壁画的价值,进而对莫高窟的管理、保护工作愈加用心。
2014年,王旭东接任敦煌研究院院长。
从耳濡目染到发自内心的敬畏,王旭东开始寻求如何最大限度延缓文物“衰变”。
在王旭东任院长期间,“数字敦煌”逐渐成为现实。
不过在王旭东看来,数字化手段保存文物还只是第一步。
“要通过运用数字技术为参观者带来不同的体验,尤其是吸引年轻观众的关注,让年轻人以全新的方式,接触和认识传统文化。
”在他看来,要让文物“活”起来,保护是基础、研究是核心、传承弘扬是目的。
“通过保护,最终要将文化遗产赋存的丰富而又多元的价值呈现给公众,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它,从中汲取营养。
这就是我们保护、研究、弘扬要平衡发展的基本思考。
”2017年有记者问王旭东,故宫等博物馆的文化创意非常火爆,敦煌在这方面有什么想法?王旭东的回答是,“莫高窟的价值和故宫的价值不一样,我们一定要做基于莫高窟文化价值的文化创意,故宫的成功不能复制到敦煌来,但他们的经验可以借鉴”。
应该说,在这次采访中,王旭东表现出的对于敦煌文创产品的态度是谨慎的。
他说:“莫高窟背后更多是佛教文化,是不同文明交融荟萃的多元文化,要有不一样的创意,就需要跟社会设计机构和品牌联合,但是联合也是有难度的,不是一件简单的合作。
就是要品牌设计师真正地了解敦煌,充分并且深入地理解敦煌文化艺术,这需要时间、耐心和文化积淀,这就要求我们不要太急躁。
浅析央视《新闻周刊》的栏目特色2011级广播电视新闻学一班201101081105王雪薇摘要:从2003年5月3日开始,一档全新的新闻杂志型深度报道节目《中国周刊》于每周六22:15在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播出。
2006年1月1日起,《中国周刊》更名为现在的《新闻周刊》。
作为一档周播性的新闻杂志节目,自2003 年开播以来,《新闻周刊》秉持浓缩过去七天的中国历史这一理念,在45分钟的节目时长里,一周内国内最重要的新闻、观众最关注的人物都将在节目中出现。
它不仅告诉观众过去的七天都发生了哪些新闻,更与观众一起,站在七天的高度,用七天的视角,来看待过去一周的新闻,带给观众别样的新闻解读。
本文将从《新闻周刊》的评论选题、评论内容、评论风格三个方面对其进行浅析。
关键词:评论选题评论内容评论风格CCTV 《新闻周刊》就是一本电视杂志, 在45分钟内, 汇集、梳理并解读过去一周内具有重大价值的新闻事件。
《新闻周刊》的栏目定位是:“眼下的中国,变化剧烈,选择什么样的新闻,以什么样的眼光,能将过去七天的中国浓缩在一本45分钟的电视新闻杂志里,是我们每天都在不停思索的问题。
我们经历过痛苦、困惑,我们也拥有过快乐和自信,我们追求的是希望作一本有理想、有责任感、有尊严、能够记录历史的新闻杂志,而我们更期待的是,能在与您的沟通交流中获得启迪,因为这是我们一起经历的时代。
”功能定位是通过节目对受众关注的一周热点新闻进行深度报道与追踪,解答受众对于新闻的疑惑,并且引发受众的思考和热议。
这样的定位就抓住了受众需要获得更多信息的需求,并且满足了受众的心理期望。
所以《新闻周刊》能成为国内新闻评论栏目的佼佼者。
一、栏目结构和评论选题分析(一)栏目结构《新闻周刊》由5个版块组成:《一周新闻回顾》、《本周视点》、《一周人物回顾》、《本周人物》和《本周特写》。
《一周新闻回顾》是对一周重大新闻事件的梳理和重新解读,少则三四条,多则七八条;《本周视点》则是对最具价值的一则新闻以全新的角度进行深度解读;《一周人物回顾》是对有代表性的新闻人物进行梳理和分析,包括公众人物和普通人物,并涉及政界、商界和娱乐体育界等领域,通过他们和他们身上所发生的新闻来展现当今中国的时代变化;《本周人物》是对一周内最具影响力的人物进行深度解读;《本周特写》展现了多元化的社会想象和社会事件爱你,其中很多都和百姓的切身利益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