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奖新闻作品赏析讲稿
- 格式:ppt
- 大小:6.20 MB
- 文档页数:20
诗意盎然叙大事回味悠长念古村-—赏析优秀新闻作品《留住即将消逝的村庄》广电1102 张洪乐 201120270225【背景介绍】:浙江日报记者毛广绘的《留住即将消逝的村庄——江山市历史文化村落纪行》获得了第二十三届中国新闻奖通讯类二等奖,2012年5月9日,浙江省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现场推进会在江山召开,记者随与会人员一起现场察看了江山的历史文化村落,深深感受到江山在保护古村落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十分符合中央、省委的要求。
于是,在做好一般性会议报道的同时,记者在会议间隙抓紧采访相关人物及故事,连夜加班,于第二天赶出这一通讯.文章见报后,江山干部群众反响强烈,对保护古村落的积极性更高,不断有人打电话给记者交流感想,衢州文化界人士表示:没想到党报头版头条可以这样写。
此文后被人民网、新华网、凤凰网以及《新民晚报》等多家媒体转载,影响进一步扩大,至今已有全国100多个县市3000多人到江山考察古村落保护。
浙江省委宣传部领导批示,认为在这么短的时间写出此文,而且质量不错,值得表扬。
此后,江山市委市政府制订出台了进一步加强历史文化村落保护的实施意见,加大保护力度.【赏析】:此篇文章最吸引我的地方便是文笔优美而自然,没有过多华丽的词藻,却能把人带如一个古色古香的意境之中,犹如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文章还多处运用鲜明生动的故事,营造了很强的现场感,信手拈来,寥寥数笔,人物跃然纸上,用散文的笔法,轻松的笔调,给出了历史文化村落保护的江山答案,同时以小见大,表达了呼吁回归精神文明建设的情感诉求,回味悠长,引人深思.同时本文记者打破常规散文诗般的写法,对党报的工作性报道也是一个创新之举。
接下来我将从意境意象、节奏韵律、成文速度和象征手法以小见大四个方面具体欣赏一下本文的出彩之处。
意境意象美的活灵活现重大主题活动的报道往往比较严肃,有很多文章因此流于形式,用官话讲官事,用行话讲行事。
而这篇通讯却笔走偏锋,开门见山就营造了一种散文诗般的意境,让文章具有独特的情调和境界:“在古村落日渐消逝的今天,江山市留住了她们匆匆的脚步。
第二十二届 xx 新闻奖获奖作品的xx 评析新年新面孔。
《传媒周刊》从本期起开辟新栏目《版话版语》,每周遴选出 3~4 个版面供读者赏析。
这些版面,让人眼前一亮甚至过目不忘;这些版面,记录一周来的大事或变革。
欢迎各报同行为我们推荐优秀版面。
编者按中国新闻奖——全国性年度优秀新闻作品最高奖,这是很多新闻媒体、新闻工作者孜孜不倦的追求,也是检验和推出新闻精品的最佳激励。
2012 年 12 月 19 日~ 22 日,在由中国记协主办、中国记协新闻培训中心承办的第七届中国新闻奖暨长江韬奋奖高端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以及媒体人对获得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的新闻作品进行了评析,希望通过对获奖作品的解析为提高新闻作品引导力、传播力提供借鉴。
这些获奖作品,有对宏大主题的精确把握,有对社会问题的真实展示,也有对热点话题的前瞻思考,但不论哪一篇,背后都凝聚了创作单位的集体智慧、倾注了编辑记者的大量心血。
本期《传媒周刊》在 6 版刊登部分获奖作品的创作体会,以期从中汲取经验与读者共飨。
从获奖作品中感受真实的xx对于荣获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的新闻作品来说,它们究竟有哪些与以往不同的特点和令人眼前一亮的“色彩”,又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在此次高端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以及媒体人对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的深度评析,让我们为这些问题找到了答案,也让我们读懂了这些作品以及蕴涵在其中的那个真实的中国。
小场面也能牵动大主题2011 年对中国新闻界来说似乎格外“重大”,这一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 90 周年、新中国成立 62 周年、辛亥革命 100 周年,也是西藏和平解放 60 周年。
在这一年中,还发生了很多至今依然令我们记忆犹新的大事:“ 7·动23车”追尾、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交会对接、汶川地震 3 周年 ,, 见证新闻、记录历史。
于是,在这一年度有不少获奖作品都烙有这些宏大主题的印记。
比如,《人民日报》荣获报纸评论类一等奖的《选择,凝聚在信仰的旗帜下——写在中国共产党成立 90 周年》,从马克思的故乡出发,回顾了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来中国共产党 90 年的光辉历程;荣获报纸通讯类二等奖的《青藏铁路:世界屋脊上的钢铁大通道》,就是《经济日报》在西藏和平解放 60 周年世界将目光再次聚焦西藏之际推出的精品佳作;东方网荣获网页设计类二等奖的《振兴中华民族复兴——辛亥革命百年纪念专题》,首次采用卷轴样式将辛亥革命百年历史娓娓道来;在获奖作品中有 5 篇聚焦“7·23动”车事故这一题材,连中国新闻奖评委、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学会秘书长李宏都直言“这在历届获奖中并不多见”。
第二十二届xx新闻奖获奖作品的xx评析新年新面孔。
《传媒周刊》从本期起开辟新栏目《版话版语》,每周遴选出3~4个版面供读者赏析。
这些版面,让人眼前一亮甚至过目不忘;这些版面,记录一周来的大事或变革。
欢迎各报同行为我们推荐优秀版面。
编者按中国新闻奖——全国性年度优秀新闻作品最高奖,这是很多新闻媒体、新闻工作者孜孜不倦的追求,也是检验和推出新闻精品的最佳激励。
2012年12月19日~22日,在由中国记协主办、中国记协新闻培训中心承办的第七届中国新闻奖暨长江韬奋奖高端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以及媒体人对获得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的新闻作品进行了评析,希望通过对获奖作品的解析为提高新闻作品引导力、传播力提供借鉴。
这些获奖作品,有对宏大主题的精确把握,有对社会问题的真实展示,也有对热点话题的前瞻思考,但不论哪一篇,背后都凝聚了创作单位的集体智慧、倾注了编辑记者的大量心血。
本期《传媒周刊》在6版刊登部分获奖作品的创作体会,以期从中汲取经验与读者共飨。
从获奖作品中感受真实的xx对于荣获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的新闻作品来说,它们究竟有哪些与以往不同的特点和令人眼前一亮的“色彩”,又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在此次高端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以及媒体人对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的深度评析,让我们为这些问题找到了答案,也让我们读懂了这些作品以及蕴涵在其中的那个真实的中国。
小场面也能牵动大主题2011年对中国新闻界来说似乎格外“重大”,这一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新中国成立62周年、辛亥革命100周年,也是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
在这一年中,还发生了很多至今依然令我们记忆犹新的大事:“7·23”动车追尾、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交会对接、汶川地震3周年……见证新闻、记录历史。
于是,在这一年度有不少获奖作品都烙有这些宏大主题的印记。
比如,《人民日报》荣获报纸评论类一等奖的《选择,凝聚在信仰的旗帜下——写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从马克思的故乡出发,回顾了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来中国共产党90年的光辉历程;荣获报纸通讯类二等奖的《青藏铁路:世界屋脊上的钢铁大通道》,就是《经济日报》在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世界将目光再次聚焦西藏之际推出的精品佳作;东方网荣获网页设计类二等奖的《振兴中华民族复兴——辛亥革命百年纪念专题》,首次采用卷轴样式将辛亥革命百年历史娓娓道来;在获奖作品中有5篇聚焦“7·23”动车事故这一题材,连中国新闻奖评委、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学会秘书长李宏都直言“这在历届获奖中并不多见”。
爱国和害国,只有一步之遥(奖次:二等奖项目:文字评论题目:爱国和害国,只有一步之遥作者(主创人员):冯雪梅编辑:丁先明刊播单位:中国青年报)日本政府罔顾历史,非法“购买”钓鱼岛,公然侵犯中国领土主权,激起中国民众的愤怒和不满。
几天来,我国不少城市都爆发了针对日本的示威游行。
从不断更新的微博中,可以看到这些抗议活动的进展。
然而,我们需要反思的是,在表达爱国热情的同时,如何能做到冷静克制、保持理性。
掀翻的汽车、冒烟的街道、暴戾的表情——当日本媒体幸灾乐祸地称中国抗日陷入“暴徒化”,并预测会给中国社会带来动荡时,“非理性”的抗议,正中以石原慎太郎为代表的日本右翼势力的“下怀”。
泄愤式的爱国,保卫不了钓鱼岛,更保卫不了国家利益、民族尊严。
失去了对法律底线的恪守,激情就会变成恶魔。
“义愤填膺”地打砸同胞的汽车,“同仇敌忾”地围攻在华的日本人,吃霸王餐,抢劫店铺,这些暴行,跟爱国毫不沾边。
砸车,损害的是公民的个人财产;袭击日餐店,累及无辜;抵制日货,也让国货一并受损。
全球化之下,各国的经济已经彼此渗透融合,不由分说地抵制,很可能导致“玉石俱焚”。
爱国和害国,有时候只是一步之遥,理性是两者的分界线。
钓鱼岛之争以及中日关系,错综复杂,绝非“匹夫之勇”就能了断。
愤怒和冲动,不是解决问题之道。
保持理性,才能应对复杂的局面,才能让别人明白你的利益表达,才能获得支持和尊重。
而一旦偏离了理性,再理直气壮的诉求,也会在“闹剧”中化为乌有。
以此来审视此次的游行,在谴责一些暴力行为——它们必须得到严惩——的同时,也向那些理性的参与者致敬。
15日,北京民众在日本驻华大使馆门前示威。
当日,北京市公安局就在“平安北京”的官方微博发言:“在表达爱国热情过程中,大家都保持了理性的态度,配合现场民警引导,现场秩序井然。
在此,北京警方感谢大家的配合,谢谢大家!”“贵阳新闻网”的官方微博报道:“今天(15日)的贵阳,没有人掀车、没有人破坏同胞财产,所有人都理性地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文明贵阳人,是理性的爱国者,决不会伤害自己的同胞。
标题:传神而富有魅力的“眼睛”———第十六届中国新闻奖获奖新闻作品标题辞格艺术赏析聊城大学齐如林“读书看皮,读报看题”,标题位于文首,如网之纲领,刀之锋刃,既提挈全文,又凝聚文意,给人以暗示和联想。
大凡佳作都有入情得意的题目,恰如美女簪花,相得益彰。
近日,第十六届中国新闻奖揭晓,270篇作品脱颖而出,夺得大奖。
不难看出,这些作品之所以能够赢得众多评委的青睐,制作传神而富有魅力的“眼睛”———标题,是一个重要原因。
其中,许多新闻标题没有一成不变地讲究“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等要素,而是充分考虑到新闻事实所提供的机缘,灵活运用恰当的辞格艺术激起读者浓厚的阅读兴趣,使读者在接受新闻信息的同时也获得一种美的艺术享受。
以下用实例说明这些新闻标题的制作方法。
一、形象具体人物交融———比喻、比拟、借代始动人新闻标题增强形象感,主要是通过描绘性的辞格使语义内容形象化、具体化,真切可感,比喻比拟即是;借代则突出人或事物与之相关的某方面的特征,不仅形象生动,有时还可收到诙谐有趣的效果。
比喻是人们在描述或说明事物时,通过联想,用同它相似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的一种辞格。
比喻是新闻标题形象化,字少意丰地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之一。
它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平淡为生动,化艰涩为浅显,能引起人们的联想,扩展信息的含量,增强标题的感染力、说服力。
如:①台账压垮“小巷总理”(苏州日报)②唐古拉山上“女人花”(山西人民广播电台)③高考成绩滑坡成“地震”(中国青年报)④中国亿万农民告别“皇粮国税”(人民政协报)以上几则标题都用了比喻的手法,给人与事物以生动的形象,这样的标题恰到好处地表明了新闻的内容,让人读起来饶有兴味。
“比拟”和“比喻”一样,也是使用最普通的辞格,它是把人之外的事物当作人来写(拟人),或者用写此物的词语来写彼物。
新闻标题这样写,可以造成特有的情味,使受众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捕捉它的意境,体味它的深意,甚至增深幽默、嘲讽的意味,使标题更加引人注目。
姓名:赵方学号:2009014493新闻0901 原文生死抉择惊天一坠《生死抉择,惊天一坠》是第二十一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它是网页设计,主创人员是姜长勇、张峰、王春雷,报送单位是国新办网络局,刊播单位是大众网,因为是个网页设计,必须打开网页才能看见。
网页地址为:/zgjx/2011-08/28/c_131079736.htm 新闻事件内容如下并附上网页截图:2010年5月6日晚,冯思广和中队长张德山驾某型飞机在连续起飞中发动机骤然停车,为避免飞机坠落在济南人口稠密地区,冯思广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和张德山一起果断改变飞行轨迹,自己因错过跳伞最佳时机英勇牺牲。
这是英雄冯思广,也是网页顶端这是介绍英雄事迹的网页这个是现场模拟动画这个是不改变飞行轨道的后果这个是改变飞翔轨道英雄牺牲的场景这是进入专题之后的这是网页Flash的最后对《生死抉择惊天一坠》的新闻美学赏析摘要:《生死抉择惊天一坠》网页新闻出来后,得到受众的高度关注,本文从新闻美学的角度,对此进行分析阐述。
关键字:新闻美学网页内容美真实形式美正文:2010年5月6日20时51分,济空冯思广、张德山两位飞行员为保护人民财产,在生死关头做出令人佩服的抉择,冯思广不幸牺牲,事件发生后,大众网迅速推出《生死抉择惊天一坠》专题,这个专题不同于以前的新闻报道,它是采用网页Flash来展现并还原整个新闻事件,在当今新闻消息爆炸的时代,紧紧抓住受众眼球。
这是个信息过剩的时代,传播媒介技术的快速发展,使新闻有了更多的表现手法,不仅限于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也成为广大群众获取新闻的来源,而《生死抉择惊天一坠》不只是一个网页,也是一个完整的新闻,专题一经推出,就得到了网友的好评。
尤其是flash模拟动画效果格外受到网友的关注,网页初始,专题动画演示效果已经四万多名网友点击体验,而之所以获得如此的高关注,与它的新闻美学价值是密不可分的。
一、新闻美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新闻美学是一门非常年轻的学科,以致于在很多问题上全无定论,关于新闻美学的定义也是凤毛麟角,寥若晨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