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黄疸护理常规
- 格式:docx
- 大小:15.86 KB
- 文档页数:2
黄疸的护理诊断及措施引言黄疸是一种常见的症状,主要表现为黄色素沉积在皮肤和黏膜中,使得患者的皮肤和眼白变黄。
黄疸的发生通常与肝脏、胆道或红细胞的问题有关。
护理诊断和措施在黄疸患者的治疗和护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护理诊断疼痛黄疸患者可能会出现腹痛或其他部位的不适。
疼痛对于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有很大的影响。
因此,护理人员需要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营养不良黄疸会影响患者的食欲和消化功能,导致营养不良。
护理人员需要评估患者的营养状况,并采取措施保证患者获得足够的营养。
感染黄疸患者的免疫功能可能受损,容易感染。
护理人员需要定期检查患者的体温和感染症状,并采取预防措施,如手卫生和环境清洁。
缺液黄疸患者由于胆红素排泄不畅,可能会导致体内液体积聚。
护理人员需要评估患者的液体平衡,并采取措施防止液体积聚。
焦虑和抑郁黄疸患者由于疾病的困扰和身体的变化,可能会出现焦虑和抑郁的症状。
护理人员需要提供心理支持和安全感,帮助患者缓解焦虑和抑郁。
护理措施疼痛管理•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和性质。
•针对患者的疼痛需求,使用药物和非药物疼痛管理措施。
•监测疼痛管理措施的有效性。
营养支持•评估患者的饮食习惯和食欲。
•提供易于消化的食物,分多次进食。
•监测患者的体重和营养状况,必要时进行营养补充。
感染预防•定期监测患者的体温和感染症状。
•鼓励患者进行手卫生,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维持环境的清洁和消毒。
液体管理•评估患者的液体平衡,监测尿量和体重变化。
•根据患者的液体需求,调整体液输入和排泄。
•监测患者的电解质水平,防止液体积聚导致电解质紊乱。
心理支持•提供心理辅导和支持,帮助患者缓解焦虑和抑郁。
•鼓励患者与家人和朋友交流,减轻心理负担。
•提供安全感和关怀,帮助患者建立积极的心态。
结论黄疸的护理诊断和措施对于患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提供全面的护理,促进患者的健康恢复。
新生儿黄疸护理常规一.定义是胆红素在体内积聚而引起,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重者可致中枢神经系统产生胆红素脑病,引起死亡或严重后遗症。
二.症状、体征(一)主要症状1.生理性黄疸:足月儿 2-3 天出现,4-5 天高峰,5-7 天消褪,最迟不超过两周;早产儿 3-5天出现,5-7 天高峰,7-9 天消褪,最长可延迟到 3-4 周。
2.病理性黄疸:黄疸出生后 24 小时内出现;黄疸程度重,血清胆红素>12~15mg/dl,或每日上升超过 5mg/dl;黄疸持续时间长,(足月儿>2 周,早产儿>4 周);黄疸退而复现;血清结合胆红素>2mg/dl。
(二)体征:皮肤及巩膜黄染。
三.护理问题(一)知识缺乏与家长缺乏黄疸护理知识有关。
四.护理措施(一)光疗:光疗过程中至少 2 小时翻身 1 次,保证光疗效果。
(二)喂养:黄疸期间患儿常表现为吸吮无力、食欲减退,应耐心喂养,按需调整喂养方式如少量多次、间歇喂养等,保证奶量摄入,刺激肠道蠕动,促进大便和胆红素排出。
(三)密切观察病情1.注意皮肤粘膜、巩膜的颜色,根据皮肤黄染的部位、范围和深度,评价进展情况。
2.观察体温.脉搏.呼吸及有无出血倾向。
3.注意神经系统的表现:如患儿出现拒食嗜睡、肌张力减退等胆红素脑病的早期表现,立即通知医生,做好抢救准备。
4.观察大小便次数、量及性质,如存在胎粪延迟,给予灌肠处理,促进粪便及胆红素排出。
(四)治疗实施光照疗法:一般血清总胆红素达 205.2~256.5μmol/L(12~15mg/dL)以上时使用。
若已确诊为母子血型不合溶血症时,一旦出现黄疸即可使用光疗。
使用光疗时应注意:(1)光疗箱温度应保持 30°~34℃左右,湿度 50%~60% (2)婴儿应全身赤裸,保护好双眼,会阴。
(3)除喂奶及护理操作时暂停外,应持续照射。
(4)使用光疗的副作用有发热、腹泻、皮疹、核黄素缺乏、血小板减少、青铜症等,停光疗后可自行恢复。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护理常规一、概述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即新生儿黄疸,由于体内胆红素增高引起皮肤、巩膜等黄染现象,分生理性黄疸及病理性黄疸两大类。
【临床表现】生理性黄疸的特点是:大部分足月儿在生后2~3天出现黄疸,5~7天最重,10~14天消退,早产儿可延至3~4周,一般情况良好。
病理性黄疸的特点是①24h内出现;②黄疸程度重、发展快,血清胆红素>205umol/L(12mg/d1)或每天上升>85/umo1/L(5mg/d1):③黄疸持续过久(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或退而复现,并进行性加重:④血清结合胆红素>26umol/L(1.5mg/d1)。
【特殊检查】血常规、血生化、B超、ECT等。
【治疗要点】找出引起病理性黄疸的原因,治疗原发病;降低血清胆红素;保护肝脏,控制感染:保证营养,及时纠正缺氧和酸中毒。
二、护理诊断1、活动无耐力与红细胞大量破坏引起贫血有关。
2、潜在并发症:胆红素脑病。
三、护理措施1、光照疗法护理2、病情观察(1)观察皮肤黄染的部位和范围,每天用黄疸测定仪估计血清胆红素的近似值,判断进展程度。
(2)观察患儿哭声、吸吮力、前囟和肌张力,判断有无胆红素脑病的发生。
(3)观察大小便次数、量及色泽变化,促进大便及胆红素排出。
(4)及时纠正酸中毒,根据不同补液内容调节速度,忌快速输入高渗性药物,以免血一脑屏障暂时开放,使已与白蛋白结合的胆红素进入脑组织。
3、营养支持精心喂养,按需调整喂养方式,少量多次、间歇喂养等,保证奶量摄入。
4、用药护理合理安排补液计划,及时纠正酸中毒。
根据不同补液内容调节相应的速度。
5、健康教育(1)让家长了解病情,取得家长的配合。
(2)疑诊为母乳性黄疸暂停喂母乳,已确诊母乳性黄疸可改为间隔母乳喂养,逐步过渡到正常母乳喂养,黄疸消退后再恢复母乳喂养。
(3)红细胞G一6一PD缺陷者,忌食蚕豆及制品,保管患儿衣物时勿放樟脑丸,注意治疗药物的选用,以免诱发溶血。
新生儿黄疸的护理常规好的,以下是为您创作的关于“新生儿黄疸的护理常规”的文案:要说这新生儿黄疸啊,那可是不少新手爸妈会遇到的一个坎儿。
我记得之前在医院工作的时候,就碰到过这么一件事。
有一对年轻的夫妇,初为人父母,满心欢喜地迎来了他们的小宝贝。
可没几天,就发现宝宝的小脸开始泛黄,这可把他们急坏了。
他们找到我,那紧张又无助的眼神,我到现在都还记得。
咱们先来说说啥是新生儿黄疸。
简单点说,就是宝宝出生后,胆红素代谢出现问题,导致血清胆红素浓度升高,皮肤、黏膜及巩膜黄染。
这胆红素呢,就像是个调皮的“小家伙”,在宝宝身体里捣乱。
那怎么能知道宝宝是不是有黄疸呢?这可得仔细观察。
首先,看看宝宝的皮肤,尤其是面部、胸部和腹部,如果颜色比正常的要黄,那可能就有情况了。
还有啊,眼白的部分要是也变黄了,那更得注意。
要是发现宝宝有黄疸了,也别慌。
先得确定是生理性黄疸还是病理性黄疸。
生理性黄疸一般在宝宝出生后的 2 3 天出现,4 6 天达到高峰,7 10 天就开始消退了。
要是病理性黄疸,那出现的时间就比较早,消退的也慢,而且胆红素的值会比较高。
那护理黄疸宝宝的时候要注意啥呢?首先,得让宝宝多吃多拉。
宝宝吃奶吃得好,排便次数多,胆红素就能随着便便排出去。
可别小看这排便,这就像是给胆红素开了个“绿色通道”,让它们赶紧离开宝宝的身体。
还有啊,要给宝宝充足的水分。
有时候宝宝不爱喝水,那咱们可以少量多次地喂,就像哄小宝宝睡觉一样,耐心点,总有办法的。
晒太阳也是个不错的办法。
找个阳光不太强烈的时候,把宝宝的小手小脚露出来,晒晒,但可别晒到眼睛哦。
就像我之前碰到的那对夫妇,在我的指导下,每天都小心翼翼地给宝宝晒太阳,那认真的样子,真让人感动。
另外,要密切观察宝宝的情况。
如果宝宝黄疸越来越严重,精神不好,吃奶也少了,那得赶紧去医院。
可不能马虎,这关乎着宝宝的健康呢。
护理新生儿黄疸,其实就像是一场小小的战斗。
咱们要细心、耐心,陪着宝宝一起战胜这个小麻烦。
新生儿黄疸新生儿黄疸是由于新生儿时期体内胆红素(多为未结合胆红素)的累及,而引起皮肤巩膜的黄染现象。
可分为病理性和生理性两大类。
前者可致胆红素脑病而引起死亡或严重后遗症。
【护理评估】:1健康史了解孕母自身有无肝胆疾病以及产时有无窒息缺氧史,有无家族史。
询问母乳喂养情况,是否为母乳性黄疸以及母婴血型情况。
了解患儿生后有无感染中毒症状及自身有无先天性胆道疾病。
2症状、体征评估患儿皮肤黄染的程度、范围,有无肝脾肿大的情况,有无烦躁、肌张力增高,前囟增高的表现。
3社会、心理评估家长对该病的病因治疗和预后的认识程度,有无认识不足或焦虑。
4 辅助检查及时采集标本做好各项检查,了解血清胆红素情况。
【主要护理诊断】:1 潜在并发症:胆红素脑病、心衰。
2 有体液不足的危险:与光照疗法失水增多有关3 皮肤完整性受损:与光疗引起的皮疹,结膜炎,腹泻致尿布疹有关4 知识缺乏:与患儿家长缺乏黄疸的护理知识有关。
【护理措施】:1密切观察病情,预防胆红素脑病⑴密切观察病情,注意皮肤、巩膜、大小便的色泽变化及神级系统的临床表现,若有异常立即报告医生,做好抢救准备⑵实施光照疗法和换血疗法⑶给白蛋白和肝酶诱导剂;纠正酸中毒,利于胆红素与白蛋白结合,减少胆红素脑病的发生2减轻心脑负担,防止心力衰竭⑴保持室内安静,耐心喂养,减少不必要的刺激,缺氧时给吸氧,控制输液量及速度。
⑵如有心衰表现,给与利尿剂和洋地黄类药物,并密切监测用药反应,随时调整剂量以防中毒。
⑶密切观察小儿面色表现、精神状态及皮肤完整性情况,监测生命体征、尿量及肝脾肿大情况,做好眼部护理。
3健康教育,向患儿家长讲解病情、治疗效果及预后,以取得家长的配合。
【出院指导】:1用药出院时根据黄疸情况指导应用退黄药物。
2 复查按时来院复查黄疸消退情况。
3-5天复查皮肤黄疸消退情况,肝功未恢复着一周后复查肝功。
新生儿黄疸护理常规新生儿黄疸又称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由于新生儿时期血中胆红素增高而引起皮肤、巩膜等黄染的症状。
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
生理性黄疸不需治疗,数日内可自然消退,预后较好。
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因素可引起病理性黄疸,重者可导致胆红素脑病(核黄疸),常引起死亡或严重后遗症。
一.主要护理诊断1.潜在并发症:胆红素脑病。
2.知识缺乏(家长)缺乏黄疸护理的有关知识。
二.观察要点1.观察皮肤黏膜、巩膜的色泽。
2.观察神经系统的表现,如拒食嗜睡、肌张力减退等。
3.观察大小便次数、量及性质,如存在胎粪延迟排出,应予灌肠处理,促进胎粪及胆红素排除。
三.护理措施1.按新生儿一般护理常规2.一般护理①.耐心喂养提早喂哺可刺激胃肠蠕动,促使胎粪排出,又可建立肠道正常菌群,减少胆红素的肝肠循环,有助于减轻黄疸。
患儿黄疸期间常表现为吸吮无力、食欲缺乏,应给予少量多次喂哺、间歇喂养、鼻饲、滴管喂养等,保证奶量摄入,必要时实施静脉营养。
②.加强保暖置患儿于中性温度的环境中,维持体温稳定。
体温过高应予散包降温,体温过低时用远红外辐射床、暖箱或热水袋保暖。
③.病情监测观察体温、心率、呼吸及有无出血倾向;观察患儿哭声、精神反应、肌张力、前囟张力,从而判断有无核黄疸发生;观察黄疸的进展情况,如皮肤、巩膜的色泽变化,大小便次数、量、性质及色泽的变化;观察贫血的进展情况,监测患儿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查,观察有否水肿、肝脾大等情况,判断有无心力衰竭。
④.心理护理鼓励父母尽早与婴儿接触,让他们探视、喂哺、拥抱婴儿,增强父母与婴儿的情感联结,有利于婴儿早日康复。
3.症状护理①.预防胆红素脑病,查找原因,采取相应的病因治疗。
②.按医嘱进行蓝光疗法,采用波长420~470nm的蓝光照射皮肤,使未结合胆红素在光和氧的作用下变成水溶性的异构体,从胆汁、尿液中排除,从而降低血清胆红素浓度。
③.按医嘱输入血浆和清蛋白,以增加胆红素与清蛋白的结合,预防胆红素脑病的发生;给予肝酶诱导剂(苯巴比妥或尼可刹米),诱导肝细胞增加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生成,加速结合胆红素的转化和排泄,使血清胆红素下降。
新生儿黄疸护理常规
一、执行新生儿一般护理常规、
二、一般护理:
1、环境: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
2、休息与体位:患儿应安静少动,减少惊扰。
3、饮食:合理喂养,尽早开奶,供给足够的水分、热量,食欲差而入量不足时报告医生,易吐患儿取右侧卧位。
三、病情观察:1、观察患儿的精神反应、生命体征、肌张力、吸吮力、腹胀、有无抽搐等,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做好抢救准备。
2、观察患儿的皮肤、巩膜黄疸的变化,大小便的颜色的变化,以协助判断黄疸的性质。
四、用药护理:按医嘱完成各项治疗如兰光照射、换血、输血浆或白蛋白、使用酶诱导剂,并协助观察疗效。
五、症状护理:1、保持皮肤清洁,剪短指甲,防止擦伤或抓伤。
2、患儿衣着宽松、柔软、保持清洁、干燥。
六、心理护理:患儿家长,消除紧张恐惧心理。
七、健康教育:1、出院后指导患儿定期复查。
2、合理喂养,科学护理。
3、发生核黄疸者及早给予康复治疗及护理。
新生儿溶血性黄疸的护理新生儿溶血性黄疸是指新生儿体内红细胞裂解释放出高浓度胆红素,导致黄疸的一种疾病。
黄疸是新生儿最常见的病症之一,对新生儿的生长和发育有一定的影响。
因此,在护理工作中,对新生儿溶血性黄疸的护理非常重要。
下面将以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介绍:预防、观察与干预、教育与指导。
一、预防1.孕妇保健:孕妇的保健对新生儿溶血性黄疸的预防非常重要。
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补充足够的营养,特别是蛋白质、铁和维生素,有助于提高胎儿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2.孕期检查:在孕期定期进行检查,及时发现和治疗孕妇患上的疾病,如感染、贫血等,可以减少发生溶血性黄疸的概率。
3.出生前黄疸筛查:对于有溶血风险的孕妇,可以在新生儿出生前进行黄疸筛查。
如有必要,可以进行脐带血胆红素测定,以早期检测发现可能存在的黄疸风险。
4.出生后的护理:新生儿出生后,要及时清洗身体并保持洁净,避免细菌感染,从而减少黄疸发生的机会。
二、观察与干预观察和干预是对新生儿溶血性黄疸进行护理的重要环节。
对于患有黄疸的新生儿,护理人员需要进行以下观察和干预:1.体格检查:每天对患有黄疸的新生儿进行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常规检查。
观察患儿的皮肤颜色、黄疸程度、黄疸部位等变化情况。
2.黄疸程度评估:通过观察新生儿皮肤、巩膜和黏膜的颜色进行黄疸程度的评估。
常用的评分工具包括比尔鲁官认定黄疸程度。
3.监测胆红素水平:监测新生儿血清胆红素水平,以了解黄疸的严重程度,判断治疗效果。
4.隔离护理:对于黄疸严重的新生儿,应考虑隔离护理,保持室内光线适度,避免阳光的直射。
5.促进排便:通过观察和干预,促进新生儿排便,帮助体内胆红素的排出。
6.视网膜检查:对于重度黄疸的新生儿,需要进行视网膜检查,以排除黄疸对视力的影响。
三、教育与指导对于溶血性黄疸的新生儿及其家属,护理人员需要进行相关的教育和指导,以提高其对疾病的认识和处理能力。
1.家庭护理指导:对于出院的新生儿溶血性黄疸患者,护理人员需要对家属进行相关的家庭护理指导,包括黄疸的病因、预防、注意事项等。
新生儿黄疸护理常规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时期血清胆红素浓度增高而引起的皮肤、巩膜及粘膜等黄染的症状,可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
生理性黄疸大约60%的足月儿和80%以上的早产儿都会出现。
足月儿生后2-3天开始,10-14天自然消退。
早产儿生理性黄疸出现较慢、程度重、可延至3-4周消退。
新生儿黄疸护理常规
1. 执行新生儿一般护理常规
2. 提早喂养诱导建立正常肠道菌群,刺激肠蠕动以利排便减少胆红素的
肝肠循环。
耐心喂养患儿,黄疸期间常表现为吸吮无力、纳差,护理人员应按需调整喂养方式如少量多次、间歇喂养等,保证奶量摄入。
3. 病情观察观察体温、脉搏、呼吸及有无出血倾向,尤其在蓝光照射时,加强监测次数,注意保暖,确保体温稳定,及时发现呼吸变化并积极处理;详细记录黄疸进展情况、监测胆红素;观察神经系统症状,有反应差、嗜睡、厌食、尖叫、双眼凝视、肌张力改变甚至角弓反张、抽搐等临床症状,应怀疑核黄疸的发生,应立即报告医师,协助处理;观察皮肤有无破损及感染灶,如有异常及时处理;观察脐部伤口有无出血、渗血,保持局部清洁,预防感染,每日用75%
酒精消毒脐部后,再用庆大霉素无菌纱布敷于脐部。
4. 观察大小便次数、量及性质注意尿量、尿色等,及时查尿蛋白和比重;注意大便性状、次数,及时查大便潜血,潜血阳性及时回报医师,立即禁食;如存在胎粪延迟排出,应予灌肠处理,促进大便及胆红素排出。
5. 合理安排补液计划及时纠正酸中毒。
根据不同补液内容调节相应的速度,切忌快速输入高渗性药物,以免血脑屏障暂时开放,使已与白蛋白联结的胆红素也可进入脑组织。
6. 蓝光照射者执行蓝光照射疗法的护理。
6.1. 蓝光箱的准备将蓝光箱置于有空调的病房内,将室温维持在22-28℃,检查灯管是否全亮,开灯前要先擦净灯管灰尘,以免影响光线穿透力。
将箱内温度调节到28-32℃方可将患儿放入,箱内湿度维持在45%-55%。
6.2. 患儿的准备进蓝光箱前先给患儿剪短指甲以免划破皮肤,患儿裸体卧于箱中,双眼用不透光的黑眼罩遮盖,予胶布固定,以防蓝光损害视网膜。
用长
条尿布遮住会阴部,男婴要注意保护阴囊,输液的患儿用纱布把手捆束固定。
6.3. 蓝光治疗时的护理注意体温变化新生儿的体温不稳定,可随外界温度的变化而波动,要保持箱内恒定温度。
注意患儿体温有无上升,以将其体温控制在36-3
7.5℃之间为宜。
冬季要将蓝光箱内温度调节到30-32℃,夏季箱内温度不超过30℃。
超过时30℃,若患儿出现烦躁,要注意通风降温,对体温异常者应及时处理。
6.4. 注意皮肤的护理观察皮肤黄染情况,新生儿皮肤娇嫩,易擦伤引起感染。
应保持箱内整洁,无碎屑和污染,以免刺激皮肤(特别注意脚跟的皮肤)。
要及时更换尿布,便后擦净臀部并涂以鞣酸软膏。
预防尿布疹和红臀的出现。
光疗时部分患儿会出现暂时性充血性皮疹,可适当补充B族维生素。
6.5. 注意大便及呕吐情况接受蓝光治疗的患儿可出现轻度腹泻,使胆红素从粪便中排除。
要注意大便性状、颜色,呕吐时应侧卧位,注意呕吐性质及量。
另外患儿每次喂奶不宜太饱,每次不超过30ml,以免引起呕吐。
6.6. 注意水分的补充患儿在蓝光箱内水分丢失较多,要保证水分及营养供给,补液量要比正常新生儿高20ml/kg/d。
注意输液通道的通畅。
除补液外,每日要喂奶8-12次,在2次喂奶之间要勤喂开水,尽量减少患儿水分丢失。
要准确记录出入量。
6.7. 保护眼睛要定时摘下眼罩,观察并记录有无分泌物、眼睑状态、角膜有无充血,如有异常要报告医生。
6.8. 观察病情严格交接班,加强巡视。
注意观察患儿全身状态,观察生命体征变化、黄疸的部位、范围及程度、有无腹胀、皮肤发红、皮疹、皮肤干燥、前囟凹陷、哭声、肢体活动姿势,有无四肢颤动、惊厥及吸乳能力差、神志改变。
注意有无精神萎靡、拒乳、反应差、嗜睡等高胆红素脑病的早期症状,如有病情变化应及时与医生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