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七上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第二课时
- 格式:doc
- 大小:50.00 KB
- 文档页数:3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知道地球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周期、方向;知道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
2、初步学会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昼夜更替现象;初步学会用简单的工具演示地球公转,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3、通过介绍地球运动的形式和规律,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通过讲述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地球自转、公转运动的基本特点及其所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难点地球自转产生昼夜更替现象。
教学准备地球仪、手电筒。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喜欢看姚明打篮球的同学请举手,哟!这么多球迷哇!你们是否有这样的感受:我们有时想看姚明在美国纽约的一场下午比赛现场实况转播,常常是等到晚上三四点钟呢?为什么两地的时间不一样?我们刚开学的时候,多数同学穿的是短袖,现在多数同学已穿长袖长裤了,而且每下一场雨我们就感觉一天比一天冷了?要回答这些问题,就与我们今天学习的地理知识有关了。
讲授新课:板书:第二节地球的运动一、地球的自转1、绕转中心、方向、周期教师:演示转动地球仪,并提问(1)地球怎样自转?(绕地轴不停地旋转)(2)观察并描述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师:板图讲解不同的投影图地球自传方向的表示生:同桌的两位同学演示地球的自转。
师:提醒学生注意拨动地球仪的方向一定要自西向东(逆时针)。
(3)自转一周的时间是多少?每小时转多少度?(24小时,15°)师:我们为什么感觉不到地球在转动?生:讨论、回答。
(4)昼夜的形成师:演示并讲解,教师用手电筒做光源,照射到地球仪上。
让学生观察有什么现象产生?生:地球仪一半亮,一半暗。
师:为什么?如果地球仪是透明的,结果怎样?生:答略师:同样的道理,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在任何时刻,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
因此,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白昼,我们叫它昼半球;未被照亮的半球是黑夜,我们叫它夜半球,昼夜就是这样形成的。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第一课时地球的自转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地球自转的概念及特点。
(2)理解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能力目标:利用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多媒体演示法、启发式等教学方法,使学生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和周期,理解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情感目标:(1)从“地心说”到“日心说”的发展中,领悟到科学家们追求真理的精神,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和世界观。
(2)初步形成对地球运动的好奇心和探索心理,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地球自转的定义、方向、周期和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由于地球自转所产生的地方时差。
教学设计(设计者:)教学过程设计●导入新课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寒来暑往的四季变化,都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自然现象。
那么大家知道这些现象的形成原因吗?学习本节内容后,同学们就能找到答案了。
●合作探究[板书]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展示] 课件:地球的自转。
[教师] 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并思考:地球是绕什么在不停地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怎样?(地轴,自西向东)(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加以归纳,并讲述自转的周期。
) [教师] 这里有一个地球仪,哪位同学能上来给大家演示地球的自转?(请2~3名学生上讲台演示,注意学生旋转地球仪的方向。
)[提问] 日出日落现象是怎样产生的?日月星辰为什么不西升东落?(由于地球的自转;因为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
)[讲述] 这和我们坐在向前行驶的汽车里,感觉公路两侧的树木向后跑的道理是一样的。
[提问] 昼夜的产生只是因为地球的自转吗?[演示] 出示一个较大的玻璃地球仪。
(还因为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
) [演示] 教师用手电筒照射地球仪,演示昼夜的产生,并讲解产生的原因。
然后再转动地球仪,演示昼夜更替,并讲解产生的原因。
[提问] 地球自转一周,地球表面就完成一个昼夜交替,其经历的时间是多少?(大约是24小时。
)[活动] 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6人,每组一个地球仪,一个手电筒,完成:(1)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注意昼夜是怎样交替的。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第2课时》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地球的运动》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说课稿主要围绕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两个方面展开。
教材从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周期和产生的地理现象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接着阐述了地球公转的概念、方向、周期和产生的地理现象,最后介绍了地球运动在人类生产、生活和学习中的应用。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地球的运动,他们可能已经了解了一些基本概念,但未必能深入理解其背后的地理现象和原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从直观现象中发现问题,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方向、周期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爱,使学生认识到地理知识在生产、生活和学习中的重要性,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方向、周期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2.教学难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地球运动在生产、生活和学习中的应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球仪、地图等教学辅助工具,直观展示地球的运动过程,增强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仪和地球运动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球的运动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方向、周期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3.课堂讲解:教师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掌握地球运动在生产、生活和学习中的应用。
知识点二:地球上五带的划分
1.五带划分的依据:人们根据在地表的分布状况,把地球表面划分为五个带。
2.五带的名称:①、②、③、④⑤。
3.看P14图1.9识记五带的分界线及X围:
是热带和温带的分界线;是温带和寒带的分界线。
4.各带的气候特征:热带:;寒带:;温带:。
5.各带产生的现象:
热带:;寒带:;温带:既无
又无。
(二)合作探究
22日,是北半球一年中昼长时间最的一天。
6.当太阳直射在赤道上的春、秋分日时,全球任何地方都是12小时昼,12小时夜,即平分。
7.每年12月22日前后至6月22日前后,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到了6
月22日前后是北半球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的一天;
8.每年6月22日前后至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到了
12月22日,是北半球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的一天。
活动四:读地球上的五带示意图,完成:
(1)写出ABCDE所代表的五带名称:
A、
B、
C、
D、
E、
(2)在图中纬线上填出北回归线、
南回归线、北极圈、南极圈,并给对应的
纬度加上正确的纬度符号。
(3)在图上()中填上“有”或“无”,以表示该带有或无该种现象。
(三)我的收获(学习小结,即知识结构整理归纳。
)
(四)巩固提升
1.同学们的衣柜里存放着春、夏、秋、冬四季服装,这是因为我们生活在()
2.下列节日中,某某地区黑夜最长的是()
A.六一国际儿童节。
第二课时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第二课时课标要求:●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传和公转。
课标分析概念体系行为条件行为动词行为程度地球的自转 1.14昼与夜1.16演示地球自转 1.17时间的差异读图分析说明,演示,归纳据1.16小组内演示地球自转读图1.14昼与夜说明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
读1.17归纳地球自转产生时间的差异。
地球的公转 1.18地球公转图1.19地球上的五带图 1.20地球公转演示图读图分析说明,演示,归纳读1.18用地理现象季节的变化说明地球的公转。
用1.20演示地球的公转,明确产生的现象。
读1.19明确地球上的五带形成原因,划分依据,界限,特殊现象现象等。
教材分析《地球的运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的内容有:①地球自转;②地球公转两部分。
这节内容是继第1节“地球和地球仪”之后编排的,这样编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而使学生从静态到动态的认识地球,形成完整的认识。
并为今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重难点确立依据:地球公转示意图、四季的形成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七年级学生空想象能力比较差,理解地球公转的内容难度较大。
教学重点:地球公转运动的基本特点及所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难点:四季的形成、地球公转示意图。
学情分析学生总体知识基础较差,而且本节地球公转示意图的有关知识较难理解,七年级学生空想象能力比较差,理解地球公转的内容难度较大。
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媒体演示法、启发式教学法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地球仪、手电筒教学课程:[导入]提问:地球公转旋转中心、方向和周期分别是什么?地球自转产生哪些现象?(学生一一回答)[活动]学生读P11第二段课文和图1.19,回答教师导课提出的问题。
(产生四季变化)[活动]教师引导学生读图1.19,并讨论交流,完成下表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日期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及纬度[总结]学生观察地球公转的视频,太阳有时直射北半球,有时直射南半球,有时直射赤道。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第二课时地球的公转名师教案2 (新版)新人教版[导入新课]教师提问复习地球公转运动的规律后承转:我们已知道了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更替现象,那么,地球公转会产生什么样的自然现象呢?[讲授新课]设问同学们,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时,地球是倾斜着身子,而且地轴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教师出示地球仪说明)。
假如地球是直立着身子(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90度)围绕太阳公转会产生什么自然现象呢?活动1 打比方,把讲桌比作公转轨道面,讲桌中心放一个自制的有支架的四个水平方向带有光线箭头的太阳(支架的高低要使光线箭头指向演示用的地球仪赤道为准),并把地球仪上的赤道、南、北回归线用红纸条明显地标出来。
学生小组边观察、边思考、边讨论、边记录表中内容。
4.组织学生交流各小组观察、讨论的情况后,教师指出:同学们,通过以上对比演示,使我们知道了假如地球是直立着身子围绕太阳公转,一年内我们的日常生活可就单调乏味了。
正是由于地球在绕日公转时地轴倾斜,且它的空间指向不变的转动特点,才使我们在一年内有了现在这样冬去春来的丰富多彩的生活环境。
过渡那么,一年内冬去春来的季节变化是如何形成的呢?下面我们以北半球为例,进行演示分析。
板书季节变化活动1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思考:①在同一天中,早、午、晚三个时段相比,哪个时段我们感觉到太阳光照射最厉害?(中午最厉害)那么,你能从这一现象中总结出什么规律来吗?(引导学生议论发言)使学生认识太阳光线照射到地面的角度越大,地面所得到的太阳光热能量越多,反之越少。
进而给学生说明太阳光线照射到地面的角度,就是课本中提到的太阳高度。
正午太阳高度,也就是一天中12点时的太阳高度。
太阳高度不用大小来说,而是用高低来表述,太阳高度高,也就是太阳光线照射到地面的角度大,地面获得的热量就多;太阳高度低,也就是说太阳光线照射到地面的角度小,地面获得的热量就少。
一天之中我们感到中午比早晚热,就是中午的太阳高度比早晚高,获得的太阳热量多的缘故。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公转的定义、方向和周期,并学会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公转,解释其基本的运动规律。
2、比较二分二至时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规律;利用示意图来说明五带的界限并举列说明各自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地球公转时地球上不同纬度出现昼夜长短的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2、通过阅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和“地球上的五带”图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和析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观察地球的运动,初步了解许多地理现象都与地球的运动有关,使学生认识到事物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地球公转的基本特点以及它们产生的地理现象。
2、难点:四季的形成和变化以及五带的划分。
教学方法:讲授法、探究法、实验演示法
教学用具:地球仪、多媒体课件、手电筒
【导入新课】日复一日,日有昼夜更替,这是地球自转的结果,年复一年,年有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你能说出这又是什么原因吗?这节课我们将学习地球的另一种运动形式。
[板书]二、地球的公转
(一)公转的规律
【讲授新课】和自转一样,我们首先来学习一下公转的规律
(看多媒体)同学们仔细观察公转中有什么现象?
1地球在公转的同时也在自转
2地球总是一圈一圈围绕太阳不停地公转
3地球在公转时,地轴总是倾斜的,并且指向同一个方向。
(北极星附近)
4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和自转相同。
讲述:地球绕太阳转一圈,时间正好是一年,也就是说公转的周期是一年。
地球在公转时,地轴总是倾斜的,并且通过人们观测发现,它在宇宙空间中的指向是保持不变的。
比较地球自转规律和公转规律:
大家都知道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更替的现象,那么地球在公转时又会产生什么地理意义呢?
(板书)(二)公转的地理意义
1、产生了四季(看视频观察)
(1)假设地球是直立着(地轴不倾斜)自转和公转,太阳直射点在哪里?
(直射点赤道上)
(2)假设地球倾斜着自转的同时,但没有公转,太阳直射点在哪里?
(直射点的纬度不变)
(3)假设地球倾斜着自转的同时,又公转,太阳直射点在哪里?
(公转位置不同,直射点不同,并且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如下图)
讲解:夏季正午太阳高度高,白昼时间长;冬季正午太阳高度低,白昼时间短。
这种正午太阳高低和白昼长短的变化,决定了该地得到太阳光热多少的变化,进而反映出四季的变化。
一年中正午太阳的高低变化
地面得到太阳光热的多少四季的变化
一年中白昼的长短变化
(在北半球我们一般规定:3、4、5月为春季,6、7、8月为夏季,9、10、11月为秋季,12、1、2月为冬季;南半球则相反。
)
承转:刚才我们知道了在同一个地方,季节不同,太阳光照不同;那在同一时间,不同纬度的地方,太阳照射的情况相同吗?
(板书)2、产生五带
讲述:地球是个很大的球体,在同一时间里,纬度不同的地方,受到阳光照射的情况也不同,冷热就有差别。
人们根据太阳热量在地表的分布情况,把地球的表面划分为五个带: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和南寒带。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五带是怎么划分的,各有什么特征?
学用方法指导:学习地理要善于抓住比较、抓住联系。
请看下表
板书设计: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二、地球的公转
(一)定义: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不停地公转。
(二)公转规律
1、旋转中心:太阳
2、方向:自西向东
3、周期:一年
(三)产生的地理现象
1、产生四季:春、夏、秋、冬
2、产生五带: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和南寒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