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照耀中国》名著导读
- 格式:ppt
- 大小:2.30 MB
- 文档页数:28
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知识点整理及练习一、文学常识埃德加·斯诺(1905—1972),美国著名新闻记者、作家。
他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城的一个贫苦家庭,年轻时当过农民、铁路工人和印刷学徒。
大学毕业后,从事新闻工作。
斯诺于1928年到达上海,担任《密勒氏评论报》的助理编辑,之后兼任纽约《太阳报》和伦敦《每日先驱报》的特约通讯员。
1930年以后,他为采集新闻,遍访中国主要城市以及日本、朝鲜等国家。
1936年6月,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写了大量通讯报道。
他的一生中,除了为欧美报刊写通讯稿以外,还完成了11本著作,其中绝大部分和中国有关。
他的《红星照耀中国》,又称《西行漫记》,是一部享有盛誉的报告文学作品。
1972年,斯诺因病在瑞士日内瓦逝世,遵照其遗愿,其一部分骨灰葬在中国,地点在北京大学未名湖畔。
《红星照耀中国》(《西行漫记》) 是他的不朽名著,是一部文笔优美、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被誉为“研究中国革命的经典的百科全书”。
书中以毋庸置疑的事实向全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色革命事业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
二、内容概要《红星照耀中国》主要讲述了作者斯诺自1936 年 6 月至 10 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陕北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客观地向全世界报道了中国共产党、红军以及许多共产党领袖、红军将领的真实情况。
其中毛泽东和周恩来是斯诺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体裁:纪实性很强的新闻作品。
一条主线:访问“红色中国”。
大概内容:和红军有关的人和事,和中国革命有关的事。
全书共12篇,分别为:“探寻红色中国”“去红都的道路”“在保安”“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长征”“红星在西北”“去前线的路上”“同红军在一起”“同红军在一起(续)”“战争与和平”“回到保安”和“又是白色世界”。
第一篇探寻红色中国讲述作者对红色世界的好奇,作者开始深入苏维埃红区,去探究苏维埃共和国、红军、共产党的秘密。
2024-2025学年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专题复习《红星照耀中国》作者:埃德加•斯诺(美国记者)《红星照耀中国》为了国民党统治区出版方便,曾易名《西行漫记》它是忠实描绘中国红色区域的第一本著作书中向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色革命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
《红星照耀中国》题目中“红星”象征着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色革命。
《红星照耀中国》特指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社会革命,有明显的赞誉意味。
红星照耀中国主要人物分析姓名出身外貌(原文)性格毛泽东出身农民,父亲原是一个贫农,克勤克俭,后来渐渐富裕起来。
父亲管教严格,母亲是个心地善良的妇女。
为人慷慨厚道,随时愿意接济别人,可怜穷人。
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好,颧骨凸出。
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的面孔。
他是一个生活简朴;刻苦努力,精明博学;勇于反抗,勇敢无畏;质朴纯真,真诚老实,平易近人;自尊心极强的人。
周恩来大官僚家庭。
祖父曾任清朝大官,父亲是个杰出的教书先生,母亲不同凡俗,是个博览群书的妇女。
他个人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结实,尽管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
面目英俊,身材苗条,像个姑娘。
他是一个温和文雅;忠心耿耿;吃苦耐劳;不折不挠;头脑冷静,善于分析推理,讲究实际经验的人。
有一口流利的英语朱德出生于1886年四川仪陇县马鞍场村子里,是穷苦的佃农。
他貌不惊人,沉默谦虚,说话轻声,有点饱经沧桑。
眼睛很大,眼光非常和蔼。
身材不高,但很结实,胳膊和双腿都像铁打的一样。
他是一个天性温和、爱护部下、平易近人;爱好广泛;负责,诚实可靠;聪明睿智,经验丰富的人。
贺龙他的父亲是哥老会的一个领袖,把名望传给了贺龙,因此贺龙在年轻时就闻名湖南全省。
(宴会上面对枪声面不改色)大个子,像只老虎一样强壮有力。
《红星照耀中国》名著导读知识点梳理【作者简介】埃德加·斯诺(1905.7.19---1972.2.15),美国著名新闻记者、作家。
1905年出生在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市。
1 928年来华,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
1933年4月到1935年6月,兼任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
1936年6月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
他是中国人民的真正朋友,他在弥留之际所说的一句话便是“我热爱中国”。
【写作背景】斯诺于1936年6月至10月对中国陕北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实地考察,同毛泽东、周恩来等人进行了多次长时间的谈话,搜集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第一手资料。
此外,他还深入红军战士和老百姓当中,口问手写,对苏区军民生活、地方政治改革、民情风俗习惯等做了广泛深入的调查。
4个月的采访,他密密麻麻写满了14个笔记本。
同年10月底,斯诺带着采访资料、胶卷和照片,从陕北回到北平,经过几个月的埋头写作,这部纪实作品终于诞生了。
【纪实作品】是记录人与事真实情况的作品,其基本特点是用事实说话。
这类作品,或是记录历史,或是叙写现实,其内容必须是真实的,不能凭空虚构。
【作品简介】《红星照耀中国》为了在国民党统治区出版方便,曾易名为《西行漫记》,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一部文笔优美、纪实性很强的报告文学。
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 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
它是世界上第一本忠实描绘红色中国的著作,使西方世界第一次了解中国共产党,该书让西方世界明白了由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一个全新的中国将出现在世人面前。
【书名解读】书名“红星照耀中国”中,“红星”代指中国共产党,也可以指共产主义。
“红星照耀中国”即共产主义之光照耀中国,强调中国共产党给中国带来了光明。
《红星照耀中国》名著导读书籍简介《红星照耀中国》又称《西行漫记》,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一部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
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
全书共12篇,主要内容包括:关于红军长征的介绍;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主要领导人的采访;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政策,红军的军事策略;作者的整个采访经历和感受等。
《红星照耀中国》以毋庸置疑的事实向全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色革命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着全中国。
阅读此书,要把握好以下几个要点:1.熟读斯诺对革命伟人的报道,了解他们的思想经历及性格特征;2.了解长征始末;3.了解红军的生活、军队制度与政策等内容;4.学习革命精神,学会在当今社会加以运用。
第一二篇@初中生家长章节简介作品的第一章节,首先提出了一些未获解答的问题(中国共产党究竟是怎样的人等问题,意图深入了解红色中国),在去西安的慢车上,作者与老人和青年探讨红军的相关话题,在到达西安之后拜访了国民党的重要人物(杨虎城、邵力子等,交代了张学良的革命经历),交代了西安的局势,见到了鼎鼎大名的邓发(中国共产党秘密警察的头子。
),终于在黎明之前离开西安府。
第二章作者写在去保安路上的见闻,通过与普通农民的谈话写出“红匪”和“白匪”的区别,记叙了第一次遇见大名鼎鼎的红军指挥员周恩来并与其交谈的经历,了解到周恩来的一些生平经历,从李长林口中得知贺龙二三事,了解陕北当时的一些风貌。
重点章节:1.汉代青铜(张学良的革命经历,了解西安事变的背景。
)2.造反者(重点读作者对周恩来的印象与评价及周恩来人个人经历。
)3.贺龙二三事(贺龙的革命经历及人物特性。
)阅读练习一、填空题。
1.《红星照耀中国》又名____________,是____________国著名记者___________的不朽名著,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
一、作者简介埃德加·斯诺于1905年出生在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市,他的父亲开了一家小印刷厂,但他却走上了一条与父亲截然不同的道路,成为世界著名记者。
埃德加·斯诺于1928年来华,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同时兼任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
1936年6月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
二、写作背景斯诺于1936年6月至10月,对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实地考察,他同毛泽东、周恩来等进行了多次长时间的谈话,搜集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第一手资料。
此外,斯诺还实地考察,深入红军战士和老百姓当中,对苏区军民生活、地方政治改革、民情风俗习惯等作了广泛深入的调查。
之后斯诺带着他的采访资料、胶卷和照片从陕北回到北平,经过几个月的埋头写作,这部伟大的报告文学作品终于诞生。
三、内容梗概《红星照耀中国》(Red Star Over China),又名《西行漫记》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是一部文笔优美,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
作者真实记录了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的情况,先后被译为二十多种文字,几乎传遍了全世界。
作者通过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贺龙、彭德怀等,以及广大红军战士、农民、工人、知识分子的接触交往,了解了革命根据地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生活各方面的真实情况,准确生动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的斗争业绩。
全书共12篇。
四、分篇介绍第一篇:探寻红色中国斯诺在中国的七年间, 关于与中国红军、苏维埃和共产主义运动有关的问题,一直得不到令人满意的答案。
所以当1936年6月斯诺得到一个能够亲身进入红区、打破持续 9年的新闻封锁的机会时,他义无反顾地决定这次冒险。
一天午夜, 斯诺登上了去西安的火车。
当时西北天花、霍乱、伤寒、斑疹和鼠疫流行, 因此斯诺在出发前在臀部和腿部注射了这些传染病的疫苗。
《红星照耀中国》导读课教案教学目标:1、浏览目录,了解作品的写作顺序和主要内容,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2、了解长征途中发生主要事件,阅读人物故事。
初步感受红军的精神。
3、选读书中报道彭德怀的相关章节,了解人物特点和精神。
4、激发学生学习长征精神,树立崇高的理想和信念,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
课前准备1.预习《红星照耀中国》第一篇《探寻红色中国》,第五篇《长征》。
2.教师准备埃德加-斯诺采访路线图。
3.教师准备长征途中发生主要事件图片及红军人数卡片。
4.教学 PPT准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播放视频:湖南卫视《红星照耀中国》埃德加-斯诺宣传片。
这就是今天我们将要探讨的内容。
二、作者简介埃德加·斯诺(Edgar Snow,1905.7.19--1972.2.15),美国著名记者。
他于1928年来华,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
1933年4月到1935年6月,斯诺同时兼任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
1936年6月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
抗日战争爆发后,又任《每日先驱报》和美国《星期六晚邮报》驻华战地记者。
1942年去中亚和苏联前线采访,离开中国。
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的前言中写到:(课件显示)“中华天朝的红军在地球上人口最多的国度的腹地进行着战斗,九年以来一直遭到铜墙铁壁一样严密的新闻封锁而与世隔绝。
千千万万敌军所组成的一道活动长城时刻包围着他们。
”中国共产党究竟是什么样的人?有什么不可动摇的力量推动他们豁出性命去拥护这种政见?他们运动的基础是什么?是什么样的希望,什么样的目标,什么样的理想,使他们成为顽强到令人难以置信的战士?共产党怎样穿衣?怎样吃饭?怎样娱乐?怎样恋爱?怎样工作?……师:伟大的埃德加-斯诺将给我们揭开了红军神秘的面纱,让我们认识了一群人物,知晓了一段历史,并振奋一种精神,更给我们播下一颗将发芽开花的种子。
红星照耀中国读书笔记哎,说起《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那可真是一本让人心潮澎湃的好书啊!这本书就像是个老朋友,坐在你对面,一边抽着旱烟,一边给你讲那些红军战士们的故事,听得人热血沸腾,又感慨万千。
一开始翻开书页,我就被那股子“接地气”的劲儿给吸引了。
作者埃德加·斯诺,他不光是个洋人,还是个懂咱们中国心的大记者。
他笔下的红军,不是高高在上的英雄,而是一个个有血有肉、有笑有泪的普通人。
就说那长征吧,哇塞,那可是咱们中国历史上的一段传奇啊!你想想看,红军战士们穿着草鞋,背着干粮,翻雪山、过草地,愣是把那些看似不可能的路给走通了。
这中间,有多少艰难险阻,多少生死离别,可他们愣是咬牙坚持下来了。
这种精神,简直就是“打不死的小强”,让人不得不佩服!而且啊,这些红军战士们还特别有情有义。
他们对待老百姓,就像是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
每到一处,都忙着帮老百姓干活、治病、教书,真是“雪中送炭”啊!老百姓们看在眼里,暖在心里,纷纷把红军当成了自己的救星。
这种鱼水情深,真是让人感动得眼泪哗哗的。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那些小战士们。
他们虽然年纪不大,但个个都是好样的。
有的小战士在战场上英勇杀敌,毫不畏惧;有的小战士则在后方默默奉献,为前线的战士们提供有力的支援。
看着他们那稚嫩却又坚定的脸庞,我仿佛看到了祖国的未来和希望。
当然啦,《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里讲的可不仅仅是红军的故事,还有咱们中国的历史、文化、民俗等等。
读着读着,我就感觉自己好像穿越了时空,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虽然那时候的生活条件很艰苦,但人们的精神世界却异常丰富和充实。
他们有着坚定的信仰和追求,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而努力奋斗。
现在回想起来,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就是: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挑战,我们都不能放弃自己的信仰和追求。
就像红军战士们一样,只要心中有光、有信念、有坚持,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困难、实现自己的梦想。
所以啊,《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不仅是一本历史书、一本故事书,更是一本激励我们不断前行的精神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