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服饰文化交融的产物_和服
- 格式:pdf
- 大小:108.93 KB
- 文档页数:4
和服与唐装姓名:吴刘瑱学号:2009302660010学院:国际软件学院专业: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和服与唐装都是大家比较熟悉的名字。
在如今各式各样的文化更趋向于交融的时候,它们的不同境遇,或与该引发我们的深思:中国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该如何同步提升自己的软实力,真正成为一个大国强国。
和服现在一般指日本传统服装。
在江户时代以前,和服被成为“吴服”。
和服源于中国汉代吴地的吴服。
中日的史书都有多处记载:汉帝给应神天皇赐了两名吴地的织女,吴织媛死后被当做吴服大神在吴服神社祭祀。
这是和服最早的起源,而后来日本贵族服装受唐代影响较大,通常被称为“唐服”,平民服装被成为吴服。
不管是唐服或吴服,可以看出,和服的发展都和中国文化脱不开关系,是文化交融的产物。
对于唐装,则和很难给出明确界定。
有人认为指汉族服装,有人认为指唐代服饰,很多外国人则一直以为唐装是唐人街上特有的服装,而那些实际上是清代马褂演变来的,当属满族服装。
这里我就冒昧把唐装和和服相对,作为中国传统服装的代称。
无论如何,不可否认,唐装的文化正在慢慢被外来文化所侵蚀。
今天在日本,平民庆祝节日时多穿吴服,即一般意义上的和服,而皇族礼服仍以唐服为主,偶尔穿着吴服。
日本每年的成人节,当年满20岁的年轻人会穿上和服到神社拜谒,参加庆祝活动。
不少到日本旅游的中国女性,似乎都要感受一下和服,并拍照留恋。
在网上也不难找到很多中国女星穿和服的写真。
去年武大樱花节期间,更有一对母女穿着和服在樱花树下拍照。
不过她们当场受到十余人的围攻。
如今在中国大街上见到唐装的机会已经很少了,唐装的出现似乎参杂了更多的政治意味。
在一些和中国有关的国际会议上,外国国家领导人为展示友好穿过唐装,也有外国明星穿唐装受到媒体追捧的。
但唐装已经不是我们的服装了。
今年的10月16日,成都的一女子穿着汉服(曲裾)上街,被一群大学生误认为是和服遭到围攻,最后被迫在公共场所脱下汉服。
我们已经不认识自己的传统服装了,悲哉中国!哀哉唐装!唐装只能算中国浩瀚灿烂的传统文化中的一点,失落的中国文化也很难用一个唐装就能代言。
和服——日本文化的浓缩和服——日本文化的浓缩日本和服作为一种独特的传统服饰,承载着丰富的日本文化内涵。
它不仅在日本历史上有着悠久的传统,同时也体现了日本人民对于和谐、优雅和自然之美的追求。
和服是日本文化的浓缩,展现了日本人民对于传统价值观和审美标准的珍视。
和服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六世纪,源于中国的汉服。
在日本,和服从最初的穿着方式演变为具有特定款式和形式的服装,成为了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不同社会阶层的人穿着有着明显的区别。
而现在和服已变成了日本的代表性服饰,常见于特殊节日、婚礼和传统演艺活动中。
传统的和服包括多个组成部分,如袖口、腰带和蓬莱等。
每个部分都有着独特的名称和用途。
和服的摆放也有着严格的规范,所使用的腰带必须紧密结绑,以展现身材曲线。
这些细节都体现了日本人对于完美和谐的追求。
和服的材料非常考究,常见的有丝绸、绢和汉服等。
设计上,和服体现了对于自然之美的崇尚,常以花卉、瀑布和鸟类等自然元素为纹饰。
这些纹饰细腻而富有层次感,传达出日本人对于自然和生命的崇敬之情。
和服的颜色也有着特定的象征意义,例如红色是富兴和喜庆的象征,白色则代表纯洁和祥和。
这些颜色的选用与日本人对于平衡与和谐的追求密切相关。
和服的穿着和维护也有一套独特的流程,需要细致的技巧和耐心。
首先,和服的穿着需要严谨的步骤,包括固定腰带、穿着襦袢、系着袴等。
其次,和服在清洗和保养上也有一套独特的方法,需要采用特殊的洗涤剂和手法。
这种细致入微的处理方式体现了日本人对待和服的敬重和对细节的追求。
和服的传统仪式活动中更是充满了日本文化的内涵。
例如,成人式是日本的一个重要节日,年满20岁的年轻人在这一天会穿着传统的和服,参加庆祝仪式。
这个仪式不仅代表着他们进入成年,还象征着责任和自立。
由此可见,和服作为日本文化的一部分,中承载了日本人文化认同和传承的重要意义。
总之,和服作为日本文化的浓缩,体现了日本人对于传统价值观和审美标准的追求。
和服的细腻之美、和谐之道以及对自然与生命的崇敬之情,与日本人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和服是中国的还是日本的
和服是由中国汉唐服饰演进到日本,然后经过了若干变化后出现的一种服饰文化,其在日本比较盛行,但本质上是借鉴了中国古代汉朝和唐朝服饰的,所以它的归属在不同的人看来答案不一样。
亚洲很多国家的穿着都有中国服饰的影子,因为我们国家历史悠久且影响深远,对周边国家的穿着、饮食以及文化等等都有较大的影响,所以无论是韩国还是日本的民族特色服装里,都离不开中国服饰的元素。
和服分为留袖、振袖、小纹、访问、素色、付下等等不同种类,它的主要构造是挂衿、本衿、左右之前身顷、袖、诀、左右衽、剑先、身丈、绗丈等等组成,而且工艺的发展变化较多,并且有专门的做工和标准,而像上方就是最传统和典型的和服。
1。
和服的由来日本传统服饰和服是怎么来的和服的由来:和服是日本民族的传统服装,它是在依照中国唐代服装的基础上,经过1000多年的演变形成的。
日本人将他们对艺术的感觉淋漓尽致地表现在了和服上。
和服种类繁多,无论花色、质地和式样,千余年来变化万千。
不仅在男女间有明显的差别(男式和服色彩比较单一,偏重黑色,款式较少,腰带细,附属品简单,穿著方便;女式和服色彩缤纷艳丽,腰带很宽,而且种类、款式多样,还有许多附属品),而且依据场合与时间的不同,人们也会穿不同的和服出现,以示慎重(女式和服有婚礼和服、成人式和服、晚礼和服、宴礼和服及一般礼服)。
和服本身的织染和刺绣,还有穿著时的繁冗规矩(穿和服时讲究穿木屐、布袜,还要根据和服的种类,梳理不同的发型)使它俨然成了一种艺术品。
设计师不断在花色和质地上推陈出新,将各种大胆的设计运用在花色上,使现代印象巧妙地融入了古典形式之和服的历史:传说中日本神治时代有位依邪那歧命神,他在举行祓除(用斋戒沐浴等方法初灾求福)之事时,常常脱去上衣、袴、带,裸露身体。
据后人考证,传说中描述的神治时代相当於日本的原始社会时期,那个时代日本人生活的遗址现已发现数千处,其分布区域,北起北海道,南至九州,几乎遍布全日本。
原始社会的日本人以群体方式过著迁徙不定的生活,主要的生产活动是狩猎和采集(不要总是想到帝国时代去)。
也许就是在那个时代,日本人开始了用动物的皮毛或者树叶加工御寒,走出了裸露的时代。
在绳文式文化时代后期(日本新石器时代,相当於前800-前500年)和弥生式文化时代(日本使用弥生式陶器的时代,相当於前300-300年),日本出现了两种基本的服装式样。
一种是套头式圆领衫,造型类似於今天的圆领针织套衫;另一种是对襟式,门襟采用左衽,领尖至腰间,等距两初用细绳系结扣接,袖子为筒形袖,长度在膝以上。
与上衣配套的还有袴、领巾、於须比。
袴原指穿在下身遮掩於上衣内的一种裆布,但是这裏的袴是指有腿部连接的类似於裤子的下装。
20世纪前后中国和⽇本传统服饰⾊彩异同分析2019-06-23【摘要】旗袍作为中华⽂化代表,既承载服饰⾰新变迁历史,亦见证了⼀代⼜⼀代社会变⾰;和服作为⽇本的传统民族服装,有着⾮常⾼的辨识,代表着⽇本独有的东瀛⽂化。
本⽂以20世纪前后中国民国旗袍与⽇本明治时期和服的⾯料⾊彩为研究对象,从同⼀时期的政治、经济、⽂化与科技技术发展背景的⾓度出发,对⽐两国⼥性传统服饰⾊彩的同⼀性与差异性的历史特征,并以同⼀时期传统婚礼旗袍为例具体阐述其⾊彩特征差异。
本⽂通过对特定时期两国⼥性传统服饰⾊彩演变规律的分析,希望能对中国旗袍在民族⽂化推⼴进程中的新型运⽤加以探索,并助⼒旗袍在申请世界⾮物质⽂化遗产之路上向前迈进。
【关键词】民国旗袍;明治和服;⾊彩异同;民族⽂化形象推⼴[中图分类号]J52 [⽂献标识码]A20世纪初期的旗袍是中西⽅⽂化交融的产物,是中国现代⼥性旗袍的雏形。
作为与旗袍在东⽅服装史上拥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本和服,经过长久年⽉的演变,其⾊彩所蕴含着的丰富意义远远超出了单纯颜⾊运⽤。
笔者提取与民国旗袍对应的⽇本明治时期和服作为对⽐研究对象,其原因⼀在于明治时期⽇本和服基本成型;⼆在于该时期年代相对不甚久远,相关的实物资料保存尚完整,有理可依,有据可循。
作为中华国粹⽂化的旗袍,⽬前并未被列⼊世界⾮物质⽂化遗产。
其结果或多或少地反映了旗袍在世界之林的知名度与影响⼒不⾜,关于其理论研究体系有待完善。
因此,本⽂试图总结出20世纪前后旗袍与和服的⾊彩运⽤的历史,从⽽得出旗袍与和服使⽤⾊彩的史实与偏好,深层次探究旗袍与和服在申报世界“⾮遗”过程中的差异与可鉴之处。
⼀、20世纪前两国传统服饰⾊彩体系概述(⼀)中国旗袍⾊彩体系概述1.旗袍⼊关前的⾃然⾊彩机制旗袍,满语称“⾐介”,古时泛指满、蒙男⼥所穿之袍。
因满族⼈多为“旗⼈”,所穿之袍即由此被称为旗袍。
[1]12旗袍由满族妇⼥的长袍演变⽽来,被誉为中国服饰⽂化的代表作。
大家好!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中日服饰交流总结大会。
在此,我谨代表本次交流活动的组织者,向所有参与本次交流的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中日服饰交流,源远流长。
自古以来,我国与日本在服饰文化上就有着深厚的渊源。
今天,我们共同回顾这段历史,总结交流成果,展望未来合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中日服饰交流的历史渊源1. 历史背景中日服饰交流起源于古代的丝绸之路。
公元7世纪,日本开始学习我国唐朝的服饰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日本和服。
此后,两国服饰文化相互借鉴、相互影响,形成了独特的交流史。
2. 交流内容(1)服饰设计:我国服饰以汉服为代表,注重礼仪、寓意和审美。
日本和服则强调自然、简约和舒适。
两国服饰在色彩、图案、款式等方面都有所交融。
(2)服饰材料:我国服饰常用丝绸、棉麻、丝绵等天然材料,日本和服则偏爱和服绸、棉、麻等。
两国服饰材料相互借鉴,形成了独特的工艺。
(3)服饰文化:中日服饰文化都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和历史底蕴。
通过服饰交流,两国人民加深了对彼此文化的了解和尊重。
二、中日服饰交流的成果1. 文化传承中日服饰交流使两国服饰文化得到了传承和发展。
日本和服在吸收我国服饰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我国汉服也在吸收日本和服的优点后,焕发出新的活力。
2. 经济效益中日服饰交流促进了两国服饰产业的发展。
我国服饰企业通过学习日本先进的设计理念和管理经验,提升了产品质量和品牌形象。
日本服饰企业也借助我国庞大的市场,实现了业务拓展。
3. 人文交流中日服饰交流增进了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
通过服饰展览、讲座、交流活动等形式,使两国人民更加了解彼此的文化,为民间友好交往奠定了基础。
三、中日服饰交流的未来展望1. 深化交流合作中日服饰交流应进一步深化合作,共同推动两国服饰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我们可以通过举办联合设计、共同研发、人才培养等方式,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2. 弘扬传统文化中日服饰交流要注重弘扬传统文化。
从旗袍与和服浅析中日古代审美文化作者:徐嘉卉来源:《大观》2016年第12期摘要:中日两国作为隔海相望的友邻之邦,自古在文化与经济交流上便互通有无。
时至今日,中日之间的文化渊源已然历史悠久,不管是风俗文化,还是衣食住行都不可避免的存在着浓厚的关联性。
在此其中,服饰之间的审美特色在长期的文化交流中逐渐染上了彼此的特点,其既有文化互通的交互性,又存在地域文化不同的差异性。
对此,本文为了解中日古代审美文化的特色与特点,着眼于旗袍与和服的发展历史,分析二者之间的审美的异同,并就此了解旗袍与和服反应的中日古代审美特征。
关键词:旗袍;和服;中日文化;古代审美;赏析研究中日两国自古便是一衣带水的隔海邻邦,翻看中国历史资料,最早关于日本的介绍来自于班固的《汉书》,在其《地理志》一章中标注了“乐浪海”上的倭人诸国,即现在的日本九州一带。
而据《后汉书》记载,中国最早与日本通商往来可追溯到光武帝时期。
早在公元57年,光武帝赐以印绶,拉开了中日长达两千年的交流往来。
在不断通商交流的过程中,中日文化产生过摩擦、碰撞及融合,直至明治维新之前,二者已然达到水乳交融,并在融合发展过程中逐步产生了共性与差异。
而这其中,自唐朝服饰影响而发展至今的日式和服,其深受汉族文化影响,并融合了自身民族精神入服饰文化之中,最终形成了匠心独运的日式审美;而在我国,在清文化影响深远的基础上,满族旗袍作为我国古代代表服饰之一,同样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一大审美特色。
对此,本文以分析中日古代审美文化为目的,探究旗袍与和服的发展历程与审美异同,从而明晰二者所反馈出的中日古代审美文化特色。
一、中国旗袍的发展史中国旗袍的发展历史要追溯到清政府统治时期,就《辞海》中对旗袍一词的解释来看,旗袍的兴起源自于满洲妇女的着装,并在随着时间演变的过程中,成为现代中国极具代表性的服饰之一。
旗袍的款式自清满时期便大同小异,即使经历了时代的变革也依然沿用着传统的款式基础,即立领,右开襟,随身形,衣下摆过膝,两侧开衩,并分长短袖。
2006年12月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4期第39页————————————收稿日期:2006-04-18作者简介:汪郑连,女,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服装学院(浙江宁波315211)中日服饰文化交融的产物:和服汪郑连摘要:和服是日本的国服。
人们往往以为和服源于日本,是日本本土服饰,有着其本身完整的产生、发展体系。
其实,和服从面料的形成、款式的产生、纹样的演变及色彩的配置到配饰的选用都与中国服饰,尤其是唐代服饰有着密切的联系,和服是中日服饰文化交融的产物。
关键词:服饰交流;中国;日本;和服;纺织技术;款式;纹样;色彩中图分类号:TS941.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9751(2006)04-0039-03和服是日本的国服,因为日本人口中的90%以上都属于“大和”民族,故取其名。
和服历史悠久,即使从其最终定型的室町时代算起,和服也有了600多年的历史。
明治维新以前,日本人不论男女,不分场合,都穿和服。
和服种类多,不仅有男女和服之分,未婚、已婚之别,而且有便服、礼服之异。
和服在日本又被称为“着物”,它既能护体,又有欣赏价值,尤其是妇女的和服色彩艳丽,式样美观,腰部还束有漂亮的宽幅带子,简直就是艺术品。
人们往往以为和服源于日本,是日本本土服饰,有着其本身完整的产生、发展体系,但根据历史资料,从和服面料的形成、款式的产生、纹样的演变及色彩的配置等方面来看,日本与中国在古代的频繁交流对和服的形成产生了关键性的作用,和服是中日文化交融的产物。
一、纺织技术于中国引进日本是个岛国,四面环海,地域狭窄,与外部世界相对隔绝,在交通不甚发达的情况下,日本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比中国缓慢了1000多年。
当公元前3世纪秦始皇统一中国时,日本还处在原始社会时期。
据《古事记》、《日本书纪》、《埴轮图集》、《古语拾遗》等文献记载,日本绳文式文化时代后期和弥生式文化时代的服装材料多用原始植物纤维,如楮布、麻布、棉粗布、藤布、科布等[1]。
直到应神时代,秦人和汉人由于种种原因经朝鲜半岛去日本以后,日本的养蚕织绸业得到显著发展。
应神天皇十四年(283年),百济的通融王率秦一族移居日本,献上绢帛,天皇赐大和的朝津马土地,令织绸布,传授中国式的绢品技术。
两年后,百济的照古王又献上名为西秦的织工。
为了改变日本列岛上居民衣着的纺织与缝制技术十分落后的现状,应神天皇又派阿知使主等人去中国江南吴地,寻求缝衣女,学来织绫技术。
据《姓氏录》载,在仁德天皇时代,曾把秦人分置各郡,让他们养蚕织绸,传授技艺。
此后的允恭天皇时期,为促进纺织事业的发展,朝廷下令将原制绢的工人集中一处,统一管理,赐姓服部连。
在日本的“秦人”、“汉人”,不仅推广了养2006年12月第4期第40页蚕织绸的方法,而且传播了织锦、纺花技术。
据说,织锦起源于中国周代,汉时,织锦传入日本。
雄略天皇七年(463年),日本自百济邀请织工定安帮令其在河内(今大阪)织锦,在同一时期,还出现了以红色为特色的蜀江锦“经锦”和彩色的“纬锦”,粗绵的“倭锦”和“大和锦”。
在中国南朝文化影响下,雄略天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养蚕织绸事业的发展,希望日本也成为中国那样“衣冠之邦”。
雄略天皇十二年(468年),日本曾派使者来中国的江南聘请缝衣技工。
十四年正月戊寅,又派使者延请身怀技艺的人。
吴地派了技工去日本,送去“手末才伎,汉织,吴织及衣缝,兄媛,弟媛等”[1]。
中国纺织、服装技术的传入,改变了日本“其衣横幅,但结束相连,略无逢,……。
作衣如单被,穿其中央,贯衣头之”[2]的简陋的衣着方式。
后来出土的古坟时代的陶俑(埴轮),已是女穿成套的裙服、男着裤的形象。
名闻遐迩的日本博多织品,亦与中国有着不解之缘,据《博多记》载,承天寺僧人来唐时,有一名为弥三的人随同来华,在广东学习了织缎的技艺后归国,试织成功了流传至今的博多织品。
公元604年,圣德太子颁布“十七宪法”,其中写到“其不农何食,不桑何服”。
由于“秦人”、“汉人”的加入,日本朝野的努力,日本养蚕织绸业很快发展起来。
再加上中国机织和缝衣工人的指导,日本也生产出了类似我国南方特色的纺织品。
日本最早出现的棉织品据专家鉴定,可能是中国制品。
据《日本后纪》里讲述了关于棉籽传入日本之事,但由于栽培方法的不当和气候等原因,均未结出果来,所以未获得推广,棉花及棉制品依然靠进口。
在16世纪中叶,棉花才正式在日本栽培成功,至江户时代被推广。
明代万历年间,在长崎的中国人,向当地居民传播了中国弹棉弓的制作及使用方法。
这种制棉法,一直延续到明治大正年间。
棉籽种植成功和棉布的广泛应用,使日本服装材料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由于棉布比麻布柔软贴身,穿起来易于吸汗且舒服自如,加之染色方便,所以不久就取代了麻布,成为主要衣料。
二、和服款式自中国移植据史书记载,远在公元3世纪前后就出现了和服的雏形。
当时日本人穿的衣服只是一块布,中间开个洞,穿着时只须将头套入中间即可。
史书曾这样记载:“用布一幅,中穿一洞,头贯其中,毋须量体裁衣。
”[3]这种服装可以说是和服的最初形态。
但是日本大和民族是一个十分善于学习的民族,为了直接吸收中国的先进文化,早在隋唐时期,日本天皇就曾经先后4次派出遣隋使、19次派出遣唐使(其中到达的15次)来中国学习。
使团人数多时达到五六百人,其中有留学生、留学僧随行。
他们广泛地学习吸收中国的政治法律制度、文学艺术、儒佛道学、教育科学以及社会风俗,包括服饰文化。
为了在政治上加强皇室集权,排除豪族,使古代日本从部落式的氏族制度逐渐完成为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推古朝十一年(603年),日本颁布了“冠位十二阶”。
宫廷制定的冠服和朝服的制度,模仿中国隋代的服装制度:服装为立领,改右衽为左衽,筒袖衣,下穿白表袴,系带并垂结于前,布料选用粗厚棉绸,以服色区别等第贵贱[4]。
公元701年,日本政府颁布包括律6卷、令11卷的《大宝律令》。
在《大宝律令》中明文规定制作衣服要仿照中国服装式样,决定制衣用冠,都要仿效中国确定的着装制度。
根据这一规定,无论男女,在仪典时悉用礼服;出入宫廷着朝服;无位者进宫穿制服。
宫廷朝服模仿唐代朝服,比如天皇冕有12旒,用彩线穿组珠玉,重垂于前后;衣服为大袖,红地,绣有日月星辰、华虫、稚、虎、猿等8章和龙、山、火等花纹图案的衮衣御衣(龙袍);下裳白地,上饰藻、米等4章;玉带分为长经、段绥,上饰玉佩。
文职官员头戴冠冕,穿大袖上衣,小袖内衣,下着外裤,里裤,脚穿朝靴,腰佩腰刀,手捧朝笏。
宫廷女子也要在小袖内衣的外面罩正装唐式衣服。
《续日本纪》载,天平二年庚午,天皇下诏:“自今以后,天下妇女,改旧衣服,施用新样。
”中国汉族衣襟为右衽,于是日本在养老三年(719汪郑连:中日服饰文化交融的产物:和服年)亦下令“天下百姓右襟”。
在解释《养老令》的《令义解》中,甚至对缝衣的方法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同时,遣隋、遣唐使积极传播在华见闻,力主服饰改革。
718年,日本遣唐使团回国拜见天皇时,全体成员都穿着唐皇赏赐的朝服,这新颖服饰光彩夺目,使文武百官十分羡慕,因此日本天皇下令着模仿唐朝服饰。
天平宝字六年(762年),原遣唐使吉备真备在带宰府监造棉制袄、胄各20250具,完全仿效唐朝新式样,按五行配色。
弘仁九年(818年),曾经来唐学习的菅原清公奏请朝廷规定天下礼仪,男女悉仿唐制,五位以上的位记都改汉式。
据《唐书・东夷传》记载,日本文武朝时的遣唐执节使粟田真人来唐,衣着“犹中国户部尚书,冠进德冠,其顶为花,分而四散,身服紫袍,以帛为腰带”。
承和九年(842年),仁和天皇又下诏令:“天下仪式,男女衣服,皆依唐法,五位以上位记,改为汉样,诸官殿院堂门阁,皆着新额。
”至此,日本服装可谓完成了中国化的改革。
三、和服纹样色彩源于中国日本和服的花纹与我国唐朝服饰花纹有着历史渊源。
和服又名“唐衣”、“唐草”、“唐绵”等,也说明了这一点。
古代日本的服装几乎都是素地,不绘图案,随着隋唐文化的传入,自天平胜宝年间(750-756年)兴起的服装用的花纹发展到平安时代已具有独特的图案风格。
和服上有些图样,明显受中国传统思想影响,如平安时代天皇的冕服,上衣绘有日月星辰、龙凤虎猿,御裤上半黑色的花纹,是受《礼记》的影响;有些图样,是在中国图案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如云鹤、波涛、菱、桐和蔓草等图案,多在我国唐时传入日本,平安时代的艺人在此基础上予以加工而成。
和服用的图案中,由中国传入的松竹梅和动物图案居多,且颇受欢迎。
代表瑞兆的龙、麒麟、凤凰的图案,不仅装饰朝廷礼服,而且出现在农民、渔民喜庆节日的服装上;民间艺人手工染织的牡丹与狮子的友禅棉布坐垫就绘有鹤、龟与松的图案,镰仓时代发展为鹤龟松梅图案,到了室町时代又增加了竹。
《礼记》载,天子服装因季节而颜色不同,按季节、阴阳五行,分为青、赤、黄、白、黑五色,推古天皇十一年(605年)圣德太子颁布“冠位十二阶”。
按阶位用冠,从上至下是德(紫)、仁(青)、礼(赤)、信(黄)、义(白)、智(黑)。
这6种颜色和冠位又分别为大小两种,共十二阶,这种以色彩的区别显示等级的上下不同的特点与中国的礼制可谓一脉相承。
四、和服配饰受中国影响《大宝律令》不仅对服装,而且对鞋袜亦有明确的规定。
《大宝衣服令》的“无位制服”之条中规定,有姓庶民可以穿普通的草鞋,但“家人奴婢”之条中,则不见此类文字,可见他们是没有这种资格的。
而草鞋的编制方法是由中国传入日本为朝廷所采用的。
在《大宝军防令》“兵士”之条中,规定士兵穿“唐式草鞋”,并要求士兵自己编织。
木屐,类似我们俗称的“趿拉板儿”,一般板下前后安有两齿,是穿和服时服用的一种独特的履。
根据记载,木屐在中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在中国文献资料中,也不乏木屐的记载。
《急就篇》颜师古注中有“屐者以木为之而施两齿,所以践泥”之语。
《古乐府》中有“黄桑柘屐蒲子履,中央有丝两头系”的诗句。
《南史・虞玩之传》曾记载“一屐着三十年,奚断以芒接之”。
《晋书・宣帝记》中还有穿木屐征战的记载:“关中多蒺藜,帝使军士二千人,著软材平底木屐前行。
”在宋代,京师长者都穿木屐,仕女出嫁亦以漆画制的彩屐为奁。
日本木屐的起源,与中国木屐究竟有何关系,虽然没有可靠的资料佐证,但是,据志怪小说《搜神记》中描写中国古代木屐云:“昔作屐,妇人圆头,男子方头,盖作意欲别男女也。
”而日本的木屐式样也多为方形,妇女也常用圆头木屐,而且,日本自古便将木屐写作“足下”,这些不得不令人深思中日两国木屐的亲缘关系。
另外,和服的配饰还有布袜、装面、扇子,这些都与中国的服饰文化习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此不再赘述。
参考文献[1]日本书纪・卷十四[M](下转第59页)(六)通过职业技能鉴定引导学生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建立和职业资格证书考核在高职院校中的推广,有力地引导着高职院校的实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