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的关系
- 格式:pdf
- 大小:2.02 MB
- 文档页数:10
【专题概述】本阶段时间界限为960年到1368年,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北宋的政治、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金与南宋的对峙、宋代经济的发展、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元朝的政治、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以及科技与中外交通。
政治上:中国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以汉族为主的两宋政权和蒙古族建立的元朝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战争一度频繁,但各民族交往交流密切,进一步走向融合;同时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相互交织。
经济上:这一时期是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的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均超过了前代,经济重心完成南移,南宋时南方已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
文化上:达到高度繁荣,以宋词元曲为代表,科技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和火药的推广均出现在这一时期。
【时空纵横】【阶段特征】辽宋夏金元是我国从多民族政权并立走向国家统一的历史时期。
政治方面:北宋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采取重文轻武的治国政策。
行省制度是元朝巩固统一的一大创举。
经济方面:两宋时期ꎬ社会经济蓬勃发展,城市和国内外贸易空前繁荣;经济重心南移于唐朝中期开始,于南宋时最后完成。
思想文化方面:宋元时期文化继续领先世界,宋词、元曲等新的文学艺术形式繁荣。
【知识建构】【专题线索】阶段特征:辽、宋、夏、金、元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基本特征是民族政权并立,民族交融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
这一时期,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江南经济发展起来,赶上并超过北方。
(1)政治:①从民族政权并立(辽、北宋、南宋、西夏、金)走向国家统一(元)。
②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发展(重文轻武政策、行省制度)(2)经济:①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②商业活动突破坊市界限。
③“交子”的使用,标志着商品货币经济发展到空前水平(3)民族关系:民族政权并立,是我国古代民族交融的高潮时期(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重点记背)1、建立:(时间),后周大将赵匡胤(宋太祖)在陈桥驿发动兵变,以为东京,作为都城,称北宋。
儒学发展的新阶段——理学(理学理学有两种意思,可以指古代的理学,也可以指现代自然科学的理学,古代的理学是指宋朝以后的新儒学,又称道学。
嘉祐治平年间(1056年—1067年),理学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形成了王安石(荆公)新学、司马光(温公)朔学、苏轼的蜀学、二程(程颢、程颐)兄弟的洛学(含张载的关学)为代表的理学四大派;现代科学上所说的理学通常是指研究自然物质运动基本规律的科学,如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天文、地质、地理等等。
)理学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是宋代主要的哲学思想。
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朱熹继承了北宋哲学家程颢、程颐的思想,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后人称之为程朱理学。
其核心内容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第一性的;“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
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因此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这实际上是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
理学起源宋元明清时期的哲学思潮。
又称道学。
它产生于北宋,盛行于南宋与元、明时代,清中期以后逐渐衰落,但其影响一直延续到近代。
广义的理学,泛指以讨论天道性命问题为中心的整个哲学思潮,包括各种不同学派;狭义的理学,专指程颢、程颐、朱熹为代表的、以理为最高范畴的学说,即程朱理学。
理学是北宋以后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理论表现,是中国古代哲学长期发展的结果,特别是批判佛、道哲学的直接产物。
理学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它持续时间很长,社会影响很大,讨论的问题也十分广泛。
理学对儒学的发展体现在?理学对儒学的发展体现在吸收佛、道思想,完成对宇宙、自然的思考,弥补了孔孟儒学的不足和缺陷,简言之,理学使儒学成为可解释万事万物的哲学,只是这种解释与儒家伦理直接联系,使理学继续为封建统治所用,在元朝时成为官方哲学理学研究内容概括说来,理学讨论的问题主要有:①本体论问题,即世界的本原问题。
宋元时期(960~1368年)【总特征】封建社会继续发展和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的时期政治:封建国家从分裂割据、若干民族政权并立到走向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
战争一度频繁,但各民族交流密切,进一步走向融合;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很尖锐。
经济: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坊、市界限被打破,商品经济活跃,经济重心南移,海外贸易有重大发展。
民族关系:民族融合出现又一次高潮。
文化上:儒家思想体系化和思辨化,形成新儒学即理学;文学艺术商品化和世俗化;科技成就领先世界。
绘画艺术有很高的成就。
【具体史实】(一)政治1.宋朝(1)中央: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其长官为宰相;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2)地方:抽调各地精兵充实中央禁军;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设转运使收地方财权。
2.元朝行省制度(地方行政制度)(1)目的:为改变宋朝地方无权、人浮于事的局面;加强对辽阔疆域的统治。
(2)内容: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外;设宣政院管理西藏地区;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
行省之下,分别为路、府、州、县,边远地区设置宣慰司进行管理。
(3)影响: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它的创立,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二)经济1.农业(1)灌溉工具:宋朝出现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
(2)耕作制度:江南地区形成一年两熟或一年三熟的作物熟制。
(3)农作物:外来农作物品种的引进和推广,引进占城稻。
(4)经济重心:南宋时全国的经济重心由北方转移到南方。
2.手工业(1)制瓷:宋朝时,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出现了五大名窑;(2)纺织:①宋代丝织品品种繁多,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图案生动活泼;②元代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
3.商业(1)宋朝:①地域限制被打破:坊、市界限被打破,市可随处开设;城郊和乡村的“草市”更加普遍;全国出现较大的市镇如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四大商业名镇。
[宋代莉]宋代时期的民间社团:多为保境抗敌的军事会社两宋时期不仅阶级矛盾相当激化,民族矛盾也十分尖锐,从宋王朝建立到最后灭亡,其北方始终存在着不同的少数民族政权,且彼此间的关系常常处于战争、对峙、侵扰的状态。
异族的蹂躏、盗贼的烧杀、溃卒的劫掠等等,使北方民众自发倡议组织起来,建立以保卫乡里为目标的民间军事会社,金人入侵中原后,逐渐发展为抗金义军团体。
笔者将具有这方面性质的民间武装会社称为保境抗敌之社。
1.弓箭社弓箭社大约出现在宋景德年间,“自澶渊讲和以来,百姓自相团结为弓箭社”。
弓箭社的正式成员均为主户,一定区域范围内的主户们结为一社,“不论家业高下,户出一人”,自相推举家资丰厚、武艺高强的人担任社的头领,称之为“社头、社副、录事”。
弓箭社的组织与训练相当严格,规定其成员“带弓而锄,佩剑而樵”;所立赏罚,“严于官府”;同时“分番巡逻,铺屋相望,若透漏北贼及本土强盗不获,其当番人皆有重罚”;平曰里器甲鞍马都是装备停当,随时准备迎击北寇的侵袭,这样方可做到“遇其警急,击鼓,顷刻可致千人。
”2.买马社买马社最初出现于北宋初期的北部边境地区。
在受宋控制的地方武装力量——河东忠烈、宣勇中,出现了部分自愿结社买马的乡兵。
宋朝采取“官助其直”的方式,提倡并支持乡兵们社买马,于宋太宗至道元年(995年)间组建了一支新的禁军——广锐马军。
结社买马之制在河东成功后,被宋朝迅速地推广于陕西、河北等地。
宋朝利用买马社的形式,在五六年内组建了一万余人的马军,故宋真宗对河东买马社的这一成就赞叹说:“广锐三十指挥各自买马,甚利国家”。
3.忠义巡社忠义巡社最初起于河朔频遭战乱蹂躏地区,“河朔之民愤于兵乱,自结巡社”。
其制度为:每五人为一甲,五甲为队,五队为部,五部为社,各有长。
至五社则为都社,有正及副。
如两都社及万人以上,择土豪二人为都副总辖。
其借补官之制,则万人以上,成忠郎;千人以上,保义郎;八百人以上,承信郎。
自甲长至总辖,三岁递迁。
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是一、主要矛盾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随着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转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各种社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近代中国主要矛盾: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
前者是民族矛盾,后者是阶级矛盾。
二、两对主要矛盾之间的关系:一是当外国列强向中国发动侵略战争时,阶级矛盾降到次要地位,民族矛盾上升到主要地位。
二是当外国侵略者同中国封建政权相勾结,共同镇压中国革命,尤其是封建地主阶级对人民的压迫特别残酷时,中国人民往往用战争的形式反对封建政权,这时阶级矛盾就上升为主要矛盾。
三是国内战争发展到直接威胁帝国主义在华利益以及中国封建地主阶级统治时,外国列强往往直接出兵,镇压中国人民,援助中国反动派,这时帝国主义和国内封建主义完全公开站在一条战线上。
近代中国的民族民主革命,就是在这些矛盾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起来的。
中国人民近百年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就是为了解决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推动中国社会前进。
三、扩展资料:近代中国的本质和主题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同时中国也在资本主义列强的入侵和不平等条约的屈辱中开启了现代化之门。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也是中国现代化的起点。
中国近代史是中国逐渐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从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并最终赢得民族解放的历史。
从另一个意义上说,是世界走向中国、中国被迫走向世界的历史,也是中国艰难走向现代化的历史。
中国近代史,是中国社会发生大变动的历史,无论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从国内生活到国际关系,变化的广度和深度,都是过去所有王朝无法比拟的。
这段历史在中国历史长河中虽然短暂,却是中国从传统农业社会走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时期。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知识网络][重难突破](1)儒家的“仁政”“有教无类”等思想:具有和谐意识,对于调节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作用,对今天倡导的人本理念具有借鉴意义;孔子等人的教育思想为今天推行全民教育、素质教育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2)道家的“无为”思想:主张顺应自然,对于增强环保意识,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价值;道家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3)法家的法治、变革思想:对于当今中国的法制建设具有借鉴意义;法家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4)墨家的“兼爱、非攻、节俭、尚贤”思想:成为今天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尊重人才的重要思想来源。
3.正确评价董仲舒的新儒学(1)“大一统”主张有积极意义,反映了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加强和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对今天祖国统一大业的实现有重要现实意义。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虽有利于思想统一,维护中央集权,但限制其他学术流派发展的做法不可取,应当鼓励各种学术思想的自由争鸣。
(3)“君权神授”和“天人感应”学说属于唯心主义,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和防止暴政。
(4)“三纲”充满封建意识,应当摒弃。
“五常”推崇仁、义、礼、智、信,抛弃其中的封建成分,就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信”是今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迫切需要。
4.儒学独尊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1)对汉代政治: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局面,削弱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2)对民族精神:思想统一于儒学,儒学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
这种民族精神是维护统一、阻止分裂的强大思想武器。
儒学以仁义为主,强调人伦关系,对于抵制宗教有一定的作用。
(3)对学术文化:一方面,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对学术、思想的发展有钳制作用;另一方面,尊儒又提倡文化教育,提高了知识分子在社会上的地位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