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美育在语文学科中的渗透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7
略谈语文教学中美育的渗透语文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语文教学中融入美育元素, 既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又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能力。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是十分必要的。
在本文中,我将从美育理念的内涵、美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具体体现以及美育对学生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我们来谈谈美育的内涵。
美育是在审美体验中培养学生的美学情感、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 打开学生的艺术眼界, 让他们在感知美的过程中愉悦身心, 促进个性的全面发展。
美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习惯, 为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美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具体体现。
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的重要途径, 同时也是美育理念得以贯彻的重要平台。
在语文教学中,美育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美育在语文课程中的投射。
语文课程中的文学作品、诗词歌赋等文本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重要载体。
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理解、鉴赏文学作品, 培养他们的美学情感和艺术鉴赏能力, 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参与诗歌创作、故事编写, 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
其次, 美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语文教学的内容丰富多样, 可以通过美术作品、音乐作品、戏剧表演等多种形式,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例如, 在教学《红楼梦》时, 可以让学生欣赏不同版本的绘画作品, 感受各种语言表达艺术, 进而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美育在语文评价中的体现。
美育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 所以在语文教学中, 评价也不再仅仅是对语言文字表达技巧的考核, 还要注重对学生艺术创造力和审美能力的评价。
通过给予学生充分的创作空间和自主发挥的权利, 并在评价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创造力的肯定,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美育对学生的影响。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都有积极的影响。
首先, 它可以激发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热爱, 提高他们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
教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美育是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和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促进德、智、体、美等和谐发展。
” 所谓美育, 就是通过形象熏陶启迪感染学生, 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的灵魂。
教师的教学过程, 特别是语文教学, 都与审美教育有着不解之缘。
将美育渗透到语文教学活动中, 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获得美的感悟, 受到美的熏陶, 完善自我, 在心理、思想等方面得到升华, 从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那么, 教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呢?现从以下几方面谈谈:一、赏析词句, 品味语言美我们中国的汉语言生动优美, 博大精深, 它表情达意的准确与细腻在世界上是罕见的。
语文教材是美的载体,它以其多姿多彩的艺术形象、凝练生动的文学语言和热情洋溢的抒情色彩集中体现了艺术作品的美, 所选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语言精品, 不仅具有典范性, 而且各具特色: 有的讲究韵律格式, 表现出一种形式美; 有的朗朗上口, 洋溢出一种韵律美; 有的浓墨重彩, 描绘出一幅景观美; 有的满怀深情, 歌颂出一种人文美, 无一不蕴含着美的成分, 无处不闪烁着美的光芒。
因此, 我们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品味和欣赏, 从而感受美的熏陶, 提高美的享受。
二、创设情境,感受意境美兴趣是学习的力量和源泉。
兴趣来源于寓教育于娱乐之中。
让学生学习中感到精神和谐, 这就要创设好审美情境。
对课文的欣赏实践, 教师要指点门径, 启发和引导学生去揣摩语感, 以景生情, 从情联想到境。
为此, 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意境, 制造气氛, 表情范读, 看图描述,配乐朗诵等多种艺术手段, 以情动情, 使语文教学上升到一个更完美的境界。
如教学《荷花》一课时, 教师可创设情境, 学生随着轻柔的音乐来到“荷花池”边。
通过画面的展示, 再加上生动的配乐朗诵, 把学生带入到课文所描写的意境之中。
三、熏陶感染, 体悟情感美语文美育也要靠感情的“渗透”及审美实践的感染和陶冶来实现。
略谈语文教学中美育的渗透语文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被赋予了更多的教育意义。
而美育作为艺术教育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在语文教学中开始逐渐得到重视和渗透。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或者写出优美的文字,更是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人文精神和创新能力。
语文教学中美育的渗透体现在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理解上。
语文教学中,老师会带领学生们一起去品味古诗词、现代诗歌、小说等文学作品,通过阅读欣赏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文学素养。
通过欣赏文学作品,学生可以感受到语言的魅力,理解作家的意图,培养对美的追求和感受。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比较、分析、评价,不断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培养自己的情感品味,拓展自己的文化眼界。
语文教学中美育的渗透还体现在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上。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除了需要理解文学作品外,还需要学习如何进行创作。
教师可以通过指导学生进行写作,让他们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达对美的追求和表达自己的情感。
学生可以通过模仿、提炼、创新,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意识。
通过语文创作,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想象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语文素养。
语文教学中美育的渗透还体现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上。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会引导学生关注当代社会和人文精神,引导学生去了解和思考人文关怀、社会责任和公益行为等内容。
通过文学作品和课外阅读,学生可以了解到人类情感的丰富性、社会对人的影响,培养出关怀、关爱的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语文教学,学生可以深入理解文学作品中的人文精神,感知到人文的温暖和社会的责任,培养出高尚的情操和社会责任感,成为具有社会担当的时代新人。
语文教学中美育的渗透是一个全方位、立体化的过程。
通过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理解、语文创作的锻炼和培养、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可以在语文教学中实现美育的渗透。
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更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人文精神和创新能力,使他们成为具有高尚情操和社会责任感的文学人。
略谈语文教学中美育的渗透
语文教学作为学生语言表达与沟通能力的培养,既关注语言文字的学习,也强调人文素养的培养。
而美育的渗透则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与审美能力。
本文将从文学欣赏、文字艺术以及写作创作三个方面讨论语文教学中美育的渗透。
在文学欣赏方面,语文教学可以通过教授经典作品,引导学生从中感受美的力量。
学生可以阅读名家名作,欣赏文学的优美语言、丰富想象力与深刻思考。
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挖掘作品的情感表达,思考作品所展现的美和价值观。
通过文学欣赏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其情感表达能力。
在文字艺术方面,语文教学可以教授一些书法、篆刻等文字艺术知识。
学生可以通过学习书法,体会汉字的美丽,感受笔画的韵律。
通过篆刻的学习,学生可以感受到古代文字的庄重与神秘。
通过文字艺术的学习,培养学生对文字的敏感度和对美的追求,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写作创作方面,语文教学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创作活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学生可以写一些故事、诗歌、记叙文等,通过自由创作,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创作中发现美,培养学生对语言的驾驭能力和对美的感知能力。
通过写作创作的过程,学生不仅可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更可以培养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语文教学中美育的渗透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文学欣赏,学生可以感受到文学的美和人文精神;通过文字艺术的学习,学生可以感受到文字的美妙和文字艺术的独特魅力;通过写作创作的过程,学生可以培养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语文教学中应注重美育的渗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略谈语文教学中美育的渗透1. 引言1.1 语文教学与美育的关系在语文教学中,美育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传授文字知识和语言技能,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情感体验。
美育的渗透可以使学生更加全面发展,不仅在语文学科上取得优秀成绩,更能够提升其人文素养和情感修养。
语文教学和美育的结合,可以为学生打造一座美丽的知识殿堂,让他们在语文课堂中感受到文学的魅力,激发他们对文字、字画、音乐等各种艺术形式的兴趣。
语文教学与美育的关系密不可分,只有在美育的引领下,语文教学才能更好地实现其教育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审美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
在未来的语文教学中,美育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和更美好的未来。
2. 正文2.1 语文教学中美育的内涵语文教学中美育的内涵包括了对语言文字的审美理解和鉴赏能力的培养,以及对文学艺术作品的欣赏和抒发情感的能力的培养。
美育在语文教学中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语文,感受美的力量,提高审美情感,培养美的情操,形成对美的欣赏、理解和创造能力。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内容不仅包括了文学作品的欣赏和解读,还包括了语言文字的韵律美、修辞美、表达美等方面的培养。
通过学习诗词、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学生可以感受到语言的魅力,体会到文字的美好,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和语言艺术修养。
通过美育的教育,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和感知美的能力,让他们在语文学习中不仅增长知识,更重要的是提升人文素养,塑造更美好的人格。
在语文课堂中,美育的内涵将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引导学生从文字中感知美的力量,激发学生对美的热爱和追求,从而达到更高层次的文化修养和人文素养。
2.2 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美育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美育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教师可以通过选取具有美感的课文和文章,引导学生感受诗情画意,培养学生对美的认知和欣赏能力。
教师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朗读、演讲等,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产生情感连接,并深入体验作品所呈现的美感。
语文教学中美育因素的渗透语文教学中美育因素的渗透语文教育是学生认识世界、反映现实和表达思想的重要途径,是学生人格、智能、能力、习惯、兴趣等方面的综合塑造。
美育是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为了培养人们的美的情感、审美能力与体验、艺术表现与创造能力而进行的一切活动的总和。
如何将美育因素渗透到语文教学中,以提高语文教育的质量和效益,是我们必须认真面对和探讨的问题。
一、渗透目标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美育的渗透目标是什么?首先,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修养。
在教学中逐步建立起“立足文本、开拓心灵”“品味美感、追求卓越”的意识。
其次,是提高学生语文表现的艺术性、认识表现的艺术性、阅读的艺术性与写作的艺术性。
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语文表现的美学素养,同时增强他们创新意识,使之在语文学科中通过创新不断拓展自己的审美和创造力。
此外,还需要借助美育,更好地引导语文教学导向人文、综合、探究的方向。
最后,要培养学生成为独立、自由、卓越的“艺术性思维者”,通过语文教育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真正使学生成为对生活有独特感悟和洞见的文化人。
二、渗透方法对于语文教学中美育的渗透,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呢?首先,应该加强美育知识的教学。
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具有高水平的美育知识,对美育进行深度探讨,通过讲解、演示、分析案例等方式,让学生了解美育的知识,引导学生在这方面进行深入的思考与探究。
其次,要注重阅读,建立思辨性阅读的原则。
通过阅读开展形式多样的讨论、辩论、读书笔记和综合性写作等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和认识文本中的美学元素,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
此外,要注重实践性学习及差异教学,鼓励学生进行各种美化表达,如书法、画画、摄影、舞蹈、音乐、文学作品、口语表达等实践学习,让他们能够通过实践来感受美化表达的过程和思维逻辑的脉络。
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性,采取差异性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美育知识。
最后,要推动跨学科深度融合,加强与艺术学科的融合和交叉,将美育渗透到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去,使之成为全校教育的一部分,不断提高学校综合素质教育的水平。
略谈语文教学中美育的渗透语文教学中美育的渗透,是指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培养学生自我审美和美的鉴赏能力,达到培养美好人格和全面发展的目的。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谈语文教学中美育的渗透。
第一,加强课文选择与教学。
语文教学中,教师在选择课文方面要做到注重文学性、审美性与实用性。
同时,要注重教学方法的丰富多彩,引导学生在文学作品中感受人生、挖掘内涵、发掘美好,从而在感性认识和美感体验中,培养学生美的情趣和审美意识。
第二,注重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文学鉴赏。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欣赏、鉴赏文学作品,并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具体实践中,可以让学生深入研读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并要求学生在理解其中的寓意的同时,对其语言运用、范畴划分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究,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第三,利用文体多样化,提高文学素养。
语文教学中常常涉及到文章写作、口语表述等方面,教师要通过丰富多样的文章体裁,如议论文、说明文、新闻报道、小品文等等,引导学生多读多写,从而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创造力。
同时,教师可以利用课外阅读、语文角等课外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阅读的兴趣和习惯。
第四,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启发学生对生活、对文学、对人类社会的情感理解与表达。
同时,可以采取多种情感教育的方法,如兴趣教育、责任教育、情感教育等,让学生对美好事物产生情感共鸣,提高他们的情感修养,最终实现语文教育的美育效果。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中美育的渗透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但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还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美感品位。
因此,我们应该充分重视语文教学中美育的渗透,注重培养学生的美育意识和美育能力,让他们成为有情怀、有修养、有理性、有创造力的人。
略谈语文教学中美育的渗透语文教学是教育中的重要一环,它不仅仅是教授文字的阅读和语言的表达,更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美育情感的一种途径。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美育呢?本文将从语文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等方面进行探讨。
语文教学的目标应该包括美育的目标。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帮助学生掌握语言文字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美育修养,使其能够欣赏文学作品,感受文学的魅力,提升审美情趣。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的引导,注重对文学作品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阅读语文课文的过程中不仅仅是对文字的理解,更是对其中的美的感受和表达。
语文教学的方法也是美育渗透的一种表现。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讲解语言文字知识外,还应该注重通过艺术形式和活动形式来引导学生感受和表达美。
在阅读诗歌时,可以通过朗诵、讨论、表演等形式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美感;在教学小说时,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情景再现等形式来帮助学生感受小说中的情感和美;在教学散文时,可以通过赏析、写作等形式来帮助学生感受散文的意境和美。
通过这些形式的教学,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体验美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美育情感的重要途径,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重视美育的渗透。
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全面推进美育的渗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美育修养,使其在语文学习中不仅仅是获取知识,更是获取美的享受和提升。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语文教育的根本任务,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感受美的力量,培养美的情感,实现全面的人格的培养和教育目标的实现。
【这段比较合适作为文章结束语】。
略谈语文教学中美育的渗透
语文教学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一环,一个人的语文素养与其整体素质息息相关。
语文教育不仅要注重语文专业知识的学习,还要注重人文素养、美育素养等的渗透与融合。
美育是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内容,它是对学生审美能力、情感情绪、社会责任感等各方面综合素养的培养。
在语文教学中,美育也应该与语文教学深度渗透融合,以陶冶学生的情感世界和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首先,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好的诗词歌赋等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情感情绪。
比如,可选用一些优秀的作品,如《离骚》、《红楼梦》等古代文学经典,或者是当代的小说、诗歌等,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从文化层面了解历史和社会背景,另一方面也可以将美的艺术特点注入其中,对学生的审美理解和鉴赏能力进行培养。
其次,语文教学中也可以通过美的色彩、美的呈现等方式渗透美育。
比如,在编写教材的时候,可以精选一些形象生动、画面感强的图片,将其与教材文本配合使用,增强学生的视觉感受,提高学生的情感共鸣。
同时,也可以让学生通过绘画、剪贴等形式制作作品,展示出他们自身的艺术素质和审美眼光。
最后,语文教学中还应该注重美育对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渗透。
人文素质是指学生在修养、道德、品格、个性、心理、价值观等方面的素养,这些素养都与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比如在课堂上,可以通过讲解文学作品中的人文内涵,如中华文化精神、伦理道德等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和人生观。
总之,语文教学中美育的渗透,可以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培养良好的审美意识和情感情绪,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人文素养。
这对于整体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和学生全面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略谈语文教学中美育的渗透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文学素养和思辨能力的重要途径,而美育则是培养学生审美情感、创造力和艺术修养的重要环节。
在当今教育领域,语文教学与美育已经越来越多地融合和渗透,这不仅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丰富了语文课堂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和体验语言文学和艺术美感的魅力。
本文将就语文教学中美育的渗透进行探讨。
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欣赏和艺术鉴赏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教学内容。
通过欣赏经典的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学生能够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感受到语言和艺术的魅力,激发自己的创造潜能。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布置学生阅读名著、诗歌,观看文学和艺术作品,并引导他们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思考,从中体会到文学与艺术的内在联系,提升学生对语言和艺术的理解和体验。
这不仅丰富了语文教学的内容,也拓展了学生的文化视野,提升了他们的文学素养和艺术修养。
语文教学中的写作和表达能力培养也与美育有着密切的联系。
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而优秀的作品往往离不开对艺术的感悟和表达。
学生在写作过程中,除了要关注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逻辑性,更需要注重作品的美感和艺术感染力。
这就需要学生不仅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更需要培养自己对生活、对美的敏感度和表达能力,从而创作出既有思想深度又有艺术魅力的作品。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和体验生活中的美,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使写作更加富有感染力和美感。
语文教学中的戏剧表演和朗诵等活动也是美育渗透的重要体现。
戏剧表演是一种集言语、表演、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于一体的艺术表现形式,通过戏剧表演,学生不仅能培养自己的表演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更能够感受戏剧艺术的独特魅力,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表演、戏剧课堂等形式,让学生亲身体验戏剧的魅力,深入理解戏剧对文学和语言的丰富表现能力,从而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和艺术修养。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一环,它不仅丰富了语文教学的内容,更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语文教学是学校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而美育则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如何将美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成为了教育工作者们需要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本文将从美育的概念、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意义以及具体实践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美育的概念美育是指通过对美的欣赏、审美和创作,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审美能力和审美观念的教育活动。
美育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感,促进其全面发展。
在社会发展和学校教育中,美育已经成为了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
语文教学作为打开人文知识大门的学科,不仅是学习语言文字的地方,更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艺术修养的场所。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人文素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意义1.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语文教学中,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欣赏诗词文章等,能够让学生产生对美的感受和情感。
这种美感的产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加关注美的存在和体验。
2.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语文教学中的美育,不仅仅是对美的感受和情感,更重要的是通过美的表达和运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艺术作品中的美,往往需要通过语言来进行表达,因此通过阅读和分析文学作品,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修辞手法。
3.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美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通过创作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学生能够在语言表达和情感表达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提高他们的艺术修养和创作能力。
4.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美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感和人文素养,使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更加全面、综合地发展。
1. 文学作品的欣赏和解析2. 艺术课堂的开设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单独开设一些艺术课堂,让学生进行绘画、书法、剪纸等艺术创作。
通过艺术创作,让学生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培养其审美情感和创造能力。
美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美育是指以美的观念和审美能力为目的,全面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以及主动欣赏美的情感和表现美的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美育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
通过美育的渗透,可以不仅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使他们更加热爱语文,更加善于表达,更加具有创造力。
一、美育与语文教学的结合1. 文学作品的欣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老师可选择文学作品进行欣赏。
比如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童话故事、诗歌或者散文,让学生通过欣赏这些作品来感受美的情感和美的表现。
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 语文课堂的设计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不同的手段来设计课堂活动,让学生在欣赏美的培养自己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
比如可以通过配乐朗读诗歌,通过美术作品赏析文学作品等方式,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和对语文的热爱。
3. 学生作文的指导4. 语文教育与其他学科的整合美育是一项全面的教育,需要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将美育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比如可以与音乐、美术等学科进行跨学科教学,让学生从多个角度感受美的情感和美的表现。
三、美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1. 提高语文素养通过美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让学生在欣赏优秀文学作品的培养自己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语文。
2. 培养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3. 提高学生的创造力美育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还可以使学生更加具有创造力。
通过欣赏美的文学作品,学生可以受到启发,从而在写作中表现出更多的创造性,培养自己的创造力。
4.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作者:戴晓双 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21年第01期
摘 要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拥有创造的美的能力。文学作品具备极强的美育功能,因而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审美及创造能力。语文作为一门文化课程,和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着紧密的联系。本文对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的方法、措施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 语文教学;美育;教学方法 语文教学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培养学生拥有正确、健康的审美观,这体现出了美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语文教学中通过美的文章、美的语言和美的形象与意境,为学生带来美的教育,让学生能够感知、理解、鉴赏和创造美。因此在高中语文中渗透美育,能够让学生成为有文学修养,拥有正确“三观”的新时代人才。
一、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的基础 1.汉语文的特性 在语文教学中体现汉语文的表现力,不仅能够丰富教学内容,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对其进行有效的审美教育。比如在《西厢记之长亭送别》中,“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这句诗词除了有义的美之外,从音上来看,抑扬顿挫的读音,再配上变化的节奏,用音的韵律呈现了汉语文的表现力。比如在汉语言文字中,象形字是由物体的外形演化而来的,或者说象形字是用线条来表示事物形状的文字,因此它能够在外形上表达出事物的形状,因此老师可以从字的形态上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比如“山”这个汉字,老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山的雄姿到人走路的姿态来进行联想,让学生展开关于人生哲理的一些思考。汉语文的音、义、形三者相辅相成,本身就具备很强的美育功能,我们可以适时利用这些特点,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2.语言和思维 语言和思维二者缺一不可,当具备了某种语言的时候,也就等于形成了某种思维形态。而基于汉语形成的中国思维形态,则是与西方思维形态完全不同。随着世界各国交流的不断加深,各国文化的冲击导致学生在思维上出现混乱,原本中国思维形态中的整体观和审美观都发生了变化。汉语词汇中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学生通过语文学习,能够树立起良好的思维模式,处理好语言和思维的关系,能够更好地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这也为美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生活中的美 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從来不缺乏美的元素。当下审美教育的目标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感受美、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传统美育教育仅仅只局限于对于艺术的鉴赏,而在当下社会中,拥有在生活中发现美的能力就显得更加重要。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情感积累影响了其对于美的信息接收能力。让学生成为生活的主人,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去感悟生活,领悟生活的魅力,我们可以通过语文学习来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让学生能够在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
略谈语文教学中美育的渗透【摘要】在语文教学中,美育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通过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可以提升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美育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他们能够更好地用文字表达内心情感。
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加强文化传承也是美育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在语文教学中融合美育是非常必要的,美育也对语文教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教学实践中应注重美育与语文教学的结合,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语文教学, 美育, 渗透, 审美情感, 语言表达, 文学兴趣, 全面发展, 文化传承, 融合, 必要性, 积极影响, 综合素质1. 引言1.1 语文教学与美育的关系语文教学与美育的关系紧密相连,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语文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能力,而美育则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文化素养。
语文教学中融入美育元素,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美育可以增强学生的文学修养,引导学生欣赏文学作品,从而提升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
通过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学生不仅能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够培养出对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语文教学与美育的结合既能够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有助于学生成为有情感、有文化底蕴的人才。
在当今社会,培养具有人文情怀和审美素养的学生已成为教育的重要任务,将美育融入语文教学中,对于实现这一目标具有积极意义。
1.2 美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价值美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价值十分重要。
美育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审美情感,提升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通过欣赏优秀的文学作品,学生可以感受到文字和语言的美感,从而提升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美育还可以帮助学生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细致品味文学作品中的语言表达方式,学生可以学习到更多的表达技巧,丰富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美育还可以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去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从中汲取营养,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
浅谈美育在语文学科中的渗透
依我这个二十多年教龄的语文老师的经验,语文学科默默承担的东西
很多。认知的形成,审美鉴赏与创造,完善的人格,健全的心性,甚
至还有浪漫和诗意。王开岭以为,语文的使命,主要是帮孩子完成三
个方面的奠基,而美学系统是其中之一。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中提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主
要包括 “审美鉴赏与创造”等四个方面。审美鉴赏与创造是指学生“在
语文学习中形成自觉的审美意识、高雅的审美情趣、高尚的审美品位、
正确的审美观念和体验、欣赏、评价、表现和创造美的能力”。语文
是实施美育的最佳载体,而语文老师就是引领学生发现美、欣赏美、
创造美的最佳人选。
如何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渗透美育元素,结合自己多年以来的实践,认
为语文老师需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美的启迪者,也是美的催化剂
09级开始,《龙文》就成了我高一开学第一课的固定开场。
“一弹戏牡丹/一挥万重山/一横长城长/一竖字铿锵 /一画蝶成双/一撇
鹊桥上/一勾游江南/一点茉莉香/洒下床前明月光/上下千年一梦长/古
今如一龙凤凰 /黑眼黑发真善良……
陶醉在回味无穷的优美旋律中,徜徉在组合巧妙的饱满形象里,触摸
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脉搏,中华文明璀璨的画卷徐徐展开……
可能他们的理解开始仅仅停留在感性的层面,但当我引领着他们走近
开头初窥玄奥时,他们真正领会到文字的奥妙与美妙。简单的汉字笔
画“横、竖、撇、勾、点”,也可以是书法绘画用笔时的动作,与“一”
配合,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一横长城长”,既是“一横就像平行的
长城”,也是“长城的形状像一横那样”,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三重用
法,使歌词妙趣横生,动感十足。“一点茉莉香”的“点”,是名词,是
动词,又是量词,情趣盎然,品咂有味。
“文字能代表一个人,更能代表一个民族。”第一堂课,就让孩子们体
会到文字的魅力,产生一种敬畏之感。也许就是从这堂启蒙课开始,
学生的审美意识觉醒,从此以审美的视角学习语文,用审美的眼光来
审视人生。周记的遣词造句让我惊艳:
“初见,是在晶莹的秋天。夏暑未消,秋寒未至。那日,我遇见了你,
淡然的笑,如同四月春风,吹亮了我灰色的眼,点染了我暗红色的青
春。
你的长发及腰,步伐款款,不急不躁。从容淡定的女子向来是我所倾
慕的……”
“流年是平淡的,其中的意义,是我们赋予的。
我盯着书桌上的闹钟发楞,看着它的秒针沿着既定好的轨迹——格尺
移动着,才发现,原来,齿轮将时光转出了声音,而我们,将年华过
出了色彩。然后,做成记忆的默片,不曾忘记。”
二、是美的挖掘者,也是美的分享者
(一)课本是美育的素材库
不必说清新典雅的“荷塘月色”,意味隽永的“故都的秋”,如歌行板的
“听听那冷雨”;也不必说“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对理
想执着追求的屈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的对
国家忠贞不渝的蔺相如,“我有一个梦想”的对非暴力斗争抗争的马
丁·路德·金,单是字字珠玑的文言文、古诗词就是美的素材库。在琅
琅书声中感受语言的节奏感韵律美,在优游涵泳中揣摩语言的精当性
意蕴美,在联想想象中激活语言的画面感形象美,在文本重构中创造
语言的独特性情感美。
1、以诗、文解词
雁鸣悲怆,梧叶飘黄,溪云渐起。长亭豪饮无味,十里送、难消离伤。
无语可诉衷肠,唯泪流千行。风萧萧,百里古道,山水重重夜微凉。
犹念当年月无双,叹如今、人生却无常。何时可再相见?无人应云淡
天长。斜倚横窗,渔舟唱晚人影茫茫。华灯幢幢尽流年,谁人可同赏?
(《雨霖铃》)
2、用歌、画释词
3、以短剧再现场景
在打造《雨霖铃》《诉衷情》《廉颇蔺相如列传》等课本剧的过程中,
提升了学生的创美能力。
(二)生活是美育的源头活水
“语文是天下最大的课堂”,不断地和时代联系,打通课内与课外的壁
垒,把央视不断出现的精品《舌尖上的中国》《经典咏流传》《信中
国》《朗读者》《开讲啦》等介绍给学生,引进课堂;把《人民日报》
的精彩评论印刷推送,读给学生。源头活水,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
学习《唐诗宋词》,引入《经典咏流传》,黄绮珊的《定风波》,孙
杨的《亭亭山上松》……全新悉心的演绎,唇齿留香,滋养心灵;而
李泓冰的评论文章《作百般新曲,唱千年词章》,让他们明白了“五
千年文明屹立不倒继续瓜瓞绵绵”的文化基因。
《开讲啦》麦家的演讲《我想重新出发,坐船去伦敦》,“做人要始
终保持内心的良知”“人生最美好的东西是心灵创造的”,看到的是一个
有着澄澈透亮心灵的简单真诚的作家;而从《朗读者》读给儿子的“最
美家书”中,“爱是翻越任何关隘的通行证”,“读书就是回家,书这一
张纸比钞票更值钱”,作为父亲的他,交到叛逆儿子手中的是正确打
开世界方式的钥匙。
《信·中国》节目,以“信”为载体,传递的是“信仰、信念、信守、自
信”的内核。朱军声情并茂讲述背后的故事,老艺术家、年轻偶像深
情演绎共产党人的书信,充满了“发现、感动、震撼、振奋”的力量。
当他们沉浸在杨洋的黄继光的“不立功不下战场”不能自拔,当他们还
在为黄渤读钱学森的“我必将效忠中国人民”不能自已,刘涛眼含热泪
朗读的赵一曼写给儿子的遗书又让他们心生感慨(与高考选材重
合)……
叶嘉莹创立了“兴发感动”的三层次论,从 “官能的感知”到“情意的感
动”,再到“更别具一种属于心灵上的触引感发的力量”。我不断地从教
材中、从生活中挖掘美、分享美,不断地拓展着美的领域,让学生将
聚焦在游戏上的目光收回,关注历史文化的节目。这种动态渐进的审
美体验就不断地注入学生的心灵,唤醒其生命体验,从而培养他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