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小故事与故事性消息有区别
- 格式:doc
- 大小:39.50 KB
- 文档页数:6
新闻小故事某天,小明在家里无聊地翻看新闻,突然看到了一则有趣的小故事。
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小镇上,名叫阳光镇。
据报道,阳光镇的镇长决定为镇上的每个家庭种植一棵树,以促进环保意识的增强。
于是,镇上的居民们都迫不及待地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来。
一个周末的早上,阳光镇的居民们齐聚在镇中心的广场上,每个人手里都捧着一颗小树苗。
大家兴高采烈地开始了栽树的活动。
小明和他的父亲也来到了广场。
小明的父亲是个热心的环保志愿者,他鼓励小明积极参与各种环保活动。
小明拿着自己的树苗,迫不及待地找到一个空闲的地方开始挖洞,准备将树苗种下。
就在这时,一个刚刚搬到阳光镇的新邻居走了过来。
这位新邻居名叫杰瑞,他是一位退休的园艺师。
他看到小明正在努力地挖洞,便走过来帮助他。
“你好,小朋友。
需要我帮你吗?”杰瑞微笑着问道。
小明有些害羞地点了点头。
杰瑞和小明一起合力挖着洞,很快就挖好了一个合适的深度。
“现在你可以将树苗放进洞里了。
”杰瑞鼓励地说道。
小明小心翼翼地将树苗放入洞中,慢慢地把土填回去。
他用力拍打着土壤,确保树苗能够稳稳地立在地上。
当小明成功地种下树苗之后,他的脸上露出了一丝满足和骄傲的笑容。
杰瑞看着小明,满意地点了点头。
“你做得很好,小伙子。
这棵树会成为你的骄傲。
记住,保护环境是每个人的责任。
”小明听了杰瑞的话,感到非常受鼓舞。
他决定将来要更加积极地参与环保活动,为保护地球做出更多的贡献。
这个小故事流传开来,阳光镇的居民们都对种植树木的活动充满了热情。
慢慢地,阳光镇的环境变得越来越美丽,空气也变得清新起来。
阳光镇的这个小故事不仅仅是一则有趣的新闻,更是一个启示。
它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从自己身边的小事做起,为保护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只有每个人都积极参与,才能让我们的地球变得更加美好。
有趣的新闻故事篇一:把新闻故事写得精彩些把新闻故事写得精彩些仇学平提起新闻故事,我们不能不想到我国军事新闻史上的两个名篇:和。
前者写解放战争时期淮阳县李楼村有以种西瓜为生的李姓兄弟,瓜熟季节,国民党的军队路过李老大的瓜地,把地里的西瓜风卷残云般抢光了;20天后,一支解放军的部队路过李老二的瓜地,地里的西瓜一个也没少。
本来担心自己的瓜地也要像老大那样遭殃的老二,见此情景后,热情地把西瓜送到解放军战士手中,可就是没人肯接。
记者通过西瓜兄弟对比的特殊感受,鲜明地刻画了人民军队秋毫无犯的崇高形象。
后者描述的是我军攻占天津时一个敞开大门的居民家里桌上放着一块当时看来很稀奇的表,解放军部队进进出出多少天了,但这块表仍在桌子上滴答滴答地走着??由此凸现了我军纪律严明的高大形象。
可以说,新中国的青年,大多是读着这两个短小而又极为动人的故事长大的。
战争年代我军新闻史上的新闻名作何止千百篇,惟有这两篇被国家教育行政部门选入中国新公民的启蒙教材,成为影响人们终生的经典范文。
可见,新闻故事作为一种新闻体裁,忽视不得、敷衍不得、边缘不得。
一种日益受宠的新闻体裁由于一般的新闻写作教科书对“新闻故事”这种体裁讲得比较少,即使讲也是“语焉不详”,或者只在“通讯写作”讲义中简单提一下“小故事的写作”,有些学员就误以为“新闻故事”这种体裁不重要,在新闻写作中是“小儿科”,在报纸上只能算是“花絮”、“配角”,是可有可无的“补白之作”,因此不愿意下功夫学写新闻故事。
这是一种认识上的误区,也不符合实际情况。
事实上,新闻故事是以新近发生的单一事实为记述对象、完整表现行为动态演变环节的事实报道。
它具有明显的事态起因、中间变动环节和结果,并且由这三要素组成(参见新华社出版社一书第80页)。
它不仅是一种独特的新闻文体,而且是一种日益被现代化平面媒体青睐的新闻体裁。
大家翻开报纸的新闻版面,经常可以看到一种被加框、配上照片、漫画和编者感言的短小文体,如“部队新闻”版上的专栏,一般发表的多是新闻故事;一版的专栏、报上的专栏,都是发表新闻故事的园地。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新闻采访与写作(写作~通讯)第一篇:新闻采访与写作(写作~通讯)新闻写作的共同规律:充分体现对象主体的价值,严格遵守新闻真实性原则,注重发挥事实本身的作用,在真实的前提下追求时效如何充分体现对象主体的价值?以较大篇幅详细叙述,以相应背景进行烘托,造成鲜明强烈的对比事实的“五性”:重要性、显著性、时新性、接近性、趣味性新闻真实性的基本要求:据实报道,如实报道如何从诸多方面确保新闻真实性:1.新闻五要素真实准确2.对现场的描写务求真实3.追求细节的真实4.使用真实可靠的数据5.确保引语的真实准确 6.讲究分寸、留有余地如何在真实的前提下追求时效:1.记者要有拼抢意识2.记者要有新闻敏感 3.要坚持新闻的真实性 4.记者要有一定的写作能力新闻媒体文字符号:文字符号是人们比较熟悉的传播信息的介质,它通过能指代客体的文字字符来运载信息。
视听符号定义:视听符号,以人们可直接感知的声音、图像来传递信息。
异同点:同:它们都是用于信息传播的介质。
异:文字符号是一种间接性的表现符号,字符与客体之间需借助社会既定编码规则才能发生指称作用,提供宽广和深邃的阅读和想象空间,视听符号是一种直接性的表现符号,图片、声音、形象都是可以直接感知的,这些符号或取自客体的外在体现,或源于报道者自身感受,它们在人类共同经验范围内都有比较确定的意义指向,提供具有真实性、现场感的新闻。
图片符号在报道中有什么重要作用:1.凸显新闻事实瞬间的视觉冲击力2.凸显外在直接意蕴和内在含蓄意蕴的结合3.凸显图文配合的审美趣味4.印证新闻的真实性广播电视的优势:1.在新闻事实发生后,报道迅速、先声夺人2.对新闻事实的展示生动传神、现场感强3.以电波发射形式传播,能形成较大的覆盖面 4.广播电视对受众无“门槛”限制广播电视的劣势:1.受众被动接受、无自主性可言2.节目转瞬即逝,选择性差电视:凭借声音、图像传播新闻“谋在先”和“断在现” “谋在先”,即在开机之前对新闻事实中可能引起公众关注的重点内容的判断、思考。
故事性新闻范文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新闻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之一。
而故事性新闻则是一种更加生动、有趣、易于理解的新闻形式。
下面就为大家带来一篇故事性新闻范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标题:一只流浪猫的“逆袭”之路在一个寒冷的冬天,一只流浪猫出现在了一家餐厅门口。
它瘦弱的身体和无助的眼神引起了餐厅员工的注意。
于是,他们决定给这只猫喂点食物。
起初,这只猫只是在餐厅门口徘徊,偶尔会进来找点吃的。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开始在餐厅里打滚、蹭腿、撒娇,甚至还会在顾客的桌子上蹦跶。
这让餐厅的顾客们感到很惊讶,但也很喜欢这只可爱的猫。
渐渐地,这只猫成为了餐厅的“吉祥物”。
顾客们会特意来到这家餐厅,只是为了看看这只猫。
有时候,他们还会给它带来一些小零食和玩具。
然而,这只猫的“逆袭”之路并没有就此结束。
有一天,一位顾客在餐厅里看到了这只猫,觉得它非常可爱,于是拍了一张照片并上传到了社交媒体上。
没想到,这张照片一下子就走红了,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
很快,这只猫就成为了网红。
它的照片被转发了无数次,有些人甚至专门来到这家餐厅,只是为了和这只猫合影留念。
这让餐厅的老板非常高兴,他决定给这只猫一个名字——“小胖”。
随着“小胖”的名气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它的生活。
有人给它寄来了食物和玩具,有人还专门为它设计了一套可爱的衣服。
这些人的善意让“小胖”感到非常温暖和幸福。
最终,这只流浪猫的“逆袭”之路达到了高潮。
一家宠物食品公司看到了“小胖”的名气,决定与餐厅合作,推出一款以“小胖”为形象的宠物食品。
这款食品一上市就受到了广大宠物爱好者的欢迎,销量节节攀升。
如今,“小胖”已经成为了一只备受关注的宠物明星,它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幸福。
而这一切,都是因为它在一个寒冷的冬天出现在了那家餐厅门口,被那些好心的人们所关注和照顾。
结语这篇故事性新闻范文讲述了一只流浪猫的“逆袭”之路,让我们看到了人与动物之间的温情和善意。
故事中的“小胖”不仅得到了人们的关注和照顾,还成为了一只备受关注的宠物明星,这充分说明了故事性新闻的生动和有趣。
新闻特写与新闻小故事相比,特点是新闻特写是区别于消息与通讯一种体裁。
它报取新闻事头中最富有特征和表现力的片断,通过多种表现手法作具有强烈视觉及情感效果的着力刻画,使其产生立体感,从而更集中、突出地表现新闻事实和主题。
新闻小故事是通讯的一种,是反映现实生活中的一个片断,通常表现一人一事,线索单一而有故事情节,短小精悍,生动活泼。
新闻小故事或称新闻故事、小故事。
要求一“小”,二有“故事”,三以小寓大。
通常反映一人一事,表现一个片断,内容单一,篇幅短小、线索简单,不求繁多人物,不必横生枝节,求精悍、生动。
它们的特点是生动而集中地再现场景与人物,渲染与烘托气氛,形成视觉---神经---情感---思维的感应过程,透视全局。
它们的种类有事件特写,摄取与再现重大事件的关键性场面;场面特写,新闻事件中精彩场面的再现;人物特写,再现人物的某种行为,绘声绘色,有强烈动感;景物特写,对于有特殊意义或有价值的罕见景物的描写;工作特写,对于某一工作场面的生动再现。
杂记性特写,各种具有特写价值的新闻现场之生动再现。
新闻小故事导语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新闻是我们获取信息,了解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
而在众多新闻中,有些小故事或许并不引人注目,但它们蕴含着深意,传递出独特的价值观。
本文将为您带来几个有趣、温暖的新闻小故事,或许能让您在繁忙的生活中稍作停留,感受一下人与人之间的温情。
故事一:无声的爱心在德国柏林的一家警察局,有一位职业警察叫约翰。
每天,当约翰上下班时,他总是面带微笑,目光温和地看待每个人。
然而,大家对约翰并不熟悉,因为他从来不说话。
约翰是个聋哑人,他通过手势和写字与同事沟通。
有一天,警察局来了一对夫妻,他们的孩子不慎走失了。
孩子的父亲焦急万分,四处奔走寻找。
看到这一幕,约翰立刻意识到了情况的紧急性。
他迅速拿出纸笔,写下:“我可以帮你找孩子”,并通过手势询问孩子的特征和走失的时间地点。
约翰细心地记录下一切,然后带着同事出发寻找。
经过几个小时的搜索,约翰发现了孩子,孩子安然无恙。
当孩子回到父母身边时,他们一家感激地看着约翰,却无法找到合适的词语表达谢意。
约翰耐心地解释他的聋哑身份,父母顿时泪如雨下。
他们紧紧抱住约翰,沉默地表达着无尽的感激和敬意。
故事二:新闻的力量在巴西的一个小山村里,有一位老者叫塔维诺。
他是村里唯一一位会读报纸的人。
每天早晨,塔维诺都会拿着报纸站在村口的小广场上,用清晰响亮的声音朗读出最新的新闻。
听塔维诺读报成了村里的一种习惯,每天清晨,村民们都会按时聚集在广场上,饶有兴致地听着塔维诺带来的各种新鲜故事。
有时,他们会就新闻进行热烈的讨论,有时则会被一些动人的故事深深打动。
一天,塔维诺读到了一篇关于全球变暖的新闻。
他用温和的声音讲述了地球变暖对环境、动植物以及人类生活的影响。
听到这些,村民们都变得非常担忧,意识到自己应该做点什么来改变当地的状况。
于是,村民们组成了一个环保小组,定期清理垃圾,种植树木,尽量节约能源和水源的使用。
他们还利用自己的手工艺技能制作环保袋,通过售卖来筹集环保资金。
这些小小的行动,引发了他们周围更多人的参与。
名词解释1、新闻采访:是有关人员出于大众传播的目的,通过观察和访谈等手段在,对可能受到广泛关注且鲜为人知的信息的搜集活动。
2、消息:是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对国内外新近发生或发现的有社会价值的事实的迅速及时的简短报道。
它是最重要新闻体裁。
3、通迅: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对具有新闻价值的人物、事件、工作的经验和山川风貌等进行迅速具体生动而又详细的报道,从而及时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新闻体裁。
4、特写:即以描写为主要手段,对能反映人和事本质、特点的某个细节或片断,作形象化的“放大”和“再现”处理的一种新闻文体。
5、倒金字塔字结构:即指按重要性递减顺序安排材料的一种消息结构形式。
也称倒三角结构。
6、新闻线索:即指新近发生的事实的简明信息或信号。
它为新闻采访报道提供有待证实、扩展和深化的讯息,给新闻记者提供方向。
7、新闻敏感:即指新闻工作者及时识别新闻价值的能力。
也就是指新闻工作者的感官对新闻人物、新闻事件、新闻事实所蕴含的新闻价值的敏锐感知能力。
8、新闻角度:指记者发现事实、挖掘事实,表现事实的着眼点和切入点。
9、新闻价值:是指某些事实固有的,在满足受众新闻需要方面所具有的显在的或潜在的作用。
10、新闻跳笔:新闻跳笔作为一种重要的新闻写作笔法,是指在新闻写作中,对新闻事件的叙述和描写,不是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次序和逻辑次序对事件进行详尽、面面俱到的叙述和描写,而是把不太重要的情节、片断和段落省略掉,简练概括地勾勒出新闻事件,从而达到特定的艺术效果。
新闻跳笔也指记者在写稿时不必过分注意文字上的连贯和上下文的衔接,在句子与句子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可以有甚至必须有较大的跨越。
11、新闻小故事:是通讯的一种体裁,素有“小通讯”、“袖珍通讯”之称。
其特点与作用是,从社会生活、社会实际的侧面取材,主要用以反映新人、新事、新气象、新风尚,反映时代洪流的“浪花”,可以收以小见大、“一叶知秋”之效。
12、新闻的五“W”: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因。
新闻小故事范文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新闻无处不在。
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新闻报道,有些是大事,有些是小事,但它们都是我们了解世界的重要途径。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一些新闻小故事范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有趣的故事吧。
故事一:小学生的“大事”在某个小学的操场上,一位小学生突然晕倒了。
同学们惊慌失措,但一位小学生却冷静地跑到了教室里,拿来了急救箱。
他打开急救箱,拿出了一瓶水和一块毛巾,帮助晕倒的同学恢复了意识。
这个小学生的名字叫做李明,他的行为让人们惊叹不已。
这个小故事虽然很简单,但它却让我们看到了小学生们的勇气和冷静。
他们虽然年纪小,但他们的行为却是那么的成熟和值得我们学习。
故事二:一只狗的救援行动在某个城市的一条街道上,一只小狗被困在了下水道里。
它不停地叫喊,但没有人听到它的声音。
直到一位路过的女士听到了它的声音,她立刻拨打了救援电话。
不久之后,一支救援队赶到了现场,他们用工具打开了下水道,将小狗救了出来。
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一颗善良的心,关注身边的小事,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或动物。
我们可以从这个小狗的救援行动中看到,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是那么的紧密和重要。
故事三:一位老人的坚持在某个城市的公园里,有一位老人每天都会来到这里,练习太极拳。
他已经练了很多年,但他的身体却越来越虚弱。
有一天,他突然晕倒在了地上,但他却坚持要继续练习太极拳。
他的坚持和毅力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他们纷纷上前帮助他,并送他去了医院。
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无论我们面对什么困难和挑战,都要坚持自己的信念和目标。
只有坚持不懈,才能取得成功和成就。
故事四:一位警察的善举在某个城市的街道上,一位老人摔倒了,但没有人愿意帮助他。
直到一位警察路过,他立刻上前帮助老人,并送他去了医院。
这个小故事虽然很简单,但它却让我们看到了警察的善良和责任心。
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一颗善良的心,关注身边的小事,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我们可以从这个警察的善举中看到,警察不仅是维护社会治安的人,更是社会公德的表率。
如何写短新闻 篇一:如何写好现场短新闻 如何写好现场短新闻 现场短新闻是记者在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以短小的篇幅再现当时的景况,并把新闻事件传播给受众 的一种新闻体裁。
现场短新闻是一种常用体裁,是受众喜爱的一种报道形式。
由于它同时具备了新闻价值 高、现场感强、篇章短而精等特征,适应人们对信息的需要,适应了信息大爆炸的知识社会的需要。
一、现场短新闻的基本特征 现场短新闻的基本特征是“现场”、“短”、“新闻”,其具体要求是:现场感强、篇章短而精、新闻价值 高。
第一,现场感要强。
就是对现场要有准确生动的描述,捕捉现场动态,抓取现场细节,使受众有如身 临其境的感觉。
这不仅可以提供消息的准确性、可信性,也可以增强新闻的可读性和吸引力。
现场短新闻 与其它新闻在形式上最显著的区别是强调纪实性,要求用在新闻发生的现场捕捉到的细节、材料来报道新 闻事实;强调现场性,要与活动着的视觉形象和现场画面来传递信息,报道事实,感染受众。
第二,篇章短而精。
就是要求新闻事实内容集中,含量不宜过大,篇幅短小,写作时要简明扼要、不 拖泥带水、用笔直截了当。
通过短而精的文字,将新闻的精华浓缩在消息里,使其精确、生动而有力度, 同时有利于读者阅读。
要做到短而精,就要选择有典型意义的新鲜事、情景、场面。
第三,新闻价值高。
表现在三个方面,即宣传价值,要及时而准 确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反映群众和人民的呼声、要求和愿望,要有利于稳定、团结、进步; 信息价值,反映事物处于量变范围内的进展性的信息,或属于质变范围内的反映某一事情发生的变革信息, 或是反映新事物初露端倪的信息,同时还要有审美价值。
二、如何写好现场短新闻 一篇优秀的现场短新闻,可以使读者亲临其境,产生出与新闻现场同时跃动的感知效应。
笔者认为在 写现场短新闻时,既要有生动形象、烘托气氛和主题的现场环境描述,又要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描写, 准确、鲜明地反映新闻事实,把新闻事实的来龙去脉说清楚。
新闻小故事新闻小故事:流浪的自行车回“家”了!作者:沈建红梅小军来源:兵团新闻网发布时间:2007-4-17 2:17:05兵团新闻网博湖4月17日电(沈建红梅小军)4月16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二师二十五团电信营业厅的小伙子徐亮喜出万分,丢失整整一个月的自行车又回到了他的手中:“我正准备重新买一辆呢,派出所的警察就帮我把车推回来了!”3月17日,下班的徐亮发现自己的自行车不见了,营业厅外空无一人,门口停了一辆暗红色的自行车,比自己的那一辆要新多了,“一定是哪个冒失鬼骑错了车,”徐亮心想,“但我这是营业厅,失主明天还要找回来的。
再说替失主保管东西是我的责任。
”第二天,没有人来换车,也没有人来找车。
“这阵子不正在宣传严厉打击盗窃自行车违法犯罪活动吗!”徐亮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到毗邻营业厅的派出所报了案。
很快,一名中学生领回了红色自行车。
但徐亮的车依然没有着落……徐亮肯定不知道他这一报案后,派出所的同志做了多少工作。
所长梅小军决定,一面派人骑着红色自行车到各连队绕行一周,寻找失主,同时看是不是有人骑错了车;一面派人到就近的几个废品收购站查看,看是不是有人把车卖到了那里;一面知会自行车流量最大的中学,帮忙查找。
4月16日,二十五团中学职工祝贵友推了一辆车来到派出所,说学校车棚里这辆车几天都没人骑了。
这正是徐亮丢失的那辆自行车。
就这样,流浪整整一个月的自行车又回到了“家”。
“两辆自行车能够顺利找回来,主要得益于这段时间的宣传教育,”派出所的同志介绍说,“要在往常,丢一辆自行车,失主自己本身就不当回事,更别提主动报案了。
三月份,焉耆垦区在我团召开了严厉打击盗窃自行车违法犯罪活动专项会议后,派出所干警分片区到单位进行了宣传,3月20日到24日,又出动宣传车在全团巡回宣传了几天。
”流浪的自行车终于找到了“家”,但是为了使别的车不再流浪,派出所民警希望借笔者的笔告诫读者尤其是学生:自行车一定要买好一点的锁,一定要记得上锁,不能因小失大。
既然加了讯头就不叫新闻小故事。
应该是消息。
把新闻故事写得精彩些仇学平提起新闻故事,我们不能不想到我国军事新闻史上的两个名篇:《西瓜兄弟》和《桌上的表》。
前者写解放战争时期淮阳县李楼村有以种西瓜为生的李姓兄弟,瓜熟季节,国民党的军队路过李老大的瓜地,把地里的西瓜风卷残云般抢光了;20天后,一支解放军的部队路过李老二的瓜地,地里的西瓜一个也没少。
本来担心自己的瓜地也要像老大那样遭殃的老二,见此情景后,热情地把西瓜送到解放军战士手中,可就是没人肯接。
记者通过西瓜兄弟对比的特殊感受,鲜明地刻画了人民军队秋毫无犯的崇高形象。
后者描述的是我军攻占天津时一个敞开大门的居民家里桌上放着一块当时看来很稀奇的表,解放军部队进进出出多少天了,但这块表仍在桌子上滴答滴答地走着……由此凸现了我军纪律严明的高大形象。
可以说,新中国的青年,大多是读着这两个短小而又极为动人的故事长大的。
战争年代我军新闻史上的新闻名作何止千百篇,惟有这两篇被国家教育行政部门选入中国新公民的启蒙教材,成为影响人们终生的经典范文。
可见,新闻故事作为一种新闻体裁,忽视不得、敷衍不得、边缘不得。
一种日益受宠的新闻体裁由于一般的新闻写作教科书对“新闻故事”这种体裁讲得比较少,即使讲也是“语焉不详”,或者只在“通讯写作”讲义中简单提一下“小故事的写作”,有些学员就误以为“新闻故事”这种体裁不重要,在新闻写作中是“小儿科”,在报纸上只能算是“花絮”、“配角”,是可有可无的“补白之作”,因此不愿意下功夫学写新闻故事。
这是一种认识上的误区,也不符合实际情况。
事实上,新闻故事是以新近发生的单一事实为记述对象、完整表现行为动态演变环节的事实报道。
它具有明显的事态起因、中间变动环节和结果,并且由这三要素组成(参见新华社出版社《重新发掘新闻奥秘》一书第80页)。
它不仅是一种独特的新闻文体,而且是一种日益被现代化平面媒体青睐的新闻体裁。
大家翻开报纸的新闻版面,经常可以看到一种被加框、配上照片、漫画和编者感言的短小文体,如《解放军报》“部队新闻”版上的《兵说兵事》专栏,一般发表的多是新闻故事;《人民日报》一版的《凡人小事》专栏、《新华每日电讯》报上的《国风》专栏,都是发表新闻故事的园地。
有些新闻故事不仅被报纸加框“优待”,而且被特意安排到一版甚至是一版头条位置发表,比如2007年10月4日的《新华每日电讯》,就把两篇新闻故事———《至爱,肝肾救夫》、《至诚,替夫还债》,并列放到头版头条位置发表。
由此可见,现代平面媒体有日益宠爱新闻故事的趋势。
这是为什么呢?细究起来可以发现其奥秘在于:1、新闻的故事化和新闻故事的可视性决定了新闻故事将成为现代平面媒体挑战电视新闻的必要手段。
电视新闻的普及,逼着平面媒体越来越讲究把某一重要事实写得尽量形象、具体而有立体感和故事性,就是把生活中最精彩、最富有时代特色的、最本质的形象摄取出来,这一点是一般大而化之的电视新闻做不到的。
写得好的新闻故事,都带有强烈的视觉因素。
视觉因素,无非就是“形象化、立体化、有典型细节,生动的画面,读来有声有色”(穆青语),这自然与新闻文体发展的大趋势“一拍即合”。
可以断言,信息化时代的电视新闻越发达,平面媒体上新闻故事的生命力就越强,我们就越应该重视新闻故事的采访写作。
2、媒体受众的兴趣规律和新闻故事的可读性决定了新闻故事不仅是独特的新闻体裁,而且是基础性新闻体裁。
人非圣贤,谁无七情六欲?谁不喜欢看有情有趣的新闻作品?短小精悍、饱含深情的作品,最能打动人心,引起读者的共鸣。
这样的作品不仅写情,而且情中带趣,情中糅趣,读起来轻松悦目,想一想又含意隽永。
读者的这一阅读心理需求,只有新闻故事才可以满足。
有些新闻事实,线索比较单一,有头有尾,有骨架有细节,整个内容就是一个带戏剧性的故事,如实把它记录下来,不必使用很多技巧,便可以成为一篇引人入胜的新闻故事。
这一类新闻作品,很适合我国读者的阅读心理规律和习惯。
请看函授学员范荣华写的一篇新闻故事:《绿军装解围》,写的是“我”休假回家,见到一年多没见过面的女儿雯静,女儿只叫我“叔叔”,不认“我”这个爸爸,怎么说也不认,而且晚上还不许“我”上床。
妻子问她:“你说他不是你爸爸,那你爸爸呢?”女儿指着墙上的父母结婚照片说:“那才是爸爸”。
“我”突然明白了,照片上的自己穿着军装,英姿飒爽,现在“我”一身便装,怪不得女儿不认“我”。
当“我”换上军装再次出现在女儿面前时,她才破涕为笑,甜甜地叫了一声“爸爸”……。
这件事尽管平凡,但却有情有趣地写了一个军人之家的“军装缘”,读后让人如临其境,顿起共鸣(见军报《函授学员作品选评》一书第153页)。
这种富有情趣的故事,被有的新闻学家称为“小说体新闻”,因其有一定的故事情节,较易吊人胃口,增强了吸引力。
西方记者在报道事件性新闻时,最爱采用这种文体形式,因为它能赋予事件性新闻更多情趣因素,让那些即使是严肃题材的报道也情味盎然。
由受众这一心理规律主导产生的“小说体新闻”,无疑成了众多媒体记者不能不竞相追逐的“共同科目”和基础体裁。
3、通讯的“入门功”与新闻故事的“单一性”,决定了初学新闻写作的人多写新闻故事是最合算的事情。
“单一性”,是指精心寻找并写好一件事。
一般来说,一事一报的新闻故事,容易写得扎实丰满。
传统新闻写作学上说,“小故事是通讯的基础体裁,大通讯离不开小故事,有的通讯就是由几个小故事串接而成”,因此,学写大通讯要从写小故事开始练笔。
这话是对的,但不完整。
从现代平面媒体上新闻文体发展的大趋势来看,新闻故事不只是通讯的基础形式,而且也是所有新闻体裁写作的“入门功夫”。
新闻故事是通讯家族中的特殊形式,是精彩地写透“一件事”,不是一般地写“小故事”。
新闻故事的这种“单一性”,既使它靠近“新闻特写”,又使它篇幅短小,占地不大,因而易被苦于版面紧张的编辑“高看一眼”,提高稿件的命中率。
因此,学员们都要重视掌握新闻故事这一文体,争当会写新闻故事的高手。
把握新闻故事的三大要素新闻故事,取材范围要小,一般是“一人、一事、一题”,不仅要有便于表现的单一新闻事实,而且要关注它在构成上的“三大要素”:一是事中有“新”。
新闻故事,本意就是寓新闻于故事之中,通过故事的完整叙述来报道新闻信息,所以,新闻故事首先要讲究“新”。
这里所谓的“新”,是指所选事实要具备新闻的基本要素:除了“真”之外,事应属于“第一次”见闻,因鲜为人知而使读者耳目一新;思想内容应新颖独到,能小中见大,撼人心扉;事实有典型意义,报之能举一反三,引起普遍共鸣。
比如《人民日报》曾两次在头版显要位置刊登的两篇新闻故事:《“傻老魏”退款》和《王世桂搬家》。
前者通过一个老棉农魏南和几次三番要求收花站的会计核准钱款,退回了多给他的400元钱;后者是说丰收后的农民盖起了几座新房,准备给儿子娶媳妇用,可是当国家修公路修到家门口,需要拆迁的情况下,农民王世桂毅然率领全家高高兴兴地搬走了。
这两个新闻故事都是“小中见大”,说明富裕起来的农民思想也“富”了。
这样的故事登在“中国第一大报”的头版上,的确会让中外读者耳目一新、对主人公肃然起敬。
二是事中有“故”。
就是所选单一事实要有故事情节。
什么叫情节?情节就是指事态依具体因果线索而变化的一个具体环节。
这种变化要有戏剧性,既首尾连贯,又波澜起伏,一波三折。
情节展开的材料含三个要素:①事态起因;②变动环节;③变动结果。
其中变动环节为材料主体。
新闻故事如没有情节、没有矛盾,也就没有情趣了,故事虽小,但时间、地点、人物、内容、因果关系及其进展过程要一目了然,围绕一件事的来龙去脉要交待清楚。
三是事中有“奇”。
是指故事情节要奇,要从事实固有的矛盾中寻找出离奇曲折之处来描画事情的本来面目,从而写出奇崛之趣。
这是新闻故事写作成功的关键。
事实能被采掘出奇崛波澜,人物和主题才能立起来,既在情理之中,又要出人意料,出奇制胜。
在奇的基础之上,故事情节还应讲究层次性和完整性。
总之,这个“奇”字,既受故事内容本身的制约,又取决于作者谋篇布局的能力。
请看函授学员陈杨写的一篇新闻故事《“病号饭等式”变脸记》:原来的等式是“病号饭=面条+鸡蛋”,中间变动中的等式是“病号饭=营养+可口”,最后的变化结果是“病号饭=科学+体贴”。
通过“病号饭等式”的变迁过程,反映了部队生活保障从服务理念的进步,到工作方式的进步,再到科学发展的进步,层次分明地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在部队基层落实的喜人成果(见军报《函授学员作品选评》一书第115页)。
全文结构奇崛、波澜起伏、高潮迭起,而又主题集中,看得出作者不仅在深入采访掌握故事的构成要素上下了功夫,而且在剪裁事实、精心写作上也下了功夫。
而其成功的关键,恰恰在于他在选材上比较恰当地把握了事中有“奇”这个要素。
细采活写下真功新闻故事的写作讲究生动性,但它和写文学故事不一样,必须远离“虚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