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感染性疾病的现状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5.22 MB
- 文档页数:42
儿童传染性肺炎的疫情分析与模型随着新冠疫情的全球蔓延,儿童传染性肺炎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对儿童传染性肺炎的疫情进行分析,并介绍一个相关模型,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这一问题。
一、疫情分析1. 儿童传染性肺炎的概念儿童传染性肺炎,简称儿传肺,是一种由呼吸道病原体引起的传染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喉咙痛、呼吸急促等症状。
与成人相比,儿童传染性肺炎在儿童群体中的传播更为迅速和广泛。
2. 疫情现状及趋势根据卫生部门的统计数据,儿童传染性肺炎在近几年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
尤其是在冬春季节,儿童传染性肺炎的病例数量激增,占据了呼吸道传染病的重要部分。
3. 疫情影响因素分析儿童传染性肺炎的疫情受多个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人口密度与流动性:人口密度大、人员流动频繁的地区有更高的传染风险。
(2)气候环境:寒冷湿润的气候更有利于病毒在环境中存活和传播。
(3)个人卫生习惯:如不良的洗手、咳嗽不遮挡等,容易导致病毒传播。
(4)病原体变异和毒力:病原体的变异可能导致疫情在不同年份或地区的差异。
二、疫情模型为了更好地预测和控制儿童传染性肺炎的疫情,我们可以利用数学模型进行相关研究和分析。
以下是一个基于SEIR模型的儿童传染性肺炎疫情模型:1. 模型假设(1)人口被分为四个状态:易感者(Susceptible)、暴露者(Exposed)、感染者(Infectious)、移除者(Removed)。
(2)传染性肺炎的传播主要通过空气飞沫,忽略了其他可能的传播途径。
(3)每个状态之间的转换是基于概率和时间的。
2. 模型方程(1)易感者(S):表示尚未感染传染性肺炎的人数,随时间的变化率与感染者的传染能力有关。
(2)暴露者(E):表示已经感染但尚未出现症状的人数,随时间的变化率与感染者数量以及潜伏期有关。
(3)感染者(I):表示正常表现症状并具有传染性的人数,随时间的变化率与暴露者的变化率有关。
(4)移除者(R):表示病愈或死亡的人数,随时间的变化率与感染者的治愈率和死亡率有关。
儿科护理现状及应对策略汇报人:日期:目录CATALOGUE•儿科护理现状•应对策略•儿科护理发展趋势•儿科护理面临的挑战与解决方案•儿科护理实践案例分享•总结与展望01CATALOGUE儿科护理现状随着疫苗接种的普及和公共卫生条件的改善,感染性疾病在儿科疾病谱中的比例逐渐下降。
感染性疾病减少慢性疾病增多心理行为问题增加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和环境污染加重,慢性疾病在儿科疾病谱中的比例逐渐上升。
由于社会压力、家庭环境等因素影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逐渐增多,如焦虑、抑郁、多动等。
03儿科疾病谱变化0201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患者需求的提高,儿科护理的精细化程度也需要不断提高,如实施针对性强的护理措施、提供家庭护理等。
精细化护理需求提高儿科护理需求变化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增加,对儿科护理中心理支持的需求也逐渐增加,需要护士具备心理学知识和技能。
心理支持需求增加家长对儿童健康知识的需求增加,要求护士在护理过程中进行健康宣教,提高家长的健康意识和能力。
健康宣教需求增加人员数量不足由于儿科护理工作辛苦、压力大,很多护士不愿意从事儿科护理工作,导致儿科护理人员数量不足。
专业技能不足相对于成人护理,儿科护理需要更高的专业技能和素质,但是目前很多儿科护士还没有达到这一要求。
儿科护理人员短缺02CATALOGUE 应对策略加强儿科护士的专业技能培训,确保能够应对各种儿科疾病及突发状况。
提升护理服务质量提升专业技能儿科护士应具备高度的服务意识,以亲切、细致、耐心地态度关爱患儿,提高患儿及家长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强化服务意识完善护理安全防范措施,减少护理差错和投诉,确保患儿得到优质的护理服务。
保障护理安全选拔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儿科护士,确保队伍的整体素质。
严格选拔人才定期组织业务培训和技能操作比赛,提高儿科护士的业务水平和操作技能。
定期培训建立激励机制,对表现优秀的儿科护士给予表彰和奖励,激发队伍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实施激励机制加强人员培训和队伍建设强化多学科协作加强与其他科室的协作配合,形成高效的工作机制。
感染性疾病预防与控制的现状与前景近年来,感染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逐渐成为全球医学界的关注焦点,因为感染性疾病一旦爆发,往往会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生命损失。
尽管在预防和控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仍存在许多问题亟需解决。
本文从感染性疾病预防和控制的现状和前景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感染性疾病预防和控制的现状1.预防手段的进步在感染性疾病的预防方面,医学界已经发展出多种有效的预防手段,例如疫苗接种、个人防护措施等。
疫苗接种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感染性疾病预防方法。
在COVID-19疫情爆发后,全球科学家利用各种技术手段,迅速研发出了多款COVID-19疫苗,并曾经救助了大量的感染者。
同时,个人防护措施在防止疫情的扩散和传播方面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如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离等。
2.检测技术的发展感染性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检测对于防止疾病的扩散和传染至关重要。
近年来,医学界发展出了多种快速检测技术,如PCR检测和免疫层析检测等。
这些技术不仅能够准确、快速地检测出感染性疾病,同时还能够帮助医生更好地判断和治疗患者。
3.防疫措施的加强在全球范围内爆发的感染性疾病中,有许多得到了及时有效地防控。
政府和医疗机构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例如封锁等级、疫苗接种和不同的检测措施,它们的宣传和预防拓宽了救人的路子,让整个世界更快地摆脱了新冠疫情。
二、感染性疾病预防和控制的前景1.疫苗技术的进步疫苗作为最有效的感染性疾病预防方法之一,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疫苗技术也在逐步完善。
现在许多国家都在进行新的疫苗研究,这些疫苗具有更高效、安全等特点,在预防疾病方面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2.数据的整合和应用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全国各种药品的有效经验和治愈病例数据都逐渐进行着数字化、现代化的整合应用。
很多医疗机构将采用大数据技术,收集各种感染性疾病的信息和数据,通过分析大数据,进一步完善感染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工具,扩大防治的规模和范围。
3.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在感染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方面也有很大的作用。
2023《0~14岁儿童常见传染病特征分析及管理防控对策》contents •引言•0~14岁儿童常见传染病概述•0~14岁儿童常见传染病特征分析•0~14岁儿童常见传染病管理防控对策•结论与展望目录01引言研究背景和意义儿童是传染病的高发人群,且年龄越小,感染和传播传染病的机率越高。
了解和分析儿童常见传染病的特征对于预防和控制疾病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和分析,可以制定更加有效的管理防控对策,降低儿童传染病发病率,提高儿童健康水平。
010203研究目的和方法研究目的通过对0~14岁儿童常见传染病的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了解各类传染病的发病特点、流行趋势和影响因素,为制定针对性的管理防控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方法采用文献综述和数据分析的方法,收集国内外相关研究资料,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综合评价儿童常见传染病的特征及影响因素,提出相应的管理防控对策。
020~14岁儿童常见传染病概述常见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性感冒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也可通过接触污染物体表面传播。
临床症状以高热、乏力、头痛、全身肌肉酸痛等中毒症状为主,呼吸道症状较轻。
麻疹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也可通过接触污染物体表面传播。
临床症状以发热、咳嗽、流涕、眼结膜充血、口腔麻疹黏膜斑及皮肤斑丘疹为主要表现。
由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也可通过生活接触传播。
临床症状以腹痛、腹泻、排黏液脓血便以及里急后重为主要表现。
伤寒由伤寒沙门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也可通过生活接触传播。
临床症状以持续发热、表情淡漠、相对缓脉、玫瑰疹、肝脾大和白细胞减少等为主要表现。
细菌性痢疾常见肠道传染病VS常见虫媒及自然疫源传染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以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蚊类传播。
临床症状以高热、意识障碍、抽搐、病理反射及脑膜刺激征为特征。
论㊀㊀著不同年龄儿童E B病毒感染状况分析孙㊀倩1,田居灵1,钟良英2(1.乌鲁木齐儿童医院检验科,新疆830002;2.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检验科,广东广州510080)㊀㊀[摘㊀要]㊀目的㊀分析儿童E B病毒感染在不同年龄引起的临床疾病差异.方法㊀选取2016年1-7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检测E B病毒儿童469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儿童年龄分为婴幼儿期组(0~<1岁,147例)㊁幼儿期组(1~3岁,96例)㊁学龄前组(3<7岁,102例)和学龄期组(7~12岁,124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检测469例儿童淋巴细胞E B病毒D N A,分析不同年龄组儿童E B病毒在临床疾病中的感染状况.结果㊀469例儿童中E B病毒检测阳性227例,阳性率为48.4%.婴幼儿期组儿童中E B病毒检测阳性67例,主要临床疾病为肝移植术后[89.6%(60/67)];幼儿期组儿童中E B病毒检测阳性42例,主要临床疾病为肝移植术后[40.5%(17/42)]和支气管肺炎[28.6%(12/42)];学龄前组儿童中E B病毒检测阳性43例,主要临床疾病为肾病综合征[30.2%(13/43)]和化脓性扁桃体炎[18.6%(8/43)];学龄期组儿童中E B病毒检测阳性75例,主要临床疾病为肾病综合征[29.3%(22/75)]和系统性红斑狼疮[28.0%(21/75)].此外,不同年龄组儿童E B病毒感染者肝移植术后㊁传染性单核细胞综合征㊁化脓性扁桃体炎㊁肾病综合征㊁系统性红斑狼疮患病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㊀E B病毒是儿童感染重要的病原体,临床疾病多样,累及多系统.加强儿童E B病毒的监测可为临床及早抗感染治疗和预防提供科学依据.[关键词]㊀儿童;㊀年龄组;㊀疱疹病毒4型,人;㊀感染D O I:10.3969/j.i s s n.1009G5519.2019.24.012中图法分类号:R725文章编号:1009G5519(2019)24G3768G03文献标识码:AA n a l y s i s o fE p s t e i nGB a r r v i r a l i n f e c t i o n s t a t u s i nd i f f e r e n t a g e s o f c h i l d r e nS U N Q i a n1,T I A N J u l i n g1,Z H O N GL i a n g y i n g2(1.D e p a r t m e n t o f C l i n i c a lL a b o r a t o r y,U r u m q iM u n i c i p a lC h i l d r e nᶄsH o s p i t a l,U r u m q i,X i n j i a n g830002,C h i n a;2.D e p a r t m e n t o f C l i n i c a lL a b o r a t o r y,F i r s tA f f i l i a t e d H o s p i t a l o f S U NY a tGs e nU n i v e r s i t y,G u a n g z h o u,G u a n g d o n g510080,C h i n a)[A b s t r a c t]㊀O b j e c t i v e㊀T o a n a l y z e t h e d i f f e r e n c e s o f E p s t e i nGB a r r(E B)v i r u s i n f e c t i o n c a u s e d c l i n i c a l d i s e a s e s i nd i f f e r e n t aGg e s o f c h i l d r e n.M e t h o d s㊀At o t a l o f469c h i l d r e n p a t i e n t sw i t hd e t e c t e dE Bv i r u s i n f e c t i o n i n t h eF i r s tA f f i l i a t e d H o s p i t a l o f S U N Y a tGs e nU n i v e r s i t y f r o mJ a n u a r y t o J u l y2016w e r e s e l e c t e da s t h e s t u d y s u b j e c t s a n dw e r e g r o u p e da s t h e i n f a n t s a n d y o u n g c h i lGd r e n g r o u p(0-<1y e a r s o l d,n=147),y o u n g c h i l d r e n g r o u p(1G3y e a r s o l d,n=96),p r e s c h o o l g r o u p(3-7y e a r s o l d,n=102)a n d s c h o o lGa g e g r o u p(7-12y e a r s o l d,n=124).T h eE Bv i r a u sD N Ai n l y m p h o c y t e sw a sd e t e c t e db y a d o p t i n g t h e r e a lGt i m e f l u o r e sGc e n c e q u a n t i t a t i v eP C R(qGP C R).T h e i n f e c t i o n s t a t u s o f E Bv i r u s i n c l i n i c a l d i s e a s e s a m o n g d i f f e r e n t a g e s o f c h i l d r e nw a s a n a l y z e d.R e s u l t s㊀A m o n g469c h i l d r e n,227c a s e s o f E Bv i r u s p o s i t i v ew e r e d e t e c t e dw i t h a p o s i t i v e r a t e o f48.4%.I n t h e i n f a n t s a n d y o u n g c h i l d r e n g r o u p,67c a s e s o f E Bv i r u s p o s i t i v ew e r e d e t e c t e d,a n d t h em a i n c l i n i c a l d i s e a s ew a s p o s t l i v e r t r a n s p l a n t a t i o n[89.6%(60/67)];i n t h e y o u n g c h i l d r e n g r o u p,42c a s e s o fE Bv i r u s p o s i t i v ew e r e d e t e c t e d,a n d t h em a i n c l i n i c a l d i s e a s e sw e r e p o s t l i v e r t r a n sGp l a n t a t i o n[40.5%(17/42)]a n db r o n c h i a l p n e u m o n i a[28.6%(12/42)];i n t h e p r e s c h o o l g r o u p,43c a s e so fE Bv i r u s p o s i t i v ew e r e d e t e c t e d,a n dm a i n c l i n i c a l d i s e a s e sw e r en e p h r o t i cs y n d r o m e[30.2%(13/43)a n ds u p p u r a t i v e t o n s i l l i t i s[18.6%(8/43)];i nt h e s c h o o l g r o u p,75c a s e s o fE Bv i r u s p o s i t i v ew e r e d e t e c t e d,a n dm a i n c l i n i c a l d i s e a s e sw e r e n e p h r o t i c s y n d r o m e[29.3%(22/75)]a n d s y s t e m i c l u p u s e r y t h e m a t o s u s[28.0%(21/75)].I n a d d i t i o n,t h e i n c i d e n c e r a t e s o f p o s t l i v e r t r a n s p l a n t a t i o n,i n f e c t i o u sm o n o n u c l e oGs i s s y n d r o m e,p u r u l e n t t o n s i l l i t i s,n e p h r o t i c s y n d r o m ea n ds y s t e m i c l u p u se r y t h e m a t o s u sh a ds t a t i s t i c a l d i f f e r e n c ea m o n g d i f f e r e n t a g e s g r o u p s(P<0.05).C o n c l u s i o n㊀E Bv i r u s i sa n i m p o r t a n t p a t h o g e no f c h i l d h o o d i n f e c t i o n.T h e c l i n i c a l d i s e a s e sa r ed i v e r s i t y a n dm u l t i p l e s y s t e m s a r e i n v o l v e d.S t r e n g t h e n i n g c h i l d r e nE Bv i r u sm o n i t o r i n g c a n p r o v i d e t h e s c i e n t i f i cb a s i s f o r t h e c l i n i c a l a n t iGi n f e c t i o n t r e a t m e n t a n d p r e v e n t i o na s e a r l y a s p o s s i b l e.[K e y w o r d s]㊀C h i l d;㊀A g e g r o u p s;㊀H e r p e s v i r u s4,h u m a n;㊀I n f e c t i o n㊀㊀E B病毒是疱疹病毒科嗜淋巴病毒属,在世界各地感染均较普遍,95%以上的成年人存在该病毒的抗体.E B病毒感染可引起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与B u r k i t t淋巴瘤㊁H o d g k i n病和鼻咽癌等也密切相关.有研究表明,大多数儿童感染E B病毒均为无症状感染,也可引起轻症咽炎㊁上呼吸道感染及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1].本研究收集了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检测E B病毒儿童的相关数据,旨在了解8673 现代医药卫生2019年12月第35卷第24期㊀JM o dM e dH e a l t h,D e c e m b e r2019,V o l.35,N o.24作者简介:孙倩(1982 ),本科,主管检验师,主要从事分子生物学研究.就诊儿童的感染情况.1㊀资料与方法1.1㊀资料1.1.1㊀一般资料㊀选取2016年1-7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检测E B 病毒儿童469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07例,女162例.根据儿童年龄分为婴幼儿期组(0~<1岁,147例)㊁幼儿期组(1<3岁,96例)㊁学龄前组(3<7岁,102例)和学龄期组(7~12岁,124例).469例儿童中检测E B 病毒阳性227例,涉及临床疾病9种,即肝移植术后㊁支气管肺炎㊁肾病综合征㊁化脓性扁桃体炎㊁系统性红斑狼疮㊁传染性单核细胞综合征㊁嗜血综合征㊁鼻窦炎㊁淋巴结炎.1.1.2㊀仪器与试剂㊀E B 病毒核酸扩增聚合酶链反应(P C R )荧光检测试剂盒购自中山大学达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D N A 扩增采用A B I 7500荧光定量P C R仪(美国A B I 公司).1.2㊀方法1.2.1㊀E B 病毒检测㊀E B 病毒D N A 提取使用乙二胺四乙酸钾盐抗凝管抽取静脉血3m L ,颠倒混匀后立即送实验室检测.取全血1m L 稀释并加入淋巴细胞分离液,收集中间单个核细胞层,离心后弃上清液,加入D N A 提取液提取细胞D N A .P C R 扩增循环条件:93ħ2m i n ,93ħ45s ㊁-55ħ60s 10个循环,93ħ30s ㊁-55ħ45s 30个循环.1.2.2㊀结果判断标准㊀根据定量曲线计算病毒载量.以E B 病毒GD N A 载量大于或等于500c o p y /m L 为阳性判断标准.1.2.3㊀质量控制㊀需在同一次实验中同时满足以下要求.1.2.3.1㊀阴性质控品㊀增长的曲线不呈 S型曲线或循环数为30.1.2.3.2㊀阳性质控品㊀增长的曲线呈 S型曲线,且强阳性质控品定量参考值为6.310ˑ106~1.000ˑ108c o p y/m L ,临界阳性质控品定量参考值为6.310ˑ103~1.000ˑ105c o p y/m L .1.2.3.3㊀阳性定量参考品㊀增长的曲线呈 S型曲线,循环数小于27,且|r |=0.97~1.00.1.3㊀统计学处理㊀应用S P S S 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或构成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㊀结㊀㊀果2.1㊀E B 病毒检测情况㊀469例儿童中E B 病毒检测阳性227例,阳性率为48.4%,其中男152例(67.0%),女75例(33.0%);婴幼儿期组67例(29.5%),幼儿期组42例(18.5%),学龄前期组43例(18.9%),学龄期组75例(33.0%);临床相关疾病:肝移植术后81例(35.7%),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17例(7.5%),支气管肺炎30例(13.2%),化脓性扁桃体炎9例(4.0%),肾病综合征42例(18.5%),嗜血综合征17例(7.5%),系统性红斑狼疮21例(9.3%),鼻窦炎4例(1.8%),淋巴结炎6例(2.6%).不同性别儿童E B病毒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2.2㊀各组E B 病毒检测阳性儿童临床相关疾病患病情况比较㊀婴幼儿期组E B 病毒检测阳性儿童主要临床疾病为肝移植术后(89.6%),幼儿期组E B 病毒检测阳性儿童主要临床疾病为肝移植术后(40.5%)㊁支气管肺炎(28.6%).学龄前组E B 病毒检测阳性儿童主要临床疾病为肾病综合征(30.2%)㊁化脓性扁桃体炎(18.6%).学龄期组E B 病毒检测阳性儿童主要临床疾病为肾病综合征(29.3%)㊁系统性红斑狼疮(28.0%).不同年龄组E B 病毒感染儿童肝移植术后㊁传染性单核细胞综合征㊁支气管肺炎㊁化脓性扁桃体炎㊁肾病综合征㊁系统性红斑狼疮患病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嗜血综合征㊁鼻窦炎㊁淋巴结炎患病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E B 病毒检测阳性儿童肝移植术后患病率由高至低依次为婴幼儿期组㊁幼儿期组㊁学龄前组㊁学龄期组,婴幼儿期组㊁幼儿期组儿童患病率均明显高于学龄前组和学龄期组;而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病率由高至低依次为学龄期组㊁学龄前组㊁幼儿期组㊁婴幼儿期组,年龄越大,患病率越高.见表1.表1㊀㊀各组E B 病毒检测阳性儿童临床相关疾病患病情况比较[n (%)]组别n淋巴结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支气管肺炎化脓性扁桃体炎肾病综合征嗜血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鼻窦炎肝移植术后婴幼儿期组670(0.0)0(0.0)5(7.5)0(0.0)1(1.5)1(1.5)0(0.0)0(0.0)60(89.6)幼儿期组421(2.4)1(2.4)12(28.6)0(0.0)6(14.3)4(9.5)0(0.0)1(2.4)17(40.5)学龄前组431(2.3)6(14.0)5(11.6)8(18.6)13(30.2)6(14.0)0(0.0)0(0.0)4(9.3)学龄期组754(5.3)10(13.3)8(10.7)1(1.3)22(29.3)6(8.0)21(28.0)3(4.0)0(0.0)χ2-3.69514.50011.08841.43023.1106.96142.1223.334139.787P-0.2390.0010.0110.0010.0010.0610.0010.2870.001㊀㊀注:-表示无此项9673 现代医药卫生2019年12月第35卷第24期㊀JM o dM e dH e a l t h ,D e c e m b e r 2019,V o l .35,N o .243㊀讨㊀㊀论㊀㊀E B病毒属疱疹病毒科Y亚科[1G3],主要感染人体B细胞.E B病毒感染后可累及全身多系统,临床症状轻重不一,表现各异.原发性E B病毒感染多数为无症状隐性感染,急性有症状的E B病毒感染以发热㊁咽峡炎,肝㊁脾㊁淋巴结肿大,异型淋巴细胞增高为典型表现[4G7].传统血清学方法是检测近期或曾经感染E B病毒的常用方法,但部分儿童因免疫反应低下或处于病程早期抗体检测可为阴性,另外,还存在一定的假阳性率[8G11].实时荧光定量P C R方法可检测病毒核酸,能更准确地反映E B病毒感染和病毒复制情况,是直接㊁客观反映E B病毒感染活动与否的指标[12G15].本研究检测了469例儿童,其中E B病毒检测阳性227例,阳性率为48.4%,提示E B病毒是儿科患儿感染的主要病原体.此外,227例E B病毒检测阳性儿童中男152例,女75例,不同性别儿童E B病毒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组E B病毒感染儿童肝移植术后㊁传染性单核细胞综合征㊁支气管肺炎㊁化脓性扁桃体炎㊁肾病综合征㊁系统性红斑狼疮患病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肝移植术后患病率由高至低依次为婴幼儿期组㊁幼儿期组㊁学龄前组㊁学龄期组,提示E B 病毒的原发感染风险随年龄增长逐渐改善.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由于肝移植术后儿童机体免疫力底下而诱发E B病毒感染,随年龄的增长免疫力逐渐发育完善则感染风险下降.另外,本研究结果显示,婴幼儿期组㊁幼儿期组儿童肝移植术后E B感染均显著高发,阳性率分别为89.5%㊁40.4%,其原因可能是由于肝移植儿童术后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尤其在术后早期体内细胞免疫处于较强的抑制状态,对异常B细胞的监控减弱,所以,儿童肝移植受者属E B病毒感染的高危人群[4].而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病率由高至低依次为学龄期组㊁学龄前组㊁幼儿期组㊁婴幼儿期组,推测可能是儿童感染E B病毒后病毒可长期潜伏体内,当机体免疫力下降时病毒又在咽部复制,因此,年龄越大,感染E B病毒后导致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概率越高.肾病综合征患儿中诱发E B病毒感染率也较高,因此,在临床上对肾病综合征患儿还应注意进行E B病毒的相关检查及抗病毒治疗.综上所述,E B病毒是儿童感染重要的病原体,婴幼儿期㊁幼儿期肝移植术后儿童常诱发E B病毒感染的发生,学龄前㊁学龄期E B病毒感染儿童的临床疾病多样,累及多系统,所以应高度重视婴幼儿肝移植术后预防E B病毒感染.参考文献[1]李素娥,唐骏,吴乐天.E B病毒感染与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关系的研究[J].新医学,2014,45(5):342G344.[2]刘勇,姚苗苗,黄晓雯,等.260例儿童E B病毒感染的疾病谱及其临床特征[J].微生物与感染,2012,7(4):222G226.[3]窦蕾,张斌,贾娜尔,等.乌鲁木齐地区住院呼吸道感染患儿E B病毒感染的调查[J].临床儿科杂志,2012,30(8):757G759.[4]祁雪,孙丽莹,朱志军,等.儿童肝移植术后E B病毒感染诊治单中心经验[J].中华移植杂志,2015,9(2):27G31.[5]黄志卓,谢正德,闫静,等.E B病毒相关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患儿的E B病毒感染特征[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2,27(3):181G183.[6]李迪,李艳,彭锐.E B病毒D N A载量与儿童肝肾损害的研究[J].现代检验医学杂志,2016,31(6):127G129.[7]于谨铭,罗兵,李咏梅,等.E B VGD N A检测在儿童E B病毒感染中的临床意义[J].医学检验与临床,2012,23(5):8G10.[8]L U Z U R I A G AK,S U L L I V A NJ L.I n f e c t i o u sm o n o n u c l e o s i s[J].NE n g l JM e d,2010,363(15):1486.[9]D U NM I R E S K,HO G Q U I S T K A,B A L F O U R HH.I n f e c t i o u s M o n o n u c l e o s i s[J].C u r rT o p M i c r o b i o l I mm u n o l,2015,390(P t 1):211G240.[10]刘亚丽,闫静,关晓蕾,等.基于733例择期手术患儿的E B病毒感染血清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循证儿科杂志,2012,7(6):450G453.[11]汪洋,许红梅.12岁以下儿童E B病毒感染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11,36(12):1510G1512.[12]闫秀娟.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不同临床表现30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2,7(23):106G107.[13]倪树芳,周凯.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特征及预后[J].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2015,9(6):51G54.[14]梁少媛,唐敏贤,陈广道.E B病毒致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外周血病毒量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J].实用医学杂志,2016,32(2):278G280.[15]杜海军,周玲,刘宏图,等.北京地区儿童E B病毒感染的血清学调查[J].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2008,22(1):30G32.(收稿日期:2019G06G29㊀修回日期:2019G08G17)0773 现代医药卫生2019年12月第35卷第24期㊀JM o dM e dH e a l t h,D e c e m b e r2019,V o l.35,N o.24。
幼儿园疾病统计分析报告引言幼儿园是孩子们开始接触社会的地方,在幼儿园期间,孩子们可能会面临各种不同的疾病威胁。
为了确保幼儿园儿童的健康与安全,本文将对幼儿园中常见的疾病进行统计分析,探究其发病原因、症状和预防措施,以提供给幼儿园管理者和家长们有关疾病防控的实用信息。
方法本文通过收集幼儿园近一年来的疾病发病数据,包括发病人数、发病时间、症状描述等信息。
同时,还参考了幼儿园卫生保健管理的相关规定和指南,对疾病进行分类和分析。
统计分析1. 呼吸道感染呼吸道感染是幼儿园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统计数据显示,在过去一年中,呼吸道感染是幼儿园儿童发病人数最多的疾病,占总发病人数的30%。
主要症状包括咳嗽、流鼻涕、喉咙痛等,通常由于病毒感染引起。
预防呼吸道感染的主要措施包括保持室内通风、定期洗手、避免与患者密切接触等。
2. 消化道感染消化道感染在幼儿园中也较为常见。
统计数据显示,在过去一年中,消化道感染占幼儿园儿童总发病人数的20%。
主要症状包括腹痛、腹泻、呕吐等,通常由于进食受污染的食物或饮水引起。
预防消化道感染的主要措施包括保证食物和饮水的卫生安全、注意个人卫生等。
3. 皮肤病皮肤病在幼儿园中也有一定的发病率。
统计数据显示,在过去一年中,皮肤病占幼儿园儿童总发病人数的15%。
主要症状包括红疹、湿疹、瘙痒等,通常由于皮肤受到刺激或感染引起。
预防皮肤病的主要措施包括保持皮肤清洁、避免使用刺激性物质、注意个人卫生等。
4. 眼耳鼻喉感染眼耳鼻喉感染在幼儿园中较为常见。
统计数据显示,在过去一年中,眼耳鼻喉感染占幼儿园儿童总发病人数的10%。
主要症状包括眼红、眼屎增多、耳鸣、喉咙痛等,通常由于病毒或细菌感染引起。
预防眼耳鼻喉感染的主要措施包括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接触感染源等。
5. 其他疾病除了上述几种常见疾病外,幼儿园还有少数儿童会患上其他疾病,占总发病人数的5%。
这些疾病包括过敏性疾病、传染性疾病等。
对于这些疾病的预防,应根据不同的疾病类型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儿童法定传染病流行特征及发病趋势预测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儿童传染性疾病的发生情况,为儿童传染性疾病的防治提供依据。
方法:收集云南省一家三甲医院2015-2019年间发生的儿童传染性疾病数据,运用 ARIMA模型对其流行趋势进行预测。
结果:2015-2019期间,25个边境地区共上报34种法定传染病2343例,死亡人数为38人,平均每年发生病例数为468.7人,平均每年死亡病例数为7.6人;结果:病例的发生率有显著升高的趋势(P<0.001)。
发病率居前5位的病种分别是:手足口病(128.39/10万)、肺结核(74.32/10万)、肝炎(71.12/10万)、其他感染性腹泻病(29.12/10万)、流行性腮腺炎(25.29/10万);瑞丽市(1012.65/10万),盈江县(809.66/10万),景洪市(727.59/10万),勐海县(703.43/10万),芒市(682.04/10万)。
1~3岁为最大发病年龄(20.25%);农村居民中患病人数最多者为39.57%,散居儿童中患病人数最多者为31.63%。
结论:儿童传染性疾病占比最大,疾病构成也存在着新的变化,对 ARIMA模型进行优化,可以更好地预测儿童传染性疾病的发展趋势,从而更好地了解儿童传染性疾病的发展规律。
关键词:儿童法定传染病流行特征发病趋势引言儿童的免疫功能不健全,对疾病的预防和控制能力不强,容易感染疾病。
80年代以来,通过全面落实“全民预防接种计划”,使一些曾经流行的传染性疾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近年来,随着城市和农村人口流动和生活习惯的变化,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重心发生变化,一些婴幼儿期传染病的发病规律呈现出新的特征。
因此,开展儿童感染性疾病的监测与分析,对儿童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通过对最近几年云南省某三级综合医院中儿童传染病的发生情况进行了分析,并对儿童传染病的时间变化进行预测,为医院对该病的监控和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㊃专题㊃通信作者:张琳,E m a i l :l z h a n g79@126.c o m 儿童艰难梭菌感染现状和预防措施郭 城,张 琳(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儿科,河北石家庄050050) 摘 要:艰难梭菌(C l o s t r i d i u md i f f i c i l e ,C D )是造成院内感染和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最重要的病原,由于广谱抗生素的大量使用,使得C D 感染(C D I )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上升趋势,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㊂目前虽没有中国儿童C D 的流行病学研究数据,但国内儿童疾病诊治过程中存在较为严重的抗生素滥用㊁且临床对其认识不足,C D I发病率可能比国外更高㊂本文从C D 致病机制㊁流行现状㊁危险因素和预防措施等方面进行介绍,以期为防控C D I 提供依据㊂关键词:梭菌感染;治疗病学;综合预防;儿童中图分类号:R 51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583X (2018)05-0398-04d o i :10.3969/j.i s s n .1004-583X.2018.05.008C u r r e n t s t a t u s a n d p r e v e n t i v em e a s u r e s o f C l o s t r i d i u md i f fi c i l e i n f e c t i o n i n c h i l d r e n G u oC h e n g ,Z h a n g Li n D e p a r t m e n t o f P e d i a t r i c s ,t h eT h i r d H o s p i t a l o f H e b e iM e d i c a lU n i v e r s i t y ,S h i j i a z h u a n g 050050,C h i n a 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 a u t h o r :Z h a n g L i n ,E m a i l :l z h a n g79@126.c o m A B S T R A C T :C l o s t r i d i u md i f f i c i l e (C D )i s t h em o s t i m p o r t a n t c a u s e o f h o s p i t a l -a c q u i r e da n da n t i b i o t i c -a s s o c i a t e d d i a r r h e a .D u e t o t h e e x t e n s i v e u s e o f b r o a d -s p e c t r u ma n t i b i o t i c s ,t h e i n c i d e n c e o f C l o s t r i d i u md i f f i c i l e i n f e c t i o n (C D I )i s o nt h er i s e w o r l d w i d e ,a n dh a sb e c o m eas e r i o u s p u b l i ch e a l t h p r o b l e m.A l t h o u g he p i d e m i o l o gi c a ld a t ao fC D I c o n c e r n i n g C h i n e s e c h i l d r e n i s u n a v a l i a b l e ,t h e a b u s i v e u s e o f a n t i b i o t i c s i n t h e i r d i a gn o s i s a n d t r e a t m e n t i s u n d e n i a b l e ;a n dc o n c e r n e dc l i n i c a lk n o w l e d g ea w a i t si m p r o v e m e n t .T h e s ef a c t o r sa d d e dt o g e t h e r m a y c o n t r i b u t et o d o m e s t i c i n c i d e n c eo f C D I h i g h e r t h a n t h a t o f f o r e i g n c o u n t r i e s .T h i s a r t i c l e i n t r o d u c e s t h e p a t h o g e n i c m e c h a n i s m ,e p i d e m i o l o g y,r i s k f a c t o r s a n d p r e v e n t i v em e a s u r e s o fC Dt o p r o v i d eb a s i s f o r p r e v e n t i o na n d c o n t r o l o fC D I .K E Y W O R D S :C l o s t r i d i u m i n fe c t i o n s ;e p i d e m i o l o g y ;u n i v e r s a l p r e c a u t i o n s ;c h i ld 张琳,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儿科主任㊁主任医师㊁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㊂曾获吴阶平医学研究二等奖,河北省科技进步二㊁三等奖㊂兼任中华预防医学会微生态分会委员,儿科学组副组长;中华医学会消化学分会儿科学组副组长,微生态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消化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分会儿科专业常务委员;国家卫计委儿童消化内镜专家组成员;中华医学会肠内肠外分会儿科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分会儿科学组委员;河北省微生态学会主任委员;河北省医师协会儿科分会候任主任委员;河北省儿科分会副主任委员;河北省围产医学会副主任委员;河北省医师学会新生儿分会副主任委员㊂参与教育部‘儿科学“教材编写,兼任‘中华儿科杂志“㊁‘中国微生态学杂志“等多家杂志编委㊂艰难梭菌(C l o s t r i d i u md i f fi c i l e ,C D )是一种厌氧的革兰阳性芽孢杆菌,分布于健康人和动物的肠道及粪便中,属于条件致病菌,产毒株可分泌毒素A ㊁B 和二元毒素(CD T )而致病㊂C D 也是造成院内感染和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最重要的病原㊂艰难梭菌感染(C l o s t r i d i u md i f f i c i l e i n f e c t i o n ,C D I )存在医院环境中已超过30年,由于广谱抗生素的大量使用和其他引起肠道菌群紊乱的原因,以及个体易感性等因素,使得C D I 发病率及其严重程度在全球范围内呈上升趋势,在欧洲和北美等国家出现了C D 的高毒力流行菌株(如N A P 1/B I /027)以及C D 相关性腹泻(C l o s t r i d i u m d i f f i c i l e a s s o c i a t e dd i a r r h e a ,C D A D )的地区性暴发流行,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1-2]㊂C D 在婴幼儿及儿童的作用存在争议,一方面C D 与儿童多种疾病存在关联,如自限性分泌性腹泻㊁伪膜性大肠炎,中毒性巨结肠㊁肠穿孔和感染性休克等;另一方面,在儿童无症状C D 定植比较常见(2%~75%),这与年龄㊁出生方式和喂养有关[3]㊂研究显示,西方国家儿童医院和社区获得性C D I(h o s p i t a l -a c q u i r e d C D I ,H A -C D I ;c o mm u n i t y -a c qu i r e dC D I ,C A -C D I )发生率明显增加,对于住院儿童其发生率在12.8~40/10000[4-5]㊂目前虽没有㊃893㊃‘临床荟萃“ 2018年5月5日第33卷第5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 ,M a y 5,2018,V o l 33,N o .5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中国儿童C D I的流行病学研究数据,但国内儿童疾病诊治过程中存在较为严重的抗生素滥用㊁且临床对其认识不足,C D I发病率可能比国外更高㊂本文从C D致病机制㊁流行现状㊁危险因素和预防措施等方面进行介绍,以期为防控C D I提供依据㊂1C D I致病机制C D是一种专性厌氧的革兰阳性芽孢杆菌,分布于健康人和动物的肠道及粪便中,属于条件致病菌,可作为人体正常肠道菌群的一部分而无任何临床症状㊂C D无症状定植在1月内婴儿为25%~30%, 1月至1岁为10%~25%,1岁以上为5%~10%,分析原因是婴儿肠道系统中可能缺乏毒素细胞内化的毒素受体,或母乳可能中和毒素A和B[6]㊂健康成年人C D携带率约2%~4%,在医院环境中,无症状携带率可能更高㊂这些C D定植分离株可以是毒素阴性的㊁非致病性菌株,或者致病性C D菌株(正常肠道菌群抑制其过度生长)㊂健康状态下,肠道中双歧杆菌㊁拟杆菌㊁优杆菌等优势菌群可抑制肠道中C D,C D是否致病主要取决于该菌的数量和产生毒素的量㊂当患者应用抗生素治疗引起肠道菌群紊乱㊁外科手术或免疫功能低下时,部分耐药C D或原有C D异常增殖而导致患者发病,这属于内源性感染;也可通过粪-口途径方式传播引起外源性或交叉感染㊂人体感染C D,首先破坏了肠道正常菌群结构,具有代谢活性的滋养体在结肠内增殖和定植,并产生和释放两种致病毒素即毒素A(肠毒素)及毒素B(细胞毒素),除此之外,C D可分泌其他毒素因子如纤连结合蛋白A(f i b r o n e c t i n b i n d i n gp r o t e i nA,F b p A)㊁菌毛㊁c w p84半胱氨酸蛋白酶等㊂毒素通过肠道上皮细胞和胞内多种信号通道使蛋白质糖基化,从而导致机体组织细胞凋亡,降低肠黏膜屏障功能,引发结肠炎症,导致相应临床表现,其表现形式主要受两种因素制约,即感染菌株的毒力和宿主的免疫应答㊂轻者为携带者状态,重者可发展为伪膜性肠炎㊁中毒性巨结肠或脓毒症等㊂2C D I流行现状1978年确定了C D为抗生素相关性结肠炎/伪膜性结肠炎的病原菌[7],其后十年间,制定了诊断和有效的治疗措施,并发现C D I是抗生素应用的并发症㊂在世纪之交,这种情况开始发生变化,C D I在欧洲和北美洲大范围爆发㊂1993-2008年,美国被诊断为C D I的住院人数从85700例增加到336600例,增加了4倍[8]㊂2011年美国疾控中心(C e n t e r f o r D i s e a s eC o n t r o l,C D C)报告,美国C D I发病约为453000,大约死亡29000例[9],C D I流行病学变化与C D新发菌株的出现有关,即B I/N A P1/027,以及最近的多位点序列分型S T1菌株㊂L o o等[10]发现存在该菌株的住院患者中55%发生C D I,其他菌株仅占29%,同时50%可能易引起复发性C D I,而且这些菌株与其他菌株相比,死亡率增加1倍[11]㊂2011年C D C新兴感染计划(E m e r g i n g I n f e c t i o n sP r o g r a m, E I P)数据显示,该菌是导致医疗相关性C D I和社区相关性C D I的主要原因㊂2015年最新E I P数据显示,尽管其是医疗保健相关C D I的第一原因,但它已下降为社区相关C D I的第二常见因素[12]㊂E I P监测的另一个重要发现是,更多C D I病例发生在医院以外,认为可能与之前入院前未监测C D I有关㊂C D I复发是患者发病的重要来源,10%~30%病例出现至少一次的复发性C D I发作㊂首次复发后,随之第二或第三复发的风险可达30%[13]㊂2000年之前,C D I报道死亡率<2%,C D I流行病发生改变之后,报道死亡率达4.5%~5.7%,流行期间死亡率可达6.9%~16.7%[14]㊂儿童人群中C D出现了上述流行病学的变化,一些证据显示西方国家儿童H A-C D I和C A-C D I发生率有明显的增加,发生率12.8~40/10000住院儿童[4-5]㊂在一项美国的对照研究,1991-1997和2004-2009年间儿童C D I的发病率从2.6/100000增加至32.6/100000[18]㊂由于C D I的高发病率㊁严重性和高成本,需要有效的预防传播㊁感染和复发的策略㊂3C D I相关危险因素目前已证实,一些危险因素可引发C D I,包括:①任何途径暴露于C D孢子如医院环境;②抗生素治疗㊁化疗㊁肠蠕动抑制剂等应用,可引起肠道菌群的紊乱,利于C D的侵袭和繁殖;③宿主相关因素如高龄㊁严重基础疾病㊁免疫功能低下如化疗,H I V阳性患者等[15]㊂C D I最重要危险因素仍是抗生素的广泛和不合理的使用㊂在美国,57%~75%儿童C A-C D I患者在住院前3个月内使用了抗生素[16]㊂美国一项研究发现,3年前抗生素暴露儿童较未暴露儿童C D I发病率显著增加[17]㊂另一项研究也报告了H A-C D I与在30天内应用头孢菌素(O R=3.32;95%C I= 1.10~10.01)和存在胃肠道喂养装置(O R=2.59; 95%C I=1.07~6.30)存在关联[18],故医院以及长期护理机构㊁环境污染和频繁应用抗生素是C D I的重要危险因素㊂一些研究者报道了酸抑制剂增加了C D I的发生风险[19],而其他研究者经过校正共存条件,并未确认增加了C D I的风险[20]㊂在意大利的一㊃993㊃‘临床荟萃“2018年5月5日第33卷第5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M a y5,2018,V o l33,N o.5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项儿科回顾性病例研究发现,质子泵抑制剂(P P I)的使用与C D I存在显著关联,H2受体拮抗剂和C D I 之间不存在关联[21]㊂目前没有发现C D I与年龄㊁早产儿(<37孕周)有关的报道,胃肠手术㊁激素及免疫抑制剂应用2周与C D I有关[22]㊂其他研究表明免疫抑制和重症疾病与C D I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㊂炎症性肠病(I B D)㊁先天性巨结肠㊁器官移植㊁胃造瘘术/空肠造口和囊性纤维化均会影响C D I的发生风险㊂4C D I的预防与控制目前预防C D I的两项主要措施是预防医院C D I 患者传播和降低C D I发生风险㊂故临床上对于C D I 的早期发现就显得十分重要,快速正确的诊断才能具体治疗和减少传播㊂同样,临床上也要避免C D I 的误诊,这会影响C D I的预防工作㊂4.1诊断在接受抗菌药物治疗过程中,患儿一旦出现腹泻㊁发热㊁腹痛㊁白细胞增高等,要高度警惕C D I㊂C D I的确诊依赖于粪便中检测到C D毒素或细菌培养出产毒素株㊂2017年美国C D I[23]临床指南推荐:只有腹泻患者的粪便才需要检测C D,C D毒素基因核酸扩增试验(N A A T s)如聚合酶链反应(P C R)等优于毒素A+ B酶免疫测定(E I A),作为C D I的标准诊断试验㊂谷氨酸脱氢酶(G D H)筛选试验筛选C D,可用于毒素A +B酶免疫测定(E I A)之后的两步或三步算法,但这种策略的敏感性低于N A A T s㊂由于婴儿无症状C D携带率很高,不宜常规推荐新生儿或伴有腹泻的小于12个月的婴儿检测C D I, 1~2岁腹泻患儿不应常规进行C D试验,除非排除了其他感染或非感染原因㊂对于大于2岁儿童,建议C D试验用于长期腹泻或恶化的腹泻患者或有危险因素如炎症性肠病或存在免疫抑制或存在相关暴露如接触医疗保健系统或最近应用抗生素的人群㊂4.2感染控制措施医院环境是C D来源的最主要危险因素㊂研究显示,即使患者没有检出C D I也没有C D定植,其病房环境中依然可以分离到C D㊂长期护理机构C D产毒株携带率可高达148%[24],如之前有C D I暴发过的长期护理机构,其携带率更高达300%,住院患者感染C D的风险随住院时间延长呈线性增长㊂因此,环境控制十分重要,这包括对环境表面进行C D检测㊁对环境进行彻底有效的清洁和消毒,基于医院的感染控制措施能显著降低C D I发生率[25]㊂早期监测C D I可早期治疗,并同时早期采取控制措施㊂感染控制与流行病学专业协会推荐:①对高度怀疑有C D I风险因素的患者(最近或当前使用抗生素㊁使用抗肿瘤药物,高龄,最近住院,或居住在长期护理中心,曾经获得过C D I)进行C D检测;②倡导医生应用快速㊁敏感性高㊁特异度高的C D诊断试剂;③若C D阳性要及时通知医生,积极进行合适的治疗和采取预防措施㊂M u t o等[26]研究报道,通过上述综合措施,医院C D感染率5年间由7.2/1000降至4.8/1000㊂2017年美国C D I临床指南推荐[23]提示:①尽量为C D I患者提供单独房间减少传染给其他人的机会,患者多时,尽量把相同病源的患者集中于一个房间,不要把有多重耐药的C D I患者集中于一个房间㊂②接触隔离和手卫生是防控C D I的关键,进入C D I 病房或护理C D I患者时,医护人员和访视者应使用一次性隔离衣和手套㊂接触C D I患者去除手套后,常规用肥皂,水或基于酒精的手消毒剂进行手消毒㊂③在C D I疫情或高发区,建议用肥皂和水消毒代替基于乙醇的消毒剂㊂如果有可能直接接触粪便或粪便污染的地区,建议优先用肥皂和水洗手㊂B o b u l s k y等[27]研究表明,C D I患者治疗2周后皮肤表面仍存在C D的污染,应继续进行接触预防措施,C D I高发地区要延长接触预防措施直至出院㊂4.3抗生素管理抗生素的广泛和频繁应用是导致C D A D的高危因素,因85%C D A D患者接受过抗生素治疗㊂克林霉素㊁头孢菌素(特别是三代头孢菌素)㊁广谱青霉素㊁氟喹诺酮是导致C D A D的常见危险因素,特别是氟喹诺酮类药物的大量应用是近年来引起高毒力菌株在欧美地区暴发流行的主要危险因素,抗生素应用的种类越多㊁剂量越大㊁疗程越长,发生C D A D的风险也就越高㊂合理使用抗生素可有效预防C D I,包括:①减少高危抗生素(如克林霉素㊁喹诺酮类药物和头孢菌素)治疗的频率㊁持续时间和抗生素的数量;②严格执行抗生素管理方案;③根据当地流行病学和存在的C D菌株选择适宜抗生素㊂要考虑限制氟喹诺酮类抗生素㊁克林霉素和头孢菌素类药物的应用(外科预防性使用抗生素除外)㊂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后可在流行期间降低C D I发病率60%㊂4.4益生菌应用目前尚无足够证据推荐益生菌在临床试验之外一级预防C D I㊂一些荟萃分析表明,益生菌(L G G和布拉氏酵母菌)能降低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发生风险,但是益生菌降低C D I的研究有限㊂G a o等[28]临床研究表明,225例住院患者服用L a c t o b a c i l l u s a c i d o p h i l u s C L1285和L.c a s e i L B C80R能有效预防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和C D I㊂但㊃004㊃‘临床荟萃“2018年5月5日第33卷第5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M a y5,2018,V o l33,N o.5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目前无足够证据支持常规使用益生菌预防C D I㊂人们一直努力研究和制定措施进行C D I防治,但在医院和社区的环境中,C D I仍然普遍存在,尤其在滥用抗生素治疗的儿童中㊂抗生素的管理和环境的消毒仍是控制感染的必要条件,有效益生菌制剂和疫苗将有可能成为未来C D I防控的重要手段㊂参考文献:[1] M a g i l l S S,E d w a r d s J R,B a m b e r g W,e t a l.M u l t i s t a t e p o i n t-p r e v a l e n c e s u r v e y o fh e a l t hc a r e-a s s o c i a t e di n f e c t i o n s[J].NE n g l JM e d,2014,370(13):1198-1208.[2] L oV A,Z a c u rGM.C l o s t r i d i u md i f f i c i l e i n f e c t i o n:,a nu p d a t eo ne p i d e m i o l o g y,r i s kf a c t o r s,a n dt h e r a p e u t i co p t i o n s[J].C u r rO p i nG a s t r o e n t e r o l,2012,28(1):1-9.[3] A z a d M B,K o n y aT,M a u g h a n H,e ta l.G u t m i c r o b i o t ao fh e a l t h y C a n a d i a ni n f a n t s:p r o f i l e sb y m o d eo fd e l i v e r y a n di n f a n t d i e t a t4m o n t h s[J].C MA J,2013,185(5):385-394.[4] K h a n n a S,B a d d o u r L M,H u s k i n s W C,e t a l.T h ee p i d e m i o l o g y o fC l o s t r i d i u m d if f i c i l ei n f e c t i o ni nc h i l d r e n:ap o p u l a t i o n-b a s e d s t u d y[J].G a s t r o e n t e r o l o g y,2013,56(10): 1401-1406.[5] N i c h o l s o n M R,T h o m s e nI P,S l a u g h t e r J C,e ta l.N o v e l r i s kf a c t o r s f o rr e c u r r e n tC l o s t r i d i u m d i f f i c i l e i n f e c t i o ni nc h i l d r e n[J].JP e d i a t rG a s t r o e n t e r o lN u t r,2015,60(1):18-22.[6] L e e sE A,M i y a j i m aF,P i r m o h a m e d M,e ta l.T h er o l eo fC l o s t r i d i u m d i f f i c i l e i n t h e p a e d i a t r i c a n d n e o n a t a l g u t-an a r r a t i v e r e v i e w[J].E u r JC l i nM i c r o b i o l I n f e c tD i s,2016,35(7):1047-1057.[7] Kök s a l F.T h e r o l e o f C l o s t r i d i u m d i f f i c i l e i n a n t i b i o t i c-a s s o c i a t e d e n t e r i t i s[J].M i k r ob i y o lB u l,1985,19(2):109-1011.[8] L u c a d o J,G o u l d C,E l i x h a u s e r A.C l o s t r i d i u m d i f f i c i l ei n f e c t i o n s(C D I)i n h o s p i t a ls t a y s,2009[D B/O L].H C U PS t a t i s t i c a l B r i e f#124.J a n u a r y2012.A g e n c y f o rH e a l t h c a r eR e s e a r c ha n dQ u a l i t y,R o c k v i l l e,M D.h t t p://w w w.h c u p-u s.a h r q.g o v/r e p o r t s/s t a tb r i e f s/s b124.p d f.11,75-79(2012).[9] L e s s aF C,M uY,B a m b e r g WM,e t a l.B u r d e n o f C l o s t r i d i u md i f f i c i le i nf e c t i o ni nt h e U n i t e d S t a t e s[J].N E ng lJ M e d,2015,372(9):825-834.[10] L o oV G,B o u r g a u l tAM,P o i r i e rL,e t a l.H o s t a n d p a t h o g e nf a c t o r s f o rC l o s t r i d i u m d i f f i c i l e i n f e c t i o na n dc o l o n i z a t i o n[J].NE n g l JM e d,2011,365(18):1693-1703.[11] R a oK,M i c i c D,N a t a r a j a n M,e ta l.C l o s t r i d i u m d i f f i c i l er i b o t y p e027:r e l a t i o n s h i p t oa g e,d e t e c t a b i l i t y o f t o x i n sAo rB i ns t o o lw i t hr a p i dt e s t i n g,s e v e r e i n f e c t i o n,a n d m o r t a l i t y[J].C l i n I n f e c tD i s,2015,61(2):233-241.[12] C D C.2015A n n u a l R e p o r t f o r t h e E m e r g i n g I n f e c t i o n sP r o g r a mf o rC l o s t r i d i u md i f f i c i l e I n f e c t i o n[D B/O L].h t t p s://w w w.c d c.g o v/h a i/e i p/A n n u a l-C D I-R e p o r t-2015.h t m l[13]S h e i t o y a n-P e s a n tC,A b o uC h a k r aC N,Pép i n J,e t a l.C l i n i c a la n dh e a l t h c a r eb u r d e no fm u l t i p l er ec u r r e n c e so fC l o s t r id i u md i f f i c i le i nf e c t i o n[J].C l i n I n f e c tD i s,2016,62(5):574-580.[14] M a g i l l S S,E d w a r d s J R,B a m b e r g W,e t a l.M u l t i s t a t e p o i n t-p r e v a l e n c e s u r v e y o fh e a l t hc a r e-a s s o c i a t e di n f e c t i o n s[J].NE n g l JM e d,2014,370(13):1198-1208.[15] M o n n i e rA L,Z a h a rJ R,B a r b u tF.U p d a t eo n C l o s t r i d i u md i f f i c i l e,i n fe c t i o n s[J].Méd e c i n e E t M a l a d i e sI nf e c t i e u s e s,2014,44(8):354-365.[16]S a n d o r aT J,F u n g M,F l a h e r t y K,e ta l.E p i d e m i o l o g y a n dr i s k f a c t o r s f o rC l o s t r i d i u m d i f f i c i l e i n f e c t i o ni nc h i l d r e n[J].P e d i a t r I n f e c tD i s J,2011,30(7):580-584.[17] K l e i nE J,B o s t e rD R,S t a p p J R,e t a l.D i a r r h e ae t i o l o g y i nac h i ld re n's h o s p i t a l e m e r g e n c y d e p a r t m e n t:a p r o s p e c t i v e c o h o r ts t u d y[J].C l i n I n f e c tD i s,2006,43(7):807-813.[18] C r e w s J D,A n d e r s o nL R,W a l l e rD K,e t a l.R i s kf a c t o r s f o rc o mm u n i t y-a s s o c i a t e dC l o s t r id i u m d i f f i c i l e-a s s o c i a te dd i a r r h e ai n c h i l d r e n[J].P e d i a t r I n f e c tD i s J,2015,34(9):919-923.[19] D i a l S,D e l a n e y J,B a r k u n A N,e ta l.U s eo f g a s t r i ca c i d-s u p p r e s s i v e a g e n t s a n d t h e r i s k o f c o mm u n i t y-a c q u i r e dC l o s t r i d i u md i f f i c i l e-a s s o c i a t e dd i s e a s e[J].J AMA,2005,294(23):2989-2995.[20] N o v a c kL,K o g a nS,G i m p e l e v i c hL,e t a l.A c i ds u p p r e s s i o nt h e r a p y d o e sn o t p r e d i s p o s et oC l o s t r i d i u m d i f f i c i l e i n f e c t i o n: t h e c a s eo f t h e p o t e n t i a lb i a s[J].P L o S O n e,2014,9(10): e110790.[21] T u r c o R,M a r t i n e l l i M,M i e l e E,e t a l.P r o t o n p u m pi n h i b i t o r sa sar i s kf a c t o rf o r p a e d i a t r i c C l o s t r i d i u m d i f f i c i l ei n f e c t i o n[J].A l i m e n tP h a r m a c o lT h e r,2010,31(7):754-759.[22] L e e sE A,M i y a j i m aF,P i r m o h a m e d M,e ta l.T h er o l eo fC l o s t r i d i u m d i f f i c i l e i n t h e p a e d i a t r i c a n d n e o n a t a l g u t--an a r r a t i v e r e v i e w[J].E u r JC l i nM i c r o b i o l I n f e c tD i s,2016,35(7):1047-1057.[23] M c D o n a l dL C,G e r d i n g D N,J o h n s o nS,e t a l.C l i n i c a l P r a c t i c eG u i d e l i n e sf o r C l o s t r i d i u m d i f f i c i l eI n f e c t i o ni n A d u l t sa n dC h i l d r e n:2017U p d a t eb y t h eI n f e c t i o u sD i s e a s e sS o c i e t y o fA m e r i c a(I D S A)a n dS o c i e t y f o rH e a l t h c a r eE p i d e m i o l o g y o fA m e r i c a(S H E A)[J].C l i n I n f e c tD i s,2018,66(7):987-994.[24] Z i a k a s P D,Z a c h a r i o u d a k i s I M,Z e r v o u F N,e t a l.A s y m p t o m a t i cc a r r i e r so ft o x i g e n i c C.d i f f i c i l ei nl o n g-t e r mc a r e f a c i l i t i e s:a m e t a-a n a l y s i so f p r e v a l e n c ea n dr i s kf a c t o r s[J].P L o SO n e,2015,10(2):e0117195.[25]S u r a w i c zC M,B r a n d tL J,B i n i o n D G,e ta l.G u i d e l i n e sf o rd i a g n o s i s,t re a t m e n t,a n d p r e v e n t i o no fC l o s t r i d i u m d if f i c i l ei n f e c t i o n s[J].A mJG a s t r o e n t e r o l,2013,108(4):478-498.[26] M u t o C A,B l a n k MK,M a r s h J W,e t a l.C o n t r o l o f a no u t b r e a k o f i n f e c t i o n w i t h t h e h y p e r v i r u l e n t C l o s t r i d i u md i f f i c i l eB I s t r a i n i n a u n i ve r s i t y h o s p i t a l u s i n g a 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b u n d l e a p p r o ac h[J].C l i nI n f e c tD i s,2007,45(10):1266-1273.[27] B o b u l s k y G S,A l-N a s s i s WN,R i g g s MM,e t a l.C l o s t r i d i u md i f f i c i le s k i n c o n t a m i n a t i o n i n p a t i e n t s w i t h C.d if f i c i l e-a s s o c i a t e dd i s e a s e[J].C l i n I n f e c tD i s,2008,46(3):447-450.[28] G a o XW,M u b a s h e r M,F a n g C Y,e t a l.D o s e-r e s p o n s ee f f i c a c y o fa p r o p r i e t a r y p r o b i o t i cf o r m u l a o f L a c t o b a c i l l u sa c i d o p h i l u s C L1285a n d L a c t ob ac i l l u s c a s e i L B C80R f o ra n t ib i o t i c-a s s oc i a t ed d i a r r he a a n d C l o s t r i d i u m d if f i c i l e-a s s o c i a t e dd i a r r h e a p r o p h y l a x i si na d u l t p a t i e n t s[J].A m JG a s t r o e n t e r o l,2010,105(7):1636-1641.收稿日期:2018-05-09编辑:武峪峰㊃104㊃‘临床荟萃“2018年5月5日第33卷第5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M a y5,2018,V o l33,N o.5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试析感染性疾病流行状况、防控面临的挑战与应对方法摘要:一直以来,感染性疾病都是全人类需要重视的疾病,一旦出现这种疾病,必须要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这样才可以减少人们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基于此,本文以感染性疾病为研究对象,主要介绍了感染性疾病的流行状况,而且提出了感染性疾病防控面临的挑战和应对工作,希望可以为有需要的人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感染性疾病;流行状况;防控;挑战;应对方法近年来,虽然全世界感染性疾病负大幅度减少,然而传统感染性疾病有关的死亡率和发病率还是需要高度重视的。
并且由于受到城市化迅速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等等因素产生的影响,新发感染性疾病也严重威胁着全世界的公共卫生。
当前,国内外都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这种疾病并不是传统的感染性疾病,属于新发感染性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都较高,威胁全人类的生命安全。
而我国在这方面有了成功的经验,其他国家都可以尝试着借鉴,这样有利于他们最终可以战胜病毒。
一、感染性疾病的流行状况(一)传统感染性疾病的流行状况根据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数据显示,相对2005年,2015年全球显著减少多种重要感染性疾病年龄标化死亡率与死亡数量。
感染性腹泻死亡数减少约20%,年龄标化死亡率减少约32%,2015年都减少到约131万和19万。
并且也大大减少破伤风的死亡数,约47%,2015年降低到约5万。
整体来讲,在2015年全球总死亡率中感染性疾病有关死亡占据的比例还是高于14%。
小于5岁的儿童死亡中,超过47%都是因为感染性疾病造成的,具体表现几下几种疾病:感染性腹泻以及呼吸道感染等等[1]。
在2015年,由于早亡造成损失的寿命年数排列前10位的死因中也包括许多感染性疾病,比如:艾滋病以及下呼吸道感染等等。
1990年我国总死亡人数中感染性疾病有关死亡人数占据的比例超过10%,2013年减少到约4%。
1990年,由于早亡造成损失的寿命年数排列前10位的死因中感染性疾病有3种,分别是结核、下呼吸道感染和感染性腹泻。
幼儿园儿童传染病分析报告概述幼儿园儿童传染病是指在幼儿园中,由于感染病原体而导致疾病在儿童中传播的问题。
幼儿园儿童由于年龄小、免疫系统不完善,容易接触到传染源,所以传染病在幼儿园中较为常见。
本文将对幼儿园儿童传染病进行分析。
常见传染病手足口病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口腔、鼻腔和粪-口传播。
通常表现为发热、口腔溃疡、手脚皮疹等症状,容易在幼儿园中传播。
流行性感冒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通过飞沫传播。
感冒症状包括发热、咳嗽、流涕等。
儿童免疫力较弱,容易感染流感病毒。
麻疹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
麻疹的主要症状为高热、咳嗽、眼结膜炎等。
幼儿园中聚集的儿童更容易感染麻疹。
水痘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
水痘会引起发热、皮肤疹子等症状。
儿童在幼儿园中容易相互传染水痘。
传播途径幼儿园儿童传染病主要通过以下途径传播:- 直接接触:儿童之间直接接触感染者的口、鼻分泌物或排泄物,如打闹、分享食物、使用共同物品等。
- 飞沫传播:当感染者咳嗽、打喷嚏或说话时,释放出的飞沫中的病原体可通过空气传播,被其他儿童吸入呼吸道。
- 空气传播:病原体可在空气中悬浮,儿童吸入感染。
- 粪-口传播:感染者的粪便中的病原体进入儿童口腔。
预防措施针对幼儿园儿童传染病,可以采取以下预防措施:个人卫生鼓励幼儿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包括勤洗手、不揉眼、妥善处理口鼻分泌物等。
定期消毒幼儿园的教室、家具、玩具等应定期进行消毒,减少病原体的传播。
室内通风保持教室内的空气流通,减少空气传播的机会。
隔离患儿对于出现传染病症状的儿童,应及时隔离,避免与其他儿童接触。
疫苗接种鼓励儿童接种相应的疫苗,增强免疫力,减少传染病的发生。
结论幼儿园儿童传染病虽然常见,但采取正确的预防措施可以减少感染的机会。
通过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的强化,加强儿童的免疫力,可以有效地控制传染病的传播。
呼吸道合胞病感染的儿童病例分析与防控引言:呼吸道合胞病(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简称RSV)感染是一种常见的幼儿呼吸道疾病,尤其对于婴幼儿来说具有严重的健康威胁。
本文通过对呼吸道合胞病感染的儿童病例进行分析,探讨了该疾病的临床特点和有效的防控措施。
一、病例分析1. 患病儿童基本信息本次病例分析对象为一名婴幼儿,男性,9个月大。
他在进入幼儿园后,出现了持续性咳嗽、鼻塞、喷嚏等症状。
经过医生的检查和实验室检验,确诊为呼吸道合胞病感染。
2. 临床特点该患儿的临床表现为呼吸急促,伴随有咳嗽、喷嚏和发热症状。
母亲还反映他的食欲减退,睡眠质量下降。
体检结果显示,婴儿的气道有明显的喘息音,肺部听诊有湿啰音。
实验室检验显示,病毒PCR检测结果为阳性,确认为RSV感染。
二、呼吸道合胞病感染的预防与控制1. 生活习惯培养通过加强个人卫生习惯的培养,如勤洗手、正确咳嗽和打喷嚏的方式,能够有效减少病毒传播的风险。
家长应当教育儿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养成经常洗手的习惯,特别是在接触场所和人员后。
2. 环境卫生管理呼吸道合胞病病毒容易通过空气传播,因此保持室内环境的清洁卫生至关重要。
定期清洗床上用品、玩具等物品,保持室内通风,减少病毒在空气中的滞留时间。
3. 接种疫苗目前已有疫苗可用于预防呼吸道合胞病感染。
家长应积极咨询医生,确定接种时间和方法,为儿童提供有效的保护。
疫苗的接种可以减少儿童感染呼吸道合胞病的风险,避免其患病。
4. 避免接触感染源儿童在感染期间,应尽量避免接触其他患有呼吸道合胞病的儿童或成年人。
同时,避免去公共场所,特别是人流密集的地方,以减少病毒传播的机会。
结论:呼吸道合胞病是一种常见的幼儿呼吸道疾病,对婴幼儿健康构成威胁。
通过对本文所述的病例分析,可以看出呼吸道合胞病感染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特点。
在预防和控制方面,加强个人和环境卫生管理,接种疫苗以及避免接触感染源都是有效的防控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