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和语文学习(公开课)
- 格式:ppt
- 大小:1.93 MB
- 文档页数:24
第四单元《逻辑的力量》(一)认识逻辑(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逻辑的力量》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逻辑的一般知识。
培养学生思维的缜密性,培养学生准确、严密、清晰地表达自己想法的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掌握辨析概念和运用推理的一般方法,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将自发形成的思维习惯转化为自觉的合乎逻辑的思维方式。
文化传承与理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深人探究的习惯,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时安排五课时第一教时认识逻辑课时目标1.了解中运用。
一些基本的逻辑知识,并有意识地在语文学习2.了解逻辑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
3.帮助学生树立独立思考、深人探究的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课时重难点1.了解逻辑的基本知识,初步了解高考中涉及逻辑知识的相关题目。
2.掌握一些基本的逻辑知识,从而激发学生把自发形成的思维习惯转化为自觉的合乎逻辑的思维形式,准确、严密、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残暴的国王,统治着一个奇怪的国家。
这个残暴的国王颁布了一条奇怪的法令,所有从前线抓回来的俘虏都要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你来这里做什么?如果答的是真话,就得用火烧死,如果回答的是假话,就得绞死。
看起来,任何俘虏都难逃噩运。
有一天,前线送来了一个俘虏,执法官按照惯例问他:你来这里干什么?聪明的俘虏回答:我来这里是为了被绞死。
听了俘虏的回答,执法官顿时傻了眼,不知道如何是好。
因为如果真的绞死这个俘虏,那么这个俘虏说的是真话,而说了真话是要被烧死的。
可是如果把这人烧死,那他说的就是假话,而说假话是要被绞死的。
执法官不好处理,只好上报国王裁决。
国王冥思苦想了半天也没想出办法,最后只好把这个俘虏放了。
这个聪明的俘虏利用真话、假话、绞死、烧死之间的逻辑推理关系,救了自己一命,我们所说的“逻辑"一般指逻辑规律,即关于思维形式结构最基本、最一般的规律。
《逻辑与语文学习》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逻辑的一般知识。
掌握辨析概念、命题,运用推理和逻辑规律的一般方法。
2、根据所学知识做简单的逻辑推理和判断,培养学生思维的缜密性。
3、培养学生深入探究的习惯,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重点、难点:1、掌握概念、命题、推理和逻辑规律的一般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解决一般的逻辑问题。
2、把自发形成的思维习惯转化为自觉的、合乎逻辑的思维方式。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四、学情分析:考试大纲对逻辑的基本知识不作要求,逻辑知识又偏重于理论,较枯燥,相当部分学生对此不感兴趣,因此很多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就忽视了逻辑入门知识的讲授,导致大部分学生在高中阶段没有接触过逻辑常识。
其实,逻辑与语文关系十分密切,它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缜密性,培养学生准确、严密、清晰地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对说话、写作的帮助都非常大。
可以说,学好这一节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五、学法指导:点拨法、讨论法、探究法。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由两千多年前春秋战国时庄子、惠子的“濠梁之辩”和英国哲学家培根的名言“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论”导入,说明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并阐述逻辑与语文学习的关系:一个人的语言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思维的逻辑性。
逻辑学与语文学习密切相关,不仅仅体现在辩论上,与说话和写作的关系也十分密切。
(二) 梳理积累1、逻辑的定义与分类:“逻辑”一般指思维规律,即关于思维形式结构最基本、最一般的规律。
逻辑一般包括四个方面:概念、命题、推理、逻辑规律。
2、讲解第一模块:“概念”概念的定义:反映事物或现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内涵: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根本属性,外延: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具体范围举例:车:内涵:陆地上有轮子的交通工具。
外延:火车、汽车、自行车……商品:内涵: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外延:手机、饮料、服装、书籍……给概念下定义常见错误:定义过窄、定义过宽、循环定义概念与概念间的关系(出示示意图):全同关系、包含关系、交叉关系、矛盾关系、反对关系举例:母亲—妈妈、学校—中学、教师—作家、战争—和平、社会主义—资本主义3、讲解第二模块“命题”命题是运用概念进行判断的语言形式,是断定或陈述事物情况的思维单位。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逻辑的力量——运用有效的推理形式》优质课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的基本形式,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运用有效的推理形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逻辑推理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习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的基本形式及其应用。
难点:如何运用有效的推理形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个有趣的逻辑谜题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逻辑推理的重要性。
2. 知识讲解:介绍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的基本形式,通过例子讲解每种推理形式的原理和应用。
3. 案例分析:提供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推理形式进行分析,培养学生运用逻辑推理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并分享各自的推理过程和结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四、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通过提供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运用逻辑推理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 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3. 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和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提问、回答问题、小组讨论等。
2. 逻辑推理能力:通过学生的案例分析和问题解决过程,评估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3. 团队合作能力: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态度和沟通能力。
4. 课后作业:通过学生的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准备:1. 教材: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教材。
2. 案例材料:准备一些与生活相关的案例,用于教学中的案例分析环节。
3. 课件:制作课件,包括教学内容、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环节的展示。
逻辑与语文学习——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梳理探究”第一课时预习课文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概念、命题、推理和逻辑规律的一般知识,培养准确表达的语言能力,提升思维品质。
一、将学生分成五组:概念组、命题(判断)组、推理组、规律组、综合评判组。
1、前四组先试做四项子练习,然后再看逻辑理论。
2、前四级划出有关逻辑知识点,再做课文思考练习。
3、综合评判组四项子练习全做。
4、课外延伸练习一。
二、全体学生全面学习逻辑理论,四项子练习同步完成,教师相机点拨1、概念概念是反映思维对象的本质属性和分布范围的思维形式。
属性包括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
所谓本质属性,是决定该对象之所以成为该对象并区别于其他对象的属性;所谓非本质属性,是对该对象不具有决定意义的属性。
概念有内涵和外延。
内涵是概念对思维对象本质属性的反映;外延是概念对思维对象分布范围的反映。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概念的两个逻辑特征,二者是相互依存的。
概念的外延之间的关系有以下五种关系(图示):①全同关系。
②包含关系。
③交叉关系。
④矛盾关系。
⑤反对关系。
2、命题命题,是运用概念进行判断的语言形式,是断定或陈述事物情况的思维单位。
语句“人是动物”(人是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就表达了一个命题。
命题是通过语句来反映事物情况的思维形式,只有陈述句和疑问句中的反问句才表达命题。
性质命题是简单命题的一种,它是断定事物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的命题。
一般逻辑书上都称之为直言命题。
性质命题由主项、谓项、联项和量项组成。
主项是表示命题对象的概念;谓项是表示命题对象所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的概念;联项是联系主、谓项的概念,也称之为命题的“质”;量项是表示命题对象数量的概念,也称之为命题的“量”。
如:这个(量项)铜器(主项)不是(联项)酒壶(谓项)。
复合命题,是包含了其他命题的一种命题,一般说,它是由若干个(至少一个)简单命题通过一定的逻辑联结词组合而成的。
⑴、联言命题及其推理。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四单元《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优质课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单元导读】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四单元的主题是“逻辑的力量”。
生活和学习中,逻辑无处不在。
每天我们都会接触到海量信息,懂一点逻辑,可以更好地辨识信息,把握事实真相;我们常常要对生活中的现象发表观点,作出论证,学习逻辑,可以使思维更缜密,论证更严谨,语言表达更准确;我们在工作学习中也往往会基于事实进行推理,作出判断,掌握一些逻辑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合理思考,由已知探寻未知。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要掌握一些基本的逻辑方法,学习辨析逻辑错误,能够独立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并且运用逻辑方法来构建并完善论证。
从而达到发展逻辑思维,滋养理性精神,提升思维品质的目标。
【素养目标】1.了解概念的含义及关系,掌握逻辑规律,辨别潜藏的逻辑错误。
2.理解推理规则,掌握逻辑推理的三种有效形式。
3.了解直接论证和间接论证的方法,构建和完善论证。
【教学重难点】发展逻辑思维,滋养理性精神,提升思维品质的目标。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自主学习法,讨论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一、语文与逻辑二、找出逻辑错误柏拉图曾给人下过一个定义:“人是没有羽毛的两足直立的动物。
”结果他的一个学生给他找来了一只拔光羽毛的鸡,拿到柏拉图面前嘲讽他说:“这就是老师您说的‘人’呀。
”因为“没有羽毛的两足直立的动物”不是人的根本属性,虽然人也具有这样的特点,但柏拉图把“人”的外延扩大了,一些不属于人的事物都能归入其中,这才让学生抓住了把柄。
三、概念1.含义:心理学上认为,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的反映,这种反映是以词来标示和记载的。
概念是思维活动的结果和产物,同时又是思维活动借以进行的单元。
我们正在使用的这本书,叫“课本”,不叫“杂志”,不叫“小说”;这本书用的文字是“汉字”,而不是“英文”,也不是“日文”。
这些“课本”“杂志”“小说”“汉字”“英文”“日文”等,从语言的角度来说,叫“词语”,而从逻辑角度看,它们就又都是一些“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