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接收函数方法研究青华地震台下方地壳厚度结构
- 格式:pdf
- 大小:251.98 KB
- 文档页数:5
利用H-Kappa方法反演中国地区台站下地壳厚度黄建平;崇加军;倪四道【期刊名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年(卷),期】2008(038)001【摘要】近年来,接收函数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计算地壳厚度的方法,它是利用直达P波和Moho面转换S波震相的到时和振幅差来反演计算地壳的厚度和速度结构的.本文在传统的接收函数基础上,采用了多次反射波能量扫描求极大值和波形叠加反演的方法(H-Kappa方法).该方法虽然需要较大的数据量,且要求数据的覆盖范围大,但具有能够同时快速准确地计算出地壳厚度H和Kappa值的突出优点.本文计算了中国国家台网记录到的大量震中距满足30°~90°、震级在5.5~7.0的远震P 波的接收函数,从中挑选出了2 233个信噪比较高、震相清晰的接收函数进行H-Kappa方法反演.结果表明:中国东部台站下方的地壳厚度为33~36 km, 中部地区的地壳厚度为38~45 km, 而青藏高原地区台站下方的地壳厚度则高达73 km左右.总体上看,青藏高原地区的地壳厚度最大,天山、准格尔盆地、内蒙古大部地区次之,中国华南沿海一带地壳厚度更小,呈现出地壳厚度自西到东逐渐减薄的规律.【总页数】8页(P33-40)【作者】黄建平;崇加军;倪四道【作者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安徽合肥,230026;蒙城地球物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安徽蒙城,233500;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安徽合肥,230026;蒙城地球物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安徽蒙城,233500;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安徽合肥,230026;蒙城地球物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安徽蒙城,2335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5.63;P631.4+14【相关文献】1.利用远震接收函数反演山西地区台站下方的地壳厚度及泊松比 [J], 吕睿;宫猛;孟小琴;董春丽;刘素珍2.利用背景噪声数据提取地震台站间面波的可靠性分析——以中国大陆中东部地区的宽频带台站为例 [J], 郑现;赵翠萍;周连庆;郑斯华3.利用重力和地形观测反演中国及邻区地壳厚度 [J], 黄建平;傅容珊;许萍;黄建华;郑勇4.利用远震接收函数反演陕西地震台站下方的地壳厚度 [J], 刘春;崇加军;倪四道;李少睿5.利用H-Kappa方法反演宁夏地区的地壳厚度 [J], 谢晓峰;崇加军;刘渊源;姚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利用远震接收函数反演陕西地震台站下方的地壳厚度刘春;崇加军;倪四道;李少睿【期刊名称】《地震地质》【年(卷),期】2009(31)2【摘要】文中利用陕西数字地震遥测台网14个遥测子台记录的远震波形资料,用频率域反褶积方法提取接收函数,由H-Kappa叠加方法反演得到各台站下方的地壳厚度和泊松比.在此基础上结合相关地震构造文献,对陕西地区的地壳特征进行了分析,并讨论了陕西地震活动与地壳结构、地质构造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陕西地区的地壳总体趋势是东薄西厚,陕西南部和北部地区地壳较厚(≥40km),位于陕西中部的渭河盆地地壳较薄(34~40km);14个台站中,渭河盆地东部与山西交界的华阴台下方地壳厚度最薄(34km),而盆地西北端的陇县台位于六盘山余脉上,地壳厚度最厚(48km).2)陕西地区泊松比值总体变化不大(0.24~0.29),可能表明这一地区的岩石组成以中度组分为主;以渭河盆地为界,向北靠近地台一侧泊松比值相对较高,向南靠近秦岭山脉一侧则比值相对较低.3)地震活动与地质构造之间存在内在的联系.渭河盆地处于几个构造体系的复合部位,属于强地震的多发区;陕西南部地区的地震活动相对较弱,主要发生在汉中盆地和安康盆地,受陕南几条主要断裂控制;陕西北部地区地质构造相对稳定,地震活动最弱.泊松比反映了地球内部的物质构成,分析认为其与地震活动存在一定的关系,即泊松比较高区域的地震活动性要高于较低的区域.【总页数】8页(P313-320)【作者】刘春;崇加军;倪四道;李少睿【作者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230026;陕西省地震局,西安,710068;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230026;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230026;陕西省地震局,西安,71006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5.2【相关文献】1.利用远震接收函数反演山西地区台站下方的地壳厚度及泊松比 [J], 吕睿;宫猛;孟小琴;董春丽;刘素珍2.利用远震接收函数反演乌江彭水电站地震台下方地壳厚度 [J], 王小龙;刘渊源;余国政;郭欣;王强3.利用远震接收函数计算湟源地震台下方地壳厚度和泊松比 [J], 罗自浩;晁增辉;白永祯;马丽;罗宾生;何岗;白占孝4.利用远震接收函数探测襄樊台下方地壳厚度及泊松比 [J], 刘迁;赵瑞;栗宁5.利用远震接收函数探测襄樊台下方地壳厚度及泊松比 [J], 刘迁;赵瑞;栗宁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利用远震接收函数方法初步研究江西地震台站下方地壳厚度及泊松比姓名:杨中书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固体地球物理指导教师:倪四道20070601中周科学技术大学颤}学位论文秒,P波后200秒的数据)。
3.3坐标系的旋转坐标系的旋转是把地震波形记录由地理直角坐标系变换为射线坐标系。
对于前面处理得到的SAC格式的数据不能直接用于坐标系的旋转,因为经过变化得到的SAC数据,没有足够的所需头变量参数,所以要加上相应地震参数信息的头变量参数值,然后再将其旋转到径向和切向。
特别所需的几个头段变量是(1)地震事件的经纬度(2)事件深度(3)分量方位角(4)分量入射角。
地震事件数据读入内存(如果只改变头信息,也可以只读入文件头信息)后,改变所需要的头文件信息,并存储写入头文件。
一旦信息存储到头文件中,SAC将会计算出震中距,方位角和反方位角等参数。
当通过上面的处理使头文件中含有所需的头段变量时,就通过批处理程序,将坐标系进行旋转。
旋转由下式完成:R(t)=N(t)cos(4)+E(t)sin(A:)1Tq)=一N(t)sin(A,)+E(t)eos(A,)J其中Ⅳ似删分别为地震台站观测的南北和东西向记录,Az为方位角。
旋转后对所得到的径向分量,圈6本文所选的41个远震分布图切向分量,以及z分量数据进行截取,主要转换震相包含在内。
这样计算用的数据就准备好了。
3.4地壳厚度和泊松比的计算在计算中,主要是获取径向接收函数(同时也得到相应的切向接收函数),所以应用Ammon的时域方法对,分量和z分量进行褶积运算,得到相应的接收函数:或者使用频域的“水准量”法计算程序,计算得到接收函数。
但总的来说时域方法比“水准量”方法的稳定性更好。
17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硕十学位论文图11江西北部5个地震台站地壳厚度及Kappa叠加结果图Zandteta1.(1995)利用远震记录的转换波走时,对全球地盾、地台、古生代造山带、中新生代造山带以及大洋岛弧五类地壳,测定T76个台站下地壳的平均泊松比值,他们发现前寒武纪地盾地壳有一致的高泊松比值,平均为0.29士O.02;地台的泊松比值则是多变的,平均为0.27士0.03。
基于远震P波接收函数研究江苏地区地壳厚度和泊松比作者:李婷婷刘利范文华孙业君来源:《地震研究》2020年第04期摘要:根据江苏数字地震台网32个宽频带地震台站记录的远震波形资料,使用时间域反褶积的方法提取P波接收函数,由H-K叠加搜索方法反演得到各台站下方的地壳厚度和泊松比。
结果表明:①江苏地区地壳厚度整体呈现自东向西增厚趋势,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布特征,与该区地质构造背景有较好的对应。
主要表现为:苏鲁造山带地区地壳厚度高于其周边地区;华北板块的地壳厚度变化比较平缓,主要为32~33 km;下扬子板块地区的地壳厚度变化较大,为27~34 km,位于该区中东部大陆边缘地区的台站下方平均地壳厚度约为28 km。
②研究区泊松比为0.22~0.28,受高压和超高压变质岩带影响,苏鲁造山带及周边地区的泊松比较高;下扬子板块的茅东断裂及周边地区的泊松比变化明显,呈高低相间分布,且泊松比高值区及变化明显区与地震活动性具有一定的关系。
关键词:接收函数;H-K叠加;地壳厚度;泊松比中图分类号:P31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0666(2020)04-0680-090引言自Phinney(1964)提出使用远震体波转换波研究台站下方地壳、上地幔结构以来,接收函数方法便成为地球科学研究者探究地球内部圈层间断面、速度结构以及获取地下异常信息的主要手段之一。
Langston(1977,1979)对原有方法进行改进,在原本的时域数值模拟中加入相位信息的同时,提出震源等效假定模型,消除了震源时间函数差异对P波的影响;Owens等(1984)将此方法进一步扩展到宽频带数据处理中,完成了接收函数最大峰值的归一化;其后Ammom(1991)改进反褶积法、Cassidy(1992)引入绝对振幅、Yuan等(1997)提出接收函数偏移叠加法,Farra和Lev(2000)提出S波接收函数方法,至此,体波接收函数理论被正式建立。
中国数字地震台网的接收函数及其非线性反演
刘启元;Kind,R
【期刊名称】《地球物理学报》
【年(卷),期】1997(40)3
【摘要】利用中国数字台网(CDSN)记录的85个远震事件的宽频带P波波形数据和分离接收函数的最大或然性反褶积方法,获得了CDSN台网10个台站不同方位的岩石层接收函数。
利用这结台站不同方位的平均接收函数和非线性接收函数反演方法,获得了上述各台站下方100km深度范围内的岩石层S波速度结构。
结果表明CDSN台网各台站下方的地壳厚度和岩石层速度结构存在明显的差别。
其中,拉萨台下方的地壳厚度为66km,壳幔界面
【总页数】1页(P356)
【作者】刘启元;Kind,R
【作者单位】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315.78
【相关文献】
1.接收函数复谱比的最大或然性估计及非线性反演 [J], 刘启元
2.中国数字地震台网的数据在中国地震学研究中的应用 [J], 周公威;陈运泰
3.中国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2014年10月14日M7.3萨尔瓦多地震地球球型自由振荡研究 [J], 李振月;万永革;汪园园;李祥
4.中国数字地震台网(CDSN)单台站P波偏振分析 [J], 陈彦含;吴庆举
5.珠江三角洲台网——中国区域数字地震台网的源点 [J], 王正尚;王建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利用远震接收函数研究陕西地震台站下方地壳结构的开题报告摘要:本文利用远震接收函数研究陕西地震台站下方地壳结构,通过对香山台站和连潭台站的远震接收函数分析,可得出一系列关于地球内部结构和物理性质的信息。
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探讨了地球的物理性质和结构特征,并提出了一些有关地震监测和灾害预警的建议。
关键词:远震接收函数;陕西地震台站;地壳结构;物理性质;地震监测;灾害预警一、问题的提出随着地球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地球内部结构和物理性质的认识越来越深入。
地震学是研究地球内部结构和物理性质的重要分支,利用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的原理,可以获取地球内部结构和物理性质的信息。
远震接收函数是一种研究地球内部结构和物理性质的重要方法,通过分析台站接收到的远震波,可以获取地球内部结构和物理性质的信息。
陕西地震台站是中国地震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中国地震活动的高风险区域。
因此,对陕西地震台站下方地壳结构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为地震监测和灾害预警提供重要的科学支撑。
二、研究内容1. 数据收集本研究收集了香山台站和连潭台站在2000~2019年期间接收到的远震数据,包括形态、震级、震源距离、地震发生时间等信息。
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可以获取台站下方地壳结构和物理性质的信息。
2. 远震接收函数分析本研究选取了香山台站和连潭台站在2000年以来接收到的一些远震事件进行分析。
通过对远震接收函数的分析,可以获取海底结构和物理性质的信息。
本研究针对这些数据,利用Matlab软件进行远震接收函数分析,并绘制出震相振幅图像。
3. 结论和建议本研究通过分析远震接收函数,得出了一系列关于地球内部结构和物理性质的信息,包括地幔的速度、密度和厚度等。
基于这些结论,本研究进一步探讨了地震监测和灾害预警的相关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例如,建议在陕西地震台站附近设立更多的地震仪器和观测站,以提高地震监测和灾害预警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三、实验方法1. 数据收集本研究收集了陕西省内的两个地震台站--香山台站和连潭台站在2000~2019年期间接收到的远震数据,并筛选出一些在台站下方30°范围内、震级大于5.0级的远震事件进行分析。
南北地震带及其邻区的地壳厚度和泊松比研究徐小明;丁志峰【期刊名称】《国际地震动态》【年(卷),期】2012(000)006【总页数】1页(P58)【作者】徐小明;丁志峰【作者单位】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81;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81【正文语种】中文南北地震带平于青藏高原东部,是我国重要的块体边界带和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历史地震活动频繁,自1970年在这里便发生了60多个6级以上的强震,特别是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汶川MS8.0大地震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财产损失。
强烈地震的发生与地壳和上地幔深部结构、块体时的相互作用和动力学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此,研究该区域下方深部结构对进一步认识深部孕震构造环境和大陆岩石圈动力学结构有着重要意义。
通过收集近些年中国地震局在该区域布设大量宽频带数字地震仪器所记录的地震数据,利用远震接收函数方法获取了研究区下方的壳幔结构信息,以此来研究介质物性的空时分布和深部孕震构造环境。
收集了自2008年1月1日至2011年3月31日期时,该区域内252个地震台站记录的所有远震资料,从中挑选了震级大于MS5.5,震中距在30°到90°之时和能保证有良好方平角分布的504个远震事件。
应用接收函数的H-κ叠加方法得到了研究区内每个台站下方的地壳厚度和波速比,并由波速比和泊松比之时的关系得到了泊松比的分布,应用共转换点(CCP)偏平叠加技术对该区域内的3条剖面进行了接收函数偏平叠加成像,获取了沿剖面的壳幔结构成像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研究区内地壳厚度分布横向变化十分强烈,从扬子克拉通南部-25km到青藏高原东缘-70 km的地壳厚度横向变化达45 km。
在稳定扬子克拉通和鄂尔多斯块体呈现出较薄的地壳,而在龙门山断裂带和鄂尔多斯块体西端为界的青藏高原东缘显示出较大的地壳厚度。
泊松比的大小在0.173~0.324之时,变化亦比较强烈,且有分区特征。
利用接收函数方法研究青藏高原东南部地壳结构曹旭;米宁;于大勇;王良书;徐鸣洁;李华;黄周传;王攀【期刊名称】《高校地质学报》【年(卷),期】2018(024)005【摘要】青藏高原东南部作为板块碰撞的前缘地带一直是地球科学研究的热点,为了揭示碰撞前缘地带地壳结构特征,作者利用布设在中国青藏高原东南部的38个宽频带流动台站记录的2487条远震P波接收函数,采用接收函数CCP叠加(共转换点叠加)和H-κ叠加两种方法获得了研究区域详细的地壳厚度图像和泊松比值.研究结果显示:两种方法获得的地壳厚度特征具有较好的一致性;青藏高原东南部地壳厚度存在明显的东西差异和南北差异;喜马拉雅构造区内莫霍面深度变化较大,介于65~80 km之间;拉萨地体内莫霍面深度介于72~80 km之间;雅鲁藏布缝合带两侧地壳厚度突变,缝合带北侧和南侧地壳厚度相差约8 km.研究区域平均泊松比值较小,为0.24,和大多数造山带泊松比偏低的特征类似.研究区域中下地壳广泛存在强转换界面,该界面可能对应中下地壳高速层的上界面,埋深40~70 km,表明壳内发生深熔或部分熔融作用,导致壳内发生重力分异,在中下地壳形成了高速薄层.【总页数】8页(P715-722)【作者】曹旭;米宁;于大勇;王良书;徐鸣洁;李华;黄周传;王攀【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南京 210023;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南京 210023;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南京 210023;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南京 210023;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南京 210023;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南京 210023;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南京 210023;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南京 21002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41;P631.4【相关文献】1.利用接收函数反演青藏高原西部地壳S波速度结构 [J], 武振波;徐涛;武澄泷;张明辉;田小波;滕吉文2.利用面波频散与接收函数联合反演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 [J], 郑晨;丁志峰;宋晓东3.利用接收函数研究青藏高原东部地壳结构 [J], 田宝峰;杨建思;姜旭东;徐志强;郑钰;刘莎4.利用接收函数方法研究中国东北东南部地区不同构造体的地壳特征 [J], 李天觉;陈棋福5.利用接收函数、面波频散和ZH振幅比联合反演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壳结构及其动力学意义 [J], 高天扬;丁志峰;王兴臣;姜磊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