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结构抗震设计1资料
- 格式:pptx
- 大小:2.37 MB
- 文档页数:109
抗震设计的框架剪力墙结构设计要点
抗震设计的框架-剪力墙结构,应根据在规定的水平力作用下结构底层框架部分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与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比值,确定相应的设计方法;
1、框架部分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不大于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10%时,按剪力墙结构设计,框架部分应按框架-剪力墙结构的框架进行设计;
2、当框架部分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大于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10%但不大于50%时,按框架-剪力墙结构的规定进行设计;
3、当框架部分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大于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50%但不大于80%时,按框架-剪力墙结构设计,其最大适用高度可比框架结构适当增加,框架部分的抗震等级和轴压比限值宜按框架结构的规定采用;
4、当框架部分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大于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80%时,按框架-剪力墙结构设计,但其最大适用高度宜按框架结构采用,框架部分的抗震等级和轴压比限值应按框架结构的规定采用。
当结构的层间位移角不满足框架-剪力墙结构的规定时,可进行结构抗震性能分析和论证。
第 1 页共1 页。
成人高等教育2022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学习方式: 函授/业余时间:120分钟考试科目:《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总分)100分集中开卷考试特别提醒:1、所有答案均须填写在答题卷上,否则无效。
2、每份答卷上均须准确填写专业、身份证号码、所属学习中心名称、学号、姓名等。
一单选题 (共20题,总分值60分 )1. 基底剪力法计算水平地震作用可用于下列何种建筑?( ) 。
(3 分)A. 40米以上的高层建筑B. 自振周期T1很长(T1>4s)的高层建筑C. 垂直方向质量、刚度分布均匀的多层建筑D. 平面上质量、刚度有较大偏心的多高层建筑2. 表征地震动特性的要素有三个,下列哪项不属于地震动要素()。
(3 分)A. 加速度峰值B. 地震烈度C. 频谱特性D. 地震持时3. 框架结构考虑填充墙刚度时,T1与水平弹性地震作用Fe有何变化?( )。
(3 分)A. T1↓,Fe↑B. T1↑,Fe↑C. T1↑,Fe↓D. T1↓,Fe↓4. 楼层屈服强度系数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的结构,薄弱层的位置为()。
(3 分)A. 最顶层B. 中间楼层C. 第二层D. 底层5. 框架结构侧移曲线为()。
(3 分)A. 弯曲型B. 复合型C. 弯剪型D. 剪切型6. 《规范》规定:框架—抗震墙房屋的防震缝宽度是框架结构房屋的:()。
(3 分)A. 80%,且不宜小于70mmB. 70%,且不宜小于70mmC. 60%,且不宜小于70mmD. 90%,且不宜小于70mm7. 规范规定不考虑扭转影响时,用什么方法进行水平地震作用效应组合的计算?()。
(3 分)A. 完全二次项组合法(CQC法)B. 平方和开平方法(SRSS法)C. 杜哈米积分D.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8. 抗震设防区框架结构布置时,梁中线与柱中线之间的偏心距不宜大于()。
(3 分)A. 柱宽的1/4B. 柱宽的1/8C. 梁宽的1/4D. 梁宽的1/89. 在框架结构的抗震设计中,控制柱轴压比的目的:()。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延性设计要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是一种常见的建筑结构系统,其地震性能是非常关键的,而抗震延性是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一个重要设计要求。
抗震延性是指结构在地震荷载作用下,能够发挥一定的变形能力,从而将地震能量以合理的方式耗散掉,降低破坏和损伤的程度。
以下是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延性设计的主要要求和原则。
1.设计强度要求:在进行抗震延性设计时,首先需要满足结构的强度要求,确保结构在地震荷载作用下能够承受足够的弯矩、剪力和轴向力。
强度的设计应符合国家规范的要求,保证结构在地震作用下不发生严重的破坏。
2.延性要求:延性是指结构在地震作用下能够有一定的变形能力,从而耗散地震能量。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延性设计要求结构具有足够的延性,能够承受地震时的大位移和变形,减少结构的刚性反应,降低地震作用所引起的内力和应力。
3.抗震设计刚度: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对结构的刚度进行合理的控制。
过刚的结构容易发生脆性破坏,而过软的结构则容易发生塑性破坏。
通过控制结构的刚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结构的延性和抗震性能。
4.塑性铰的形成和能量耗散:由于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材料的非线性特性,设计时通常会考虑结构发生塑性变形。
为了保证结构的抗震延性,需要合理设置塑性铰,通过其形成和变形来吸收地震能量。
塑性铰的设置需要考虑材料的延性和变形能力,以及结构的布局和构造形式。
5.剪力墙的合理设置:剪力墙是一种能够提供较高延性和抗震性能的结构构件。
在设计中合理设置剪力墙,能够提高结构的抗震延性和整体稳定性。
剪力墙的位置、厚度和布局应根据地震作用的大小和方向进行确定。
6.连接节点的设计:连接节点是结构中容易形成塑性变形的部位,也是结构抗震延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连接节点应设计合理,并采用适当的构造措施,确保其在地震作用下能够承受较大的变形和能量耗散,避免发生脆性破坏。
7.构件的延性设计: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中的构件延性也是影响结构整体延性的因素之一、梁、柱和楼板等构件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其延性和变形能力,确保其在地震荷载下具有较好的性能。
房屋建筑框架结构抗震设计要点摘要:如何从我国的地震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不断提高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水平,使之更安全可靠、更合理经济,是结构设计人员的重要任务。
本文阐述了框架结构抗震设计时应注意的问题,探讨了框架结构抗震设计几个要点。
关键词:房屋建筑框架结构抗震设计要点近年来中国房地产的迅猛发展给建筑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机遇和挑战,房地产市场的日趋成熟和完善要求建筑功能越来越多样性和复杂性,因此如何在满足建筑功能的同时设计出安全经济合理的结构体系对设计人员是一种不小的挑战,这就需要我们结构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不断的总结和提高。
一、抗震设计应注意的问题中国地震活动频度高、强度大、震源浅、分布广,是一个震灾严重的国家。
据统计,我国绝大部分地区均发生过较强的破坏性地震,给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非常大的损失,如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汶川地震、2010年4月14日发生的玉树地震都造成了大量房屋倒塌、大量人员伤亡。
因此,抗震设计是结构设计人员的一大课题,把好抗震设计关,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才是减轻地震灾害的根本措施。
1、结构的抗震设计还不能完全依赖“计算设计”,更应该重视“概念设计”。
概念设计是一种基于震害经验建立的抗震基本设计原则和思想。
其目标是避免出现会导致结构过早破坏的敏感薄弱部位。
结构抗震设计中特别要注意贯彻“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节点弱构件”的设计原则,强柱弱梁就是要求柱的抗弯能力高于梁的抗弯能力,强剪弱弯就是防止构件受剪破坏,要求杆件的受剪承载力高于受弯承载力,强节点弱构件就是要防止节点破坏先于构件。
大量的工程设计中我们发现框架梁上部配筋一般比较大,这是因为考虑了梁翼缘作用和梁裂缝宽度验算后增加了较多梁纵向钢筋,从而增大了梁端的承载力,相对减小了柱端承载力,可能会形成“强梁弱柱”,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地震发生时可能使得塑性铰出现在柱端而未按照预期出现在梁端部,我们的做法是严格控制梁端裂缝验算宽度刚好满足规范要求,不因裂缝宽度过小而使得梁端增加过多的钢筋。
房屋建筑框架结构抗震设计要点摘要: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具有良好抗震性能,结构抗震的本质就是延性,提高延性可增加结构抗震潜力,增强结构抗倒塌能力。
结构主要靠延性来抵抗较大地震作用下非弹性变形。
本文分析了结构延性在抗震设计中的重要性及其作用,影响结构延性的主要因素以及结构延性的抗震设计。
关键词:房屋建筑;框架结构;抗震设计前言地震是一种能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极大破坏的自然灾害,为了预防地震灾害,减轻地震损失,我国加强了地震预报、工程抗震和地震控制方面研究工作,其中工程抗震是一项有效的措施,其目的是寻求最合理的抗震设计,保证建筑物的安全。
工程中结构抗震的设计是依据抗震设防烈度通过地震作用的取值和抗震措施的采取来实现结构抗震设防目标。
一、框架结构延性的作用对于受弯构件来说,随着荷载增加,首先受拉区混凝土出现裂缝,表现出非弹性变形。
然后受拉钢筋屈服,受压区高度减小,受压区混凝土压碎,构件最终破坏。
从受拉钢筋屈服到压区混凝土压碎,是构件的破坏过程。
在这过程中,构件的承载能力没有多大变化,但其变形的大小却决定了破坏的性质。
当结构设计成为延性结构时,由于塑性变形可以耗散地震能量,结构变形虽然会加大,但结构承受的地震作用不会很快上升,内力也不会再加大,因此具有延性的结构可降低对结构的承载力要求,也可以说,延性结构是用它的变形能力来抵抗罕遇地震作用;反之,如果结构的延性不好,则必须有足够大的承载力来抵抗地震作用。
结构或构件的延性具有以下作用:1、防止脆性破坏脆性破坏是突然的、无明显征兆的破坏,因此破坏的后果较严重。
工程设计中应避免脆性破坏,应按塑性破坏的原则进行设计,使结构或构件具有一定的延性,保证结构或构件在破坏之前有足够的变形能力,防止突然的脆性破坏发生。
2、对脆性构件起稳定作用在实际建筑结构中,延性构件与非延性构件(脆性构件)往往是并存的。
例如框架结构的长柱与短柱。
实验研究说明,在保证延性构件与非延性构件一定比例的条件下,延性构件对脆性构件起稳定作用,使结构有较好的变形能力而不致失效。
钢框架抗震构造措施⼀、引⾔在现代建筑设计与施⼯中,钢框架结构以其⾼强度、轻质、施⼯速度快等优点,⼴泛应⽤于各种建筑⼯程中。
然⽽,由于地震等⾃然灾害的不可预测性,钢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本⽂将就钢框架抗震构造措施进⾏深⼊探讨,以提⾼建筑结构的抗震能⼒。
⼆、钢框架抗震构造基本原则钢框架抗震构造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整体性:确保钢框架结构的整体稳定性,避免局部破坏导致整体结构失效。
2.延性:通过合理的构造措施,使钢框架在地震作⽤下具有良好的延性,吸收和耗散地震能量。
3.耗能:采⽤耗能构件和连接节点,减⼩地震对结构的破坏。
4.冗余度:设计适当的冗余度,提⾼结构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三、钢框架抗震构造措施1.节点设计节点是钢框架结构的关键部位,其设计对整体结构的抗震性能具有重要影响。
节点应采⽤⾼强度螺栓连接或焊接连接,确保节点连接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此外,节点应设计为耗能节点,通过节点的耗能性能减⼩地震对结构的破坏。
2.梁柱连接梁柱连接是钢框架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构造措施对于提⾼结构抗震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梁柱连接应采⽤柔性连接或延性连接,避免刚性连接可能导致的脆性破坏。
同时,连接部位应设置加劲肋、垫板等构件,提⾼连接的承载能⼒和延性。
3.⽀撑体系⽀撑体系是钢框架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于承受和传递⽔平地震作⽤。
⽀撑体系应采⽤钢⽀撑或钢筋混凝⼟⽀撑,确保⽀撑体系的稳定性和承载能⼒。
同时,⽀撑与框架的连接应采⽤柔性连接,减⼩地震作⽤对⽀撑体系的影响。
4.耗能构件耗能构件是钢框架结构抗震构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于吸收和耗散地震能量。
耗能构件可采⽤阻尼器、减震器等设备,通过减⼩地震作⽤对结构的影响,提⾼结构的抗震性能。
耗能构件的选择应根据地震烈度、结构特点等因素进⾏综合考虑。
5.楼板设计楼板作为钢框架结构的⽔平构件,对于提⾼结构的整体稳定性具有重要作⽤。
楼板应采⽤钢筋混凝⼟楼板或压型钢板组合楼板等构造措施,提⾼楼板的承载能⼒和刚度。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总复习(武汉理工配套)考试的具体题型和形式可能会有变化,但知识点应该均在以下内容中。
复习不要死记硬背,而应侧重理解.第一章:绪论1.什么是地震动和近场地震动?P3由地震波传播所引发的地面振动,叫地震动。
其中,在震中区附近的地震动称为近场地震动.2。
什么是地震动的三要素?P3地震动的峰值(振幅)、频谱和持续时间称作地震动的三要素。
3. 地震按其成因分为哪几类?其中影响最大的是那一类?答:地震按其成因可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和诱发地震等几类,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构造地震。
4。
什么是构造地震、震源、震中、震中距、震源深度?P1 答:由于地壳构造运动使深部岩石的应变超过容许值,岩层发生断裂、错动而引起的地面震动,这种地震称为构造地震,一般简称地震.地壳深处发生岩层断裂、错动的地方称为震源。
震源至地面的距离称为震源深度。
一般震源深度小于60km的地震称为浅源地震;60~300km的称为中源地震;大于300km的称为深源地震;我国绝大部分发生的地震属于浅源地震,一般深度为5~40km。
震源正上方的地面称为震中,震中邻近地区称为震中区,地面上某点至震中的距离称为震中距。
5。
地震波分哪几类?各引起地面什么方向的振动?P1—3 答:地震波按其在地壳传播的位置不同可分为体波和面波。
在地球内部传播的波称为体波,体波又分为纵波(P波)和横波(S波)。
纵波引起地面垂直方向的震动,横波引起地面水平方向震动。
在地球表面传播的波称为面波.地震曲线图中,纵波首先到达,横波次之,面波最后到达.分析纵波和横波到达的时间差,可以确定震源的深度。
6。
什么是震级和地震烈度?几级以上是破坏性地震?我国地震烈度表分多少度?P4答:震级:指一次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等级,是地震本身大小的尺度。
(1)m=2~4的地震为有感地震.(2)m〉5的地震,对建筑物有不同程度的破坏。
(3)m>7的地震,称为强烈地震或大地震。
地震烈度:是指某一区域内的地表和各类建筑物遭受一次地震影响的平均强弱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