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结构抗震设计说明书
- 格式:ppt
- 大小:3.17 MB
- 文档页数:85
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设计规程一、前言混凝土框架结构是建筑结构中最常见的一种结构类型,其抗震设计至关重要。
本规程旨在为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设计提供一套全面的技术规范,以确保建筑结构在地震中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二、设计基础1.地震烈度在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设计中,地震烈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参数。
根据当地的地震危险性等级和建筑的使用功能等因素,选择适当的地震烈度等级进行设计。
2.设计地震力混凝土框架结构在地震中所承受的地震力是设计的关键。
通常采用地震作用下的等效静力法进行计算,根据建筑的几何形状和材料性质,确定建筑结构的基本周期和阻尼比等参数,计算出设计地震力。
3.抗震设防烈度根据当地的地震危险性等级和建筑的使用功能等因素,确定适当的抗震设防烈度,以确保建筑结构在地震中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三、结构设计1.结构形式混凝土框架结构的结构形式应根据建筑使用功能、地形地貌和地震烈度等因素进行选择。
通常采用剪力墙和框架结构相结合的形式,以提高建筑结构的整体抗震性能。
2.结构体系混凝土框架结构的结构体系应满足建筑的使用功能和地震烈度等要求,通常采用平面布置合理、刚度分布均匀、支撑系统稳定的结构体系,以提高建筑结构的整体抗震性能。
3.结构材料混凝土框架结构的结构材料应符合建筑设计规范的要求,通常采用高强度混凝土和高强度钢筋等材料,以提高建筑结构的整体抗震性能。
4.结构节点混凝土框架结构的结构节点应满足建筑设计规范的要求,通常采用加强节点的形式,以提高建筑结构的整体抗震性能。
四、设计计算1.基本假设混凝土框架结构的设计计算应满足建筑设计规范的基本假设,包括弹性平衡、线性叠加、弱平面假设等。
2.荷载计算混凝土框架结构的荷载计算应满足建筑设计规范的要求,包括常规荷载和地震作用荷载等。
3.结构计算混凝土框架结构的结构计算应满足建筑设计规范的要求,包括弹性计算和塑性计算等,以确保建筑结构在地震中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4.构件设计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构件设计应满足建筑设计规范的要求,包括梁、柱、墙等构件的截面设计和连接节点的设计等。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设计规程一、前言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作为一种常见的建筑结构形式,在建筑工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由于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影响,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至关重要。
因此,本文旨在提供一份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设计规程,以确保建筑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二、设计基础1.设计地震烈度设计地震烈度应根据当地地质条件和历史地震记录,采用相应的规范计算得出。
2.结构分类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应根据受力特点和构造形式,分为抗震设防等级I、抗震设防等级II、抗震设防等级III和抗震设防等级IV四个等级。
3.设计参数设计参数包括结构材料的强度等级、构件的断面尺寸、钢筋的配筋率等,应根据相关规范和实际情况确定。
三、设计要求1.强度要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以承受地震力和自重荷载。
2.变形要求在地震作用下,结构应保持足够的刚度和稳定性,避免过大的变形和位移。
3.耗能要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应具有一定的耗能能力,以吸收地震能量,减少地震对结构的破坏。
4.破坏控制在地震作用下,结构应出现可控的破坏形式,避免突然崩塌和倒塌。
四、设计方法1.荷载计算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荷载计算包括自重、活荷载和地震荷载等三种荷载。
其中地震荷载应根据设计地震烈度和结构分类确定。
2.结构分析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结构分析应采用弹性静力分析或弹性动力分析方法,以确定结构的内力和变形。
3.构件设计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构件设计应根据结构材料的强度等级、构件的受力特点和荷载大小等因素确定。
同时,应根据相关规范和实际情况确定构件的断面尺寸和钢筋的配筋率等。
4.节点设计节点是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中最容易出现破坏的部位。
因此,在节点的设计中,应采用合理的节点形式和加强措施,以确保节点的强度和稳定性。
五、施工要求1.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施工应符合相关规范和标准,保证结构的质量和安全性。
2.施工过程中应注意保护结构,避免损坏或污染。
3.施工中应加强质量管理,确保施工工艺和材料符合设计要求。
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设计技术规程一、引言混凝土框架结构是建筑工程中常用的结构形式,其在抗震性能设计中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要求。
本技术规程旨在为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设计提供具体的技术指导和规范,以确保建筑工程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稳定性。
二、设计基础1.设计參考标准本规程所涉及的抗震设计基础遵循《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的规定。
2.设计基本要求(1)抗震性能等级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等级应根据建筑物的用途、地区的地震烈度和重要性等因素综合考虑,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规定确定。
(2)结构设计荷载混凝土框架结构的结构设计荷载应按照《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12)的规定进行计算。
(3)地基基础设计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地基基础设计应根据地基土质、承载能力和地震影响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确保地基基础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
三、结构设计1.结构荷载计算混凝土框架结构的结构荷载计算应按照《建筑结构荷载规范》的规定进行。
2.结构设计原则(1)抗震设防混凝土框架结构在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地震的影响,采用适当的抗震措施,确保其在地震作用下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韧性。
(2)结构安全混凝土框架结构在设计中应保证其在正常使用和受到异常荷载作用下的安全性,确保结构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3)经济性混凝土框架结构在设计中应充分考虑经济性,尽可能减少材料和人力资源的浪费,降低建设成本。
3.结构设计方法(1)荷载分析混凝土框架结构的荷载分析应采用静力分析或动力分析的方法进行。
(2)结构抗震设计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设计应采用弹性或弹塑性分析的方法进行,分析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结构的非线性特性和非均匀性。
(3)结构验算混凝土框架结构的验算应根据设计荷载、设计參考标准和设计要求进行,确保其在正常使用和受到异常荷载作用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四、结构材料1.混凝土混凝土应按照设计要求进行配合,确保其强度、韧性和耐久性符合要求。
2.钢筋钢筋应按照设计要求进行选用,确保其强度、韧性和抗腐蚀性符合要求。
6.5 框架-抗震墙结构的基本抗震构造措施
6.5.1 框架-抗震墙结构的抗震墙厚度和边框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抗震墙的厚度不应小于160mm且不宜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1/20,底部加强部位的抗震墙厚度不应小于200mm且不宜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1/16。
2 有端柱时,墙体在楼盖处宜设置暗梁,暗梁的截面高度不宜小于墙厚和400mm的较大值;端柱截面宜与同层框架柱相同,并应满足本规范第6.3节对框架柱的要求;抗震墙底部加强部位的端柱和紧靠抗震墙洞口的端柱宜按柱箍筋加密区的要求沿全高加密箍筋。
6.5.2 抗震墙的竖向和横向分布钢筋,配筋率均不应小于0.25%,钢筋直径不宜小于lOmm,间距不宜大于300mm,并应双排布置,双排分布钢筋间应设置拉筋。
6.5.3 楼面梁与抗震墙平面外连接时,不宜支承在洞口连梁上;沿梁轴线方向宜设置与梁连接的抗震墙,梁的纵筋应锚固在墙内;也可在支承梁的位置设置扶壁柱或暗柱,并应按计算确定其截面尺寸和配筋。
6.5.4 框架-抗震墙结构的其他抗震构造措施,应符合本规范第6.3节、6.4节的有关要求。
注:设置少量抗震墙的框架结构,其抗震墙的抗震构造措施,可仍按本规范第6.4节对抗震墙的规定执行。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课程设计指导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指导书一、题目多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办公楼地震作用分析二、设计内容根据已有设计资料进行五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办公楼的抗震设计,具体设计内容如下:1. 确定结构平面布置,确定结构承重方案,估算梁、柱尺寸,绘制结构平面布置图;2. 确定框架结构的计算简图(绘制计算简图);3. 横向框架结构侧向刚度计算,并进行侧向刚度比验算;4. 重力荷载代表值计算,求出各层的重力荷载代表值;5. 水平地震作用计算,采用底部剪力法求出每层的水平地震力,并进行剪重比验算;6. 内力计算:采用D值法进行一榀横向框架结构在水平地震作用下内力计算并绘制相应的内力图。
三、设计内容指导1.结构平面布置(1)确定结构承重方案及构件布置:应根据建筑的使用和造型的要求,确定一个相对合理的结构布置方案。
结构布置基本原则为结构受力合理;传力体系简单明确。
结构构件布置内容包括框架梁、柱布置;非框架梁布置;楼、屋面板布置;以及其它构件布置。
框架的布置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采用:●横向承重体系—竖向荷载主要由横向框架梁承担,用纵向连系梁连接各榀横向框架。
●纵向承重体系—竖向荷载主要由纵向框架梁承担,用横向连系梁连接各榀纵向框架。
●双向承重体系—纵、横向框架梁均要承担楼板传来的竖向荷载,有抗震设防要求的房屋宜采用此方案。
非框架梁一般优先布置于墙下和较重设备下,然后再根据楼板的大小和框架承重体系布置。
●构件的材料及施工方法:框架结构梁、板、柱混凝土等级不低于C20,目前框架梁、柱混凝土等级通常采用C30及以上。
多层框架结构梁、板、柱常采用相同的混凝土等级;高层框架结构梁、板、柱常采用不同的混凝土等级。
梁、柱主筋常采用热轧II级钢筋;箍筋常采用热轧I级钢筋;现浇板、楼梯构件及非主结构构件常采用热轧I级钢筋。
在抗震设防区,全现浇框架被广泛采用,也可采用现浇装配整体式框架。
(2)构件截面估算:●梁高h b:主、次梁交接时,主梁梁高一般比次梁梁高大50mm以上。
多层框架结构抗震设计(按2010规范)(一)、工程概况本例题为某企业办公楼。
办公楼平面图见例题图4.17。
建筑沿X方向长度为27.2m;Y方向长度为17.8m。
建筑层数为三层,各层层高均为3.6m,室外地面至屋面的总高度为11.1m,无地下室。
上部主体结构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
基础采用钢筋混凝土柱下独立基础。
基础顶面(相对一层室内地面标高±0.000)的标高为-0.800米。
图4.17建筑标准层平面图(二)、设计依据(1)主体结构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2)自然条件:○1当地的基本风压W0=0.35kN/m2;○2基本雪压S0=0.30kN/m2;○3抗震设防烈度7度;○4依据所提供的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可采用天然地基上浅基础,基础底面置于地质勘察报告的第②层,园砾层。
基础范围内的园砾层的分布均匀,厚度大于15米。
承载力标准值为f k=350kPa。
(3)设计所采用的主要标准○1《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3《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4《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4)建筑分类等级○1建筑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2建筑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类;○3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抗震等级为三级;○4地基基础的设计等级为丙级;○5建筑防火分类为多层民用建筑、耐火等级为二级。
(5)主要荷载(作用)取值○1楼面活荷载取2.0 kN/m2;上人屋面活荷载取2.0 kN/m2;○3基本雪压S0=0.30kN/m2;(6)抗震设计参数○1抗震设防烈度7度(0.15g)○2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3场地类别为Ⅱ类、场地属抗震有利地段;○4多遇地震的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αmax=0.12;○5特征周期T g=0.4s;○6结构阻尼比0.05。
(6)主要结构材料○1混凝土强度等级柱C30、梁板C25、其它构件C20;○2纵向受力钢筋和箍筋采用HRB400、其它HPB300;○3填充墙砌体采用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砌块强度等级不小于MU5.0、砂浆强度M5.0混凝土砌块容重不大于6kN/m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