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物理《力和物体的平衡》复习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306.00 KB
- 文档页数:18
高考物理力物体的平衡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应用。
2. 掌握力的合成与分解,能运用力的合成与分解解释实际问题。
3. 掌握物体的平衡状态,能判断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
4. 能运用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应用,力的合成与分解,物体的平衡状态。
2. 难点:力的合成与分解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物体平衡状态的判断。
三、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拉车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力的合成与分解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2. 新课:讲解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应用,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并掌握。
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平衡条件解决问题。
4. 练习:布置一些有关力物体的平衡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整理笔记。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加深对力的合成与分解、物体的平衡状态的理解。
3. 收集生活中的平衡现象,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内容与要求1. 复习二力平衡的条件,能够识别和应用二力平衡解决简单问题。
2. 掌握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基本方法,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3. 理解物体的平衡状态,能够判断物体在受力时的平衡状态。
七、教学过程1. 复习导入:通过简单的例子复习二力平衡的条件,让学生回顾并巩固。
2. 知识讲解:详细讲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方法,并通过图示和实例让学生理解。
3. 案例分析:分析几个复杂一点的案例,让学生应用二力平衡和力的合成与分解来解决问题。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一些实际问题,每组尝试提出解决方案,并分享给全班。
八、教学练习1. 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他们对二力平衡和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掌握。
2. 让学生尝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物体悬挂平衡、桥梁承重等,巩固他们的应用能力。
高中物理物体受力平衡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物体受力平衡的概念。
2. 掌握物体受力平衡的条件。
3. 能够应用物体受力平衡的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
1. 物体受力平衡的条件。
2. 物体受力平衡的方向和大小。
三、教学难点:
1. 如何应用力的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2. 如何判断物体是否处于力的平衡状态。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力的示意图,引导学生思考力的平衡条件是什么。
2. 引入:介绍物体受力平衡的概念,说明物体受力平衡的条件。
3. 讲解:详细讲解物体受力平衡的方向和大小的相关知识点,给出示例进行讲解。
4. 练习: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通过计算力的平衡条件来解决问题。
5. 总结:总结物体受力平衡的条件和解题方法,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6. 拓展:引入一些拓展知识,例如力矩的概念和应用。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初步理解物体受力平衡的概念,掌握物体受力平衡的条件,提高了解题能力和计算能力。
在后续教学中,可以通过更多的实例让学生熟练掌握物体受力平衡的方法和应用。
专题01 力与物体的平衡1.必须牢记的概念、公式、定律 (1)质点、位移、速度、加速度的概念.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速度公式及推论. (3)牛顿运动定律、万有引力定律等. 2.必须掌握的三类问题 (1)圆周运动问题. (2)平抛运动问题. (3)卫星运行及其变轨问题. 3.必须明确的五个易错易混点(1)v t 图象、x t 图象都表示直线运动规律.(2)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方向的判定及大小的计算方法. (3)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和力的合成与分解.(4)在竖直面内的圆周运动中绳模型与杆模型在最高点时的临界条件. (5)双星系统的轨道半径与天体间距离的区别.一、整体法和隔离法在平衡问题中的应用 1.平衡状态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2.平衡条件F 合=0或⎩⎪⎨⎪⎧F x =0F y =0.3.利用整体、隔离思维法对物体受力分析4.注意问题(1)在受力分析时一定要恰当的选取研究对象,运用整体思维法和隔离思维法时一定要区分好内力和外力.(2)解决问题时通常需要交叉应用隔离、整体思维法.(3)对两个以上的物体叠加组成的整体进行受力分析时,一般先采用整体思维法后用隔离思维法,即“先整体,后隔离”.二、共点力作用下的动态平衡问题1.动态平衡物体在缓慢移动过程中,可认为其速度、加速度均为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2.共点力平衡的重要推论(1)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共点力平衡,某一个力(或其中某几个力的合力)与其余力的合力等大反向.(2)同一平面上的三个不平行的力平衡,这三个力必为共点力,且表示这三个力的有向线段可以组成一个封闭的矢量三角形.3.妙解动态平衡问题的两种典型方法:三、复合场中的平衡问题 1.六种常见力 力 大小方向 重力 G =mg总是竖直向下弹力一般由力的平衡条件或牛顿运动定律求解;弹簧的弹力:F =kx与引起形变的力的方向相反摩擦力静摩擦力0<F f ≤F fm ;滑动摩擦力F f =μF N与接触面相切,与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与运动方向不一定相反)电场力匀强电场中的电场力F =qE ;真空中点电荷的库仑力F =kQq r 2正电荷所受电场力与电场强度方向相同,负电荷所受电场力与电场强度方向相反 安培力 F =BIL(I⊥B)用左手定则判断(垂直于I 、B 所决定的平面)洛伦兹力F =qvB(v⊥B)用左手定则判断(垂直于v 、B 所决定的平面)2.四类组合场(1)电场与磁场的组合. (2)电场与重力场的组合. (3)重力场与磁场的组合. (4)重力场、电场和磁场的组合. 3.处理复合场中的平衡问题的方法与纯力学问题的分析方法一样,学会把电学问题力学化.分析方法是:选取研究对象――→方法“整体法”或“隔离法” ↓受力分析――→多了个电场力F =Eq 或安培力F =BIL或洛伦兹力F =qvB↓列平衡方程―→F 合=0或F x =0,F y =0 4.注意问题(1)电荷在电场中一定受电场力作用,电流或电荷在磁场中不一定受磁场力作用. (2)分析电场力或洛伦兹力时,注意带电体的电性. (3)分析带电粒子受力时,要注意判断是否考虑重力.高频考点一 受力分析 物体的静态平衡例1.【2017·天津卷】如图所示,轻质不可伸长的晾衣绳两端分别固定在竖直杆M 、N 上的a 、b 两点,悬挂衣服的衣架钩是光滑的,挂于绳上处于静止状态。
力与物体平衡专题复习一、平衡条件及其特征例题一:关于平衡状态,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C )A 、当物体速度等于零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B 、运动的物体一定不是处于平衡状态C 、若物体的运动状态保持不变,则物体处于平衡状态D 、当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一定不受外力作用点评: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物体受到的合力为零。
若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则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其特征是物体所受的合力为零,加速度也为零。
针对练习1:下列哪种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B )A 、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B 、作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C 、竖直上抛的物体到达最高点时D 、平抛出去的物体。
针对练习2:如图所示,一物体在粗糙水平地面上受斜向上的恒定拉力F 作用而做匀速直线运动,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物体可能只受两个力作用B 、物体可能受三个力作用C 、物体可能不受摩擦力作用D 、物体一定受四个力解析:选D.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则受力平衡,将拉力F 在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上分解,则物体一定要受到滑动摩擦力的作用.再根据摩擦力产生的条件知,一定会产生弹力.因此物体一定会受到四个力的作用。
例题二:(10全国卷2)在雷雨云下沿竖直方向的电场强度为410V/m.已知一半径为1mm 的雨滴在此电场中不会下落,取重力加速度大小为10m/2s ,水的密度为310kg/3m 。
这雨滴携带的电荷量的最小值约为( )A .2⨯910- C B. 4⨯910- C C. 6⨯C 910- D. 8⨯910- C解析:带电雨滴在电场力和重力最用下保持静止,根据平衡条件电场力和重力必然等大反向mg=Eq ,则339944410 3.14103341010r mg q C E E ρπ--⨯⨯⨯====⨯,答案B 。
点评:物体在两个力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例题3:(11广东卷)如图所示的水平面上,橡皮绳一端固定,另一端连接两根弹簧,连接点P 在F 1、F 2和F 3三力作用下保持静止。
物理力与物体平衡总结教案教案标题:物理力与物体平衡总结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物理力的概念及其作用。
2. 掌握物体平衡的条件和方法。
3. 运用物理力和物体平衡的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1. 物理力的分类和特点。
2. 物体平衡的条件和方法。
教学难点:1. 运用物理力和物体平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投影仪。
2. 实验器材:各种物体、弹簧测力计、直尺等。
3. 教学辅助材料:物理力和物体平衡的示意图、实例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实例引发学生对物理力的思考,引出本课的主题。
二、知识讲解与示范(15分钟)1. 介绍物理力的概念和分类。
2. 解释物体平衡的条件和方法。
3. 通过示意图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物理力和物体平衡的关系。
三、实验操作(20分钟)1. 分组进行实验,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物体受到的力。
2. 观察实验现象,让学生发现物体在平衡状态下受力的特点。
3. 引导学生总结物体平衡的条件和方法。
四、知识巩固与拓展(15分钟)1. 设计小组活动,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鼓励学生展示解题过程和结果,促进合作与交流。
五、课堂总结(5分钟)1. 总结物理力和物体平衡的关键概念和方法。
2. 强调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物理力和物体平衡的重要性。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相关练习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
2.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查阅相关资料拓展知识。
教学反思:1. 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和发现,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教学中可以加入多媒体资源和实例分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
3. 需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进行实验操作和小组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应用所学知识。
高考物理力物体的平衡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二力平衡、力的合成与分解、共点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2. 掌握物体的平衡状态的判断方法。
3. 能够运用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二力平衡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2. 力的合成与分解:平行四边形定则。
3. 共点力平衡条件的应用:解决实际问题,如桥梁受力分析、杆件受力分析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二力平衡条件的理解和应用,力的合成与分解,共点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2. 教学难点:力的合成与分解的计算,共点力平衡条件的灵活运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
2. 使用多媒体动画演示,直观展示力的合成与分解效果。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复习二力平衡条件,引导学生思考平衡状态的判断方法。
2. 新课:讲解力的合成与分解,运用多媒体动画演示,让学生直观理解。
3. 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平衡条件解决问题。
4.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问题,如桥梁受力分析、杆件受力分析等,引导学生运用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6. 作业: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教案仅供参考,具体实施时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六、教学评估:1. 课堂练习:观察学生在练习题中的表现,了解他们对二力平衡、力的合成与分解、共点力平衡条件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案例分析:评估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思路清晰度和计算准确性。
3. 课后作业:收集并批改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反思:1. 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反思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是否适中,教学方法是否有效。
2. 思考如何改进教学,以便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力物体的平衡知识。
3. 探讨如何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八、拓展与延伸:1. 介绍力物体的平衡在工程应用中的重要性,如桥梁设计、建筑结构分析等。
高考物理力物体的平衡复习教案第一章:力的概念与测量1.1 力的定义与基本性质讲解力的定义: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它的作用使物体产生形变或改变运动状态。
介绍力的基本性质:力是矢量,具有大小和方向;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相等、方向相反。
1.2 力的测量与单位介绍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和使用方法,让学生了解如何测量力的大小。
讲解牛顿(N)作为力的单位,以及与其他单位之间的关系。
第二章:二力平衡条件2.1 平衡状态的定义讲解平衡状态的概念: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称为平衡状态。
2.2 二力平衡条件讲解二力平衡的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学会判断二力是否平衡。
2.3 摩擦力的概念与分类讲解摩擦力的定义:摩擦力是两个接触面之间相互阻碍相对滑动的力。
介绍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的概念,并解释它们的区别。
第三章:力的合成与分解3.1 力的合成讲解力的合成的概念:多个力共同作用于一个物体时,它们的合力是这些力的矢量和。
通过平行四边形法则,让学生学会计算力的合成。
3.2 力的分解讲解力的分解的概念:已知一个力的作用效果,将这个力分解为几个分力,使它们的作用效果相同。
通过平行四边形法则,让学生学会计算力的分解。
3.3 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的应用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学会运用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解决实际问题。
第四章:牛顿第一定律与惯性4.1 牛顿第一定律讲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解释惯性的概念: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4.2 惯性的度量讲解惯性的度量方法:质量是衡量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让学生理解质量与惯性的关系:质量越大,惯性越大。
4.3 牛顿第一定律的应用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学会运用牛顿第一定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第五章:重力与支持力5.1 重力的概念与计算讲解重力的定义:地球对物体产生的吸引力。
2.4共点力作用下的物体的平衡知识目标一.共点力物体同时受几个力的作用,如果这几个力都作用于物体的同一点或者它们的作用线交于同一点,这几个力叫共点力.二、平衡状态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运动状态(或有固定转轴的物体匀速转动).说明:这里的静止需要二个条件,一是物体受到的合外力为零,二是物体的速度为零,仅速度为零时物体不一定处于静止状态,如物体做竖直上抛运动达到最高点时刻,物体速度为零,但物体不是处于静止状态,因为物体受到的合外力不为零.三、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物体受到的合外力为零.即F合=0说明;①三力汇交原理:当物体受到三个非平行的共点力作用而平衡时,这三个力必交于一点;①物体受到N个共点力作用而处于平衡状态时,取出其中的一个力,则这个力必与剩下的(N-1)个力的合力等大反向。
②若采用正交分解法求平衡问题,则其平衡条件为:FX合=0,FY合=0;四、平衡的临界问题由某种物理现象变化为另一种物理现象或由某种物理状态变化为另一种物理状态时,发生转折的状态叫临界状态,临界状态可以理解为“恰好出现”或“恰好不出现”某种现象的状态。
平衡物体的临界状态是指物体所处的平衡状态将要发生变化的状态。
往往利用“恰好出现”或“恰好不出现”的条件。
五、平衡的极值问题极值是指研究平衡问题中某物理量变化情况时出遭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
可分为简单极值问题和条件极值问题。
规律方法1、用平衡条件解题的常用方法(1)力的三角形法物体受同一平面内三个互不平行的力作用平衡时,这三个力的矢量箭头首尾相接,构成一个矢量三角形;反之,若三个力矢量箭头首尾相接恰好构成三角形,则这三个力的合力必为零.利用三角形法,根据正弦定理、余弦定理或相似三角形等数学知识可求得未知力.(2)力的合成法物体受三个力作用而平衡时,其中任意两个力的合力必跟第三个力等大反向,可利用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根据正弦定理、余弦定理或相似三角形等数学知识求解.(3)正交分解法将各个力分别分解到X轴上和y轴上,运用两坐标轴上的合力等于零的条件,多用于三个以上共点力作用下的物体的平衡.值得注意的是,对x、y方向选择时,尽可能使落在x、y轴上的力多;被分解的力尽可能是已知力,不宜分解待求力.【例1】重为G的木块与水平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一人欲用最小的作用力F使木板做匀速运动,则此最小作用力的大小和方向应如何?解析取物块为研究对象,在与水平面夹θ角斜向右上方的拉力F作用下,物块沿水平面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此时,物块的受力情况如图所示,建立起水平向右为x轴正方向、竖直向上为y轴正方向的直角坐标系,沿两坐标轴方向列出平衡方程为Fcosθ-f=0;Fsinθ+N-mg=0.α=说明:力的三角形法与正交分解法是解决共点力平衡问题的最常见的两种解法.前者适于三力平衡问题,简捷、直观.后者适于多力平衡问题,是基本的解法,但有时有冗长的演算过程,因此要灵活地选择解题方法.【例2】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物体放在水平放置的钢板C上,物体与钢板的动摩擦因数为μ,由于光滑导槽AB的控制,该物体只能沿水平导槽运动,现使钢板以速度v向右运动,同时用力F沿导槽方向拉动物体使其以速度v1沿槽运动,则F的大小( )A、等于μmgB、大于μmgC、小于μmgD、不能确定解析:物体m竖直方向上重力与支持力相互平衡,水平面上有F、F滑、N A、N B四个力,物体m的运动状态是平衡态,N A与N B的合力向右,大小为(N A-N B),F与(N A-N B)的合力应等于反方向的摩擦力f滑,由图可知,显然满足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合力运动方向相反的事实,故B项正确。
第四章《物体的平衡》复习【学习目标】1.理解几个重要概念:共点力、平衡状态〔静态平衡与动态平衡〕、力的平衡条件.2.掌握求解共点力平衡问题的常用方法.【知识整理】一、有关概念1.共点力:作用于物体上的同一点,或者力的作用线相交于同一点的几个力.2.平衡状态:物体在共点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1〕)静态平衡即静止状态,a=0,v=0.〔注意:瞬间静止但加速度不为零的状态不是平衡状态〕〔2〕动态平衡即匀速直线运动状态,a=0,v≠0.〔注意:①通过控制某一物理量,使物体的状态发生缓慢变化也被看成动态平衡,因为从宏观上看,物体虽然是运动的,但从微观上理解,缓慢就意味着速度大小一直趋于零,物体是平衡的,即任一时刻物体均处于平衡状态;①速度大小不变但方向在改变的曲线运动不是处于平衡状态.〕3.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1)F合=0(或加速度a=0).(2)F X合=0且F Y合=04.平衡条件的四个推论(1)二力作用平衡时,二力等大、反向,是一对平衡力.(2)三力作用平衡时,任意两力的合力与第三个力等大、反向.(3)多力作用平衡时,任意一个力与其他所有力的合力等大、反向.(4)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沿任意方向上物体所受的合力均为零.二、方法归纳〔一〕二力平衡问题的处理思路及方法当物体受到二力作用下就能平衡时,判定是否受第三力作用变得简单,举例如下:1、如下图,物体A和B一起沿斜面匀速下滑,分析物体A受到的力.2、如下图是工厂传输货物的装置,物体A在皮带的带动下,以速度v沿直线匀速向右运动,则物体A受力个数是几个?3、如下图,细绳竖直拉紧,小球和光滑斜面接触,并处于静止状态,分析小球的受力.4、如下图是自动扶梯运送乘客的示意图,扶梯在正常工作状态下做匀速运动,乘客很平安.分析乘客的受力.〔二〕当物体受到三个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可采用分解法、合成法、正交分解法、矢量封闭三角形法中的任一方法.〔应注意:①物体受到三个共面非平行力作用而平衡时,这三个力必为共点力.如导学P83——例4,P102——11题.②矢量封闭三角形法较直观,计算方便,建议重点使用.③标准解题格式.〕【例1】如下图,在倾角为θ的斜面上放一质量为m的光滑小球,球被竖直的木板挡住,则斜面对球的支持力N1和挡板对球的弹力N2分别为多少?1、分解法〔解题格式:受力分析图→分解其中一个力→两分力分别与另外两个力等大反向→计算结果〕一个物体在三个共点力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时,将其中任意一个力沿其他两个力的反方向分解,这样把三力平衡问题转化为两个方向上的二力平衡问题,则每个方向上的一对力大小相等.分析:小球受到重力mg、斜面的支持力N1、竖直挡板的弹力N2的作用处于平衡状态,将重力mg沿N1、N2的反方向进行分解,则重力mg的两分力G1、G2分别与N1、N2的大小相等.解:对小球受力分析并将mg分解如下图,则由平衡条件得N1=G1=mgcos θ,N2=G2=mg tan θ.2、合成法〔解题格式:受力分析图→合成其中两个力→合力与第三力等大反向→计算结果〕对于三力平衡时,将三个力中的任意两个力合成为一个力,则这两个力的合力与第三个力等大反向,把三力平衡转化为二力平衡问题.分析:小球受到重力mg、斜面的支持力N1、竖直挡板的弹力N2的作用处于平衡状态,将N1、N2进行合成,其合力F与重力mg是一对平衡力.解:对小球受力分析并将N1和N2合成,如下图,则由平衡条件得N1=mgcos θ,N2=mg tan θ.3、正交分解法〔解题格式:受力分析图→建坐标系→分解不在坐标轴上的力→平衡条件方程组F x合=0,F y合=0〔涉及滑动摩擦时,需辅助方程f滑=μN〕→计算结果〕物体受到三个或三个以上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时,常用正交分解法列平衡条件方程求解:F x合=0,F y合=0.为方便计算,建立坐标系时以使尽可能多的力落在坐标轴上为原则.解:对小球受力分析,建如下图的坐标系,小球静止由平衡条件得x: N2-N1sinθ=0 y: N1cosθ-mg=0求得N1=mgcos θ,N2=mg tan θ.4、矢量封闭三角形法〔解题格式:受力分析图→矢量封闭三角形→计算结果〕三力平衡时,三力合力为零.三个力矢量可构成一个封闭三角形.解:对小球受力分析并将三个力矢量首尾相接,由平衡条件必将构成一个封闭的三角形,如下图,得N1=mgcos θ,N2=mg tan θ.【稳固训练】教材P96——5、P103——7,导学P77——例2、P78跟练、P80——例1、P124——9等〔三〕当物体受到三个力的作用下,通过控制某一物理量,使物体的状态发生缓慢变化的动态平衡,可采用图解法〔简单情形下用解析法〕或相似三角形法1、图解法:适用于一个力不变,另一个力的方向不变〔大小变化〕,第三个力的大小、方向均变化的动态变化问题.〔假设第三个力方向变化不大,可用解析法——写出未知二力的数学表达式,讨论二力大小随角度变化的规律.如,导学P78——3、导学P81——跟练〕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再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则画出不同状态下力的矢量图(画在同一个图中),然后根据有向线段(表示力)的长度变化情况判断各个力的变化情况.【例2】如下图,球在斜面上处于静止状态,不考虑一切摩擦,如果把竖直挡板由竖直位置缓慢绕O点转至水平位置,则此过程中球对挡板的压力F1和球对斜面的压力F2的变化情况是()A.F1先增大后减小,F2一直减小B.F1先减小后增大,F2一直减小C.F1和F2都一直减小D.F1和F2都一直增大【稳固训练】教材P103——6,、P80——例3、P83——例5、123——6,P129——6、7等.2、相似三角形法:适用于一个力不变,另一个力的大小不变〔方向变化〕,第三个力的大小、方向均变化的动态变化问题.物体受到三个共点力的作用而处于平衡状态,画出其中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与第三个力等值反向的平行四边形中,可能有力三角形与题设图中的几何三角形相似,进而得到力的三角形与几何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根据比值便可计算出未知力的大小与方向.【例3】如下图是固定在水平面上的光滑半球,球心O′的正上方固定定滑轮,细线一端拴球A,另一端绕过定滑轮.今将小球从如下图的初位置缓慢地拉至B点.在小球到达B点前的过程中,半球对小球的支持力F N及细线的拉力F1的大小变化情况是()A.F N变大,F1变小B.B.F N变小,F1变大C.F N不变,F1变小D.D.F N变大,F1变大【稳固训练】导学P123——5,p130——9等〔四〕物体受到四个及以上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时,用正交分解法【前〔二〕已述〕】【例4】如下图,用与水平面成θ角的推力F作用在物块上,随着θ逐渐减小直到水平的过程中,物块始终沿水平面做匀速直线运动.关于物块受到的外力,以下判断正确的是()A.推力F先增大后减小B.推力F一直减小C.物块受到的摩擦力先减小后增大D.物块受到的摩擦力一直不变解:对物体受力分析,建立如下图的坐标系.物体匀速,由平衡条件得x:F cosθ-f=0y:N-(mg+F sinθ)=0又f=μN联立可得F=μmg cos θ-μsin θ可见,当θ减小时,F一直减小,应选项B正确.【稳固训练】教材P98——1、2,P103——3,导学P122——8、9,P123——3等.〔五〕整体法和隔离法假设一个系统中涉及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物体的平衡问题,在选取研究对象时,要灵活运用整体法和隔离法.对于多物体问题,如果不求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优先采用整体法,这样涉及的研究对象少,未知量少,方程少,求解简便;如果要求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则必须要用到隔离法.很多情况下,通常采用整体法和隔离法相结合的方法.【例5】如下图,放置在水平地面上的质量为M的直角劈上有一个质量为m的物体,假设物体在直角劈上匀速下滑,直角劈仍保持静止,那么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直角劈对地面的压力等于(M+m)gB.直角劈对地面的压力大于(M+m)gC.地面对直角劈没有摩擦力D.地面对直角劈有向左的摩擦力【稳固训练】教材P103——5,导学P80——跟练,P123——2、8,P124——10,P129——4、5等三、其他典型问题〔一〕“动杆〞与“定杆〞,绳上的“死结〞和“活结〞模型,求绕过滑轮的绳子对滑轮的压力1、杆的弹力方向的特点(1)用铰链连接的杆,由于杆能转动,杆的弹力方向一定沿着杆.(2)固定杆或插入墙里的杆由于不能转动,杆上的弹力方向不一定沿着杆,可与杆成任意夹角.2、绳子的“结〞特点3、绳子绕过滑轮模型:相当于夹角为θ的两个等大的力的合成,如下图,作出的平行四边形为菱形,利用其对角线互相垂直的特点可求得合力F ′=2F cos θ2. 【例6】如图甲所示,细绳AD 跨过固定的水平轻杆BC 右端的定滑轮挂住一个质量为M 1的物体,①ACB =30°;图乙中轻杆HG 一端用铰链固定在竖直墙上,另一端G 通过细绳EG 拉住,EG 与水平方向也成30°,在轻杆的G 点用细绳GF 拉住一个质量为M 2的物体,求: “死结〞模型 “活结〞模型 “死结〞可理解为把绳子分成两段,且不可以沿绳子移动的结点.“死结〞两侧的绳因结而变成了两根独立的绳,因此由“死结〞分开的两段绳子上的弹力不一定相等. “活结〞可理解为把绳子分成两段,且可以沿绳子移动的结点.“活结〞一般是由绳跨过滑轮或者绳上挂一光滑挂钩而形成的.绳子虽然因“活结〞而弯曲,但实际上是同一根绳,所以由“活结〞分开的两段绳子上弹力的大小一定相等,两段绳子合力的方向一定沿这两段绳子夹角的平分线.(1)细绳AC段的张力F T AC与细绳EG的张力F T EG之比;(2)轻杆BC对C端的支持力;(3)轻杆HG对G端的支持力.[审题建模]图甲中细绳跨过定滑轮与物体M1相连,属于“活结〞模型,细绳AC和CD张力大小相等,细绳对定滑轮的合力方向沿①ACD的角平分线方向;图乙中细绳EG和细绳GF为连接于G 点的两段独立的绳,属于“死结〞模型,细绳EG和细绳GF的张力不相等,轻杆对G点的弹力沿轻杆方向.解:题图甲和乙中的两个物体M1、M2都处于平衡状态,根据平衡的条件,首先判断与物体相连的细绳,其拉力大小等于物体的重力;分别取C点和G点为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如图甲和乙所示,根据平衡规律可求解.(1)图甲中细绳AD跨过定滑轮拉住质量为M1的物体,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细绳AC段的拉力F T AC=F T CD=M1g图乙中由F T EG sin 30°=M2g,得F T EG=2M2g.所以F T ACF T EG=M12M2.(2)图甲中,三个力之间的夹角都为120°,根据平衡规律有F N C=F T AC=M1g,方向与水平方向成30°,指向右上方.(3)图乙中,根据平衡规律有F T EG sin 30°=M2g,F T EG cos 30°=F N G,所以F N G=M2g cot 30°=3M2g,方向水平向右.【稳固训练】教材P98——3,P103——2〔a〕,导学P81——2,P129——2、3、8等〔二〕斜面上物体的静止与自由下滑模型【例7】固定斜面倾角为θ,给物体一沿斜面向下的初速度,物体恰能自由地沿斜面匀速下滑,求该物体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讨论μ与tanθ不相等时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稳固训练】导学P78——3,P121——7等.。
高二物理《力和物体的平衡》复习教案从2003年高考考试说明中发现,本章中有两个变化:1、删除了“力矩”概念;2、增添了一个实验“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力矩平衡”是在2002年理综高考中删除的,2003年又删除了“力矩”概念,说明高考更加强调物理主干知识.增添探索性学生实验:研究弹力和弹簧伸长关系.学生在得到实验数据后列表、作图,根据图线利用函数的知识写出伸长与受力关系的解析式,这个实验并不难,但所用的数据处理方法却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学生得到的技能很容易迁移到其他场合.本章内容是力学的基础,也是贯穿于整个物理学的核心内容.本章从力的基本定义出发,通过研究重力、弹力、摩擦力,逐步认识力的物质性、力的矢量性、力的相互性,并通过受力分析,分析物体所处的状态或从物体所处的平衡状态,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物体的受力分析法是物理学重要的分析方法,力的合成与分解是解决力学问题的重要环节.由于它的基础性和重要性,决定了这部分知识在高考中的重要地位.高考对本章知识的考查重点是:1、三种常见的力,为每年高考必考内容,以后也将是频繁出现的热点2、力的合成与分解、共点力的平衡等在高考中或单独出现或与动力学、电磁学等相结合,或选择、填空或计算论述,或易或难,都可能出现.从最近的高考中也有体现.2000年上海卷第15题、20题、21题,2000年广东卷第3题2001年春季全国第1题、2001年全国理综第18题、2001年上海理综第13、18小题,2001年上海卷23题、2001年全国卷第12题,2002年上海春季综合36题、2002年上海春季物理卷第1题、2002年广东物理试卷第2题、2002年全国理综第30题;2003年全国19题.单纯考查本章内容多以选择、填空为主,难度适中,与其它章节结合的则以综合题出现,也是今后高考的方向.一、部分高考试题分析例1、(2002全国)图中a、b、c为三个物块,M、N为两个轻质弹簧,R为跨过光滑定滑轮的轻绳,它们连接如图并处于平衡状态.A.有可能N处于拉伸状态而M处于压缩状态B.有可能N处于压缩状态而M处于拉伸状态C.有可能N处于不伸不缩状态而M处于拉伸状态D.有可能N处于拉伸状态而M处于不伸不缩状态[分析与解]学生对一个物体在共点力作用下问题很熟悉,多个相连接物体的平衡问题就涉及到这些连接的条件以及结合这些条件所做的推理判断.本题的主要考查目的就是考查学生结合弹簧伸可缩而绳子不能有推力这些条件进行推理的能力.题干中说明M、N是两个轻质弹簧,这就告诉我们弹簧M、N的质量比物块a、b、c小得很多,可以不计.题干中又说明跨过光滑定滑轮的R是一条轻绳,这告诉我们,①R是一条柔软的绳子,与它相连的物块a 、弹簧N 上端之间的作用力一定是拉力而不能是压力,也就是说R 只能拉物块a 、弹簧N ,而不能压它们.当然绳子R 拉物块a 、弹簧N 的拉力大小要依具体情况而定,有可能等于零.②绳子的质量较之物块a 、b 、c 可以不计,而且绳子与定滑轮之间没有摩擦力,由此可推出绳子R 拉物块a 的拉力大小一定等于绳子R 拉弹簧N 的拉力.明白了这些之后,就可以判断哪些选项是正确的.正确答案A 、D .例2、如图所示,一个半球形的碗放在桌面上,碗口水平,O 点为其球心,碗的内表面及碗口是光滑的.一根细线跨在碗口上,线的两端分别系有质量为m 1和m 2的小球.当它们处于平衡状态时,质量为m 1的小球与O 点的连线与水平线的夹角为α=60°两小球的质量比为A .33B .32C .23D .22 [分析与解] 本题有多种解法,正弦定理、相似三角形、正交分解等,此处用正弦定理.受力分析如图,等腰三角OAB 中,α=60°故∠OAB =∠OBA =60°则有几何关系得:三角形DCA 中,∠CDA =30°,∠DCA =120°由正弦定理有:︒=︒120sin 30sin 12g m g m 所以:3321=m m 正确选项为A . 三、重难点分析1、 摩擦力 ⑴ 摩擦力是滑动摩擦力与静摩擦力的统称,常见的题目中很少明确说明,因此必须根据题意及物体运动情况来确定.而不少同学往往把摩擦力都当作滑动摩擦力来理解,造成用N f μ=来分析静摩擦.⑵ 静摩擦力随物体的受力情况和运动状态而变化的特点,使得不少涉及静摩擦的物理问题变得较为复杂.⑶摩擦力是动力还是阻力的问题,摩擦力的方向问题,也常使一些同学上当.例3、长直木板的上表面的一端放有一个铁块,木板由水平位置缓慢向上转动(即木板与水平面的夹角α变大),另一端不动,则铁块受到的摩擦力f随角度α的变化图线是图中的()[分析与解]对铁块进行受力分析如图所示,铁块在未滑动前,受静摩擦力的作用,由平衡条件得αf=(f按正弦规律变化)mgsin当滑块滑动时,受滑动摩擦力作用,有αμcosμf==(f按余弦规律变化)Nmg一般说来,最大静摩擦力略比滑动摩擦力大.正确选项为C.例4、在原来静止的升降机的水平地板上放一物体A,右侧连接一形变的轻弹簧而静止不动,若使升降机匀加速下降,则关于物体A的运动状态及受到的摩擦力的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A可能相对于升降机保持不动,它所受摩擦力大小保持不变.B.物体A可能相对于升降机向左运动,它所受的摩擦力方向向左,大小比升降机静止时要大.C . 物体A 可能相对于升降机向左运动,它所受的摩擦力方向向右,大小比升降机静止时要小.D . 物体A 可能相对于升降机向右运动,它所受的摩擦力方向向左,大小比升降机静止时要小. [分析与解]首先,对题中的已知条件要有正确的认识.当升降机静止时,物A 在水平方向处于二力平衡,静摩擦力大小等于弹簧的弹力:F f =0.但因弹簧是伸长或是压缩并未告知,所以物A 受到的摩擦力的方向可能水平向左,也可能水平向右.另外,物A 是否处于将要动的临界状态也不能肯定.对于这些不确定因素,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当升降机匀加速下降时,物A 处于推倒重来状态,地板对它的挤压力减小,可以判断物A 跟升降机地板的最大静摩擦力将减小.物体A 的运动状态及受到的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为:(1)升降机静止时,若摩擦力为非最大值.当升降机匀加速下降时,虽最大静摩擦力变小,但若仍然不小于弹力F 的数值时,物体仍可保持不动.由于在水平方向无加速度,在该水平方仍保持平衡状态,所以:F f =0保持不变.(2)升降机加速下降使物体所受挤压力N 减小,使最大静摩擦力小于弹簧弹力F ,物体相对于地板滑动,它所受到的摩擦力变为滑动摩擦力,且将随N 的减小而减小.所以升降机加速下降时,物体受到的摩擦力要比升降机静止时小.(3)物体A 所受摩擦力f 方向取决于弹簧的初始状态,若弹簧开始处于伸长状态,f 方向水平向左;开始为压缩状态,f 方向水平向右.综上所述,选项A 、C 、D 正确.例5、一质量为m 的木块,放在倾角为α的传送带上,随带一起向下做匀加速运动,加速度为a ,试求物体所按的摩擦力f .[分析与解] 静摩擦力会随着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本题有三种情况:若a<gsinα,木块受到的摩擦力方向沿斜面向上,大小为f=mgsinα-ma;若a=gsinα,f=0;若a>gsinα,木块受到的静摩擦力的方向沿斜面向下,大小为f=ma-mgsinα.2、动态平衡问题(1)、三力平衡问题中判断变力大小的变化趋势时,可利用平行四边形定则将其中大小和方向均不变的一个力,分别向两个已知方向分解,从而可从图中判断出变力大小变化趋势,作图时应使三力作用点O的位置保持不变.(2)、一个物体受到三个力而平衡,其中一个力的大小和方向是确定的,另一个力的方向始终不改变,而第三个力的大小和方向都可改变,问第三个力取什么方向这个力有最小值,当第三个力的方向与第二个力垂直时有最小值,这个规律掌握后,运用作图法或计算法就比较容易了.例6、如图所示,当绳子的悬点A缓慢向右移到A 点时,关于绳子AO和BO的张力的合力的变化,正确的是( )A.数值不变,方向变化.B.数值变大,方向不变.C.数值不变,方向不变.D.数值不变,方向变化.[分析与解]:向右移时,AO和BO的夹角不但变化,而且两绳的拉力也在变,因此不能直接用力的合成来判断,对结点O 受力分析,如图,其中T m g F 30==∑,是大小和方向都不变的恒力,由于平衡条件可推知,T T 12和的合力必与T 3等大反向,因此,T T 12和的合力大小和方向均不变.故C 正确. 例7、如图,电灯悬挂于两干墙之间,要换绳OA ,使连接点A 上移,但保持O 点位置不变,则在A 点向上移动的过程中,绳OA 的拉力如何变化?[分析与解] 用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得拉力F 1、F 2的合力F 竖直向上,大小不变,总等于G ,拉力F 2方向不变,F 1与水平方向的夹角逐渐增大,如图,由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的图示很容易看出:F 1先变小,后变大,F 2逐渐减小.3、 平衡问题的处理方法:正确分析物体受力情况是解决力学问题的前提和关键之一.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的步骤是: a 、选择研究对象:把要研究的物体从相互作用的物体群中隔离出来.b 、进行受力分析:(1)把已知力图示出来;(2)分析场力(重力、电场力、磁场力);(3)分析接触力(先考虑是否有弹力然后分析是否有摩擦力)注意事项:(1)物体所受的力都有其施力物体,否则该力不存在;(2)受力分析时,只考虑根据性质命名的力;(3)合力与分力是等效的,不能同时考虑;(4)对于摩擦力应充分考虑物体与接触面是否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5)合理隔离研究对象,整体法、隔离法合理选用,可使问题变得简单.(6)注意正交分解法和相似三角形方法的灵活选用.例8、将重为G的物体A放在倾角为30︒的斜面上,A与斜面间的摩擦系数为0.1,那么对A 施加一个可能多大的水平力,可使物A保持平衡?(设A物体受的最大静摩擦力跟滑动摩擦力大小相等如图甲所示.[分析与解]:物体所处平衡状态有两种可能:①向上匀速(或向上滑的趋势);②向下匀速或向下滑的趋势,当F最大时,物体沿斜面向上匀速运动如图乙(1)所示.F G x fN F G yF G G FF GG120072--=--=∴--+==--=c o s s in(c o s s in)(s in c o s) c o s s in .ααμαααμααμα当F最小时,物体沿斜面向下匀速运动,如图乙(2)所示:F f Gx 10+-=尽管物体静止,但要分析,判断物体的运动趋势的可能性,以便确定摩擦力的方向.例9、如图所示,一轻杆两端固结两个小球A、B,m A=4m B,跨过定滑轮连接A、B的轻绳长为L,求平衡时OA、OB分别为多长?[分析与解]:采用隔离法分别以小球A 、B 为研究对象并对它们进行受力分析(如图所示)可以看出如果用正交分解法列方程求解时要已知各力的方向,求解麻烦.此时采用相似三角形法就相当简单.△AOE (力)∽△AOC (几何)T 是绳子对小球的拉力4mg /T =x/L 1——(1)△BPQ (力)∽△OCB (几何)mg/T =X/L 2——(2)由(1)(2)解得:L 1=L /5;L 2=4L /5例10、如图甲:弹簧1内套一个弹簧2,弹簧1比弹簧2长0.2m 它们一端固定,另一端自由.当压缩组合弹簧时测得力与压缩量之间的关系图线如图所示,求这两个弹簧的倔强系数分别为多大?[分析与解] 此物理过程,弹簧压缩测得的力大小就等于弹簧的弹力,并遵守胡克定律.据题意,当压缩量只有0.2m 的过程只弹簧1发生形变 从图中读出x m =02.,F N =2 ∵F K x = ∴()K F x N m 11120210===./ (00'图线的斜率就是K 1) 弹簧组合形变量为0.3m 时,弹簧1的形变量为x m 103=.弹簧2的形变量x m 201=.,F F N 125+=,就有K x K x 11225+=()KK x x N m 21125510030120=-=-⨯=../ 例11、如图所示,三角形劈块放在粗糙的水平面上,劈块上放一个质量为m 的物块,物块和劈块切处于静止状态,则粗糙水平面对三角形劈块:A .有摩擦力作用,方向向左;B .有摩擦力作用,方向向右;C .没有摩擦力作用;D .条件不足,无法判定. [分析与解]:此题用“整体法”(把整个系统当做一个研究对象来分析的方法)分析.因为物块和劈块均处于静止状态,因此把物块和劈块看作是一个整体,由于劈块对地面无相对运动趋势,故没有摩擦力存在.(试讨论当物块加速下滑和加速上滑时地面与劈块之间的摩擦力情况?)四、设计性习题举例例12、鸵鸟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鸟,有人说它不会飞是因为翅膀退化了,如果鸵鸟长了一副与身体大小成比例的翅膀,它是否就能飞起来呢?这是一个令人极感兴趣的问题,试阅读下列材料并填写其中的空白处.飞翔的必要条件是空气的上举力f 至少与体重mg W =平衡,鸟扇动翅膀获得上举的力可表示为2cSv f =,式中S 为翅膀的面积,v 为鸟飞行的速度,c 是恒量,鸟类能起飞的条件是W f ≥,即-------≥v ,取等号时的速率为临界速率.我们作一个简单的几何相似性假设,设鸟的几何线度为l ,质量m ∝体积∝l 3,S ∝l 2,于是起飞的临界速度l v ∝,燕子的滑翔速度最小大约为20km/h ,而鸵鸟的体长大约是燕子的25倍,从而跑动起飞的临界速度为___km/h ,而实际上鸵鸟的奔跑速度大约只有40km/h ,可见,鸵鸟是飞不起来的,我们生活中还可以看到,像麻雀这样的小鸟,只需从枝头跳到空中,用翅膀拍打一两下,就可以飞起来,而像天鹅这样大的飞禽,则首先要沿着地面或水面奔跑一段,这是因为小鸟的___而天鹅的_____.[分析与解] 飞翔的必要条件是空气的上举力f 至少与体重mg W =平衡.上举力跟鸟相对空气的速度有关,速度越大,上举力也越大,当升力增加到与鸟所受重力相等时,鸟类能起飞cSv 2≥mg ,故cSmgv ≥. 燕子最小的滑翔速率约为20km/h ,而鸵鸟的体长l 大约是燕子的25倍,因l v ∝,故鸵鸟起飞的临界速度为100km/h ,而实际上鸵鸟速度约40km/h ,可见鸵鸟是飞不起来的,生活中麻雀这样的小鸟临界速率小,所以用翅膀拍打一两下就可起飞,而天鹅的起飞临界速率大,则首先要沿着地面或水面奔跑一段才能起飞.例13、在日常生活中有时会碰到这种情况:当载重卡车陷于泥坑中时,汽车驾驶员按如图所示的方法,用钢索把载重卡车和大树拴紧,在钢索的中央用较小的垂直于钢索的侧向拉力就可以将载重卡车拉出泥坑,你能否用学过的知识对这一做法作出解释.[分析与解] 设侧向力F 作用于钢索O 点,则O 点将沿力的方向发生很小的移动,因此AO B 不在一直线上,成一个非常接近180°的角度,而且钢索也被拉紧,这样钢索在B 端对卡车有一个沿BO 方向的拉力F B ,根据对侧向力F 的实际效果分析,可将F 分解成沿AO 和BO 方向上的两个力F 1和F 2,其中侧向力F 沿BO 方向的分力F 2在数值上等于F B ,由于AOB 是同一根钢索,故F 1=F 2,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画出如图的受力情况,由于∠AOB趋近于80°,故即使F较小,F2也非常大,即F B非常大,故能将卡车拉出泥坑.五、复习建议参看各类高三第一轮复习资料,对本章的复习都是相对独立地复习高一各知识点的基础上加深了题目的难度和灵活性.建议联系高中阶段所学的所有关于力和平衡的知识,系统地进行比较,这样有利于学生在更高一个层次认识力的概念.比如可以按下表系统比较各类力,再设计一些相关例题的练习.弹《力和物体平衡》练习1、如图所示,物体A与B相对静止,共同沿斜面匀速下滑,则( )A.A、B间无静摩擦力B .B 受滑动摩擦力,大小为a g m B sinC .B 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αμtan =D .斜面受B 施加的滑动摩擦力的作用,方向沿斜面向下2、如图所示,物体放在水平桌面上,在水平方向上共受三个力作用,即F 1、F 2和摩擦力作用,物块处于静止状态,其中F 1=10N ,F 2=2N .若撤去F 1,则物块受到的摩擦力是()A .8N ,方向向右B .8N ,方向向左C .2N ,方向向右D .2N ,方向向左3、如图,在粗糙的水平面上放一三角形木块a ,若物体b 在a 的斜面上匀速下滑,则 ()A .a 保持静止,而且没有相对于水平面运动的趋势B .a 保持静止,但有相对于水平面向右运动的趋势C .a 保持静止,但有相对于水平面向左运动的趋势D .因未给出所需数据,无法对a 是否运动或有无运动趋势作出判断4、用一个水平推力F =Kt (K 为恒量,t 为时间)把一重为G 的物体压在竖直的足够高的平整墙上,如图所示,从t=0开始物体所受的摩擦力f 随时间t 变化关系是下图中的哪一个 ( )5、如图所示,物体受水平力F作用,物体和放在水平面上的斜面都处于静止,若水平力F增大一些,整个装置仍处于静止,则( )A.斜面对物体的弹力一定增大;B.斜面与物体间的摩擦力一定增大;C.水平面对斜面的摩擦力不一定增大;D.水平面对斜面的弹力一定增大;6、小船用绳牵引,设水平阻力不变,在小船匀速靠岸的过程中则( )A.绳子的拉力不断增大B.绳子的拉力不变C.船所受浮力增大D.船所受浮力不变7、两块相同的竖直木板A、B间有质量均为m的四块相同的木块,用两个大小均为F的水平力压木板,使木板均处于平衡,如图所示.设所有接触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则第2块对第3块的摩擦力大小为( )A.0B.mgC.μFD.mg/28、小球m卡在墙壁与一厚板间处于静止状态,试分析小球的受力状况.9、如图所示,细绳AB、CB下悬挂着重20N的重物P,细绳AC与CB垂直,细绳CD呈水平,AB与竖直方向成30°角,AC与AB之间也是30°角.这时细绳CD所受到的拉力大小是多少?10、如图所示,质量为15kg的物体用两根细绳AO、BO吊挂在天花板下处于平衡状态,两根绳子与竖直方向的夹角分别为37°、53° .求两绳的拉力大小.(g取10m/s2)11、如图所示,AB两球用轻绳相连静止在光滑半圆柱面上,若A的质量为m,则B的质量为多少?(si n37°=0.6)12、一个底面粗糙,质量为m的劈放在水平面上,劈的斜面光滑且倾角为30°,如图所示.现用一端固定的轻绳系一质量也为m的小球.绳与斜面夹角为30°,求:(1)当劈静止时绳子拉力为多大?(2)若地面对劈的最大静摩擦力等于地面对劈的支持力的K倍,为使整个系统静止,K 值心须满足什么条件?13、如图所示,重8N的木块静止在倾角为30°的斜面上,若用平行于斜面沿水平方向大小等于3N的力F推木块,木块仍静止,则木块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为多少?方向怎样?14、如图所示,小圆环重G,固定的竖直大环半径为R,轻弹簧原长为L(L﹤R)其倔强系数为K,接触面光滑,求小环静止时弹簧与竖直方向的夹角θ?15、如图所示,光滑的金属球B 放在纵截面为等腰三角形的物体A 与竖直墙壁之间,恰好匀速下滑,已知物体A 的重力是B 的重力的6倍,不计球跟斜面和墙壁之间摩擦,问:物体A 与水平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是多少?参考答案:1.CD 2.C 3.A 4.B 5.A 6.A 7.A 8.略 9.3340 (N) 10.T AO =120N 、T BO =90N 11.m B =3m /4 12.m g 33 K ≥9313. 5N 、与F 夹角127°斜向上 14.)(2G kR kL -=θ 15. 73=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