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五四制小学科学三四五年级实验指导.
- 格式:doc
- 大小:102.00 KB
- 文档页数:30
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指导5、我们的营养【实验名称】:检验脂肪、淀粉、蛋白质实验【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掌握食物中主要营养成分的鉴定方法。
【实验器材】烧杯、水、淀粉、玻璃棒、碘酒、滴管;馒头、米饭;白纸、瓜子;镊子、酒精灯、瘦肉。
【实验步骤】(一)检验淀粉实验1、把少许淀粉放在烧杯内,加一点水,用玻璃棒搅拌成淀粉状糊。
2、用滴管吸入碘酒,在淀粉糊中滴入2—3滴碘酒,淀粉糊变成了蓝色。
3、把少量米饭放在硬纸板上,用滴管向米饭上滴2—3滴碘酒,观察到米饭变成蓝色。
4、用滴管再向馒头上2—3滴碘酒,观察到馒头变成蓝色。
【实验结论】米饭、馒头中含有淀粉。
【实验原理】淀粉遇到碘酒变蓝色。
根据这一特性,可用来检测食物里是否含有淀粉。
(二)检验脂肪实验把花生、瓜子放在白纸上用力挤压,在白纸上留下了淡黄色、半透明状的油渍。
【实验结论】花生、瓜子中含有脂肪。
(三)检验蛋白质实验把瘦肉切成条状,用镊子夹一细条,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烧,过一会儿闻一闻,会闻到一股像烧鸡毛一样的气味。
【实验结论】像烧鸡毛一样的气味,是蛋白质被烧的气味。
说明瘦肉含有蛋白质。
【实验说明】区分油渍和水渍油渍:发黄、半透明;水渍:原纸色、不透明。
【注意事项】在做脂肪实验前先让学生观察水滴到纸上的特点,以便区分油渍和水渍。
☆6、食物到哪里去了【实验名称】:唾液的消化作用的实验【实验目的】:观察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材料】:两支试管、淀粉液、37℃的温水、水槽、滴管、碘酒。
【实验步骤】:1.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等量的淀粉液;其中一支加入少量唾液,并摇匀。
2.将两支试管放入37℃-40℃的温水中。
3 .过一会儿,分别往两支试管中滴入2-3滴碘酒。
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加入唾液的试管中没有什么变化,没加入唾液的试管中的淀粉呈现蓝色。
【实验结论】唾液有消化淀粉的作用。
【注意事项】:1.保持试管的水温在37℃左右,唾液发挥正常的消化作用。
2.加入碘酒后摇匀。
【链接】:1.由于淀粉具有遇到碘酒变蓝的性质,所以没加唾液的试管中淀粉变蓝。
1、食物到哪里去了实验目的:口腔中的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实验材料:试管两支、试管架一个、大烧杯一个、稀碘酒、温水、稀淀粉液、塑料口杯、滴管、小烧杯。
实验步骤:1、取两支试管,分别向两只试管加入等量的稀淀粉液,在其中一支(1号)试管中加入少量唾液,并摇匀,将两支试管同时放入约37左右的温水中。
2、过一会儿,分别往两支试管中加入2-3滴稀释的碘酒,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加入唾液的试管中没有什么变化,没加入唾液的试管中的淀粉呈现蓝色。
实验分析:由于淀粉具有遇到碘酒变蓝的性质,所以没加唾液的试管中淀粉液变蓝。
而加入唾液的淀粉液中的淀粉被唾液中的酶分解成了麦芽糖,所以没有变蓝。
(如果时间不够,加入唾液的试管中淀粉没有反应完全,则也会显蓝色,但蓝色比未加唾液的试管中的谈。
)结论:唾液确定有消化淀粉的作用。
嚼馒头时,感觉有点甜就是这个原因。
注意:1、两只试管加的淀粉液要等量。
2、记清哪个试管加了唾液。
3、取唾液而不是唾沫。
2、我们的呼吸实验目的:检验人体吸进和呼出的气体是否相同。
实验材料:水槽、集气瓶、玻璃片、橡胶管、水、火柴、废物桶、废水桶。
实验步骤:1、收集自己呼出的气体:取一只集气瓶,装满水,用玻璃片盖严,倒立在水槽中,然后把玻璃片移开瓶口。
把胶管一端伸入集气瓶内,用手扶住瓶子,从胶管另一端向瓶内呼气。
待瓶中气体充满后,在水中用玻璃片将瓶口盖严,然后将瓶子从水中取出,口向上放在桌子上。
2、把装有呼出气体的并口上的玻璃片移开一条小缝,将燃着的火柴,伸入瓶内,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火柴燃烧变弱,并很快熄灭。
实验分析:由于呼出的气体中含氧量比空气中少,所以火柴燃烧变弱,待瓶内氧气消耗尽,火柴就熄灭了。
(到底呼出的气体是什么,需要进一步实验。
)实验材料:澄清的石灰水,玻璃直管、玻璃弯管、橡胶塞、集气瓶。
实验步骤:在集气瓶内倒入一些澄清的石灰水,并用带玻璃弯管和直管的橡胶塞塞紧,经过弯玻璃管吸气,让瓶外空气经石灰水进入人体,观察现象,经过直玻璃管向石灰水内吹气,观察现象,这说明了什么?实验现象:经过弯玻璃管吸气时,石灰水没有大的变化。
五四制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四五年级实验指导(下)《三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指导》1、小车的运动l实验题目:探究小车运动的快慢与推力和拉力大小的关系探究小车运动的快慢与推力和拉力大小的关系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小车运动的快慢与推力和拉力大小的关系。
系。
实验材料:计时器(手表、闹钟)、小车、尺子、垫圈(或用螺丝帽、曲别、细线、袋子针)、细线、袋子实验过程:方法一:1.用1个垫圈(能拉动即可)的拉力,测试小车走过一定距离(一般50厘米)使用的时间。
厘米)使用的时间。
2.增加垫圈数量(如:5个),测试小车走过同样距离使用的时间。
,测试小车走过同样距离使用的时间。
3.继续增加垫圈数量,测试小车走过同样距离使用的时间。
继续增加垫圈数量,测试小车走过同样距离使用的时间。
4.垫圈数量越多,小车跑的越快,用的时间越少。
垫圈数量越多,小车跑的越快,用的时间越少。
注意问题:1.尽可能使小车运动的距离长一些,便于计时。
尽可能使小车运动的距离长一些,便于计时。
2.每次增加垫圈数量要多,否则效果不明显。
每次增加垫圈数量要多,否则效果不明显。
方法二:1、用两个大小相同的小车,系上相同长的拉线,相同的袋子。
用两个大小相同的小车,系上相同长的拉线,相同的袋子。
2、把两个小车放在同一位置,两个袋子里分别放上不同的重物。
把两个小车放在同一位置,两个袋子里分别放上不同的重物。
3、同时松手,看哪个小车跑的快。
同时松手,看哪个小车跑的快。
4、在袋子里加的物体越重,小车跑的越快。
在袋子里加的物体越重,小车跑的越快。
拉力越大,小车运动的越快。
实验结论:拉力越大,小车运动的越快。
,产生的拉力越大。
实验原理:垫圈个数越多(重物越重),产生的拉力越大。
2、鞋底花纹的启示l实验题目:摩擦力大小与物体表面光滑程度的关系摩擦力大小与物体表面光滑程度的关系: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表面光滑程度的关系。
实验目的: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表面光滑程度的关系。
实验题目:跷跷板平衡实验:跷跷板平衡实验托盘天平的使用 实验题目:托盘天平的使用实验题目:弹力的实验:弹力的实验:磁铁的基本性质 实验题目:磁铁的基本性质实验题目:杯子里有空气吗:杯子里有空气吗:空气能从一个杯子跑到另一个杯子里吗? 实验题目:空气能从一个杯子跑到另一个杯子里吗?实验题目:热气球实验:热气球实验:土壤里有什么 实验题目:土壤里有什么实验题目:土壤的种类土壤的种类:岩石的特点 实验题目:岩石的特点实验名称:观察蚂蚁:观察蚂蚁:观察鸟类 实验名称:观察鸟类实验名称:观察猫和兔:观察猫和兔:灯泡亮了 实验名称:灯泡亮了实验名称:让更多灯泡亮起来:让更多灯泡亮起来:验证物体是否导电 实验题目:验证物体是否导电实验名称:热传递实验:物体的导热性 实验名称:物体的导热性实验过程:将烧杯内倒入热水,把热传导实验材料盒内的各种材料把热传导实验材料盒内的各种材料(如(如铁棒、铜棒、铝片、玻璃棒、塑料棒、木棒、瓷勺等)同时放入烧杯内。
青岛版小学科学3-6年级实验操作青岛版小学科学3—6年级实验操作三年级上册一、P18第6课哪杯水热【实验名称】温度计的使用【实验目的】了解温度计的基本构造;学会正确使用温度计【实验器材】烧杯、水、温度计【实验步骤】1、(温度计主要有三部分构成:玻璃泡、玻璃管、刻度)使用时,手拿温度计的上部。
2、将温度计的玻璃泡完全浸没在水中,不要接触容器壁。
3、3—5分钟后,等温度计的液柱静止后,读出温度。
4、读数时,温度计不能拿出水面,视线要与温度计液柱顶端相平。
此时水的温度是摄氏度。
【实验说明】规范读、写温度的单位。
即:摄氏度℃二、P38第14课水往高处走【实验名称】探究水往高处走的秘密(或物体的毛细现象)【实验目的】了解毛细现象,能解决水往高处走的秘密【实验器材】毛巾(或布条)、红墨水、实心和空心的玻璃管(粗细不同)、纸片、水槽【实验步骤】1、在水槽中倒入水,滴入几滴红墨水(为了便于观察),使水变成红色。
2、将实验材料一端同时浸入水槽中,仔细观察现象,发现:水沿着布条(或毛巾)、空心玻璃棒、纸片等材料向上爬,而不会沿着实心管上升。
还发现粗细不同的空心管,细管的水升得高,粗管的水升得低。
【实验结论】水能沿着有空隙的材料上升,这种现象叫做毛细现象。
空隙越大,升得越高;反之升得低。
【实验说明】了解生活中毛细现象实例:(1)浸在脸盆里的毛巾滴水;(2)用粉笔吸滴在纸上的水;(3)用卫生纸吸洒在衣服上的油;(4)酒精灯的酒精能源源不断地到达灯芯顶端……三、P34第12课改变浮和沉【实验名称】改变物体的浮和沉【实验目的】了解改变沉浮的基本方法【实验器材】盛有水的水槽、橡皮泥、鸡蛋、铝片、两个小瓶(一个空的、一个盛有沙子)、盐、塑料泡沫【实验步骤】1、首先把橡皮泥、鸡蛋、铝片、两个小瓶、塑料泡沫放入水中,看到橡皮泥、鸡蛋、铝片、一个小瓶沉到水底,另一小瓶、塑料泡沫浮在水面。
2、把橡皮泥团捏成小船状,放在水中,它浮在了水面;把沉入水底的小瓶内物体倒出,放入水中时,它浮在了水面上;在沉着鸡蛋的水中加入盐,鸡蛋慢慢浮上了水面。
青岛版五四制五年级下册实验指导(1-4单元)实验一:近视眼的成因模拟实验【实验目的】探究近视眼的成因【实验材料】两个凸度不同的凸透镜、纸屏、蜡烛等。
【实验过程】1、将蜡烛、凸透镜、纸屏依次摆放在桌面上,在纸屏上形成清晰的像。
2、把蜡烛挪到较远的位置,纸屏上的像变得模糊。
3、换用凸度较小的凸透镜后,在纸屏上又形成清晰的像。
【实验现象】凸度大,能“看清”近处的物体;凸度小,能“看清”远处的物体。
【实验结论】人的眼睛是靠自动调节晶状体的凸度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的。
晶状体的凸度是靠牵引晶状体的肌肉调节的。
肌肉收缩,晶状体的凸度变大,眼睛就可以看清近处的物体;肌肉舒张,晶状体的凸度变小,眼睛就可以看清远处的物体。
【注意事项】:1、做此实验时,室内光线不能过亮。
2、蜡烛、凸透镜、纸屏必须摆放在桌面上同一直线上。
而且蜡烛的焰心、凸透镜的中心、纸屏的中心高度大体相同。
实验二:模拟鼓膜振动的实验(听觉的形成实验)【实验材料】【实验现象】对着纸筒说话时,棉球会被弹起;说话声音越大,棉球被弹起越高。
【实验结论】说明对着纸筒说话时,橡皮膜在振动;说话声音越大,橡皮膜振动幅度越大。
(实际上,在此实验中,纸筒用来模拟外耳道,橡皮膜用来模拟鼓膜,通过棉球的振动使得橡皮膜的振动更明显。
)推想听觉产生的过程:外界物体振动产生的声波通过外耳道后,引起鼓膜振动,鼓膜的振动又通过听小骨等传给耳蜗,连接耳蜗的听神经把信号传给脑,我们就听到声音了。
实验三:测一测反应速度【实验目的】测定自己的反应速度,比较不同学生的反应速度。
实验材料:尺子【实验步骤】(1)学生2人一组,一名为测试者,另一名为受测者。
(2)测试者手握尺子刻度最大的一端,受测者拇指和食指对准尺子刻度为0的一端,但不要接触尺子。
(3)测试者一旦松开手,受测者尽快用拇指和食指夹住尺子。
记下夹住尺子的刻度。
(4)小组成员轮流测试,每人至少测试3次。
注意事项:①同学间密切配合,认真记录。
青岛版小学三年级科学教案
(下册)
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方案实验一实验名称:光的传播实验实验目标:通过实验,让不易观察到的光线变得直观;通过探究,让学生观察并总结出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实验器材:激光笔、手电筒、3张带孔的纸板、鱼尾夹、纸屏、直纸筒、弯曲的纸筒等。
实验设计:方案一:用激光笔照射桌面,并且让激光笔与桌面在一条直线上,观察现象。
方案二:借助直纸筒和弯纸筒分别来看教室里的白炽灯,你能观察到什么现象呢?方案三:把三张带孔的纸板用鱼尾夹固定好立在桌面上,使三个小孔在一条直线上。
用手电筒从一侧照射,观察在纸屏上能否看到手电筒的光?调整其中一个纸板的位置,纸屏上还能否看到手电筒的光。
实验现象:1.桌面上会发现一条红色的光束。
2.通过直纸筒能能看白炽灯的光,通过弯筒不能看到。
3.三个小孔在一条直线上时能否看到手电筒的光,不在一条直线上时纸屏上不能看到手电筒的光。
实验结论: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实验二实验名称:观察光的反射现象实验目标:通过实验,让不易感觉到的光线变得直观,通过探究,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总结,探究光在空气中是怎样传播的。
实验器材:平面镜、激光笔。
实验步骤:1.固定平面镜。
2.将激光笔射向平面镜观察实验现象。
3.让学生不断改变激光笔的角度,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现象:1.光射向平面镜后,光线传播的方向发生了改变。
2.当不断改变激光笔的角度,反射光线的方向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实验结论:光从空气射向镜面时,会发生光的反射现象,传播方向发生变化,有一部分光被反射到空气中,这种现象就是光的反射。
实验三实验名称:观察光通过三棱镜的色散现象实验目标:引导学生分析、理解彩虹形成的原因,知道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可以被分散成不同颜色的光,感知光的色散现象。
实验器材:三棱镜、水槽、平面镜、纸屏、手电筒。
实验设计:1.利用三棱镜,让一束阳光通过三棱镜照射在纸屏上,观察纸屏上有什么现象产生。
2.把一面镜子斜放在水中,让镜子反射的光投射在纸屏上,仔细观察纸屏上有什么现象产生。
青岛版小学四年级科学操作实验报告(共10篇)青岛版小学四年级科学操作实验报告青岛版小学四年级科学操作实验报告(全册)赵秀芹科学动手操作活动实验报告单实验名称科学动手操作活动实验报告单实验名称科学动手操作活动实验报告单实验名称科学动手操作活动实验报告单实验名称科学动手操作活动实验报告单实验名称科学动手操作活动实验报告单实验名称科学动手操作活动实验报告单实验名称科学动手操作活动实验报告单实验名称科学动手操作活动实验报告单实验名称南流小学科学动手操作活动实验报告单实验名称科学动手操作活动实验报告单实验名称科学动手操作活动实验报告单实验名称科学动手操作活动实验报告单实验名称科学动手操作活动实验报告单实验名称篇二:青岛版小学四年级科学操作实验报告青岛版小学四年级科学操作实验报告(全册)科学动手操作活动实验报告单实验名称科学动手操作活动实验报告单实验名称科学动手操作活动实验报告单实验名称科学动手操作活动实验报告单实验名称科学动手操作活动实验报告单实验名称科学动手操作活动实验报告单实验名称科学动手操作活动实验报告单实验名称科学动手操作活动实验报告单实验名称科学动手操作活动实验报告单实验名称科学动手操作活动实验报告单实验名称篇三:青岛版小学四年级科学操作实验报告2小学四年级科学操作实验报告一、实验名称:食物营养成分的检验(分组实验时间:10分钟)实验材料:碘酒、米饭、滴管、白纸、酒精灯、碟子、花生、瘦肉等实验步骤:1、把少量米饭放在碟子上,用滴管向米饭上滴2-3滴碘酒,观察发生的现象。
2、把花生放在白纸上用力挤压,观察白纸上留有的痕迹。
3、将切成细条的瘦肉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注意闻一闻,有什么气味?实验现象:1、加入碘酒后,米饭变成蓝黑色。
这说明大米中含有淀粉。
2、在白纸上挤压花生后会在纸上留下油迹。
说明花生内含有脂肪。
3、将瘦肉在火上烧后,会闻到一股难闻的、烧焦羽毛的气味。
说明瘦肉内含有蛋白质。
实验结论:食物营养成分有:淀粉、脂肪、蛋白质等。
五四制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四五年级实验指导(下)《三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指导》1、小车的运动●实验题目:探究小车运动的快慢与推力和拉力大小的关系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小车运动的快慢与推力和拉力大小的关系。
实验材料:计时器(手表、闹钟)、小车、尺子、垫圈(或用螺丝帽、曲别针)、细线、袋子实验过程:方法一:1.用1个垫圈(能拉动即可)的拉力,测试小车走过一定距离(一般50厘米)使用的时间。
2.增加垫圈数量(如:5个),测试小车走过同样距离使用的时间。
3.继续增加垫圈数量,测试小车走过同样距离使用的时间。
4.垫圈数量越多,小车跑的越快,用的时间越少。
注意问题:1.尽可能使小车运动的距离长一些,便于计时。
2.每次增加垫圈数量要多,否则效果不明显。
方法二:1、用两个大小相同的小车,系上相同长的拉线,相同的袋子。
2、把两个小车放在同一位置,两个袋子里分别放上不同的重物。
3、同时松手,看哪个小车跑的快。
4、在袋子里加的物体越重,小车跑的越快。
实验结论:拉力越大,小车运动的越快。
实验原理:垫圈个数越多(重物越重),产生的拉力越大。
2、鞋底花纹的启示●实验题目:摩擦力大小与物体表面光滑程度的关系实验目的: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表面光滑程度的关系。
实验材料:弹簧秤、小车、木板(或桌面)实验过程:1.把小车放在光滑的木板(或桌面)匀速拉动,记下所用力。
2.把小车放在铺上毛巾的木板(或桌面)匀速拉动,记下所用力。
实验结论:物体表面越粗糙,摩擦力就越大。
注意问题:1.一定要匀速拉动小车。
2.此实验要反复做几次。
实验原理:物体表面越粗糙,摩擦力就越大,用的拉力就越大。
3、跷跷板●实验题目:跷跷板平衡实验实验目的:探究跷跷板平衡的条件。
实验材料:杠杆尺、钩码实验过程:1.在杠杆尺的左边放上两个钩码,观察杠杆尺。
2.想办法在右边放几个钩码让杠杆尺平衡,做好记录。
3.通过多组实验,找出杠杆尺平衡与距离和钩码个数的关系。
4.实验再次验证。
实验结论:左边钩码的个数×距离=右边钩码的个数×距离。
注意问题:1.在右边挂钩码时一次只能挂在一个点处。
2.每次实验结束后要做好记录。
记录项目包括:左边钩码数量、距离支点距离、右边钩码数量、距离支点距离。
实验原理:L1(动力臂)X F1(动力)=L2(阻力臂)X F2(阻力)。
一个力使杠杆正转,一个使杠杆反转,只要平衡就可以了。
●实验题目:托盘天平的使用实验目的:会正确使用天平秤物品的质量实验材料:托盘天平实验过程:1.认识天平各部分的名称:指针、托盘、底座、游码、镊子、砝码。
天平是称量物品质量的仪器。
2.在称量物品时,左盘放被称量的物品,右盘放砝码。
3.使用时,先观察天平是否平衡,如果不平衡,适当调整游码。
当天平平衡后再使用。
4.称量物品质量时,当放置的砝码合适时,天平会左右平衡,如果在增减最小的砝码也不能使天平平衡,再调整游码,使之平衡。
5.最后根据砝码和游码的指示判断出所称物品的质量。
注意问题:取砝码时,不要用手直接拿,要用镊子夹取。
实验原理:杠杆原理4、弹簧力的学问●实验题目:弹力的实验实验目的:探究弹簧有力量。
实验材料:压簧、拉簧实验过程:1.玩一玩你们收集的弹簧,(尽量让学生每组中都有拉簧和压簧)你有什么发现?2.用弹簧打玻璃球,对比没用的玻璃球,把发现记录下来。
3.对比使劲压制和轻轻压制,弹力有什么变化。
通过实验你有什么结论,记录在表格中。
实验结论:弹簧压缩或拉伸时,会产生弹力。
注意问题:1.压缩或拉伸弹簧时用力不要过猛,以免误伤。
2.拉伸弹簧时,注意不要超出弹簧的弹性限度,损坏弹簧。
实验原理:弹簧压缩或拉伸时,会产生一种要恢复到原来形状的力,就是弹力。
5、有趣的磁铁●实验题目:磁铁的基本性质实验目的:探究磁铁的基本性质。
实验器材:条形磁铁两根、蹄形磁铁、铁片、铁钉、图钉、钥匙、大头针(曲别针)实验过程:1.把磁铁用细线系住,吊在铁架台上,转动磁铁,当静止后,发现磁铁总是一端指南一端指北,发现具有指示南北的性质。
2.用磁铁吸各种物品,认识磁铁吸铁的性质。
3.用磁铁的不同部位吸大头针,根据不同部位吸的数量不同,发现磁铁两极磁性最强,中间磁性最弱的性质。
4.把两块磁铁放在一起,发现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5.把贴片、大头针放到桌面,隔着桌面在桌下移动磁铁,发现磁铁隔着物体也能吸铁。
6.把磁铁靠近收音机,发现收音机声音模糊不清,发现磁铁能干扰信号。
实验结论:发现具有指南北的性质,有吸铁性,两极磁性强,同极相斥,异极相吸,隔着物体也能吸铁,磁铁能干扰信号。
注意问题:1.探究磁铁“指南北”性质时,一要注意避免磁铁之间的相互干扰,二要注意磁铁静止后再观察。
2.磁铁性质不仅仅局限于以上实验方法,学生可以选择不同方法。
6、空气在哪里●实验题目:杯子里有空气吗实验目的:探究空杯子中是否有空气。
实验器材:水槽(或盆)、烧杯实验过程:1.将水槽装满水。
2.将杯子竖直扣入水中,然后倾斜。
实验现象:杯子里有气泡冒出。
实验结论:杯子里有空气。
注意问题:倾斜杯子时动作要慢,观察要仔细。
实验原理:当水进入到空杯子中,水占据了杯子的空间,从而把空气给排挤除去。
●实验题目:空气能从一个杯子跑到另一个杯子里吗?实验目的:探究空气是否能从一个杯子跑到另一个杯子里。
实验器材:两个相同的玻璃杯实验过程:1.把一个玻璃杯中装满水,另一个空杯;2.把空玻璃杯竖直放入水槽,另一个装满水的玻璃杯对准空玻璃杯口;3.把空玻璃杯口倾斜对准装满水的玻璃杯。
实验现象:看到空气从空玻璃杯中进入装满水的玻璃杯中。
实验结论:空气能从一个杯子跑到另一个杯子里。
注意问题:倾斜杯子时动作要慢,杯子要放入水中,两个被扣要对准。
实验原理:当水进入到空杯子中,水占据了杯子的空间,从而把空气给排挤除去。
7、热空气●实验题目:热气球实验实验目的:通过实验理解空气受热后体积膨胀,重量变轻,热空气会上升。
实验器材:塑料袋、木块、瓷盘、酒精实验过程:1.将瓷盘放在木块上,往瓷盘里倒入适量的酒精。
2.将塑料袋展开,罩在木块上方;3.点燃瓷盘中的酒精;4.观察现象:实验现象:点燃酒精后,先看到塑料袋充满气,膨胀变鼓,然后上升。
实验结论:空气受热后体积会膨胀,变轻,热空气会上升。
注意问题:1.选择大而薄的塑料袋。
2.点燃酒精时注意安全,最好选择固体酒精或把酒精倒在棉球(棉布)上。
3.塑料袋离开火焰一定距离(大约20厘米左右),避免塑料袋被烤化。
实验原理:热气球飞行是根据热空气密度比冷空气密度小,相同体积热空气比冷空气轻而产生浮力的原理。
把球囊内的空气加热,使其变轻产生浮力,就可以使气球升空。
10、土壤里有什么●实验题目:土壤里有什么实验目的:探究土壤的成分。
实验器材: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瓷盘、水槽、烧杯、纱布、土壤实验过程:1.把土壤放在三脚架上,酒精灯加热后有烧糊的气味,说明土壤里有腐殖质。
2.用纱布包土壤,让在水槽中搓洗,最后纱布里面有沙。
3.在烧杯的水中放入一些土壤,用玻璃杯搅拌,有气泡跑出,说明有空气;土壤会沉淀,下层是颗粒大的是沙子,颗粒小的是黏土,上层用滴管取一滴水,放入玻璃片上,在酒精灯上烧,会有无机盐留在玻璃片上,水分会跑出。
注意问题:使用酒精灯时注意安全。
实验结论:土壤里有沙子、黏土、水、空气、无机盐、腐殖质等。
11、土壤的种类●实验题目:土壤的种类实验目的:探究三种土壤的特点实验器材:漏斗、广口瓶、水、砂质土、黏质土、壤土实验过程:1.把三个同样大的漏斗放入三个同样大的广口瓶中;2.在漏斗中装入同样多的三种土壤;3.同时向漏斗中倒入同样多的水,观察哪种土壤渗水快?实验现象:会看到盛砂质土的漏斗渗水最快,盛黏质土的漏斗渗水最慢,壤土适中。
实验结论:砂质土渗水最快,黏质土最慢,壤土适中。
注意问题:这是一个对比试验,注意倒水的时间、倒水的速度、倒入的水量要相同。
13、认识岩石●实验题目:岩石的特点实验目的:采集并研究各种各样的石头。
实验材料:岩石标本矿物标本放大镜小刀盐酸滴管实验过程:1.观察岩石外部。
摸一摸各种岩石,是光滑还是粗糙?观察它的棱角,是圆还是尖?用小刀、钥匙、指甲刻刻每块岩石,是硬的还是软的?看一看,每块岩石的颜色又是怎样的?2.观察岩石的内部。
用锤子敲开每块岩石,看一看,岩石的内部有什么东西?岩石内部和外部的颜色相同吗?有小沙粒掉下来吗?3.在每块岩石上用滴管滴一滴盐酸,冒泡吗?实验结论:不同种类的岩石,颜色、质地等特征不同。
注意问题:1.使用刀子、锤子时注意安全。
2.用锤子敲击岩石时,不能放在桌面敲击,用力不能过猛。
3.使用盐酸时呀注意安全,不要与皮肤接触。
15、蚂蚁●实验名称:观察蚂蚁实验器材:昆虫标本、蚂蚁实验过程:1.观察各种蚂蚁,身体分哪几部分?2.它们有什么相同点?3.观察其他昆虫标本,有什么特点?哪些动物能与蚂蚁归为一类?4.总结昆虫的共同特征。
实验结论:昆虫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一对复眼,一个口器;胸部有三对足,一般有两对翅(蚂蚁没翅)。
注意问题:对于蚂蚁体型较小的蚂蚁,观察时可以用放大镜辅助观察。
16、它们都是鸟●实验名称:观察鸟类实验器材:鸟类标本实验过程:1.观察各种鸟类,身体分为哪几部分?记录下来2.各种鸟有什么相同点?3.总结鸟类的共同特征。
实验结论:鸟身体表面有羽毛,身体呈流线型,前肢变翼,身体分头、颈、躯干、四肢、尾五部分,卵生。
注意问题:观察物体要按照一定顺序,如先整体再局部、从上倒下、由远及近等。
17、猫和兔●实验名称:观察猫和兔实验器材:猫和兔的标本实验过程:1.观察猫和兔的标本,各有什么特征?主要从身体、表面、生殖、皮毛等几方面进行观察。
2.猫和兔有什么相同特征?3.总结猫和兔的共同特征。
4.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动物有这些特征.实验结论: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身体分头、颈、躯干、四肢、尾五部分,身体表面有毛,胎生,哺乳。
注意问题:观察物体要按照一定顺序,如先整体再局部、从上倒下、由远及近等。
19、灯泡亮了●实验名称:灯泡亮了实验器材:电池、导线、开关、灯泡实验过程:1.观察开关、电池夹等相关材料的特点2.把电池、开关、灯泡用导线顺次连接起来;3.合上开关,观察灯泡亮了4.断开开关,观察灯泡熄灭。
实验结论:一个完整的电路主要包括:电池、开关、导线、灯泡四部分。
注意问题:1.连接电路时要把开关断开。
2.导线连接要紧密。
20、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实验名称:让更多灯泡亮起来实验器材:电池、电池盒、导线、开关、灯泡实验过程:(一)串联电路实验1.在电路中接入一个小灯泡,接通开关,观察现象。
2.把两个小灯泡依次用导线串联连接起来,观察现象。
3.在电路中接入三个或多个小灯泡,观察开关时的现象。
(二)并联电路实验1.在电路中接入一个小灯泡,接通开关,观察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