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在测定乙肝标志物的因素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218.58 KB
- 文档页数:2
ELISA法检测HBV血清标志物影响因素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在日常检验工作时,人工操作过程中存在哪些因素会对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乙肝病毒(HBV)血清标志物有影响。
方法:选取我院门诊、住院或体检人员血液样本中HBSAg为阳性的患者45例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三组,分别从洗板次数、反应温度、以及延时比色时间等三个方面来综合分析其对结果的影响。
结果:随着洗板次数的增加,样本的吸光度值反而降低(P<0.05),且其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当反应温度在25℃时其样本的吸光度值则低于37℃时样本的吸光度(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着延时比色时间的延长,样本的吸光度值也会随之下降(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人工操作过程中存在多种因素会对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HBV 血清标志物造成影响,严重者可影响样本的阴阳性判断。
为减少操作过程中的人为误差,各实验室应建立起自己的标准化操作程序并予以严格执行。
尽一切努力为患者出具安全放心的检验报告单。
【关键词】人工操作ELISA HBV血清标志物乙肝病毒(HBV)血清标志物包括HBSAg、HBSAb、HBEAg、HBEAb以及HBCAb,即表面抗原、表面抗体、E抗原、E抗体以及核心抗体。
酶联免疫吸附实验,即ELISA法,因其特异性强、灵敏度高、操作方便等优点被广泛运用于临床实验中[1]。
然而,在临床工作中却经常会出现患者临床表现和实验室结果相矛盾的地方,或者不同医院在相近的时间点上对同一个患者的检测结果出现误差,这些都是因为各种影响因素的存在,使得ELISA法检测结果的可靠性得不到保证。
因此,怎样避免这些影响因素,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显得至关重要。
本研究针对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操作过程中易于出现的三种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观察其对样本的最终检测结果的影响,为各实验室建立起自己的标准化操作程序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提供参考依据[2]。
探讨乙肝五项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结果常见影响因素分析摘要】目的:对影响乙肝五项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的常见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
方法:选取我中心2014年8月~2015年9月乙肝五项检测血液样本共400例,将400例血液样本随机进行抗凝与非抗凝处理,分为抗凝组与非抗凝组,每组各有200例。
对400例血液样本分别进行酶联免疫吸附法与金标法的检测。
结果:抗凝组血液样本阳性率为38%(76/200)高于非抗凝组13%(26/200),酶联免疫吸附法阳性敏感度为90.2%(46/51)高于金标法82.14%(46/56),P<0.05,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对患者乙肝五项进行检测,出现一定误差,主要原因为血液样本的溶血性,需要在检测前进行处理。
【关键词】乙肝五项;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结果;影响因素【中图分类号】R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12-0055-02虽然酶联免疫吸附法在临床的检测中具有敏感度、特异度高特点,但仍旧存在一定影响因素对样本检测结果造成影响,从而出现假阳性以及假阴性现象[1]。
因此,我中心开展本次临床检测试验,来探究影响乙肝五项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结果的常见因素。
现有具体检测试验资料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选取在选取我中心2014年8月~2015年9月乙肝五项检测血液样本共400例,将400例血液样本随机进行抗凝与非抗凝处理,分为抗凝组与非抗凝组,每组各有200例。
抗凝组中有94例男性患者,106例女性患者,平均年龄为(36.74±3.58)岁;非抗凝组中有96例男性患者,104例女性患者,平均年龄为(36.42±3.86)岁。
抗凝组与非抗凝组患者性别以及平均资料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录入统计学软件计算,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1.2 检测方法400例血液样本均在患者清晨空腹状态下采集完成,检测样本采集完成后进行相应的抗凝与非抗凝处理,进行10分钟离心操作,转速控制在每分钟3000转,离心完成后等待检测。
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乙肝五项结果常见影响因素分析摘要]目的:探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乙肝五项结果中的常见影响因素。
方法:随机选择2014年5月至2015年6月来我院门诊或者病房进行乙肝五项检测的患者160名,将所有患者的血标本分为4个组,抗凝组与不抗凝组,静置水浴时间20分钟组与静置水浴时间40分钟组,每组各40个标本,都对其进行酶联免疫吸附法和胶体金标法检测,比较各组标本的检测结果。
结果:抗凝组与不抗凝组比较,不抗凝组的阳性率低于抗凝组,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置水浴40分钟组的阳性率明显低于静置水浴20分钟组,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标本的血清状态及静置时间的长短可以影响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乙肝五项的结果,检测过程应严格按照标准步骤进行,以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关键词:酶联免疫吸附法;乙肝五项;影响因素【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213(2016)09-0430-02 乙肝五项是医院常做的检测项目,其表面抗原HbsAg是患者感染乙肝病毒的标志物,是最常用的感染指标[1-2]。
ELISA(酶联免疫吸附法)是临床实验室常用的检测手段,常用于检测血标本,具有操作简单、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的特点[3-4]。
但是在检测过程中,由于工作人员自身或外界原因,容易在加样、孵育、洗板、显色、终止等各个环节的细节出现问题,从而导致最后检测结果的假阳性,影响结果的准确性[5]。
因此分析其影响因素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显得十分必要。
本文就标本的血清状态及静置时间两个方面在ELISA检测乙肝五项中的影响进行分析,旨在总结经验避免再次出现问题,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14年5月至2015年6月来我院门诊或者病房进行乙肝五项检测的患者160名,其中男性89名,女性71名,平均年龄在30.17±4.95岁。
所有标本在检测前的一般情况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研究。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中的相关因素与结果分析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adsordent assay;ELISA)是医学检验的免疫学检验方法之一,已经广泛应用到对病原微生物的免疫学检查试验中。
用于检测包被于固相板孔中的待测抗原(或抗体)。
即用酶标记抗体,并将已知的抗原或抗体吸附在固相载体表面,使抗原抗体反应在固相载体表面进行,用洗涤法将液相中的游离成分洗除,最后通过酶作用于底物后显色来判断结果。
用ELISA法检测乙肝病毒感染者的血清标志物(两对半)是目前最常用的实验室检验方法。
和任何实验室检查方法一样,ELISA存在少量的假性结果(假阳性、假阴性),对临床诊断和治疗会有一定的影响。
由于ELISA反应所测对象可以是抗原也可以是抗体,显色反应对结果的阴性和阳性也有两种不同的判断,所以这里以显色为阳性的模式为例归纳其影响因素如下。
1抗体的酶标记方法及标记效果测定1.1标记方法:良好的酶结合物取决于两个条件:即高效价的抗体和高活性的酶。
抗体的活性和纯度对制备标记抗体至关重要,因为特异性免疫反应随抗体活性和纯度的增加而增强。
在酶标记过程中,抗体的活性有所降低,故需要纯度高、效价高及抗原亲和力强的抗体球蛋白,最好使用亲和层析提纯的抗体,可提高敏感性,而且可稀释使用,减少非特异性吸附。
酶与抗体交联,常用戊二醛法和过碘酸盐氧化法。
郭春祥建立的HRP标记抗体的改良过碘酸钠法简单易行,标记效果好,特别适用于实验室的小批量制备。
其标记程序为:将5μg HRP溶于0.5ml蒸馏水中,加入新鲜配制的0.06 mol/L的过碘酸钠(NaIO4)水溶液0.5ml,混匀置4℃冰箱30分钟,取出加入0.16mol/L的乙二醇水溶液0.5ml,室温放置30分钟后加入含5(g纯化抗体的水溶液1ml,混匀并装透析袋,以0.05mol/L、pH9.5的碳酸盐缓冲液于4℃冰箱中慢慢搅拌透析6小时(或过夜)使之结合,然后吸出,加硼氢化钠(NaBH4)溶液(5(g/ml)0.2ml,置4℃冰箱2小时,将上述结合物混合液加入等体积饱和硫酸铵溶液,置4℃冰箱30分钟后离心,将所得沉淀物溶于少许0.02mol/L、pH7.4PBS中,并对之透析过夜(4℃),次日离心除去不溶物,即得到酶标抗体,用0.02mol/L、pH7.4PBS稀至5ml,进行测定后,冷冻干燥或低温保存。
酶联免疫法检测乙肝五项的影响因素及质控措施研究摘要:目的:分析影响酶联免疫法检测乙肝五项结果准确率的因素,并提出对应的质控措施。
方法:以100例乙肝病毒患者为例,均于2022年1月至12月在我院进行乙肝五项检测,均应用酶联免疫法进行检测,统计本组患者的检测结果。
结果:本组100例患者经过检测后,7例(7.00%)结果出现异常,影响结果异常的因素主要有样本因素3例(3.00%)、试剂因素2例(2.00%)和操作因素2例(2.00%)。
结论:对于乙肝病毒患者进行乙肝五项检测时应用酶联免疫法检测,有多个因素会对检测结果造成影响,检验人员要结合具体情况提出相应的质控措施,保证乙肝五项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关键词:酶联免疫法;乙肝五项;影响因素;质控措施乙肝指的是乙型肝炎病毒入侵人体后引发遗体表现出的一种传染性肝炎疾病,患者发病后主要表现为畏食、无力、肝区疼痛、恶心和腹胀等症状,目前临床上对疑似乙肝病毒感染的人群进行病情评估时主要以乙肝五项检查为主,乙肝五项标志物主要有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表面抗体(抗-HBs)、乙肝核心抗体(抗-HBc)、乙肝e抗原(HBeAg)和乙肝e抗体(抗-HBe)等,通过对这些标志物检测能够进一步明确人体是否感染了乙肝病毒,还能对乙肝病毒的感染程度进行评估[1]。
目前,临床上进行乙肝五项检测时常用的方式为酶联免疫吸附法,这种检测方式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均比较高,但是检测步骤比较繁琐,过程较长,很容易受到一些外界因素的影响导致检验结果出现误差,加强质控尤其重要。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以100例乙肝病毒患者为例,均于2022年1月至12月在我院进行乙肝五项检测,其中男/女=56/44,年龄25~79(43.36±7.37)岁。
1.2方法均应用酶联免疫法进行乙肝五项检测。
在检测之前,检验人员与受检人员进行充分的沟通和交流,向受检人员讲解本次检验流程、需要注意的事项等,保证受检人员充分的明确,并可遵医嘱管理自身行为。
ELISA法检测乙肝五项的影响因素初探【摘要】目的:探讨elisa法检测乙肝五项的影响因素。
方法:对我院采用elisa法检测乙肝五项的试验进行回顾分析,总结试验影响因素。
结果:elisa法检测乙肝五项可能的影响因素为患者因素、实验操作因素、标本因素、试剂因素、elisa试验特点等。
结论:医务人员需严格按照规范操作进行试验,避免elisa法测定乙肝五项中的各项影响因素,从而提高临床诊断灵敏度、特异性。
【关键词】elisa;乙肝五项;影响因素随着现代临床免疫学的发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因其操作简单、灵敏度高、特异性高等特点[1]。
通常采用96孔酶标板作为固相来检测相应抗原、抗体。
虽然操作简单,但可能由于人工操作的差异,检验过程中受到外界因素及人为因素影响较多,而易使检测结果出现误差。
本研究从患者因素、实验操作因素、标本因素、试剂因素、elisa试验特点等方面入手,简要探讨elisa法检测乙肝五项的影响因素,报道如下:1患者因素以患者体内的非特异性干扰物质为主,常见的有:内源性酶、补体、类风湿因子(rf)[2]。
人血清中igm、igg型类风湿因子(rf),能结合捕捉抗体与标记二抗的fc段,从而出现假阳性结果。
补体活化过程中,固相一抗及酶标二抗结合过程中,引起抗体分子变构,fc的c1q分子结合位点暴露出来,c1q可将本不能结合的二者连接起来,引起假阳性。
内源性酶对双抗夹心elisa影响较小,用edta或nan3·h2o2即可灭活酶。
2实验操作因素elisa实验操作包括包被、封闭、孵育、加样、洗涤、显色、比色。
下面就这几个操作可能涉及的影响因素一一分析。
2.1包被:要求包被液ph值9.6的碳酸盐缓冲液,通常与酶标板中加入包被液,后放置于4°c冰箱过夜,也有学者主37°c保温2小时。
包被最适浓度随载体及包被物的性质变化很大,需根据实验摸索与酶结合物的最适宜浓度。
通常的蛋白质包被浓度100?g/ml-20?g/ml。
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假阳性的影响因素分析魏学锋【摘要】目的分析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出现假阳性的影响因素.方法把血清标本分为两组,抗凝组和不抗凝组,采用胶体金标法进行检测比较,全部的标本进行同步检测,分析两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的阳性率.结果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不同血清状态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的阳性率,抗凝组的阳性率明显高于不抗凝组(P< 0.05),抗凝组的假阳性率比较高;酶联免疫吸附法比金标法的灵敏度高,特异性相比则略低.结论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产生不同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标本溶血是最主要的原因,因此对血清标本实行必要的处理可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度.【期刊名称】《中国医药指南》【年(卷),期】2016(014)023【总页数】2页(P113-114)【关键词】酶联免疫吸附法;金标法;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假阳性【作者】魏学锋【作者单位】吉林省延吉市医院检验科,吉林延吉13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12.6+2我国是乙型肝炎病毒的高发区,乙型肝炎是一种具有传染性和病毒性最具危害性的肝炎,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一般是在感染乙型肝炎病毒1~2周之后出现,是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血清标志物,也会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主要指标之一。
目前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已成为医学上检测感染性疾病的抗原、抗体的最普遍方法,具有灵敏度高、简便快速、特异性较强、可重复等优点,因此,在各类型医院的检验科中被广泛应用[1]。
但是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可能会出现假阳性、假阴性等误差现象。
现就可能影响的因素作如下报道。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接受的无偿献血者500例检测的血标本作为研究对象,按照血清标本的不同状态分为抗凝组和不抗凝组,每组250例,男性300例,女性200例,年龄在20~70岁,均无相关的肝病病史。
1.2 方法:严格按照ELISA试剂和金标法试剂的说明书,分别对500例血清标本进行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和金标法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