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万无灭亡之理_重评林纾与新文学倡导者的论战
- 格式:pdf
- 大小:465.51 KB
- 文档页数:4
林纾【摘要】:黜骄(清)林纾盛生骄,骄生暗,暗生决[2],骄暗之人而护之以决、授之柄者,必无幸矣。
安石明古而不明势,未成而败;商鞅明势而不明祸[3],既成亦败。
安石学䆳[4],商鞅术胜,然肥秦而秦甘其诛,富宋而宋幸其去[5],骄其学术,显违于人情也。
以王、商而违人情,犹莫全其身,矧非王、商而欲愚聋天下悉就我暗,得乎?明有之行决,事后或有所冀;暗者之行决,莫冀矣。
富贵者无勋业可也,求勋业以固吾富贵,喜事之小人至矣[6]。
匿欲者言义必工,浅谋者论事易动,以其术贡之骄暗,犹试火于枯菅[7],沃盥于湿壤也[8]。
国无政而令骄暗者得行其志,吾属虏矣!注释:[1]黜(chù):贬斥,驳斥。
[2]决:武断。
[3]商鞅:战国时政治家,卫国人,又称卫鞅。
辅佐秦孝公,两次变法,奠定了秦国富强的基础。
封于商,号商君。
孝公死后,被贵族诬害,车裂而死。
[4]䆳(suì):深远,引申为精深。
[5]幸:庆幸。
去:离去。
此指王安石被罢免宰相职。
[6]喜事:如事,好搬弄是非。
[7]菅(jiān):一种茅草。
[8]沃盥(guàn):浇水洗手。
林纾(1852—1924),原名群玉,字琴南,号畏庐、冷红生,福建闽县(今福州)人。
光绪举人。
任教于京师大学堂,参加过改良主义运动。
清亡后以遗民自居,反对新文化运动,是守旧派代表之一。
能诗画,散文清通流丽,是桐城派末期代表作家。
虽不能外语,却依靠他人口述,用文言翻译欧美等国小说一百七十余种,其中不少名作,对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
此文论证骄妄自大的危害性,指出其根源及后果,旨在警告当权者骄纵加昏聩势必亡国。
应该说文章立意是好的,论述也精炼,只是把王、商变法的失败作为论据,显然不够恰当。
林纾在其译序中所反映的思想观念映现了 2 0世纪文学初始阶段某些新质的萌生,尤其是他的文学观和维新观与“五四”文化先驱者颇有些相似处。
但是林纾古文名家的自我身份认同和老年日趋保守的文化倾向,使他的思想前后呈观出巨大的差异。
郑莹(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浙江杭州 310058)[摘要] 林纾一生在关于西方小说与中国传统小说的异同点的分析和比较方面有颇为丰富和建设性的论述,被许多学者看作中国比较文学实践的先行者之一,但其作为比较文学实践的价值在后来的研究者中一直未有定论。
本文回顾了部分现当代学者对林纾其人其译作的评价,并以美国著名比较文学教授苏源熙在《比较文学?》中提出的当代比较文学的“and”方法论为视角,对林纾一生无意识进行的比较文学实践进行方法论上的重新评价,从而对其实践的价值做出肯定。
[关键词] 林纾;比较文学;苏源熙;价值中图分类号: I 20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14)1-0047-02一、引言林纾(1852~1924),字琴南,号畏庐,福建闽县(今福州市)人,近代著名文学家和翻译家,是晚清时代中国文坛上一位不可小觑的风云人物,对同时代以及后来的文人学者均有着较大的影响。
林纾一生沿着中西文学的交流之路做出大量实践,虽然以翻译和介绍西方尤其是英国小说为主,但在关于西方小说与中国传统小说的异同点的分析和比较方面也有颇为丰富和具有相当建设性的论述,被许多学者看作中国比较文学实践的先行者之一。
但是,由于比较文学作为一个整体的学科和概念引入中国较晚,在当时的林纾自己脑海中,也许根本没有形成现代意义上的比较文学这一概念,因此,他的论述多散落在小说译作的序、跋或后记中,缺乏系统性。
而且,这些论述中体现出的观点多为林纾本人在阅读和翻译过程中的主观感知,缺乏对西方相关成熟小说理论的借鉴和引证,因此,是否能够作为比较文学理论和实践,遭到了后来学者的不少质疑。
本文回顾了部分现当代学者对其实践的评价,从美国比较文学教授苏源熙(Haun Saussy)的《比较文学?》(Comparative Literature?)中提出的当代比较文学理论的视角出发,对林纾一生中无意识进行的比较文学实践进行方法论上的重新评价。
现代文学思考题答案第一章文学革命的先声1、分析“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社会历史条件五四”新文化运动及其社会历史条件:辛亥革命失败后,内忧外患使国家和民族陷于垂危之中。
封建帝制复辟与反复辟的尖锐斗争;尊孔与反尊孔的激烈交锋。
进步知识分子的历史反思与启蒙主义觉悟。
晚清以来,留学生译介大量西方文学、哲学、社会学著作,直接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料和世界文化交流参照系。
西方列强忙于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商业有了明显发展,新兴阶级壮大,国内政治力量发生有利于新文化生长的变化。
以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为主要阵地,兴起“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思想启蒙运动。
陈独秀、吴虞、李大钊、鲁迅等批判封建专制主义与三纲五常等传统伦理道德观念;胡适、周作人“重新估定一切价值”的理论倡导。
这个反封建的文化运动在十月革命的影响和“五四”爱国浪潮的推动下,不仅壮大了声势,而且逐渐转换着自身的思想性质,其左翼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中坚。
2、五四新文化运动发生的背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1)政治方面:①帝国主义加紧侵略;②军阀统治,日趋黑暗,必须继续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
(2)经济方面:一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发展资本主义,这是根本原因。
(3)思想文化方面:①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
②北洋军阀推行尊孔复古的逆流(民主共和观念和尊孔复古逆流势不两立)。
3、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1)前期内容:思想革命: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文学革命: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2)后期内容:宣传十月革命,宣传社会主义。
五四以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主流。
4、五四文学革命的主要内容1、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
2、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
即反对“文以载道”、“代圣贤立传”等封建文学观念,提倡“人的文学”、“平民的文学”、“社会文学”。
这一点侧重文学表现内容。
古文万无灭亡之理——重评林纾与新文学倡导者的论战关于《古文万无灭亡之理——重评林纾与新文学倡导者的论战》,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作者简介】毕耕,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
(湖北武汉430070)【内容提要】面对新文学倡导者不断的批评与攻击,林纾进行了猛烈的还击,甚至是无情地影射与谩骂,以1种殉道者的坚定信念和使命感,力图拯救古文即将衰亡的命运。
长期以来,林纾1直被视为封建文化的卫道士而备受指责,因此,有必要对林纾的学术思想及其与新文学倡导者的论战重新进行认识与评价。
【摘要题】思潮与流派【关键词】林纾/古文/文言/白话/新文学运动【正文】林纾(1852~1924)是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1位颇有争议的人物。
他不仅作为1位伟大的文学翻译家而颇受推崇,同时,又被视为封建文化的卫道士而备受指责。
在思想意识形态方面,他既具有传统的知识分子所固有的封建伦理道德观念,也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开放维新的情怀。
林纾通过他的翻译小说,向国人介绍世界文学名著,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意识,并在客观上提高了小说,尤其是翻译小说的地位。
同时,他还创造了1种有别于传统语文的新文体,促进了语言和文体的变革。
他对于新文学倡导者们的批评与攻击,进行了毫不示弱的猛烈还击,甚至是无情地影射与谩骂,以1种卫道者的坚定信念与殉道者的悲壮情怀,力图拯救古文即将衰亡的命运。
值此先哲逝世80周年之际,缅怀林纾对于翻译小说以及西方文化传播的重大贡献,并重新评价他与新文化倡导者的激烈论战。
无疑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林纾字琴南,号畏庐,别署冷红生,晚称蠡叟、6桥补柳翁、春觉斋主人等,福建闽候人。
光绪壬午年(1882年)中举人,后因会试屡败而绝意仕途,以教书、著译和绘画为业,先后任教于杭州东文精舍、北京金台书院、京师大学堂和孔教大学等处。
林纾是1个深受传统儒家文化浸染的知识分子,具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积极投身于爱国和维新运动,决心“日为叫旦之鸡,冀吾同胞警醒”[1]。
林纾的认同危机如何形成——从民初的“新旧之争”谈起兼谈中国文学的现代性王怀昭【摘要】钱玄同和刘半农在《新青年》上发表“双簧信”,对林纾进行了大肆的贬损,后来林纾发表小说对新文化派给予回击.林纾的双重角色导致了他在新旧之争中的认同危机:小说翻译和创作显示了与主流知识分子文化身份上的“重合”,但他的观点一开始就与新文化派相背离,而新文化派又拒绝从文化身份上认同他.认同危机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清末民初多数知识分子的双重文化身份:既是传统士人又是现代文人;二是知识分子的双重文化心态:面对西方文明的调和或激进态度.民初的新旧之争是关于文化话语霸权的论争,“新”和“旧”的问题导向的是“现代”与“传统”的问题.【期刊名称】《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4(017)002【总页数】4页(P31-34)【关键词】林纾;认同危机;新旧之争;现代性【作者】王怀昭【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新诗研究所,重庆40071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5为了挑起“新”、“旧”思潮之间的论争,推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开展,1918年3月,钱玄同化名“王敬轩”,和刘半农在《新青年》第4卷上上演双簧戏,发表了著名的“双簧信”,对封建复古派的“代言人”林纾和严复直接叫板,其中用相当的篇幅对二人极尽取笑贬损之能事。
钱玄同先是假意称赞林纾,“林先生为当代文豪,善能以唐代小说之神韵移译外洋小说。
所取者皆西人之事也。
而用笔措词全是国文风度,使阅者几忘其为西事。
是岂寻常文人所能企及?”[1]207接着刘半农写了《复王敬轩书》对其观点逐一批驳,他在信中大肆揶揄嘲骂林纾,声称“便是林先生的著作,由‘无虑百种’进而为‘无虑千种’,还是半点儿文学的意味也没!”[1]212一年左右以后,即1919年2月,长期遭受贬斥和辱骂的林纾终于忍无可忍,发表小说《荆生》《妖梦》,带着极端愤怒的心情对新文化派给予回击,自此,一场对复古势力的“反动领袖”林纾声势浩大的围攻展开了。
蔡元培与新文化运动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然而,新文化运动成为一场声势浩大、影响广远的思想解放运动,则是1917年之后的事情。
蔡元培任北大校长后,在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旗帜下,延聘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等新派学人为北大教员,使新文化运动的力量汇聚到北大。
同时,在蔡元培支持下,陈独秀将《新青年》杂志迁到北大。
由于北大进步师生的加盟,《新青年》宣传内容更广泛,影响也更大,开始真正扎根到“新青年”之中。
而在《新青年》杂志影响下,北大进步师生创办的《新潮》、《每周评论》等杂志,又进一步扩大了新文化运动在全国的影响。
这样,新文化运动从原来的陈独秀少数人提倡的文化运动变成有大批青年学生拥护的全国性的思想解放运动。
梁漱溟先生谈到新文化运动历史时所说:“所有陈、胡以及各位先生任何一人的工作,蔡先生皆未必能作,然他们诸位若没有蔡先生,却不得聚拢在北大,更不得机会发抒。
聚拢起来,而且使其各得发抒,这毕竟是蔡先生独有的伟大。
”更令人感佩的是,蔡元培还以其声望和社会地位,排除反对势力的进攻,极力维持北大这一新文化运动阵地。
1919年2~3月间,桐城派古文家林纾代表守旧势力,率先向北大和蔡元培发难。
他一面写毁谤小说,对新文化领导人物进行人身攻击,其中把蔡元培比作赞助“毁圣灭伦”的怪物“元绪”(大龟);一面发表公开信,指责北大陈、胡等人“覆孔孟,铲伦常”。
同时,北洋政府也通过教育部对蔡元培施加压力,指责《新潮》杂志的言论过于激进,要求他约束北大师生的言行。
对林纾的恶语谩骂,蔡元培嗤之以鼻,表示“林君詈仆,仆将哀矜之不暇,而又何憾焉。
”对林纾的公开信,蔡元培从容作复,一一辩明林纾的指摘是毫无根据的,最后声明自己绝不改变“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
在回复教育总长的信中,蔡元培重申“大学兼容并包之旨,实为国学发展之资”。
对于守旧势力压迫他辞退陈独秀、约制胡适,蔡元培坚决予以拒绝,表示:“北京大学一切的事,都在我蔡元培一人身上,与这些人毫不相干。
古文万无灭亡之理
重评林纾与新文学倡导者的论战
毕 耕
(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
[摘要] 面对新文学倡导者不断的批评与攻击,林纾进行了猛烈的还击,甚至是无情地影射与谩骂,以一种殉道者的坚定信念和使命感,力图拯救古文即将衰亡的命运。
长期以来,林纾一直被视为封建文化的卫道士而备受指责,因此,有必要对林纾的学术思想及其与新文学倡导者的论战重新进行认识与评价。
[关键词] 林纾 古文 文言 白话 新文学运动
[中图分类号] I206.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6917(2005)07-0106-04
2005年第7期(总第121期)
广西社会科学
G UA NGX I SOCIAL SCIENCES
NO.7,2005(Cumulatively ,N O.121)
[
收稿日期]2005-03-20
[作者简介]毕 耕(1962-),男,湖北天门人,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
毕 耕/ 古文万无灭亡之理 重评林纾与新文学倡导者的论战
作为诗人,毛泽东善于将对未来的科学预见和审美颖悟融汇贯通,把构思出的思想图样化为富有奇幻美的意象,从而形成独具一格的审美模式。
超前把握使毛泽东心头燃烧起为理想而奋斗的不灭的圣火,强化了毛泽东超前现实的勇气和力量。
毛泽东还常常通过超前把握描绘革命发展的光辉前景,为变革实践指明前进方向。
比如在翻越长征途中最后一座山 六盘山时,他一面望断南飞雁!,屈指行程二万!,一面心想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这不是脱离实际的空想,而是立足于现实的超前遐想。
实际上,超前把握模式之所以不同于前两种模式,就在于它表现的不是事物的现实性,而是事物的理想性。
它所创造的幻想意象,体现了诗人对现实的审美超越,物化着诗人永无止境的新美追求。
1956年6月,毛泽东畅流长江,便用浪漫的悟性幻化出一幅壮丽宏图:不仅要让正在修建的一桥飞架南北!,使天堑变通途!,而且要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到那时,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
毛泽东诗词的美学风格是独特的。
毛泽东诗词在中国革命实践中所展示出的凝聚力、感召力、亲和力是推进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更大胜利的精神力量,在中国文化史上显示出独特的风采。
诗人在历史和诗、哲学和美学之间找到交汇点,主体与客体获得了同步升华,关系日趋和谐,诗人自身的本质力量也获得充分地实现和确证,由此而建构的人格形象也日渐逼近大美境界。
[参考文献]
[1]赵鑫珊.哲学与当代世界[M].人民出版社,1986.
[2]沈德潜.说诗语[Z].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3]毛泽东诗词三十七首[Z].文物出版社,1963.
[4]公木.毛泽东诗词鉴赏[Z].长春出版社,2001.
[5]王白.毛泽东的诗词艺术[Z].山东大学出版社,1992.
[6]宗白华.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M].人民出版社, 1991.
[责任编辑:邓双霜]
[校对:邓双霜 董凌燕 陈丽琴]
(上接第108页)论者都认为,林纾拼死捍卫文言文,反对白话文,其实这一观点是十分片面和错误的。
事实证明,林纾不仅不反对白话,而且还写过一些白话诗。
他在翻译外国小说时所使用的语言,决非像周氏兄弟翻译∀域外小说集#那样,使用更为古奥的魏晋古文,而是使用较为通俗、随便,且富于弹性的文言,并杂以口语和外来语,甚至还包含有欧化的成分,从而创造出了一种有别于传统古文的独特的新文体,即林译小说体!。
这类文字与梁启超的新文体!,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由此可见,林纾并非是拘泥古文不能自拔的人,而是一位为新文学的发展劈山开路的伟大先驱。
当历史的车轮迈进21世纪之际,回眸上个世纪新文学的发展历程,尤其是面对如今当代文学江河日下、萎靡不振的现实的时候,人们不能不感到有太多的遗憾。
当年新文学的倡导者所追求的白话文理想早已实现,但现代白话文学的创作实绩,同被打倒的文言文学相比却不可同日而语,这简直是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莫大的黑色幽默。
究其根源,许多人都认为这是文学革命!惹的祸,否则何以又要告别革命!呢?假若如林纾所言,既不尽弃古文!,而又行以白话!,文白并存,语体多元,岂不是能为中国新文学开辟更加广阔的道路?这总比只用一种白话语体要更胜一筹吧!林纾曾哀叹道:吾辈已老,不能为正其非,悠悠百年,自有能辨之者。
请诸君拭目俟之。
![15]恐怕他当年的预言,如今却有成为现实的可能。
随着当年维新派、革命派希望利用白话开启民智、变革社会的特定的时代背景的消逝,经济全球化、信息社会化和文化多元化时代的来临,当代文学及其语言的变革也一定会随之出现。
因此,我们必须彻底打破白话文和普通话的话语垄断,通过倡导文言的复兴、方言口语与欧化语的独立,以及网络语言的崛起等,促进文学语体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从而推动中国当代文学走向繁荣昌盛。
这既是重新审视林纾与新文化倡导者的论争给我们的启示,也是对这位伟大的古文家和翻译家的最好纪念。
[参考文献]
[1]林纾.不如归序[A].林纾研究资料[C].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
[2]钱基博.中国文学史[M].中华书局,1993.
[3]陈希彭.十字军英雄记序[A].春觉斋著述记:3卷[C].
[4]林纾.送大学文科毕业生诸学士序[A].畏庐续集[C].
[5]蔡元培.答林琴南书[N].北京大学日刊,1919-03-21.
[6]林纾.演归氏二孝子跋[Z].
[7]朱羲胄.贞文先生年谱:2卷[Z].
[8]胡适.林琴南先生的白话诗[A].胡适作品集[C].台湾远流出版公司,1986.
[9][10][11][12]林纾.致蔡鹤卿太史书[N].公言报, 1919-03-18.
[13]林纾.论古文之不当废[N].国民日报,1917-02-08.
[14][15]林纾.论古文白话之相消长[A].林纾研究资料
[C].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
[责任编辑:邓双霜]
[校对:邓双霜 董凌燕 陈丽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