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结核瘤的诊治体会
- 格式:pdf
- 大小:89.12 KB
- 文档页数:2
肿瘤治疗的心得体会和感悟肿瘤是一种可怕的疾病,它能够破坏身体的正常组织,并在不知不觉中迅速生长和扩散。
肿瘤治疗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全面的医疗保健团队合作来确保每个患者获得最优化的疗效和质量。
在我过去的职业经历中,我参与了许多肿瘤患者的治疗,也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更深刻地认识到肿瘤治疗背后的困难和挑战。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的心得体会和感悟,以便帮助那些进入这一领域的人更好地了解该领域的特点和挑战,同时也为那些正在为肿瘤患者而努力的医护人员提供一些见解和建议。
第一,团队较量。
肿瘤治疗需要各个领域的专业人员协力,包括外科医生、内科医生、放射治疗师、乳腺病专家、护士、营养师、心理医生等等,因此,一个有效的团队一定是治疗方案制定的必须条件之一。
不同的专业技能和个性特点在此时发挥出最好的效果,成员之间要做到沟通畅通、协调互助,以确保每个移植领域的患者都能得到最好的治疗方案。
此外,还有时效性较强且需要高效执行合理的紧急抢救方案,各领域专家的相互信任和配合相当重要。
这也是团队配体合适性的高要求,从科学的角度提升成功率是很关键的。
其次,在治疗过程中,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肿瘤治疗中,患者感受和心理疾病的处理尤其重要。
在这个过程中,医护人员的角色就变得非常关键,必须悉心照顾每一个患者,关心他们的身体状况和心理状况。
要善于沟通,尽可能地去理解患者的情况和心态,同时采取相应的支持和帮助措施,去缓解他们的痛苦和烦恼。
治愈病情只是治疗的一部分,平衡心理,处理患者的念想及家庭等因素一样非常重要。
三是治疗本身不是绝对的。
“治疗本身不是绝对的”是我一直以来的经验总结,任何疾病都有可能出现复发和转移,这使得肿瘤治疗变得异常复杂。
肿瘤治疗的不确定性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任何预测或决策都需要根据严谨的证据和方法。
同时,治疗期间有时会出现副作用,副作用的控制是培训肿瘤治疗团队必须的课程之一。
副作用包括身体疲劳、肿胀、恶心、呕吐、脱落等等,治疗团队必须尽力减轻这些副作用,以便患者能够更好地承受治疗过程。
脑结核的ct诊断体会
脑结核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对于病人来说,如何精准诊断是它治疗的第一步。
随着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CT(电脑断层扫描)已经成为脑结核的重要诊断手段,被广泛的采纳用于临床诊断。
本文就CT在脑结核检查中的诊断体会做一小结。
脑结核的CT扫描主要是检查脑实质部位的病变,对于诊断脑结核的CT检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观察脑实质内结构变化,脑结核病变常表现为实变影;二是检查脑实质周边组织受影响,如血管肿胀、水肿等;三是观察室积水和钙化灶,脑结核患者CT也可以发现室积水和钙化灶改变等。
此外,CT对脑结核的重要体会还包括对脑室积水大小的准确测定和对可移动性脑脊液梗阻的早期筛
查等。
CT检查对脑结核的诊断有着显著的现实价值。
通过CT检查,可以精确诊断患者脑部病变、程度及其时间延迟,从而确定治疗方案;此外,CT可以直接检测脑室积水大小,帮助临床医生早期干预和决策;最后,CT检查还可以检查脑脊液梗阻,早发现梗阻及时采取有效治疗,避免了发生有害的后果。
CT的检查对于脑结核的诊断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然而,CT并不能诊断出脑结核的原因,只能从病变的形态特点、部位及病变大小等方面进行猜测,对脑结核的深入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
总之,CT是精准诊断脑结核的重要手段,可以清晰地检测出脑实质的病变以及脑室积水大小,帮助临床医生更好的研究、诊断和治
疗脑结核,但它仍然有一定的局限性,还缺乏一些关键信息以及有效的抗菌药物,需要进一步的实验和研究,提升CT在临床诊断中的作用。
脑结核瘤一、概述:脑结核瘤是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结核杆菌后形成的一种肉芽肿样病变。
常继发于身体其他部位结核。
目前我国结核的发病率已大为降低,脑结核瘤的发病率为1.4%,占颅内占位病变4%左右。
脑结核瘤可发生于颅内任何部位,位于幕下较幕上者多,多发生于儿童和青少年,男女发病率无显著差异。
临床上脑结核瘤分二型:全身型:伴有其他器官活动性结核,如肺、淋巴结甚至全身粟粒样结核,常伴有结核性脑膜炎,全身情况差,一般预后差。
局限型:临床主要表现为癫痫发作、颅内高压症状,此型手术治疗效果较好。
二、临床特点:(一)流行病学:1.传染源:排菌的肺结核患者为结核传播的主要来源咳嗽、喷嚏排出的结核分枝杆菌悬浮在飞沫核中。
2.传播途径:经空气传播引起吸入感染。
飞沫核直径1~5μm者吸入后易沉积于肺泡,通常吸入5~200个结核分枝杆菌即可引起感染。
含结核分枝杆菌的痰液干燥后,细菌随尘埃飞扬也可造成吸入感染,但并非主要传播方式。
其他如患病孕妇经胎盘引起母婴传播,饮用带菌牛奶经消化道感染等均少见,经皮肤伤口感染和上呼吸道直接接种者极为罕见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的人群发病率高。
3.易感人群:婴幼儿、青春后期成人早期尤其是女性和老年人结核病发病率较高。
某些疾病如糖尿病、硅沉着病、恶性肿瘤等易诱发结核病。
免疫抑制状态包括免疫缺陷性疾病和长期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者尤其好发结核病。
若入侵结核分枝杆菌数量少,毒力弱,能被人体防御机制所消灭的则不发病。
当大量毒力强的结核分枝杆菌(1000~1万)入侵人体,而机体免疫力又处于低水平状态时则易发病。
(二)流行病学特征:脑结核瘤发病率因地区而异,过去统计约占颅内占位性病变的10%~30%。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加强了对结核病的防治,以及抗结核药物的广泛应用此病的发病率也随之下降。
在发展中中国占颅内占位性病变的5%~8%,发达中国如美国,仅占0.2%。
中国大城市的统计,脑结核瘤约占颅内占位性病变的1%~2.5%,但又有增高的趋势。
多发性脑结核瘤的诊断及治疗(附4例报告)史兆博;苏刚;赵莘瑜【摘要】目的:探讨多发性脑结核瘤的临床特点及诊疗方案。
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多发性脑结核瘤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多发性脑结核瘤多以头痛、呕吐等颅内高压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可伴随发热及癫痫发作,常伴有颅外结核。
4例患者均给予四联抗结核治疗,其中3例联合鞘内注射,临床疗效显著。
结论多发性脑结核瘤的诊断需结合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脑脊液化验及抗结核疗效等综合分析,对临床疑似病例,应积极试验性正规抗结核治疗,必要时手术摘除病灶,联合鞘内注射异烟肼及地塞米松可能取得更好的疗效。
【期刊名称】《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年(卷),期】2016(042)002【总页数】5页(P113-117)【关键词】脑结核瘤;诊断;治疗【作者】史兆博;苏刚;赵莘瑜【作者单位】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郑州450001;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郑州450001;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郑州45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29.3脑结核瘤是一种临床少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结核,可发生于颅内任何部位,单发或多发,以颅内压增高症状为主要表现[1]。
临床研究中对多发性脑结核瘤的诊断及治疗情况报道很少。
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4例多发性脑结核瘤患者的临床特点并结合文献及研究新进展对本病进行探讨分析。
病例1男,29岁,因“头痛、发热4 d”入院。
4 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整个头部剧烈胀痛,伴恶心、呕吐、午后低热,无意识丧失、肢体抽搐等。
既往史:2个月前因“左髋关节感染”住院给予引流及抗感染治疗。
入院查体:左下肢因疼痛而制动;颈软,无抵抗,右侧Kernig's征阳性。
脑MRI增强扫描如图1A:双侧大脑半球、右侧小脑半球、胼胝体、桥脑多发结节状或小环状异常强化。
左髋部CT示:左髋关节炎症,结核待排。
胸部CT示:两下肺炎症,胸膜局限性增厚。
行腰椎穿刺术,测压力为260 mmH2O,白细胞数60×106/L,淋巴细胞占49%,中性粒占49%;蛋白定性阳性,定量为135 mg/dL(参考值:15~45 mg/dL),葡萄糖含量为30~40 mg/ dL(参考值:50~75 mg/dL),氯化物含量正常,ADA含量正常,脑脊液病原学化验未见明显异常。
23例脑结核瘤患者的临床诊治分析杨金庆;陶胜忠【摘要】目的探讨脑结核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及脑脊液细胞学特点,提高脑结核瘤的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01-2016-12间濮阳市中原油田总医院和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23例脑结核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3例患者均依据结核病史、其他部位结核病灶、颅内压增高和(或)伴有脑膜脑炎等症状、头颅CT 或MR“靶征”样表现,结合脑脊液细胞学检查拟诊为脑结核瘤.其中15例手术切除病灶并经病理检查确诊.8例合并结核性脑膜炎及多发结核灶者,行药物治疗多在1~3个月内缩小,4~12个月内消失.23例患者同期均规范实施抗结核药物干预.随访9~20个月,无复发及死亡病例.结论依据脑结核瘤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辅助检查及抗结核疗效等,多数患者可明确诊断,手术联合抗结核药物干预效果肯定.【期刊名称】《河南外科学杂志》【年(卷),期】2018(024)006【总页数】2页(P23-24)【关键词】脑结核瘤;诊断特点;疗效分析【作者】杨金庆;陶胜忠【作者单位】河南濮阳市中原油田总医院神经外科濮阳457000;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郑州45001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9.41脑结核瘤临床较少见,因常缺乏特异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易致误诊。
即使有效的抗结核药物广泛应用于临床,病死率仍高达10%~40%[1-2]。
回顾性分析2002-01—2016-12间濮阳市中原油田总医院和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23例脑结核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探讨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手术、药物治疗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3例患者中,男10例,女13例;年龄12~57岁,平均34.5岁。
病史10 d~2.5 a。
临床表现:头痛17例,伴恶心、呕吐12例,脑膜刺激征15例,发热盗汗8例,不同程度意识障碍及视乳头水肿各6例,局灶性神经功能损害5例,抽搐发作3例。
第1篇自从我患上肿瘤以来,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这段充满挑战和希望的岁月里,我经历了无数次的手术、放疗和化疗,也见证了生命的顽强与脆弱。
今天,我想借此机会,分享一下我的肿瘤治疗心得体会感悟。
一、坚定信念,战胜病魔当我被确诊为肿瘤患者时,我一度陷入了绝望。
然而,在医生和家人的鼓励下,我逐渐坚定了战胜病魔的信念。
我知道,只有相信自己,才能战胜病魔。
在治疗过程中,我始终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
每当感到痛苦和疲惫时,我都会告诉自己:“坚持下去,你一定能战胜病魔。
”这种信念支撑着我度过了无数个艰难的日子。
二、珍惜亲情,感恩关爱在治疗肿瘤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亲情的重要性。
家人的关爱和支持让我感受到了生命的温暖。
每当我在病床上痛苦挣扎时,家人总是不离不弃地陪伴在我身边,给我力量。
我记得有一次,我在医院接受化疗,头发掉得干干净净。
那天,我心情很低落,觉得自己很丑陋。
当我回到家中,看到妈妈为我精心准备的饭菜和爸爸为我梳理的头型时,我的眼眶湿润了。
那一刻,我明白了亲情的力量,也明白了感恩的重要性。
三、关爱他人,传递正能量在治疗肿瘤的过程中,我遇到了很多病友。
他们有的比我年轻,有的比我坚强。
在与他们的交流中,我学会了关爱他人,传递正能量。
我记得有一次,一位年轻的病友因为病情恶化而陷入了绝望。
我主动与他聊天,分享自己的治疗心得,鼓励他勇敢面对病魔。
在他的脸上,我看到了希望的光芒。
从那以后,我更加注重关爱他人,用自己的经历去感染和鼓励身边的人。
四、注重养生,提高生活质量在治疗肿瘤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养生的重要性。
为了提高生活质量,我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 合理饮食:我遵循医生的建议,合理安排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和粗粮,少吃油腻、辛辣食物。
2. 适度运动: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我坚持每天进行适量的运动,如散步、慢跑等,以提高身体素质。
3. 保持良好心态:我努力调整自己的心态,学会放松,减轻心理压力。
脑结核瘤怎样治疗?*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脑结核瘤的治疗方法,治疗脑结核瘤常用的西医疗法和中医疗法。
脑结核瘤应该吃什么药。
*脑结核瘤怎么治疗?*一、西医*1、西医治疗过去脑结核瘤不论是诊断还是治疗都相当困难,20世纪70年代以后发明了先进的CT和MRI设备,以及有了容易透过血-脑脊液屏障的抗结核药物,如利福平、乙胺丁醇等,脑结核瘤的诊断与治疗才有了突破。
通过这些抗结核药物和对症治疗,在治疗过程中,随时采用CT或MRI复查,不少病人采用药物治疗获得成功,而外科治疗组的功能恢复不如药物治疗组,因此,目前对结核球的治疗原则,多主张先采用药物治疗4~8周,再通过CT或MRI复查,若症状不改善,结核球不缩小,再考虑手术切除。
1、药物治疗抗结核药物的选择原则与结核性脑膜炎相同,即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和链霉素联合应用,多能获得理想的疗效。
(1)异烟肼:成人量300~400mg/d,重症可加到600~900mg/d,儿童一般按10~15mg/(kg·d),重症20~25mg/(kg·d)。
服用方式一顿口服,重症者可肌注或5%异烟肼静脉滴入或推注,成人量为600mg/d加入 5%葡萄糖液20~40ml静脉推注。
重症亦可作鞘内注射,成人量为100mg/d,每周3~6次。
一般异烟肼用量开始以300mg/d为宜。
如大剂量应用,1周后也要改为维持量,否则,副作用明显增加,为了预防周围神经并发症,一般在用药期间时服用维生素B6 10~20mg/次,3次/d,并同时服用烟酸50~100mg/次,3次/d,饭后服。
(2)利福平:成人量900mg/d,儿童量15mg/(kg·d)。
此药杀菌能力强,经肠道吸收,治疗初期与异烟肼合用,但二者合用时对肝脏损害较大,须注意检查肝功能,一旦有肝功能异常,即须减量应用。
(3)乙胺丁醇:成人量15~25mg/(kg·d),儿童量15mg/(kg·d),此药主要作用是防止结核菌发生抗药性,故绝不要单独使用,此药惟一毒性作用为并发球后视神经炎,引起视力减退,一般不用于13岁以下小儿。
脑结核瘤的常见症状表现脑结核瘤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核病,当结核结节直径超过0.5cm就被称为结核瘤,发病率仅次于结核性脑膜炎。
现阶段,随着影像学等检查手段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加之全球结核感染率的回升,此病的发病率也呈逐渐上升趋势。
值得注意的是,脑结核病可产生于脑颅任何位置,特别是少年及青少年儿童,患上此病的几率较高,患病后大多以咳血、咳嗽、发热等为主要特征,部分人也会出现颅内压增高情况,从而引发头痛、呕吐等症状,早诊断、早治疗是关键。
引发脑结核瘤的因素一般而言,当神经中枢系统感染结核菌后,就会出现一种肉芽肿样变病,即脑结核瘤,也常继发于人体别的位置结核病,临床医学将其分为了全身型及局限性型。
脑结核瘤常见症状及特殊病理类型常见症状全身型:患病后患者会有持续咳血、咳嗽、发热等症状,且身体消瘦明显;伴有骨与骨结核病,如胸骨和颈淋巴结慢性脓瘘等为主要表现,抑或是结核性脑膜炎;颅内压有异常升高迹象,小脑功能失衡,往往伴有头痛、视乳头水肿等,局限脑危害病症,抑或是身体共济失调等。
局限性型:患病后患者会有持续低烧、血沉过快、盗汗等症状;有头痛、呕吐、偏瘫等典型颅压高病症,抑或是局限脑病害病症表现。
特殊病理类型脑结核瘤常继发于颅外结核病灶,大多都是因血行播散而导致,病灶具有单发与多发两种特点,多发者的比例在10%至34%范围内,集中分布在大脑皮层、平层下及小脑,成人以幕上病变较多,而儿童则较少,少见发病部位有脑室内、脑干、鞍区及松果体区等。
骨化结核瘤与囊性结核瘤属于特殊类型,前者主要是因干酪样坏死可钙化并伴有骨化形成而导致,国内外病例报道较少,现有报道里主要位于中脑、后颈窝等部位。
另外,针对干酪样物质液化坏死来说,受周围血管渗出的影响,就会发展成囊性结核瘤,以囊液涂片为淋巴细胞及少数大单核细胞为特点,未观察到中性粒细胞,抑或是继发感染的情况。
在中枢神经系统结核病中,最为罕见的当属结核性脑脓肿,此病的发生机制及病理基础尚未得到统一,有人认为结核性脓肿主要是因干酪样物质软化,加之大量中性粒细胞等侵润而导致,脓液中存在大量的结核杆菌生长,相较于囊性结核瘤,存在较大的差异。
脑结核瘤的诊治体会包义君1,王海东2,张金博3,吴安华1,臧培卓1,孙守成1,王运杰1(1.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辽宁沈阳110001; 2.海城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 3.北宁市中医院神经外科)=摘要>回顾分析18例脑结核瘤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诊断和治疗。
发现脑结核瘤患者多为青少年(占72.2%),颅外结核史多不明确,以颅高压为主要表现。
影像学可有特征性表现。
临床诊断较困难,易误诊为颅内肿瘤。
诊断明确且无明显颅高压首选抗结核化疗,颅高压明显、癫痫频繁、不能定性等可手术治疗。
手术完整摘除效果满意。
=关键词>脑结核瘤;抗结核化疗;手术治疗=中图分类号>R5291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258-4646(2004)02-0187-02结核病由结核分支杆菌引起,可侵及多脏器,发生于脑实质内的结核肉芽肿称脑结核瘤(intracr anial tuberculoma),可继发于结核性脑膜炎。
我院1982年6月至2003年6月收治18例,总结如下。
1材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男8例,女10例。
年龄6~44岁,其中20~29岁11例,30~39岁3例,40岁以上2例。
结核病史:陈旧性、活动性肺结核各1例,外院术后复发1例;脑脊液呈结核性改变2例,急腹症探查为结核性腹膜炎1例,开放肺结核接触史1例。
临床表现:颅高压表现,头痛恶心呕吐12例、视乳头水肿5例(脑疝1例),外院术后减压窗压力较高1例;癫痫发作6例;神经定位体征,幕上者包括瘫痪5例,肢体感觉障碍、运动性失语各2例,感觉性失语1例。
幕下者包括共济失调、小脑性语言各1例;脑膜刺激症2例;结核全身表现2例。
部位:单发16例,幕上13例(额顶叶5例,颞顶叶3例,额颞顶叶、额叶、颞叶、枕叶、顶叶各1例),幕下3例(小脑蚓部2例,小脑半球近天幕1例)。
多发2例,鞍区及额颞叶1例,另1例累及鞍上池、环池、松果体区及右颞叶前、后部。
1.2辅助检查1.2.1一般检查:腰穿5例,2例脑脊液为结核性脑膜炎改变。
胸片11例,陈旧性、活动性肺结核各1例。
1.2.2头CT扫描:13例。
(1)平扫:片状低密度2例,等密度伴水肿6例,略高密度伴水肿4例,略高密度环形灶1例。
病变钙化1例,远隔部位病理钙化1例。
1例无水肿。
无占位效应1例,余有程度不等占位效应。
幕下者合并梗阻性脑积水1例。
(2)增强:无强化1例,环形强化5例,多个环状强化融合成片2例,类圆形均质强化2例,团块状及多个结节状均质强化1例,脑回状强化2例。
1.2.3头M RI成像:7例。
(1)平扫T1等信号T2低信号4例,增强鞍上池、环池、松果体区及右颞叶斑片状均质强化1=收稿日期>2003-09-20例,块状和结节状强化1例,2例分别与大脑镰和小脑幕贴近,均质强化,有脑膜尾征,酷似脑膜瘤。
(2)平扫T1、T2均为等或略低信号1例,环状强化。
(3)平扫中心T1等信号T2高信号、周边T1等信号T2低信号者2例,环形强化,中心为液化坏死。
1.3误诊情况10例误诊而行手术,诊断脑膜瘤3例(天幕下、镰旁和凸面各1例),胶质瘤3例,诊断胶质瘤可能性大、绒癌脑转移不除外1例;转移癌1例,颅咽管瘤和血管畸形各1例。
1.4治疗方法1.4.1手术治疗:手术14例,术前确诊4例,1例脑疝,1例减压窗压力高,保守治疗无效,1例位置表浅,抗结核治疗8周不见效,1例位于小脑蚓部并梗阻性脑积水。
完整摘除、骨瓣还纳9例,大部切除的5例中外减压4例。
脑压高8例,小脑扁桃体下疝2例。
6例病变与硬脑膜纤维黏连,1例脑沟见黄白色渗出物,3例脑表见较多米粒样小结节。
6例位于皮层下0.5~2cm,4例边界清,与脑组织呈纤维黏连,5例位于脑表。
直径0.5~8cm,多约2cm,4例>4cm。
实质性呈灰白色,质硬韧,边界清,完整摘除。
部分病变切开见黄绿色坏死物。
1.4.2抗结核化疗:4例仅给短程化疗,即强化治疗2个月,维持治疗4个月。
强化治疗给予异烟肼、利福平以及吡嗪酰胺和(或)链霉素,维持治疗除异烟肼、利福平外加乙胺丁醇。
2结果完整摘除9例及单纯抗结核化疗的3例(于6个月内病灶消失),随访3~6年,2例死于其它疾病,2例轻度功能障碍,8例无功能障碍;1例抗结核化疗半年后病灶见小,治疗中;4例外减压患者随访2~5年,1例1年后死于复发,余留有后遗症;1例失去联系。
3讨论3.1形成机制[1]结核杆菌血行播散或在脑脊液中沿皮质静脉、小的穿动脉深入脑实质,发生炎性渗出反应,在细胞免疫基础上形成增生性结节,几个结节融合形成脑结核瘤。
可完全吸收或钙化,若破至蛛网膜下腔,可致结核性脑膜炎。
3.2发病率及年龄国内报告占颅内占位病变2%~5%。
#187#中国医科大学学报J Chin M ed U niv第33卷第2期2004年4月本组占1.1%。
老人与幼儿抵抗力低,易感。
本组20~29岁最多,占61.1%。
3.3 临床特点 (1)颅外结核史(尤其活动性肺结核)和结核性脑膜炎有助于诊断[2]。
本组结核全身表现仅占11.1%。
肺结核史及结核性脑膜炎各2例,结核性腹膜炎1例,占27.8%。
(2)水肿多较大,颅高压表现多见,甚至发生脑疝。
本组以颅高压为主要表现者占66.7%,1例因脑疝急诊手术。
(3)癫痫发生率较高,尤其大脑半球结核瘤。
本组占33.3%。
(4)病变单发为主,占88.9%,幕上占83.3%。
3.4 影像学表现3.4.1 CT 表现[1,3]:表现多样,水肿明显,多位于浅表部位。
平扫:多呈等或稍高密度伴以水肿带。
早期可为少见的低密度。
增强:早期(渗出期)肉芽肿尚未形成,无强化。
肉芽肿形成和干酪样坏死期可呈三类特征性强化:(1)均质强化;(2)环状强化,为成熟脑结核瘤特征性表现;(3)混合强化。
3.4.2 M RI 表现[4,5]:早期T 1低信号T 2高信号,有水肿,无强化,很少见;增生期T 1呈灰质信号强度,T 2多低信号,水肿较重,呈均质结节状强化;干酪样坏死期,实性中心者T 1低或等信号,T 2等或低信号,环状强化,伴水肿带,液性中心者中心T 1等或低信号、T 2高信号,周边T 1等信号、T 2低信号,环状强化,较轻或无明显水肿。
3.5 诊断[5~7]与鉴别诊断:分为单纯性脑结核瘤和结核性脑膜炎合并脑结核瘤。
前者多无颅外结核史,临床缺乏特异性,早期诊断较困难。
术前误诊率较高[8]。
脑结核瘤确诊依靠组织病理学诊断,此外因切除病变中不易找到抗酸杆菌,干酪样肉芽肿病变伴典型Langerhans 巨细胞可能成为结核杆菌感染的惟一证据,结合临床及影像学可以确诊。
可疑病例活检虽有争议,但可获得病理诊断或查到抗酸杆菌,比开颅手术损伤小。
试验性抗结核化疗也是一种确诊方法。
试验治疗多长时间才能诊断脑结核瘤,尚无定论。
A-l M efty [9]认为6周不见效,应活检得到病理诊断。
仅影像学诊断不可靠,术中见米粒样结核小病灶以及脑表渗出物等,影像学未能很好地反映和提示。
脑结核瘤常需与脑脓肿、脑胶质瘤、脑转移癌、脑膜瘤及原发性中枢性淋巴瘤等鉴别。
3.6 治疗 以往主要采用手术治疗,死亡率达34%~45%,部分死于术后结核性脑膜炎,病残率较高。
目前首选抗结核短程化疗,以CT 、M R I 监测,绝大多数短程治疗可治愈。
个别病例可延长到8个月至1年。
手术适应证:(1)抗结核化疗效果不佳,颅高压不缓解,或出现新的神经损害;(2)抗结核化疗病灶无变化,怀疑为非结核病变;(3)幕下者引起梗阻性脑积水,需切除病变解除梗阻或分流后行抗结核化疗;(4)有神经定位体征或癫痫发作频繁;(5)单发表浅较大病灶,占位效应和颅高压明显;(6)并发结核性脑膜炎引起交通性脑积水,视情况行外引流或行分流术;(7)颅高压明显,脑疝状态,尤应尽早手术以挽救生命;(8)多发或位于重要功能区者,仅行活检或切除引起颅高压的主要病变,必要时行分流术,术后抗结核化疗;(9)深部病灶手术效果差,以抗结核化疗为主。
随着神经外科显微手术、锁孔手术、立体定向辅助手术等的发展,手术创伤越来越小,因此对于单纯性脑结核瘤,或术前性质不明,从是否带来功能障碍的角度考虑,手术切除并可获得病理诊断不失为一种有效治疗方法。
本组单纯性脑结核瘤单发病灶者手术效果满意。
分块切除脑结核瘤有造成结核杆菌播散并发结核性脑膜炎的危险,手术时应尽可能整块摘除病变,避免脑室开放,病变周围以棉片等妥善保护,吸引器等及时更换。
条件允许时,术前可抗结核化疗1~2周,改善营养状况,术后行短程抗结核化疗。
颅高压不明显者均应还纳骨瓣。
对于病变分块切除、部分切除、可能复发、术后脑压仍较高、渗出较重、脑膜黏连者,可去骨瓣减压。
=参考文献>[1]Vengsarkar US ,Pisipaty RP ,Parekh B,et al.Intracranial tuber -culoma and the CT scan [J ].J Neurosurg ,1986,64(4):568-574.[2]王军民,刘亚茹,王相云,等.脑结核瘤的诊治体会并文献复习[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99,19(10):619-620.[3]王舜英,杨天德,江铭.脑结核瘤的CT 表现及治疗[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1996,19(2):107-109.[4]孟亚丰,李坤成,张念察.颅内结核瘤的M RI 诊断[J].中华放射学杂志,1999,33(10):680-683.[5]Gupta RK,Jena A,Singh AK,et al.Role of magnetic resonance(M R)i n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intracranial tuberculomas [J ].Clin Radiol,1990,41(2):120-127.[6]Gropper M R ,S chulder M ,Sharan AD,et al.Central nervous sys -tem tuberculosis:medical management and surgical indications [J ].S urg Neurol,1995,44(4):378-385.[7]Bouchama A,A-l kaw i M Z ,Kanaan,et al.Brain biopsy in tubercu -loma:the risks and benefits[J].Neurosurgery ,1991,28(3):405-409.[8]张永参,黄应成,孔培成,等.脑结核瘤的诊断与治疗[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1996,9(3):184-185.[9]A-l M efty O .Intracranial tuberculoma[J ].J Neurosurg,1986,65(4):572-573.#188#中 国 医 科 大 学 学 报第33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