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3课件:单元知能整合4 万物静观皆自得(共26张PPT)
- 格式:pptx
- 大小:663.38 KB
- 文档页数:27
《兰亭集序》第三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背诵全文。
2.作者于深沉的感慨中蕴蓄的对人生的眷恋、热爱之情。
3.作者借宴游所生发的生死观、所感悟的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教学难点:正确认识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生死观、人生观。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教学内容与过程】一.新课导入知识回顾:重点字词掌握情况的检测二.整体感知1.朗诵全文,并思考文章的情感变化。
2.学生回答3.教师明确:由乐到痛再到悲。
三.深入研读(一)因何而乐1.朗读课文第1、2自然段,并思考:作者因何而乐?2.学生讨论并回答3.教师明确:良辰、美景、人贤、事雅4.尝试背诵1、2自然段永和九年,_________,暮春之初,会于__________,__________。
群贤毕至,_____________。
此地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又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引以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虽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亦足以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是日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仰观____________,俯察_________,所以_____________,足以_________,信可乐也。
(二)因何而痛1.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并思考:作者因何而痛?2.学生讨论并回答3.教师明确:俯仰之间老之将至其一:人生短暂之痛所之既倦,情随事迁其二:世事无常之痛向之所欣已为陈迹其三:往事不再之痛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其四:生死无常之痛小结:这是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人生苦短,命运难测”的痛惜。
作者借此抒发了自己“重死生”的感慨。
4.尝试背诵3自然段夫____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_。
《兰亭集序》教学目的:1、学习并掌握相关文言文知识点。
2、领会本文的思想内容,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正确评价作者的生死观。
3、学习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协作手法,感受幽远的文思,清新的辞采。
教学重点:1.理清课文线索,了解文章内容,揣摩作者的感情。
2.了解书序体裁的特色,学习本文在写景方面的特点。
教学难点:启发学生联系时代背景,理解文中流露出的有关生死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式:诵读、引导启发;多媒体辅助;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教时一、作者简介:王羲之(303--361):字逸少。
善书法,有“书圣”之称,世称“王右军”。
是东晋也是我国古代最杰出的书法家。
其子王献之也是书法名家。
父子齐名,世称“二王”“二圣”。
王羲之在诗文写作上也是高手。
东晋文坛盛行骈文,王羲之是少数仍沿用散文写作的作家。
文风清洗,不尚辞藻而多情致。
二、序:又名“序言”“前言”“引言”,属实用文体,同“跋”是一类。
列于卷首叫“序”,附于卷末叫“跋”。
其作用在于推荐介绍某人著作或某一材料,说明写作过程、写作目的、主要内容或说明一些同本书有关的事情。
分自序和他序。
古人宴集时,常常一同赋诗,诗后公推一人作序,是为宴集序,如《兰亭集序》。
意思是兰亭会诗集的序,属书序,还有一种叫赠序,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章。
三、兰亭是怎么来的?兰亭:是东晋时期会kuai稽jī郡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
兰亭地处绍兴城西南12.5公里的兰渚山下,相传越王勾践曾在这一带种过兰花,汉代为驿亭所在,因名兰亭。
几经反复,于1980年全面修复如初。
四、《兰亭集序》又怎么来的?古人每年三月初三,为求消灾除凶,到水边嬉游,称为修禊(xì)。
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日,大书法家王羲之和当时名士谢安、孙绰、许询、支遁等41人来到这里修禊,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诗歌会。
一群文人雅士,置身于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之中,众皆列坐曲水两侧,将酒觞(杯)置于清流之上,任其飘流,停在谁的前面,谁就即兴赋诗,否则罚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