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教学的思考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3
古诗《示儿》教学反思范文《古诗〈示儿〉教学反思范文》《示儿》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诗,诗人以“悲”为主线,表达了对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渴望。
在完成《示儿》的教学后,我进行了深入的反思,以下是我对这次教学的一些思考。
一、教学设计的反思在教学设计上,我以“读”为核心,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初读环节,让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再读时,注重节奏和韵律的指导,让学生读出古诗的韵味;精读环节,则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对于朗读的指导还不够细致。
部分学生在朗读时,未能很好地把握诗歌的节奏和情感,只是机械地模仿。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更加注重朗读技巧的指导,比如通过示范朗读、划分节奏、强调重音等方式,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诗歌朗读的魅力。
在理解诗句意思的环节,我采用了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自主交流,互相启发。
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有些小组讨论不够热烈,个别学生参与度不高;还有些小组在理解上出现偏差,而我没有及时发现并给予纠正。
这让我意识到,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不能只是旁观者,而应该加强巡视和指导,及时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
二、教学方法的反思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我运用了多媒体资源,展示了当时南宋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状况,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诗人的忧国忧民。
同时,我还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象自己在诗人的处境下会有怎样的感受。
但在运用多媒体资源时,我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展示的内容过多,导致学生在观看时注意力分散,影响了对诗歌的理解。
在联系生活实际的环节,由于引导不够深入,学生的回答较为肤浅,没有真正触及到诗人情感的深处。
此外,在教学中,我对于诗歌的拓展延伸不够。
仅仅局限于对这首诗的理解和感悟,没有引导学生对陆游的其他作品或者同时代的爱国诗歌进行比较阅读,这样不利于学生对古代爱国诗歌的整体把握和理解。
古代诗词三首教学反思本学期我在教学上研究的重点是:以学定教,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基于这一理念,我在设计这一节课时,重点让学生运用想象画面的方法来自学习古诗。
开学的第一课《古诗词三首》,我就运用想画面的方法来指导学生学习古诗的。
当时是教给学生这样的方法。
我感觉这种方法学生乐于接受,而且学习的效果好。
所以在这课的教学上我就大胆尝试让学生自己运用这一方法来学习,老师只作为引导。
从课堂上的教学效果来看,这一设计是成功的。
我认为四年级古诗的教学不但要学生读得有韵律,有感情,还要能过自己的读把体会到的情感表达出来。
这一情感的体会应该是学生自己悟出来的,而不是老师硬塞给学生的。
怎么让学生能自己悟出来呢?想象画面就是一个好方法。
比如在学习第一首的第一句话时,注释只给了白满川的解释,可是对于生活在北方的学生而言,理解起来有些困难。
我就让学生结合注释,看着画面,再加上自己丰富的想象来说说仿佛看到了什么。
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很好地悟出诗句的意思。
突破了教学的重点。
在设计上有几处亮点:1、用才了又的诗句的结构来想象人们还会做哪些事。
学生对这特点感兴趣,俨然一个小诗人,为这首诗谱写新的诗句。
进行大胆合理的想象。
2、在第一首诗引导学之后,第二首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学,给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
3、读得充分。
每一次感悟之后都让学生回文去读。
使整节课都浸润在朗朗的诵读中。
课堂教学是一个不完美的艺术。
这节课也有值得改进的地方。
第一首诗的学习时间相对过长,使第二首诗自学时间不够,影响了学习质量。
在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时,思路还不开阔、不够大胆,应该不拘泥于诗句的原意,展开丰富的想象。
在今后的古诗教学中还要注意这个问题。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让我感受最深的是:要相信学生,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去自己学习。
学生会给你一个惊喜。
反思二:古代诗词三首教学反思对正在经历童年的孩子来说,童年是最贴近自己的,本册的《古诗词三首》为大家展示了千年以前的儿童生活,虽然年代久远,但童真童趣依然,极易引起孩子兴趣,产生共鸣。
高中古代诗歌群文阅读教学策略的思考与探究1. 高中古代诗歌群文阅读教学的现状与问题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古代诗歌群文阅读教学在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古代诗歌群文阅读教学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教学效果的提升。
教师对古代诗歌群文阅读教学的认识不足,许多教师将古代诗歌群文阅读视为一种简单的知识传授,忽视了其在培养学生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方面的价值。
部分教师对古代诗歌群文阅读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掌握不够熟练,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学生对古代诗歌群文阅读的兴趣不高,由于受到现代流行文化的影响,许多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缺乏兴趣,导致他们在古代诗歌群文阅读教学中表现出消极的态度。
学生对古代诗歌群文阅读的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有待提高,这也是影响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
教材和教学资源的不完善,高中古代诗歌群文阅读教学的教材和教学资源相对匮乏,难以满足教学需求。
一些教材内容过于繁琐,难以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而一些教学资源过于简单,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中古代诗歌群文阅读教学在现状与问题方面需要进行深入的思考与探究,以期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有益的启示。
1.1 高中古代诗歌群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分析在当今高中教育阶段,古代诗歌群文阅读作为培养学生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其教学现状呈现出一些明显的特点。
古代诗歌群文阅读教学逐渐受到重视,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校和教师意识到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性,古代诗歌群文阅读作为连接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重要桥梁,得到了广大师生的关注。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教学内容与方法相对单一,一些教师在教授古代诗歌群文阅读时,侧重于对诗歌内容的解读和字词的解析,而忽视了对学生阅读兴趣和能力的培养。
教学方法上缺乏创新,缺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深度思考的教学策略。
这导致学生难以真正理解和欣赏古代诗歌的美,难以感受到阅读的乐趣。
选修课“唐诗宋词”教学思考与建议的探讨【摘要】本文探讨了选修课“唐诗宋词”教学的重要性和研究目的。
在教学内容设计方面,建议结合学生兴趣和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诗词进行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教学方法上,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如诗词朗诵、赏析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资源建设方面,应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和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满足学生的需求。
评价机制的建立也是重要的,可采用考试、作业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
展望了唐诗宋词教学的未来发展,总结并展望了课程的发展前景。
唐诗宋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的文学修养,也有助于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关键词】关键词:选修课、唐诗宋词、教学思考、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资源、评价机制、课程展望、教学重要性、研究目的、未来发展、总结与展望。
1. 引言1.1 选修课“唐诗宋词”教学的重要性选修课“唐诗宋词”教学的重要性在于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学,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通过学习唐诗宋词,学生可以感受到中国古代文人雅士的意境和情感表达,拓展自己的文化视野和认知能力。
唐诗宋词作为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艺术价值,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学生通过学习唐诗宋词还能培养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创作能力,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和文化修养。
选修课“唐诗宋词”教学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和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人文精神。
通过这门选修课的学习,学生不仅可以学到古代文学的精华,同时也能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从而为自己的未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探讨选修课“唐诗宋词”在高中教育中的重要性,并提出相应的教学思考与建议。
通过对唐诗宋词这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通过学习唐诗宋词,学生可以提升语言表达能力、文学修养和审美情趣,对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培养具有积极意义。
这是一篇关于教师对于上古代诗歌教案的反思及其对教学影响的思考的文章。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从我所教授的上古代诗歌入手,探讨教师对于教学方法的反思以及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我将介绍上古代诗歌在教学中的重要性,然后讨论教师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于古诗的兴趣和理解。
上古代诗歌对于中国文化遗产的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古代历史和文化的窗口。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特别注重上古代诗歌的教学。
但是,教学上古代诗歌存在着一些难点,一方面,学生不容易理解上古代汉语的诗句,往往需要教师通过解释才能让学生真正领悟其意义;另一方面,古代诗歌的美感常常需要学生去用心体会,而不是单纯的用语言描述。
因此,在教学上古代诗歌时,我们需要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改进。
我们可以通过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古代文献来提高其文化素养和古代汉语的理解能力,在学习上古代诗歌之前,先行了解古代文献的风格和语言习惯能够让学生更快地适应上古汉语。
我们需要积极扩充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分析和欣赏古代诗歌。
对于古代汉语无法完全理解的包含意象的诗句,教师可以给出具体的例子和赏析方法,引导学生通过猜测、分析等方式来理解其内涵,慢慢提高学生的猜测和分析能力,让学生在不断实践中提高自身的诗歌鉴赏能力。
此外,我们还需要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情感参与和体验。
通过给学生创造兴趣和话题,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地体会到古代诗歌中所蕴含的美好情感和文化价值。
通过情感上的参与,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使他们在课堂上懂得欣赏、了解和体会古代诗歌的魅力。
在教学上古代诗歌时,我们需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并积极地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来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诗歌鉴赏能力。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我们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和文化自信心。
最终,我们的教学才会得到更好的发展和提高。
古代诗歌教学设计及反思简介古代诗歌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它承载着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也是培养学生情感表达能力、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文将从教学设计和反思两个方面来探讨古代诗歌的教学。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通过古代诗歌的教学,使学生能够:1.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和发展历程;2.理解古代诗歌的意象与意境,培养审美能力;3.学会欣赏与鉴赏古代诗歌,提高文学素养;4.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力;5.培养学生对美的追求和情感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古代诗歌的分类:古代诗歌分为五言、七言和律诗三个大类,其中五言和七言最为常见;2.古代诗歌的艺术特点:借景抒怀、婉约含蓄、意境清新、形式多样等;3.古代诗歌的名篇赏析:选取一些优秀的古代诗人和他们的作品,如《登鹳雀楼》、《静夜思》等;4.古代诗歌的创作实践:通过模仿古代诗歌的形式和风格,鼓励学生开展创作。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课堂讲解,让学生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艺术特点;2.鉴赏法:选取一些经典的古代诗歌,进行赏析,引导学生感受其中的意境和情感;3.朗诵法:让学生进行古代诗歌的朗诵,培养其语言表达和情感表达能力;4.创作法:组织学生进行古代诗歌的创作,鼓励他们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诗歌的分类与特点1.导入:通过展示一张古代诗人的画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他们对古代诗歌的兴趣;2.介绍:简要介绍古代诗歌的分类和主要特点,引发学生的思考;3.深入讲解:详细介绍古代诗歌的五言、七言和律诗三个大类,以及它们的艺术特点;4.实例分析:选取几首经典的古代诗歌,与学生一起进行鉴赏和解读,让学生感受其美和意境。
第二课时:古代诗歌的名篇赏析1.回顾:简要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并与学生交流分享自己的感受;2.引入:介绍一些著名的古代诗人和他们的作品,激发学生对名篇的兴趣;3.赏析:选取几首著名的古代诗歌,与学生一起仔细品味其意境和表达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4.学生朗诵: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古代诗歌,进行朗诵展示,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自信心。
古诗教学反思20篇简短古诗教学一直是中文课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教学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审美情趣。
然而,古诗教学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反思的地方。
以下是对古诗教学的20篇简短反思:1. 古诗教学内容单一,主要以唐诗宋词为主,缺乏对其他朝代诗歌的介绍和教学。
2. 教师教学方法单一,重视背诵而忽视对古诗的深入解读和赏析。
3. 学生对古诗的学习兴趣不高,缺乏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方式。
4. 古诗教学缺乏与学生生活和现实社会的结合,使学生难以理解古诗的内涵与意境。
5. 古诗教学缺乏与其他学科的交叉,难以促进学生的综合素养。
6. 教学过程中缺乏对古诗背后历史文化背景的介绍,导致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局限。
7. 学生缺乏对古诗的创作能力培养,只是机械性的学习和模仿。
8. 古诗教学缺乏对古代文学思想的引导和解读,使学生难以领会古人的情感和思想。
9. 教学内容过于注重名句名篇,忽略了对古诗整体意境的理解和把握。
10. 古诗教学缺乏对古代文学流派和风格的介绍,使学生难以理解不同诗人的创作特点。
11. 古诗教学缺乏对古代文学批评理论的介绍,使学生难以进行批评性思考。
12. 教学过程中缺乏对古诗的声韵格律的讲解,使学生难以领会古诗的音韵之美。
13. 古诗教学缺乏对古代文学与当代文学的联系和对比,使学生难以理解古诗的当代意义。
14. 古诗教学过于重视应试技巧,忽略了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
15. 教学过程中缺乏对古诗的多元解读,使学生难以领会古诗的多重意蕴。
16. 古诗教学缺乏对古代文学作品的欣赏和鉴赏,使学生难以领会古诗的艺术价值。
17. 教学过程中缺乏对古诗的现代诠释和译注,使学生难以理解古诗的语言特点。
18. 古诗教学缺乏对古代文学修辞手法的讲解,使学生难以领会古诗的修辞之美。
19. 教学内容缺乏对古诗的文化传承和创新,使学生难以理解古诗的时代价值。
20. 古诗教学缺乏对学生情感和思维的引导,使学生难以领会古诗的情感共鸣。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反思在古代诗歌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深入挖掘诗歌的内涵,引导学生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同时也要反思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以下是对古代诗歌四首教学的反思。
首先,教学内容的选择至关重要。
在选取诗歌时,应考虑到诗歌的代表性、艺术性和教育意义。
例如,选取了《静夜思》、《望岳》、《春望》和《江雪》这四首诗歌,它们分别代表了不同的诗歌风格和主题,能够让学生全面了解古代诗歌的多样性。
其次,教学方法的运用需要多样化。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诵读、讨论、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授《静夜思》时,可以让学生通过诵读来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同时引导学生讨论李白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让学生在讨论中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再次,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诗歌的学习中来,而不是被动接受。
在教学《望岳》时,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诗歌中的意象进行分析,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此外,教学中要注意诗歌的文化内涵。
古代诗歌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
在教授《春望》时,教师可以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让学生了解杜甫的忧国忧民之情,从而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
同时,教学中要注重诗歌的审美教育。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在教学《江雪》时,可以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意境美,让学生在欣赏中培养审美情趣。
最后,教学反思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
在教学结束后,教师应该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如教学内容的深度、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学生参与度等,以便在下一次教学中进行改进。
综上所述,古代诗歌的教学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挖掘诗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并通过教学反思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不仅能够学习到古代诗歌的知识,更能够培养自己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古代诗歌教学反思古诗是我国的国学精粹,短短数行,意境深远;诗中描绘的有“乘风破浪会有时”的豪情壮志;“有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的悲怨;“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情怀;“有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的苍凉幽远。
更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喜悦美景......其感情真挚动人,其词藻耐人琢磨。
那么作为我们老师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优秀的传统文化的感知和传承是一件多么重要和有意义的事情。
然而回望过去的教学,对自己在教学环节的得失常常萦绕在心,总是强调课堂安静,学生认真听讲,不随便发问,结果抑制了学生想象的自由发挥和创造思维的发展。
而作为读者的学生则置身其外,由于年代久远所造成的距离,以及生活经验和年龄特点的局限,很难引发共鸣。
悟性不够,生活经验不能迁移,联想不及的学生,往往只是走马观花,领其皮毛。
于是我在品味新课标教学理念的基础之上,经过多次的教学实践摸索、反思,偶尔也会见到一丝灵光。
例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的课堂教学,就是我苦苦摸索中一得,我改变了原有的教学方式,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学习活动。
真正打破了以往课堂上那种“教师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听得昏昏欲睡死”的死板沉闷的局面??,告诉学生:老师和他们是平等的对话关系,讲台并非是老师专有的阵地,让学生在自信中逐渐学会学习,让他们也神采飞扬的站在这里施展自己的才能,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我的具体做法是:一、精心设计导语,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众所周知,一个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课堂导语的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
上课开始,我打破传统的组织教学模式,先让同学们猜一个谜语,当我讲到“这个谜语既不是打一字,也不是打一物,而是打一古代诗人”时,同学们的兴趣立即被激发起来了,迫不及待地催我快说出谜面。
我根据自己对诗人陶渊明气质形象的了解和学生学过的知识设计了这样的谜面:有一幅画,画上有一位老人,他穿着宽袖长袍,身姿潇洒,手里拈着菊花,正抬头远看前面的山,他的身旁有一带用竹子围成的篱笆,画上有题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一、教案设计理念的反思1. 回顾教案设计的过程,思考设计的理念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和认知水平。
2. 分析教案设计中是否突出了古诗歌的重要性,以及是否激发了学生对古诗歌的兴趣。
3. 思考教案设计中是否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学习背景和差异,以实现个性化教学。
二、教学内容的选取与组织1. 反思所选上古代诗歌的内容是否具有代表性,是否涵盖了不同风格和主题的诗歌。
2. 分析教学内容是否按照适宜的顺序组织,以帮助学生逐步建立对古诗歌的全面认识。
3. 思考如何将上古代诗歌与现代生活相结合,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义和价值。
三、教学方法与策略的选择1. 反思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理解和思考,如讨论、朗读、写作等。
2. 分析教学策略是否考虑到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如分层教学、小组合作等。
3. 思考如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如多媒体、网络资源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评价与反馈的反思1. 回顾教学评价的方式是否全面客观,是否能够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2. 分析评价标准是否合理,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自我提升。
3. 思考如何及时给予学生有效的反馈,以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巩固知识。
五、教师角色的转变与成长1. 反思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是否发生了转变,是否能够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思考。
2. 分析教师在教学中的成长和提升,如专业素养、教学能力、课堂管理等方面。
3. 思考如何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环境和学生需求。
六、课堂管理与学生参与度的反思2. 反思如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包括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提问和参与讨论等。
3. 思考如何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建立积极的师生关系,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七、跨学科教学与综合能力的培养1. 回顾是否成功地将古诗歌与其他学科知识相融合,如历史、文学、艺术等。
2. 分析跨学科教学是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如批判性思维、创新意识等。
3. 思考如何进一步整合学科资源,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对古典诗歌教学的思考
陕西省武功县综合高中:李娟
古典诗歌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如何确定教学重点,如何运用教学方法,众说纷纭,教学效果一直不怎么理想。
按照新课标对语文教学的要求,诗歌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以学生理解和领会为目的,采用恰当的方式和方法。
以上方法明显地背离了诗歌教学的基本原则,若不引起重视,势必会破坏语文教学的整体性原则,也不利于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
对此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想谈谈自己古典诗歌教学的看法:
首先:读,然后知味.
诗歌本是用于歌唱的,是人类情感的载体。
屈原的《离骚》是人所共知的“鸣不平”。
尽管今人无法听到古人的歌唱,但诗歌的音乐性却是毋庸置疑的。
诗歌所特有的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只有通过朗读或朗诵才能体会出来。
教师在教学中就该重视和运用这种方法。
通过朗读,体会出诗人或喜或悲或怨或怒的情感,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获得与诗人感情上的共鸣。
如杜甫的“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是喜悦,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忧思;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激愤,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是豪放,岳飞“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是悲壮,柳永“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则是凄婉……凡此种种情感,不读,安能体会得出?
朗读教学一开始不必要求太高,但须做到以下几点:使用普通话,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语调。
随着学生水平的提高,可由朗读向朗诵发展,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其次:积,然后广博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它不仅指出了诗歌的可读性,而且向我们暗示了学习诗歌的一种方法——积累。
积累可以说是获取知识的重要前提。
现代许多著名作家的作品中不时显现出的清词丽句,无不体现着他们古典文学尤其是在古代诗歌方面的高深造诣,诗歌成为他们文采得以飞扬的重要源泉;而他们取得这一成就的秘诀就是积累。
就连一代伟人毛泽东那处处闪耀着思想光辉的篇章中也能随时见到古人诗句,他本人更是诗坛圣手,那一首首气势
宏伟、撼天动地的壮丽诗篇,正是他平时手不释卷、博览群书的结晶。
如何进行诗歌的积累的?首先还是要强调熟读和背诵。
当今许多中学生不喜欢背诵,这种思想是要不得的。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学生如果对诗歌的学习敬而远之,当然就不会“好之”“乐之”了。
那么,作为教师就要在如何保证学生学习诗歌的量的规定上下一番功夫。
笔者教学时在课堂上开辟了“每课一诗”“专栏”,要求全班同学轮流向同学们推荐自己喜爱的诗,谈谈自己的心得,并要求学生课后做到两点:第一,讨论该同学的分析是否中肯,谈自己的见解;第二,在短时间内背诵这首诗。
这样日积月累,三年下来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再次:想,然后成画
诗歌大多有形象感。
利用诗歌的这一特点,可以进行联想和想象能力的训练。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如同运用电影镜头剪接的蒙太奇手法,将几种景物稍加组合,便成为一幅绝妙的风景画。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几句,单从表面上看是状写江水拍激崖岸的宏伟壮丽的景象,学生并不难想象。
但是要联系到词的标题“赤壁怀古”,就可进一步想象出当年赤壁鏖战、曹军“灰飞烟灭”的画面:此火彼水,一红一白,色彩对比何等鲜明,古今比照何其强烈,恰是应“怀古”二字,实扣伤今之意。
可以说,运用诗歌对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能力的训练,应该是诗歌教学的主要任务。
最后:悟,然后明情
诗歌本身既有形象性,又有情感性。
其实,形象思维的特征之一就是情感性,所谓“触景生情”就是这个意思。
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仅仅靠朗诵是不够的,还必须运用一定的形象思维手段。
利用这一手段可以使一些学生的情感由“粗糙”而变得细腻,使烦躁的情绪得到控制,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唤起他们对生活的热情和对祖国的爱,从而使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自觉地受到思想教育和传统道德教育。
所以在诗歌教学中,坚持正面教育和反面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历史上进步、正义、体现民族光辉思想的诗歌要大力宣扬,而对虽然形式很完美、艺术品味较高,但思想内容已不适用于今天的东西则要有所批判。
要教给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但也决不能把诗歌作品当作政治读物来要求。
当然,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的古诗,一般都比较浅显。
当然也还有个语言障碍的问题,但只要引导学生参照注解,必要时讲一下背景作为辅助,就不难疏通内容大意,领会思想感情。
我以为,诗歌教学要有好的态势,要着力于点评、朗读、背诵,少做无谓的分析。
点评,是有选择地讲一下炼字炼句的精妙,重在提高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熟读成诵,重在积累。
如能这样,可以期望逐步提高学生阅读欣赏能力,提高文化素养,潜移默化,陶冶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