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亚文化对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影响与预防
- 格式:doc
- 大小:14.50 KB
- 文档页数:3
犯罪亚文化和青少年犯罪内容摘要:青少年犯罪率的居高,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社会治安的最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
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极其复杂,其中对青少年的发展来说,犯罪亚文化环境的影响作用来得更多、更坚决、更直接、更重要。
犯罪亚文化引发青少年犯罪方面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犯罪亚文化与青少年犯罪的关系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本文试从犯罪亚文化对青少年犯罪成因加以探讨,并由此提出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的针对性措施。
关键词:文化犯罪亚文化青少年犯罪Abstract: The house of criminal teenagers rate has becme high, which is the one of most serious social problem that affects the security of society of our country .The reason that causes teenagers gang to commit a crime is extremely complex, In which thedevelopment for teenagers, the influence of criminal inferior cultural environment takes affect to come, is more firm , more direct , more inferior culture is caused commit a crime in teenagers, from aspect cannot appraise take inferior culture what commit a crime with teenagers relation is a important program that we are faced examination accessary crime inferior culture of this paper as in teenagers, criminal cause is discussed , from this, puts forward prevention and decreasing for teenagers, the criminal measure of specific aim.Key words: culture criminal inferior culture criminal teenagers一、犯罪亚文化概述青少年犯罪已成为世界的三大社会问题之一,自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青少年犯罪比例一直高居不下,且犯罪形式日益多样化,从暴力型犯罪如杀人、抢劫、强奸乃至智能型犯罪如计算机犯罪等均有参与,犯罪数量日增,严重影响了社会安定以及广大人民群众人身和财产的安全。
不良亚文化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及对策在当今,青少年犯罪一直是困扰我国的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而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不良亚文化的消极影响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
青少年亚文化是主文化外的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系统,青少年亚文化如果不能在主文化的引导之下良性发展,就会同社会所提倡和要求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发生冲突,容易导致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
1 不良亚文化的概念根据文化在社会上所占的地位不同,可将文化分为主文化和亚文化。
主文化是社会占主导地位的,对社会上大多数人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影响极大。
而在某些方面与主文化的价值体系不同的都可以称为亚文化。
一般情况来说,不同的群体各具自已的价值观,而有些价值观则散布于主文化影响之间。
它并不否定主文化,仅仅是忽视主文化的某些方面,以自已特有的形态补充主文化。
不良亚文化则属于亚文化的范畴,亚文化与不良亚文化之间不能等同。
我国的不良亚文化源自于西方的暴力和色情,也是西方文化中最腐朽的部分。
其特点主要表现为:一是强烈的反社会性;二是注重拉帮结派,不注重是非;三是唯利是图的人生精神。
如当代以暴力和色情为中心的不良文化等均属于不良亚文化。
2 不良亚文化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一是不良亚文化对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起着诱导作用。
从犯罪心理学上来说,犯罪行为概念指的是犯罪人在一定犯罪心理的支配下的违反刑法规定要受到处罚的行为。
犯罪行为是外在因素,犯罪心理则是内在因素,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处在青少年时期的群体,身心还没有完全成熟,思想观念正处在逐步形成和完善时期,来自多个方面的价值观念很容易对他们产生影响。
不良亚文化中蕴含着大量的使得青少年犯罪的社会行为,将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其中的每个青少年,如过度贪恋吃喝玩乐、声色犬马、灯红酒绿、贪图享乐、追求高档、过度消费、炫富斗富等不良行为在青少年心理上被激活、被强化。
在思维方法上表现出忧烦狂躁、态度反常,加之劣迹青少年的勾引,干起坏事胆大妄为,事后又后悔莫及。
犯罪亚文化与青少年犯罪青少年犯罪的著名案例在当今社会,青少年犯罪问题日益严峻,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其中,犯罪亚文化对青少年犯罪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
所谓犯罪亚文化,是指一种与主流文化相背离,且支持犯罪行为和价值观的文化现象。
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犯罪亚文化的一些特点。
犯罪亚文化通常包含了对暴力、欺诈、盗窃等犯罪行为的美化和合理化。
在这种文化氛围中,犯罪被视为一种获取财富、地位和权力的途径,而不是受到谴责和惩罚的行为。
例如,一些不良的街头帮派文化,强调以武力解决问题,成员之间相互攀比犯罪行为,认为越“厉害”的犯罪越能赢得尊重。
犯罪亚文化还常常传递出一种反社会、反权威的价值观。
青少年在接触到这些价值观时,可能会对社会规则和法律产生轻视和抵触心理,进而更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比如,一些青少年可能会认为学校的规章制度是对他们自由的限制,而不是为了保障他们的学习和成长。
接下来,让我们通过一些著名的案例来深入探讨犯罪亚文化与青少年犯罪之间的关系。
案例一:“_____帮”暴力犯罪团伙在某个城市,出现了一个名为“_____帮”的青少年犯罪团伙。
这个团伙的成员大多是十四五岁的中学生,他们受到了不良网络文化和街头暴力文化的影响。
在这个团伙中,成员们以打架斗殴、敲诈勒索为乐,认为这是展示自己“勇敢”和“强大”的方式。
他们通过网络社交平台传播自己的犯罪行为,吸引更多青少年加入。
在一次与其他团伙的冲突中,一名成员甚至持刀伤人,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案例分析:这个案例中,不良的网络文化和街头暴力文化构成了一种犯罪亚文化。
这些青少年在这种亚文化的影响下,形成了错误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将暴力和犯罪视为获取关注和认可的手段。
案例二:盗窃团伙“_____侠”有一个由几名青少年组成的盗窃团伙,自称为“_____侠”。
他们受到一些影视作品中盗窃高手形象的影响,认为盗窃是一种刺激和有趣的行为。
他们经常在夜间潜入居民小区和商场进行盗窃,将所得财物用于购买高档消费品和娱乐活动。
犯罪亚文化是指特定社会或群体发展出来的一种低层次、非正统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它通过共同的特征和行为模式来定义其成员的身份。
青少年犯罪则是指未成年人在法律角度上所犯的违法行为。
在很多情况下,青少年犯罪是由于他们接触到了犯罪亚文化,从而受到其影响并参与犯罪活动。
青少年犯罪与犯罪亚文化有着密切的关联。
年轻人通常处于形成个人身份认同的阶段,他们渴望被接受和融入其中一种社会或群体。
而犯罪亚文化提供了一种替代的身份认同方式。
在这些亚文化中,青少年可以找到结伴而行、得到赞美和尊重的方式,这些正好满足了他们在生活中缺乏的需求。
在犯罪亚文化中,青少年可能受到暴力、毒品和犯罪的诱惑。
他们将这些行为视为一种冒险和探索的方式,从中获得刺激和满足感。
由于他们对道德标准和法律规则缺乏深入的了解和理解,他们往往无法看到这些行为的后果和后果。
青少年犯罪对个人、家庭和社会都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个人受害者可能遭受财产损失、伤害甚至丧生。
犯罪行为还对犯罪者本身的精神和社会成长产生了负面影响。
家庭成员也可能因为犯罪行为受到羞辱和责备。
社会对青少年犯罪的忧虑导致了安全问题的增加,迫使政府采取行动来减少犯罪活动。
为了预防青少年犯罪和犯罪亚文化的发展,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教育是关键。
学校和家庭应该教育青少年关于道德和法律的基本原则,帮助他们理解犯罪行为的后果。
同时,社会应该提供更多的适应性以满足年轻人的需求,以免他们感到无所适从而被犯罪亚文化所吸引。
最后,打击犯罪亚文化需要综合的政策和行动。
这包括加大对犯罪组织的打击力度,加强监管和执法,以及提供更多的社会庇护所来帮助年轻人脱离犯罪亚文化的影响。
总的来说,犯罪亚文化对青少年犯罪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为了预防和打击青少年犯罪,我们需要教育、改善社区环境和采取综合且有力的政策措施。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青少年提供一个更安全、更健康的社会环境,让他们更好地发展并实现自己的潜力。
青少年犯罪的亚文化分析【内容提要】亚文化是一种对抗社会主文化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
青少年生理心理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对亚文化的极大倾向性。
亚文化通过社会整体文化环境的熏染,诱导了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和越轨行为的发生。
分析青少年犯罪的亚文化的表现特征和深层次原因及影响将有助于科学有效地预防和矫治青少年犯罪的发生。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亚文化;主文化青少年犯罪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常常是社会矛盾和社会环境阴暗面的衍生物。
社会环境是多种因素的集合体,它对青少年的影响是一种全方位的综合作用。
而在社会环境诸因素中,亚文化作为一种最活跃的因素,常常与青少年犯罪密切相联。
亚文化一词最早被提出在1886年,亚文化(subculture,又译为“次文化”或“副文化”)是一种既包含主流文化又具有自己独特内容的文化。
subculture—词通常在两种意义上使用:(1)在一个社会的某些群体中存在的不同于主流文化的一套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这是subculture —词的本来含义;(2)由奉行这些不同主流文化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的人组成的社会群体,这是subculture—词的派生含义。
①亚文化直接对抗于社会主文化,加之青少年对其的极大倾向性,使青少年的社会化方向严重偏离,致使其违法犯罪行为频频发生。
因此,对青少年犯罪亚文化的深入分析成为当前社会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青少年犯罪亚文化的表现特征及功能青少年犯罪所表现出的亚文化是通过青少年犯罪亚群体在犯罪活动过程中逐渐形成并一体信奉和遵循的与主文化相对抗的价值标准、行为方式及其现象的综合体。
②亚文化和犯罪同步产生与发展,其反映出犯罪亚群体自我认同的需要及其客观上具有自卫功能的属性。
青少年在欲望受挫和理智失控的条件下,表现出犯罪亚文化独特的特征及外在功能。
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青少年犯罪的亚文化表现为以下几点:(一)叛逆性与反社会功能青少年犯罪亚文化的叛逆性,是指其通过非社会性和非群体性所表现出来的抵制、否定和对抗社会主文化的倾向与态度。
犯罪亚文化与青少年犯罪的开题报告1. 研究背景犯罪亚文化是指一种由犯罪行为所形成的亚文化群体,其成员通常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念、方式和行为模式。
这种亚文化可能由于经历某种不良的社交环境或人际关系、精神压力、贫困等多种因素而形成。
青少年犯罪是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其中一部分青少年犯罪很可能与犯罪亚文化有关。
因此,通过研究犯罪亚文化及其与青少年犯罪之间的关系,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预防青少年犯罪。
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犯罪亚文化与青少年犯罪之间的关系。
具体目的包括:(1)详细介绍犯罪亚文化的形成背景及其特点;(2)分析犯罪亚文化与青少年犯罪之间的联系;(3)探究犯罪亚文化如何引导青少年走向犯罪的路径及其危害;(4)提出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建议,并探讨如何遏制犯罪亚文化的发展。
3.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综述法和案例分析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案例,总结和分析犯罪亚文化与青少年犯罪之间的关系及其产生的原因和危害,进而提出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对策和建议。
4. 研究内容(1)犯罪亚文化的形成背景及其特点通过分析犯罪亚文化的形成背景和特点,研究了影响其形成的原因,如人际关系、经济因素、文化环境等。
(2)犯罪亚文化与青少年犯罪之间的关系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证研究,探究了犯罪亚文化与青少年犯罪之间的直接和间接联系,并结合社会学和犯罪学理论,分析了其原因和影响。
(3)犯罪亚文化如何引导青少年走向犯罪的路径及其危害针对一些犯罪亚文化对青少年产生的危害,探究了其对青少年犯罪的诱因、犯罪行为的方式和危害,以及其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负面影响等。
(4)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建议通过分析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和犯罪亚文化的特点,结合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经验和方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包括加强社会教育、改善社会环境、建立多元化的社会支持系统等。
5. 研究意义本研究旨在提高公众对犯罪亚文化与青少年犯罪之间关系的认识,为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和治理提出科学的对策和建议,对于改善社会治安和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浅议亚文化对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影响与预防作者:陶相清
来源:《群文天地》2013年第12期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各种文化现象迅速传播。
其中亚文化对青少年的犯罪心理影响之大,使人始料未及。
青少年犯罪也是困扰我国的社会问题。
犯罪比例高、犯罪形式多样化,影响大,后果严重,让人们费解。
这突显了亚文化对青少年犯罪影响的严重性。
一、先进文化与亚文化的区别
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是观念、智慧、意志的表现。
按着文化的内涵及思想意义,把进步的、激发人们积极向上、向往美好生活的文化称为先进文化;把低俗、腐朽、诱导人们走向极端方向越轨的文化叫做亚文化。
我国的亚文化源自西方的暴力、色情的自由主义,也是西方文化中最落后腐朽的部分。
通过报刊、杂志、广播、电影、电视互联网络等大众媒体传播。
近年来传播速度较快,影响较大。
主要特征有:(1)自由主义,反对社会规章制度。
(2)在社会矛盾中有主动攻击性和暴力倾向严重。
(3)拉帮结派,组成黑社会,不讲道德性。
二、亚文化对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影响
(一)亚文化对青少年犯罪心理的诱导作用。
犯罪心理学中的犯罪行为概念指的是犯罪人在一定犯罪心理的支配下实施的违反刑法规定,应该受到刑罚的行为。
犯罪行为是外在因素,犯罪心理是内在因素,二者既有区别又有相互联系。
处在青少年时期的群体,世界观及人生观正处在不断形成与完善时期,来自各方面的思想观念,很容易对他们产生影响。
社会上各种途径传播的亚文化中大量的不良信息,会直接导致青少年走向犯罪,它会潜移默化地影响能接触到的每个青少年,使犯罪理念在青少年心理上被激活、被强化。
在思维方式上简单、歪曲,表现出忧烦狂躁、态度反常,如有其它诱因,干起坏事更是胆大妄为、不计后果。
(二)亚文化的现实发展,为青少年犯罪提供了“心理暗示”。
亚文化的衍生与传播,对青少年犯罪起着渲染、扩展和教化的作用,其价值观念与行为模式不断地腐蚀着青少年的心灵。
一些青少年往往以模仿对象而导致“暗示性犯罪”。
新闻中过多过细的犯罪过程报道,电影电视中有关色情和暴力的镜头,植入广告中的奢侈的生活,戏剧文学中性刺激和不良文化的刻画等,无形之中就为青少年提供了污秽的文化环境。
这些亚文化起着“心理暗示”作用。
比如网络游戏,犹如洗脑,使一些青年麻木不仁,荒废学业,异想天开,目无法纪。
随着影响力的不断加深,亚文化便成了这些青年的“主宰”,会形成有悖常理的人生观、价值观,最终走上犯罪道路。
例如为筹集上网费,安庆市16岁的阿宝2005年10月22日,抢走了学生的39元钱。
2005年10月27号,对过路学生进行殴打、恐吓,抢走15元钱。
同年10月29日,又抢走几名学生的80元钱。
后被判有期徒刑3年。
再如,2003年8月23日至2004年2月16 日,安庆
市11名青少年因贪图享受、迷恋上网,囊中羞涩,短短数日,结伙持刀抢劫7次。
分别被处2至12年不等的有期徒刑。
(三)随着社会的转型,亚文化影响日益严重。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亚文化现象也得以迅速传播,影响较大。
据统计,2001年、2002年、2003年,全国青少年犯罪占全部犯罪比例分别是12%、13.4%、18.9%。
2004年青少年犯罪249000人,犯罪率之高令人触目惊心。
三、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有效预防青少年犯罪
(一)加强家庭教育,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肩负着培养教育子女的责任与义务。
进行必要的引导与关怀,从而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全面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重要措施之一。
目前许多家长更关心孩子的学习,尽量多给物质及金钱上的享受,忽略了最起码的道德素质的培养和教育。
特别是留守青少年,因无人管教,容易误入歧途。
青少年对社会道德法律法规的遵守意识较差,知之甚少。
走向社会后,自感前途渺茫,手足无措。
作为家长一定要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家庭氛围。
学会用优秀的文化知识引导教育孩子,树立积极正确的思想意识。
其次,与孩子交朋友,及时掌握孩子的思想变化,帮助孩子正确评价与分析社会现象,克服缺点,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进一步提高家庭教育的成效。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增强学生防范意识
学校是学生学习文化知识,树立正确人生观的主要场所。
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在中国特设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具有先进性和科学性。
加强对学生政治思想教育,是抵制亚文化思想影响,从根本上培养和提高学生人文理性素养的有效方法之一。
要正本清源,还要做到一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开展法制教育进校园活动,通过法制教育展览和普法讲座进课堂等活动,提高学生法制观念。
(2)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
善于用正确的思想作为,影响学生,教育学生。
注重自身修养、爱岗敬业、严于律己、诚实待人,用高尚的品质向学生诠释“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深刻内涵。
(3)要及时关心后进生和问题生,避免出现歧视现象。
(三)加强政府监管措施,提升社会主义文化品位
1.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是文化主管部门的职责,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形成制度化、常态化工作机制。
严禁未成年人进入歌舞厅、游戏厅、网吧等娱乐场所;加大“扫黄打非“力度,净化文化市场。
2.建设健全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工作机制,推广和普及违法犯罪信息监管系统。
认真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
3.搞好社会帮扶,对社会失足青少年及劳教释放人员进行必要的帮扶,使其改正缺点与群众和睦相处。
4.加强对留守青少年的教育和管理。
减少失学、失信、失管、失业现象的发生。
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一些青少年会受到亚文化的影响而犯罪。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落实文化强国战略,圆民族复兴之梦,任重而道远。
(作者单位:阜阳临泉县陶老乡文化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