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 格式:pptx
- 大小:370.40 KB
- 文档页数:13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一、严格掌握留置导尿的适应症,评估病情优先选择非侵入式排尿,减少不必要的置管。
二、插导尿管及行导管护理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和手卫生制度。
三、根据年龄、性别、尿道情况选择合理的导尿管,操作轻柔,避免损伤尿道;导尿管前端插入部分应涂抹足够润滑剂,使用一次性包装灭菌合格的润滑剂。
四、妥善固定尿管,避免打折、弯曲,保证集尿袋高度低于膀胱水平,避免接触地面,防止逆行感染。
五、保持尿液引流装置密闭、通畅和完整,活动或搬运时夹闭引流管,防止尿液逆流。
六、使用个人专用的收集容器及时清空集尿袋中尿液。
清空集尿袋中尿液时,要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避免集尿袋的出口触碰到收集容器。
七、应当保持尿道口清洁,日常用肥皂和水保持清洁,大便失禁的患者清洁后还应当进行消毒。
八、长期留置导尿管患者,不宜频繁更换导尿管。
若导尿管阻塞或不慎脱出时,以及留置导尿装置的无菌性和密闭性被破坏时,应当立即更换导尿管。
患者出现尿路感染时,应当及时更换导尿管,并留取尿液进行微生物病原学检测
九、每天评估留置导尿管的必要性,尽早拔除导尿管,尽可能缩短留置导尿管时间;对长期留置导尿管的患者,拔除导尿管前,应当训练膀胱功能。
十、开展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目标性监测,持续改进,有效降低感染率。
参考文献
口]中华人民共和国原卫生部.《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实行)》[S].2010
[2]中华人民共和国原卫生计生委.《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规范》[S].2016。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为进一步控制和预防泌尿道医院感染的发生,降低因手术、导尿等介入性操作导致的医院感染发生率,提高医疗质量,我办根据国家卫生部2011年颁布的指导性文件《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了《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控制措施》,现印发给你们,请各科室严格遵照执行。
一、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定义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主要是指患者留臵导尿管后,或者拔除导尿管48小时内发生的泌尿系统感染。
临床诊断:患者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状,或者有下腹触痛、肾区叩痛,伴有或不伴有发热,并且尿检白细胞男性≥5个/高倍视野,女性≥10个/高倍视野,插导尿管者应当结合尿培养。
病原学诊断:在临床诊断的基础上,符合以下条件之一:(一)清洁中段尿或者导尿留取尿液(非留臵导尿)培养革兰阳性球菌菌落数≥10cfu/ml,革兰阴性杆菌菌落数≥10cfu/ml。
(二)耻骨联合上膀胱穿刺留取尿液培养的细菌菌落数≥10cfu/ml。
(三)新鲜尿液标本经离心应用相差显微镜检查,在每30个视野中有半数视野见到细菌。
(四)经手术、病理学或者影像学检查,有尿路感染证据的。
患者虽然没有症状,但在1周内有内镜检查或导尿管臵入,尿液培养革兰阳性球菌菌落数≥10cfu/ml,革兰阴性杆菌菌落数≥10cfu/ml,应当诊断为无症状性菌尿症。
二、导尿管臵入与维护方面的危险因素: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患者方面和导尿管臵入与维护方面。
1.导尿管留臵时间2.导尿管臵入方法3.导尿管护理质量4.抗菌药物临床使用5.患者年龄、性别、基础疾病、免疫力和其他健康状况等。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方式主要为逆行性感染。
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当针对危险因素,加强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
三、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要点(一)管理要求。
1.医疗机构应当健全规章制度,制定并落实预防与控制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工作规范和操作规程,明确相关部门和人员职责。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控制制度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catheter-associated urinary tract infection, CAUTI)是指导尿管插入患者尿道后引起的尿路感染。
为了预防和控制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可以制定以下制度:1. 严格遵守洗手和手卫生规范:- 插入和护理导尿管前后必须洗手。
- 使用洗手液或含酒精的免水洗手液进行手卫生,确保双手彻底清洁。
- 避免插入导尿管时触摸不洁之处。
2. 禁止非必要的导尿管使用:- 尽量减少非必要的导尿管使用。
- 医疗机构中应建立导尿管使用必要性评估的流程,确保每位患者都经过必要性评估。
- 确保有充分的医疗依据支持导尿管使用的决策。
3. 适当选择导尿管材质和尺寸:- 根据患者的病情、需求和解剖特点选择适当的导尿管材质和尺寸。
- 尽量避免长期使用硅胶导尿管,可考虑使用抗菌涂层的导尿管。
4. 严格执行导尿管的插入和护理指南:- 确保只有经过专业培训的医务人员插入和护理导尿管。
- 根据标准操作程序插入导尿管,避免交叉感染。
- 每日检查导尿管固定是否松动,及时调整。
- 定期对导尿管进行清洁和更换。
5. 加强患者教育和自我护理:- 向患者和家属提供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知识,加强患者自我保健和正确使用导尿袋的意识。
- 督促患者定期清洁导尿袋、保持导尿通路的畅通,并定期更换导尿袋和导尿管。
6. 定期监测和报告感染率:- 严格执行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监测和报告制度。
- 定期评估CAUTI的发生率和发生原因,并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以上是预防和控制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一些基本制度,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和医疗机构的要求进行调整和完善。
同时,还需要与医务人员、患者和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和教育,共同努力预防和控制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发生。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控制制度(二)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CAUTI)是在导尿管插入尿道期间或导尿管留置过程中发生的尿路感染。
为了预防控制CAUTI,制定以下制度是很重要的:1. 插入导尿管的指导方针:制定明确的指导方针,包括何时需要插入导尿管、适当的导尿管尺寸和材料选择等。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UTI )预防与控制制度一、插管前准备与插管时预防(一)避免不必要的置管。
(二)选择粗细适宜的导尿管,成人男性选择16F,女性选择14F。
(三)严格无菌操作和手卫生:导尿前洗手或手消毒并戴无菌手套,导尿时仔细清洗消毒尿道及会阴,动作轻柔避免损伤尿道粘膜;留置导尿时采用密闭式引流系统。
二、插管后防控(一)悬垂集尿袋,不可高于膀胱水平,并及时清空集尿袋。
(二)保持尿液引流系统的通畅和完整,不要轻易打开导尿管与集尿袋的接头。
(三)留取尿常规标本可从集尿袋采集,但此标本不应用于普通细菌和真菌学检查;留取尿培养标本时,不应打开集尿系统,以无菌方法从导尿管留取尿液,以保持集尿系统的密闭性,尽量减少尿液监测频率。
(四)每天要检查导尿管有无移位,导尿管是否通畅,集尿系统有无破损漏尿;如果导尿管不慎脱落或导尿管密闭系统被破坏,需要更换导尿管。
(五)疑似尿路感染时,尽可能停止留置导尿,需要留置导尿时更换导尿管。
(六)不建议为预防感染常规膀胱冲洗;不主张使用含消毒剂或抗菌药物的生理盐水常规膀胱冲洗;不建议为预防感染常规更换导尿管。
如病情允许,可嘱患者多饮水以增加尿量冲洗尿路。
(七)预防尿路感染:不主张常规使用抗菌素,不主张常规在尿道使用抗菌药物软膏;发现当患者有尿路感染征兆时,应开始使用抗生素治疗之前就先更换导尿管。
(八)患者下床活动、洗澡或擦身时要注意对导管的保护,避免导尿管扭曲或脱落。
(九)做好会阴部及尿道的清洁、消毒及皮肤护理:插管后,用0.05%碘伏消毒尿道周围皮肤粘膜2次/日。
(十)长期留置导尿管患者,不提倡频繁更换导尿管,建议更换导尿管(1次/2周);应定期更换普通集尿袋(2次/周),精密集尿袋(1次/周)。
疑似导尿管阻塞应更换导尿管,不得冲洗。
(十一)减少导尿管留置时间,每天评估留置导尿管必要性,以期尽早拔除。
(十二)插管患者的空间隔离:为减少交叉感染发生的机会,感染患者和非感染患者不应住同一房间。
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导尿管护理技术指南尿路感染是一种常见的医院获得性感染,其中导尿管是主要的感染源。
预防和控制尿路感染是提高导尿管护理质量的关键。
下面将提供一份导尿管护理技术指南,以帮助护理人员预防和控制尿路感染。
一、导尿管的选择和插入1.在需要导尿的患者中,应尽量选择正确尺寸和材质的导尿管。
正确的导尿管尺寸应确保导尿管的安全插入和引流。
选择导尿管的材质时,应优先考虑聚乙烯材质的导尿管,因其可减少尿路感染的风险。
2.插入导尿管前,应进行充分的手卫生,并采取无菌技术。
插入导尿管时,注意避免导尿管的污染。
3.对于女性患者,应将患者的双腿分开,并使用无菌透明导尿套将外阴包裹起来,以减少尿路感染的风险。
二、导尿管的固定和保护1.导尿管的固定应保持适当紧固,但不要过紧,以免影响尿液引流。
2.导尿管连接的外部管路应远离地面和污染物,以减少污染风险。
3. 导尿袋应固定在患者床边,并保持离地面30cm以上,避免引流的回流。
4.导尿袋应保持下垂状态,避免导尿管和袋子之间的曲折和摩擦。
5.导尿袋不得用于他用。
三、导尿管护理常规1.定期检查患者的导尿管和导尿袋,注意导尿管是否有漏尿、结石、阻塞等异常情况。
2.每日及时记录导尿管引流的量和颜色,以便随时发现异常变化。
3.导尿袋应每8小时倒出并清洗一次,保持导尿袋内的尿液不浑浊。
4.导尿管与外部连接管路应定期更换,避免污染和感染。
5.避免导尿管的反复拔出和再插入,以减少尿路感染的风险。
四、导尿管感染的预防1.导尿管护理过程中要注意严格执行手卫生和无菌操作。
护理人员应佩戴一次性手套,并正确使用洗手液进行手卫生。
2.导尿管皮肤周围应定期清洗和消毒。
建议使用无菌生理盐水和无菌纱布进行清洗。
3.避免导尿袋的漏尿和患者的自行碰触导尿管,以减少感染的发生。
4.导尿袋接入外部设备时,应遵循无菌原则,并避免连接松脱或脱落。
5.护理人员每天应向患者进行相关教育,告知患者导尿管的正确使用方法,避免因错误使用导致尿路感染的发生。
重点部位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预防控制标准操作规程目的明确医院有效预防与控制导致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感染的发生。
内容插管时的预防控制措施1.1深静脉置管时应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操作要求,插管部位应铺大无菌单;1.2操作人员应戴帽子、口罩、穿无菌手术衣;1.3认真执行手消毒程序,戴无菌手套,插管过程中手套意外破损应立即更换;1.4插管过程中严格遵循无菌操作技术;1.5使用的医疗器械以及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接触病人的麻醉用品应当一人一用一消毒;1.6权衡利弊后选择合适的穿刺点,成人尽可能选择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股静脉留置导管;1.7建议碘伏制剂消毒穿刺点皮肤,待消毒剂自然干燥后,行后续操作;1.8患有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患感冒等呼吸道疾病,感染或携带有 MRSA 的工作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进行插管操作。
2.插管后的预防控制措施2.1用无菌透明专用贴膜或无菌纱布敷料覆盖穿刺点;2.2定期更换穿刺点覆盖的敷料,更换间隔时间:无菌纱布为 2d,专用贴膜可至 7d,但敷料出现潮湿、松动、沾污时应立即更换;2.3接触导管接口或更换敷料时,须进行严格的手卫生,并戴手套,但不能以手套代替洗手;2.4保持三通锁闭清洁,如有血迹等污染应立即更换;2.5病人洗澡或擦身时要注意对导管的保护,不要把导管浸入水中;2.6输液管更换不宜过频,但在输血、输入血制品、脂肪乳剂后或停止输液时应及时更换(最长不超过24小时);2.7对不能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的紧急置管,应在 48h 内选择另一穿刺点更换导管;2.8怀疑导管相关感染时,应考虑拔除导管,但不要为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导管;2.9由经过培训且经验丰富的人员负责留置导管的日常护理;2.10每天评价留置导管的必要性,尽早拔除导管。
3.其他预防措施3.1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相关培训;3.2相对固定的专业人员进行操作与管理,可降低感染的发生率;3.3定期公布 CR-BSI 的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