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中学历史教科书_扶桑社版_有关_侵略战争_的叙述分析_朴赞胜
- 格式:pdf
- 大小:227.74 KB
- 文档页数:6
第51卷第3期2018年5月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Journal of Yanbian U 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Vol. 51 No. 3 May 2018□东亚与国际问题研究关于日本中学历史教科书中对侵略历史的叙述李洪锡[摘要]无论是极右翼势力支持的教科书,还是其他教科书,对日本对他国的侵略历史都尽量不提或极少用“侵略”概念,尽量淡化其侵略历史,而对他国的侵略历史多次使用“侵略”概念,客观地反映其侵略历史的倾向,其中特别凸显他国对日本的侵略历史。
同时,关于日本的侵略历史,在极右翼势力支持的教科书中明显带有歪曲和美化的倾向,而在其他教科书中则带有尽量承认和揭露其事实的倾向,从中反映出极右翼势力的极端民族利己主义的历史观和其他势力的既是和平友好主义又是民族利己主义的自相矛盾的历史观。
不管何种民族利己主义历史观,都势必造成日本与周边国家间长期的隔阂和不信任,影响彼此的友好发展。
[关键词]日本中学历史教科书;侵略历史;右翼势力;历史观[收稿日期]2018 — 01 — 05 [文章编号]1009 — 3311(2018)03 — 0012 — 08[作者简介]李洪锡,延边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历史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延吉133002)众所周知,日本首相安倍上台以来中日关系日趋恶化,日本国民的右翼化趋势日益严重,越来 越多的日本人不承认或否定近代日本侵略历史。
究其原因,这与长期以来日本国民深受被修改的 历史教科书的教育有关。
二战后至今,在日本国内曾发生过几次修改中学历史教科书的事件,其时 间分别为20世纪50年代、20世纪80年代、2002年。
目前,在日本国内主要有由东京书籍、日本文 教、日本书籍、教育出版、大阪书籍、帝国书院、清水书院、扶桑社8个出版社编写的中学历史教科 书。
其中,极右翼势力支持的2002年版扶桑社的《新历史教科书》修改其侵略历史的内容最多,故 当时在国内外学界对该教科书的批判和研究最多,尤其在我国学界更为如此。
2016届高三10月月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试题注意事项:1、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考试科目信息等填涂在答题卷上;2、选择题、综合题均完成在答题卷上;3、考试结束,监考人员将答题卷收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140分)本卷共3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15年3月9日,阳光动力2号太阳能飞机从阿布扎比起飞开始首次环球航行,计划环球旅程为五个多月。
途中经停我国的重庆和南京,受到航空迷的持续关注。
完成1~3题。
1.飞机于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7时12分(东四区时间)起飞,12小时后降落在阿曼的马斯喀特。
飞机降落马斯喀特的北京时间为A.3月9日19时12分B.3月9日20时12分C.3月9日23时12分D.3月10日0时12分2.从缅甸曼德勒飞往我国重庆途中,飞机飞行高度一度保持在三千多米,此时最可能遇到的状况是A.青藏高原上空的强辐射和低温 B.横断山脉气流的“狭管效应”C.云贵高原上空遭遇冷空气南下 D.四川盆地上空的强对流天气3.飞抵重庆后,飞机启程南京的时间被屡屡推迟,其原因可能是A.长江中下游受到梅雨带影响B.四川盆地处于反气旋控制下C.重庆连日阴雨,不利于起飞D.南京地区遭受台风的袭击构建模式图,探究地理原理、过程、成因及规律。
读下图,回答4~5 题。
4.若甲代表变质岩,乙代表沉积岩,丙代表岩浆岩,箭头表示的地质作用为A.①可表示风力作用 B.②可表示岩浆活动C.③表示重熔再生 D.②③的含义相同5.若甲代表地面,乙代表大气,丙代表太阳,箭头表示不同的辐射,对流层内垂直高度上的”,主要与图中的哪个因素数值大小有关A.到达高处的①小 B.到达地面的②小C.大气吸收的③小 D.①②③辐射均大下图为欧洲某河流入海口附近河道示意图,图中虚、实线分别表示夏、冬季节的水面宽度。
读图回答6~7题。
6.下列关于该河流的描述,正确的是A.冬季有凌汛现象B.冬季输沙量较夏季大C.夏季径流量较冬季大[来源:学科网ZXXK]D.径流量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7.关于图中区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四地中受流水侵蚀作用最显著的是乙处B.四地中受流水侵蚀作用最显著的是丙处C.图示区域植被类型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D.图示区域植被类型以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读世界某区域示意图,完成8~9题。
高三历史周测(一)一、选择题:本卷共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西周早中期,大量青铜器豪华精美、端庄厚重,礼乐器众多。
战国中晚期,大量青铜器风格朴素、注重实用,日用器更普遍。
这反映了A.长期的战乱使青铜铸造业衰落B.战国时期贵族政治经济实力下降C.铁器推广使青铜器的需求减少D.战国时期的改革废除了礼乐制度25.董仲舒将人的资质分为三等,指出“圣人”不经教化便可从善,“斗筲”之人天生性恶,虽经教化亦不能为善,占多数的“中民”须经教化后方可为善。
这一学说A.实现了儒学发展的思辨化B.说明应德治为先且刑罚为主C.迎合了汉初无为而治政策D.为九品中正制提供思想渊源26.《中国经济制度史论》中说:“中国传统手工业各大部门都曾有过工场雇佣工人操作生产的记载,唯独棉纺织业没有任何手工工场的确切报道”。
古代社会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A.历代政府都禁止棉花的私营B.家庭作坊对规模生产的阻碍C.棉花传入中国的时间比较晚D.外来棉纺织品的强有力竞争27.元朝统一后,以极高的礼遇对待中原著名历史人物,如兴建武成庙于枢密院,以孙子、管仲、乐毅、张良、诸葛亮等人从祭。
这种做法的实质是A.弘扬中原文化传统以维护统治B.笼络汉族士人以缓和民族矛盾C.统一思想以维护皇权专制D.彰显重文轻武的治国方略28.甲午战争后,“剪发易服”行动不断推进,服饰西方化潮流刺激了西装面料的进口,传统面料销量日减。
为此,立宪派也日益注重倡导中式服装。
“剪发易服”与“国货运动”并行的主要原因是A.服饰西方化潮流引发利权之争B.剪发与维护清朝统治之间的矛盾C.易服与保存传统文化之间的矛盾D.立宪派以剪发易服推进宪政改革29.观察下面的江南制造局支出(1867~1894年)表,从中可知江南制造局支出项目金额(两)占总计百分比薪工膏火口粮、购地造房2048433 12. 78华洋工匠工食4209619 26. 26购买机器1055143 6. 58订购物料及预付各洋行定银7934732 49. 50购买军火720745 4. 50译书及办舆图经费61117 0. 38注:根据魏之荣《江南制造局记》卷四的有关材料计算编制A.管理上体现出以洋为师的特点B.已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C.为参与市场竞争做好了准备D.经营上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30.一位日本将领自我辩护说:“我们就像一大群人挤在一间狭小的房间内,只有三扇门供我们逃出去,也就是说移居外地、打入世界市场和领土扩张。
日本教科书这样掩盖侵华兽行!日本教科书里的几张侵华的图片,看了你就会理解为啥日本国民对侵略战争认识的肤浅,甚至一而再的修改历史表述,粉饰它强加给中国人民的巨大灾难。
日本人认为并不是日本人愿意侵略中国实际上在日本侵略中国之前,中国已经被英法俄等国侵略了,日本如果不侵略中国,将得不到在中国的权益,一旦英法俄等国在中国坐大,下一步很可能还要侵略日本,日本没有办法只能到中国去,与列强为伍求得生存。
日本历史教科书上是怎么描绘侵华战争的?一、极力回避对华战争的性质和责任(一)关于“侵略”的用语虽然承认九一八事变是“十五年战争”的开端,但是不使用“侵略”这一用语;称七七事变以后的对华战争为“日中战争”;教育出版本还使用“进出大陆”的字样,都采用了含糊、暧昧的表述手法。
(二)关于七七事变七种教科书尽管都指出其背景是日本企图分离和侵入华北,寻求新的资源和市场,但都将事件本身作为偶发事件,从而明显含有推卸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责任之意。
日本教科书里的几张侵华的图片日本军人在“悉心照看”中国小孩(三)关于对中国的军事占领和殖民统治“满洲事变后,把从中国农民那里得到的土地交给集团移民的日本开拓团。
”(四)关于日本战败无条件投降“日本的投降”,“日本的战败”,“接受波茨坦宣言”,“战争的终结”。
日本教科书里的几张侵华的图片日本教科书里的几张侵华的图片,看了你就会理解为啥日本国民对侵略战争认识的肤浅,甚至一而再的修改历史表述,粉饰它强加给中国人民的巨大灾难。
(五)关于对日本战争罪的国际审判与制裁七种教科书都极力淡化中国和国际社会对日本战争罪行的审判和制裁,至于中国对日本战犯的军事审判,各本都只字未提。
(六)关于战争赔偿对于被日军征用的朝鲜和台湾人的补偿,对日本强掳和奴役的朝鲜、中国人的死亡赔偿和未付工薪的追索,日军在亚洲各地发行的军票的补偿等诉讼,到接近战后60年的今天,还在不断提出。
”日本书籍本和教育出版本也有类似的记述,其他各本都没有提及这一问题。
发生在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不是孤立的、不是偶然的。
日本侵略中国的图谋由来已久,16世纪的丰臣秀吉、18世纪前后的佐藤信渊、19世纪前后的山县有朋等人逐步细化对华侵略扩张的战略构想。
从1874年进犯台湾开始,日本每隔几年就要发动一次对外侵略战争,其中大多是侵华战争。
近代历史上的日本,主要是靠侵略中国发战争横财致富的。
完全可以说,近代日本是一个战争暴发户。
"九一八"事变是日本侵略者蓄谋已久、精心策划的,由此使中国人民蒙受了一场巨大灾难和空前浩劫。
日本侵华有其深厚的历史渊源。
从明治维新后不久的1874年发动侵略中国台湾岛的战争开始,每隔几年就要发动一次对外侵略战争,特别是侵华战争。
在近代史上,日本是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次数最多,屠杀中国人民最多的国家。
可以说,日本是世界近代最富于侵略性的国家之一,近代日本史完全是一部地地道道的对外侵略、主要是对华侵略史。
一、日本军国主义的历史传统与"大陆政策"的形成1192年,日本建立了第一个武士政权---镰仓幕府,从此开始了长达近700年的武士统治时代,从而逐渐形成了专事征战杀伐的武士阶级。
日本的武士阶级崇尚"武家习气"与"弓矢之道",这也就是"武士道",它罩着儒雅而彬彬有礼的外衣,内心则凶残而杀人不眨眼。
在武士统治的数百年间,"武士道"精神一直被日本统治阶级作为社会伦理的主要内容加以宣扬,并受到广泛的崇拜。
1868年开始的明治维新,由于不彻底性,最后导致具有浓厚封建色彩的天皇制政体和武士道精神相结合的明治政权的产生,这为日本后来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埋下了祸根。
明治政府成立后,实行"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三大政策,进行资本主义改革,掀起学习西方的运动。
在政治思想领域,竭力推崇弱肉强食的"社会达尔文主义"。
百年来日本中学历史教科书对侵略动机的书写张煜内容摘要不同时期日本中学历史教科书的战争叙事,分别基于某种解释而选择了不同的叙事内容,进而赋予意义加以书写和叙述。
“教科书文本”只不过是对已发生之事的种种“解释”,而不是客观的“知识”,其中既有揭示,也有掩盖。
百年来,以1945年日本投降后盟军占领日本时期为分界,在不同的权力制约下,日本中学历史教科书对战争叙事尤其是侵略动机进行了重新书写,其叙事内涵与逻辑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延续或终结%日本战前及战时的历史教科书更多是作为官方知识的载体,对统治者的合法性进行“自圆其说”。
而盟军占领日本后,在美军的深度控制下,日本历史教育发生了几近颠覆性的转变,这一转变决定了战后日本中学历史教科书叙事的主要特征。
关键词日本中学历史教科书侵略动机日本侵华战争历史教育一切文本都具有特定的文化性和社会性,每个时代的历史教科书都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人们对历史的理解和认知。
历史教科书反映的是“当代”历史观,中日两国历史认识的差异,在历史教科书中也得到了反映。
从中日甲午战争(日方称“日清战争”)、日俄战争(日方称“日露战争”)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从九一八事变(日方称“满洲事变”)到全面侵华战争,再到太平洋战争,近代日本几乎每十年发动一次对外战争,形成了日本历史上持续近半个世纪对外扩张的“战争时代”。
二次大战结束后,日本学界如何定义这段“战争时代”?战败后的制度崩溃对日本社会产生了巨大冲击,日本知识界率先思考和反省近代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出现了一批致力于反思战争、反省战争责任的研究成果%井上清书写了甲午战争、日俄战争的侵略历史图景;①中塚明指出了天皇制绝对主义下领土侵略的本质特性;②江口圭一、臼井胜美等学者都对日本侵略战争的实质进行了分析。
③同时,以家永三郎为代表,有关战争责任问题的研究也不断涌现,在山中恒、铃木裕子、吉见义明等学者的研究中还论及了日本天皇或民众的战争责任。
④近几年,有关殖民地的研究⑤也不断受到关注%在学界研究的同时,同样是书写历史的日本中学历史教科书又如何记述这一“战争时代”?本"本,为2020年教育部人,社科项目"侵华战争时期J军JK的搜集、整理与研究"(20YJC770044)的阶段性成果;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J本高中历史教科书对华战争叙事研究(1895—2015)”(2018SJA120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①井上清『日本CO軍国主義I』、東京大学出版会、1996年;井上清『日本帝国主義①形成』、岩波書店、1968年$②中塚明『歴史@偽造总_'>』、高文研、1997年$③臼井勝美『日中戦争平和力、戦線拡大力、』、中央公論新社、2000年:江口圭一『十五年戦争小史』、青木書店、1986年$④山中恒太平洋戦争』、岩波書店、1986年:鈴木裕子『I工gAhiO戦争婦人運動家@戦争協力』、j CRk社、1997年:吉見義明『草@根日本民衆@戦争体験』、東京大学出版会、1987年$⑤大江志乃夫『三谷太一郎等編•近代日本O植民地(全八巻)』、岩波書店.19921993年。
47日本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侵华战争记述评析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 吴广义内容提要:尽管日本中学历史教科书尚有相当一部分内容能够比较客观地记述日本侵华战争历史,但在指导思想和基本史实方面却存在严重问题,主要表现为:极力回避对华战争的性质和责任,蓄意淡化和掩盖侵华日军的战争暴行,刻意强调日本受害和日本民众全力支持战争,根本无视中国军民的抗战力量。
这样的历史教育导致许多日本学生和民众不了解乃至不承认对华战争的基本史实和侵略性质,拒绝反省侵华战争历史并承担战争责任。
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国民意识的日趋保守化和新民族主义的滋生,为这种历史教育提供了思想和舆论基础。
关键词:历史教科书 侵华战争 战争责任 中日关系近年,中、韩等国学者和日本左翼进步学者着重对日本右翼保守势力编写的歪曲历史、美化侵略的扶桑社版中学历史教科书做了较多分析和批判,对日本其他历史教科书却几乎未予涉及。
而在日本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扶桑社版中学历史教科书的市场占有率不到1%,而且遭到日本左翼进步力量的坚决抵制;其他历史教科书的市场占有率超过99%,得到日本社会的广泛认同。
日本中学现在使用的历史教科书共八种,除前述扶桑社版外,还有:东京书籍版《新社会———历史》(以下简称东京书籍48日本学刊 2003年第3期本)、大阪书籍版《中学社会———历史的领域》(大阪书籍本)、日本文教出版版《中学生的社会科———历史》(日本文教本)、日本书籍版《我们的中学社会———历史的领域》(日本书籍本)、清水书院版《新中学校———历史》(清水书院本)、教育出版版《中学社会———历史》(教育出版本)、帝国书院版《社会科———中学生的历史》(帝国书院本)。
这些历史教科书(以下简称“七种教科书”)是经日本文部科学省2001年审定合格,于2002年1、2月出版发行的。
七种教科书对日本侵华战争都没有设置专门的单元,只是在“世界恐慌和对中国的全面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日本”、“日本在亚洲进行的战争”、“现代的世界和日本”、“日中全面战争”等章节中,设置了“满洲事变”、“日中战争的爆发”、“同中国的全面战争长期化”、“猛烈的本土空袭”、“广岛和长崎”、“战争的终结”、“调查现存的战争伤痕”等专题中,对日本侵华战争历史加以记述。
日本的侵略与太平洋战争太平洋战争是二战中最重要的一场战争之一,它爆发于1941年,至1945年结束,涉及到包括日本、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多个国家和地区。
本文将探讨日本的侵略行为以及其在太平洋战争中的角色。
一、日本的侵略行为日本的侵略行为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初。
1929年的经济危机使日本深陷困境,资源和市场的需求不断增长,这促使日本开始寻求扩张。
1931年,日本发动了侵略中国东北的“九一八事变”,并在随后的几年内不断扩大其势力范围。
1937年,日本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这使得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成为必然。
在太平洋战争前夕,日本除了侵略中国,还侵略了东南亚国家,如菲律宾、马来亚和荷属东印度等。
这些侵略行为严重违反了国际法和国际秩序,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强烈不满和抗议。
二、日本在太平洋战争中的角色太平洋战争是由日本突袭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事件引发的。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了位于夏威夷的珍珠港,摧毁了美国的舰队和战斗机,导致了美国的参战。
随后,日本对太平洋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进攻。
战争爆发后,日本迅速占领了东南亚大部分地区,包括菲律宾、马来亚、新加坡和荷属东印度等。
日本建立了庞大的殖民地帝国,并对被占领地区实施残酷的统治和剥削,引发了当地人民的抵抗。
然而,随着战争的进行,日本在军事、资源和人力等方面逐渐落后,与美国、英国等盟国的抗衡越来越困难。
1942年,太平洋战争进入了一个转折点,盟军开始反攻。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美国和其盟友通过一系列的战役,如中途岛海战和瓜岛海战,逐渐将日本军队赶出太平洋地区。
1945年,日本在经历了长时间的战争消耗和核威胁之后,最终宣布无条件投降,太平洋战争正式结束。
三、太平洋战争的影响太平洋战争给亚太地区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人员伤亡,特别是在日本本土。
战争不仅导致了大规模的战争损失,还给日本社会带来了深重的伤痛和思考。
太平洋战争结束后,日本作为侵略国接受了盟军的审判和处罚。
战后,日本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改革,努力实现和平、稳定和繁荣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