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胸膜间皮瘤的诊治进展
- 格式:docx
- 大小:21.97 KB
- 文档页数:9
2022恶性胸膜间皮瘤内科治疗进展(全文)摘要恶性胸膜间皮瘤(MPM)是起源于胸膜组织的一类侵袭性恶性肿瘤,在人群中发生率不高,但预后极差,中位生存期仅12个月左右。
培美曲塞联合铂类化疗是目前指南共同推荐的一线方案,增加贝伐珠单抗的使用将进一步延长生存时间;但发生耐药后,尚没有能够带来明确生存获益的抗肿瘤治疗方案。
目前包括NCCN指南在内的国际国内指南目前无推荐的标准的MPM二线方案,临床上常应用的方案为长春瑞滨、吉西他滨等单药化疗,但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又3个月左右。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已被证实在多种恶性肿瘤中具有显著的肿瘤生长抑制作用,其疗效与PD-L1表达具有一定相关性。
在不可切除的MPM中,PD-1/PD-L1抑制剂治疗在一线和二线及以上治疗中均开展了一系列临床研究,部分结果也获得了国际指南的弓I用和推荐/但总体疗效改善有限。
本文对国内外MPM治疗领域的最新临床研究现状进行总结,尝试寻找未来改善治疗疗效的方向和前景。
恶性胸膜间皮瘤(malignantpleuralmesothelioma,MPM)是起源于胸膜组织的一类侵袭性恶性肿瘤,病因可能与石棉接触相关,是机体通过多种信号通路对石棉纤维等产生的慢性炎症反应及局部免疫抑制所导致的恶性病变[1,21MPM 的病理类型包括上皮样(约占60%)和非上皮样(约占40%),非上皮样又包括梭形细胞样、肉瘤样、多形性、纤维样、双向型和其他非特异性[3]。
MPM发生率不高,但预后极差,中位生存期仅12个月左右[4,5。
针对不可切除的MPM,抗叶酸药物(雷替曲塞、培美曲塞)联合铂类最早被证实可改善患者的生存,培美曲塞联合铂类化疗也是目前指南共同推荐的一线方案[6,7,8,9。
,增加贝伐珠单抗的使用将进一步延长生存[10。
一旦耐药,尚无抗肿瘤治疗被证实能够带来明确的生存获益,因此目前包括NCCN指南在内的国际国内指南目前无推荐的标准的MPM二线方案,临床上常应用的方案为长春瑞滨、吉西他滨等单药化疗/旦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survival,PFS)仅为3个月左右[9。
关于恶性胸膜间皮瘤的病因和内科治疗的简述恶性胸膜间皮瘤是一种罕见但极具侵袭性的恶性肿瘤,一般发生在胸膜上,与石棉暴露有关,由于其隐匿性和发展速度快,使得治疗相当困难。
病因可以追溯到石棉对人体的影响,长期的石棉暴露会导致胸膜间皮细胞的变异和增生,从而形成间皮瘤。
还有一些遗传因素可能会导致恶性胸膜间皮瘤的发生。
目前,对于恶性胸膜间皮瘤的治疗仍然存在很大的挑战,因为一旦发现的时候通常已经进展到晚期,且手术治疗的难度较大。
内科治疗成为了治疗的主要方案之一。
内科治疗主要包括化疗、放疗和靶向治疗。
化疗是目前恶性胸膜间皮瘤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主要使用顺铂、培美曲塞和卡培他滨等药物进行治疗。
化疗的主要原理是通过药物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从而达到减少肿瘤负荷和延长生存期的效果。
恶性胸膜间皮瘤对化疗的耐药性较强,因此需要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放疗是另一种内科治疗恶性胸膜间皮瘤的方式,主要通过高能射线照射肿瘤组织,使肿瘤细胞受损或死亡,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放疗通常在手术后用于预防复发或控制局部病变。
由于恶性胸膜间皮瘤常常发生在胸膜上,而且周围器官和组织的密集性较高,这就限制了放疗的应用范围。
靶向治疗则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型治疗手段,通过靶向作用于肿瘤细胞的特定靶标,来抑制肿瘤的生长和发展。
而且,靶向治疗通常不会对正常细胞产生较大的毒副作用,因此备受关注。
目前,针对恶性胸膜间皮瘤的靶向治疗仍处于研究阶段,需要更多的临床实验数据来验证其疗效和安全性。
针对恶性胸膜间皮瘤的内科治疗还包括对症支持治疗和综合治疗。
对症支持治疗主要是针对患者的症状和并发症进行治疗,包括疼痛管理、营养支持和心理护理等。
综合治疗是将各种治疗手段结合起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以提高治疗的效果。
内科治疗是目前恶性胸膜间皮瘤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化疗、放疗和靶向治疗是内科治疗的主要方式,而对症支持治疗和综合治疗也是非常重要的。
恶性间皮瘤病理报告1. 引言恶性间皮瘤(Malignant Mesothelioma)是一种罕见但具有严重威胁性的恶性肿瘤。
该疾病主要发生在胸膜、腹膜和心包等间皮组织中,通常与长期暴露于石棉等有害物质有关。
本文将对恶性间皮瘤的病理特征及其诊断方法进行详细描述。
2. 方法本次病理报告的分析基于对患者组织标本的病理学检查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标本经过固定、包埋和切片后,使用不同的染色方法进行细胞和组织的观察,并进行特定标记染色以确定肿瘤类型。
3. 病理特征恶性间皮瘤的病理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1 组织形态学恶性间皮瘤组织呈现出不规则的腺样结构和团块状生长。
肿瘤细胞排列紧密,核分裂活跃,细胞核多呈椭圆形或长圆形,染色质深染。
肿瘤细胞胞质丰富,呈淡苍白色或淡红色。
3.2 核形态学恶性间皮瘤的肿瘤细胞核常呈现出多形性和多核性。
核染色质深染,核仁明显,大小不一。
有些肿瘤细胞核分裂异常活跃。
3.3 免疫组织化学恶性间皮瘤的诊断常依赖于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常用标记物包括CK5/6、Calretinin、WT1和D2-40等。
阳性结果表明肿瘤为间皮瘤,而阴性结果则需要排除其他类型的肿瘤。
4. 诊断恶性间皮瘤的诊断需要综合病理学检查结果和临床表现。
根据患者的临床病史、体征和影像学检查等信息,结合病理学特征进行综合分析,最终确定诊断。
5. 鉴别诊断恶性间皮瘤的鉴别诊断主要是排除其他类型的肿瘤,如肺癌、转移性腺癌等。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是鉴别诊断的重要方法,根据标记物的表达情况可以区分不同类型的肿瘤。
6. 预后及治疗恶性间皮瘤的预后通常不良,主要因为其难以早期诊断和手术治疗局限性。
综合治疗包括手术切除、放疗、化疗和免疫治疗等,但很少能达到完全治愈的效果。
早期发现和诊断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7. 结论恶性间皮瘤是一种恶性肿瘤,具有明显的病理特征和临床表现。
病理学检查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是诊断该疾病的主要手段。
早期诊断和综合治疗对改善患者预后至关重要。
恶性胸膜间皮瘤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傅芬;张扬;沈红【期刊名称】《中国肺癌杂志》【年(卷),期】2024(27)5【摘要】恶性胸膜间皮瘤(malignant pleural mesothelioma, MPM)是侵袭性极强的罕见胸膜表面恶性肿瘤,危险因素包括吸入石棉、遗传因素、基因突变等。
现有的化疗、抗血管生成治疗、免疫治疗的效果均不佳,患者的生存期极短。
亟需寻找治疗MPM的潜在靶点,目前发现有基因突变靶点如BRCA1相关蛋白1(BRCA associated protein1, BAP1)和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抑制剂2A(cyclin-dependent kinase 2A, CDKN2A)等;表观遗传靶点如组蛋白赖氨酸去甲基酶4A[lysine (K)-specific demethylase 4A, KDM4A]和赖氨酸特异性去甲基酶1(lysine-specific demethylase1, LSD1)等;信号蛋白靶点如葡萄糖调节蛋白78(glucose-regulated protein 78, GRP78)及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3, STAT3)等。
迄今为止,可查询的临床试验有组蛋白甲基转移酶抑制剂Tazemetostat、多聚ADP-核糖聚合酶[poly (ADP-ribose) polymerase, PARP]抑制剂Rucaparib和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4/6(cyclin-dependent kinases 4 and 6, CDK4/6)抑制剂Abemaciclib的II期临床试验,以及靶向间皮素的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cell immunotherapy, CAR-T)细胞胸腔注射、TEA结构域家族成员(TEA domain family member, TEAD)抑制剂VT3989和IK-930的I期临床试验,显示出一定的临床疗效。
胸膜间皮瘤最新治疗方案第1篇胸膜间皮瘤最新治疗方案一、背景概述胸膜间皮瘤(Pleural Mesothelioma)是一种源于胸膜间皮的恶性肿瘤,其发病与长期接触石棉等有害物质密切相关。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胸膜间皮瘤的治疗手段日益丰富。
本方案旨在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制定一套合法合规、人性化的胸膜间皮瘤治疗方案。
二、治疗方案1. 诊断与分期(1)详细询问病史,了解患者职业史、生活环境及家族肿瘤史。
(2)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包括胸部CT、MRI等。
(3)疑似病例需行胸腔镜或开胸手术活检,以明确病理诊断。
(4)根据病理类型、肿瘤分期、患者全身状况等因素,对患者进行分期。
2. 非手术治疗(1)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病情和分期,选择合适的化疗药物,进行全身或局部化疗。
(2)免疫治疗:利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等药物,提高患者自身免疫力,抑制肿瘤生长。
(3)靶向治疗:针对肿瘤细胞特异性分子靶点,使用靶向药物进行治疗。
(4)放疗:对于局部晚期或术后残留病灶,可采用放疗进行局部控制。
3. 手术治疗(1)对于早期局限性胸膜间皮瘤,可行根治性手术切除。
(2)对于晚期或广泛转移的患者,可考虑姑息性手术,如胸膜剥脱术、胸膜固定术等。
(3)术后辅助治疗:根据患者病情和手术切除范围,给予化疗、放疗等辅助治疗。
4. 综合治疗(1)多学科协作:组建包括肿瘤科、胸外科、病理科、影像科等多学科团队,共同为患者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2)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病情、分期、全身状况等因素,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3)动态监测:治疗过程中,定期评估疗效,根据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三、注意事项1. 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处理并发症。
2. 遵循医嘱,按时按量服药,确保治疗效果。
3. 加强患者心理护理,提高患者治疗信心。
4. 定期随访,评估病情,及时发现并处理复发或转移病灶。
四、总结本方案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针对胸膜间皮瘤的病理特点,制定了包括诊断、治疗、综合护理等多方面的合法合规、人性化的治疗方案。
胸膜间皮瘤的病理表现及其预后评估1. 胸膜间皮瘤的定义胸膜间皮瘤是一种罕见但致命的肿瘤,它起源于胸膜间皮细胞,可发生在胸膜的任何部位,如胸膜腔、胸膜表面和胸膜脏层等。
胸膜间皮瘤可分为恶性和良性两种类型,其中恶性胸膜间皮瘤也被称为间皮瘤状间皮肉瘤。
2. 胸膜间皮瘤的病理表现2.1 恶性胸膜间皮瘤恶性胸膜间皮瘤通常呈现以下病理特征:•间皮增生及浸润:肿瘤细胞以间皮细胞为起源,可形成不规则的团块,浸润并破坏正常胸膜组织。
•细胞形态多样性:肿瘤细胞可呈现上皮样细胞、纤维样细胞等不同形态,核分裂活跃。
•纤维素和胶原沉积:胸膜间皮瘤常伴有大量的纤维素和胶原沉积,形成纤维包膜和纤维结节。
•弥漫性生长:恶性胸膜间皮瘤常呈弥漫性生长模式,累及胸膜表面、腔内和脏层。
2.2 良性胸膜间皮瘤良性胸膜间皮瘤较为罕见,其病理表现与恶性胸膜间皮瘤相比差异明显,主要特征包括:•良性细胞形态:良性胸膜间皮瘤的细胞形态相对规则,细胞排列紧密。
•边界清晰:良性胸膜间皮瘤通常有较为明确的边界,未浸润正常胸膜组织。
•核分裂活动少:良性胸膜间皮瘤的核分裂活动较恶性病变明显减少。
3. 胸膜间皮瘤的预后评估恶性胸膜间皮瘤往往具有较差的预后,患者的生存期通常较短。
预后评估的主要指标包括肿瘤的分期和分级。
3.1 分期胸膜间皮瘤的分期通常采用国际统一的TNM分期系统。
TNM分期主要依据以下指标进行评估:•T(原发肿瘤):评估肿瘤的大小及侵犯范围。
•N(淋巴结转移):评估淋巴结是否受累。
•M(远处转移):评估其他部位是否存在转移灶。
根据T、N和M的不同组合,可将胸膜间皮瘤分为不同的分期,例如:•I期:原发肿瘤局限于胸膜腔的一侧,未侵犯淋巴结和远处器官。
•II期:原发肿瘤侵犯对侧胸膜、淋巴结或远处器官。
•III期:原发肿瘤侵犯对侧胸膜和(或)淋巴结,但未远处转移。
•IV期:原发肿瘤远处转移至其他器官,如肺、肝等。
3.2 分级恶性胸膜间皮瘤的分级常采用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提出的分级系统。
CSCO 2020恶性胸膜间皮瘤及胸腺瘤/癌的免疫治疗的现状和走向在2020年9月19日上午举行的2020 CSCO年会肺癌专场,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王志杰教授作报告《胸腺及胸膜间皮瘤免疫治疗》,以下为这项报告的主要内容。
一、恶性胸膜间皮瘤免疫相关治疗探索及疗效biomarker探索1. 恶性胸膜间皮瘤诊疗现状恶性胸膜间皮瘤(Malignant pleural mesothelioma,MPM),来源于胸膜间皮细胞,占胸膜肿瘤的5%,其发病与石棉暴露密切相关,BAP-1(BRCA1相关蛋白1)基因表达缺失具有潜在的遗传易感性。
MPM早期诊断比较困难,确诊时往往都是晚期,基于各大指南共识,培美曲塞联合顺铂(+/-贝伐珠单抗)仍然是晚期MPM患者一线标准治疗,只有很少数MPM患者适合根治性切除手术,放疗应用也非常有限。
既往研究显示,MPM患者一线化疗后二线及后线仍然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案,疾病控制率不足30%。
随着对胸膜间皮瘤免疫微环境的深入探索,研究人员发现免疫治疗可能为胸膜间皮瘤带来更多突破!2. 胸膜间皮瘤免疫相关治疗探索——单药免疫治疗大型II期随机试验Determine研究显示:在1-2线治疗后进展的不可切除胸膜/腹膜间皮瘤中,CTLA-4抑制剂Tremelimumab单药相对于空白对照组并不能改善复发MPM患者的中位OS。
大量I/II期临床研究数据提示PD-1/PD-L1抑制剂可能改变胸膜间皮瘤的预后,但PD-1/PD-L1抑制剂单药治疗有效率有限,需行进一步探索。
3. 胸膜间皮瘤免疫相关治疗探索——双免疫联合治疗2020年WCLC上发布的CheckMate-743是一项开放标签、多中心的随机III期试验,旨在评估纳武利尤单抗联合伊匹木单抗对比标准化疗(培美曲塞联合顺铂或卡铂)用于一线治疗恶性胸膜间皮瘤(MPM)患者的治疗效果,试验的主要研究终点为OS。
该研究结果显示:在最短随访22个月时,Nivo+Ipi较标准化疗可显著降低胸膜间皮瘤患者死亡风险,患者的中位OS为18.1个月,而化疗组为14.1个月(HR=0.74;96.6% CI: 0.60~0.91;p=0.002)。
恶性胸膜间皮瘤的诊治进展*导读:恶性胸膜间皮瘤(malignantpleuralmesothelioma,MPM)是原发于胸膜间皮组织的一种少见的胸膜肿瘤,其恶性程度高,缺乏有效的治疗,预后差。
……恶性胸膜间皮瘤(malignant pleuralmesothelioma,MPM)是原发于胸膜间皮组织的一种少见的胸膜肿瘤,其恶性程度高,缺乏有效的治疗,预后差。
近年来许多国家,尤其是西方工业国家发病呈明显增加趋势,对健康造成很大的威胁,需引起我们的重视,现对MPM 的临床诊治进展综述如下。
1 发病情况在2O世纪早期首例MPM 被报告,6O年代随着石棉接触和MPM 的关系被证实,其发病的报告率逐渐增加,由于MPM发病的潜伏期可以达到数十年,所以严格限制石棉的应用后30~4O年的时间内,其发病率还将持续增加。
在英国,预计在2010年和2020年之间将达到发病高峰,每年因MPM 导致的死亡人数最高能达到约2700人。
现在美国每年约有3000名患者被确诊为MPM E 。
张建国等对国内1980~ 1999年有报道的1 382例MPM 进行统计分析:男性908例,女性474例,男女比为1.92:1,年龄在15~83岁,其中45~6O岁占61.2 ,平均47岁。
2 病因2.1 石棉接触与MPM 的关系大约8O 的MPM 病例被认为与职业环境中接触各种石棉纤维有关,其中青石棉:棕石棉:温石棉比例为500:100:1 E 。
目前关于石棉导致MPM 的机制虽然有物理刺激学说、溶解学说以及细胞分子机制等,但确切的机制还不清楚,另外2O 的病例无明确的职业原因,被认为和病原学因素有关:包括接触非工业纤维如毛沸石和接触猿猴病毒40(SV40)等。
2.2 SV40和MPM 的关系 SV4O是一种恒河猴内源性的DNA 肿瘤病毒,被认为通过感染脊髓灰质炎疫苗而传播给人类,近年来,在人类MPM标本中发现了SV40的同源基因序列,而且实验动物皮下注射SV40的确可以诱发出MPM ],还有研究认为SV4O 和石棉在使人的间皮细胞恶性转化时可能有协同作用。
现在SV4O 在MPM 的病原学上受到很大关注并认为有可能据此研究出新的治疗方法。
但是近期也有许多结果表明被SV40感染的脊髓灰质炎疫苗和MpM 之间无相关关系。
2.3 其它因素其它导致MPM 的可能因素有结核性胸膜疤痕、慢性炎症、病毒感染、放射线、非特异性工业化合物接触史及遗传因素等。
有关吸烟和MPM 的关系,一般认为吸烟不会使MPM 发病率增加,但会使之恶化。
3 病理分型由于间皮组织形态学上具有双向分化的特点,所以间皮瘤可以分化为上皮细胞形态,也可分化为成纤维细胞形态通常根据肿瘤生长方式和大体形态将胸膜间皮瘤分为局限型和弥漫型,根据细胞学形态及生物学行为分为良性和恶性。
一般认为局限型来源于胸膜下组织,多为良性,少数为低度恶性,恶性比例报道不一,弥漫型来源于胸膜本身,几乎均为高度恶性。
局限型良性胸膜间皮瘤常分为纤维型、上皮型和混合型,弥漫型MPM 分为肉瘤型(12.1 )、上皮型(60.6 )和混合型。
4 诊断4.1 临床诊断 MPM 临床表现多样,可有咳嗽、憋气、胸痛等症状,影像学检查可见胸腔积液、胸膜增厚或胸膜结节等,但特异性较差,诊断时需综合考虑,确诊需要依靠组织学检查。
经皮胸膜活检和胸腔积液细胞学检查简便易行,但确诊率不高,文献报道分别为6 ~38 _8 和0~22 _9],在CT或B超引导下进行胸膜多点穿刺,可提高诊断的阳性率,但结果仍不令人满意。
胸腔镜检查能窥视整个胸腔,直接观察病变的大小、分布以及临近脏器的侵犯情况,并在直视下采取到足够的活检标本,文献报告阳性率可达91 ~100 Do3,是目前诊断MPM 的最佳手段4.2 早期诊断由于MPM 恶性程度极高,很多患者就诊时已经处于晚期,近年在MPM 的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上也进行了很多探索。
Robinson等_I 检测44例MPM 患者血中可溶性间皮相关蛋白(sol—uble mesothelin—related proteins,SMR)后发现,37例(84 )患者SMR浓度升高,而在16O例其它肿瘤或胸膜疾病患者中,仅有3例(2 )升高,作者认为SMR浓度和肿瘤的大小以及进展有关,可以用来监测肿瘤的生长,进一步研究表明SMR还可用来推断MPM的发病人群。
目前虽然组织化学得到了广泛应用,但仍有1O ~15 的MPM病例在病理诊断上和腺癌不易区分_I2]。
Malle等”发现在MPM 的渗出液中,N钙粘蛋白明显升高,但腺癌的渗出液中没有此表达,而且约9o 的腺癌病例表达E钙粘蛋白,作者还发现良性渗出中CD44(粘附分子之一)的表达明显比恶性渗出升高,这些发现为MPM、腺癌和良性渗出的鉴别提供了新的方法。
5 治疗5.1 手术和放射治疗手术治疗是MPM 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胸膜外全肺切除术和胸膜切除(剥脱)术是目前最常用的手术方法胸膜外肺切除术主要是指切除同侧部分胸膜以及肺、心包转移的一种手术方式.要求尽可能切除纵隔至脏层胸膜的所有肿块,包括部分心包。
部分胸膜切除术的范围包括从后外侧的胸廓切开,剥离肺尖到膈的大部分胸膜和心包。
目前多认为局限型的胸膜间皮瘤(良性或恶性)适于手术治疗,弥漫型则因病变广泛且经常出现恶性胸腔积液,一般不适于手术治疗,但手术治疗可以明显缓解症状。
AisnerE1 4]报道胸膜外全肺切除术和胸膜切除术后的两年生存率为10% ~37 和11 ~ 35 。
放射治疗一般用于术后或不能手术者的辅助治疗,对减轻症状,尤其是缓解疼痛有效,但其应用受到肿瘤的体积大小和对正常组织细胞的毒性作用的限制。
5.2 单药化疗传统的单药化疗对MPM 的有效率较低,如阿霉素治疗有效率约15 l1 ,其它如卡铂、环磷酰胺、异环磷酰胺、紫杉醇等单药化疗平均治疗有效率不超过1O ~2O 。
近年来出现的新化疗药物如脂质体蒽环霉素、吉西他滨和培美曲塞二钠(Pemetrexed disodium,商品名:Alimta)单药疗效也不令人满意。
Pemetrexed是一种多靶向叶酸抑制剂,它通过抑制多种叶酸依赖的酶起作用,首要的作用机理是抑制嘌呤和嘧啶合成过程中的三种酶:胸腺嘧啶核苷酸合酶、二氢叶酸还原酶和甘氨酰胺核糖核苷酸甲酰基转移酶,目前还没有其它药物能够同时抑制上述三种酶,但单独应用Pem—etrexed化疗的总有效率也仅为14 左右,中位生存期约为1O.7个月,加用叶酸和维生素B. 后可增加5个月 ]。
总之,目前应用单一的药物化疗,不论是有效率还是中位生存期都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
5.3 联合化疗长久以来,联合化疗的治疗反应率在本质上并没有超过单药化疗,近年来随着新的化疗药物的研制开发以及对不同药物联合的探索,联合化疗出现了令人鼓舞的结果,为MPM 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在2002年的美国临床肿瘤协会(A —merican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AS—CO)年会上.Vogelzang 等报告并于2003年正式发表的一项目前最大的针对MPM 的随机单盲Ⅲ期l临床实验结果引起了强烈关注。
在456例不宜手术的MPM患者中,226例用Pemetrexed+顺铂(PC方案,Pemetrexed 500 mg/m ,顺铂75 mgm ,均为每21天1次).222例单独应用顺铂(75 mg/m ,每21天1次),8例不用任何药物,前两组都是静脉给药结果,结果表明联合组与单药相比可以明显提高MPM 治疗的有效率(41.3 比16.7 )、中位生存期(12.1个月比9.3个月)、肿瘤进展时间(5.7个月比3.9个月)、生活质量和肺功能,统计学差异显著。
在实验开始后,25 的病例出现严重的副反应而加用叶酸口服和维生素B. 注射,结果表明,在两个实验组中应用叶酸和维生素Bt z都可以明显减少化疗副反应,而且对生存时间没有不利影响。
2004年2月5日,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批准Pemetrexed与顺铂联合化疗作为不能手术的MPM 的标准治疗。
Pemetrexed是得到FDA批准的第一种治疗MPM 的药物,而且必须与叶酸和维生素B 同时应用以减少不良反应。
Byrne等一:对21例患者进行了吉西他滨与顺铂联用的观察,其治疗有效率达到47.6 ,但中位生存期仅有9.4个月。
Favaretto等”应用吉西他滨与卡铂联合对5O例患者进行研究,总有效率为26 ,中位生存时间为1 6.5个月,46 患者呼吸困难改善,4O 体重增加,26 疼痛减轻。
在对7O例患者进行的雷替曲塞(raltitrexed)和奥沙利铂联用的实验中,平均有效率为2o ,肿瘤进展时间为18周,但是中位生存期大约12个月 ]。
目前,一项对240例患者进行的顺铂+ raltitrexed联合化疗与单用顺铂的Ⅲ期随机对照实验正在进行中。
5.4 新辅助化疗许多研究者认为虽然手术对MPM 的治愈率很低,但对于I和Ⅱ期的患者还是应该考虑。
Kestenholz等0 对16例患者进行了新辅助化疗的实验,先用顺铂和吉西他滨联用化疗后再进行胸膜外全肺切除术,总的中位生存期为1 9.4个月,1年总生存率为72 ,此结果提示先进行使瘤细胞减少的辅助化疗再手术有可能是一种有希望的手术治疗方法。
5.5 分子靶向治疗虽然目前对MPM的生物学特点了解相对较少,但很多研究对包括血管生成、信号转导以及细胞受体等在内的许多因素进行了探索,以求找到MPM 治疗的新靶点,其中研究较多的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growth factor,VEGF)信号传导途径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receptor,EGFR)。
VEGF是一种自分泌生长因子,为最具特征的促血管生成因子,能与内皮细胞上的受体结合,产生级联放大信号从而刺激血管的生成,在MPM 的侵袭性生长和转移中起重要的作用,所以可以考虑通过抑制VEGF活性来治疗MPM。
另外一种有可能的治疗方法是把VEGF的抑制剂和现在的细胞毒药物联用,目前在研究的抗VEGF活性的药物主要有SU5416、tha —lidomide、PTK787/ZK222584、Bevacizumab等。
EGFR是另外一个引起关注的与血管生成有关的目标,MPM 经常过度表达EGFR,有68 的MPM 石蜡包埋切片报告发现其表达。
Gefitinib是EGFR 酪氨酸激酶的抑制剂,它抑制细胞增殖和MPM 中EGFR的磷酸化,但是Govindan等¨2 对43例进展期患者的研究表明,虽然97 的患者EGFR表现为强阳性,但Gefitinib的治疗效果并不理想,仅有1例患者取得完全缓解,1例(2 )患者部分缓解,21例(49 )无变化,15例(35 )进展,5例(12 )早期死亡,结果表明MPM EG—FR的表达和无复发生存期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