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心理学《第五章 价值观与态度》
- 格式:ppt
- 大小:370.00 KB
- 文档页数:16
第五章价值观与态度 第⼀节价值观及其作⽤ ⼀、价值观的概念与形成 1、价值观:是个⼈事物、⾏为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
含义:(1)价值观决定了事物或⾏为对于个⼈是否有意义及重要程度如何。
(2)价值观具有个体性,每个⼈都有⾃⼰的价值观,每个⼈的价值观都会有所不同。
2、价值观体系:每个⼈对各种事物的⾏为的意义及重要程度都会有所评价和判断,所有这些判断和评价的主次、轻重和排列次序,就构成了个⼈的价值观体系。
3、价值观的形成 ⼀个⼈以出⽣开始,就⽣活在现实社会之中,以⼀定的社会⽂化为背景,在各种社会规范的作⽤、塑造下建构⾃⼰的价值观,进⽽形成个个的价值观体系。
⼆、价值观的分类及其特点 1、阿尔波特及其同事尝试将价值观分为六种:①理论的;②经济的;③惟美的;④社会的;⑤政治的;⑥宗教的。
2、格雷夫斯按照⽣活形态,把价值观归纳为七个层次: ①反应型;②宗法型;③⾃我中⼼型;④坚持已见型;⑤玩弄权术型;⑥社交中⼼型;⑦存在主义型。
三、价值观的作⽤与应⽤ 1、价值观的作⽤:①动⼒作⽤②标准作⽤(是价值观全部作⽤的实质和核⼼)③调节作⽤④定向作⽤ 2、价值观在管理中的应⽤,包括对个体群体、组织和管理者的实际意义。
具有不同价值观的⼈会产⽣不同的评价和反应。
具有不同价值观基础的群体或组织会确定不同的组织⽬标,从⽽采取不同的组织⾏为,进⽽影响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社会形象等各⽅⾯。
⼀个成功管理者,必须重视⼈的价值观的稳定性和可变性及其对经营管理⽅式和管理⽬标实现的影响。
第⼆节态度及其作⽤ ⼀、态度的概念与构成 1、态度:是主体对某特定对象进⾏认识、评价并作出价值判断所形成的⼼理倾向。
2、态度构成的四要素:①认知要素②评价要素③情感要素④意向要素。
3、态度构成要素的关系 ①认知是态度的基础;②评价和情感是态度的核⼼;③意向是态度的最终表现形式。
⼆、态度的特性 1、对象性(主体的态度总是指向特定对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