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心理学第五章
- 格式:pptx
- 大小:433.98 KB
- 文档页数:40
管理心理学第五章课后思考1.简述目标的概念和类别。
目标是组织或个人活动预期要求达到的目的或结果。
目标的分类:(1)按层次分:愿景、使命和具体目标(2)按内容分:总目标、中间目标和具体目标(3)按时期分:长期目标、中期目标和短期目标(4)按数量分:单元目标和多元目标(5)按稳定性分:静态目标和动态目标2.影响个体目标活动的心理因素有哪些?(1)目标与认识((思维):正确的目标离不开思维,思维对目标具有确定作用、预测作用、实施作用、解释作用。
(2)目标与情感:管理人员要自觉培养自己高尚的和积极的情感,必须多了解和分析情感在人们目标活动中的作用,首先,积极的情感是人们目的活动的直接诱因,其次,积极的情感因素在目的的活动中具有选择的作用,再次,积极的情感在目标活动中具有的内控作用。
(3)目标与意志:意志对目标行为的调节作用包括:推动人去从事达到预定目标所必须的行动,抑制与预定目标相矛盾的愿望和行动。
3.对个体而言,目标具有哪些心理功能?定向功能、控制功能、激励功能、凝聚功能、反馈功能。
4.简述目标的定向功能。
定向功能:是指目标能使人们的行为按照一定的指向进行。
心理机制:(1)心理学把目标看成是一种刺激,合适的目标可以诱发一个人产生需要,当需要与目标之间存在一定差距时,人的心理就会处于紧张状态。
(2)在一定条件下,这种紧张状态便转化成动机,推动人们去从事某种活动,努力接近所要达到的目标。
5.简述目标激励的作用。
(1)明确的目标直接诱发人们的行为动机(2)赋予人们勇敢地迎接挑战和克服困难的力量(3)鼓舞人们,增加人们的工作热情(4)给予人们满足感和信心,促进人们向更高的目标迈进6.论述目标分解(管理中)的SMART原则。
(1)目标必须是具体的(2)目标必须是可以衡量的(3)目标必须是可以达到的(4)目标必须与其他目标具有相关性(5)目标必须有明确的截止日期7.简述目标行为与目标导向行为的区别。
目标行为:达到目标、满足需要的行为,当目标行为开始后,动机的强度就有逐渐减弱与降低的趋势。
第五章需要、动机、激励与员工积极性的调动第一节行为与动机第二节需要与激励第三节激励理论及其应用第一节行为与动机一、人的行为及其特点(a)1.行为的概念人类行为从广义来说是由客观刺激通过人内部的心理活动而引起的反应(含心理反应与外部动作反应)。
从狭义来看仅指外显性的行为活动、动作或操作方式。
2.行为的模式各派理论相互补充,使人的行为逐渐演变为大家熟悉的一个基本模式:(S—O—R)。
这里刺激(S)、个体(O)、反应(R)之间的相互关系可用下图5-1表示。
这个模式是循环性、连续性的,满足需要,实现目标,行为暂时完成;目标完成又作为反馈信息提出新目标,使行为向更高水平发展。
3.人类行为的特点(b、c)人类的社会性行为有以下特点,了解这些特点有利于调动人的行为活动积极性。
(1)自觉性与主动性。
人类行为具有自动、自发的特点,外力可能影响人的行为,但无法发动其产生真正的效忠行为。
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只有提高人的自觉性,才会有积极主动的行为。
(2)因果性。
任何行为都有一定的外部原因和内部起因。
人的动机、需要、能力与个性等是行为的内部原因,外界环境、人际关系与管理是外部原因。
归因方式对行为有重要影响。
(3)目的性。
人的行为有直接目标,也有间接目标;有总目标,也有子目标;有长远目标,也有短近目标。
目标既有动力作用,又有导向与定向功能,目标管理是重要的激励方法。
(4)稳定性与可塑性。
人类行为可以经过学习、训练、重复、实践形成较稳定的、习惯的个性化的行为方式;环境的变化也会造成行为的可塑性特点。
(5)个别差异性与共同性。
人的需要、能力与个性差异会影响行为的差异,人的社会性与团队行为又有共同准则、规范与特征。
人类行为的共性与差异性还表现在竞争与合作行为、创业与守业行为、工作与关系行为等方面。
二、动机与目的1.动机的概述(a)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和内部动力。
从这个定义看,动机具有以下四个特点:①动机是人们从事某种活动的内部原因,是推动人们进行某种活动的内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