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解读《神农本草经》(73)

解读《神农本草经》(73)

解读《神农本草经》(73)

【2019.01】轩岐纵横橘井一瓢

解读《神农本草经》

□钟耀欣

白胶

原文:白胶,味甘平。主伤中劳绝,腰痛羸瘦。补中益气,妇

人血闭无子。止痛安胎。久服,轻身延年。一名鹿角胶。

译文:白胶,

味甘,性平。主治内脏损伤,劳极病,腰痛,消瘦虚弱。能补益内脏之气,能治妇人因血虚而闭经及不孕不育症。能够止痛,安胎。长期服用能使身体轻巧,寿命延长。另一个名字叫鹿角胶。

49

73

解读:白胶,鹿角胶的别称,简称鹿胶,是鹿角经多次水煎,滤过,合并滤液(或加入明矾细粉少量),静置,滤取胶液,用文火浓缩(可加适量豆油、冰糖、黄酒)至稠膏状,冷凝,切成扁方形块块,阴干后即成。性温,味甘、咸,入肾、肝经,具有温补肝肾、益精养血的功效,用于阳痿滑精、腰膝酸冷、虚劳羸瘦、崩漏下血、便血尿血、女子宫寒不孕、阴疽肿痛等症。鹿角胶补散并存,“主伤中劳绝,……安胎”均言其补益之功。止痛,言其散,《名医别录》载其可治“折跌伤损”,外伤多有失血及瘀血现象。《本草逢源》也认为鹿角“熬胶则益阳补肾,强精活血”。当胎漏下血之时,用以“安胎”,如《肘后方》所言:治“妊娠卒下血,以酒煮胶二两消尽顿服”即是明证。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鹿角胶对人体的淋巴母细胞转化有促进作用;能促进周围血液中的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量增加;对进行性肌营养障碍症,有显著的防治和治疗作用;促进钙的吸收,使血中钙略有增高,这种钙质载运能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使渗出减少,有消炎、消肿和抗过敏作用。鹿角胶入药多用开水或黄酒融化后兑服,常用量为3~6克;或入丸、散。

临床应用,治虚劳常以鹿角胶为主,配以牛乳、白蜜、牛酥、生姜汁同煎服;治虚劳多梦,常配以覆盆子、车前子同用;治妊娠胎动,漏血不止,与人参、白茯苓合用;治肾气不足,虚劳羸瘦,可配五加皮、熟地、山萸肉等,以强壮筋骨。注意:阴虚阳亢者忌服。

神农本草经倪海厦注整理归纳版

神农本草经倪海厦宣讲整理归纳版 目录药名味性主治毒性 上经丹砂 甘微寒安神 上经 云母、玉泉(璞玉)甘平五臟百病,柔筋强骨,安魂魄 中经合欢甘平合血,消肿,止痛药,治筋骨折伤及肺痈吐脓,和心志,令人欢乐无忧 上经徐长卿 辛温精神科用药,中邪,中毒,瘟疫 上经 黄耆(黄芪)甘微温补气要药,补虚劳,与甘草合用代人参,大补脾,实脾,通利三焦,排脓,可治黄汗 上经巴戟天 辛甘微温补气益精要药,补肾,壮阳,健骨,去肝风,驱鬼/噩梦上经 蓬蘽(覆盆子)甘酸微温补涩要药,缩小便 上经菟丝子辛甘平补肾益精要药 中经桑根白皮甘辛寒泻肺火行水道要药,女子漏下赤白,虚劳上经桑螵蛸咸甘平固肾益精要药,炮熟空心食之,止小便利。 上经桑寄生苦酸 平 补肝肾坚筋骨要药,胆发炎,肝病,清肝胆火,通三焦,安胎止中经白僵蚕咸辛平 祛风化痰要药,头风齿痛,喉痹咽肿,去皮肤中如虫行,外用灭 诸疮瘢痕,收疤痕,拔疔(硬块吸出来),外用打粉,内服治头痛上经肉苁蓉甘酸淡咸温益髓壮阳要药,滋补壮阳 中经淫羊藿辛苦温(小寒)壮阳益精要药中经阳起石 咸微温补命门壮阳道要药,疗阴痿,纯虚症上经 菌桂(肉桂) 辛甘 大热 温补要药,点命门火,多用于动脉有循环问题,能行阳达表小毒 中经石硫磺酸大热补阳要药,可单味使用,主治脾胃虚寒,寒痹冷癖,杀虫,治疥 疮,下气,治腰肾久冷,生用治疥癣,炼服主虚损泄精;攻坚生用,虚损用酒炮制,炙过滋补固阳力量最强;利全身水肿,治脚无力;石硫磺为淡黄色,土硫磺为黄褐色,土硫磺剧毒主要外用于伤科接骨。如烫伤,用硫磺青黛粉不会遮蔽伤口,不会留疤,膏会留疤。石硫磺中毒,鸭肉汤可解有毒 上经石钟乳甘辛温补阳益精,下乳 上经续断苦 微温补益筋骨要药,伤科骨折,跌打损伤,乳房硬块,活血化瘀上经人参甘微苦微寒大补元气要药,适用于虚症,热症忌用 中经鹿茸甘咸温大补真阳要药,养血益阳,强筋健骨,生精充髓,治虚劳,老人精衰,腰膝无力;鹿角补督脉最强 上经大枣(红枣)甘平补中益气,和解百药要药,杀乌头附子天雄毒 上经甘草甘平调和周身气血要药,解百毒(尤其是肠胃内食物中毒),滋补阴上经远志 甘苦温强心益智要药,散郁,补心火(治心脏病),解附子乌头天雄的毒上经石蜜(冰糖) 甘寒补中益气,任何刀伤、伤口,压上去3分钟,蔗糖敷伤口,泡水洗脚,收口不留疤 上经白胶(鹿角胶)甘平补中益气,长肌增髓,止痛安胎,黑须发,强筋骨,壮腰膝,脚膝无力,下焦有火忌用滋补药 中经慈石(吸铁石)辛寒补肾强阴要药,引肺气入肾,镇惊,气喘上经署豫(山药)甘温平补虚扶弱要药,主益肺脾 上经丹雄鸡甘微温补虚温中,止血通神下经天雄 甘辛温热补虚壮阳 有毒下经 乌头(川乌) 辛热扶元回阳,补火退寒要药,攻坚,类风湿性关节炎手指变形必须用乌头蜜辅以桂枝汤。乌头为附子之母,草乌为伤科接骨用 大毒下经附子 辛甘 大热 扶元回阳,补火退寒要药,生附子去里寒,炮附子往外走,治疗水肿、肾脏病时用生附炮附时忌盐巴 大毒

解读《神农本草经》(73)

【2019.01】轩岐纵横橘井一瓢 解读《神农本草经》 □钟耀欣 白胶 原文:白胶,味甘平。主伤中劳绝,腰痛羸瘦。补中益气,妇 人血闭无子。止痛安胎。久服,轻身延年。一名鹿角胶。 译文:白胶, 味甘,性平。主治内脏损伤,劳极病,腰痛,消瘦虚弱。能补益内脏之气,能治妇人因血虚而闭经及不孕不育症。能够止痛,安胎。长期服用能使身体轻巧,寿命延长。另一个名字叫鹿角胶。 49 73 解读:白胶,鹿角胶的别称,简称鹿胶,是鹿角经多次水煎,滤过,合并滤液(或加入明矾细粉少量),静置,滤取胶液,用文火浓缩(可加适量豆油、冰糖、黄酒)至稠膏状,冷凝,切成扁方形块块,阴干后即成。性温,味甘、咸,入肾、肝经,具有温补肝肾、益精养血的功效,用于阳痿滑精、腰膝酸冷、虚劳羸瘦、崩漏下血、便血尿血、女子宫寒不孕、阴疽肿痛等症。鹿角胶补散并存,“主伤中劳绝,……安胎”均言其补益之功。止痛,言其散,《名医别录》载其可治“折跌伤损”,外伤多有失血及瘀血现象。《本草逢源》也认为鹿角“熬胶则益阳补肾,强精活血”。当胎漏下血之时,用以“安胎”,如《肘后方》所言:治“妊娠卒下血,以酒煮胶二两消尽顿服”即是明证。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鹿角胶对人体的淋巴母细胞转化有促进作用;能促进周围血液中的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量增加;对进行性肌营养障碍症,有显著的防治和治疗作用;促进钙的吸收,使血中钙略有增高,这种钙质载运能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使渗出减少,有消炎、消肿和抗过敏作用。鹿角胶入药多用开水或黄酒融化后兑服,常用量为3~6克;或入丸、散。 临床应用,治虚劳常以鹿角胶为主,配以牛乳、白蜜、牛酥、生姜汁同煎服;治虚劳多梦,常配以覆盆子、车前子同用;治妊娠胎动,漏血不止,与人参、白茯苓合用;治肾气不足,虚劳羸瘦,可配五加皮、熟地、山萸肉等,以强壮筋骨。注意:阴虚阳亢者忌服。

倪海厦神农本草笔记

倪海厦; #五脏补泄: 肝:辛补酸泄。 心:咸补苦泄 脾:甘补辛泄 肺:酸补咸泄 肾:苦补甘泄 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甘草。 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五味子。 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白术。 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黄芩。 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黄柏,知母。 【注云】:开腠理,致津液,通气血也。 【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川芎; 以辛补之,细辛;以酸泻之——白芍。 【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芒硝; 以咸补之,泽舍;以甘泻之——黄芪、甘草、人参【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甘草; 以甘补之,人参;以苦泻之——黄连。 【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白芍; 以酸补之,五味子;以辛泻之——桑白皮。 【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知母; 以苦补之,黄柏;以咸泻之——泽舍。 【注云】:此五者,有酸、辛、甘、苦、咸、各有所利,

或散、或收、或缓、或软、或坚、 四时五脏病,随五味所宜也。 病在里,需发散,用苦味。 湿症的治法,一般都是寒湿。苦味燥。温药气上。苦+热药,辅佐酸和淡味药。 酸味的药收敛,把湿收起来。淡味药来排出。 舌苔,如果是黄,干,或裂开,则为内火盛;用咸冷,附苦发酸收。 如黄但湿,则为热。 便血:先血为内痔,便后血为外痔。便混血为大肠有湿热,炎症。 苦味,攻下,润燥。辛药发散。 五行生克的应用:五行相生虚则补其母,实则泄其子,子能令母实,母能令 子虚。如:脾土生——肺金生——肾水。如果是入肺的药,则一定影响脾和肾。如果是消化不好,想令脾实,则可用白色的药(子能令母实),补肺,同时此药又补了肾(虚则补其母)。五行相克。酸辣相克,酸过多则伤筋;苦咸相克,苦伤气。脾主肌,甜过多则伤肌。酸制甜。肺主皮毛,辛伤皮,皮肤不好,肺主皮,火克金,苦味克之。咸,过咸伤血,血太浓。则甜克之,但不是人工的甜糖,可甜食,甘蔗等。 酸主筋,苦走骨,甜走肉,辛走气,咸走血。凡是以上之病,尽量不要用此类药。 如筋病避免用酸。稀释血。 血是否太浓与太稀,看口是否渴即知。口渴即知太浓。血太浓,则用甜制之。现在很多食品人造的是酸味,对脾有损并至筋。 五味所伤,气虚病,少吃辛辣的东西,肺主气。咸过血浓,辛过则筋急爪枯。酸多肉 消皮厚。甜多骨空发落。 朱砂,用量要少,生用,不可加热,安神效果很好。朴消,咸味,攻坚用。大黄是去实。大便宜干硬时,用芒硝去把大便打碎。 盐过食伤肾,但没有盐也不行,淡咸味入肾,没有盐则水肿。 阳虚的人见阴证,阴虚的人见阳证。 药石:五石脂,很好。 菖蒲。辛温发散。通九窍,治心脏病。治疗鼻窦炎,必用辛夷花,加上苍术。此方只去堵,不治肺,如寒热,可再加味。 人参,即高丽红参,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增智;需按医嘱服用,不得自行选用,副作用不小。虚证用,实不用。感冒等不可用。 天冬(天门冬)。苦平,入肺。润燥,治虚热。久服益气延年。适合煮食,不生用。

解读《神农本草经》(2)

解读《神农本草经》(2) 原文: 药有阴阳配合,子母兄弟,根茎花实,草石骨肉。 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凡此七情,合和视之。当用相须、相使者良,勿用相恶、相反者。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者,不尔勿合用也。 译文: 药物有阴阳属性的相互匹配,也存在着子母兄弟样的联系,例如根与茎、花与实、草与石、骨与肉等。 药物有单用的,有相互为用的,有相互支持增强药效的,有相互畏惧而不能配伍的,有相互厌恶而抵消其功效的,有作用相反而次生毒性的,有相互消除毒性的,共有七种情形。配伍结合使用时要看到这七种情形,应该按“相须”、“相使”进行组方,“相须”、“相使”组方效果好。不要用“相恶”、“相反”进行组方。如果药物有毒性应该遏制,可以通过“相畏”、“相杀”的方法组方,如果不是这种情形,就不要配伍应用。 解读: 所谓“药有阴阳”,其含义甚广。若从药物大类分,凡矿物类药物质地沉重而主降,多属于阴性;而植物类药物

质地轻清,多属于阳性。若单就植物药而言,凡取其花、叶、枝入药多属阳性;若用其干、根多属阴性。《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亦从药物深层的内涵来区分阴阳:“阳为气,阴为味……阴昧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气味辛苦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在药物配伍时,要辨明药物的阴阳属性,使配伍更加合理;发挥药物的最大作用。 《神农本草经》中的“七情和合”,是指药物配伍的特殊关系,包括:①单行:指用针对性强的单味药治病即能获得满意疗效的。如独参汤只用人参1味煎取浓汁,专补元气,救阴以挽阳;清金散单用1味黄芩治疗轻度肺热咳嗽;用苦楝皮1味驱除蛔虫等。②相须:即两种功用相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相互增加疗效。如黄连和连翘同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力比单用黄连增强6倍以上;知母与黄柏配合,能明显增强清热泻火又不伤阴的效果;大黄与芒硝配合,增强攻下泻热作用;全蝎配蜈蚣,止痉治抽搐效果更加突出等。③相使:即某些共性药物配伍,以1种药物为主,另1种药物为辅,能提高主药物的疗效。如黄芪与茯苓配伍,茯苓能提高黄芪补气利水的治疗效果;木香配黄连,能增强黄连治疗湿热泻痢的作用;雷丸配大黄,可以增加雷丸的驱虫功效等。④相畏:即一种药物制约另一种药物性能或抑制另

倪海厦针灸课笔记

针灸02(任脉经穴篇)听课笔记 (2010-01-27 10:31:16) 转载 标签: 杂谈 分类:国学学习 任脉经穴篇 任脉:24个穴道——起于会阴穴、曲骨穴(腹下部耻骨联合上缘上方凹陷处)、中极穴、关元穴、石门穴、气海穴、阴交穴、神阙穴(肚脐)、水分穴、下脘穴、建里穴、中脘穴、上脘穴、巨阙穴、鸠尾穴、中庭穴、膻中穴、玉堂穴、紫宫穴、华盖穴、璇玑穴、天突穴、廉泉穴、承浆穴。 神阙穴:位置在肚脐,禁针(传说下针不能大便),常用隔盐灸,中风,肠道问题。 中脘穴(胸骨下端和肚脐连接线中点即为此穴):胃的募穴,胃的病、恶心呕吐都针灸中脘穴,下针一寸即可。 下脘穴(中脘穴与神阙穴的中点):太阴任脉之会,治疗溃疡。 建里穴(中脘穴与下脘穴的中点)。 水分穴(下脘穴与神阙穴的中点):治疗水肿的穴道,针灸均可, 喝的水到胃里(水分穴)被汽化,变成汗或小便,吃得食物的水才有办法进入小肠。 糖尿病(中医称消渴)——上消:喝饮百杯不解渴;中消:吃百碗饭不能解饥;下消:阳不举。 小儿14岁以下,流鼻血是正常(会流鼻血的小孩不会高烧,流鼻血是释放压力的现象),大人流鼻血需要治疗。 痛的观念:根本来自压力不是发炎。 会郗治疗法:八会穴:是指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精气所会聚的腧穴。——腑(消化系统: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会中脘、藏(心、肝,脾、肺、肾)会章门、筋会阳陵泉、髓会绝骨、骨会大杼、血会膈俞、脉会太渊、气会膻中。 上脘穴(巨阙穴与中脘的中点)。 巨阙穴(胸骨下端与中脘的中点):心之募穴,治疗心病,下针一寸即可。 梅花灸:以中脘穴为中心,上下左右各一寸的位置加中脘穴用生姜进行灸称为梅花灸——治疗一切胃病,有出血现象不灸。 补泄手法:扎针留豆许,气到往下推一点为补,往上提一点为泄。 鸠尾穴:不能灸但是能针。 气管:中医称重楼。 玉堂穴:鸠尾穴与天突穴中点 膻中穴(玉堂穴下一寸半):气会膻中,呼吸等疾病、乳汁变少、咳嗽等治疗,强肺气。 华盖穴:玉堂穴与天突穴的中点。 紫宫穴:华盖穴与玉堂穴的中点。

《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简介 《神农本草经》又名《神农本草》,简称《本草经》、《本经》,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撰人不详,“神农”为托名。其成书年代自古就有不同考论,或谓成于秦汉时期,或谓成于战国时期。原书早佚,现行本为后世从历代本草书中集辑的。该书最早著录于《隋书•经籍志》,载“神农本草,四卷,雷公集注”。《旧唐书 •经籍志》、《唐书•艺文志》均录“神农本草,三卷”,宋《通志•艺文略》录“神农本草,八卷,陶隐居集注”,明《国史经籍志》录“神农本草经,三卷”,《清史稿•艺文志》录“神农本草经,三卷”。历代有多种传本和注本,现存最早的辑本为明卢复辑《神农本经》(1616),流传较广的是清孙星衍、孙冯翼辑《神农本草经》(1799),以及清顾观光辑《神农本草经》(1844)、日本森立之辑《神农本草经》(1854)。 神农,古传说中“三皇”之一,传称神农尝百草始有医药,书名冠以神农为尊古之风的假托。现行本为清孙星衍、孙冯翼辑。孙星衍(1753~1818),字伯渊,又字渊如,清代江苏阳湖(今武进)县人。乾隆五十二年(1787)第进士,历官翰林院编修、刑部主事等,一生博

览群书,贯通经史、训诂、诸子、医药,除辑本书外,尚有《素女方》、《秘授清宁丸方》、《服盐药法》等著,于古代医籍整理多有贡献。 书凡3 卷,载药365 种,其中植物药252 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根据药物的效能和使用目的不同,分为上、中、下三品,立为3 卷分别论述。卷1为“上经”,论“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者,本上经”。卷2 为“中经”,论“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斟酌其宜。欲遏病补赢者,本中经”。卷3 为“下经”,论“下药一百二十五种,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欲除寒热邪气、破积聚、愈疾者,本下经”。 本书系统地总结了我国秦汉以前的药学知识和用药经验,为中药学和方剂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至今仍是研究中药和方剂的最重要的经典文献之一。首先,在药学方面,所论365 种药物的疗效真实可靠,至今仍是临床常用药;创立了药有“四气”、“五味”的理论,和药分上、中、下“三品”的分类方法,并反映了部分化学知识。其次,在方剂学方法,指出药可单用亦可组方配用,创立了药物之间“七情合和”理论和组方配伍的“君臣佐使”原则,总结了丸、散、汤、酒、膏等基本剂型。再次,在用药方面,提出了

《神农本草经》学习:甘草练习题(30题)

《神农本草经》学习:甘草练习题(30题) 本练习题参考文献:《神农本草经》、《倪注神农本草》。 1. 甘草是甜的 [判断题] * 对(正确答案) 错 2. 甘草的药性如何? * 平和(正确答案) 缓和(正确答案) 收敛 发散 3. 甘草有毒 [单选题] * 对 错(正确答案) 4. 甘草在人体的药力走向是什么方向 [单选题] * 向上升 向下降 向内敛 向外散 五腑六胕均能到达(正确答案)

5. 甘草的作用 * 解五脏六脏寒热邪气(正确答案) 和药,平缓药性(正确答案) 坚筋长肌(正确答案) 治金创伤(正确答案) 解毒(正确答案) 6. 本经记述甘草生于河西积沙山,此地是指如今哪里? [单选题] * 甘肃一带(正确答案) 江西 内蒙 青海 7. 甘草的别名是 * 密草(正确答案) 美草(正确答案) 蕗草(正确答案) 国佬(正确答案) 8. 甘草采挖时间 [单选题] * 农历二月八日(正确答案) 随时采挖 秋天 夏天

9. 以下加工甘草干药材方式正确的是 * 采摘其叶,晒干入药 采摘其茎,暴干,十日后以茎入药(正确答案) 采挖其根,暴干入药。 采摘其花,晒干入药 10. 甘草味()。主()寒热邪气,坚筋骨,长(),倍力,金创,()。 [填空题] * (答案:甘平五脏六腑肌肉解毒) 11. 对图片判断正确的是 [单选题] * 这是甘草(正确答案)

这也是甘草 12. 甘草也有“九土之精”的说法 [单选题] * 对(正确答案) 错 13. 古时有炼石为丹服之者多中药石之毒,服甘草而解,这话是谁说的 * 张仲景 倪海厦 吴克潜(正确答案) 孙思邈

祝之友教授解读神农本草经----乌头

祝之友教授解读神农本草经 ---- 乌头 乌头Wutou 【处方用名】川乌——毛茛科Ranunculaceae 经文乌头,味辛温。主中风、恶风,洗洗,出汗,除寒湿痹,咳逆上气,破积聚,寒热,其汁煎之,名射罔,杀禽兽。一名奚毒,一名即子,一名乌喙。生山谷。 乌头,有川乌头和草乌头之分,即川乌和草乌。川乌头即现今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i Debx. 的母根,即川乌,多为栽培品。草乌头系毛茛科植物北乌头Aconitum kusnezoffii Reichb. 的块根,即现今草乌,多为野生品种,《本经》所言乌头,应指现今草乌和川乌野生品。同属植物黄花乌头Aconitum coreanum (Levl)Raip. 的块根,为古代文献所载“白附子”。 本经要义乌头:李时珍《本草纲目》附子项载:“初种为乌头,象乌之头也。附乌头而生者为附子,如子附母也……别有草乌头、白附子,故俗呼此为黑附子、川乌头以别之。诸家不分乌头有川、草两种,皆混杂注解,今悉正之。”说明明代以前,川乌头和草乌头统称为乌头。李时珍又言:“乌头有两种:出彰明者即附子之母,今人谓之川乌头是也。春末生子,故 曰春采为乌头,冬则生子已成,故曰冬采为附子其初种之小者为乌头,附乌头而旁生者为附子。”“其产江左、山南 等处者,乃《本经》所列乌头,今人谓之草乌头者是也。故曰其汁煎

为射罔。陶弘景不知乌头有二,以附子之乌头,注射罔之乌头,遂致诸家疑贰。”而且说明,在陶氏时代,已将川乌头和草乌头用于毒箭的制作。味辛温:与现今教 材和《药典》记识不一致。现代认识:乌头(川乌),性热,味辛、苦;有大毒。中风:有两义。一指杂病中风,又 称谓“卒中”。《千金要方》卷八称谓“卒中风”。为卒暴昏仆,不省人务或突然口眼隅斜、半身不遂、言语謇涩等病证。《金匮要略》卷上?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邪在络,肌肤不仁;邪在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认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二指太阳表证中风,为外感风邪之病证。《伤寒论》卷二?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第五:“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神 农本草经》言:“中风”药物尚有石膏、牡丹皮、川芎等。恶风:一是,病证名。“恶”读wu,音“误”。恶风,即怕风。多因外邪伤卫所致。二是,病邪名。“恶”读e,音“厄”。指风邪之人中凶恶者。洗洗:同“洒洒”。寒凉貌, 指寒凉阵阵发作的样子。曹元宇《本草经》当归条:“温疟 热洗洗在皮肤中。”《本经》阿胶条:“劳极洒洒如疟疾。”《素问》卷十二?风论篇第四十二:“腠理开则洒然寒,闭则热而闷。”王冰注:“洒然,寒貌。”《素问》卷二十三?疏五过 论篇第七十七:“身体日减,气虚无精,病深无气,洒洒然时惊。”王冰注:“洒洒,寒貌。”恶风洗洗,即指患者一阵阵怕风

倪海厦人纪针灸第62-73课笔记(横排打印版)

倪海厦人纪-针灸62课笔记 一、头部与脑瘤治症 1.全头痛,整个头都痛,头顶痛,撞到头顶或百会处。近取穴,百会穴,还痛,扎涌泉。 2.偏头痛,一般偏头痛在胆经上面,首先下对侧的合谷,同侧直接太阳透率谷。 3.偏头痛又有恶心、呕吐,扎中脘、内关、足三里、公孙。 4.耳朵后面痛,只有三焦经经过耳朵后面,初痛下天井,久痛下中渚穴。 5.印堂、额头痛,扎中脘,中脘是很有名治前额痛的穴道。 6.眉棱骨头(眉毛下方的骨头)痛,扎奇穴,在对侧的阴陵泉下一寸的肾关穴。 7.脑后面头痛,或者颈项,在天应穴下针。近取穴同侧天柱。初痛,在背后膀胱经上,扎束骨穴;久痛针委中,膀胱经母穴。 8.有一种是脑瘤症状是全身抖动、颤动,眼睛往上吊。处方:等量的全蝎、蜈蚣烤干打成粉,放在胶囊里,息风止痉。下针百会跟涌泉,消导,百会百会是六阳交会的地方,管整个脑,是导、标竿,涌泉再下一针,引它下来。 9.诊断脑部有脑痿缩,老人痴呆症,脑部长东西(里面长肿瘤),在绝骨穴(又名悬钟)会找到压痛点,这是脑部有问题。 10.脑痿缩是虚症,脑里面长东西是实症,绝骨穴都会压痛。差异:实症,第十四椎命门穴会有压痛点,代表脑里面长东西,或在第十三椎外开三寸半的痞根穴也可以找到压痛点。 二、治眼证及睛中法 1.眼睛红肿,赤红肿痛,表湿热,攒竹、丝竹空、耳尖、太阳用三棱针放血,挤一两滴。 2.眼睛很干涩,肝开窍在眼,要让眼睛更好,可扎肝俞,肝募穴期门,太冲,虚实都可。 三、治鼻病:鼻息肉鼻炎 1.治疗息肉,先扎合谷可消炎止痛,然后近取穴迎香透针内迎香。 2.鼻子不通可用通天穴。 3.鼻窦炎、鼻子化脓、浓涕、鼻塞、喷嚏,可灸上星,涂上凡士林,用米粒灸。 4.鼻子不通,扎胆经风池也很好。扎风池的时候,冲对侧颧髎下针。 5.肺开窍在鼻,鼻子问题要从肺上治。肺主皮毛,初症,风池是风进入的地方,扎肺俞,肺募穴中府,俞募治疗,也可。 6.鼻子问题,先下合谷、迎香;还有一点,再下通天,还有再烧上星。可以慢慢加上去扎穴道,最快的先下,好了就不要下了,还不行,再往下找穴。 7.一般的流鼻血,下合谷、天府穴。如果一直流鼻血,要考虑是否是癌症。治疗的方式,压脊椎有压痛点,用俞募治疗。 8.久病治在太渊穴,俞穴等于阴经的原穴,阳经大肠经的络穴是偏历,下太渊及偏历。 四、治耳症:耳鸣化脓 1.肾主耳,有三个穴道,最上耳门,中间听宫,下面听会。三个穴道,采轮刺法,这三个穴道由胆经、三焦经、小肠经在管。 2.久鸣是虚,补肾,针肾俞、志室、京门,脏会章门。下复溜穴,采斜刺及迎随法,对身体方向刺,补用青龙摆尾。 3.实症,下然谷及外关穴。 4.耳朵化脓,脓水流出,麝香矾石散。矾石是燥剂,麝香无孔不入,麝香二矾石四十五。 5.小孩子耳朵为什么会有脓水,是因为初生小孩,没有把小孩倒过来,中医会把小孩倒过来打屁股,小孩一哭,耳朵、鼻子、嘴巴里面的羊水就跑出来了。 倪海厦人纪-针灸63课笔记 五、面部中风与起因 1.一般的中风,不是脸部中风瘫痪,嘴角流涎,针地仓。 2.面部中风,可闭眼的一侧是健侧,不闭眼一侧是患侧。 3.治疗时,两边一起下,先健侧,后患侧。先扎对侧合谷,用三寸针下地仓透颊车,左右捻针,平补平泻。可以再针太阳经瞳子髎,扎完健侧再扎患侧 4.等脸正了以后,还要结尾,针人中、承浆,有固定作用。 5.面部中风起因,大汗后脸对着冷气吹。 六、治舌症与扁桃腺炎 1.久咳的时候,可以放一片生姜灸,最好是大蒜或隔姜灸。 2.木舌症,大舌头,舌头没法翻,讲话不标准,将舌头翻起,两旁很多青筋,金津和玉液放血,舌头就软了。舌头中风,舌强不语也可以这么放血。 3.舌癌时舌头肿大,看上去是黄色。黄色主三焦,三焦是黄色的油膜,心主舌,在心和三焦上取穴。 4.下针心包经、心经,大陵、神门、通里、内关。原穴络穴,郗穴都可下针。 5.舌头正好在任脉的尾端,可下列缺,心募巨阙、少海穴(管阴蹻,阴蹻络到喉咙)。碰到积块,痞块,一律采消导的方式。 6.所有的癌症,几乎都是血症,治疗癌症,活血化瘀是基本原则。 7.扁桃腺肿,采天应放血,近取穴扎天突,下针列缺、照海。 8.扁桃腺是人体的防卫系统,因为有扁桃腺,高烧烧不上去。 9.治疗喉癌,下针列缺、照海,手上的少商、商阳放血。 七、甲状腺治症 1.甲状腺,又叫瘿瘤,大脖子,症状包括心悸、潮热、手抖、冒冷汗、眼睛凸。多吃海带海藻。远取穴少海穴。近取穴用人迎、照海、列缺、天突。

倪海厦快速学成中医高人的步骤

倪海厦快速学成中医高人的步骤 倪海厦:快速学成中医高人的步骤 五大经典《人纪》:《针灸》、《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伤寒》、《金匮》。 针灸是一个容易学的东西。所有针灸的理论就是按照《难经》里面来的。整部的《难经》根本就是针灸嘛。如果读现代的“针灸”不行,现代的“针灸”的话,它写的是现代的病理学、生理学……什么,都是按照西医的名词来。比如说你胃溃疡扎什么穴道啊,这个什么脊椎、什么炎呢,扎什么穴位,这都是不对。你要按照古代的真的要去研读《难经》,从《难经》里面的,再去看针灸,看《针灸大成》,《针灸聚英》,《针灸甲乙经》,这种东西,都是很好的古书上面的针灸。然后呢。在针灸很强了以后,因为针灸的涵盖范围有十二经络,同时呢,五脏的所有的东西,比如说,,肝是青色的,肝主东方啊什么,心脏火……南方是火啊,,主赤色。这针灸里面都讲的很详细。 十二经络本身是直接跟到脏腑有关系,所以比如我们有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那脏腑之间有表 1

里关系,比如说肾和膀胱是表里,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阴肾经是表里,一个是阴,一个是阳,那有两个经络在里面。所以脏和腑这个两个表里的时候有两条经络,一阴一阳是互相在那边扶持,互相生克,互相扶持。产生阴阳的平衡的状态之下,这就是我们的十二经络,我们必须要懂。同时呢,经络的走向很重要,可以帮助我们辨证,还有穴道的处“第次”,那个我们了解穴道顺序,还有穴道上面的这个压痛点,也可以帮助我们,协助我们诊断。病出之哪个地方,这个十二经络很熟的话,那你本身呢,就是能够非常了解这个人体内脏的互动的关系。 奇经八脉,冲脉、帶脉、任脉、督脉、阴维阳维、阴跷阳跷是合为奇经八脉。那十二经络就好像这个竹竿插在地上有十二根,你插成个圆形的话,你系还是没有用啊,那个竹竿会倒。所以旁边一定要有那个……那个圈圈,围篱围起来。要靠周围这些东西,才有办法十二经络固定到。奇经八脉是用来这样的。《神农本草经》除了《神农本草经》里面的注解你要懂以外,看古书最好,不要看现代人写的那个《本草纲目》,《药典》一样,那个记录没有用。你如果记,专记《药典》的话,比如说《本草纲目》,里面有一百多味药提到可以治疗咳嗽。那病人来了一个咳嗽,你把所有的咳嗽的药,什么连翘、银花,什么通通放到一起,哇,七、八十味药,你这是乱枪打鸟。因为真正一个咳嗽的成因,它可能有寒热的问题。 你如何选取药物,所以,你先不要去读《伤寒》、《金匮》,先要 2 读《黄帝内经》,先看《神农本草经》,看他的药性怎么写,你要深深地体会到药的本性。 要记得,我们在读《本草经》之前,《神农本草经》前面有告诉大家,甘淡渗利,辛甘发散,酸苦涌泻,如何分阴阳,酸苦涌泻,辛甘发散,你就知道,这个酸苦涌泻是阴,当你的写的药性呢,他就是写白芍,是味酸,那个黄连是苦味,这就你就可以分出来,这个都是阴药。《神农本草经》里面是可以把这个阴阳分出来

解读《神农本草经》

解读《神农本草经》 黄芪 原文:黄芪,味甘,微温。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一名戴糁。 译文:黄芪,味甘,性微温。主治痈疽长期破损伤烂,能使脓得以排出,疼痛得止。能治大麻风病,五种痔痛及鼠瘘。能补虚损以治小儿多种病。另一个名字叫戴糁。 解读:黄芪义作黄耆,还称箭芪、戴椹,为豆科植物黄芪或内蒙黄芪等的干燥根,是常用的中药材,药用迄今已有2000多年,始见于汉墓马王堆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本经》将其列为上品。明《本草纲目》载:“耆,长也。黄耆色黄,为补者之长,故名。” 黄芪性微温,味甘,据测定,含有多糖、单糖、黄酮类、甜菜碱、叶酸、多种氨基酸、黏液质、树胶、纤维素和微量元素硒、硅等成分,生用:益气同表、利水消肿、托毒生肌,用于治疗自汗、盗汗、血痹、浮肿、痈疽不溃或溃久不敛等症。言其“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

”,即因外感六邪,过食膏粱厚味,外伤感染等引起热聚肌肤,腐肉成脓,其疮面大,易成脓,易溃破,脓出易敛口为痈;疮面深而险恶者,不易敛口为疽,,生黄芪主之。“大风癞疾”古亦称“癞风”,即今所称之麻风病,为麻风邪毒感染,有传染性。目前,用中西药治疗陔病取得明显效果,黄芪就是一味效药。黄芪蜜炙用:补中益气,用于治疗内伤劳倦、脾虚泄泻、气虚血脱、崩漏带下及一切气衰血虚之证。黄芪又称小人参,它的作用与人参相似,都是补气的。但人参是大补元气,作用十分迅猛,一般的人不可轻易使用。而黄芪是补中气,相对温和,效果却不逊色,而且比人参固表的作用更强,所以成为最常用的补气药。 《本草正》载:“黄耆,生者微凉,可治痈疽;蜜炙性温,能补虚损。因其味轻,故专于气分而达表,所以能补元阳,充腠理,治劳伤,长肌肉,气虚而难汗者可发,表疏而多汗者可止。其所以止血崩血淋者,以气固而血自止也,故口血脱益气。其所以治泻痢带浊者,以气固而陷自除也,故日陷者举之。”《本草逢原》亦载:“黄耆,能补五脏渚虚,治脉弦自汗,泻阴火,去肺热,无汗则发,有汗则止,入肺而固表虚自汗,入脾而托已溃痈疡。”现代药理研究证实,黄芪能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增强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

倪海厦《金匮要略》视频笔记

《金贵要略》 520900黄疸病处方用药。 852000红斑性狼疮医案。 850221肾癌肾脏上生了一个五公分的癌细胞,病人只有一个肾。 840000肺炎医案。阴实症舌苔,又白又厚。舌苔,黄,湿,厚,代表肺极热的症状。极热

不是癌症。肺癌的病人下利。此病人五天没有大便了,小便深黄,没有放屁,就用大承气汤去肺热。此病人咳白色泡沫痰脓痰,,口极渴,喜冷饮,用排脓汤; 百合是很强的润肺中药。病人便秘就是大承气汤症,如果不会用此汤病人就会死的。841730子宫颈瘤癌。 830000肺癌医案。 741100胆病肝硬化,此病人的胆在年青时骑车把胆撞破了,后来就把胆囊割了。741500肚脐动悸对应的内脏,按易经方位是对的,病人肚脐大如蛋,是脾肿大的症状。 口渴不想喝水,表示内有瘀血。肝痛就加金玲子和延胡索,如果还痛就加重剂量。742400病人气胀时用厚朴。 742520黄精补脾脏,熟地补肾,补骨脂补肾,骨,败龟板主治精少。阳起石治阳痿不举之要药。每次开处方一定要开阳药在里面,因为只有阳气运行病才会反逆好转, 742720脚后跟痛是肾不好的表现。 750150生附子5钱,生硫磺4钱,此处详解了二药的药性。 751300没胆的肝病,食物中毒引起的肝病,恶心呕吐,马上下大黄甘草汤(张仲景讲食入口即吐有一个是大黄甘草汤证,大黄二甘草一,这是胃家的热实),治肝病一定要治大肠用大黄约三钱。治腹水时一般不用甘草,因为甘草会蓄水,但有时也用炙甘草。 751900里面有讲灯心草和苏叶可排腹水,还有贴肚脐的药麝香和商陆粉剂调水助排腹水。

2.治十种水气,取水:商陆根(取自然汁一盏),甘遂末一钱。上用土狗一枚,细研,同调上药,只作-服,空心服,日午水下。忌食盐一百日,忌食甘草三日。(《杨氏家藏方》商陆散) 3.治水气通身洪肿,喘呼气急,烦躁多渴,大小便不利,服热药不得者:泽泻、商陆、赤小豆(炒)、羌活(去芦)、大腹皮、椒目、木通、秦艽(去芦)、茯苓皮、槟榔。上等分,细切,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煎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济生方》疏凿饮子) 752200排腹水的粉剂,胃宁汤,(因为此病人没有胆,胃宁汤可以代替胆汁帮助病人消化。) 以排水性好,现代医学认识鲤鱼白蛋白很多。

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 ?本草经集注序录上隐居先生,在乎茅山岩岭之上,以吐纳余暇,颇游意方技,览本草药性,以为尽圣人之心,故撰而论之。https://www.doczj.com/doc/6e17524091.html,、酒、膏、丸散,用半夏皆且完。以热汤洗去上滑,手之,皮释随剥去,更复易汤洗之,令滑尽。不尔,戟人咽。旧方廿许过,今六七过便足。亦可直煮之,沸易水,如此三过,仍洗毕便讫,随其大小破为细片,乃秤以入汤。若膏、酒、丸、散,皆须曝燥乃秤之也。旧说皆称《神农本草经》,余以为信然。昔神农氏之王天下也,画易卦以通鬼神之情;造耕种,以省煞害之弊;宣药疗疾,以拯夭伤之命。此三道者,历群圣而滋彰。文王、孔子,彖象繇辞,幽赞人天。后稷、伊芳尹,播厥百谷,惠被生民。岐、皇、彭、扁,振扬辅导,恩流含气。并岁逾三千,民到于今赖之。中国古籍全录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煮者,宜酒渍者,宜膏煎者,亦有一物兼宜者,亦有不可入汤酒者,并随药性,不得违越。但轩辕以前,文本未传,如六爻指垂,画象稼穑,即事成迹。至于药性所主,当以识识相因,不尔何由得闻。至乎桐、雷,乃着在篇简。此书应与《素问》同类,但后人多更修饰之耳。秦皇所焚,医方、卜术不预,故犹得全录。而遭汉献迁徙,晋怀奔迸,文籍焚靡,千不遗一。如此。案盖谓单行一两种毒物,如巴豆、甘遂辈,不可

便令至剂耳,依如经言。一物一毒,服一丸如细麻;二物一毒,服二丸如大麻;三物一毒,服三丸如小豆;四物一毒,服以数为丸。而毒中又有轻重,如野狼毒、钩吻,岂同附子、芫花辈耶?凡此之类,皆须量宜。治寒以热药,治热以寒药,饮食不消以吐下药,鬼注蛊毒以毒药,痈、肿、疮、瘤以疮药。今之所存,有此四卷,是其本经。所出郡县,乃后汉时制,疑仲景、元化等所记。又有《桐君采药录》,说其华叶形色。《药对》四卷,论其佐使相须。魏、晋以来,吴普、李当之等,更复损益。或五百九十五,或四百卅一,或三百一十九。或三品混糅。冷热舛错,草石不分,虫兽无辨,且所主治,互有多少。医家不能备见,则识智有浅深。今辄苞综诸经,研括烦省。以《神农本经》三品,合三百六十五为主,又进名医副品,亦三百六十五,合七百卅种。精粗皆取,无复遗落,分别科条,区KT物类,兼注名世用,土地所出,及仙经道术所须,并此序录,合为三卷。虽未足追踵前良,盖亦一家撰制。吾去世之后,可贻诸知音尔。君臣佐使,以相宣摄。合和者,宜用一君、二臣、五佐,又可一君、三臣、九佐也。《本草经》卷上序药性之本源,诠病名之形诊,题记品录,详览施用之。药有云如细麻者,即今胡麻也,不必扁扁,但令较略大小相称耳。如黍粟亦然,以十六黍为一大豆也;如大麻者,即大麻子准三细麻也;如胡豆者,今青斑豆也,以二大麻子准之。如小豆者,今赤小豆也,

倪海厦神农本草经笔记

倪海厦; 倪海厦神农本草笔记 #五脏补泄: 肝:辛补酸泄。 心:咸补苦泄脾:甘补辛泄肺:酸补咸泄肾:苦补甘泄 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甘草。 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五味子。 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白术。 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黄芩。 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黄柏,知母。 【注云】:开腠理,致津液,通气血也。 【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川芎; 以辛补之,细辛;以酸泻之——白芍。 【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芒硝; 以咸补之,泽舍;以甘泻之——黄芪、甘草、人参 【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甘草; 以甘补之,人参;以苦泻之——黄连。 【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白芍; 以酸补之,五味子;以辛泻之——桑白皮。 【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知母; 以苦补之,黄柏;以咸泻之——泽舍。 【注云】:此五者,有酸、辛、甘、苦、咸、各有所利, 或散、或收、或缓、或软、或坚、 四时五脏病,随五味所宜也。 病在里,需发散,用苦味。 湿症的治法,一般都是寒湿。苦味燥。温药气上。苦+热药,辅佐酸和淡味药。酸味的药收敛,把湿收起来。淡味药来排出。 舌苔,如果是黄,干,或裂开,则为内火盛;用咸冷,附苦发酸收。 如黄但湿,则为热。 便血:先血为内痔,便后血为外痔。便混血为大肠有湿热,炎症。

苦味,攻下,润燥。辛药发散。 五行生克的应用:五行相生虚则补其母,实则泄其子,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如:脾土生——肺金生——肾水。如果是入肺的药,则一定影响脾和肾。如果是消化不好,想令脾实,则可用白色的药(子能令母实),补肺,同时此药又补了肾(虚则补其 母)。五行相克。酸辣相克,酸过多则伤筋;苦咸相克,苦伤气。脾主肌,甜过多则伤肌。酸制甜。肺主皮毛,辛伤皮,皮肤不好,肺主皮,火克金,苦味克之。咸,过咸伤血,血太浓。则甜克之,但不是人工的甜糖,可甜食,甘蔗等。 酸主筋,苦走骨,甜走肉,辛走气,咸走血。凡是以上之病,尽量不要用此类药。如筋病避免用酸。稀释血。 血是否太浓与太稀,看口是否渴即知。口渴即知太浓。血太浓,则用甜制之。现在很多食品人造的是酸味,对脾有损并至筋。 五味所伤,气虚病,少吃辛辣的东西,肺主气。咸过血浓,辛过则筋急爪枯。酸多肉消皮厚。甜多骨空发落。 朱砂,用量要少,生用,不可加热,安神效果很好。朴消,咸味,攻坚用。大黄是去实。大便宜干硬时,用芒硝去把大便打碎。 盐过食伤肾,但没有盐也不行,淡咸味入肾,没有盐则水肿。 阳虚的人见阴证,阴虚的人见阳证。 药石:五石脂,很好。 菖蒲。辛温发散。通九窍,治心脏病。治疗鼻窦炎,必用辛夷花,加上苍术。此方只去堵,不治肺,如寒热,可再加味。 人参,即高丽红参,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增智;需按医嘱服用,不得自行选用,副作用不小。虚证用,实不用。感冒等不可用。 天冬(天门冬)。苦平,入肺。润燥,治虚热。久服益气延年。适合煮食,不生用。可以改善皮肤,使白。无热不用。不可与鲤鱼同用。虚寒泄泻及外感风寒致嗽者,皆忌服。 甘草:缓和解毒。急证,排水利水,不当用甘草。但甘草的半夏之毒不如生姜快。解金石类毒效果最好。黄芪炒可代参。生用甘草缓,宜胃气上升,解毒好。用蜂蜜炒,炙甘草汤,治心动悸。治心病。酒后欲呕,涨满,服甘草。 久咳嗽,必然肺有积血。除正常治疗外,当活血化瘀。 地黄:甘,寒。补药。男人一般熟地,补精。滋阴补血,益精填髓。用于肝肾阴虚,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内热消渴。女人生地。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用于热病舌绛烦渴,阴虚内热,骨蒸劳热,内热消渴,吐血,衄血,发斑发疹。脾虚寒的不用生地。 白术:苦,白。健脾益气,燥湿利水。去脾湿,脾阳不够时。健脾胃。如果脓入深时,用排脓汤,即术附汤。白术常配茯苓。茯为甘味淡味。是利湿。用以排出白术收集的水。白术有油脂,通利三焦,可治一切水肿病。白术补脾补气,苍术燥湿发汗。可同用。苍术为树干,白术为根。因此,白术是收脾肌湿的,苍术燥是收上部的身上的湿。白术禁忌,阴虚水少,骨篜,口干舌燥,内热,不可用。身上溃疡不用。但在肠胃中的溃疡是可以用的。 莬丝子:补肾益精。禁忌,,阳强,性功能正常的不要吃,以前如果是勃起正常,吃则会至不举。阳强,则至不软,都不好。 牛膝;攻中带补的药,活血化瘀;补肝肾、强筋骨;利尿通淋;引血下行。孕妇不可用。入上焦的药不可用。

解读《神农本草经》

, 解读《神农本草经》 黄芪 原文:黄芪,味甘,微温。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一名戴糁。 译文:黄芪,味甘,性微温。主治痈疽长期破损伤烂,能使脓得以排出,疼痛得止。能治大麻风病,五种痔痛及鼠瘘。能补虚损以治小儿多种病。另一个名字叫戴糁。 解读:黄芪义作黄耆,还称箭芪、戴椹,为豆科植物黄芪或内蒙黄芪等的干燥根,是常用的中药材,药用迄今已有2000多年,始见于汉墓马王堆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本经》将其列为上品。明《本草纲目》载:“耆,长也。黄耆色黄,为补者之长,故名。” 黄芪性微温,味甘,据测定,含有多糖、单糖、黄酮类、甜菜碱、叶酸、多种氨基酸、黏液质、树胶、纤维素和微量元素硒、硅等成分,生用:益气同表、利水消肿、托毒生肌,用于治疗自汗、盗汗、血痹、浮肿、痈疽不溃或溃久不敛等症。言其“主痈疽.久败

疮,排脓,止痛”,即因外感六邪,过食膏粱厚味,外伤感染等引起热聚肌肤,腐肉成脓,其疮面大,易成脓,易溃破,脓出易敛口为痈;疮面深而险恶者,不易敛口为疽,,生黄芪主之。“大风癞疾”古亦称“癞风”,即今所称之麻风病,为麻风邪毒感染,有传染性。目前,用中西药治疗陔病取得明显效果,黄芪就是一味效药。黄芪蜜炙用:补中益气,用于治疗内伤劳倦、脾虚泄泻、气虚血脱、崩漏带下及一切气衰血虚之证。黄芪又称小人参,它的作用与人参相似,都是补气的。但人参是大补元气,作用十分迅猛,一般的人不可轻易使用。而黄芪是补中气,相对温和,效果却不逊色,而且比人参固表的作用更强,所以成为最常用的补气药。 ` 《本草正》载:“黄耆,生者微凉,可治痈疽;蜜炙性温,能补虚损。因其味轻,故专于气分而达表,所以能补元阳,充腠理,治劳伤,长肌肉,气虚而难汗者可发,表疏而多汗者可止。其所以止血崩血淋者,以气固而血自止也,故口血脱益气。其所以治泻痢带浊者,以气固而陷自除也,故日陷者举之。”《本草逢原》亦载:“黄耆,能补五脏渚虚,治脉弦自汗,泻阴火,去肺热,无汗则发,有汗则止,入肺而固表虚自

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 一上品 1丹砂:性味甘、微寒。主治五脏、安精神、益气明目。也叫硃砂,形状象箭头,使用时先把它打碎,然后用吸铁石将里面的铁吸走,再过三次水,将浮在水面上的沙石类的扔掉,沉底的才是纯丹砂。不过沉底的有毒,用火一烧就变成水银。将洗过的硃砂风干后,象砂子一样,很滑的。 临床上主治心神不宁、看到鬼魅、受到惊吓、癫痫、失眠多梦,可以安神。剂量是用小指甲一挑的量放入一斤重的药丸,然后摇匀,每颗药丸上都有一层红色。如果小孩子受到惊吓,晚上不睡觉、哭闹,也可以用一点点硃砂放到饭里面吃。丹砂必须生用,不能煮,煮过以后有毒。 2 云母:凡是金石类的都是放到铁锅里烧红,冷却后打碎磨粉,才能用。 3 玉泉: 4 石钟乳: 5 矾石:明矾在铁锅里加热后会冒泡,因为里面有水,烧过后变成灰,叫枯矾。将烧过的矾石磨粉和麝香混合,比例是1/50,麝香矾石散可以治疗鼻息肉、去痰、耳朵里面发炎化脓、湿疹、阴痒带下、燥湿止痒、喉痹。 6 硝石 紫石英:炮制时先烧红后用醋浇之,然后拿出来晾干,可以增加石英收敛的效果。因为醋是酸的,取它的收敛的功能,可以治疗遗精。 赤石脂:可以治疗子宫颈癌、阴实下血、赤白带下、脱肛、盗汗、遗精、夜尿、尿频。 禹余粮赤石脂可以治疗下痢带血。 19 菖蒲:菖蒲3钱、辛夷2钱、苍术3钱,这3味药可以治疗鼻窦炎,不分寒热。肺寒可以加杏仁、麦门冬;肺热可以加干姜。 20 菊花: 21 人参:人参补气,可以补五脏,红参、高丽参品质最好。口含人参可以生津止渴。人参可以用党参代替;也可以用黄芪、甘草代替人参。采到新鲜人身后用丝布包起来,用火烤干。 有咳嗽、火热、痘疹、斑点时不用人参。一般都是在病人大虚或病初癒后气血很虚,可以用人参滋补。 22 天门冬:清虚热、润燥、去痰。 禁忌:和鲤鱼煮在一起。 23 甘草:补气血,解百毒。治疗水肿、腹水、排水时不能用甘草。过食金石类的药,人会中毒,皮肤出红疹、痒、舌头麻、头皮发麻,甘草可以解毒。炙甘草可以治心脏动悸。甘草干姜汤可以治肺寒咳嗽。 24 干地黄:女人一般用生地黄;男人一般用熟地黄。生地可以补脾胃、可以凉血、补血。

3【倪海厦讲解】手太阴肺经生理

3、【倪海厦讲解】手太阴肺经生理 【倪海厦讲解】手太阴肺经生理循行病候主治【中医针灸】读书笔记今天我们开始进入十二正经。第一条经是手太阴肺经。介绍手太阴肺经之前,要先把肺的功能介绍给诸位。肺为“相傅之官”,为什么讲官位?就是黄帝问岐伯,把内脏对到官位,把身体当成国家时,内脏的官位各是什么。就是岐黄之术的由来。【相傅之官】岐伯说,皇帝就是心脏,君主之官就是心脏。那肺是“相傅之官,治节出焉”。所有身上的规矩节度是肺脏在管。那肺藏魄。这个魄,中医这专有名词害了很多人,我解释给诸位听,这个魄是什么东西,什么意思?就是白天见鬼嘛,讲完了。这个人看到不应该看到的东西,奇怪,大家都看不到,我却看到了,就是魄不守。看这个人在大白天,他不喜欢出来,怕见到阳光,躲在衣柜里面,看到你很惧怕,就是魄已失。有这个魄在肺上,我们才知道治节,才知道进退,才知道客气、态度。这是魄的定义。诸位看书上面说,肺是气之本。我们中医很喜欢用气、血这两个字。真正气的定义,就是热气、蒸气。好像吐气吐出来,吐到玻璃上面,看到那个热气。气可以表现在很多地方,像头发出油,就是有气才会出油。快死掉的人,头发都蓬起来。有的人油太多了,有个女黑人,风吹来头发都不动的,一天要洗两次头,她气太旺了也不好,要把

气用掉,多运动。所以头发出油也是气的表现。【肺主皮毛】也就是皮肤毛孔是肺在管。所以中医治皮肤病,在肺上面治疗。这个人皮肤好不好,也可以看肺好不好。西医跟中医不一样,西医只看到两个鼻孔,而中医是肺开窍在鼻。所谓开窍在鼻,鼻在呼吸,毛孔也在呼吸,通通是肺在管。脸上的眉毛也是肺脏在管,所以眉毛跟头发、胡子不一样。把眉毛剃掉,不容易长,但头发很好长。肺管治节,治节之官,一个人年纪大了,非常有规律。治节嘛,就是非常有规律,每天按步就班的这种人长寿。所以到了年纪大了,眉毛开始长,所以长眉等于长寿。那有的人眉毛掉了,就是魄不守,这个人一天到晚在忧虑。肺主忧,因为有肺脏,所以我们人会忧,忧太过,就伤到肺。所以有个人咳嗽,不断咳,在咳的时候发生一件事情让他很担心,比如说担心小朋友考试考不好,在这个时候,咳嗽就不会好,会一直咳下去。中医说,喜能胜忧,在五行时,木火土金水,木主肝;肝生怒;心主喜;脾主思;肺经主忧,肾管恐。情志上的问题,中医讲得很细。这个是相生的,我们可以有一点点怒、一点点喜、一点点思、一点点忧、一点点恐。但不能过怒、过喜、过思、过忧、过恐。太过就会伤到,一但伤到了,就要用情志去化解。化解就是用相克,忧能伤肺,所以用喜能胜忧。让病人很开心,咳嗽就慢慢好了。所以宗教这时候很好,让病人可以保持开心。【肺在五音】主的是商声。肺是金,在五行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