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

?本草经集注序录上隐居先生,在乎茅山岩岭之上,以吐纳余暇,颇游意方技,览本草药性,以为尽圣人之心,故撰而论之。https://www.doczj.com/doc/8f10768874.html,、酒、膏、丸散,用半夏皆且完。以热汤洗去上滑,手之,皮释随剥去,更复易汤洗之,令滑尽。不尔,戟人咽。旧方廿许过,今六七过便足。亦可直煮之,沸易水,如此三过,仍洗毕便讫,随其大小破为细片,乃秤以入汤。若膏、酒、丸、散,皆须曝燥乃秤之也。旧说皆称《神农本草经》,余以为信然。昔神农氏之王天下也,画易卦以通鬼神之情;造耕种,以省煞害之弊;宣药疗疾,以拯夭伤之命。此三道者,历群圣而滋彰。文王、孔子,彖象繇辞,幽赞人天。后稷、伊芳尹,播厥百谷,惠被生民。岐、皇、彭、扁,振扬辅导,恩流含气。并岁逾三千,民到于今赖之。中国古籍全录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煮者,宜酒渍者,宜膏煎者,亦有一物兼宜者,亦有不可入汤酒者,并随药性,不得违越。但轩辕以前,文本未传,如六爻指垂,画象稼穑,即事成迹。至于药性所主,当以识识相因,不尔何由得闻。至乎桐、雷,乃着在篇简。此书应与《素问》同类,但后人多更修饰之耳。秦皇所焚,医方、卜术不预,故犹得全录。而遭汉献迁徙,晋怀奔迸,文籍焚靡,千不遗一。如此。案盖谓单行一两种毒物,如巴豆、甘遂辈,不可

便令至剂耳,依如经言。一物一毒,服一丸如细麻;二物一毒,服二丸如大麻;三物一毒,服三丸如小豆;四物一毒,服以数为丸。而毒中又有轻重,如野狼毒、钩吻,岂同附子、芫花辈耶?凡此之类,皆须量宜。治寒以热药,治热以寒药,饮食不消以吐下药,鬼注蛊毒以毒药,痈、肿、疮、瘤以疮药。今之所存,有此四卷,是其本经。所出郡县,乃后汉时制,疑仲景、元化等所记。又有《桐君采药录》,说其华叶形色。《药对》四卷,论其佐使相须。魏、晋以来,吴普、李当之等,更复损益。或五百九十五,或四百卅一,或三百一十九。或三品混糅。冷热舛错,草石不分,虫兽无辨,且所主治,互有多少。医家不能备见,则识智有浅深。今辄苞综诸经,研括烦省。以《神农本经》三品,合三百六十五为主,又进名医副品,亦三百六十五,合七百卅种。精粗皆取,无复遗落,分别科条,区KT物类,兼注名世用,土地所出,及仙经道术所须,并此序录,合为三卷。虽未足追踵前良,盖亦一家撰制。吾去世之后,可贻诸知音尔。君臣佐使,以相宣摄。合和者,宜用一君、二臣、五佐,又可一君、三臣、九佐也。《本草经》卷上序药性之本源,诠病名之形诊,题记品录,详览施用之。药有云如细麻者,即今胡麻也,不必扁扁,但令较略大小相称耳。如黍粟亦然,以十六黍为一大豆也;如大麻者,即大麻子准三细麻也;如胡豆者,今青斑豆也,以二大麻子准之。如小豆者,今赤小豆也,

粒有大小,以三大麻子准之。如大豆《本草经》卷中玉石、草、木三品,合三百五十六种。如此。案其主治虽同,而性理不和,更以成患。今检旧方用药,并亦有相恶、相反者,服之不乃为忤。或能复有制持之者,犹如寇、贾辅汉,程、周佐吴,大体既正,不得以私情为害。虽尔,恐不如不用。今仙方甘草丸,有防己、细辛;世方五石散,有栝楼、干姜,略举大者如此,其余复有数十余条,别注在后。半夏有毒,用之必须生姜,此是取其所畏,以相制耳。其相须、相使,不必同类,犹如和羹,调食鱼《本草经》卷下虫兽、果、菜、米食三品,合一百九十五种,有名无实三条,合一百七十九种。合三百七十四种上三卷,其中、下二卷,药合七百卅种,各别有目录,并朱、墨杂书并子注。大书分为七上药一百廿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者,本上经。中药一百廿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斟酌其宜。欲遏病补虚羸者,本中经。下药一百廿五种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欲除寒热邪气,破积聚愈疾者,本下经。https://www.doczj.com/doc/8f10768874.html,胸膈以上者,先食后服药。病在心腹以下者,先服药后食。病在四肢血脉者,宜空腹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饱满而在夜。三品合三百六十五种,法三百六十五度,一度应一日,以成一岁。倍其数,合七百卅名。麦门冬,皆微润抽去心。杏仁、桃仁汤柔挞去皮。巴豆打破,剥皮,刮

去心,不尔令人闷;石苇、辛夷刮去毛;鬼箭削取羽及皮;藜芦剔取根,微炙;枳实去其核,只用皮,亦本说如此。今案上品药性,亦皆能遣疾,但其势力和浓,不为仓卒之效,然而岁月将服,必获大益,病既愈矣,命亦兼申。天道仁育,故云应天。独用百廿种者,当谓寅、卯、辰、巳之月,法万物生荣时也。中品药性,治病之辞渐深,轻身之说稍薄,于服之者,祛患当速,而延龄为缓,人怀性情,故云应人。百廿种者,当谓午、未、申、酉之月,法万物熟成。下品药性,专主攻击,毒烈之气,倾损中和,不可恒服,疾愈则止,地体收煞,故云应地。独用一百廿五种者,当谓戌、亥、子、丑之月,兼以闰之,盈数加之,法万物枯藏时也。今合和之体,不必偏用,自随人患苦,参而共行。但君臣配隶,应依后所说,若单服之者,所不论耳。如此。案盖谓单行一两种毒物,如巴豆、甘遂辈,不可便令至剂耳,依如经言。一物一毒,服一丸药有君臣佐使,以相宣摄。合和者,宜用一君、二臣、五佐,又可一君、三臣、九佐也。酒膏药,旧方皆云(敷汝反)咀(暴汝反)者,谓秤毕捣之如大豆者,又使吹去细末,此于事殊不允;药有易碎、难碎,多末、少末,秤两则不复均,今皆细切之,较略令如咀者,差得无末,而粒片调和,于药力同出,无生熟也。本说如此。案今用药犹如立人之制,若多君少臣,多臣少佐,则势力不周故也。而检世道诸方,亦不必皆尔。养命之药则多君;养性之

药则多臣;治病之药则多佐。犹依本性所主,而兼复斟酌。详用此者,益当为善。又恐上品君中,复各有贵贱。譬如列国诸侯,虽并得称君制,而犹归宗周。臣佐之中,亦当如此。所以门冬、远志,别有君臣。甘草国老、大黄将军,明其优劣,不皆同秩。自非农岐之徒,孰敢诠正,正应领略轻重,为分剂也。胸膈以上者,先食后服药。病在心腹以下者,先服药后食。病在四肢血脉者,宜空腹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饱满而在夜。药有阴阳配合,子母兄弟,根叶华实,草石骨肉。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凡此七情,合和当视之。相须、相使者良,勿用相恶、相反者。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不尔,勿合用也。药采治之法,既并用见成,非能自掘,不复具论其事,唯合药须解节度,列之如下。案诸药所生,皆的有境界。秦、汉以前,当言列国。今郡县之名,后人所改耳。自江东以来,小小杂本说如此。案其主治虽同,而性理不和,更以成患。今检旧方用药,并亦有相恶、相反者,服之不乃为忤。或能复有制持之者,犹如寇、贾辅汉,程、周佐吴,大体既正,不得以私情为害。虽尔,恐不如不用。今仙方甘草丸,有防己、细辛;世方五石散,有栝楼、干姜,略举大者如此,其余复有数十余条,别注在后。半夏有毒,用之必须生姜,此是取其所畏,以相制耳。其相须、相使,不必同类,犹如和羹,调食鱼肉,葱、豉各有所

宜,共相宣发也。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及有毒、无毒,阴干、曝干,采治时月生熟,土地所出,真伪陈新,并各有法。治病,先察其源,先候病机。五脏未虚,六腑未竭,血脉未乱,精神未散,食药必活。本说如此。又有分剂秤两,轻重多少,皆须甄别。若用得其宜,与病相会,入口必愈,身安寿延。若冷热乖衷,真假非类,分两违舛,汤丸失度,当瘥反剧,以至殆命。医者意也,喻如宰夫,以鳖为羹,食之更足成病,岂充饥之可望乎?故仲景每云∶如此死者,医杀之也。如此。又有分剂秤两,轻重多少,皆须甄别。若用得其宜,与病相会,入口必愈,身安寿延。若冷热乖衷,真假非类,分两违舛,汤丸失度,当瘥反剧,以至殆命。医者意也,喻如宰夫,以鳖为羹,食之更足成病,岂充饥之可望乎?故仲景每云∶如此死者,医杀之也。药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煮者,宜酒渍者,宜膏煎者,亦有一物兼宜者,亦有不可入汤酒者,并随药性,不得违越。麦门冬,皆微润抽去心。杏仁、桃仁汤柔挞去皮。巴豆打破,剥皮,刮去心,不尔令人闷;石苇、辛夷刮去毛;鬼箭削取羽及皮;藜芦剔取根,微炙;枳实去其核,只用皮,亦炙之;椒去实,于铛器中微熬,令汗出,则有势本说如此。又疾有宜服丸者,宜服散者,宜服汤者,宜服酒者,宜服膏煎者,亦兼参用,察病之源,以为其制耳。药有云如细麻者,即今胡麻也,不必扁扁,但令较略

大小相称耳。如黍粟亦然,以十六黍为一大豆也;如大麻者,即大麻子准三细麻也;如胡豆者,凡欲治病,先察其源,先候病机。五脏未虚,六腑未竭,血脉未乱,精神未散,食药必活。、丸、散,用天雄、附子、乌头、乌喙、侧子,皆灰火炮炙,令微坼,削去黑皮乃秤之。唯姜附子汤及膏酒中生用,亦削去皮乃秤,直理破作七八片,随其大小,但削除外黑尖处令尽。本说如此。案今自非明医,听声察色,至乎诊脉,孰能知未病之病乎?且未病之人,亦无肯自治。故桓侯怠于皮肤之微,以致骨髓之痼。非但识悟之为难,亦信受之弗易。仓公有言∶“病不肯服药,一死也;信巫不信医,二死也;轻身薄命,不能将慎,三死也。”夫病之所由来虽多,而皆关于邪。邪者不正之因,谓非人身之常理,风、寒、暑、湿,饥、饱、劳、佚,皆各是邪,非独鬼气疾厉者矣。人生气中,如鱼之在水,水浊则鱼瘦,气昏则人疾。邪气之伤人,最为深重。经络既受此气,传以入脏腑,脏腑随其虚实冷热,结以成病,病又相生,故流变遂广。精神者,本宅身为用。身既受邪,精神亦乱。神既乱矣,则鬼灵斯入,鬼力渐强,神守稍弱,岂得不至于死乎?古人譬之植杨,斯理当矣。但病亦别有先从鬼神来者,则宜以祈祷祛之,虽曰可祛,犹因药疗致益,李子豫赤丸之例是也。其药疗无益者,是则不可祛,晋景公膏肓之例是也。大都神鬼之害人多端,疾病之源唯一种,盖有轻重者尔。《真诰》言∶“常不能慎

事上者,自致百,而怨咎于神灵;当风卧湿,反责他于失福,皆是痴人也。”云慎事上者,谓举动之事,必皆慎思;饮食、男女,最为百之本。致使虚损内起,风湿外侵,以共成其害,如此岂得关于神明乎?唯当勤药治为理耳。以前及和、缓之书蔑闻,道经略载扁鹊数法,其用药犹是本草家意。至汉淳于意及华佗等方,今之所存者,亦皆修药性。张仲景一部,最为众方之祖宗,又悉依本草。但其善诊脉,明气候,以意消息之耳。至于刳肠剖臆,刮骨续筋之法,乃别术所得,非神农家事。自晋世以来,有张苗、宫泰、刘德、史脱、靳邵、赵泉、李子豫等,一代良医。其贵胜阮德如、张茂先、裴逸民、皇甫士安,及江左葛稚川、蔡谟、殷渊源诸名人等,并亦研精药术。宋有凡此诸人,各有若毒药治病,先起如黍粟,病去即止,不去倍之,不去什之,取去为度。中用麻黄,皆先别煮两三沸,掠去其沫,更益水如本数,乃纳余药,不尔令人烦。麻黄皆折去节,令理通,寸锉之;有小草、瞿麦五分锉之;细辛、白前三分锉之;丸散膏中,则凡汤中用完物,皆擘破,干枣、枝子、括蒌子之类是也。用细核物亦打碎,山茱萸、五味、蕤核,决明之类是也。细华子物,正尔完用之,旋复花、菊花、地肤子、葵子之类是也。米、麦、豆辈,亦完用之。诸虫先微炙,亦完煮之。唯螵蛸当中破之。生姜、夜干皆薄切。芒硝、饴糖、阿本说如此。案盖谓单行一两种毒物,如巴豆、甘遂辈,不可便令至剂耳,依如

经言。一物一毒,服一丸如细麻;二物一毒,服二丸如大麻;三物一毒,服三丸如小豆;四物一毒,服以数为丸。而毒中又有轻重,如野狼毒、钩吻,岂同附子、芫花辈耶?凡此之类,皆须量宜。治寒以热药,治热以寒药,饮食不消以吐下药,鬼注蛊毒以毒药,痈、肿、疮、瘤以疮药。皆称《神农本草经》,余以为信然。昔神农氏之王天下也,画易卦以通鬼神之情;造耕种,以省煞害之弊;宣药疗疾,以拯夭伤之命。此三道者,历群圣而滋彰。文王、孔子,彖象繇辞,幽赞人天。后稷、伊芳尹,播厥百谷,惠被生民本说如此。案今药性,一物兼主十余病者,取其偏长为本,复应观人之虚实补泻,男女老少,苦乐荣悴,乡壤风俗,并各不同。褚澄治寡妇、尼僧,异乎妻外家,此是达其性怀之所致也。如此。案其非但药性之多方,节适早晚,复须修理。今方家所云∶先食、后食,盖此义也。先后又案诸药,一种虽主数病,而性理亦有偏着。立方之日,或致疑混,复恐单行径用,赴急抄撮,不必皆得研究。今宜指抄病源所主药名,仍可于此处治,若欲的寻,亦兼易解。其甘苦之味可略,有毒无毒易知,唯冷热须明。今以朱点为热,墨点为冷,无点者是平,以省于烦注也。其有不入汤酒者,亦条于后也。本草经集注序录下治风通用防风防己秦胶独活芎

治风眩菊花飞廉踯躅虎掌茯神白芷杜若头面风

芎薯蓣天雄山茱萸莽草辛夷牡荆子本麋芜苍耳蔓荆子

中风脚弱石斛钟乳殷孽孔公孽硫黄附子丹参甘竹

沥大豆卷豉天雄侧子五加皮久风湿痹菖蒲茵芋天雄附子乌头细辛蜀椒牛膝天门冬术丹参石龙芮松叶茵陈松节贼风挛痛茵芋附子侧子麻黄芎萆狗脊白藓白芨苍耳猪椒杜仲暴风瘙痒蛇床子蒴乌喙蒺藜茺蔚子青葙子景天枫香藜芦伤寒麻黄葛根杏仁柴胡前胡大青龙胆芍药薰草升麻牡丹虎掌术防大热寒水石石膏黄芩知母白藓滑石玄参沙参苦参茵陈鼠李皮甘竹沥栀子蛇莓白颈蚯蚓粪汁大黄芒硝

劳复鼠屎豉竹沥粪汁温疟恒山蜀漆鳖甲牡蛎麻黄大青防葵猪苓防己茵芋白头翁女青巴豆荛花白薇中恶麝香雄黄丹砂升麻干姜巴豆当归芍药吴茱萸

鬼箭桃枭桃皮乌鸡蜈蚣霍乱人参术附子桂心干姜橘皮呕浓朴香薷麇舌高良姜木瓜转筋小蒜鸡舌香楠材扁豆豆蔻大腹水肿大戟甘遂泽漆葶苈荛花芫花巴豆猪苓防己桑根白皮商陆泽兰郁核海藻昆布苦瓠瓜蒂小豆鳢鱼鲤鱼术赤茯苓大豆肠下利赤白石脂龙骨牡蛎干姜黄连黄芩当归附子禹余粮藜芦黄柏云实枳实矾石乌梅石榴皮胶艾陟厘蜡大便不通牛胆蜜煎大黄巴豆大麻子小便淋沥滑石冬葵子根白茅根瞿麦榆皮石蚕胡燕屎蜥蜴衣中白鱼葶苈石苇雄黄琥珀乱发小便利牡蛎龙骨鹿茸桑螵蛸漏芦

土瓜根鸡鸡肠溺血戎盐鹿茸龙骨蒲黄干地黄

消渴白石英石膏茯神麦门冬黄连栝蒌知母枸杞根小麦芹竹叶土瓜根生葛根李根芦根菰根茅根冬瓜马乳牛乳羊乳黄胆茵陈栀子紫草白藓上气咳嗽

麻黄杏仁白前橘皮紫菀款冬五味细辛蜀椒半夏生姜干姜桃仁苏子夜干芫花根百部根呕吐浓朴橘皮人参半夏麦门冬白芷生姜铅丹鸡子薤白甘竹叶痰饮大黄甘遂芒硝茯苓荛花茈胡芫花前胡术细辛旋复花人参浓朴枳实橘皮半夏生姜甘竹叶宿食大黄巴豆朴硝茈胡术桔梗浓朴皂荚曲、槟榔腹胀满麝香甘草人参术干姜浓朴子枳实桑根白皮皂荚大豆卷百合心腹冷痛当归人参芍药桔梗干姜桂椒吴茱萸附子乌头术甘草石肠鸣丹参桔梗海藻心下满急茯苓枳实半夏术生姜百合心烦石膏滑石杏仁栀子茯苓知母贝母通草李根甘竹汁乌梅鸡子豉积聚症瘕空青朴硝芒硝硫黄胡粉石大黄野狼毒巴豆附子乌头苦参荛花茈胡鳖甲鳝甲蜈蚣赭槐白马溺鬼注、尸注雄黄朱砂金牙野葛马目毒公鬼臼女青徐长卿虎骨狸骨鹳骨獭肝芫青白盐惊邪雄黄丹砂紫石英茯苓茯神龙齿龙胆防葵

马目毒公升麻麝香人参沙参桔梗白薇远志柏仁鬼箭鬼督邮小草卷柏紫菀羚羊角羊角鳝甲丹雄鸡癫痫龙齿角牛黄防葵牡丹白蔹莨菪子雷丸铅丹钩藤僵蚕蛇床

蛇蜕蜣螂蚱蝉白马目白狗血豚卵牛猪犬齿喉痹痛

升麻夜干杏仁蒺藜枣针落石芹竹叶百合莽草噎羚羊角通草青竹茹头垢芦根舂杵糠牛饴鲠狸头骨獭骨鸬骨

齿痛当归独活细辛椒芎附子莽草石蛇床子生地黄莨菪子鸡舌香车下李根马悬蹄雄雀屎口疮黄连黄柏升麻大青苦竹叶蜜酪苏豉吐唾血羊角白胶戎盐柏叶艾叶生地黄大蓟鸡苏蛴螬饴糖伏龙肝黄土鼻衄血矾石蒲黄虾蟆蓝大蓟鸡苏艾竹茹烧皮烧发溺桑耳鼻痈通草细辛桂蕤核薰草瓜蒂鼻息肉藜芦矾石地胆通草白狗胆耳聋磁石菖蒲葱涕雀脑白鹅膏鲤鱼脑

目热痛黄连蕤核石胆空青曾青决明子黄柏栀子荠子苦竹叶鸡子白鲤鱼胆田中螺目肤翳秦皮细辛真珠贝齿石决明麝香毒公伏翼青羊胆蛴螬汁声音哑

菖蒲钟乳孔公孽皂荚苦竹叶麻油面菟丝子麝香熊脂葳蕤

本木兰栀子紫草冬瓜子发秃落桑上寄生秦椒荆子桑根白皮桐叶麻子仁枣根松叶雁肪马膏猪脂膏鸡肪

灭KT鹰屎白白僵蚕衣中白鱼金疮石胆蔷薇地榆艾叶王不留行白头翁钓樟根锻石狗头骨折生鼠生龟生地黄乌雄鸡血李核仁乌鸡骨瘀血蒲黄琥珀羚羊角牛膝大黄干地黄朴硝紫参桃仁茅根虫虻虫水蛭蜚蠊火灼柏皮生胡麻盐豆酱井底泥黄芩牛膝痈疽落石黄白蔹乌头乌喙通草败酱白芨大黄半夏

玄参蔷薇鹿角虾蟆土蜂房伏龙肝甘焦根恶疮雄黄

雌黄胡粉硫黄矾石锻石松脂蛇床子地榆水银蛇衔白蔹

漏芦茹黄柏占斯菌莽草青葙白芨楝实及已野狼跋桐叶

虎骨藜芦狸骨猪肚漆疮蟹茱萸皮苦鸡子白鼠

查秫米井中苔萍杉材瘿瘤小麦海藻昆布文蛤海蛤半夏

贝母通草松萝连翘白头翁通用防风防己秦胶独活芎治

风眩菊花飞廉踯躅虎掌茯神白芷杜若头面风芎薯蓣天雄山

茱萸莽草辛夷牡荆子本麋芜苍耳蔓荆子中风脚弱石斛钟乳

殷孽孔公孽硫黄附子丹参甘竹沥大豆卷豉天雄侧子五加皮

久风湿痹菖蒲茵芋天雄附子乌头细辛蜀椒牛膝天门冬术丹

参石龙芮松叶茵陈松节贼风挛痛茵芋附子侧子麻黄芎萆狗

脊白藓白芨苍耳猪椒杜仲暴风瘙痒蛇床子蒴乌喙蒺雄

黄石恒山野狼毒侧子连翘王不留行昆布狸骨斑蝥地胆

痔白桐叶蓄皮猪悬蹄脱肛鳖头卷柏铁精生铁

东壁土蜗牛录》序录下\药不宜入汤酒者《篇名》上石类内容:野葛野狼毒毒公鬼臼莽草巴豆踯躅(入酒)蒴(入酒)皂荚菌藜芦茹贯众芜荑雷丸野狼牙鸢尾青葙子苦参蚺蛇胆

蝮蛇胆大枣大蒜盐蛔虫薏苡根菌干漆楝根寸

白槟榔芜荑贯众野狼牙雷丸茱萸根青葙橘皮牡桂

石榴根巴豆虚劳(男女)丹砂空青曾青钟乳紫石白石英磁石龙骨黄干地黄茯苓茯神天门冬麦门冬薯

蓣石斛人参沙参玄参五味苁蓉续断泽泻牡蛎牡丹芍药

远志当归牡桂五加皮棘刺覆盆子巴戟天牛膝柏子桑螵蛸石龙芮石南草桑根白皮地肤子菟丝子干漆蛇床子车前子枸杞子枸杞根大枣麻子胡麻阴痿白石英阳起石巴戟天肉苁蓉五味蛇床子地肤子铁精白马茎阴颓海藻铁精狸阴茎狐阴蜘蛛蒺藜鼠阴囊湿

五加皮槐枝黄柏虎掌泄精韭子白龙骨鹿茸牡蛎桑螵蛸车前子叶泽泻石榴皮獐骨好眠通草孔公孽马头骨牡鼠目荼茗不得眠酸枣榆叶腰痛杜仲萆狗脊梅实鳖甲五加皮妇人崩中石胆禹余粮赤石脂代赭牡蛎龙骨白僵蚕牛角乌贼鱼骨蒲黄紫葳生干地黄桑耳黄柏白茅根艾叶鳝甲鳖甲马蹄甲白胶丹雄鸡阿胶鬼箭鹿茸大小蓟根马通伏龙肝月闭鼠妇虫虻虫水蛭蛴螬桃核仁狸阴茎土瓜根牡丹牛膝占斯虎杖阳起石桃毛白垩铜镜鼻无子紫石钟乳阳起石紫葳卷柏桑螵蛸艾秦皮安胎紫葳白胶阿胶堕胎雄黄水银胡粉飞生虫溲疏大戟雌黄巴豆野葛藜芦牡丹牛膝桂皂荚兰茹踯躅鬼箭槐子薏苡根瞿麦附子

天雄乌头乌喙侧子蜈蚣地胆斑蝥芫青亭长水蛭虻虫虫蛴螬蝼蛄皮蜥蜴蛇蜕朴硝蟹爪芒硝产难槐子桂滑石贝母蒺藜皂荚酸浆蚱蝉蝼姑鼠生鼠肝乌雄鸡肝血弓弦马衔产后病干地黄秦椒败酱泽兰地榆大豆下乳汁

钟乳漏芦蛴螬栝蒌子土瓜蒂猪狗四足中蛊桔梗鬼

臼马目毒公犀角斑蝥芫青亭长射罔鬼督邮白荷败鼓皮蓝子录》序录下\药不宜入汤酒者《篇名》上草木类内容:蜂子蜜蜡白马茎狗阴雀卵鸡子雄鹊伏翼鼠妇樗鸡萤火僵蚕蜈蚣蜥蜴斑蝥芫青亭长地胆虻虫蜚廉蝼姑马刀赭魁虾蟆蜗牛生《目录》序录下《篇名》解毒内容:蛇虺百虫毒,用雄黄、巴豆、麝香。蜈蚣毒,用桑汁若煮桑根汁。蜘蛛毒,用蓝青、盐、麝香。蜂毒,用蜂房、蓝青。狗毒,用杏仁、矾石。恶气鄣毒百毒,用犀角、羚羊角、雄黄、麝香。喉痹肿邪气恶毒入腹,用升麻、射干。风肿毒肿,用五香及紫檀。百病药毒,用甘草,荠、大小豆汁、蓝汁及实皆解之。射罔毒,用蓝汁,大小豆汁、竹沥、大麻子汁、六畜血,贝齿屑、根屑、蚯蚓屑、藕、菱汁并解之。野葛毒,用鸡子粪汁、葛根汁、甘草汁、鸭头热血、温猪膏并解之。(若已死口噤者,以大斑蝥、芫青毒,用猪膏、大豆汁、戎盐、蓝汁及盐汤煮猪膏及巴豆并解之。野狼毒毒,用蓝汁、白蔹及盐汁及盐汤煮猪、术占斯并解之。踯躅毒,用栀子汁解之。巴豆毒,用煮黄连汁、大豆汁、生藿汁、菖蒲屑汁、煮寒水石汁并解之。藜芦毒,用雄黄屑煮葱白汁、温汤并解之。雄黄毒,用防己解之。甘遂毒,用大豆汁解之。蜀椒毒,用葵子汁、煮桂汁、豉汁、人溺、及冷水、及餐土浆、食蒜、鸡毛烧咽并解之。半夏毒,用生姜汁、煮干姜汁并解之。

石毒,用大豆汁、白膏并解之。芫花毒,用防风、防己、甘草、桂汁并解之。乌头天雄附子毒,用大豆汁、远志、防风、枣肌、饴糖并解之。大戟毒,用菖蒲汁解之。桔梗毒,用粥解之。杏仁毒,用蓝子汁解之。诸菌毒,掘地作坎,以水沃中搅令浊,俄顷饮之,名地浆也。防葵毒,用葵根汁解之。莨菪毒,用荠、甘草、升麻、犀角、蟹并解之。马刀毒,用清水解之。野芋毒,用土浆,及粪汁并解之。鸡子毒,用淳酢解之。铁毒,用磁石解之。食金银毒,服水银数两即出,又鸭血及鸡子汁,又水淋鸡屎汁并解之。食诸肉马肝漏脯中毒,生韭汁、烧末猪骨,又头垢、烧犬屎酒服之,豉汁亦佳。食诸鱼中毒,煮橘皮及生芦笋根汁、煮朴硝汁、大黄汁,烧末鲛鱼皮并佳。食蟹中毒,捣生苏汁、煮干苏汁及屑、冬瓜汁并佳。食诸菜中毒,以甘草、贝齿、粉三种末,水和服之。小儿溺、乳汁服二升亦佳。饮食中毒烦满,煮苦参饮之,令吐出。食石药中毒,白鸭屎解之,人参亦佳。食石药中毒,白鸭屎解之,人参亦佳。服药过剂闷乱者,吞鸡子黄,又蓝汁,又水和胡粉,又土浆,又荷汁,又粳米潘汁,又豉汁,又干姜、黄连屑,又饴糖,又水和葛粉饮之皆良。录》序录下《篇名》解毒内容:蛇虺百虫毒,用雄黄、巴豆、麝香。蜈蚣毒,用桑汁若煮桑根汁。蜘蛛毒,用蓝青、盐、麝香。蜂毒,用蜂房、蓝青。狗毒,用

杏仁、矾石。恶气鄣毒百毒,用犀角、羚羊角、雄黄、麝香。喉痹肿邪气恶毒入腹,用升麻、射干。风肿毒肿,用五香及紫檀。百病药毒,用甘草,荠、大小豆汁、蓝汁及实皆解之。射罔毒,用蓝汁,大小豆汁、竹沥、大麻子汁、六畜血,贝齿屑、根屑、蚯蚓屑、藕、菱《目录》序录下《篇名》服药忌食内容:有术,勿食桃、李及雀肉、胡蒜、青鱼。服药有巴豆,勿食芦笋羹及猪肉。有半夏、菖蒲,勿食饴糖及羊肉。有细辛,勿食生菜。有甘草,勿食菘菜。有藜芦,勿食狸肉。有牡丹,勿食生胡蒜。有商陆,勿食犬肉。有恒山,勿食葱菜。有空青、朱砂,勿食生血物。有茯苓,勿食诸酢物。服药,不可多食生胡蒜杂生菜。服药,不可多食诸滑物果实菜。服药,不可多食肥猪、犬肉、肥羹及鱼臊脍。服药,通忌见死尸及产妇淹秽事。录》序录下《篇名》草木上品内容:六芝薯蓣为之使,得发良,恶恒山、畏扁青、茵陈蒿。茯苓、茯神马间为之使,恶白蔹,畏牡蒙、地榆、雄黄,秦艽龟甲。柏子牡蛎、桂、瓜子为之使,恶菊花、羊蹄、诸石、面,曲。天门冬垣衣、地黄为之使,畏曾青、青耳。麦门冬地黄、车前为之使,恶款冬花、苦瓠,畏苦参、青、青耳。术防风、地榆为之使。女葳《目录》序录下《篇名》药不宜入汤酒者内容:朱砂雌黄云母阳起石矾石硫黄钟乳(入酒)孔公孽(入酒)石银屑铜镜鼻白垩胡粉铅丹

卤咸锻石藜灰录》序录下《篇名》虫兽上品内容:龙骨得人参、牛黄良,畏石膏。龙角畏干漆、蜀椒、理石。牛黄人参为之使,恶龙骨、地黄、龙胆、蜚蠊,畏牛膝。蜡蜜恶芫花、齐蛤。蜂子畏黄芩、芍药、牡蛎。白胶得火良,畏大黄。阿胶得火良,恶大黄。牡蛎贝母为之使,得甘草、牛膝、远志、蛇床良,恶麻黄、茱萸、辛夷。《目录》序录下\药不宜入汤酒者《篇名》上石类内容:野葛野狼毒毒公鬼臼莽草巴豆踯躅(入酒)蒴(入酒)皂荚菌藜芦茹贯众芜荑雷丸野狼牙鸢尾蒺藜女菀苍耳紫葳薇衔白芨牡蒙飞廉蛇衔

占斯辛夷石南草虎掌楝实虎杖(入酒单渍)芦根羊桃马勃苦瓠瓜蒂陟厘野狼跋子云实槐子地肤子蛇床子青葙子茺蔚子

菥子王不留行录》序录下\药不宜入汤酒者《篇名》上草木类内容:蜂子蜜蜡白马茎狗阴雀卵鸡子雄鹊伏翼鼠妇樗鸡萤火僵蚕蜈蚣蜥蜴斑蝥芫青亭长地胆虻虫蜚廉蝼姑马刀赭魁虾

蟆蜗牛生《目录》序录下\药不宜入汤酒者《篇名》上草木类内容:蜂子蜜蜡白马茎狗阴雀卵鸡子雄鹊伏翼鼠妇樗鸡萤火僵蚕蜈蚣蜥蜴斑蝥芫青亭长地胆虻虫蜚廉蝼

姑马刀赭魁虾蟆蜗牛生录》序录下《篇名》玉石上品内容:玉屑恶鹿角。玉泉畏款冬花。丹砂恶磁石,畏咸水。水银恶磁石。曾青畏菟丝子。石胆水英为之使,畏牡桂、菌桂、芫花、辛荑、白薇。云母恶徐长卿,泽泻为之使,反流水,畏甲。朴硝畏麦句姜。硝石萤火为之使,恶苦参、苦菜,畏女

菀、粥。矾石甘草为之使,《目录》序录下\药不宜入汤酒者《篇名》上虫兽类内容:寻万物之性,皆有离合,虎啸风生,龙吟云起,磁石引针,琥珀拾芥,漆得蟹而散,麻得漆而涌,桂得葱而软,树得桂而枯,戎盐累卵,獭胆分杯。其气爽有相关感,多如此类。其理不可得而思之。至于诸药,尤能递为利害。先圣既明言其说,何可不详而避之。世人为方,皆多漏略。若旧方已有,此病亦应改除。假令而两种,当就其轻重,择可除而除之。伤寒赤散,吾恒不用藜芦。断下黄连丸,亦去其干姜而施之,殆无不效。何急强以相增,苟令共事乎?相反为害,深于相恶。相恶者,谓彼虽恶我,我无忿心,犹如牛黄恶龙骨,而龙骨得牛黄更良,此有以相制伏故也。相反者,则彼我交仇,必不宜合。今画家用雌黄、胡粉相近,便自黯妒。粉得黄即黑,黄得粉亦变,此盖相反之征。药理既昧,所以人多轻之。今案方处治,恐不必卒能寻究本草,更复抄出其事在此,览略看之,易可知验。而《本经》有直云茱萸、门冬者,无以辨其山、吴、天、麦之异,咸宜各题其条。又有乱误处,譬如海蛤之与鳝甲,畏恶正同。又诸芝使薯蓣,薯蓣复使紫芝。计无应如此,而不知何者是非?亦宜并记,当更广检正之。又《神农本经》相使,止各一种,兼以《药对》参之,乃有两三,于事亦无嫌。其有云相得共治某病者,既非妨避之禁,不复疏出。录》序录下《篇名》草木上品内容:六芝薯蓣为之使,得发良,

恶恒山、畏扁青、茵陈蒿。茯苓、茯神马间为之使,恶白蔹,畏牡蒙、地榆、雄黄,秦艽龟甲。柏子牡蛎、桂、瓜子为之使,恶菊花、羊蹄、诸石、面,曲。天门冬垣衣、地黄为之使,畏曾青、青耳。麦门冬地黄、车前为之使,恶款冬花、苦瓠,畏苦参、青、青耳。术防风、地榆为之使。女《目录》序录下《篇名》玉石上品内容:玉屑恶鹿角。玉泉畏款冬花。丹砂恶磁石,畏咸水。水银恶磁石。曾青畏菟丝子。石胆水英为之使,畏牡桂、菌桂、芫花、辛荑、白薇。云母恶徐长卿,泽泻为之使,反流水,畏甲。朴硝畏麦句姜。硝石萤火为之使,恶苦参、苦菜,畏女菀、粥。矾石甘草为之使,恶牡蛎。芒硝石苇为之使,畏麦句姜。滑石石苇为之使,恶曾青。

紫石英长石为之使,不欲甲、黄连、麦句姜,畏扁青、附子。赤石脂恶大黄,畏芫花。白石英恶马目毒公。黄石脂曾青为之使,恶细辛,畏蜚蠊。太一禹余粮杜仲为之使,畏贝母、菖蒲、铁落。白石脂燕屎为之使,恶松脂,畏黄芩。录》序录下\药不宜入汤酒者《篇名》上石类内容:野葛野狼毒毒公鬼臼莽草巴豆踯躅(入酒)蒴(入酒)皂荚菌藜芦茹贯众芜荑雷丸野狼牙鸢尾蒺藜女菀苍耳紫葳薇衔

白芨牡蒙飞廉蛇衔占斯辛夷石南草虎掌楝实虎杖(入酒单渍)芦根羊桃马勃苦瓠瓜蒂《目录》序录下《篇名》玉石中品内容:钟乳蛇床为之使,恶牡丹、玄石、牡蒙,

神农本草经倪海厦注整理归纳版

神农本草经倪海厦宣讲整理归纳版 目录药名味性主治毒性 上经丹砂 甘微寒安神 上经 云母、玉泉(璞玉)甘平五臟百病,柔筋强骨,安魂魄 中经合欢甘平合血,消肿,止痛药,治筋骨折伤及肺痈吐脓,和心志,令人欢乐无忧 上经徐长卿 辛温精神科用药,中邪,中毒,瘟疫 上经 黄耆(黄芪)甘微温补气要药,补虚劳,与甘草合用代人参,大补脾,实脾,通利三焦,排脓,可治黄汗 上经巴戟天 辛甘微温补气益精要药,补肾,壮阳,健骨,去肝风,驱鬼/噩梦上经 蓬蘽(覆盆子)甘酸微温补涩要药,缩小便 上经菟丝子辛甘平补肾益精要药 中经桑根白皮甘辛寒泻肺火行水道要药,女子漏下赤白,虚劳上经桑螵蛸咸甘平固肾益精要药,炮熟空心食之,止小便利。 上经桑寄生苦酸 平 补肝肾坚筋骨要药,胆发炎,肝病,清肝胆火,通三焦,安胎止中经白僵蚕咸辛平 祛风化痰要药,头风齿痛,喉痹咽肿,去皮肤中如虫行,外用灭 诸疮瘢痕,收疤痕,拔疔(硬块吸出来),外用打粉,内服治头痛上经肉苁蓉甘酸淡咸温益髓壮阳要药,滋补壮阳 中经淫羊藿辛苦温(小寒)壮阳益精要药中经阳起石 咸微温补命门壮阳道要药,疗阴痿,纯虚症上经 菌桂(肉桂) 辛甘 大热 温补要药,点命门火,多用于动脉有循环问题,能行阳达表小毒 中经石硫磺酸大热补阳要药,可单味使用,主治脾胃虚寒,寒痹冷癖,杀虫,治疥 疮,下气,治腰肾久冷,生用治疥癣,炼服主虚损泄精;攻坚生用,虚损用酒炮制,炙过滋补固阳力量最强;利全身水肿,治脚无力;石硫磺为淡黄色,土硫磺为黄褐色,土硫磺剧毒主要外用于伤科接骨。如烫伤,用硫磺青黛粉不会遮蔽伤口,不会留疤,膏会留疤。石硫磺中毒,鸭肉汤可解有毒 上经石钟乳甘辛温补阳益精,下乳 上经续断苦 微温补益筋骨要药,伤科骨折,跌打损伤,乳房硬块,活血化瘀上经人参甘微苦微寒大补元气要药,适用于虚症,热症忌用 中经鹿茸甘咸温大补真阳要药,养血益阳,强筋健骨,生精充髓,治虚劳,老人精衰,腰膝无力;鹿角补督脉最强 上经大枣(红枣)甘平补中益气,和解百药要药,杀乌头附子天雄毒 上经甘草甘平调和周身气血要药,解百毒(尤其是肠胃内食物中毒),滋补阴上经远志 甘苦温强心益智要药,散郁,补心火(治心脏病),解附子乌头天雄的毒上经石蜜(冰糖) 甘寒补中益气,任何刀伤、伤口,压上去3分钟,蔗糖敷伤口,泡水洗脚,收口不留疤 上经白胶(鹿角胶)甘平补中益气,长肌增髓,止痛安胎,黑须发,强筋骨,壮腰膝,脚膝无力,下焦有火忌用滋补药 中经慈石(吸铁石)辛寒补肾强阴要药,引肺气入肾,镇惊,气喘上经署豫(山药)甘温平补虚扶弱要药,主益肺脾 上经丹雄鸡甘微温补虚温中,止血通神下经天雄 甘辛温热补虚壮阳 有毒下经 乌头(川乌) 辛热扶元回阳,补火退寒要药,攻坚,类风湿性关节炎手指变形必须用乌头蜜辅以桂枝汤。乌头为附子之母,草乌为伤科接骨用 大毒下经附子 辛甘 大热 扶元回阳,补火退寒要药,生附子去里寒,炮附子往外走,治疗水肿、肾脏病时用生附炮附时忌盐巴 大毒

解读《神农本草经》(73)

【2019.01】轩岐纵横橘井一瓢 解读《神农本草经》 □钟耀欣 白胶 原文:白胶,味甘平。主伤中劳绝,腰痛羸瘦。补中益气,妇 人血闭无子。止痛安胎。久服,轻身延年。一名鹿角胶。 译文:白胶, 味甘,性平。主治内脏损伤,劳极病,腰痛,消瘦虚弱。能补益内脏之气,能治妇人因血虚而闭经及不孕不育症。能够止痛,安胎。长期服用能使身体轻巧,寿命延长。另一个名字叫鹿角胶。 49 73 解读:白胶,鹿角胶的别称,简称鹿胶,是鹿角经多次水煎,滤过,合并滤液(或加入明矾细粉少量),静置,滤取胶液,用文火浓缩(可加适量豆油、冰糖、黄酒)至稠膏状,冷凝,切成扁方形块块,阴干后即成。性温,味甘、咸,入肾、肝经,具有温补肝肾、益精养血的功效,用于阳痿滑精、腰膝酸冷、虚劳羸瘦、崩漏下血、便血尿血、女子宫寒不孕、阴疽肿痛等症。鹿角胶补散并存,“主伤中劳绝,……安胎”均言其补益之功。止痛,言其散,《名医别录》载其可治“折跌伤损”,外伤多有失血及瘀血现象。《本草逢源》也认为鹿角“熬胶则益阳补肾,强精活血”。当胎漏下血之时,用以“安胎”,如《肘后方》所言:治“妊娠卒下血,以酒煮胶二两消尽顿服”即是明证。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鹿角胶对人体的淋巴母细胞转化有促进作用;能促进周围血液中的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量增加;对进行性肌营养障碍症,有显著的防治和治疗作用;促进钙的吸收,使血中钙略有增高,这种钙质载运能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使渗出减少,有消炎、消肿和抗过敏作用。鹿角胶入药多用开水或黄酒融化后兑服,常用量为3~6克;或入丸、散。 临床应用,治虚劳常以鹿角胶为主,配以牛乳、白蜜、牛酥、生姜汁同煎服;治虚劳多梦,常配以覆盆子、车前子同用;治妊娠胎动,漏血不止,与人参、白茯苓合用;治肾气不足,虚劳羸瘦,可配五加皮、熟地、山萸肉等,以强壮筋骨。注意:阴虚阳亢者忌服。

神农本草经读后感

神农本草经读后感 时间:2019-06-01 11:52:38 | 作者:李星怡 科技节又来啦,那么我这个“小小神医”又要出现啦!“小神医”今日推荐大家读的是《神农本草经》,它是我国古代现存最早的药物学著作,《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之本,而《神农本草经》则是药物的经典著作。 中草药知识其实很好玩,《神农本草经》是一本我特别喜欢的中草药书籍。全书共介绍了365种中草药,将药物按照效用分为上、中、下三品,为方便我们查阅,又细分为植物、动物、矿物三部分,详细阐明各药性味、归类、配方及功效,并附有独一无二的小药方,方便我们对症应用。书中还汇集了许多医家名言以及中草药的传说与小故事,让我们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中药知识。 我每次读着读着就入迷了,当我读到桑叶也称神仙草,性寒,味苦,有疏散风热,清肺润燥等功效时,真是让我大开眼界!桑叶不就是给蚕宝宝吃的食物吗?原来还有这样的妙用!难怪我一感冒,奶奶就会回乡下采桑叶给我煮汤喝!这可是科学秘方啊!书上还附有每一个症状的配方,我读得可仔细啦,细细品味每种草药的用处,说不定这些小药方在以后的生活中都用得着呢! 《神农本草经》这本书内容丰富,使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向我们介绍中草药。看着简单明了,对植物的根,茎,叶,花等部分作了详细说明,使我更全面、更形象地了解了植物、动物、矿物的各种药用价值,也让我更简单,更轻松地学到了相关的中医知识。 在科技节中,学校还邀请了一位专家来给我们讲解中医知识,专家从一个西瓜讲起,告诉我们西瓜的多种功效。我们不禁感叹:原来西瓜的用处这么多啊!专家还告诉我们,人体是显微镜,中医可以通过望、闻、问、切这四大步骤诊病。我认真听了专家给我们的讲解,又对比了《神农本草经》上的知识,觉得我这个小神医又有进步了呢!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好好学习,共同了解相关的中草药知识,人人争做“小神医”吧!

解读《神农本草经》(2)

解读《神农本草经》(2) 原文: 药有阴阳配合,子母兄弟,根茎花实,草石骨肉。 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凡此七情,合和视之。当用相须、相使者良,勿用相恶、相反者。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者,不尔勿合用也。 译文: 药物有阴阳属性的相互匹配,也存在着子母兄弟样的联系,例如根与茎、花与实、草与石、骨与肉等。 药物有单用的,有相互为用的,有相互支持增强药效的,有相互畏惧而不能配伍的,有相互厌恶而抵消其功效的,有作用相反而次生毒性的,有相互消除毒性的,共有七种情形。配伍结合使用时要看到这七种情形,应该按“相须”、“相使”进行组方,“相须”、“相使”组方效果好。不要用“相恶”、“相反”进行组方。如果药物有毒性应该遏制,可以通过“相畏”、“相杀”的方法组方,如果不是这种情形,就不要配伍应用。 解读: 所谓“药有阴阳”,其含义甚广。若从药物大类分,凡矿物类药物质地沉重而主降,多属于阴性;而植物类药物

质地轻清,多属于阳性。若单就植物药而言,凡取其花、叶、枝入药多属阳性;若用其干、根多属阴性。《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亦从药物深层的内涵来区分阴阳:“阳为气,阴为味……阴昧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气味辛苦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在药物配伍时,要辨明药物的阴阳属性,使配伍更加合理;发挥药物的最大作用。 《神农本草经》中的“七情和合”,是指药物配伍的特殊关系,包括:①单行:指用针对性强的单味药治病即能获得满意疗效的。如独参汤只用人参1味煎取浓汁,专补元气,救阴以挽阳;清金散单用1味黄芩治疗轻度肺热咳嗽;用苦楝皮1味驱除蛔虫等。②相须:即两种功用相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相互增加疗效。如黄连和连翘同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力比单用黄连增强6倍以上;知母与黄柏配合,能明显增强清热泻火又不伤阴的效果;大黄与芒硝配合,增强攻下泻热作用;全蝎配蜈蚣,止痉治抽搐效果更加突出等。③相使:即某些共性药物配伍,以1种药物为主,另1种药物为辅,能提高主药物的疗效。如黄芪与茯苓配伍,茯苓能提高黄芪补气利水的治疗效果;木香配黄连,能增强黄连治疗湿热泻痢的作用;雷丸配大黄,可以增加雷丸的驱虫功效等。④相畏:即一种药物制约另一种药物性能或抑制另

《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简介 《神农本草经》又名《神农本草》,简称《本草经》、《本经》,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撰人不详,“神农”为托名。其成书年代自古就有不同考论,或谓成于秦汉时期,或谓成于战国时期。原书早佚,现行本为后世从历代本草书中集辑的。该书最早著录于《隋书•经籍志》,载“神农本草,四卷,雷公集注”。《旧唐书 •经籍志》、《唐书•艺文志》均录“神农本草,三卷”,宋《通志•艺文略》录“神农本草,八卷,陶隐居集注”,明《国史经籍志》录“神农本草经,三卷”,《清史稿•艺文志》录“神农本草经,三卷”。历代有多种传本和注本,现存最早的辑本为明卢复辑《神农本经》(1616),流传较广的是清孙星衍、孙冯翼辑《神农本草经》(1799),以及清顾观光辑《神农本草经》(1844)、日本森立之辑《神农本草经》(1854)。 神农,古传说中“三皇”之一,传称神农尝百草始有医药,书名冠以神农为尊古之风的假托。现行本为清孙星衍、孙冯翼辑。孙星衍(1753~1818),字伯渊,又字渊如,清代江苏阳湖(今武进)县人。乾隆五十二年(1787)第进士,历官翰林院编修、刑部主事等,一生博

览群书,贯通经史、训诂、诸子、医药,除辑本书外,尚有《素女方》、《秘授清宁丸方》、《服盐药法》等著,于古代医籍整理多有贡献。 书凡3 卷,载药365 种,其中植物药252 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根据药物的效能和使用目的不同,分为上、中、下三品,立为3 卷分别论述。卷1为“上经”,论“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者,本上经”。卷2 为“中经”,论“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斟酌其宜。欲遏病补赢者,本中经”。卷3 为“下经”,论“下药一百二十五种,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欲除寒热邪气、破积聚、愈疾者,本下经”。 本书系统地总结了我国秦汉以前的药学知识和用药经验,为中药学和方剂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至今仍是研究中药和方剂的最重要的经典文献之一。首先,在药学方面,所论365 种药物的疗效真实可靠,至今仍是临床常用药;创立了药有“四气”、“五味”的理论,和药分上、中、下“三品”的分类方法,并反映了部分化学知识。其次,在方剂学方法,指出药可单用亦可组方配用,创立了药物之间“七情合和”理论和组方配伍的“君臣佐使”原则,总结了丸、散、汤、酒、膏等基本剂型。再次,在用药方面,提出了

祝之友教授解读神农本草经----乌头

祝之友教授解读神农本草经 ---- 乌头 乌头Wutou 【处方用名】川乌——毛茛科Ranunculaceae 经文乌头,味辛温。主中风、恶风,洗洗,出汗,除寒湿痹,咳逆上气,破积聚,寒热,其汁煎之,名射罔,杀禽兽。一名奚毒,一名即子,一名乌喙。生山谷。 乌头,有川乌头和草乌头之分,即川乌和草乌。川乌头即现今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i Debx. 的母根,即川乌,多为栽培品。草乌头系毛茛科植物北乌头Aconitum kusnezoffii Reichb. 的块根,即现今草乌,多为野生品种,《本经》所言乌头,应指现今草乌和川乌野生品。同属植物黄花乌头Aconitum coreanum (Levl)Raip. 的块根,为古代文献所载“白附子”。 本经要义乌头:李时珍《本草纲目》附子项载:“初种为乌头,象乌之头也。附乌头而生者为附子,如子附母也……别有草乌头、白附子,故俗呼此为黑附子、川乌头以别之。诸家不分乌头有川、草两种,皆混杂注解,今悉正之。”说明明代以前,川乌头和草乌头统称为乌头。李时珍又言:“乌头有两种:出彰明者即附子之母,今人谓之川乌头是也。春末生子,故 曰春采为乌头,冬则生子已成,故曰冬采为附子其初种之小者为乌头,附乌头而旁生者为附子。”“其产江左、山南 等处者,乃《本经》所列乌头,今人谓之草乌头者是也。故曰其汁煎

为射罔。陶弘景不知乌头有二,以附子之乌头,注射罔之乌头,遂致诸家疑贰。”而且说明,在陶氏时代,已将川乌头和草乌头用于毒箭的制作。味辛温:与现今教 材和《药典》记识不一致。现代认识:乌头(川乌),性热,味辛、苦;有大毒。中风:有两义。一指杂病中风,又 称谓“卒中”。《千金要方》卷八称谓“卒中风”。为卒暴昏仆,不省人务或突然口眼隅斜、半身不遂、言语謇涩等病证。《金匮要略》卷上?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邪在络,肌肤不仁;邪在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认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二指太阳表证中风,为外感风邪之病证。《伤寒论》卷二?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第五:“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神 农本草经》言:“中风”药物尚有石膏、牡丹皮、川芎等。恶风:一是,病证名。“恶”读wu,音“误”。恶风,即怕风。多因外邪伤卫所致。二是,病邪名。“恶”读e,音“厄”。指风邪之人中凶恶者。洗洗:同“洒洒”。寒凉貌, 指寒凉阵阵发作的样子。曹元宇《本草经》当归条:“温疟 热洗洗在皮肤中。”《本经》阿胶条:“劳极洒洒如疟疾。”《素问》卷十二?风论篇第四十二:“腠理开则洒然寒,闭则热而闷。”王冰注:“洒然,寒貌。”《素问》卷二十三?疏五过 论篇第七十七:“身体日减,气虚无精,病深无气,洒洒然时惊。”王冰注:“洒洒,寒貌。”恶风洗洗,即指患者一阵阵怕风

(完整版)2019-2020国医通神农本草经及金匮要略综合考试参考答案

1、被李时珍誉为“专治一身上下诸痛,用之中的,妙不可言。”的药物为()。 B、延胡索 2、具有主咳逆上气功效的药物是()。 A、当归 3、按升降学说理论,具有升浮和沉降二向性的中药是()。 A、桔梗 C、前胡 4、十枣汤中的君药为()。 B、大枣 5、导赤散中“竹叶”实为今之()。 B、竹叶 C、竹茹 1、《神农本草经》的分类方法为()。 A、三品分类 B、自然属性分类 3、具有推陈致新功效的药物是()。 A、大黄 4、《神农本草经》中茺蔚实为今之()。 B、益母草 5、六味地黄丸中所用“地黄”炮制品为()。 C、熟地黄 09:04 1、《金匮要略》中论述杂病总的病因病机是()

B、厥阳独行 2、虚劳腰痛,治宜() D、八味肾气丸 3、“脉得诸沉,当责有水” ,是用脉象来() B、指出某一病证主脉 4、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治疗杂病的专书是() B、《金匮要略方论》 5、中风病的典型症状是() D、半身不遂 2、下列哪项药物不属于越婢加半夏汤的组成() D、桂枝、甘草 3、狐惑病酿脓,可选何方治疗() B、赤小豆当归散 4、百合病的病机是() D、心肺阴虚内热 5、患者腹满,喜温喜按,辨证当属() C、虚寒 09:22 1、虚劳病发展到一定阶段,往往以何脏证候表现较为明显() C、脾肾 2、狐惑病酿脓,可选何方治疗() B、赤小豆当归散 3、张某,风湿病四年。现患者身体消瘦,右膝、踝关节肿大明显,无明显疼痛,胃 纳欠佳,口干欲饮,舌红少苔,

C、桂枝芍药知母汤 4、血痹的主要症状是() C、肢体麻木 2、《金匮要略》中论述杂病总的病因病机是() B、厥阳独行 3、防己黄芪汤治疗湿病的证型是() C、风湿兼气虚 4、胸痹心痛的病机是() C、阳微阴弦 5、百合病的病机是() D、心肺阴虚内热 1、摄精神饮食,注意身体锻炼,属于() A、未病先防 2、患者阿某,腹满拒按,按之则痛,心烦口苦,寒热往来,大便干结,舌苔黄,脉弦有力。治宜() D、大柴胡汤 4、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此为() B、湿痹 3、肝着的病机是() D、肝经气血郁滞,着而不行 、百合病的病机是() D、心肺阴虚内热

解读《神农本草经》

解读《神农本草经》 黄芪 原文:黄芪,味甘,微温。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一名戴糁。 译文:黄芪,味甘,性微温。主治痈疽长期破损伤烂,能使脓得以排出,疼痛得止。能治大麻风病,五种痔痛及鼠瘘。能补虚损以治小儿多种病。另一个名字叫戴糁。 解读:黄芪义作黄耆,还称箭芪、戴椹,为豆科植物黄芪或内蒙黄芪等的干燥根,是常用的中药材,药用迄今已有2000多年,始见于汉墓马王堆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本经》将其列为上品。明《本草纲目》载:“耆,长也。黄耆色黄,为补者之长,故名。” 黄芪性微温,味甘,据测定,含有多糖、单糖、黄酮类、甜菜碱、叶酸、多种氨基酸、黏液质、树胶、纤维素和微量元素硒、硅等成分,生用:益气同表、利水消肿、托毒生肌,用于治疗自汗、盗汗、血痹、浮肿、痈疽不溃或溃久不敛等症。言其“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

”,即因外感六邪,过食膏粱厚味,外伤感染等引起热聚肌肤,腐肉成脓,其疮面大,易成脓,易溃破,脓出易敛口为痈;疮面深而险恶者,不易敛口为疽,,生黄芪主之。“大风癞疾”古亦称“癞风”,即今所称之麻风病,为麻风邪毒感染,有传染性。目前,用中西药治疗陔病取得明显效果,黄芪就是一味效药。黄芪蜜炙用:补中益气,用于治疗内伤劳倦、脾虚泄泻、气虚血脱、崩漏带下及一切气衰血虚之证。黄芪又称小人参,它的作用与人参相似,都是补气的。但人参是大补元气,作用十分迅猛,一般的人不可轻易使用。而黄芪是补中气,相对温和,效果却不逊色,而且比人参固表的作用更强,所以成为最常用的补气药。 《本草正》载:“黄耆,生者微凉,可治痈疽;蜜炙性温,能补虚损。因其味轻,故专于气分而达表,所以能补元阳,充腠理,治劳伤,长肌肉,气虚而难汗者可发,表疏而多汗者可止。其所以止血崩血淋者,以气固而血自止也,故口血脱益气。其所以治泻痢带浊者,以气固而陷自除也,故日陷者举之。”《本草逢原》亦载:“黄耆,能补五脏渚虚,治脉弦自汗,泻阴火,去肺热,无汗则发,有汗则止,入肺而固表虚自汗,入脾而托已溃痈疡。”现代药理研究证实,黄芪能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增强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

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 ?本草经集注序录上隐居先生,在乎茅山岩岭之上,以吐纳余暇,颇游意方技,览本草药性,以为尽圣人之心,故撰而论之。https://www.doczj.com/doc/8f10768874.html,、酒、膏、丸散,用半夏皆且完。以热汤洗去上滑,手之,皮释随剥去,更复易汤洗之,令滑尽。不尔,戟人咽。旧方廿许过,今六七过便足。亦可直煮之,沸易水,如此三过,仍洗毕便讫,随其大小破为细片,乃秤以入汤。若膏、酒、丸、散,皆须曝燥乃秤之也。旧说皆称《神农本草经》,余以为信然。昔神农氏之王天下也,画易卦以通鬼神之情;造耕种,以省煞害之弊;宣药疗疾,以拯夭伤之命。此三道者,历群圣而滋彰。文王、孔子,彖象繇辞,幽赞人天。后稷、伊芳尹,播厥百谷,惠被生民。岐、皇、彭、扁,振扬辅导,恩流含气。并岁逾三千,民到于今赖之。中国古籍全录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煮者,宜酒渍者,宜膏煎者,亦有一物兼宜者,亦有不可入汤酒者,并随药性,不得违越。但轩辕以前,文本未传,如六爻指垂,画象稼穑,即事成迹。至于药性所主,当以识识相因,不尔何由得闻。至乎桐、雷,乃着在篇简。此书应与《素问》同类,但后人多更修饰之耳。秦皇所焚,医方、卜术不预,故犹得全录。而遭汉献迁徙,晋怀奔迸,文籍焚靡,千不遗一。如此。案盖谓单行一两种毒物,如巴豆、甘遂辈,不可

便令至剂耳,依如经言。一物一毒,服一丸如细麻;二物一毒,服二丸如大麻;三物一毒,服三丸如小豆;四物一毒,服以数为丸。而毒中又有轻重,如野狼毒、钩吻,岂同附子、芫花辈耶?凡此之类,皆须量宜。治寒以热药,治热以寒药,饮食不消以吐下药,鬼注蛊毒以毒药,痈、肿、疮、瘤以疮药。今之所存,有此四卷,是其本经。所出郡县,乃后汉时制,疑仲景、元化等所记。又有《桐君采药录》,说其华叶形色。《药对》四卷,论其佐使相须。魏、晋以来,吴普、李当之等,更复损益。或五百九十五,或四百卅一,或三百一十九。或三品混糅。冷热舛错,草石不分,虫兽无辨,且所主治,互有多少。医家不能备见,则识智有浅深。今辄苞综诸经,研括烦省。以《神农本经》三品,合三百六十五为主,又进名医副品,亦三百六十五,合七百卅种。精粗皆取,无复遗落,分别科条,区KT物类,兼注名世用,土地所出,及仙经道术所须,并此序录,合为三卷。虽未足追踵前良,盖亦一家撰制。吾去世之后,可贻诸知音尔。君臣佐使,以相宣摄。合和者,宜用一君、二臣、五佐,又可一君、三臣、九佐也。《本草经》卷上序药性之本源,诠病名之形诊,题记品录,详览施用之。药有云如细麻者,即今胡麻也,不必扁扁,但令较略大小相称耳。如黍粟亦然,以十六黍为一大豆也;如大麻者,即大麻子准三细麻也;如胡豆者,今青斑豆也,以二大麻子准之。如小豆者,今赤小豆也,

读后感:神农本草经读后感600字

神农本草经读后感 科技节又来啦,那么我这个“小小神医”又要出现啦!“小神医”今日推荐大家读的是《神农本草经》,它是我国古代现存最早的药物学著作,《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之本,而《神农本草经》则是药物的经典著作。 中草药知识其实很好玩,《神农本草经》是一本我特别喜欢的中草药书籍。全书共介绍了365种中草药,将药物按照效用分为上、中、下三品,为方便我们查阅,又细分为植物、动物、矿物三部分,详细阐明各药性味、归类、配方及功效,并附有独一无二的小药方,方便我们对症应用。书中还汇集了许多医家名言以及中草药的传说与小故事,让我们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中药知识。 我每次读着读着就入迷了,当我读到桑叶也称神仙草,性寒,味苦,有疏散风热,清肺润燥等功效时,真是让我大开眼界!桑叶不就是给蚕宝宝吃的食物吗?原来还有这样的妙用!难怪我一感冒,奶奶就会回乡下采桑叶给我煮汤喝!这可是科学秘方啊!书上还附有每一个症状的配方,我读得可仔细啦,细细品味每种草药的用处,说不定这些小药方在以后的生活中都用得着呢! 《神农本草经》这本书内容丰富,使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向我们介绍中草药。看着简单明了,对植物的根,茎,叶,花等部分作了详细说明,使我更全面、更形象地了解了植物、动物、矿物的各种药用价值,也让我更简单,更轻松地学到了相关的中医知识。 在科技节中,学校还邀请了一位专家来给我们讲解中医知识,专

家从一个西瓜讲起,告诉我们西瓜的多种功效。我们不禁感叹:原来西瓜的用处这么多啊!专家还告诉我们,人体是显微镜,中医可以通过望、闻、问、切这四大步骤诊病。我认真听了专家给我们的讲解,又对比了《神农本草经》上的知识,觉得我这个小神医又有进步了呢!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好好学习,共同了解相关的中草药知识,人人争做“小神医”吧!

解读《神农本草经》

, 解读《神农本草经》 黄芪 原文:黄芪,味甘,微温。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一名戴糁。 译文:黄芪,味甘,性微温。主治痈疽长期破损伤烂,能使脓得以排出,疼痛得止。能治大麻风病,五种痔痛及鼠瘘。能补虚损以治小儿多种病。另一个名字叫戴糁。 解读:黄芪义作黄耆,还称箭芪、戴椹,为豆科植物黄芪或内蒙黄芪等的干燥根,是常用的中药材,药用迄今已有2000多年,始见于汉墓马王堆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本经》将其列为上品。明《本草纲目》载:“耆,长也。黄耆色黄,为补者之长,故名。” 黄芪性微温,味甘,据测定,含有多糖、单糖、黄酮类、甜菜碱、叶酸、多种氨基酸、黏液质、树胶、纤维素和微量元素硒、硅等成分,生用:益气同表、利水消肿、托毒生肌,用于治疗自汗、盗汗、血痹、浮肿、痈疽不溃或溃久不敛等症。言其“主痈疽.久败

疮,排脓,止痛”,即因外感六邪,过食膏粱厚味,外伤感染等引起热聚肌肤,腐肉成脓,其疮面大,易成脓,易溃破,脓出易敛口为痈;疮面深而险恶者,不易敛口为疽,,生黄芪主之。“大风癞疾”古亦称“癞风”,即今所称之麻风病,为麻风邪毒感染,有传染性。目前,用中西药治疗陔病取得明显效果,黄芪就是一味效药。黄芪蜜炙用:补中益气,用于治疗内伤劳倦、脾虚泄泻、气虚血脱、崩漏带下及一切气衰血虚之证。黄芪又称小人参,它的作用与人参相似,都是补气的。但人参是大补元气,作用十分迅猛,一般的人不可轻易使用。而黄芪是补中气,相对温和,效果却不逊色,而且比人参固表的作用更强,所以成为最常用的补气药。 ` 《本草正》载:“黄耆,生者微凉,可治痈疽;蜜炙性温,能补虚损。因其味轻,故专于气分而达表,所以能补元阳,充腠理,治劳伤,长肌肉,气虚而难汗者可发,表疏而多汗者可止。其所以止血崩血淋者,以气固而血自止也,故口血脱益气。其所以治泻痢带浊者,以气固而陷自除也,故日陷者举之。”《本草逢原》亦载:“黄耆,能补五脏渚虚,治脉弦自汗,泻阴火,去肺热,无汗则发,有汗则止,入肺而固表虚自

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 一上品 1丹砂:性味甘、微寒。主治五脏、安精神、益气明目。也叫硃砂,形状象箭头,使用时先把它打碎,然后用吸铁石将里面的铁吸走,再过三次水,将浮在水面上的沙石类的扔掉,沉底的才是纯丹砂。不过沉底的有毒,用火一烧就变成水银。将洗过的硃砂风干后,象砂子一样,很滑的。 临床上主治心神不宁、看到鬼魅、受到惊吓、癫痫、失眠多梦,可以安神。剂量是用小指甲一挑的量放入一斤重的药丸,然后摇匀,每颗药丸上都有一层红色。如果小孩子受到惊吓,晚上不睡觉、哭闹,也可以用一点点硃砂放到饭里面吃。丹砂必须生用,不能煮,煮过以后有毒。 2 云母:凡是金石类的都是放到铁锅里烧红,冷却后打碎磨粉,才能用。 3 玉泉: 4 石钟乳: 5 矾石:明矾在铁锅里加热后会冒泡,因为里面有水,烧过后变成灰,叫枯矾。将烧过的矾石磨粉和麝香混合,比例是1/50,麝香矾石散可以治疗鼻息肉、去痰、耳朵里面发炎化脓、湿疹、阴痒带下、燥湿止痒、喉痹。 6 硝石 紫石英:炮制时先烧红后用醋浇之,然后拿出来晾干,可以增加石英收敛的效果。因为醋是酸的,取它的收敛的功能,可以治疗遗精。 赤石脂:可以治疗子宫颈癌、阴实下血、赤白带下、脱肛、盗汗、遗精、夜尿、尿频。 禹余粮赤石脂可以治疗下痢带血。 19 菖蒲:菖蒲3钱、辛夷2钱、苍术3钱,这3味药可以治疗鼻窦炎,不分寒热。肺寒可以加杏仁、麦门冬;肺热可以加干姜。 20 菊花: 21 人参:人参补气,可以补五脏,红参、高丽参品质最好。口含人参可以生津止渴。人参可以用党参代替;也可以用黄芪、甘草代替人参。采到新鲜人身后用丝布包起来,用火烤干。 有咳嗽、火热、痘疹、斑点时不用人参。一般都是在病人大虚或病初癒后气血很虚,可以用人参滋补。 22 天门冬:清虚热、润燥、去痰。 禁忌:和鲤鱼煮在一起。 23 甘草:补气血,解百毒。治疗水肿、腹水、排水时不能用甘草。过食金石类的药,人会中毒,皮肤出红疹、痒、舌头麻、头皮发麻,甘草可以解毒。炙甘草可以治心脏动悸。甘草干姜汤可以治肺寒咳嗽。 24 干地黄:女人一般用生地黄;男人一般用熟地黄。生地可以补脾胃、可以凉血、补血。

倪海厦神农本草经笔记

倪海厦; 倪海厦神农本草笔记 #五脏补泄: 肝:辛补酸泄。 心:咸补苦泄脾:甘补辛泄肺:酸补咸泄肾:苦补甘泄 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甘草。 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五味子。 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白术。 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黄芩。 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黄柏,知母。 【注云】:开腠理,致津液,通气血也。 【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川芎; 以辛补之,细辛;以酸泻之——白芍。 【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芒硝; 以咸补之,泽舍;以甘泻之——黄芪、甘草、人参 【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甘草; 以甘补之,人参;以苦泻之——黄连。 【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白芍; 以酸补之,五味子;以辛泻之——桑白皮。 【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知母; 以苦补之,黄柏;以咸泻之——泽舍。 【注云】:此五者,有酸、辛、甘、苦、咸、各有所利, 或散、或收、或缓、或软、或坚、 四时五脏病,随五味所宜也。 病在里,需发散,用苦味。 湿症的治法,一般都是寒湿。苦味燥。温药气上。苦+热药,辅佐酸和淡味药。酸味的药收敛,把湿收起来。淡味药来排出。 舌苔,如果是黄,干,或裂开,则为内火盛;用咸冷,附苦发酸收。 如黄但湿,则为热。 便血:先血为内痔,便后血为外痔。便混血为大肠有湿热,炎症。

苦味,攻下,润燥。辛药发散。 五行生克的应用:五行相生虚则补其母,实则泄其子,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如:脾土生——肺金生——肾水。如果是入肺的药,则一定影响脾和肾。如果是消化不好,想令脾实,则可用白色的药(子能令母实),补肺,同时此药又补了肾(虚则补其 母)。五行相克。酸辣相克,酸过多则伤筋;苦咸相克,苦伤气。脾主肌,甜过多则伤肌。酸制甜。肺主皮毛,辛伤皮,皮肤不好,肺主皮,火克金,苦味克之。咸,过咸伤血,血太浓。则甜克之,但不是人工的甜糖,可甜食,甘蔗等。 酸主筋,苦走骨,甜走肉,辛走气,咸走血。凡是以上之病,尽量不要用此类药。如筋病避免用酸。稀释血。 血是否太浓与太稀,看口是否渴即知。口渴即知太浓。血太浓,则用甜制之。现在很多食品人造的是酸味,对脾有损并至筋。 五味所伤,气虚病,少吃辛辣的东西,肺主气。咸过血浓,辛过则筋急爪枯。酸多肉消皮厚。甜多骨空发落。 朱砂,用量要少,生用,不可加热,安神效果很好。朴消,咸味,攻坚用。大黄是去实。大便宜干硬时,用芒硝去把大便打碎。 盐过食伤肾,但没有盐也不行,淡咸味入肾,没有盐则水肿。 阳虚的人见阴证,阴虚的人见阳证。 药石:五石脂,很好。 菖蒲。辛温发散。通九窍,治心脏病。治疗鼻窦炎,必用辛夷花,加上苍术。此方只去堵,不治肺,如寒热,可再加味。 人参,即高丽红参,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增智;需按医嘱服用,不得自行选用,副作用不小。虚证用,实不用。感冒等不可用。 天冬(天门冬)。苦平,入肺。润燥,治虚热。久服益气延年。适合煮食,不生用。可以改善皮肤,使白。无热不用。不可与鲤鱼同用。虚寒泄泻及外感风寒致嗽者,皆忌服。 甘草:缓和解毒。急证,排水利水,不当用甘草。但甘草的半夏之毒不如生姜快。解金石类毒效果最好。黄芪炒可代参。生用甘草缓,宜胃气上升,解毒好。用蜂蜜炒,炙甘草汤,治心动悸。治心病。酒后欲呕,涨满,服甘草。 久咳嗽,必然肺有积血。除正常治疗外,当活血化瘀。 地黄:甘,寒。补药。男人一般熟地,补精。滋阴补血,益精填髓。用于肝肾阴虚,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内热消渴。女人生地。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用于热病舌绛烦渴,阴虚内热,骨蒸劳热,内热消渴,吐血,衄血,发斑发疹。脾虚寒的不用生地。 白术:苦,白。健脾益气,燥湿利水。去脾湿,脾阳不够时。健脾胃。如果脓入深时,用排脓汤,即术附汤。白术常配茯苓。茯为甘味淡味。是利湿。用以排出白术收集的水。白术有油脂,通利三焦,可治一切水肿病。白术补脾补气,苍术燥湿发汗。可同用。苍术为树干,白术为根。因此,白术是收脾肌湿的,苍术燥是收上部的身上的湿。白术禁忌,阴虚水少,骨篜,口干舌燥,内热,不可用。身上溃疡不用。但在肠胃中的溃疡是可以用的。 莬丝子:补肾益精。禁忌,,阳强,性功能正常的不要吃,以前如果是勃起正常,吃则会至不举。阳强,则至不软,都不好。 牛膝;攻中带补的药,活血化瘀;补肝肾、强筋骨;利尿通淋;引血下行。孕妇不可用。入上焦的药不可用。

老师讲神农本草经黄芪笔记

大家好,今天给大家讲《神农本草经》-黄芪,黄芪这味药呢,是临床的一个常用药,也是我前面给大家说的温阳药的一味主药,为温阳五虎将之一吧,黄芪这味药呢甘微温,甘微温它为什么也说是温阳五虎将呢,这一点也是它跟姜桂附不同之处,所谓少火生气,壮火食气,黄芪这个药呢,味,甘微温;主升的是少火微微的生气。 大家看这个条文,小儿百病以及补虚这一点,为什么虚损呢,虚损的病人呢就是阳气不能来复,一方面壮火食气精血挥耗,另外一方面是少阳之气不能来,所以,黄芪这个药为温阳五虎将之一,是非常有道理的。 黄芪,“甘微温,无毒,主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再看,味甘,甘味入中土;微温,前面给大家说了寒热温凉四气这个微温,甲木性,少阳生生之性,陈修园曾经把他归为胆与三焦。 刚才有人问,温阳五虎将是什么?温阳五虎将以前讲过,就是说,前人有人归为,姜桂附和黄芪当归,作为温阳五虎将,代表温阳学派的代表用药吧,但是呢,这温阳五虎将不是单纯从它温阳驱寒的角度说的,你看当归这个药,全身四肢逆冷的话,血脉温气不能达,非当归不行,当归可以引温药入经,本身其气就雄浑,所以当归作为温阳五虎将之末。 我们现在讲的是黄芪,主痈疽,痈疽是什么?痈者壅也,痈疽这两种病呢都是外科疾病,外科疾病它病的是什么,它病的是人的皮肤肌腠,以及经络之中的这个血气臃结,臃者壅也;疽呢,也是血气郁结的现

象,但是两种病呢,痈疽这两种病呢,恰恰有阴阳的不同,而黄芪这味药呢,它禀的是少阳的生气,所以它能入于人身的肌腠,它能入于表一层,久败之疮,也是这一点,黄芪主要是补脾肺之气,补脾肺之气呢,一个呢是肺主皮毛,脾主肌腠,皮毛与肌腠之间的那个营卫之气充沛了以后,自然而然久败之疮可以痊愈;排脓止痛,这个排脓也是一种托的现象,黄芪呢,气足了以后可以把邪气由内向外,然后人身体自然排病的一种现象,郁结通痛自止,这个止痛,这个痛一般讲什么?不通则痛,凡是有痛的地方必然有 气机的郁阻,气机通才能止痛,所以呢,这个痛就分两点,在临床上见很多痛证的病人吧,泻可以止痛,补也可以止痛,所以要注意,邪气实的病人暂时要泻,精气夺的病人要补,补就是顺着气脉的走向,顺着疾病的来势;泻就是夺,沿着经络气脉的走向去逆,逆着它的来势消落它,行针的时候这顺逆之间就能体现出来,所以说,很多种疾病,虚症的病人,你去泻它,有可能疼痛也会缓解,但是这个病人可能正气还没到达衰竭的地步,你这个时候去治它吧,虚虚实实呀,正气越虚邪气越实,虽然止痛于暂时的话,其后必然会加重。 “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这个“癞疾”呢,千金方里面,这也算一种风毒呀,当时,各种书里讲,“癞疾”也是一种天行逆气,属于风毒致胜的一种病,一般讲风毒,大家要理解,有风毒有湿毒有火毒,有六气就有六毒,毒呢,毒就是六气之盛呀,天气之盛就叫毒,并没有说除了这六气之外还有一个毒还有一个叫风毒,大家不要这样想,偏利之气呀,一般这种偏气达到一定程度

神农本草经药物解读——大黄

神农本草经药物解读——大黄 祝按《神农本草经》载“荡涤肠胃,通利水谷,调中化食”是对大黄泻下攻积的详细描述,是胃肠积滞证候的常用药。“推陈致新”是指大黄具有很强的泻下和活血祛瘀作用,其功效迅猛,与柴胡之“推陈致新”有异曲同工之妙。“安和五脏”则是对大黄“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之临床疗效的高度总结,表明大黄的神奇效果,能使人五脏六腑安顺通和。 ※药物解读※ 大黄——蓼科Polygonaceae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收载:大黄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 L.、唐古特大黄Rheum tanguticum Maxim. ex Balf.或药用大黄Rheum officinale Baill.的干燥根及根茎。 大黄,性寒,味苦。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功能主治:泻火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利湿退黄。用于实热积滞便秘,血热吐衄,目赤肿痛,痈肿疔疮,肠痈腹痛,瘀血经闭,产后瘀阻,跌打损伤,湿热痢疾,黄疸尿赤,淋证,水肿,外治烧烫伤等。药材、饮片鉴别要点 药材:本品呈类圆柱形、圆锥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块状,长3~18cm,直径3~10(15)cm。除尽外皮者表面黄棕色至

红棕色,有的可见类白色网状纹理及星点(异型维管束)散在,残留的外皮棕褐色,多具绳孔及粗皱纹。 质坚实,有的中心稍松软,断面淡红棕色或黄棕色,呈颗粒性;根茎髓部宽广,有星点环列或散在;根木部发达,具放射状纹理,形成层环明显,无星点。气清香,味苦而微涩,嚼之黏牙,有砂粒感。饮片:饮片呈不规则的厚片或块,切面红棕色至黄棕色,可见网状纹理,锦纹明显,微显朱砂点。气清香,味苦,微涩。药材、饮片鉴别专用术语 锦纹:指大黄横切面特有的类白色薄壁组织与红棕色射线及星点互排列所形成的织锦状纹理。星点:特指大黄根茎横断(切)面可见的暗红色放射状小点,环列或散在,如星星点缀,为大黄根茎髓部的异常维管束,放射状纹理是异常维管束的射线。 南大黄:药用大黄习称南大黄,主产四川甘孜、阿坝等地。西大黄:即掌叶大黄和唐古特大黄,主产西北地区,又称西北大黄。 马蹄大黄:主产四川甘孜、理塘、九龙等地。习称雅黄,产于四川雅安汉源等地。药材中间凹陷,状如马蹄者,习称马蹄大黄,为大黄之上等品。临床药师、临床医师注意事项1.大黄常见伪劣品种蓼科植物土大黄Rumex japonicus Houtt.的根:药材呈圆锥形,较粗壮,表面暗棕色,具有横长皮孔瘢痕,断面黄棕色,偶见腐朽样空洞,具特色香气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