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的临床病例实践
- 格式:ppt
- 大小:1.60 MB
- 文档页数:76
NCCN 胃癌临床实践指南胃癌中医诊断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诊断标准:参照卫生部《胃癌诊断规范(2011 年版)》和《NCCN 胃癌临床实践指南(中国版) 2010 年初版》。
胃癌的诊断多依照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内镜及组织病理学等进行综合判断,此中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是诊断胃癌的金标准。
1.临床症状胃癌缺乏特异性临床症状,初期胃癌常无症状。
常有的临床症状有上腹部不适或痛苦、食欲减退、消瘦、乏力、恶心、呕吐、呕血或黑便、腹泻、便秘、发热等。
2.体征初期或部分局部进展期胃癌常无显然体征。
后期胃癌患者可扪及上腹部包块,发生远处转移时,依据转移部位,可出现相应的体征。
出现上消化道穿孔、出血或消化道阻塞等状况时,可出现相应体征。
3.辅助检查(1 )内镜检查:①胃镜检查:确诊胃癌的一定检查手段,可确立肿瘤地点,获取组织标本以行病理检查。
必需时可酌情采纳色素内镜或放大内镜。
②超声胃镜检查:有助于评论胃癌浸润深度、判断胃周淋奉承转移状况,用于胃癌的术前分期。
③腹腔镜:对思疑腹膜转移或腹腔内播散者,可考虑腹腔镜检查。
(2 )病理学诊断:组织病理学诊断是胃癌确实诊和治疗依照。
(3 )实验室检查:①血液检查:血惯例、血液生化学、血清肿瘤标记物等检查。
②尿液、粪便惯例、粪隐血试验。
(4 )影像检查:①计算机断层扫描(CT);②磁共振( MRI )检查;③上消化道造影;④胸部 X 线检查;⑤超声检查;⑥PET-CT;⑦骨扫描。
4.原发病灶及部位的诊断根治术后病例:依据术后病理,明确诊断为胃癌。
非根治术后及后期病例:未手术患者依据胃镜加活检病理,姑息术/ 改道术 / 探查术后患者依据术后病理,明确为胃癌。
关于胃镜见切合胃癌的恶性表现但未取到病理者,能够诊断为“胃恶性肿瘤” ,并应连续取病理以明确诊断。
5.复发或转移病灶的诊断胃镜 / 超声内镜( EUS)以及活检病理学检查能够明确复发。
以影像学检查,包含MSCT、MRI 、胃镜 / 超声内镜( EUS)、 B 超、消化道造影等,必需时行PET/CT ;浅表淋奉承活检可以诊断肿瘤转移。
早期胃癌临床病理分析:病例报告摘要早期胃癌是胃癌的初始阶段,及时诊断和治疗对提高患者生存率具有重要意义。
本病例报告通过对一名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旨在提高临床医生对早期胃癌的认识和诊断能力。
本文详细介绍了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内镜检查、病理检查及治疗情况,并对早期胃癌的病因、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进行了讨论。
一、病例资料患者,男,55岁,因“上腹部不适3个月,加重1周”入院。
患者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部不适,呈持续性隐痛,进食后可缓解。
1周前症状加重,伴有反酸、嗳气。
患者否认恶心、呕吐、黑便等症状。
既往有高血压病史5年,规律服用降压药物,血压控制尚可。
无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病史。
无手术、外伤史。
无药物过敏史。
家族中无胃癌病史。
查体:体温36.7℃,脉搏80次/分,呼吸18次/分,血压135/85mmHg。
神志清楚,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
心肺查体未见明显异常。
腹软,上腹部轻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肝脾肋下未触及,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正常。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及隐血、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肿瘤标志物(CEA、CA19-9)等均未见明显异常。
影像学检查:上腹部CT平扫增强扫描示胃窦部局部胃壁增厚,黏膜下可见小结节影,增强后轻度强化。
考虑胃癌可能。
内镜检查:胃镜示胃窦部见一大小约1.0cm×1.5cm溃疡,边缘不规则,底部覆污秽苔,活检质脆。
超声内镜示胃壁局部增厚,层次不清,黏膜下可见低回声结节。
病理检查: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示腺癌。
免疫组化:HER2(),MLH1(),MSH2(),MSH6(),PMS2()。
诊断:早期胃癌。
治疗:患者接受腹腔镜下胃大部切除术,术后恢复良好。
术后病理检查示肿瘤局限于黏膜层,无淋巴结转移。
术后予以化疗,随访1年,患者无复发及转移。
二、讨论1. 早期胃癌的病因:胃癌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遗传、环境、饮食等因素有关。
一例胃癌患者的病例分析病例分析:胃癌患者患者基本信息:姓名:张先生年龄:62岁性别:男性职业:退休教师婚姻状况:已婚主诉:腹痛、消化不良、体重减轻病史:就诊以来,患者主要抱怨腹痛、消化不良以及明显的体重减轻。
在收到患者首次门诊检查申请单后,我进行了全面的体格检查和相关化验。
体格检查结果:患者的心肺听诊结果正常;腹部触诊发现压痛、肌紧张和不规则肿块。
全血计数结果显示白细胞计数略高,血红蛋白和血小板计数正常。
相关化验结果:胃酸抑制试验显示明显降低;大便常规检查发现隐血阳性;胃镜检查结果:胃镜检查显示有胃窦部的溃疡样病变伴有病理改变,可见肿块,机械性梗阻迹象明显。
病理诊断结果:病理活检结果表明胃窦部中分化腺癌,肿瘤已侵犯肌层。
治疗方案:经过与患者及其家属的讨论,我们决定采取以下治疗方案:手术切除、化疗和放疗。
手术切除:根据胃镜检查和病理报告的结果,决定进行胃部切除术。
手术后的病理诊断结果显示癌细胞侵袭了胃壁且淋巴结转移。
化疗:手术后,患者开始接受化疗治疗。
采用药物包括5-氟尿嘧啶、奥沙利铂和替吉奥。
放疗:患者还接受了局部放疗,以确保剩余癌细胞的彻底消灭。
随诊观察:患者在手术后的观察期内,消化道功能恢复好,术后并发症未见明显。
3个月后的复查显示化疗和放疗后患者病情稳定,并且癌细胞标志物CEA和CA19-9的水平有所下降。
结论:本例患者出现了胃病症状,经过胃镜检查和病理活检,最终确诊为胃癌。
综合应用手术、化疗和放疗的综合治疗方案,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这个病例展示了胃癌的典型症状和诊断过程。
早期诊断和治疗胃癌至关重要,对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起着重要作用。
因此,对于存在相应症状的患者,医生应及时进行全面检查,及早发现胃癌的存在并确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胃癌病例讨论胃癌是一种恶性肿瘤,常见于胃部组织。
本文将讨论一个具体的胃癌病例,探讨其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策略,以及对患者生存和预后的影响。
1. 病例描述患者,男性,65岁,主诉胃腹疼痛,反酸和消化不良。
症状出现近3个月,逐渐加重,伴随体重下降和食欲减退。
初步体格检查发现上腹部有可触及的包块。
近期食欲、体重和精神状态变化,并且伴有恶心和呕吐。
因症状加重,患者来到医院就诊。
2. 临床评估2.1 问诊与病史收集医生与患者进行详细的问诊,了解胃痛的性质、持续时间、伴随症状等情况,并询问家族病史和个人习惯等背景信息。
2.2 体格检查医生进行体格检查,包括腹部触诊、深部触诊等,以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和确定可能的肿瘤存在。
2.3 辅助检查患者进行病理检查,包括胃镜检查、CT扫描、血液检查等,以便确定胃癌的类型、分期和任何转移。
3. 诊断与分期根据病例的临床评估和辅助检查结果,患者被诊断患有胃癌。
进一步,医生进行分期评估,以确定病情的严重程度和适当的治疗策略。
本例患者被诊断为胃癌的T3期,即癌肿累及胃壁深达浆膜层。
4. 治疗策略基于患者的诊断结果和分期,医生制定了相应的治疗计划。
4.1 手术治疗手术是胃癌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
本例患者接受了部分胃切除术,去除了患部以及附近的淋巴结。
4.2 化疗术后,患者接受了辅助化疗,以减少术后转移和复发的风险。
4.3 放疗对于某些胃癌患者,放疗可以用于术前或术后的治疗,以提高治疗效果。
5. 预后与生存影响胃癌的预后通常与诊断时的分期密切相关。
早期诊断和治疗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本例患者被诊断为T3期,手术治疗后接受了辅助化疗,预后相对较好。
然而,预后还受到其他因素,如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和肿瘤的生物学特征等的影响。
结论胃癌是一种严重的恶性肿瘤,及早发现和治疗至关重要。
本文讨论了一个胃癌病例,描述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策略,以及预后和生存影响。
对于胃癌患者,综合应用手术治疗、化疗和放疗等方法,并密切监测患者的预后和生存状况,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和生存率。
胃癌患者病例详细报告病例报告:患者信息:患者姓名:XX年龄:XX岁性别:XX性别就诊时间:XX年XX月XX日临床历史:患者于XX年XX月初次出现胃部不适感,包括胃痛和消化不良症状。
患者未经过自我治疗,并在几周后就诊于本医院。
体格检查:体重:XXkg身高:XXcm一般状况:患者表现出明显的消瘦和疲劳。
腹部检查:腹部平坦无压痛。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正常,红细胞计数正常。
肝功能检查:ALT、AST、碱性磷酸酶、总胆红素正常。
肾功能检查:血肌酐、尿素氮正常。
消化酶检查:胃酸分泌功能异常,胆汁酸分泌功能异常。
影像学检查:胃镜检查:在胃中段发现一处对比剂吸收异常的溃疡。
腹部超声波检查:可见胃壁增厚。
胸部X线检查:无异常发现。
组织学检查:病理活检结果显示胃部的病变组织,可见明显的腺癌细胞浸润,并与正常组织边界不明显。
分期:根据临床病情、病理报告及影像学检查结果,该患者被诊断为胃癌,并分期为Stage III。
治疗方案:基于患者的病情和研究文献,医生决定对该患者采取多学科联合治疗方案,包括手术切除、术后辅助化疗和放疗。
手术过程:XX年XX月XX日,在全麻下,行胃癌手术切除术。
手术切除范围包括整个胃的切除,同时行腹膜后淋巴结清扫术。
手术过程顺利,并未出现明显并发症。
术后恢复:术后患者给予适当的液体和营养支持,并进行抗感染治疗。
患者术后恢复顺利,术后第7天拆除了胃管,以及第10天拆除了导尿管。
患者术后无明显并发症。
辅助治疗:术后患者接受了化疗和放疗的辅助治疗。
化疗方案为X方案,每周期间隔为X周,共进行了X周期的化疗。
放疗方案为X,总共进行了X周的放疗。
随访:患者出院后定期进行随访,包括临床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
至目前为止,患者已完成X个月的随访,无明显复发或进展的征象。
讨论:本病例是一例胃癌患者,经手术切除并接受化疗和放疗的综合治疗后,术后恢复良好,并已进行X个月的随访,尚未出现明显的复发或进展。
胃癌胃全切术20例病例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讨胃全切术治疗胃癌的临床疗效和经验。
方法:收治胃癌患者20例,均行均经腹全胃切除术进行治疗。
结果:手术时间184.5±18.9分钟,术后住院14.6±1.6天,pni指数(3.28±026)×109/l,术后无并发症发生。
结论:胃全切术治疗胃癌,改良袢式代胃术式是一种安全可靠、效果满意的手术方式。
关键词全胃切除术胃癌treitz韧带胃癌是我国比较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1],一般男性多于女性,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环境污染以及食物的污染等各种因素,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手术治疗室胃癌首选的治疗方法,有时为了胃癌根治需行全胃切除手术,但如何降低这些患者的手术死亡率和并发症,一直是外科医师不断探索的问题[2]。
为探讨胃全切术治疗胃癌的临床疗效和经验,2010年3月~2011年6月行胃癌全胃切除术治疗胃癌患者2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2010年6月~2011年6月收治胃癌患者20例,男14例(70.0%),女6例(30%),男女之比2.33:1,年龄39~79岁,平均65.6岁。
患者主要临床症状:消瘦、食欲减退、上腹部隐痛不适、饱胀等。
其中17例有胃病史。
术前并发症:合并高血压3例,合并糖尿病2例,合并支气管炎4例,心电图异常7例。
病理类型:印戒细胞癌1例,黏液腺癌2例、低分化腺癌5例、中分化腺癌6例,高分化腺癌6例。
tnm分期:ⅰ期1例、ⅱ期10例、ⅲ期8例、ⅳ期1例。
肿瘤发生部位:胃体和胃小弯3例,胃窦部1例,贲门胃底部7例,胃体9例。
方法:20例患者均经腹全胃切除。
全胃切除术后上提treitz韧带下50cm处空肠与食管行端侧吻合,于此吻合口下方40cm处行空肠-肠侧侧吻合(braun吻合)[3],再用7号丝线结扎阻断距食管-肠吻合口约3~5cm处空肠输入段,结扎线的松紧度要适当,可容一血管钳即可。
胃癌病例讨论胃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展过程复杂多变,临床表现差异较大。
本文将围绕一位胃癌病例展开讨论,探讨该病例的临床特点、诊断方法以及治疗方案。
该病例是一位60岁的男性患者,他主诉有近期消瘦、食欲减退、上腹疼痛等症状。
患者经过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后,我们首先想到可能是胃部疾病引起的。
针对该患者的症状,我们选择了一系列的辅助检查。
首先进行了胃镜检查,结果显示患者胃黏膜下肿块,伴有溃疡形成。
随后,我们进行了组织活检,结果证实了肿瘤的存在。
此外,我们还进行了超声检查、CT扫描和血液肿瘤标志物的检测。
这些检查结果进一步确认了诊断。
关于治疗方案,胃癌的治疗取决于早期诊断和分期。
对于早期胃癌,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方式。
在手术中,我们首先要确定病变的范围,并尽可能保留正常胃组织。
对于中晚期胃癌,一般采用综合治疗,包括手术切除、化疗和放疗等。
手术切除是去除癌肿和相关淋巴结的主要方法,化疗和放疗可以用于预防术后复发和改善生存率。
在本病例中,患者被确诊为中晚期胃癌。
根据临床分期和患者的整体情况,我们决定进行放化疗的综合治疗。
患者接受了术前化疗,以减小肿瘤的体积,从而增加手术切除的成功率。
术前化疗涉及多种化疗药物的使用,例如顺铂、卡铂等。
化疗的副作用,如恶心、呕吐和脱发,需与患者进行沟通,以便合理管理。
术前化疗结束后,我们进行了手术切除。
根据术前的评估,我们选择了根治性切除的手术方式。
手术过程中,我们确保充分消除肿瘤,并检查周围淋巴结的转移情况。
手术后,患者需要密切监测其术后恢复情况,并进行相关的支持治疗。
除了手术和化疗,放疗也是胃癌的重要治疗方式之一。
放疗可以在手术前、手术后或作为单独治疗进行。
在本病例中,我们决定术后放疗来提高治疗效果。
放疗计划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包括放疗剂量和照射区域等。
胃癌的预后与许多因素有关,包括患者的年龄、分期、肿瘤类型和治疗效果等。
由于该病例是中晚期胃癌,患者的预后相对较差。
胃癌患者的临床典型病例分析胃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
在临床实践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胃癌病例,每个病例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治疗挑战。
以下将对几个典型的胃癌患者病例进行详细的分析。
病例一:_____,男,55 岁,因“上腹部隐痛不适 3 个月”入院。
患者近 3 个月来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部隐痛,呈持续性,进食后稍有加重,伴有嗳气、反酸。
自行服用胃药(具体不详)后症状无明显缓解。
体格检查:患者神志清楚,营养中等,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
心肺听诊无异常。
腹部平坦,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上腹部有轻度压痛,无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正常。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等均在正常范围。
肿瘤标志物 CEA(癌胚抗原)、CA19-9 轻度升高。
胃镜检查:进镜至胃窦部,可见一巨大溃疡型病变,大小约3×4cm,表面覆污秽苔,周边黏膜呈堤样隆起,质脆易出血,取活检送病理。
病理结果:胃窦低分化腺癌。
进一步完善腹部增强 CT 检查,提示胃窦部胃壁增厚,周围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及远处转移。
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的病情及身体状况,决定行胃癌根治术(全胃切除+食管空肠吻合术)。
术后给予抗炎、补液、营养支持等对症治疗,并根据病理结果及基因检测情况,制定了后续的化疗方案。
病例二:_____,女,68 岁,因“黑便 1 周”入院。
患者 1 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黑便,每日 1 2 次,成形,同时伴有乏力、头晕。
体格检查:患者面色苍白,精神差。
血压 90/60mmHg,心率 100 次/分。
贫血貌,心肺未见异常。
腹部软,上腹部轻压痛,无反跳痛,肠鸣音活跃。
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 70g/L,大便潜血阳性。
肿瘤标志物 CEA、CA19-9 显著升高。
胃镜检查:胃体小弯侧可见一菜花状肿物,表面糜烂、出血,取活检送病理。
病理结果:胃体中分化腺癌。
腹部增强 CT 检查显示:胃体部胃壁增厚,周围多发小淋巴结,考虑转移。
肿瘤护理个案病例范文背景介绍肿瘤是一种常见的恶性疾病,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极大的身体和心理压力。
在这个个案病例范文中,我们将讨论一位患有晚期胃癌的患者,以及护理团队是如何进行综合护理以提升患者生活质量的。
病例描述李先生,一位63岁的男性患者,于3个月前入院确诊患有晚期胃癌。
经过手术、化疗和放疗治疗后,肿瘤的生长得到了一定的控制。
然而,肿瘤的发展还是导致了患者的身体虚弱、食欲不振以及无力的情况。
此外,患者的精神状态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情绪低落、焦虑。
护理计划1.体格检查:对患者进行定期体温、血压、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的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情况。
2.饮食护理:制定个性化膳食方案,提供易消化、高营养价值的食物,鼓励患者多食用富含维生素和蛋白质的食物。
3.心理护理:通过与患者的交流,倾听患者内心的情绪变化,加强患者的心理支持,帮助其树立乐观的治疗信心。
4.疼痛管理:监测患者疼痛程度,合理使用镇痛药物,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
5.定期复查:安排患者进行定期的肿瘤标志物检测、影像学检查,评估疗效,及时调整治疗计划。
护理效果通过综合的护理干预措施,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患者的体重逐渐恢复,体力也有所恢复,精神状态逐渐好转。
而且患者与护理团队的沟通更加顺畅、融洽,建立了互信与共鸣的关系。
总结肿瘤护理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工作,需要医护人员充分了解患者的病情和心理状态,精心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
本个案病例范文的成功实践告诉我们,护理团队的团结合作、专业护理技能、人性化关怀和患者的积极配合是取得良好疗效的重要保障。
感谢您阅读本文,希望这个病例范文能对您在日常临床实践中遇到的类似病例有所启发和借鉴。
胃癌患者的临床典型病例分析胃癌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临床表现多样,难以早期发现。
本文将分析一个胃癌患者的典型病例,以增加对该疾病的认识和理解。
病例描述:患者,男性,65岁,因长期腹痛、消瘦等症状到我院就诊。
患者既往无消化系统疾病病史,无明显病因暴露。
病史回顾:患者在约一年前开始出现胃痛,轻度发作,无明显规律。
最近几个月腹痛加重,并伴有消瘦、食欲不振、乏力等症状。
近期体重减轻10公斤。
身体检查:体格检查未发现明显异常,无腹部肿块、压痛及包块感。
血常规、肝肾功能及肿瘤标志物全部正常。
辅助检查:1. 腹部超声:未检测到异常。
2. 胃镜检查:胃窦部可见一大小约3cm的溃疡病灶,呈浅表溃疡,底部覆盖灰白色黏液状分泌物,并有局部渗血表现。
3. 病理活检:病理组织学检查示组织细胞异常、腺上皮细胞增生,结合临床资料,高度怀疑为胃癌。
诊断与治疗方案: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结果,初步诊断为胃癌(胃窦部局限型浅表癌)。
治疗方案制定如下:1. 手术切除:考虑患者年龄较大,身体状况一般,选择以根治性胃切除术为主的手术方案。
2. 术前准备:包括术前评估、营养支持、肿瘤标志物监测等。
3. 术后辅助治疗:预计术后机会性放疗和化疗将作为辅助治疗手段,以提高疗效。
预后和随访:由于患者早期无明显症状,因此本例属于中晚期诊断。
根据肿瘤的大小、范围和淋巴结侵犯情况,预后存在一定的差异。
治疗后,患者需要定期复查,包括胃镜检查和肿瘤标志物监测等。
结论:本病例提醒我们,胃癌早期症状不典型,易被忽视。
对于有相应症状的患者,尤其是年龄较大或存在相关高危因素的患者,应及时进行胃镜检查以明确诊断。
早期发现和治疗胃癌是提高患者生存率的关键。
致命肿瘤之一的胃癌一直以来都是威胁着人们健康的疾病。
通过对该病例的分析,希望能够提高大众对胃癌的重视程度,加强预防和早期发现的意识,从而减少患者的疾病负担。
胃癌患者的临床典型病例分析胃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
本文将通过对几个典型胃癌患者的病例分析,深入探讨胃癌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策略以及预后情况,希望能为临床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病例一:_____,男,55 岁患者因上腹部隐痛、食欲减退和体重下降 3 个月入院。
患者自述疼痛无明显规律,进食后无明显缓解。
过去身体健康,无慢性疾病史。
体格检查发现患者上腹部有轻度压痛,但未触及明显肿块。
实验室检查显示血红蛋白降低,大便潜血阳性。
胃镜检查发现胃窦部有一个直径约 3cm 的溃疡型病变,边缘不规则,底部凹凸不平,周围黏膜皱襞中断。
活检病理结果证实为胃腺癌。
进一步的影像学检查,包括腹部 CT 和超声,未发现远处转移。
患者接受了胃癌根治术,切除了包括肿瘤在内的大部分胃组织,并进行了区域淋巴结清扫。
术后病理分期为Ⅱ期。
术后患者接受了辅助化疗,方案为氟尿嘧啶联合奥沙利铂,共 6 个周期。
在随访期间,患者恢复良好,无复发迹象。
病例二:_____,女,68 岁这位患者因反复呕吐、黑便 1 个月前来就诊。
患者伴有乏力和头晕症状。
既往有慢性胃炎病史多年。
检查发现患者面色苍白,贫血貌明显。
上腹部可触及一个质地较硬的肿块,活动度差。
胃镜检查显示胃体部有一个巨大的菜花状肿物,占据大部分胃腔。
病理活检确诊为胃低分化腺癌。
腹部增强 CT 发现肝脏有多个转移灶,提示胃癌晚期。
鉴于患者的病情,已无法进行手术治疗。
采取了以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案,包括紫杉醇联合顺铂,并给予对症支持治疗,以缓解呕吐和贫血症状。
然而,患者的病情进展迅速,尽管接受了积极治疗,但仍在确诊后6 个月内去世。
病例三:_____,男,42 岁患者因上腹部饱胀不适、反酸 2 年,加重 1 个月入院。
患者工作压力大,饮食不规律,有长期吸烟和饮酒史。
体格检查未发现明显异常,但胃镜检查发现胃角有一处黏膜粗糙、发红的区域,活检提示为早期胃癌。
由于病变处于早期,患者接受了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
2024《胃癌临床实践指南》更新解读(全文)摘要2024年3月7日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更新了2024年第一版《胃癌临床实践指南》,对于早期胃癌的内镜治疗、二代测序、胃癌腹膜转移的诊疗、系统治疗方案和术后营养缺乏监测等方面作出了更新。
特别是针对近年来晚期胃癌腹膜转移采用腹腔内化疗或腹腔热灌注化疗的热点问题,该指南较为详细地阐述了治疗适应证、综合治疗模式、疗效评估等内容。
在知识和信息迭代更新的时代,NCCN指南也不断地作出更新以适应新的挑战。
新的分子检测手段在胃癌精准诊疗中越来越占据重要的地位,而内镜治疗、腹腔镜手术、机器人手术在内的微创治疗手段也随着更多的循证医学证据和临床实践经验被纳入指南中,充分体现了外科医师对于病人长期生存和生存质量的无限追求。
同样,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靶向治疗药物、抗体药物偶联物为代表的新型抗肿瘤药物在胃癌系统治疗中的地位日益上升,也为病人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
未来,秉承“以病人为中心”的治疗理念,积极推动多学科协作和全程化管理,才能真正追求实现所有治疗指南的终极目标。
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NCCN)每年都会根据新出现的临床试验结果和循证医学证据对恶性肿瘤的临床实践指南适时进行更新,并发布不同版本,其更新速度之及时、收录证据之全面,提供信息之完整,远超其他各国的治疗指南和专家共识。
同时,不断进行纠错和调整也充分体现了其尊重客观试验结果、不盲从权威、不做主观臆断的科学精神。
2024年3月7日,2024年第一版《胃癌临床实践指南》(以下简称NCCN指南)发布,其中对于早期胃癌的内镜治疗、二代测序、胃癌腹膜转移的诊疗、系统治疗方案和术后营养缺乏监测等方面作出了更新。
本文将对该版指南中的主要更新内容变化和相关临床试验结果并加以解读和分析,以期把握胃癌诊疗的现状和最新进展。
1 首次增加了早期胃腺癌内镜治疗的流程随着早期胃癌(early gastric cancer,EGC)检出率的逐年升高,原在东亚地区较为普遍接受的内镜治疗理念和技术也逐渐为欧美学者所适应和接受,各版日本《胃癌治疗指南》的更新也为此发挥了积极推动作用,而美国和欧洲胃肠内镜协会也在近年相继发布了内镜黏膜下切除(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的治疗指南[1-2],因此,NCCN指南也与时俱进地首次增加了早期胃腺癌的内镜治疗路径,指出首先需对EGC进行内镜的评估和活检,基于组织学类型进行分层,如分化较差或弥漫型,则属于非适宜内镜治疗的EGC而建议接受胃切除手术,反之则建议内镜治疗(优选ESD),术后由胃肠病理专业的病理科医师进行治愈性切除评估,其中治愈性切除是指黏膜下层浸润<500 μm、非低分化或未分化类型、无淋巴及脉管浸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