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光内镜下发现早期胃癌的技巧(干货满满)
- 格式:docx
- 大小:13.52 KB
- 文档页数:5
系统医学SYSTEMS MEDICINE胃癌是世界范围的恶性肿瘤,每年约有103万新发病例,发病率据全球第六位,每年约有78万人死于胃癌,死亡率全球第二位[1]。
中国是胃癌的高发区,每年约43万新发病例,约30万人死于胃癌[2]。
胃癌的预后较差,其5年生存率在30%左右[3],相比之下,早期胃癌基本可获得临床治愈,5年生存率可达到90%。
胃癌的早期诊断与治疗可显著改善胃癌的预后,目前我国早期胃癌的临床资料仍不健全,早期胃癌的诊断率总体在10%以下,远低于日本的70%,因此,如何提高早期胃癌的诊断率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近十几年以来,消化内镜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在早期胃癌的诊断和治疗上,放大内镜、染色技术、窄带成像技术等以及内镜黏膜切除术及内镜黏膜下切除术等不断发展和完善,提高了早期胃癌的检出率,并改善了胃癌的预后。
该文将近年来早期胃癌的内镜下诊断进展综述如下。
1白光内镜白光内镜(white light endoscopy,WLE)是消化内镜技术的基础,是筛查消化道早期病变最普通又是最重要的手段。
早期胃癌的白光内镜表现没有明显的特征性,不易与慢性胃炎、良性溃疡相鉴别,其主要表现有:局部黏膜的色泽改变,发白或发红;局部粘膜的颗粒状或小结节状改变,与周围黏膜相比出现隆起或凹陷;黏膜皱襞突然出现中断或消失;黏膜的糜烂及溃疡;黏膜组织松脆、触之易出血;黏膜正常血管形态改变;胃壁僵硬[4]。
如有上述改变,应考虑到早期胃癌的可能,应结合电子染色或化学染色内镜进一步明确,如难以确定,应积极对异常黏膜取病理活检。
尽管白光内镜检出率及准确性均偏低[5],但是进一步的检查如电子染色内镜或病理组织活检建立在白光内镜的基础之上。
因此内镜医师应重视早期胃癌的白光内镜表现。
2染色内镜染色内镜(Chromoendoscopy,CE),通常指色素染色内镜,是将色素溶液在胃镜检查时喷洒在消化道黏膜表面,观察黏膜的细微凹凸及颜色改变,进一步明[作者简介]张栋栋(1991-),男,山东济南人,硕士,住院医师,研究方向:消化内科。
早期胃癌内镜分类之一——白光内镜大体分型及巴黎分型早期胃癌指局限于黏膜层及黏膜下层的、无论有无淋巴结转移的胃癌,其诊断的金标准依然是依赖组织病理学检查。
近年来,内镜技术不断发展,从传统常用的白光内镜到放大内镜、染色内镜、共聚焦内镜及细胞内镜,都有助于早期胃癌的诊断及评估。
来自日本的Mar y Raina Angeli Fujiyoshi等学者总结了几种被提倡的早期胃癌内镜分类体系,发表在Cancers杂志上,供大家学习参考。
本篇主要介绍白光内镜大体分型及巴黎分型。
白光内镜及大体评估胃表浅型病变通常没有症状,而是在内镜检查时偶然发现,在白光内镜下发现并识别这些病变,并评估其大体形态外观是决定其治疗方案、预后及结局的关键。
最早的早期胃癌大体分类标准由日本内镜学会于1962年提出,并成为后续大体分类标准的基石。
胃癌中,仅累及黏膜层和黏膜下层的表浅型病变归为0型(后续再进行亚分类,见下文),其余为1型(肿物型或结节隆起型)、2型(溃疡型)、3型(溃疡浸润型)、4型(弥漫浸润型)及5型(不可归类)巴黎分型在上文说到的表浅型病变的亚分类最常用的分类为巴黎分型。
巴黎分型将表浅型病变分为息肉型(即隆起型,0-I 型)和非息肉型,其中0-I型包括带蒂息肉(0-Ip型)、锯齿状息肉(0-Is型)及亚蒂息肉(0-Isp型)。
而非息肉型又可分为浅表型(0-II 型)及溃疡型(即凹陷型,0-III 型),前者进一步分为0-IIa 型(浅表隆起型)、0-IIb 型(浅表平坦型)及0-IIc 型(浅表凹陷型),如下图所示:巴黎分型来源1926 年提出的用于进展期胃癌的 Borrmann 分型,可以说是适用于早期胃癌的巴黎分型的前世。
Borrmann 分型分为 4 型,分别为 I 型息肉型或蕈伞型,II 型,溃疡型,III 型,溃疡浸润型,IV 型,弥漫浸润型。
1962 年,日本内镜学会提出了早期胃癌的分型,包括 I 型(息肉型),II 型为浅表型,又分为 IIa 型(浅表隆起型),IIb 型(浅表平坦型)及 IIc 型(浅表凹陷型)。
胃镜怎样查出胃癌胃镜检查是一种常用的检查方法,它通过肠镜插入患者的口腔到胃里,检查胃部内部病变情况。
通过胃镜检查可发现胃癌早期病症,以及其他的胃部病变。
胃癌是指胃黏膜或胃肠道黏膜罹患发展成癌的一种病变。
临床上,胃癌是一种很常见的肿瘤,早期病症表现不明显,但如果不及时治疗,会逐渐扩散到淋巴、肝、脾、腹膜、骨等处,导致胃癌的高病死率。
胃癌治疗方法:一、手术治疗胃癌如果检查出来,建议及早进行手术治疗。
早期的胃癌通过手术完成切除,直接消灭病灶,预防它扩散到其他部位,避免手术后复发。
二、化疗手术后,化学药剂可以通过射入静脉的方式,杀死体内细胞,以减少分裂,预防病灶扩散和复发。
与手术治疗相比,化疗可以通过杀死难以被手术切除的癌细胞,改善患者的存活。
三、放疗治疗鉴于胃癌已经扩散,遍布全身,无法彻底切除,通过高能X 线,伽玛射线的定位,杀死癌细胞,有效推迟患者的生命阶段。
四、中医及其他非药物治疗中医以及其他的非药物治疗方法,如针灸、推拿、气功,被患者们广泛采用,以舒缓痛感,增强身体健康,预防疾病复发。
注意事项:一、胃镜检查前一天晚上不能进食,特别是含有粗纤维的食物。
如苹果,香蕉等。
二、检查当天患者应该空腹状态,空腹时间至少8个小时。
三、检查前需要解除腹部疼痛、胀气等不适症状。
四、胃镜是一项微创手术,不合适或过敏的人群,建议避免检查。
五、在检查时,需要服用精神镇定剂,以缓解恐惧心理。
检查结束后需要多喝水,以缓解喉咙不适。
六、手术治疗后,患者需要住院观察生命体征,处理手术后的的疼痛感。
饮食以清淡为主,逐渐恢复进食,饮食中肉食应加工熟后再食用。
七、放疗、化疗治疗过程中,仍需注意休息,调理心态,勤洗手洗脚,避免感染疾病。
此时,需要积极面对癌症,坚信治愈希望,向医生咨询,寻求专业帮助。
总之,早发现早治疗是胃癌治疗的最好方法。
通过胃镜检查,可以发现癌症早期病症,从而及时进行治疗。
在治疗过程中,需要遵循医生的建议,注意个人卫生和病情护理,以维护身体健康。
早期胃癌在白光内镜下的特征及其与病理类型的关系分析摘要】目的:探讨早期胃癌在白光内镜下的特征,并分析其与病理类型的关系。
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1月—2019年6月河西学院附属张掖人民医院收治的101例早期胃癌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经病理检查确诊,分析早期胃癌在白光内镜下病灶分布、形态、边缘等特征,并分析其与病理类型的关系。
结果:101例早期胃癌患者中,在普通白光内镜下的主要特征为边界清晰(92.08%)及表面不规则(87.13%);早期胃癌以平坦型(87.13%)最为常见,且以0-Ⅱc型病变为主,多数呈色调发红、边界清晰、边缘部浸润且表面不规则特征。
结论:早期胃癌在白光内镜下的主要特征为边界清晰及表面不规则,病变以平坦型(0-Ⅱc型)最为常见,分析白光内镜下早期胃癌特征有利于预测肿瘤的病理类型。
【关键词】早期胃癌;白光内镜;特征;病理类型【中图分类号】R73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20)12-0158-02胃癌是临床常见恶性肿瘤之一,不仅损害患者消化系统,也可能发生转移,进而影响患者呼吸及肝肾功能等,危及其生命。
相关研究报道,早期胃癌的5年生存率可达到90%以上,而进展期胃癌却不足30%,故对早期胃癌进行科学有效诊治十分重要[1]。
传统检查方式是胃镜,可提高胃癌检出率,降低病死率,但目前我国胃镜对早期胃癌检出率与国外仍存在一定差距[2]。
其中白光内镜是胃镜检查最常用手段,利用该方式可发现可疑病灶,对早期胃癌检出率十分关键,但目前临床对其研究尚不多见。
基于此,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早期胃癌病理类型在白光内镜下的特征,为提高疾病检出率提供依据。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回顾性收集2018年1月—2019年6月河西学院附属张掖人民医院收治的101例早期胃癌患者临床资料,均经病理检查确诊,且临床资料完整、影像学资料清晰。
其中男58例,女43例;年龄31~75岁,平均年龄(52.36±4.02)岁;体质量51~76kg,平均(60.12±1.23)kg;所有患者均表现为恶心呕吐、上腹隐痛以及消化不良等症状。
2024早期胃癌内镜知识总结早期胃癌内容涉及早癌的基本理论、意识氛围,操作流程与技巧等多个方面,其理论多、应用难,已经成为许多技术流内镜医生的追求方向。
经过多年实践有了新的体会和认识,今天再次回顾学习经典知识一一早期胃癌的内镜诊断。
1 .筛查意识、检查流程与理论“武装”早癌筛查项目轰轰烈烈多年,但见到成绩和效果很难。
许多医院早期癌筛查率仍难以短期达标。
这与内镜诊疗的筛查意识、操作流程有一定关系。
如何提高早癌发现率,总结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首先要提高操作意识。
上一代的检查意识是以"不漏诊、检查完"为目标, 以诊断胃炎、息肉、溃疡及进展期肿瘤为主。
很显然目前已经跨越了这个时代。
目前是在上一代基础上,提高内镜筛查诊断意识,开始了对微小病变的细致观察,以防漏掉微小癌。
筛查意识既包括了对微小病变的理论认识,也反映了操作习惯与理念的变化,操作流程和细节上的提高,这些内容综合起来称之为早癌筛查。
其次要注意早期胃癌筛查中的几个重点:流程正确、(用药恰当)视野清晰、路线习惯固定,这些内容都做好才可以最大程度上不遗漏细节。
另外还需要静心、诚意。
再次要强化早期胃癌的理论〃武装〃,要想发现早期癌,必须有知识、有 意识,这个意识有很大程度上是来源于理论的强化学习。
要防止"视而 不见〃和〃见而不识理论主要关注微小病变的边界、结构和血管3项主要内容,同时要结 合色调和胃内大背景,从而对病变性质进行充分评估。
还有特殊疾病 的认识,尤其是萎缩性胃炎(AB 型胃炎)和胃内评分的知识应该熟悉 掌握。
2 .内镜识别的适用理论早期胃癌的内镜识别有三大理论。
三大理论的创始人分别是八尾建史、八木一芳和小山恒男,他们的主 要关注点均是微结构和微血管,不同之处是他们各有侧重,或倾向于 血管、或倾向于结构。
三大理论中八尾建史经典的VS 理论兼顾了结构和血管,八木一芳的理 论八木一芳 动漫头像⅛Λ人头像偏重血管兼顾结构,小山恒男的理论注重结构兼顾血管。
中国早期胃癌筛查及内镜诊治共识(全文)一、引言胃癌系起源于胃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是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成人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 感染率高达 40%-60%,属于胃癌高发国家,每年胃癌新发病例约 40 万例,死亡约 35 万例,新发和死亡均占全世界胃癌病例的 40%,降低我国胃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是亟待解决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胃癌的预后与诊治时机密切相关,进展期胃癌即使接受了以外科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5 年生存率仍低于 30%,且生活质量低,给家庭及国家带来沉重的负担。
而大部分早期胃癌在内镜下即可获得根治性治疗,5 年生存率超过 90%,大大节约了医疗资源,但是目前我国早期胃癌的诊治率低于 10%,远远低于日本 (70%) 和韩国(50%)。
《中国癌症预防与控制规划纲要 (2004-2010)》明确指出,癌症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是降低死亡率及提高生存率的主要策略。
因此,在胃癌高危人群中进行筛查和内镜早诊早治,是改变我国胃癌诊治严峻形势的高效可行途径。
目前,国际上胃癌相关共识主要有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 (NCCN) 指南,欧洲肿瘤内科学会 (ESOM)、肿瘤外科学会(ESSO)、肿瘤放射学会(ESTRO) 联合诊治随访指南和日本胃癌学会指南。
2011年我国卫生部颁布《胃癌诊疗规范(2011 版)》,随后印发了指导市、县级医院和农村居民重大疾病医疗保障的《胃癌规范化诊疗指南(试行)》,但国内尚缺乏涵盖胃癌筛查与内镜早期诊治等内容的共识意见。
为此,由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联合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内镜专业委员会,组织我国消化、内镜、病理、外科、肿瘤等多学科专家共同制定该共识意见。
二、定义及术语1.本共识所称的胃癌包括食管胃交界部癌(贲门癌)。
2. 早期胃癌:(1)早期胃癌 (early gastric cancer):癌组织仅局限于胃黏膜层或黏膜下层,不论有无淋巴结转移。
NBI放大诊断图谱(15)之早期胃癌(IIcUL)
IIc型早期胃癌常伴消化性溃疡。
相反,当内镜下发现胃溃疡时,应该意识到癌的可能性。
在本病例中,非放大性胃镜只能发现胃溃疡疤痕,但用M-NBI可以诊断胃癌。
M-NBI特征
边界线(DL:存在)
病变(VS分类:不规则MV加不规则MS结构)
非放大的WLI表现
胃角后壁的黏膜纠集。
即使是用靛胭脂染色也没有发现任何恶性的迹象。
图a 白光内镜
图b 靛胭脂染色
M-NBI表现(浸水)
背景黏膜周围可见规则的圆形边缘上皮(MCE)和环形SEC(图c)。
在瘢痕中心肛侧较窄的范围内,在箭头所指的区域,规则的VS 构造消失,形成一条DL(图c-e)。
在边界线内部,看到一个不规则的MV结构,由形状各异的不规则环状微血管组成。
不规则线状MCE 消失的区域,形成不规则或缺失的MS结构。
根据以上发现,诊断与溃疡性瘢痕相关局限的0-IIc型早期胃癌。
图c
图d
图e
组织学发现
ESD标本(图f)诊断管状腺癌。
肿瘤表面有非癌腺体覆盖,非放大的WLI和染色内镜观察受限。
NBI诊断要点
当使用非放大的白光观察溃疡疤痕时,应从病变中心进行活检。
NBI弱放大观察时,应寻找DL。
然后,使用NBI强放大在不规则MS 和不规则MV内部进行活检。
(来源于NBI,本人水平有限,可购买原书阅读,本公众号纯属个人学习之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果你有好的病例和交流请长按以下图标加关注)。
早期食管癌、胃癌内镜下表现及分型1、早期食管癌内镜下分型。
根据食管上皮乳头内毛细血管袢(IPCL)进行分型,IPCL 形态可反映组织的不典型增生和肿瘤浸润的深度。
AB 分型:Type A(7-10μm)血管形态没有变化或变化轻微正常;Type B 血管形态高度变化 SCC;B1(20-30μm)扩张、蛇行、直径不同、形状不均一的环状血管,浸润深度EP、LPM;B2 难以形成环状的异常血管,浸润深度 MM、SM1;B3(>60μm)高度扩张形态不整的血管(周围B2的约3倍),浸润深度SM2;Avascular area(AVA)type B 包围的无血管区域AVA-small <0.5mm浸润深度EP、LPM;AVA-middle 0.5mm-3.0mm浸润深度MM、SM1;AVA-large>3.0mm浸润深度SM2。
2、早期胃癌内镜下分型。
根据2002年巴黎分型,早期胃癌即type-0型胃癌,根据病变的形态特征可分为息肉状及非息肉状两大类。
息肉状病变在内镜中表现为形态隆起高于其周围黏膜,手术标本显示其隆起高度超过周围黏膜厚度的两倍(>2.5mm)。
此型尚可分为有蒂及无蒂两类,通常以0-Ⅰp及0-Ⅰs表示。
非息肉状病变可分为平坦型和凹陷型两大类,分别以0-Ⅱ和0-Ⅲ 表示,根据病变与周围黏膜的高低差异0-Ⅱ型可进一步区分为:0-Ⅱa,平坦隆起型;0-Ⅱb,平坦型;0-Ⅱc,平坦凹陷型。
此外,还有混合型,如 0-Ⅱa+Ⅱc 等。
根据日本国立癌症中心数据,临床常见的早期胃癌多表现为0-Ⅱ型,而0-Ⅱ型中又以0-Ⅱc及0-Ⅱc为主的混合型最为多见(78%),0-Ⅱa与0-Ⅱb少见(17%),0-Ⅰ型与0-Ⅲ型最少见(分别占3%与5%)。
0-Ⅰ型与 0-Ⅱa 型的区别在于病变隆起的高度不同,大致可以根据活检钳闭合时的厚度进行判断。
0-Ⅱc型与0-Ⅲ型的区别需要根据手术标本进行病理诊断才能准确判断,但内镜下可根据病变的凹陷状态进行大致判断,当上皮层出现明显的断裂时,可判断病变已浸透黏膜肌层即为0-Ⅲ型早期胃癌。
白光内镜下发现早期胃癌的技巧(干货满满)
教你如何发现和诊断早期胃癌。
来源丨消化道早期癌内
镜诊断技巧图谱(修订版)
内容已获出版社授权发布)我国的胃癌发病率与日本和韩国相近,但是,当前我国胃镜
检出的早期胃癌仅占全部胃癌的10% 左右,远低于日本
约70%)和韩国(约50% )的水平。
早期胃癌检出率的差异,除了无症状人群筛查率的不同外,与内镜医师的早癌诊断能力也有很大关系。
由于早期胃癌与进展期胃癌相比,
内镜下形态有明显的不同,内镜医师如果对早期胃癌的认识
不足,就容易造成漏诊(图2-3-1 )。
图2-3-1 早期胃癌漏诊病例
A. 病例1,初次胃镜检查,胃角小弯可见一凹陷型病灶,
高度可疑早期癌,但内镜医师未注意到该病灶,未取活检;
B. 病例1,3 年后该患者复查胃镜,发现胃角小弯进展期癌,活检病理示低分化腺癌;
C. 病例2,初次胃镜检查,胃窦后壁可见一发白的凹陷型病灶,可疑早期癌,活检病理示轻度
异型增生,但未密切随诊;D. 病例2,2 年后复查胃镜,初次胃镜检查,幽门口8 点钟方向可见一发红的浅凹陷,但内镜医师未注意到该病灶,未活检;F. 病例3,2 年后复
胃窦后壁可见进展期癌,活检病理示印戒细胞癌; E. 病例3,
查胃镜,可见幽门口7〜8点钟方向进展期癌,活检病理
示印戒细胞癌白光内镜下发现早期胃癌的技巧胃镜下检出早期胃癌包括发现病灶和诊断病灶两个步骤。
发现病灶,即在内镜下“找到”可疑的病灶;诊断病灶,即通过对可疑病灶的内镜下形态分析,包括普通白光内镜、染色内镜、放大内镜、NBI 等方法,大致判定该病灶为良性或可疑恶性,然后对可疑恶性的病灶行活检,最终通过病理确诊。
因此,在内镜下发现可疑病灶是诊断早期胃癌最重要的第步。
首先是规范化的胃镜操作,要尽可能地看到全部的胃黏膜区域,不能留有视野上的“盲区” 。
如果根本就没有看到病灶,是不可能诊断早期胃癌的。
胃镜检查前,需要常规提前服用去泡剂和去黏液剂。
泡沫和
黏液的附着会极大地影响病灶的检出,对染色和NBI 放大观察也有不利的影响(图2-3-2)。
笔者所在科室常用的方法
是在胃镜检查前20min ,让患者口服50ml 的西甲硅油洗。
患者在胃镜检查时,剧烈的呕吐和胃壁的挛缩也会影响病灶的检出,使用镇静药,如丙泊酚或咪唑唑仑(无痛胃镜检查),以及使用解痉药,如丁溴东莨菪碱、盐酸消旋山莨菪碱(654-2)或阿托品可以减轻患者的呕吐和胃壁挛缩。
链霉蛋白酶混合溶液,然后在检查过程中视情况做进步冲
有青光眼和严重前列腺肥大的患者,可以使用胰高血糖素替
代抗胆碱能解痉药。
图 2-3-2 去除泡沫和黏液
A. 胃内泡沫和黏液的附着会极大地影响观察;
B. 同一患者, 在良好地清除泡沫和黏液后,可见胃窦后壁一处 0- n c 型 早期癌,这种表浅的病灶极易被泡沫和黏液遮盖而漏诊; 病灶的 NBI 表现 (弱放大),可见清晰的边界和异型的表面 结构; D. ESD 术后病理证实为高分化黏膜内腺癌 胃镜检查中,日本学者提出的分部位逐次按 4 个象限观察整 个胃部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并应该在实际操作中养成这 样的习惯。
观察过程中要注意充分注气,使胃的黏膜皱襞充
分舒展;发现可疑病灶后,要通过控制充气量和镜身位置,
/NBI 观察,拍摄更多的图片。
图 2-3-3 注意黏膜色调的变化
型早期胃癌; B. 胃底近贲门可见一发红的轻微凹陷,
晰,为 0-n c 型早期胃癌; C. 胃窦前壁可见一发白区域, 发白区域的大弯侧边界清晰,小弯侧边界欠清晰,为 0-n b
型早期胃癌 图 2-3-4 早期胃癌最显著的特征是具有清晰的边界和不规 则的表面
A. 胃体小弯可见具有清晰边界的凹陷型病灶,边界不规则, C. 从不同角度和距离进一步仔细观察病灶, 并结合染色 / 放大 A. 胃窦大弯可见一发红的轻微隆起,边界清晰,为 0- n a
边界清
表面凹凸不平; B. 胃窦大弯萎缩背景上可见明显隆起型病 灶;C. NBI 非放大下即可见该隆起病灶表面有不规则分叶样
的凹陷; D. 胃窦小弯病灶,表面黏膜色调及形态不规则; E. 胃窦前壁靛胭脂染色后,可见具有清晰边界的凹陷型病 灶,边界呈毛刺状不规则,表面不平 图 2-3-5 变换观察的角度来发现轻微的凹陷或隆起
A.垂直视角发现发红的n c 型病灶。
B.变换观察角度, 现为星芒状凹陷,高度可疑早癌,活检病理示高级别黏膜内 瘤变 2-3-6 变换观察的距离来发现病灶
断。
B. 近距离观察,发现凹陷性病灶 图 2-3-7 注意黏膜皱襞的变化
A.通过黏膜皱襞的中断,可以清楚地发现胃窦后壁H
病灶。
B.胃窦体交界大弯,可见黏膜皱襞变浅,提示H 型病灶 图 2-3-8 注意病灶表面微细结构与周边正常组织的差异
围正常黏膜有明显不同
2-3-9 通过改变充气量,更清晰地显示病灶
A. 未充分给气前, 病灶的形态、 边界难以判断 (反转镜身) ;
B. 充分给气扩张后, 可见胃体前壁至小弯边界清晰的发白凹 陷型病灶(反转镜身) ;
C. 给气量较多时,胃窦体交界大弯 侧病灶难以发现;
D. 稍微吸气,减少充气量后,胃窦体交 界大弯侧的n c 型病灶清晰可见
A. 远景发现贲门口
1 点钟方向轻微的凹陷,黏膜皱襞中
A. B. 中距离观察,胃窦前壁可见一略发红的病灶;
察,发现该病灶具有清晰的边界,病灶表面的微细结构与周
抵近观
黏膜局部色调的变化和形态的轻微改变(隆起、凹陷或凹凸不平)是发现早期胃癌的重要线索。
病灶表面黏膜色调的变化常比形态的改变更为显著,早期胃癌多数发红,少数呈发白或红白混杂(图2-3-
3 )。
普通白光内镜下,早期胃癌最显著的特征是具有清晰的边界和不规则的表面:肿瘤与周围的非肿瘤组织之间常有清晰的界线,而且这种界线常呈不规则的锯齿状、星芒状、花瓣状等表现;表面不规则可以是形态上的凹凸不平、结构不对称,也可以是黏膜色调的不均一。
因此胃镜检查时,见到具有这两点表现的病灶,特别是周边伴有萎缩/肠化的背景时,要高度怀疑早期胃癌(图2-3-4 )。
此外,要注意变换观察的角度和距离来发现轻微的凹陷或隆起(图
2-3-5,图2-3-6);注意呈星芒或毛刺状边界的浅凹
陷;注意黏膜皱襞的变化,如中断、变浅、集中等(图2-3-7 );注意易自发出血的病灶;注意病灶黏膜细微结构与周边正常组织的差异(图2-3-8 );通过变换充气量来观察病灶(图
2-3-9)。
以上为白光内镜下发现早期胃癌的技巧要点。
好消息来啦!本次,医学界携手科学出版社,为您诚意推荐本书,进入界
哥书店购买,8.5 折优惠,包邮,正品保证。
注意:本书为预售,现在下单4 月28 日(下周五)正式发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