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东周与春秋战国的关系
- 格式:doc
- 大小:51.00 KB
- 文档页数:16
中国上下五千年朝代顺序口诀中国朝代顺序口诀是我们学习中国历史时常常用来记忆各个朝代顺序的口诀歌谣。
通过这个简单有趣的口诀,我们能够迅速记忆并掌握中国上下五千年朝代的顺序。
下面是中国上下五千年朝代顺序口诀:夏商西周,东周春秋战国楚汉三国西晋东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然后宋元明清中共国民共和国这个口诀将中国历史上的朝代按照时间顺序进行了排列,并通过谐音或者特殊的诗意来帮助我们记忆。
接下来,我将对这个口诀中的每个朝代进行详细的解释和说明。
夏朝: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传说是由大禹建立的,但是由于夏朝的历史记载较少,有争议。
商朝: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传说是由汤建立的,商朝的主要贡献是建立了最早的统一国家制度和文字。
西周:西周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三个朝代,由姬昌的儿子周武王建立,西周时期出现了分封制度,分封制为后世封建制度奠定了基础。
东周:东周是中国历史上的第四个朝代,由周宣王的儿子周幽王建立,东周时期国力衰退,诸侯争霸。
春秋战国: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的时期,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春秋时期,诸侯国互相争霸,孔子的学说儒家思想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发展。
战国时期,形成了七雄争霸的局面。
楚汉三国:楚、汉、三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三个重要时期。
楚汉时期,刘邦建立了汉朝,结束了秦朝的独裁统治,开启了汉朝的辉煌时代。
三国时期,东汉政权瓦解,三国鼎立,最终被曹魏取代。
西晋:西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短暂的朝代,由司马炎建立,主要经历了八王之乱和佛教的兴起。
东晋:东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分为东晋和西晋。
东晋时期,政权南迁,经历了永嘉之乱和五胡乱华的时期。
南北朝: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侵,南北分裂成多个王朝。
隋朝:隋朝是由隋文帝杨坚建立,统一了北方,恢复了中国的统一。
唐朝: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朝代之一,李渊建立,有李世民、玄武门之变、贞观之治等重要事件。
五代十国: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五代指的是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
春秋战国- 中国古代历史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东周在战国后期(前256年)被秦国所灭,所以春秋战国时代在时间上并不全然包含在东周王朝里面。
西周时期,周天子保持着天下共主的威权。
平王东迁以后,东周开始,周室开始衰微,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义,而无实际的控制能力。
中原各国也因社会经济条件不同,大国间争夺霸主的局面出现了,各国的兼并与争霸促成了各个地区的统一。
因此,东周时期的社会大动荡,为全国性的统一准备了条件。
春秋战国分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
春秋时期,简称春秋,指前770年-前476年,是属于东周的一个时期。
春秋时代周王的势力减弱,诸侯群雄纷争,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另一说认为春秋五霸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战国时期简称战国,指公元前475年~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东周后期至秦统一中原前,各国混战不休,故被后世称之为"战国"。
"战国"一名取自于西汉刘向所编注的《战国策》。
春秋(前770-前476)战国(前475-前221)。
一般史学界以三家分晋、田氏代齐为春秋战国分界线。
关于春秋战国断代,历来说法不一:或以《春秋》绝笔之年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为春秋下限;或以周元王元年(前475年)为战国始年,或以周贞定王元年(前468年)为战国始年等。
得名由来春秋战国来源于春秋和战国两部分,在中国上古时期,春季和秋季是诸侯朝觐王室的时节。
另外,春秋在古代也代表一年四季。
而史书记载的都是一年四季中发生的大事,因此“春秋”是史书的统称。
而鲁国史书的正式名称就是《春秋》。
传统上认为《春秋》是孔子的作品,也有人认为是鲁国史官的集体作品。
据台湾著名学者南怀瑾的解释,春秋意指春去秋来,以编年体形式记录史实。
而战国的来源是《战国策》,是国别体的史书,作者是西汉的刘向。
时期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旧制度、旧统治秩序被破坏,新制度、新统治秩序在确立,新的阶级力量在壮大。
熟记口令⑴夏商周秦西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又十国辽宋夏金元明清⑵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南北朝并列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⑶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
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
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
⑷夏商西周继,春秋战国承。
秦后西东汉,三国西东晋。
五代和十国,隋唐一大统。
元明清三朝,中国疆土定。
⑸盘古开天又辟地,炎黄二帝战蚩尤。
尧舜大禹夏商周,春秋战国秦二汉。
三国二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又十国。
北南二宋元明清,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
朝代简介夏朝:约前2070-前1600年安邑山西夏县禹帝姒文命(夏禹)商朝:前1600-前1046年亳河南商丘商太祖子履(商汤)周朝:前1046-前256西周:前1046-前771年镐陕西西安周武王姬发东周:前770-前256年雒邑河南洛阳周平王姬宜臼春秋:前770-前475年战国:前475-前221年秦朝:前221-前207年咸阳陕西咸阳秦始皇赵政[1][2][3]汉朝: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西汉:前206-公元8年长安陕西西安汉高祖刘邦包括新朝(由新帝王莽所见,9-23)和玄汉(由汉更始帝刘玄所建,23-25)东汉:25-220年雒阳河南洛阳汉光武帝刘秀三国:220-280曹魏:220-265年洛阳河南洛阳魏文帝曹丕蜀汉:221-263年成都四川成都汉昭烈帝刘备孙吴:222-280年建业江苏南京吴大帝孙权晋朝:265-420西晋:265-316 洛阳河南洛阳晋武帝司马炎东晋:317-420 建康江苏南京晋元帝司马睿十六国304-439南北朝:(420-589年)南朝:宋:420-479 建康江苏南京宋武帝刘裕齐:479-502 建康江苏南京齐高帝萧道成梁:502-557 建康江苏南京梁武帝萧衍陈:557-589 建康江苏南京陈武帝陈霸先北朝:北魏:386-534 平城山西大同魏道武帝拓跋珪洛阳河南洛阳东魏:534-550 邺河北临漳魏孝静帝元善见西魏:535-556 长安陕西西安魏文帝元宝炬北齐:550-577 邺河北临漳齐文宣帝高洋北周:557-581 长安陕西西安周孝闵帝宇文觉隋朝:581-618 大兴陕西西安隋文帝杨坚唐朝:618-907 长安陕西西安唐高祖李渊五代十国:907-960后梁:907-923 汴河南开封梁太祖朱晃后唐:923-936 洛阳河南洛阳唐庄宗李存勖后晋:936-947 汴河南开封晋高祖石敬瑭后汉:947-950 汴河南开封汉高祖刘暠后周:951-960 汴河南开封周太祖郭威宋朝:960-1279北宋:960-1127 开封河南开封宋太祖赵匡胤南宋:1127-1279 临安浙江杭州宋高宗赵构辽国:907-1125 皇都辽宁辽国耶律阿保机大理:937-1254 太和城云南大理太祖神圣文武帝段思平西夏:1032-1227 兴庆府宁夏银川西夏景宗李元昊金国:1115-1234 会宁阿城(黑) 金太祖阿骨打元朝:1206-1368 大都北京元世祖忽必烈孛儿只斤铁木真(即成吉思汗)1206年建蒙古国。
西周东周与春秋战国的关系西周: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是由周文王之子周武王姬发灭商后所建立,定都于镐京和丰京(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南),成王五年营建东都成周洛邑。
历史上将东迁之前那一时期的周朝称为西周。
西周共传12王,历时275年左右。
从西周开始,进行境内各个民族与部落不断融合的过程,在这期间,华夏族逐步形成,成为现代汉民族的前身。
从周朝开始,进行境内各个民族与部落不断融合的过程,在这期间,华夏族逐步形成,成为现代汉民族的前身,其它还有夷、蛮、越、戎狄、肃慎、东胡等诸多少数民族。
西周,从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朝起至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申侯和犬戎所杀为止,共经历11代12王,大约历经276年。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中国历史进入了周王朝时代,周朝是中国远古社会的鼎盛时期。
从周朝开始,进行境内各个民族与部落不断融合的过程,在这期间,华夏族的逐步形成,成为现代汉民族的前身,其它还有夷、蛮、越、戎狄、肃慎、东胡等诸多少数民族。
西周后期社会矛盾包括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日趋激化,对土地以及政权的争夺,加速了西周的灭亡。
国人暴动动摇了西周统治的基础,前771年,周幽王被犬戎杀死,西周灭亡了。
周原是商王朝统治下的一个方国,传说是帝喾的后裔,属于姬姓之族。
到虞夏之际,其祖先弃定居在邰。
周弃在这里,继承和发展了种植“百谷百蔬”的经验,对进一步发展农业生产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被称为“后稷”。
范围:周武王灭众多小国建立较大的侯国,强迫封建制的小邦国接受周朝的分封制,周分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它是按照诸侯与周王室的亲疏关系而划分的。
周王为了巩固其统治地位,采取了“众建诸侯、裂土为民”的分封制。
东征结束后,周公按原来的计划,在东方修建洛邑,以加强对东方的监督。
又在洛邑以西修建王城,以军队八师驻守,作为朝会东方诸侯的东都。
于是,西起岐阳,东到圃田,所有渭、泾、河、洛地带,都成为周的王畿。
关中的镐京被称为“宗周”;东都王城被称为“成周”。
春秋战国时间起止时间是多少春秋战国时间是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春秋时期简称“春秋”,指的是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这段时间,是属于东周的一个时期。
而战国时期简称“战国”,指的是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东周后期至秦统一中原前的一个各国混战时期。
春秋战国历史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又称东周时期。
西周时期,周天子保持着天下共主的威权。
平王东迁以后,东周开始,周室开始衰微,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义,而无实际的控制能力。
同时,一些被称为蛮夷戎狄的民族在中原文化的影响或民族融合的基础上很快赶了上来。
中原各国也因社会经济条件不同,大国间争夺霸主的局面出现了,各国的兼并与争霸促成了各个地区的统一。
因此,东周时期的社会大动荡,为全国性的统一准备了条件。
春秋战国的时代特征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是大动荡。
具体表现:西周时期,周天子保持着天下共主的威权。
平王东迁以后,东周开始,周室开始衰微,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义,而无实际的控制能力。
中原各国也因社会经济条件不同,大国间争夺霸主的局面出现了,各国的兼并与争霸促成了各个地区的统一。
因此,东周时期的社会大动荡,为全国性的统一准备了条件。
春秋战国分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其分水岭是在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灭掉智氏,瓜分晋国为标志。
春秋战国时期大事件1、召陵之盟召陵之盟,是春秋时期齐国为首的中原诸侯国与楚国的会盟。
春秋初年,楚国发展起来,向中原挺进,与齐抗衡。
公元前656年,齐桓公率齐、宋、陈、卫等八国军队攻溃楚的盟国蔡国,陈兵楚境,以楚不向王室朝贡相质询。
楚为避齐锋,派大夫屈完与齐讲和,齐也看到楚国强大,无隙可乘,即与楚在召陵(今河南郾城东)订立盟约,史称“召陵之盟”。
召陵之盟是齐桓公“尊王”的又一次胜利,其霸主地位更加巩固。
2、鄢陵之战鄢陵之战,是公元前575年(周简王十一年)晋国和楚国为争夺中原霸权,在鄢陵地区(今河南省鄢陵县)发生的战争。
考点三: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动荡、大变革和百家争鸣西周过了是东周。
东周又可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
1、东周: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因鲁国的编年史而得名;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因西汉刘向整理校订《战国策》而得名)。
兼并战争、制度变革和思想学术的繁荣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①奴隶社会的瓦解和封建社会形成,①社会大动荡、大变革)。
2、春秋时期社会变化:(注意三点)(1)经济发展: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标志;(牛耕的出现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第一次动力革命)(生产力的发展是发生变革的根本原因)(2)王室衰微:社会经济发展使诸侯国各自为政,不再定期向天子纳贡,郡县制出现,分封制瓦解,周天子地位下降,出现了诸侯争霸的局面。
(3)列国纷争(诸侯争霸):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国势力强大,各诸侯国为了自身的利益,以“尊王攘夷”的名义,争夺对诸侯国的控制权(霸主地位)。
诸侯争霸给社会带来了重重灾难(春秋无义战);加快了中国统一的步伐。
(在春秋争霸过程中,有些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促进了民族交融,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华夏族成为更加稳固和分布更为广泛的族群。
(在不断的战争中,同周边的少数民族交流不断,出现了民族交融)。
3、春秋首霸: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同时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以“尊天子,攘四夷”为旗号,通过葵丘会盟成为首霸。
●战国时期形成的标志事件: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
(春秋后期战国前期,晋国的韩赵魏将晋国分了(三家分晋),齐国大夫田氏也取代了原来的姜姓国君(田氏代齐))●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特点:王室衰微,列国纷争(周朝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各国国君纷纷称王,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时代一去不返,周王室也在公元前256 年被秦国吞并)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青铜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
西周东周与春秋战国的关系西周: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是由之子姬发灭商后所建立,定都于和(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南),成王五年营建东都成周洛邑。
历史上将东迁之前那一时期的称为西周。
西周共传12王,历时275年左右。
从西周开始,进行境内各个民族与部落不断融合的过程,在这期间,华夏族逐步形成,成为现代汉民族的前身。
从周朝开始,进行境内各个民族与部落不断融合的过程,在这期间,华夏族逐步形成,成为现代汉民族的前身,其它还有、、、、、等诸多少数民族。
西周,从1046年周武王灭起至公元前771年被和所杀为止,共经历11代12王,大约历经276年。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中国历史进入了周王朝时代,周朝是中国社会的鼎盛时期。
从周朝开始,进行境内各个民族与部落不断融合的过程,在这期间,族的逐步形成,成为汉民族的前身,其它还有、、、、、等诸多少数民族。
西周后期社会矛盾包括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日趋激化,对土地以及政权的,加速了的灭亡。
国人暴动动摇了西周统治的基础,前771年,被犬戎杀死,西周灭亡了。
是商王朝统治下的一个,传说是帝喾的后裔,属于之族。
到虞夏之际,其祖先弃定居在。
在这里,继承和发展了种植“百谷百蔬”的经验,对进一步发展农业生产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被称为“后稷”。
范围:周武王灭众多小国建立较大的,强迫封建制的小邦国接受周朝的,周分公、侯、伯、子、男,它是按照诸侯与周王室的亲疏关系而划分的。
周王为了巩固其统治地位,采取了“众建诸侯、裂土为民”的分封制。
东征结束后,周公按原来的计划,在东方修建洛邑,以加强对东方的监督。
又在洛邑以西修建王城,以军队八师驻守,作为朝会东方诸侯的东都。
于是,西起岐阳,东到圃田,所有渭、泾、河、洛地带,都成为周的。
的镐京被称为“宗周”;东都王城被称为“成周”。
周公为了加强对全国广大地区的统治,便实行大分封,以作为王室的屏藩。
首先,对于旧地,以朝歌为中心,封给武王弟康叔,建立卫国。
东方以商丘为中心的商代,分封给旧殷中反对纣王的启,称为,使他保持商人的宗祀。
周公自己受封以今天曲阜为中心的鲁国,命长子伯禽前往。
受封时,又分有“祝、宗、卜、史,备物典策,官司彝器”,具备有周王室的各种文物制度。
鲁国成为代表王室镇抚东方的大国。
在海、岱之间的薄姑故地,由师尚父受封,在营丘建立齐国。
对于违抗王室的侯伯之国,齐国有征伐的特权。
河东地区,是太原防御群翟部落内侵的前哨。
为了加强镇守,封成王同母弟叔虞于唐国故地,建立晋国。
周王室除了加强广大“东土”的统治之外,又扩展了它的“北土”和“南土”。
在北方,为了加强控制南北和辽西一带的戎翟部落,周王封召公奭于蓟,建立。
在南方,为了加强对巴、濮、楚、邓等部的控制,在上游建有蒋、息等同姓国,在唐、白河流域建有申、吕等国,还在淮、汉之间建有“汉阳诸姬”,在大江下游的地区,在文王以前,就有太王的长子和次子渡江南下,在沿岸建立。
在周王朝统治下,还有大量的旧国。
仍然保持原来的地位不变。
据说,周初分封了七十一国,姬姓之国共有五十三个,占了其中的绝大部分。
而在姬姓之国中,属于文王诸子的有;属于武王之子的有四国;属于周公后裔的有六国。
这些封国大小不等,有的是畿内的。
它们广泛地分布在中原地区内,与众多的旧国错杂在一起,这就直接加强了周王室的统治力量。
分封:东周时期,于公元前425年(周考王15年)封其弟于河南地,建立周公国,是为。
这是周王朝最后一次分封。
自从这次分封后,周王的土地全部分封完毕,连自己也是寄居于此周公国,此时的周天子已与乞丐无异。
死,其子威公代立。
威公卒,子惠公代立。
时,周惠公封其小儿子于巩以奉王,号东周惠公。
东西周分立,西周都河南旧于王城,东周都巩。
西周自立国以来,一直采取讨好各大强国的政策,尤其是。
秦国和周围列强经常向西周和东周征收赋税和兵源。
周时,西周和东周常相互倾轧攻伐。
周赧王在位时,周天子地位已经完全徒有虚名,其土地(周天子的王畿)也被韩、赵一分为二,以洛邑之河南王城为西周,仍都洛邑,以巩附为东周,分别由东、西周公治理,周天子由成周迁于王城,依附于西周公。
前256年(赧王59年,51年),攻打西周,西周公恐,以西周三十六城、人口三万降秦,秦尽收其地,归其君于周,悲奋而死,秦没有立新王而取九鼎和礼器置于(途中一鼎落于),迁西周公于憾狐,元年(前249年),君欲趁秦连丧昭襄、孝文二王伐秦,秦庄襄王以为大将,起兵十万,执东周君而归,尽收巩城等七邑。
迁东于阳人之地,然诸侯还有韩国、卫国、魏国、燕国、、、,彻底灭亡,至公元前221年秦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一统天下。
东周:东周(前770年-前256年)是指的后半段。
周王室东迁(今)以后到灭亡这段时间,史称东周,以别于在这以前国都在时期的。
东周王室衰微,。
东周首位君王为(宜臼),共传25王,历时515年,东周占周朝的大部分时间。
最后为秦所灭。
东周前半期,争相称霸,持续了二百多年,称为“时代”;后半期,剩下的诸侯大国继续互相征战,称为“时代”。
面对诸侯之间互相攻伐和兼并,边境的又乘机入侵,天子不能担负共主的责任,经常要向一些强大的求助。
在这情况下,强大的诸侯便自居霸主。
中原诸侯对四夷侵扰则以“”口号团结自卫。
公元前771年,西北的少数民族攻破(今陕西西安),杀死,灭亡。
第二年(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今)史称东迁,东周开始。
五十九年(公元前256年),东周为所灭,共传25王,历时515年,东周时期又分为(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与(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两个时期。
这一时期是中国的社会制度转变的时期。
这一转变是以的广泛使用为标志的。
死后,太子宜臼即位,为。
周平王于公元前770年,迁都,建立了东周王朝。
据记载,春秋时共有140多。
其中比较出名是(齐桓公、宋襄公、秦穆公、晋文公、楚庄王)和、、、、、、。
周平王东迁以后,管辖范围大减,形同一个小国,加上有弑父之嫌,在诸侯中的威望已大不如前。
周襄王十七年(前635年),发生“”,襄王不能平,求救于晋文公,文公诛叔带,遂为伯而得河内地[1]。
周襄王二十年(前632年),襄王为晋文公所迫,于河阳践土会盟[2]。
周定王元年(前606年),楚庄王伐陆浑之戎,欲观九鼎。
定王使王孙满应设以辞,楚人遂去[3]。
周赧王时,国势益弱,同时内部争斗不休,以至分为和。
赧王迁都西周[4]。
周赧王八年(前307年),秦借道两周之间攻韩,周人两边都不敢得罪,左右为难[5]。
东西两周位于诸强国之间,不能同心协力,反而彼此攻杀[6]。
至赧王五十九年(前256年),西周国为秦所灭,赧王死[7],时已百余岁。
七年后,东周国亦为秦所灭,周亡[8]。
平王东迁:在死后,太子宜臼即位,是为。
鉴于残破,又处于威胁之下,周平王于西元前770年,在郑、秦、晋等的卫护下,迁都(今)建立了东周王朝。
平王东迁以后,西土为所有。
它吞并了周围的一些戎族部落或国家,成了西方强国。
在今山西的,山东的齐、,湖北的,北京与河北北部的,以及稍后于长江下游崛起的、等国,都在吞并了周围一些小国之后,强大起来,成了大国。
于是,在历史上展开了一幕幕大国争霸的激烈场面。
王在位时,地位已经完全徒有虚名,其土地(周天子的王畿)也被韩、赵一分为二,以之河南王城为西周,仍都洛邑,以巩附为东周,分别由东、西治理,周天子由成周迁于王城,依附于西周公。
东周灭亡:公元前256年(赧王59年,51年),攻打西周。
西周恐,以西周三十六城、三万户降秦。
秦尽受其献,归西周公于周,周赧王悲愤而死。
秦未天子,取置于咸阳(途中一鼎落于),周公于憾狐。
元年(前249年),东周君欲趁秦连丧昭襄、孝文二王合纵伐秦。
秦庄襄王以为大将,起兵十万,执东周君而归,尽收巩城等七邑,迁东周公于阳人之地。
然诸侯还有韩国、卫国、魏国、燕国、楚国、、齐国、国。
至公元前221年秦先后灭韩、魏、赵、楚、燕、齐六国,自以为统一天下。
至公元前194年,西汉燕国卫满于平壤一带灭周代最后一个诸侯国,周朝完全灭亡。
周二王并立与东西周分治周二王并立:基本信息:中文名称: 周二王并立发生时间: 公元前760年所属年代: 春秋战国时代事件介绍:周幽王死后,、鲁侯与拥立原太子宜臼即位,是为,与此同时,也拥立王子余臣为王,称携王。
周王室出现了“二王并立”的局面。
平王得到郑、晋、秦、卫等的拥护,被认作是周王室的正统,携王则相对孤立。
公元前760年,帮助攻杀携王,周王室由统一,但是没有实权。
概况:西周灭亡后,东周建立(前770年),周考王元年(前440年)封其弟揭于河南,以延续周公的官职,是为西周桓公。
这是周朝最后一次分封,周朝土地分封完毕,周天子也寄居在此国。
前367年,西周惠公封少子班于巩以奉王,号东周惠公,东周国始立。
至周赧王时,东西周各自为政,赧王把国都迁到西周国。
东西周分治:东西周分治年表:前376年开始分治,前256年西周国灭亡。
前249年,东周国灭亡,都被秦所灭。
西周君(前440年~前256年)在位时间东周君(前367年~前249年)在位时间桓公(姬揭)26惠公(姬班)38威公(~灶)47文公(~昭)23惠公(~朝)50武公(~根)50武公(~共之)28靖公(~杰)8文公(~咎)33西周君(前440年~前256年)桓公(姬揭)(26)——威公(~灶)(47)——惠公(~朝)(50)——武公(~共之)(28)——文公(~咎)(33)东周君(前367年~前249年)惠公(姬班)(38)——文公(~昭)(23)——武公(~根)(50)——靖公(~杰)(8)东西分治:曾庙始建于周考王十五年(公元前426年),原名“忠孝祠”。
东周时期,于公元前425年(周考王15年)封其弟于,建立周公国,是为。
这是周王朝最后一次分封。
自这次分封后,的土地全部分封完毕,连自己也是寄居于此周公国。
死,其子威公代立。
威公卒,子惠公代立。
周赧王时,周惠公封其小儿子于巩以奉王,号。
东西周分立,西周都河南旧于王城,东周都巩。
西周自立国以来,一直采取讨好各大强国的政策,尤其是。
秦国和周围列强经常向西周和东周征收赋税和兵源。
同时,西周和东周常相互倾轧攻伐。
秦灭二周:公元前256年(赧王59年,51年),秦兵攻打西周,赧王听西周公之言,以西周三十六城、三万户降秦),秦王将周赧王贬爵为君,西周公为家臣,封于梁城(今陕西省韩城县南)。
赧王至梁城一月而死,国除,置于咸阳(途中一鼎落于泗水)。
自次年起(昭襄王52年,前255年)史家以秦王纪年,然东周尚存,周朝尚未彻底灭亡。
元年(前249年),东周君欲趁秦连丧昭襄、孝文二王合纵伐秦,秦庄襄王以为大将,起兵十万,执东周君而归,尽收巩城等七邑。
周朝至此彻底灭亡。
春秋时期:历史阶段:平王迁都:公元前770年,因为内乱和频繁入侵,很快就打到,所以被迫将国都从镐京东迁至东都(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