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女性主义分析《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悲剧成因
- 格式:doc
- 大小:45.00 KB
- 文档页数:5
2019年第1期博览阅读一、女性主义视角下悲剧成因探究《德伯家的苔丝》设定于新旧社会生产方式发生着大变革的时代,苔丝悲剧的形成,根源于当时的时代背景。
英国传统的乡土社会和小农经济在新兴的资本主义的冲击下逐渐走向了衰落。
西方资本主义剥削人,压迫人的黑暗面逐渐暴露,许多农业劳动者迫于生计,背井离乡;与此同时,大资本家、官僚主义者为了攫取更多的利益,越发肆无忌惮地压榨处于社会底层的穷苦大众,处于穷苦阶层的女性更是首当其冲,受尽压迫与剥削。
苔丝正是其中的一员。
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她不得已去到当地富有的做工,结果不慎被亚雷所诱奸,这也是整个悲剧的起源。
她的父亲小贩杰克·德比在无意中得知了自己是古老的贵族世家德伯氏的嫡系子孙后变得狂妄自满,结果在一次蜂窝的贩卖中由于喝醉了,结果改由苔丝驾着马车去集市贩卖,结果家中的老马被撞死了,这是苔丝去“德伯”家做工的直接原因。
另一方面,由于苔丝家是德伯氏,而亚雷家也是所谓的“德伯氏”,因此苔丝的父母希望苔丝能去拜访他们,然后让他们看在亲戚的份上伸出援手。
当时英国社会的氏族观念仍然存在,没落亲戚去拜访富余亲戚,不仅能得到他们在金钱上的帮助,并且这也是没落一方走向上层社会的一条重要途径以及以苔丝父亲为代表的碌碌无为,妄图无劳而获的小市民阶层的贪婪与虚伪皆原形毕露。
安吉尔的出现一度被认为是苔丝悲惨命运的转机,她出身于牧师家庭,家境宽裕,并且为人善良,真诚,深爱着苔丝。
但是在当他听到苔丝曾被诱奸时,他无情的撇下了苔丝,独自远赴南美。
封建伦理道德对人性的束缚,即使是在像安吉尔一样相对开明的知识青年面前,女性的贞洁仍然被放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
也正是安吉尔的舍弃让苔丝如坠深渊,进一步推进了苔丝的自我毁灭。
相比之下,悲剧的另一推动者亚雷,他好色,贪婪,自私,恶毒因为垂涎于苔丝的美貌,便设计骗苔丝去他家的农场工作,并诱奸了苔丝。
后来,他趁着苔丝家穷困潦倒之际,打着赎罪的幌子,又迫使苔丝成为了他的情妇。
论《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悲惨命运的根源一、本文概述《德伯家的苔丝》是哈代笔下的一部深刻描绘社会悲剧与个体命运纠缠的杰作。
作品以女主角苔丝为中心,细腻展现了她在维多利亚时代英国社会大背景下所经历的种种磨难与不幸。
本文旨在探讨苔丝悲惨命运的根源,通过对小说文本的细致解读,结合社会历史背景,深入剖析导致苔丝悲剧命运的多重因素。
文章将从家庭背景、社会环境、个人性格以及道德观念等多个维度展开论述,以期对苔丝的命运有更全面、深入的理解。
通过对苔丝悲剧命运的探讨,本文旨在引发对个体命运与社会环境之间复杂关系的思考,以及对维多利亚时代社会道德观念的反思。
二、苔丝的家庭背景与成长环境在《德伯家的苔丝》这部小说中,苔丝的命运之源可以追溯至她的家庭背景与成长环境。
苔丝出生于一个贫穷的小贩家庭,这样的家庭环境使她在物质和精神层面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她的父母,尽管深爱着女儿,但却无力为她提供一个更为优越的生活环境。
在生活的压力下,他们只能寄希望于苔丝能够借助婚姻改变家庭的困境,这无形中为苔丝的未来铺设了一条布满荆棘的道路。
在这样的家庭背景下,苔丝的成长环境也充满了挑战。
她不仅要面对生活的艰辛,还要应对社会对贫困家庭的偏见和歧视。
她的纯真和善良在这样的环境中显得格格不入,这也为她日后遭遇的种种不幸埋下了伏笔。
在苔丝的成长过程中,她缺乏足够的关爱和引导,这使得她在面对人生的重大抉择时,常常显得无所适从。
在这样的家庭与成长环境下,苔丝的命运似乎早已注定。
她的纯真和善良成为了她最大的软肋,使她在面对世俗的丑恶时,无力抵抗。
而她的家庭背景则成为了她无法摆脱的枷锁,使她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步履维艰。
因此,可以说苔丝的家庭背景与成长环境是她悲惨命运的根源之一。
然而,尽管苔丝的命运充满了悲剧色彩,但她的坚韧和勇敢却让人深感敬佩。
她在面对生活的种种不幸时,从未放弃过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
她的故事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家庭背景与成长环境虽然对个体的命运有着深远的影响,但个体的坚韧和勇气同样能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未来。
《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悲剧成因《德伯家的苔丝》是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的代表作之一,小说通过叙述主人公苔丝的悲剧命运,展现了19世纪英国乡村生活中的阶级观念、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问题。
苔丝的悲剧成因涉及到社会制度的不公、个人性格的局限和命运的无情等多重因素,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悲剧成因。
苔丝的家庭背景和社会地位是她悲剧命运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小说开篇,我们了解到苔丝出身于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她的父亲是一个贫困的小农,母亲在她还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
苔丝的家庭没有任何背景和地位可以支持她进入更高的社会阶层,她注定只能在贫困和无力改变自己命运的家庭环境中生活。
在当时的英国社会,阶级制度严格,贫穷的家庭很难改变他们的社会地位,这使得苔丝注定要受到社会的不公对待。
苔丝的个人性格也是造成她悲剧命运的原因之一。
苔丝是一个善良而纯洁的少女,她对待生活充满着乐观和善良,但同时她也有一种敏感和纯真的天性。
她对自己的命运充满希望,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勤奋,改变自己的命运。
但她的纯真与社会现实的无情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她的内心承受了沉重的打击。
在小说中,苔丝经历了一系列的不幸遭遇,但她依然保持着自己的善良和乐观,这也是她的个人性格使她更容易受到伤害的原因之一。
苔丝的爱情经历也是造成她悲剧命运的原因之一。
在小说中,苔丝爱上了徳伯家的少爷安吉尔,她将所有的爱和希望都寄托在了对方身上。
但是由于她的贫穷和社会地位的差距,使得她和安吉尔之间的爱情注定是无法成真的。
安吉尔最终选择了另一个高贵的女性作为妻子,而苔丝只能独自一人面对社会的嘲讽和压力。
苔丝的爱情经历使她的内心受到了巨大的创伤,这也使她更加迷茫和无助。
社会道德和宗教伦理观念的约束也是造成苔丝悲剧命运的原因之一。
在19世纪的英国社会,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观念对人们的行为和选择起着重要的影响。
苔丝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她无法违背自己的宗教信仰和对道德的坚守,她选择保守自己的贞操和清白,而这也成为了她放弃和安吉尔之间爱情的决定。
《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悲剧成因《德伯家的苔丝》是托马斯·哈代的代表作之一,它描写了19世纪英国乡村的生活和社会问题。
主人公苔丝·埃弗德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女孩,她的悲剧成因在于社会的偏见、性别歧视、以及她自身的软弱和无助。
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来分析苔丝悲剧的成因。
社会的偏见是苔丝悲剧的重要成因之一。
在19世纪的英国社会,阶级观念严重,贫穷的农村女孩根本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尊贵。
苔丝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家庭,她的父亲是一个酒鬼,家境非常贫困。
由于家庭的贫困,苔丝在社会上没有任何地位和尊严,被视为低下的劳动阶级。
在当时的社会中,贵族和富人们对贫穷的人和低下阶层的人持有歧视的态度,他们认为这些人注定是悲剧的命运,是注定要被社会所边缘化的。
社会的偏见使得苔丝从小就背负着巨大的压力和负担,她被剥夺了应有的幸福和尊严。
性别歧视也是苔丝悲剧的成因之一。
在19世纪的英国社会,女性的地位非常低下,她们几乎没有任何权利和地位。
苔丝在小的时候就失去了父亲和朋友的支持,她不得不去寻找工作来维持家庭的生活。
在当时的社会中,女性的工作选择非常有限,尤其是对于一个没有文化和技能的女孩来说更加困难。
苔丝找了很多工作,但都因为一些外部条件而不得不辞职。
她始终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这使得她的生活更加困难和无助。
苔丝自身的软弱和无助也是导致她悲剧的重要因素之一。
苔丝是一个善良和乐于助人的女孩,但她内心却缺乏坚强和勇气。
她对自己的生活没有明确的目标和规划,总是依赖他人的帮助和支持。
在遭遇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她没有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去克服困难,而是选择了逃避和放弃。
她在与天真的安吉拉和富家子弟阿雷克斯之间的感情纠葛中,迷失了自己,最终导致了她的悲剧结局。
《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悲剧成因主要包括社会的偏见、性别歧视,以及她自身的软弱和无助。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最终导致了苔丝的悲剧结局。
苔丝的悲剧命运反映了当时英国社会的黑暗一面,更让人们意识到了社会的偏见和歧视对一个人的生活和命运所带来的巨大影响。
《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悲剧成因《德伯家的苔丝》是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主人公苔丝·德比菲尔德从小到大的悲剧人生。
苔丝的悲剧成因在小说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描写,主要包括社会环境的限制、家庭的束缚、爱情的挫折和命运的无情。
本文将从这四个方面来分析苔丝的悲剧成因。
家庭的束缚也是苔丝悲剧的一大成因。
苔丝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家庭,她没有父母的关爱,甚至没有人教她读写。
在这样的环境下,苔丝的成长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她没有得到正常的教育和家庭照料,从小就要独自面对困难和挑战。
在她迷失自己的道路上,她的家庭没有给予她足够的支持和关爱,甚至在关键时刻对她的决定不予支持,这对苔丝的心理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爱情的挫折是苔丝悲剧的又一个成因。
苔丝是一个追求真爱的女孩,她对爱情抱有美好的期待,但是现实的打击使她陷入了深深的挫折之中。
在小说中,苔丝经历了对安吉尔的爱情和对阿雷巴德的短暂婚姻,但是最终都没有得到幸福的结局。
安吉尔对苔丝的爱情是一种理想化的崇拜,他要求苔丝对他的忠诚和纯洁,但是却不能理解苔丝的处境和内心的真实情感。
而阿雷巴德只是想要利用苔丝来满足他的欲望和得到金钱,他对苔丝的感情是虚伪和自私的。
苔丝的爱情遭遇了很多的困难和挫折,最终使她陷入了孤独和绝望之中。
命运的无情也是苔丝悲剧的重要成因。
在小说中,苔丝的命运是多灾多难的,她从小就没有得到应有的关爱和保护,自己要努力奋斗才能生存。
遭受多种磨难和打击后,苔丝所受的伤害和痛苦是非常沉重的,她的人生充满了挣扎和不公平。
即使在当她终于找到了真爱和幸福的时候,命运的无情还是夺走了她的一切,使她最终走上了绝路。
在这个过程中,苔丝对命运的抗争以及最终的妥协,成为了她悲剧的最终注定。
苔丝的悲剧成因是多方面的,社会环境的限制、家庭的束缚、爱情的挫折和命运的无情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苔丝的命运。
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苔丝的人生悲剧最终成为了一种无法挽回的悲剧,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托马斯.哈代是19世纪英国现实主义小说家,对资本主义文明的发展采取了坚决批判的立场,因此获得了“悲观主义者”的绰号。
作为一位人道主义作家,他认为人民的生活是悲惨的,民间人物的命运也是悲剧,而主人公的命运是人类命运的缩影。
他在作品中广泛使用的表现手法是对比描写法,这种方法具有种种不同的具体形式。
他的对比是多种层次和范围的:人和社会环境、人和大自然,人的粗暴的感情因素和理智因素,人的外貌和他的内心世界等。
特别是突出地反映了人物性格与自然环境的冲突以及人物与命运抗争的无奈和弱小,因此,他把自己的作品称为“性格与环境小说”,他认为性格和环境的冲突造成个性的毁灭。
这一特点集中体现在《德伯家的苔丝》(以下简称为《苔丝》)中,它作为哈代悲剧小说中的代表作,奠定了哈代悲剧作家的地位,为哈代赢得了杰出小说家的声誉。
《苔丝》中的悲剧原因主要有社会悲剧和性格悲剧、命运悲剧三个方面,三者融为一体,呈现出强大的立体感和层次感。
一、社会悲剧女性主义认为自从女性传统地位丧失以后,特别是人类文明进入工业化社会以后,妇女生活便进入父权主义一统天下的漫漫长夜。
女性作为男子的附属物和点缀物,其自然属性沦为被奴役的对象,女性被当作一个不完整的存在而遭到以男性为权力核心的社会的压迫。
她们在社会上找不到立足之地:她们为寻找自我和刻社会承认而付出的种种努力最终多以悲剧而告终。
在不同的社会层次和心理程度上沦为男权文化的牺牲品。
哈代的创作时期是一个充满变化、动荡的时期。
当时英国社会正经历着深刻的变化,由此而产生了各种尖锐的矛盾和危机。
《苔丝》反映了作者对当时一些最严峻的问题的关切和同情。
哈代在书中描绘了新兴的工业化和都市文明给古老、乡土的威塞克斯地区带来了冲击,揭露了禁锢众思想、强调贞洁、压抑妇女社会地位的虚伪道德。
主人公苔丝所受的压迫是双重的。
在自给自足的小家经济不能维持的条件下,她为了生活,不得不忍受农业资本家的剥削,并受到富家子弟的污辱。
《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悲剧成因《德伯家的苔丝》是托马斯·哈代的著名小说,讲述了主人公苔丝从一个乡村女孩成长为一个经历种种挫折的女性的故事。
苔丝的悲剧成因深深触动着读者的心,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悲剧成因。
苔丝的出身就决定了她的命运。
苔丝出身于农村贫苦家庭,她的父亲是一个喜欢酗酒、爱赌博的农民,母亲则是一个柔弱无助的女人。
这样的家庭环境决定了苔丝从小便要承受很大的生活压力,她要照顾家务,照料家人,过着贫困困苦的生活。
这种贫困生活使得苔丝从小就缺乏了良好的教育和正常的成长环境,她的心灵和情感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阻碍。
苔丝的纯真天性也成为她悲剧的原因之一。
苔丝自小在福利委员会的幼儿园长大,长大后成为给哈代家族做女佣的女仆。
她天真纯洁,善良善解人意,然而这样的性格却遭到了很多人的伤害。
她对世界的无邪与美好的向往和追求在酸雨一般的现实面前显得太过玻璃般脆弱,她最后因为对爱情的迷蒙与追求而陷入了深渊,最终走向了悲剧的终点。
苔丝的仁慈和善良也成为她悲剧的原因之一。
在故事中,苔丝对待他人总是满怀善意和同情心,她对家里的老大人失去了现实的希望,她对父亲的深情孝心,她对爱情的全部投入,她慈爱的对待哈代家族的儿童,都体现了她的善良与仁慈。
这样的善良和仁慈在那个物欲横流的年代却被人利用和践踏,她最终遭受的伤害也正是因为她过分的信任和仁慈。
苔丝的不甘沦为命运的牺牲品也使她走向了悲剧。
苔丝一直都对自己的命运抱有不甘,她并不愿意沦为一个普通的农村女孩,她对爱情有着美好的向往,对未来有着美好的憧憬,然而命运却对她一直并不友好,她不得不承受种种的被动和伤害,最终导致了她的身心崩溃。
苔丝身上的女性特质也成为她悲剧的原因之一。
在《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展现出了女性的纯真、温柔、坚韧和牺牲,但这些美丽的品质却未能得到应有的尊重和保护。
在一个男权至上的社会,苔丝的女性身份注定了她只能成为被动的牺牲品,她的命运被男人的利益所左右,最终导致了她沦为悲剧的结局。
浅析《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悲剧成因托马斯·哈代是英国十九世纪现实主义作家,小说《德伯家的苔丝》是他的代表作品。
哈代在小说中塑造了一位深受广大读者同情的悲剧人物——苔丝。
这个美丽、纯洁、善良的姑娘的一生可以说是充满了悲剧,而她人生的悲剧是其性格与环境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的结果,是由多重因素造成的,本文将从主客观多个角度分析苔丝悲剧的成因。
标签:苔丝;悲剧;社会;性格;家庭《德伯家的苔丝》是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的“性格与环境”小说的代表作。
小说讲述了美丽善良、勤劳淳朴、坚强勇敢、纯洁而又富有反抗精神的农村女孩苔丝短暂而悲惨的一生:为减轻家庭负担去富贵家庭做工,被富家无赖诱奸、回家后丧子、新婚之夜因旧事遭丈夫抛弃、将又来纠缠她的恶棍刺死,最终自己也走上断头台。
整本书读下来的感觉就是苔丝的一生是由悲劇构成的,但任何悲剧的形成都是有原因的,苔丝悲剧的成因并不是单方面的,是由主客观多重因素共同造成的。
主观因素便是苔丝的性格;客观因素是家庭,社会,传统观念,种种因素共同造成了苔丝的命运悲剧,下面便从这几个角度对苔丝的悲剧成因进行分析。
一、性格因素苔丝是一个单纯善良的姑娘,在家中唯一的劳力性动物老马死后,因为觉得老马的死与自己有关,出于愧疚和对家庭收入的担忧,就答应了父母让她去德伯家认亲的要求。
对亚雷,她从一开始就有排斥但还是继续待在他们家中干活。
她对亚雷缺少戒备心,在亚雷让她和自己一起回去的时候,她虽然没有多信任但还是依赖着他,和他一起回去,这也造成了她被亚雷诱奸的结果。
因为她的善良不忍心,她生下了自己和亚雷的孩子,可是孩子也因病夭折。
同样也是因为她的真诚,她认为自己不应该隐瞒自己的丈夫克莱尔,于是在婚前选择告诉克莱尔自己的过去,可她没想到克莱尔完全不能接受,两个人还是在新婚之夜分开了。
之后在父亲去世后,一家人无家可归的时候,她又因为自己的对家庭的那种责任感而答应了与亚雷同居。
可不能忽视的是,苔丝自始至终都是一个勇于反抗的女孩,于是在克莱尔回来之后,她杀死了亚雷,将自己送上了断头台。
《德伯家的苔丝》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一、本文概述《德伯家的苔丝》是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创作的一部脍炙人口的长篇小说,它深刻地描绘了19世纪末英国农村的社会景象,并通过主角苔丝的悲剧性命运,揭示了社会现实与人性冲突的多重层面。
在这部作品中,哈代塑造了一个鲜活、丰满的女性形象,苔丝,她的一生充满了对爱与自由的渴望,对传统的反抗,以及最终无法摆脱悲剧命运的无奈。
本文将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视角出发,对《德伯家的苔丝》进行深入的解读,以期揭示哈代笔下女性的生态意识,以及这种意识如何与她们的生活和命运紧密相连。
生态女性主义作为一种理论视角,它强调女性与自然之间的紧密联系,认为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与自然环境的命运是息息相关的。
在《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形象塑造与她的生活环境、社会背景以及个人经历紧密相连,她的命运与自然环境、社会制度以及传统道德观念等多重因素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这部小说的丰富内涵。
本文将从苔丝的生活经历出发,分析她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以及她如何在对抗传统道德和追求自由爱情的过程中,展现出强烈的生态女性意识。
本文还将探讨苔丝悲剧命运的成因,以及这种命运如何与她的生态女性意识相互关联。
通过这一解读,我们不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哈代笔下女性的生态意识,还可以从中获得对现代社会中女性地位和生态环境问题的启示。
二、苔丝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在《德伯家的苔丝》中,哈代巧妙地将苔丝的人生经历与自然环境相互映照,从而呈现出一种生态女性主义的视角。
苔丝,这位来自农村的女孩,她的命运与自然环境的变迁紧密相连,体现了一种深深的和谐共生关系。
苔丝的一生都在与自然进行对话。
她的纯真、善良和坚韧,就如同那田野间坚韧不拔的野花,无论生活如何压迫,她都能在其中找到生存的力量。
她的反抗,就如同那狂风骤雨,虽然猛烈,但却充满了力量。
她的痛苦,就如同那深夜的寂静,虽然深沉,但却充满了无尽的哀愁。
苔丝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不仅体现在她的生活中,更体现在她的心灵深处。
从生态女性主义角度重读《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悲剧成因一、本文概述《德伯家的苔丝》是哈代的一部重要小说,它以深刻的人文关怀和细腻的心理描绘,呈现了主人公苔丝充满悲剧色彩的一生。
苔丝,这位生活在维多利亚时代英国乡村的女性,她的命运似乎总是被环境和社会所左右,而她自身的选择又使得她在道德和伦理的困境中挣扎。
然而,当我们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角度重新审视这部小说时,会发现苔丝的悲剧成因远非表面看来的那么简单。
生态女性主义是一种将女性主义与生态学相结合的理论视角,它认为女性与自然之间存在着一种天然的联系,女性的命运与自然的命运紧密相连。
在《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成长和生活环境充分体现了这种生态女性观。
苔丝从小生活在自然环境中,她对自然界的熟悉和热爱,以及她对生态平衡的理解和维护,都使得她成为了生态女性观的典型代表。
然而,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苔丝的悲剧命运显得更为深刻和引人深思。
本文将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角度出发,重新解读《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悲剧成因。
我们将分析苔丝与自然环境的紧密联系,以及她如何在社会和道德的双重压迫下挣扎求生。
我们也将探讨导致苔丝悲剧的经济和政治因素,以及苔丝自身在道德和伦理困境中的选择。
通过这样的分析,我们希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苔丝悲剧的成因,以及生态女性主义对于理解和解决这一悲剧的重要性。
二、苔丝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苔丝,这位《德伯家的苔丝》中的主人公,她的生活与自然环境紧密相连,她的命运与大自然的律动息息相关。
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角度审视,苔丝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不仅体现了她作为生态女性的独特魅力,更揭示了她的悲剧成因中隐含的生态女性主义视角。
苔丝从小生活在自然环境中,这使得她对自然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和认知。
她熟悉草木花卉的生长和变化,了解它们与土地、水源、气候等自然条件的相互关系。
这种对自然的深刻理解和热爱,使得苔丝的行为和决策都充满了生态女性的智慧和关怀。
苔丝对生态的关注不仅停留在对自然景观的欣赏上,她更理解到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悲剧成因《德伯家的苔丝》是托马斯·哈代创作的一部著名小说,讲述了苔丝的悲剧人生。
苔丝是一个可怜的女孩,她的悲剧成因主要包括社会地位、爱情和命运三个方面。
苔丝的社会地位造成了她的悲剧。
在19世纪的英国社会,贵族与平民之间的鸿沟非常明显,社会地位是人们命运的决定因素。
苔丝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家庭,她的父母没有多少社会地位,所以她从小就被注定了是一个社会底层的人。
由于家境贫困,她只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勤奋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在当时的社会中,一个女性想要脱离贫困,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苔丝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勤奋,在一个大家族的农场工作,但最终仍无法脱离贫困的命运。
社会地位的局限性让她无法得到更好的生活,这也是她悲剧的一个重要原因。
爱情也是苔丝悲剧的原因之一。
在小说中,苔丝经历了三段爱情,每一段爱情都给她带来了不幸。
首先是她对安吉丽卡的爱慕,但由于自卑感和社会地位的差距,她并没有勇气表达自己的爱意。
接着是她与亨德利的婚姻,亨德利虽然对她表示出爱意,但最终却因为社会地位的不同而抛弃了她。
最后是她与亚历克斯·德伯的婚姻,亚历克斯的虚伪和自私,使苔丝陷入了更深的痛苦之中。
爱情的不顺和挫折,让苔丝陷入了绝望和痛苦之中,也成为她不幸的原因之一。
命运也是苔丝悲剧的原因之一。
在小说中,苔丝所面对的命运始终是不公平的。
她努力工作,勤奋学习,但最终还是被社会对她的偏见和对女性的不公平对待所限制。
她的一生中遭遇了太多的不公平和挫折,最终导致了她的悲剧命运。
在当时的社会中,一个普通女子很难摆脱社会对她的束缚,这也是苔丝命运不幸的原因之一。
苔丝的悲剧成因主要包括社会地位的限制、爱情的挫折和命运的不公平。
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她的悲剧命运。
《德伯家的苔丝》通过苔丝的悲剧故事,揭露了19世纪英国社会的黑暗面和对女性的不公平对待,也使得读者对于社会的不公和人性的冷酷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希望通过对这部小说的分析,我们能够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并且在面对困难的时候坚定自己的信念和勇气,不让自己成为另一个苔丝。
《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悲剧成因与哈代的悲剧意识1《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悲剧命运的成因1.1 当时社会环境和制度的因素首先是当时社会传统观念的偏见以及社会道德的不公,苔丝因为受到亚雷的凌辱就被认定是没有节操的,不纯洁的女人,导致安吉在知道苔丝有过一个孩子的时候,由于传统道德观念和偏见的根深蒂固,在新婚之夜抛弃苔丝,使苔丝痛苦绝望,失去了生活的希望,这也是苔丝的悲惨命运的开始,与亚雷对苔丝肉体上的伤害相比,安吉对苔丝的抛弃又何尝不是更大的精神上的摧残呢?其次就是由于当时的社会制度和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所造成的各个阶级之间的地位和经济的悬殊,这也是引发苔丝悲惨命运的关键因素。
当时的农村被资本主义的经济势力侵袭,使当时农村的个体经济受到严重的影响,在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影响下,贫富差距非常大,穷人的地位是非常低的,如果不是这样的话,苔丝也不会受到亚雷的凌辱,心爱的丈夫也不会抛弃她,更不会在走投无路的时候杀了亚雷,受到资产阶级法律的不公平待遇,悲惨的命运也就不会开始。
最后就是法律的不公,这是导致苔丝悲惨命运的直接的社会因素。
亚雷就是当时的恶势力和暴力的代表,苔丝的一生都在受着强权和暴力的侵害,产生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时的恶势力有资产阶级的法律做后台,所以才会导致亚雷的为非作歹。
当时的资产阶级法律的不公主要表现在,苔丝杀掉亚雷就是杀人犯,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赔上性命。
但是苔丝受到亚雷的侮辱和迫害就被认定是正当的,难道亚雷就不应该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吗?无辜的苔丝最终成为了资产阶级文明发展的牺牲品,苔丝的悲惨命运以及社会对她的不公平待遇,都间接表明了当时社会法律的虚伪性和不人道。
1.2 苔丝自身性格的原因首先苔丝拥有着勤劳善良的美德,但就是由于这一点使得她为了全家的生活,被迫去认亲打工,却受到了侮辱,迫于生活的无奈,再一次到牛奶厂去打工,在那里遇见了安吉,苔丝认为找到了人生的归宿,但是安吉却在知道苔丝的遭遇后离她而去,为了家庭,苔丝不得不再去打工,但再一次遇见了亚雷,苔丝的勤劳和善良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却一次又一次的将她推入无底深渊。
《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悲剧成因1. 引言1.1 苔丝的贫困家世苔丝生长在一个贫困的家庭中,家中经济拮据,生活困苦。
她的父亲鲍勃·斯特德利克是个酒精成瘾者,经常酗酒,无力扶养家庭。
苔丝的母亲也早逝,她从小就没有母爱的关怀。
贫困的家庭环境使得苔丝从小就学会独立生活,她不得不操劳家务,同时还要努力在贫困的环境下求学。
这种早熟的生活让苔丝在孩提时代就背负着沉重的责任,缺乏童年的快乐和无忧无虑。
贫困的家世让苔丝在成长过程中缺乏物质上的保障和精神上的支持,使得她心灵受到伤害,无法得到适当的疼爱和教育。
这种贫困家庭的环境让苔丝注定了一个不幸的命运,她没有选择权和足够的资源去改变自己的命运。
家庭的贫困成为了苔丝悲剧命运的开端,她在艰难的环境下成长,从小就背负着沉重的生活压力,这种贫困家世对于苔丝的悲剧命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1.2 苔丝的孤独成长苔丝的孤独成长始于她的童年时期。
她在一个贫困的家庭中长大,父母早逝,没有兄弟姐妹,更没有其他亲人照料。
这种家庭背景使得苔丝从小就学会了独立和坚强,但同时也埋下了她内心深处的孤独和无助之情。
在没有父母的指导下,苔丝不得不自己承担起家庭的重担,照顾家中的大小事务。
由于家庭的贫困,苔丝经常要去做农活来挣取微薄的饭食,这让她无法像其他同龄人一样接受正规的教育。
孤独的成长经历让苔丝无法体验到像样的童年时光,缺乏亲情的陪伴和指导,使得她的心灵长期处于空虚和孤独之中。
苔丝在孤独中长大,没有得到足够的关爱和教导,也没有人能够给予她温暖和安慰。
这种孤独成长的经历,成为了苔丝悲剧的导火索,使得她后来在生活中面对各种挫折和困难时,更加无助和无助。
苔丝的孤独成长是她悲剧成因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2. 正文2.1 父亲的酗酒苔丝的父亲约翰·德伯是一个酗酒的人。
他是一个沉溺于酒精的农民,经常在醉酒后对家人施暴,给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困扰。
这种家庭环境使得苔丝从小就饱受父亲的虐待和家庭暴力的折磨。
浅析苔丝悲剧成因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悲剧命运分析《德伯家的苔丝》是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的长篇小说,讲述了一个苔丝从农村妇女晋升到富有绅士夫人再到堕入困境的悲剧命运。
苔丝的悲剧命运是由多重因素共同导致的,包括社会环境、家庭因素、个人选择等原因。
首先,社会环境是苔丝悲剧命运的重要因素之一、小说所描绘的时代背景是19世纪末的英国乡村社会,以农业为主导的封建社会仍然占主导地位。
在这个社会中,贫富悬殊极大,社会地位固化,阶级观念深入人心。
苔丝从小生活在贫困的农村环境中,没有机会上升到更高的社会阶层。
她自小就懂得读书,渴望通过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但社会环境限制了她的发展空间,使她很难摆脱贫困窘境。
其次,家庭因素也对苔丝的命运产生了重要影响。
苔丝生活在一个家境贫寒的家庭中,父亲是一个喜欢饮酒的懒散农民,母亲早逝,家庭缺乏温暖和支持。
父亲对苔丝的关心不够,甚至觉得她是家庭的负担。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苔丝从小就缺乏爱和安全感,导致她内心孤独、渴望得到他人的关注和认可。
此外,苔丝自身的个人选择也是她悲剧命运的重要原因。
小说中,苔丝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勇敢地离开了家乡,寻找更好的生活。
然而,在她寻求幸福的过程中,她犯了几个致命的错误。
首先,她的纯真和孤独使她容易受到他人的诱惑和欺骗。
她先后爱上了两个男子-亚历克斯和安吉尔,但两者都不能给她真正的幸福。
苔丝对于自己的爱情选择没有足够的明智,很容易被情感左右,导致了她在这段感情中的痛苦和破碎。
总之,苔丝悲剧命运的成因是多方面的。
社会环境的限制、家庭的贫困和个人的选择错误都为她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苔丝的命运警示我们,社会环境和家庭因素对个人的发展和幸福有着重要的影响,但个人选择和决策也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应该警惕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的选择,并尽力避免重蹈苔丝的覆辙。
浅析《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悲剧命运的根源英语论文《德伯家的苔丝》是英国文学巨匠托马斯?哈代的代表作。
女主人公苔丝的悲剧和不幸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
本文以女性主义的角度为出发点,从两个方面分析导致苔丝悲剧命运的根源,即:教育和苔丝自身因素。
哈代;苔丝;悲剧命运;女性主义19世纪末出现妇女解放运动第一次 ___。
而“哈代的作品中反映了与时代相吻合的女性解放的思想,而且在作品中,女性对传统道德观念和社会的反抗是非常激烈的”。
托马斯?哈代大胆地将创作的目光投向农村,深入的 ___普通农家的悲剧命运。
他十分擅长刻画女性人物悲剧命运,旨在揭露男权社会给女性造成的伤害,批判男性中心主义。
托马斯?哈代是横跨19世纪和20世纪的著名小说家和诗人,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被沃尔夫誉为“英国小说家中最伟大的悲剧 ___”。
其作品即承接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文学精髓又体现 ___世纪的文学创新,气势磅礴。
以辽阔深远的背景与渺小的人物形象之间的巨大反差和动人的对比描写,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和心灵的震撼。
《德伯家的苔丝》刻画了一个善良、坚强、自尊、宽容而美丽的女性形象——苔丝。
由于天真无知而受到富家浪子的侮辱,身心饱受摧残。
但“她并没有自暴自弃,怨天尤人,而是勇敢地面对挫折;为减轻家里的负担,应付虚荣的父母,她勇于承受重担,奔走于不同农场,养家糊口;对待爱情,她自尊又执着”。
她被“认为是唯一的一位逃脱了决定主义的人”, ___了传统的伦理道德。
哈代极力要摧毁的正是这种道德观念,让女性摆脱僵化的传统习俗的控制。
他对“堕落女性”的处境给予了极大的 ___,对苔丝给予了深切的同情和宽容,带给读者对妇女生存状态的反思。
苔丝从一位天使般的少女到绞刑架上的杀人犯,是何种邪恶力量在逼迫、摧残、毁灭着这“有自我意志,完整个性的女性?”,把这一优雅迷人的高尚女性一步步推向死亡深渊?苔丝悲剧的根源何在?以下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审视《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被 ___的血泪史,剥下男权中心主义这张 ___外皮。
《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悲剧成因《德伯家的苔丝》是英国著名作家托马斯·哈代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一个贫苦家庭的女孩苔丝在追寻自由和幸福的过程中遭遇的一系列悲剧。
苔丝的悲剧成因可以从多个方面来分析。
一是社会背景。
小说所描写的时代是十九世纪末的英国,当时的社会阶级分化非常严重,贫富的差距极大。
贫苦的苔丝身处于社会的最底层,受到社会的歧视和压迫,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
她的出生就注定了她只能在社会的边缘挣扎生存,而且在如此恶劣的生存环境中,她的个性更加沉稳,容易忍耐,这又使得她更加容易受到他人的欺负和摆布。
二是家庭环境。
苔丝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家庭中,家庭的经济状况极度不稳定。
尤其是她的父亲常常沉溺于酒精中难以自拔,无力承担家庭的生活开支,这使得苔丝一家人的生活非常艰难。
而苔丝的母亲则是个痴心妄想的人,她希望通过苔丝的美貌可以让她改善家庭的经济状况,不断推销她去打工,甚至连婚姻都可以拿出去买卖。
这种家庭环境使苔丝倍感无助和无奈,无论走到哪里都感觉像是处于一个囚笼之中。
三是感情生活。
苔丝在感情生活中的悲剧也是非常显著的。
虽然她在德伯府度过了一段幸福的时光,看到了希望,但她还是无法迎来自己真正的幸福。
原因在于,苔丝爱上了犹太人阿伯拉罕·西姆童子,而这种跨越阶级和文化的恋情在当时的社会是不被允许的。
阿伯拉罕·西姆童子身为犹太人,他的身份和传统经历使得这场恋情注定不会成功。
而苔丝的自尊心又使得她不愿意妥协,最终导致她失去了爱情和自由。
总之,苔丝的悲剧成因来源复杂且多方面,反映了十九世纪英国社会阶级分化的严重现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自由和平等的缺乏认知。
托马斯·哈代通过塑造苔丝这一角色,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阴暗面,同时也引起了人们对于社会公正和人权的思考和关注。
《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悲剧成因《德伯家的苔丝》是著名莎士比亚戏剧作品之一,是一部讲述苔丝的悲剧。
苔丝,全名苔丝·德伯家,是一位意大利门萨邦少女。
她生长在一个有着传统尊严的家庭,受到严格而优良的教育,但仍被抛弃,悲剧性地在西西里结束了她的生命。
从情节上分析,苔丝的悲剧的根源很多,但其主要原因在于她的政治状况不稳定,引发了家族的矛盾和围绕她的爱情的水脉灌注。
首先,在当时的政治状况下,家族的命运受到诸多不可预知的影响,而苔丝也是其中的一员。
苔丝的父亲登喀尔王室是领土家族,但和家族最大的敌人-二百条派联盟发生了冲突,导致苔丝的父亲被抓入狱,全家人都感到万分焦虑。
苔丝作为家族的最小女儿,担心父亲会被处以死刑,不得不在西西里甘蓝下承受沉重的压力,这也是她最终悲剧结局的原因之一。
其次,家庭内部矛盾也对苔丝的命运有着深远的影响。
登喀尔王室是一个高度传统的家庭,要求全家成员把理想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
家里有三个结婚的女儿,被安排去嫁给更有权势的男子,但苔丝的父母却没有对苔丝这个最小的女儿做出安排,这给苔丝带来了外界的穷追猛打,甚至被认为是一个无价值的存在。
她既不能去嫁给她所爱的人,也不能像其他女儿那样有幸迎娶到有权势的男子,这给她带来了无以言表的苦楚,令少女痛苦不已。
再次,爱情的水脉也造就了苔丝的悲剧命运。
苔丝少女有不可阻挡的爱情主义情感,但父母却不许她爱情自由,苔丝只好把自己的爱情情感封装在心里,向他人隐藏她的爱情归属,最终将自己锁在西西里的家中,无法自主地支配自己的爱情。
由于爱情受到抑制,苔丝不能拥有真正的满足,无路可走,她只能沉溺于痛苦中。
正是这种抑制,使她最终在西西里沉没了,成为有着悲剧性结局的悲剧典型人物。
总的来说,苔丝的悲剧性的结局是多种原因造成的,政治上的状况不稳定、家族内部的矛盾以及爱情的水脉酝酿了苔丝的悲剧结局,使苔丝最终被迫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凝炼成史书上不可磨灭的一页。
论《德伯家的苔丝》的悲剧性因素李丽生春鸿(东北电力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摘要:<德伯家的苔丝》描绘了一个纯洁女人的悲剧性毁灭。
本文从苔丝女性悲剧的社会、性格及其必然性等方面。
对苔丝的女性悲剧进行探讨。
关键词:苔丝;悲剧性;社会因素;性格因素一、苔丝女性悲剧的社会因素女性主义认为自从女性传统地位丧失以后.特别是人类文明进入工业化社会以后.妇女生活便进入父权主义一统天下的漫漫长夜。
女性作为男子的附属物和点缀物。
其自然属性沦为被奴役的对象.女性被当作一个不完整的存在而遭到以男性为权力核心的社会的压迫。
她们在社会上找不到立足之地:她们为寻找自我和社会承认而付出的种种努力最终多以悲剧而告终。
在不同的社会层次和心理程度上沦为男权文化的牺牲品。
主人公苔丝所受的压迫是双重的。
在自给自足的小家经济不能维持的条件下。
她为了生活。
不得不忍受农业资本家的剥削。
并受到富家子弟的污辱。
但是。
使她陷入绝境的是当时社会的道德偏见。
代表这种偏见的克荣尔对她的遗弃。
使她精神上遭到更沉重的打击。
失掉了生活的信心。
终于成为资产阶级伦理道德的牺牲品。
在人与环境激烈的冲突中。
苔丝的命运必然是悲惨的。
苔丝生活在英国资本主义侵袭到农村并毒化社会气氛的维多利亚时代。
她虽然勤劳善良、聪明美丽;但作为一个劳动者,一个无权无钱的工人.社会地位低下,自然会受到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压迫和凌辱。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直接给苔丝带来不幸的亚雷。
不仅是粗鲁卑俗、胡作非为的乡间恶棍形象。
而且是虚伪的宗教和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代表。
苔丝再次和亚雷见面的时候。
亚雷居然已经当上了牧师。
向农民滔滔不绝地宣讲圣经。
作者通过亚雷形象的塑造。
毫不留情地暴露了英国社会的黑暗和宗教的虚伪。
由此可见。
苔丝的悲剧是当时社会的产物。
因此苔丝的悲剧也是社会的悲剧。
二、苔丝女性悲剧的性格因素亚里士多德曾不无歧视地为女人下了这样的定义:。
女人之为女人是因为她们的身体缺少某些性质.也因为这些天然的缺陷而遭受痛苦。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分析广告英语中的修辞手段2 商务策略研究——论沃尔玛的营销策略3 Reread Shylock from a Tragic Viewpoint4 析《苔丝》中的象征意义5 肢体语言的文化趋同性研究6 论《荆棘鸟》中的女性形象7 英汉习语文化差异及其翻译8 A Survey on Western Culture Learning among Non-English Majors9 中西方生死观之比较10 违反合作原则所表达的会话含义—以《越狱》中Theodore Bagwell话语为例11 分析《呼啸山庄》的哥特式特征12 The Inharmonious Elements in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from an Ecological Perspective13 基于中西文化差异的翻译策略研究14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
原创Q 805 990 74 915 A Study on Fuzziness of Advertising Language16 艾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主人公希斯克利夫的悲剧性格解读17 从主角与配角之间关系的角度探讨《老人与海》中的生存主题18 论关联理论对旅游资料英译的指导意义19 从制度文明起源的角度浅谈中西方家庭观念的差异20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盖茨比的美国梦的破灭21 男女生英语学习差异比较研究22 如何激发初中生的英语学习兴趣23 Comparing the Reasons for Hester Prynne’s and Tess D’Urbervilles’s Tragedies24 论格列佛人物形象在《格列佛游记》中所起的讽刺效果25 浅析中国时政术语的常用英译方法26 从“啃老”现象看后啃老族的生活态度27 从自然主义视角审视《嘉莉妹妹》中小人物嘉莉的命运抗争与幻灭28 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思想在《双城记》中的体现29 A Study of Pragmatic Failure in Politenes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30 《倾城之恋》和《飘》的女性主义解读31 The Tragic Fate of Tess32 On the Strategies of Translation of Political Term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33 英汉动物习语的对比研究34 哈代在《德伯家的苔丝》中体现的男权思维和女性意识35 东西方隐逸文化对比——试比较梭罗与陶渊明的作品36 从多视角比较《论读书》的两个译本37 从宗教建筑看中西文化差异38 从精神家园的追寻与构建的角度来解读梭罗与《瓦尔登湖》的思想39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 Social Etiquettes40 论《呼啸山庄》中人性的转变41 An Analysis of Daphne du Maurier’s Female Identity Anxiety Reflected in Rebecca42 从肢体语言看中西方文化差异43 论〈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垮掉派”特质的体现44 中西饮食文化中的差异45 《汤姆叔叔的小屋》中汤姆的形象分析46 哥特文化--十字架背后的光47 英语演讲语篇中的parallelism及其汉译策略—以奥巴马就职演说稿为例48 The Major Characters in Wuthering Heights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Ethics49 从婚姻和家庭看中美核心价值观对比差异50 中英书名翻译的对比51 商务英语中的缩略词研究52 爱伦坡短片小说“美女之死”主题研究53 英汉委婉语的文化对比研究——以“死亡”委婉语为例54 从语用学的角度谈美剧中的言语幽默——以《老爸老妈浪漫史》为例55 中外汽车文化对比研究56 试论法律文本的翻译原则57 English V ocabulary Teaching in Junior Middle School58 论汉语政治新词的英译59 对爱德加爱伦坡哥特式小说中象征手法的研究60 A Brief Comparison of Spring Festival and Christmas Day61 从电影《杀死一只知更鸟》审视美国种族文化冲突62 E-learning的理论与实践63 图式理论在高中英语阅读中的运用64 我之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视角下的艾德娜之死65 霍克斯《红楼梦》英译本中委婉语的翻译策略研究66 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的隐喻分析67 莎士比亚悲剧中的人文思想68 英汉称谓的文化差异研究69 解读苔丝悲剧的成因70 世界经济危机影响下东莞企业的现状71 The Comparison of Western and Eastern Privacy Concepts72 英汉诗歌中“月”意象的认知解读73 英文商标的汉译74 浅谈英语习语的特点及其汉译75 为爱而叛逆——简·爱对爱的渴求的分析76 An Analysis of Harriet Beecher Stowe’s View on Christianity in Uncle Tom’s Cabin77 从生态批评角度解析杰克•伦敦的动物小说《野性的呼唤》和《白獠牙》78 从“老人与海”译本比较研究看理解在翻译中的重要性79 艾米莉•狄金森诗歌中的动物意象研究80 论简奥斯汀小说中的反讽艺术81 浅析《雾都孤儿》中的现实主义82 Two Trapped Roses—A Comparative Study on Emily and Miss Havisham83 新课标指导下的中学英语语法教学84 论交际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85 礼貌策略的英汉对比研究—以《傲慢与偏见》及其译本为例86 英语影视的课堂价值87 运用概念整合理论解读英语幽默理解障碍88 “面子”文化与中西方为人处世观89 从女性主义分析《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悲剧成因90 从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看中英谚语的文化意象91 An Analysis on Shear's Personality in The Bridge on the River Kwai92 论《芒果街上的小屋》的“简单”93 浅谈美国职场上的性别歧视及其原因94 交际教学法在中学英语课堂中的应用95 探究哈利波特的英雄成长之路96 简单的深邃—论佛洛斯特诗歌的隐秘性97 Language Features and Translation Skills of Business English Contract98 《到灯塔去》中的两性主义—抵达人类和谐的完美道路99 电影《超人:钢铁之躯》中的西方个人英雄主义体现100 从功能理论角度分析电影《点球成金》字幕翻译101 A Tragedy of Ambition on Macbeth102 英汉亲属称呼语与中西家庭教育模式差异103 嘉莉妹妹的人物特征104 英语听力理解障碍及应对策略105 从归化策略视角看中医药说明书的翻译106 英汉颜色词隐喻的认知比较与研究107 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分析《傲慢与偏见》中的爱情婚姻观108 On the Translation of Tourism Advertisements109 中美篮球背后的青年文化110 《美国的悲剧》中主人公克莱德悲剧性解析111 A Reflection upon American Heroism Based on Reviews of Hollywood Movies112 工业化进程中的人性异化——解读wrence《儿子与情人》113 礼貌原则视角下萧伯纳《卖花女》人物性格探析114 《洛丽塔》—时间的悲剧115 英语非限定性动词的语言分析116 汉英翻译中的中式英语的成因及对策117 中国英语与中式英语之比较118 社会阶层与语言关系在《雾都孤儿》中的投射研究119 重复在儿童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120 《汤姆叔叔的小屋》中的圣经人物原型分析121 公共标识翻译的跨文化语用学研究122 《老人与海》中词语修辞格的运用123 浅析《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和达西关系的转变124 交际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现状探究125 Analysis of Love Tragedy in The Apple Tree in Light of Realism126 佛罗多与亚拉冈:悲剧虚构型模式中的低模仿英雄与喜剧虚构型模式中的高模仿英雄127 方位词“上”和“Up”语义对比研究128 《愤怒的葡萄》中的圣经原型129 企业行为管理的共同价值观浅析130 Diversification in Translation131 浅析《红字》中女性主义的具体体现132 《还乡》中游苔莎的悲剧命运分析133 对《一小时的故事》的批评分析134 On Diversified Application of English Euphemism135 对比哈利•波特与蜘蛛侠浅析英美英雄文化差异136 《彼得•潘》中的“成长”主题137 从功能分析的角度试析广告英语中语言的性别差异138 文化因素对品牌翻译的影响139 浅析动植物词汇中的中英文化差异140 解读《喜福会》的中国式母爱141 高校教师如何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142 女性社会价值的深情呼唤—小说《到灯塔去》中拉姆齐夫人和莉丽人物形象的对比研究143 基于语义场理论的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策略144 英语单词记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解决方法145 简析比喻在《围城》中的运用146 从英汉动物成语比较中英文化差异147 性别差异在日常英语词汇和句法中的体现148 从电视相亲节目看当代中美女性婚恋观差异149 比较分析《喜福会》与《日用家当》中两代人之间的文化冲突150 英汉“悲伤”情感隐喻认知对比分析151 Analyzing Rhett’s Character in Gone With The Wind----the Mixture of Fire and Ice 152 中英委婉语文化内涵特征对比研究153 英语习语陷阱及其学习策略154 《野性的呼唤》中的生态观155 中美饮食文化实体行为与非实体行为的民族差异156 《德伯家的苔丝》苔丝和《红字》海斯特的悲剧命运的比较157 试论英语中的歧义与翻译158 文化差异对商务谈判的影响及策略159 美国情景喜剧《老友记》中幽默的翻译研究160 英汉状语语序修辞对比与翻译161 英汉翻译中词汇空缺现象及翻译策略162 初中英语提问策略教学研究163 高中学生英语课堂口语交际活动的错误分析164 从三美原则看中国古诗词中酒意象的英译165 用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分析网络聊天室会话的含义166 从中西文化差异角度谈品牌翻译167 英语中的汉语外来词168 An Embodiment of Virtue--- A Moral Insight into the Image of Tess169 从《时时刻刻》看三种不同身份的女性与现实的抗争170 从关联理论的角度看《围城》中言语幽默的翻译171 《威尼斯商人》中的关键社会元素——莎士比亚心中的乌托邦社会172 中美隐私观的跨文化视角分析173 英汉基本颜色词研究174 论跨文化交际中的体态语175 On the Application of Polysystem Theory In the Two Versions of Hamlet 176 中英动物词语文化内涵的差异177 关于初中生外语学习焦虑的分析178 《黑暗之心》的人性探究179 从人文主义角度解读《失乐园》中撒旦的形象180 中美幼儿教育对比研究181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霍尔顿形象分析182 商务信函翻译技巧初探183 美式英语与英式英语在词汇上的差异184 社会因素对汉语中英语外来词的影响185 论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的黑色基调---在美国梦里挣扎186 从美国总统选举看其民主政治187 An Analysis of Translation of Road and Traffic Public Signs188 凯瑟琳与苔丝悲剧命运的比较189 从“动态对等”看品牌名的翻译190 约翰•斯坦贝克女性观流变初探191 鲁滨逊荒岛生存技能的分析192 狄金森、席慕蓉爱情诗中隐喻现象对比研究193 Impact of Latin on English V ocabulary194 《飘》中的家园意识探究195 中美幸福观比较:以影片《在云端》为例196 Emerson’s Ideas on Nature and Social Harmony197 中美两国家庭文化差异198 浅谈中美家庭教育文化差异199 英汉称谓语对比研究200 索尔贝娄《挂起来的人》的存在主义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