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画图思考能力培养的调查研究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画图思考能力培养的调查研究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画图思考能力培养的调查研究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画图思考能力培养的调查研究

发表时间:2018-11-22T14:31:44.657Z 来源:《成长读本》2018年11月总第36期作者:刘小芹[导读] 本文通过调查, 研究分析了目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画图思考能力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针对问题提出了培养小学生画图思考能力的对策, 旨在为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 提升学生画图思考能力予以参考和借鉴。刘小芹陕西省渭南市合阳县城关东街小学

摘要:数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数”与“形”, 由于数学抽象性较强的特点, 连接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有效方式是画图。提升画图思考能力, 能够有效的促进学生解决问题、提升思想品质。本文通过调查, 研究分析了目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画图思考能力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针对问题提出了培养小学生画图思考能力的对策, 旨在为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 提升学生画图思考能力予以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小学数学; 画图思考能力; 调查研究;

小学生大多处于具体运算的认知发展水平, 通过画图和简洁的图形能够促进小学生理解语言信息, 提升小学生的画图思考能力, 促进小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发展, 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

一、培养小学生画图思考能力的影响因素

(一) 教师在主观上忽略画图

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两方面, 一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教师关注点往往放在短时间内提升学生成绩, 获取较高的考试分数上, 从而导致教师对学生的思考过程不够重视, 对画图思考产生了认识上的偏差。二是受到教学习惯的影响, 大多数教师习惯口头表述进行问题讲解,较少演示画图解题的过程, 缺乏对学生画图思考解题的正确引导。

(二) 教师对教材开发程度不够

有些教师在实际教学中, 往往不愿意去对教材进行整合和二次开发, 不能做一个有心人, 寻找画图解题的相关设计, 不能在讲解练习过程中适当拓展, 将实物转化为示意图。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应充分理解教材, 把教学内容通过图形表达, 来培养学生画图思考能力。教师很多情况下并没有深入理解课本,只是照本宣科。

(三) 教师缺乏必备画图教学技巧

一方面, 受教学实践不足的因素影响, 大多数教师忽视图形这一重要板块, 以及通过识图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画图思考的能力。大多数将重点放到学生能否看懂图形, 而缺乏对如何画图解题的讲解, 导致学生动手画图能力缺乏。另一方面, 过于注重形式。在现阶段的教材中没有系统画图教学的安排, 教师在画图时往往用大部分时间对画图的形式进行强调, 要求横平竖直、美观等等。这虽然会促进学生认真的态度, 但过分强调画图的形式, 会无形中压抑学生画图的欲望, 过多重视画图的美感, 而偏离了画图教学的初衷和本意。

二、培养小学生画图思考能力的提升策略

(一) 充分重视画图的作用, 进一步增强画图意识

要提升小学生画图思考能力, 就必须充分增强画图解决问题的意识, 要让画图解题成为小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的需要, 并养成画图的习惯。只有让无趣变得有趣, 增强小学生画图解的兴趣, 才能调动小学生通过画图来解决问题的兴趣。小学生真正在画图解题中解决了学习的难点,才能潜移默化的增强和培养这方面意识, 明白画图的意义, 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出画图的习惯。

例如:在三年级《用线段图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这一教学中, 有两种不同的算式可以得到结果。即:27X3=81(元) 、81+27=108 (元) , 1+3=4、27X4=108 (元) 。学生大多数接受第一种算法, 而对第二种算法很难理解。这时教师采取画图的方法, 就能使是学生容易理解数量关系, 产生画图的需要。

(二) 注意对教材的整体把握, 充分理解图形语言

从整体上看, 小学数学教材比较强调画图方法, 需要教师要参透数形结合, 通过实物图、借助示意图来增强小学生数学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日常教学中, 要充分借助画图使小学生真正理解相关概念, 要依靠画图的方式使小学生加深概念理解, 探索算法的多样化。要充分利用画图的方式, 来解决实际问题, 降低解决问题的难度, 强化小学生数学思想的理解, 增强数学能力。

例如:在《鸡兔同笼》的教学内容讲解时, 如果学生在理解中有难度,我就会让学生自己尝试着将鸡和兔子的脚都画出来,这样方便理解。学生通过自己操作画图就对知识理解得更快了。

(三) 充分重视教学过程传授画图方法

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情境, 做好对学生的启发引导, 创造画图教学的情景。精心设计适合画图教学的一些问题, 通过问题的提出, 促使学生思考, 自主寻找解决方法。在教学中要不断引导学生探究, 通过画图进行解题, 与学生共同分析例题, 增加学生画图解题的能力。在学生图形不完整时, 要引导学生补充完整, 传授学生画图的基本方法。画图后引导学生观察, 找出数量关系, 启发学生确定解题思路, 最终通过图形找出列式计算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要做好引导者, 调动学生的自主意识, 提升学生通过画图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结语

利用画图解题是增强小学生对数学的理解以及提升思考能力的有效方式, 教师要从学生的具体需求出发,让学生学习时灵活运用知识,要学会用画图辅助学习,提出了增强小学生画图思考能力的提升策略, 对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画图思考能力有着一定的意义和作用。

参考文献

[1]倪飘飘.对小学六年级数学课堂画图教学实施策略的研究[J].读与写,2018,(26):119.

[2]周利苹.小学数学低段运用画图策略有效解决问题[J].读与写,2018,(8):248,250.

浅谈小学生数学自学能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生数学自学能力的培养 【摘要】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自学兴趣,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自学能力;培养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那么怎样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提高自主探索的效果,这一切都取决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不仅在国内引起广泛注意,而且在世界中许多国家也很重视,已成为带有方向性的问题。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摆在每位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必须认真探索研究。 一、培养小学生的自学兴趣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在小学,使学生学好数学,培养起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兴趣是指一个人趋向于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力求参与某项活动,并且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人对他所感兴趣的事物总是使他不知不觉地心向神往,表现出注意的倾向,兴趣可以孕育愿望,可以滋生动力。兴趣是事业成功的前导,也是培养学生学习热情,产生内在动力的关键。仔细研究学生的学习兴趣时,不难发现这样一个基本事实:凡是学生感兴趣的学科,往往也是他们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学科。这是因为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它促进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导致学习成功的重要原因。正可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乐之者”是学习中的最佳境界,只要学生达到了乐学的境界,就能以学为乐,勤奋好学,苦中求乐。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呢? 首先,教师可以提一些有兴趣的问题。在教学的过程中最好列举一些有兴趣的例题,那么学生对有意思的问题学起来自然感兴趣;或者,是作一些形象的比喻。适当的比喻可以使抽象的数学原理形象化、直观化,较易为人接受。 其次,教师也可以讲一些相关的故事。在数学教学中,不能照本宣科,对学

浅谈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浅谈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房县实验中学张兴筑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体现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之中”。当今世界需要创新人才,而创新人才要靠素质教育来培养,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呢? 1.老师要有创新意识,做创新的先行者。 试想,一个不具备创新意识的老师,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吗?作为一名老师,不能把创新只喊在口头上,而是要把创新落实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首先,教学设计(即备课)要创新。一定要认真备课,做好课前准备,教学设计要科学合理,精心设计出能够反映知识的生成过程、学生学习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活动过程,要结合实际情况,精心设计“留白”,让“留白”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其次,课堂教学要创新。不能总是老一套,照本宣科,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老师出题,学生答题。课堂上老师要采用各种方法,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让学生保持善于探索、乐于进取的精神风貌,“留白”处一定要让学生充分思考、讨论,发表意见。第三,作业、辅导、评价和教研都要创新。对学生的作业要有个性化的批改,特别是对那些不墨守成规、有独到见解的学生的作业老师要及时发现,并给予鼓励和肯定。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参差不齐,因此,辅导要有针对性、层次性,辅导学生时切记:千万不要挖苦和讽刺学生,通过辅导,要让优胜者更优,差生有进步。对学生的评价不能只看学习成绩,要综合评估学生的能力和各方面的表现,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亮点”,通过对学生评价,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公平和公正。教研不只是听听课而已,而是要借听评课活动,开展好老师与同行之间,老师与专家之间的切磋、交流,更为重要的,一定要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情况,反思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创新,不断进步。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越来越呼唤创新型的教师,教师一定要走在学生的前沿,做学生创新的引领者、开拓者,让学生感受到老师无时无刻都在不断地进行着创新。 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亮出自己的独到见解。 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思想才活跃,才不会因循守旧,才敢于标新立异。独立思考,独到见解,是创新的萌芽。在当今时代,谁善于学习,谁拥有丰富的知识,谁就拥有无穷的力量。只有勤于动脑、精于思考、善于感悟,才能有所发现,有所突破。 课堂是教学、师生互动的主要场所,因此,课堂要成为学生创新的主战场。

小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经常因为学生“计算错误”而困惑。题做了不少,错误率却居高不下,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质量,学生的学习的质量。那么,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原因分析 1、不看清楚题目下笔。 小学生尤其是中低年级学生感知事物比较笼统,不具体,往往只注意到一些感觉上的、孤立的现象,不去仔细观察事物之间的特征和联系。所以在抄写数字、符号的时候,没有看清楚就下笔,抄写的数字就会出现牛头不对马嘴的情况,比如:把“3”写成“8”,将“26”写成“6 2”;把“+”写成“×”等。在很多时候,脱式计算中上一行的数字到下一行就写错了,或者将不同的数字写成同一个数字。 2、容易被假想迷惑。 有些运算顺序尤其是简便运算方法的错误,除上述的原因外,还非常容易出现被假想迷惑的情况,以为能够进行简便计算,将运算顺序搞错。比如在进行小数简算的过程中,32.78-(8.9+2.78)可以变成分别减去后两个数,而类似的32.78-(8.9-2.78)就不能简算,去括号后要变成32.78-8.9+2.78。 3、多受负迁移的影响。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受到已学知识的影响,即学习中的迁移。如果已学的知识促进知识的掌握,就是正迁移,反之即负迁移。计算学习过程中,学生容易受到负迁移的干扰,影响计算的准确性。比如:计算乘法的时候,不少的孩子就经常出现加法的计算情况。 二、措施方法 1、教师要做好示范和表率。教师的板演,批改作业的字迹、符号,一定要规范、整洁,以便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比如在本册中学习小数的加减法,就要求对题目中的数字、小数点、运算符号的书写必须符合规范,清楚。数字间的间隔要适宜,草稿上排竖式也要条理清楚,数位要对齐。 2、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1)培养学生打草稿的习惯。学生在计算时,不喜欢打草稿,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教师布置了计算题,有的同学直接口算,有的在书上、桌子上或者其他地方,写上一两个竖式,算是打草稿,这些都是不良的计算习惯。大多数的计算题,除了少数学生确实能够直接口算出结果以外,大多数学生恐怕没有这个能力。针对这一情况,我要求学生准备专门的草稿本,认认真真地打草稿,同时我在课堂上经常要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间,严格督促学生落实,久而久之学生慢慢地会养成这一良好习惯。 (2)培养学生检查、验算的习惯。我教给学生计算的检查方法是:一对抄题,二对竖式,三对答案,审题的方法是两看两想。即:先看一看整个算式,是由几部分组成的,想一想,按一般方法应如何计算;再看一看有没有某些特别的条件,想一想能不能用简便方法计算。不要盲目地进行简便运算,避免将15+5 ×(1 -0.5),错误地算成20×(1 -0.5)。3、分步入手,提高综合计算能力。 (1)、从口算训练入手,利用竞赛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口算兴趣。 学生做计算题的速度及正确率与每个学生自身的口算能力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在我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我每天利用课堂三分钟时间训练学生的口算能力,每天十道口算题,这些口算题我经常以卡片、听算、做口算练习册等形式出示,然后任意抽一组学生,以开火车的形式进行口答,然后由我计时,看该组学生答完十道题一共用了多少时间。一个星期进行一次评比,看哪组学生答对的人数最多,并且答十道题用的时间最少,哪组就为本星期的

如何培养小学生运用“画图”策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研究

如何培养小学生运用“画图”策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研究在小学数学中,解决问题的策略有很多。画图策略应该是学生解决问题的一种很重要的策略。它通过图形把抽象问题具体化、直观化,达到使学生理解题意,正确解决问题的目的。因此,让学生掌握画图这种策略在数学教学中是很重要的。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要重视引导学生运用画图的方法分析数量关系,解决问题,体会画图的作用和价值;鼓励学生用不同的图形解决问题,体会到画图策略的多样性;鼓励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将画图策略与其它策略有机结合,体验解题策略的多样性;引导学生领会画图策略中的数学思想,提升数学素养。“画图”策略贯穿于整个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中。教师要整体把握画图策略,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知识经验、思维发展水平,逐步培养学生运用画图策略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问题的提出 1、培养学生画图策略的重要性 数学家之所以最终比一般人能更快地得到一个问题的解答,原因之一就是因为“他们掌握了许多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称这样的方法为解题策略,……它们都具有普遍性,可以用于解决许多数学分支中的问题。有一些其实很简单,例如画图,但许多人从未想过尝试它。”因而,对学生进行画图策略的指导在解决问题的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新课标明确提出,把解决问题作为重要的课程目标,并指出:要使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画图策略是众多的解题策略中最基本的、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策略。它是通过各种图形帮助学生把抽象问题具体化、直观化,从而使学生能从图中理解题意和分析数量关系,搜寻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从这个意义上讲,画图能

小学数学运用画图策略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实践研究

小学数学运用“画图策略”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实践研究 普陀小学贺苏群 一、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1.基于学生心智发展特点 数学是抽象性、逻辑性和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在小学阶段,小学生认识水平有限,他们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走向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对一些抽象的文字、符号的理解可能会发生一些困难,如果适时的让他们自己在纸上涂一涂、画一画,通过画图把一些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把一些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从而拓展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帮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常用的画图的方法有:直观图、示意图、线段图、树图、集合图等。例如三下的“重叠问题”,文字表述比较抽象,学生往往不能很快理清题意,而利用韦恩图,一目了然,能帮助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题意,调动各种感官参与审题活动,有助于快速理解题意、正确分析数量关系,从而正确解决问题。又例如在一个单元的复习整理时,可以把这一单元的知识用树图或集合图来表示。总之画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策略。 2.基于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把“解决问题”列为数学教学中的四大目标之一,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须达到的“解决问题”目标,作了具体规定:“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解决问题不单独成章,而是把它融合于“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等领域之中,并把它作为各领域解决其相应的实际问题的有机部分呈现。这块内容的呈现可谓改头换面。它不仅改了名头,谓之“解决问题”;而且表现形式也有了全新的变化,它图文并茂,生动活泼,既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又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说好处多多。 3.基于改进教师教学的需求 但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很多老师不适应新教材“解决问题”教学的编排特点,教学中往往削弱解决问题的教学;或者把教材中的解决问题简单化处理;或者和传统的应用题教学完全隔离开来,不敢越雷池半步。课改以来,我们的解决问题教学出现了不少的

小学生作图能力的培养

学生作图能力的培养 大新县榄圩乡中心小学何爱群线段图在解决问题中的起到了重要作用,有了线段图,学生的思维更加简洁,过程更加清晰,目的更加明确。但是自从那年接过二年级的新教材开始,却不敢指导学生进行分析,画出线段示意图,担心这样不符合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因为新课程改革,已把老教材中令师生同头痛的“应用题”改为“解决问题”,“应用题”也不再单独的安排一些单元,而是把解决问题贯穿到各个学习领域之中。直到今年教五年级数学的“和倍、差倍”问题,当教材出现线段图时,有很大一部分学生觉得特别抽象,根本就不会画。这就是我在低段没有进行这方面的训练的结果,要知道这个班的学生是我自己一手从二年级带上来的,在这么多年的教学中我比较重视在情境中解决问题,学生的表达能力是提高了、思维活跃了、课堂气氛好了,相比于老教材的应用题教学有了长足的进步。可是,我也强烈地感觉到新课标带来的解决问题对数量关系的摒弃之风。在教学中对数量关系的整理是避而不谈,更多的是关注感性的理解所谓“建模”的过程。以致现今孩子升至四五年级面对2步、3步稍复杂的问题便束手无策。缺少了分析数量关系,缺少了画线段图,使得学生的分析能力有了比较明显的退步。既然新教材在高段中又把线段图放在分析解决问题的首位,因此,鉴于我个人的教学经验,不能为了“新”而“新”,在热热闹闹的课堂气氛中更要注意学生分析能力的培养,因为数学不同于其它学科,它更趋于理性化,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呢 一、从中低年级培养,从简单题入手,是培养学生画图能力的基础。 有的老师错误的认为用线段图帮助解题是高年级的事,是比较难的题才使用的方法,容易的题,不画图就能理解题意,把题做对,何苦去自找麻烦。事实上如果从小基础打不牢固,到高年级遇到比较难的题,需要画线段图辅助解题的时候,就会画不出来或画不正确,解题的能力就会的大大降低,就会影响思维的发展。(像我也是直到今年教“和倍、差倍”问题时才发现临时抱佛脚真是太难了)所以,线段图的培养一定要从中低年级开始,从简单题入手,从小养成画图解题的意识和良好的画图技能技巧,只有打下坚实的基础,到高年级才能如鱼得水,应用自如。例如,在二年级“比()多()”、“比()少()”的教学是个难点,难在学生一看“比()多()”不加分析就判定用加法计算,反之则用减法计算。而线段的

浅谈小学数学交流能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数学交流能力的培养 发表时间:2017-11-24T10:11:12.333Z 来源:《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7年第7期(上)作者:陈莉 [导读] 本文作者对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谈了几点体会。 (四川省古蔺县古蔺镇枣林小学古蔺 646500) 【摘要】本文作者对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谈了几点体会。作者认为,激发兴趣、创造机会,让学生想交流、会交流、交流好,这样必将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标准性、灵活性、逻辑性,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一定会有很大的提高。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交流能力培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的教师只注重让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只要学生能熟练地解题,就以为达到了教学目的,却忽视了学生数学交流能力的训练,最后导致大部分学生对数学思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或者是语无伦次、毫无条理,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发展,同时也不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入理解。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呢?我从以下几方面谈谈教学实践。 一、培养自信,激发学生数学交流的兴趣 1.及时评价,让学生乐于交流。 自尊与自信是孩子发展的力量源泉。师生之间民主、愉悦、激励的氛围,以及生生之间合作、融洽与平等的关系是讨论有效开展的重要前提。在数学交流过程中,学生都积极参与教学,有亲历成功和表现自己才能的机会;学生在交流讨论中,既可以看到自己的长处,又可以发现自己的潜力,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便会增强,从而会更加努力、更有信心地投入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给予积极的鼓励和肯定,给予价值取向的指导,使学生从老师的信任和赞赏的评价中看到自己的潜力,产生学习的自信,从而敢于大胆地表达自己在学习中的思考、发现、疑问,充分地激发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兴趣。 2.允许出错,让学生敢于交流。 “让每一个站起来发言的学生都能够体面地坐下来”应作为课堂教学原则来恪守。课堂应是允许学生出错的场所。当学生发生错误时,教师不要急于评判、急于给一个标准答案。教师要做的是给学生“二次成功”的机会,给弱势群体充分思维的时间,要充分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多给学生一些类似于“你能够举手发言已经迈出成功的第一步了”“你再深入的想一想,一定会找到答案”的鼓励性语言,让每一个孩子在我们的课堂上都能找到自信,从而产生“要交流”的兴趣,“敢交流”的自信,达到“会交流”的效果。 二、创造机会,让学生有数学交流的途径 1.教师主动设问,让学生有交流的机会。 学生思维的发展是和语言的发展密切联系的。我们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创设一定的机会,让学生多动口,训练学生数学语言的条理性和准确性。日积月累、不懈地训练,就能培养学生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比如:教师应经常问学生,用的是什么图形的教具,是怎样贴图形的,讲了什么内容,怎样进行回答,等等。 2.学生主动质疑,让大家有思考交流的素材。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多动口,在疑难处多问几个“为什么”、“怎么样”,无疑能使学生拓展解题思路,数学交流能力就一定会有所提高。 3.结合实践,交流操作探究的发现。 小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阶段,认识事物是从直观到抽象的,其思维过程要借助直观的形象来引导。教师可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充分地利用教具、学具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学会动手操作,引导他们动手、动脑、动口,有效地提高他们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公务员之家如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先让学生剪出任意大小的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各一个,再量量各个三角形的度数,算算三角形角的和是多少度?通过量、算,初步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这个性质。此时,学生特别想知道是不是各种形状的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教师就要把握这一最佳时机,让学生剪下角拼一拼,看能否拼成一个平角,通过剪、拼,学生进一步印证结论。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大胆把结论讲给同学听,讲给教师听,只要讲得清楚,大家听得明白,就应给予肯定。借助学具练口语,有利于交流的进行和知识的提升,日积月累,学生就会养成良好的数学交流的习惯。 三、注重指导,让学生学会数学交流的方法 1.交流发现要完整。 清晰有序、头头是道地说话,不但能给听者留下较深的印象,而且能使说者的逻辑思维得到发展。所以教师要让学生懂得思考问题要有根有据,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尽量做到简单明确,便于表达。数学是来源于生活的,所以对小学生来说,他们学的数学知识都呈现于生活之中。要从训练学生的口语基础入手,从培养数学交流能力入手,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地指导他们对每一个知识点都能完整地表达出来。如教学小学数学两步应用题:“学校有30张彩色纸,做纸花用去11张,做小旗用去9张,还剩多少张?”教师就要利用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在此基础上,指出做纸花用11张后留下的部分和做小旗用去9张的部分,把中间小问题讲出来,尽量让多个学生讲,使学生的内在思维能力转化成口语。 2.交流发现要有准确。 在训练学生有头有尾地说话,能完整、连贯地把话说清楚的同时,我们还要指导学生说准确。例如,“把10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几?”有的学生可能脱口而出“2”,也有的说“2份”,答案虽然对,但语言不准确。如果养成好的说话习惯,就能完整地回答出:“把10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2。”只有多练习,学生才能真正做到想说、会说、能说、说好,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才会变得更有逻辑性。 3.适时追问,提高交流的有效性。 在学生交流过程中,根据教学的目标与交流的实际,教师适时地加以追问或补问,不仅可以提高了学生交流的能力,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交流的有效性。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不同数位所表示的意义是不同的,从而加深学生对计数单位的理解和掌握。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发言,敏感地抓住有关信息进行追问或补问,问题由易到难、层层推进,激活学生的思维,针对某一具体问题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分析

关于小学生数学能力发展水平的综述

关于影响小学生数学能力发展因素的综述 数学能力是小学生推理及逻辑能力的形成主要判断依据,是在数学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顺利完成数学活动应具备的而且直接影响其效率的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研究小学生的数学能力具有很重要的意义,然而在国内各个区域小学生数学能力水平发展不平衡,因此数学能力也有很大的差异,在通过探讨我国小学生数学能力发展水平现状及不足,以及讨论不同的影响因素和测量数学能力的各种方法后,为改善教育质量提供决策依据。 1.小学生数学能力测试的主要方法 对小学生做数学测试具有很多的方法,社会健康因素与健康杂志等都有介绍,下面是一些对数学能力测试的主要方法及策略。 第一种:运用标准化的量表对心理现象量化的评定方法,使得个体心理潜质可以被人们所认识。通过参照群体的常模,能够比较客观、准确地衡量和评价其心理行为的发育特点[1]。关于小学生数学基本能力的测试,我国尚缺乏专用的量表和参照常模。通过对《德国海德堡大学小学生数学基本能力测试量表》的引进、修订,制订适合中国儿童的测试量表及其参照常模。对各个不同地区的学生进行测查,将测试结果与德国的结果进行比较,并对其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 第二种:中国学生的数学能力测查工具[2],采用《德国海德堡大学小学生数学基本能力测试量表》翻译版进行团体测试。量表包括l2个分测试,分成2个分量表。由RA(加法)、RS(减法)、RM(乘法)、RD(除法)、EG(填空)、GK(大小比较)6个分测试组成数学运算(MT1)分量表;由ZF (续写数字)、LS(目测长度)、Wu(方块记数)、MZ(图形记数),ZV(数字连接)5个 分测试组成空间一视觉功能(I~tT2)分量表;由所有分测试(SG除外)组成总分( MTGes )量表。 第三种:(1).抽样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 按年级、性别、地域、城乡等变量分层[12]。参加取样的人员经过统一培训, 并经确认完全掌握了抽样方案后才正式取样。取样时间统一为2003年6 月中旬至7 月中旬( 学年结束前1 个月内完成取样) 或2003年9 月1 日至30 日( 新学期开学1 个月内) 。 (2).调查方法采用《中国小学生数学基本能力测试量表》进行团体测试, 以评定学生数学能力。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 家长用表) ( 在原CBCL 问卷基础上增加了家庭、学校环境条目) 调查儿童一般情况、活动社交情况、家庭和学校环境情况。由于CBCL 问卷由家长填写, 条目较多, 因此回收率较低, 仅79. 71%。未填写条目达整张问卷条目数的10% 的问卷予以剔除, 最终能与数学能力测试卷相匹配的有效问卷12179 份, 有效问 卷率为71. 16%。 第四种:测查工具采用修订后经信、效度检验符合测量学要求[3],并经专家认证的5 中国小学生数学基本能力测试量表》。各协作单位负责所辖省市样本点的资料收集、整理与计算机数据录入工作。数据录入采用统一的Visual FoxPro 6. 0 数据库结构, 双份录入, 并经唯一性检验和双份核对检验后汇总至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数据经再次核查、检验, 返回修改后进行数据分析。 第五种:中国学生的数学能力测查工具:引进、修订《德国海德堡大学小学生数学基本能力测试量表》,经信、效度检验符合测量学要求.并经专家认证适合中国儿童的《中国

培养学生画图,提高解题能力

培养学生画图,提高解题能力 [摘要]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应用题是一个重点和难点。实施新课程改革以后,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运用意识,动手操作能力,但是学生的解题能力却不升反降。本文试从线段图对于解应用题的作用说明画线段图的必要性,从新教材对线段图的运用和学生画线段图的习惯的现状分析培养画图习惯的迫切性,并浅述一些培养画线段图分析的习惯和能力的方法。 [关键词] 画图解题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安排了四个数学学习领域:“数与代数”、“空间与线段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老教材中非常重视的“应用题”没有单独归类,而是分散在各个知识点中,而正因为这样的编排,使应用题教学欠缺一个完整的系统性,纷繁杂碎。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削弱应用题教学,将其作为计算的练习题;或者和传统教学完全隔离开来,不敢越雷池半步。因此,学生在解应用题(在新教材中一般称为“解决问题”,为了便于理解,本文中统一称作“应用题”)时经常出现不会读题、审题、解答等问题,相比于老教材的学生,解题能力有所下降。受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提高学生解应用题的能力,就必须教给学生解题的策略,笔者认为画线段图对于解应用题是一个很重要的方法。 数学的“画线段图”是指为了解题的需要画一些线段图、示意图和简单的情景图等的总称,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是优化解题过程的重要途径之一。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就是以具体形象为主,逐步向抽象过渡,要让学生经历运用符号和图示描述现实问题的过程,才能建立数感与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小学阶段,行程问题、分数应用题等等,很多题目都适合画图分析。通常一画线

段图,就能弄清题意,明白算理,从而列式解答出来。不少应用题通过画图,可以拓宽解题思路,使得一题多解。长期训练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一、 画线段线段图对于解应用题的作用 1. 画线段图能较为直观地、形象地反映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小学生年龄小,理解能力有限,学习应用题有一定的困难,特别是当数量关系不太明显或比较复杂时,解决应用题就更为困难。用线段图把应用题中的各个数量及其相互关系表示出来,能使应用题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能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搞清数量之间的关系,寻找出解题的方法,有利于学生的思维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特别是行程问题和倍数关系应用题,条件比较多,数量关系复杂,通过画线段图可以起到辅助理解的作用。 例如:袋子中有20个白球,比红球的2倍还多2个,红球有多少个?学生很容易列式计算为:20×2+2=42(个)。这是因为学生对数量关系分析错误,看到“倍”、“多”就直觉地以为应该用乘法和加法来解决。一些学生即使明白红球才是标准量,但是却找不准二者之间的数量关系。假如学生能将该题用以下线段线段图表示出来: 那么就不难看出白球与红球之间的关系,计算红球的个数也就非常简单:(20-2)÷2=9(个)。 2个 20个 白球 红球 ?个

关于如何培养学生作图解题能力的思考

关于如何培养学生作图解题能力的思考 张娟 在周五的习艺教学中,对于孩子们的作图解题能力提高这一问题做以下思考。 大家知道解决问题的策略有很多,画图策略应该是学生解决问题的一种很重要的策略。它通过图形把抽象问题具体化、直观化,达到使学生理解题意,正确解决问题的目的。因此,让学生掌握画图这种策略在数学教学中是很重要的,但通过习艺课堂的教学发现孩子们的作图解题能力很差。 一: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都有这样的体验和困惑: (1)在传统的应用题教学中,教师们比较重视教给学生画线段图。新课程背景下的解决问题,还用不用教给学生画线段图?当前有关画图解决问题的教学和过去相比有什么不同?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很多学生感到无从下手,不知道应该从何去分析,当然不少同学很难会想到运用画图去分析解决问题,除非教师要求学生去画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如何循序渐进地教给学生运用画图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对画图策略的编排系统性不强。在低年级主要以实物操作、实物图的形式呈现的,画图策略相对隐性。在中年级画图策略体现得较少。到了高年级画图策略相对明确,且呈现形式比较多样。 二:我有几点思考:

解决问题的策略多种多样,其中画图是一种最基本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因为图形比较直观,通过画图能够把一些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把一些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低年级孩子对抽象的数量关系的理解存在着一定困难。如果适时的让孩子们自己在纸上涂一涂、画一画,可以帮助学生分析理解抽象的数量关系,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在低年级教学中教师就应有意识的教给学生借助图来分析理解数量关系。 1:比多少应用题一直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学生对谁和谁比,谁多谁少,总是分不清,造成见多就加,见少就减的错误逻辑。如果从一开始教学时,教师就教给学生借助画图来分析数量关系(当然这时的图应以实物图为主),教学效果就会大大提高。 ★比☆多2个,★有多少个? ☆☆☆☆☆ ★★★★★★★ 2:到了中高年级学生的逻辑思维力已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应逐渐鼓励学生主动尝试运用画图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小明看一本书120页,已经看了这本书的2/5,还剩多少页没看? 这是一道比较复杂的分数应用题,学生通过画图就能很快找到量与率的对应关系从而正确理解题意,解答出应用题。

浅谈在小学生数学交流能力培养方面的思考

浅谈在小学生数学交流能力培养方面的思考 发表时间:2018-10-17T09:32:00.890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8年11月总第281期作者:王春树[导读] 本文对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谈了几点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内蒙古多伦县滦源小学027300 摘要:本文对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谈了几点工作的实践与思考。作者认为,激发兴趣、创造机会,让学生想交流、会交流、交流好,这样必将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标准性、灵活性、逻辑性,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一定会有很大的提高。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能力培养 一、培养自信,激发学生数学交流的兴趣 1.及时评价,让学生乐于交流。自尊与自信是孩子发展的力量源泉。师生之间民主、愉悦、激励的氛围,以及生生之间合作、融洽与平等的关系是讨论有效开展的重要前提。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数学交流过程中,学生都积极参与教学,有亲历成功和表现自己才能的机会;学生在交流讨论中,既可以看到自己的长处,又可以发现自己的潜力,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便会增强,从而会更加努力、更有信心地投入学习。 2.允许出错,让学生敢于交流。“让每一个站起来发言的学生都能够体面地坐下来”,应作为课堂教学原则来恪守。课堂应是允许学生出错的场所。当学生发生错误时,教师不要急于评判、急于给一个标准答案。教师要做的是给学生“二次成功”的机会,给弱势群体充分思维的时间,要充分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多给学生一些类似于“你能够举手发言已经迈出成功的第一步了”、“你再深入的想一想,一定会找到答案”的鼓励性语言,让每一个孩子在我们的课堂上都能找到自信,从而产生“要交流”的兴趣、“敢交流”的自信,达到“会交流”的效果。 二、训练学生的数学“语言场”,提高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 1.学会说一句完整的话,让学生掌握最简单的交流方式。在教材都精心地编制了很多与新知识相关的图画,每一节课,尽量要求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学会用数学语言表达。如在一年级上学期中,学会说:教室里有8张椅子,操场上有5位老师,小胖买了2个气球,我的左手有5个手指……等等,促使学生学会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达意思,培养说规范、完整的语言。 2.学会说几句连贯的话,让学生掌握有条理的交流方式。当学生学会说一句完整的话,掌握了最简单、最基本的思维模式后,就要进一步让学生学会说几句连贯的话,能够有条理的思维和交流。这时候可以让学生说一些操作的过程,说一些问题的思考过程等等。如在二年级上学期乘法口诀的教学中,()里最大能填几?4×()=36 小括号里填几?你是怎样想的?要求学生回答:“我是这样想的,因为4×9=36,所以小括号里最大填9。”让学生能够用比较完整的、有条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加强交流语言的培养。 3.学会说合乎逻辑的话,让学生掌握有根有据地进行思维的交流方式。要提高学生交流的实效性,就要求学生能够有根有据地思维,并把自己的观点清楚地表达出来,要达到这一目的,就要训练学生学会说连贯的、合乎逻辑的话进行的。如:在教学“红花有18朵,黄花有5束,每束6朵。红花和黄花一共有多少朵?”时,可以引导学生从问题开始思考 “要求红花和黄花一共有多少朵,要把红花的朵数加上黄花的朵数,红花的朵数已经知道了,所以要先求黄花的朵数,要用每束的朵数乘5束。”当然,也可以引导学生从条件想起,根据哪两个条件可以求出什么,再根据求出的问题和什么条件可以求出最后的问题等等。通过这样的语言训练来引导学生的逻辑思维,使学生能清晰的、有条理的说出自己的解题思路,提高了学生数学交流能力。 三、教给学生方法,让学生学会交流 1.交流前的独立思考。独立思考并不要求人人都能得出答案,重要的是要对问题有个全面的感悟,在这个基础上交流才能目标明确,弄清哪些问题可以自己解决、哪些问题自己无法解决,有一定困难,需要同伴或老师的帮助。当学生把握了交流的方向后进行交流,交流就变成有人愿说、有人想听,将自己的思维与同伴交流,并在其中比较、辨别、扬弃,对交流的问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认识。如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前面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已经用到了“转化”的方法,那三角形的面积如何计算呢?能不能把它也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这时让学生独立思考,并用用已准备好的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学具独立进行拼摆,并思考摆出的图形与三角形之间的关系?然后让学生以组交流,从而发现拼成的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之间的关系,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2.交流时要注意倾听。孩子课堂上学会倾听、学会分析、评价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这是学生集中注意力,培养良好学习习惯,进行有效教学必须的条件。比如在小组讨论时,可以提醒孩子:“讲话只要对方能听得见,不一定要声音大,不要影响其它小组讨论”、“别人在说的时候,不要随意打断别人的话”、“要注意听出别人的方法和思路”等。在全班交流时,让孩子说说“他刚才说了什么,你听懂了吗?”、“他说得怎么样?”、“你能重复一下吗?”、“你还有什么不同意见吗?”等等这些有针对性的语言,有意识地培养了学生的倾听能力。参考文献 [1]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 [2]吴小萍培养小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教研论坛。 [3]张秀斌培养学生数学能力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教育实践与研究。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摘要】“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既要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授之以渔”,才能使其终身享用。 【关键词】自主学习培养兴趣 古语有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意思是说,给人以鱼吃,只能使人享用一时;不如教人以捕鱼的方法,则能使人终生有鱼享用。用“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句名言来形容当今教育方式的改革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及素质教育的推进,我们正经历着学习方式的历史性变革,其根本要求就是要使学生得到全面和主动的发展,其核心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求知,学会做人。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伙伴。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既要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授之以渔”,才能使其终身享用。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英语教学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习惯。 “学习就是学习如何学习。”就学校教育来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教学的教育引导者。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是相辅相成的,教师的“教”在学生的一生中显然重要但是相对短暂,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却是长久受用的本领。将来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主要还是靠自学能力去获得知识,增长才

干,解决实际问题,所以教师要把学生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授之学生学习的方法。但在实际的英语教学中,我发现小学三年级的学生由于刚接触学习英语,大多数学生还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对所教的班级进行简单的问卷调查发现:除了老师布置的英语作业外,课外主动看英语书的学生占17%,偶尔会翻看英语书的占21.8%,有61.2%的学生课后根本不会动一下英语书。因此,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是很有必要的。 1.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课前预习,是自主获取知识的初步感知,也是培养自主、创新意识的重要前提。学生通过预习,熟悉教学内容,并且大致找出预习内容中的重难点。如学习一个新单元之前,我要求学生先在家课前听录音自主学习,根据课文图画初步感知理解课文大意,找出Let’s talk对话中的new words和difficult words 画圈做记号,翻开单词词汇表,理解其意思;用横线划出课文中的难点句和疑问句,自主学习找出相应的答句。学习Let’s learn和Let’s say单词前,让学生先根据图片推测单词意思,再翻开单词词汇表,找出相应的单词记下其中文意思,后听录音跟读模仿单词的发音等。当老师讲新课时,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预习的情况“有的放矢”地听讲。这样,学生就能较快地理解教学内容,缩短老师的讲解时间,减轻课堂负担,为丰富教学内容奠定基础,提高教学效率。2.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复习习惯。 复习是学习活动的重要环节,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是对已学过的知识进一步整理消化,同时可以查漏步缺,弥补不足,从而巩固所学的内容;启下,是为了下一阶段的学习打好基础。学习了新的内容后,如果学生能自觉地复习,从记忆规律方面来说,能增强记忆效果,训练记忆能力;从知识巩固

浅谈小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培养目前,学生被动学习的现象比较符遍,课堂上被动地接受知识,老师给多少,学生知多少,不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大多数学生头脑里只是老师“灌输”的内容,离开老师,就不会学习了,这种现状是应试教育的弊端所造成的后果。 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呢?下面,谈一谈我个人的体会。 一、正确的学习动机的形成,是促使学生自觉学习的动力 从现代教学论的主体性观点来看,教学过程是学习主体的一种主动的建构过程,既把书本中的知识结构转化为他们的应识结构过程,这个过程是学生主体活动的过程,任何教师都包办代替不了,必须由学生参与这一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把学生引入教学活动,努力提高他们的参与度,促进他们自觉主动地去学习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同时运用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在浓厚的学习兴趣中,接受新识。如在学习“年、月、日”时,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前请学生自己去收集不同年份的年历卡片,(必须有2012年、20 08年、2004年),在教学中通过学生自己观察,小组讨论,最后得出年、月、日之间的普通规律,既不管年份的变化,而31天、30天的月份始终是固定不变的,只有2月份的天数例外。在收集时有意让学生收集2012年、2008年、2004年的卡片,是有意安排了平年、闰年,使学生在观察中发现不同的情况,设疑激思,让学生在思考中活动,在活动中思考。在教学中让学生实际操作,自己制作一张下一学期的校历,经历了知识的发展过程,揭示了年、月、日的规律,建立起知识结构,丰富了表象,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新识的精神,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能力。 事实证明,小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便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定,意志力薄弱.所以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是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力。

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的思维能力

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的思维能力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般特殊性和规律性的一种间接的、概括的反映过程。数学思维是对数学对象(空间形式、数量关系、结构关系等)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的间接反映,并按照一般思维规律认识数学内容的理性活动。 学生的良好思维能力是他们获取新知识、进行创造性学习和发展智力的核心。新课标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将素质教育的理念体现在课程标准之中,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从而实现向学习方式的转变,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分析解决问题和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一、数学思维与数学思维能力的含义 数学思维是对数学对象(空间形式、数量关系、结构关系等)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的间接反映,并按照一般思维规律认识数学内容的理性活动。 数学思维能力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1.会观察、实验、比较、猜想、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 2.会用归纳、演绎和类比进行推理; 3.会合乎逻辑地、准确地阐述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4.能运用数学概念、思想和方法,辨明数学关系,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新课标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将素质教育的理念体现在课程标准之中。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从而实现向学习方式的转变,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新课标关注的是数学课程目标,它包括:数学素养、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注重学生经验、学科知识和社会发展三方面内容的整合,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利用画图策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利用画图策略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摘要:在新课改后的人教版小学数学教学中,提倡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人教版的小学数学教材编写中也大量运用了情境图、图标等来设例,同事也渗透了数形结合与画图策略,例如学习分数加减法,要理解其中的算理是比较抽象的,所以编者便采用《分饼》来数形结合来引导学生理解和探究。这样做的目的在于用图形语言来刻画文字叙述问题。 关键词:画图策略数学思维教学技能 正文: 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正处在以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许多数学问题多以文字形式呈现,纯文字的问题语言表述上比较言简,枯燥乏味,加上小学生的语文水平参差不齐,致使小学生常常断章取义甚至读不懂一点儿题意。根据其年龄特点,让学生自己在纸上涂一涂、画一画,借助线段图或实物图把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还原问题的本来面目,让学生能读懂题意、理解题意,拓展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点,从而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一创设情境,以字易图 为了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题意,解决抽象的数学问题,就要求老师在课堂上要善于创设体验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遇到一些心理障碍,产生寻求策略的需要,在思考的过程中学会“以字易图”,将文字转化为自己容易理解的图形,感受到了画图策略的好处,认识到学习画图策略的必要性,在自己画图的实践中体会方法、感悟策略、发展思维、获得思想,形成学习的内驱力,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自觉地想到使用画图策略去为学习的需要服务。当然这一切都需要我们老师对学生加以正确的引导。 例如在教学例题“滑冰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时,老师可以先叫同学们合上书,在课件中以放录音的形式出现例题,让学生倾听题意。第一遍听完后,提问学生你获取到了那些数学信息。因为学生的记忆处于一种放松无准备状态,学生在脑海中来不及记忆,都愣在那儿了,不知所措。趁此时机老师问:“如果老师再让你们听一遍,同样提问刚刚的问题,你们能想到办法迅速而准确地记录题目的意思吗?”,刚刚是没有准备,听到老师说再听一遍学生们肯定信心满满的说“能”。于是,有的学生想到先听数字,有的学生想到了把关键的词句记录下来,也有学生想到了画图表示题意。此时老师不必多说,只管播放第二次录音,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边听边记录。听完后让学生汇报自己的所获得的数学信息。通过比较,让学生发现用画图的方法记录,不仅便捷准确,而且有助于帮助理解题意。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听第三遍录音,要求学生用画图的方法进行信息整理,直观地呈现条件与问题,小组合作解决问题。通过教学设计的层层深入,让学生在“想到画图”、“画好图”和“用好图”这三个步骤层层推进的教学过程中体验、感受画图的好处,从而使学生对“画图”这一策略的价值有了深刻的认识,帮助学生在脑海里构建了自己的学习策略的模型,自觉地运用画图策略去解决学习生活中的问题。 二.画图策略多样,会用才是王道 画图策略就是把问题中的信息通过图画的方式表示出来,通过直观形象的符号信息展示出来,并利用符号信息寻找问题答案的一种基本的解决问题的策略。画图的形式是多样的,除了大家熟悉的线段图、平面图、立体图、集合图、统计图,还包括学生运用自己的方式给出的图形表征,如实物图、示意图等。关键是要学生会自觉的用,因此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画出不同的图来帮助自己分析、理解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同时,鼓励学生大胆的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与同学老师交流心得,分享各自的策略,使学生切身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和趣味,激发学生好好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的兴趣和愿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