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温度测量方法
- 格式:ppt
- 大小:4.87 MB
- 文档页数:93
第四章物态变化一.温度计1.温度是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温度的测量工具叫温度计。
2.家庭和实验室里常用的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
里面的液体有的用煤油,有的用水银,有的用酒精。
3.常用的温度计有实验室用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
4.温度计上的字母C或℃的意思是,它表示的是摄氏温度。
5.摄氏温度的规定,在一个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摄氏度,沸水的温度是100摄氏度,分别用0℃和100℃表示。
0℃和100℃之间有100个等份,每个等份代表1摄氏度。
“-4.7℃”读做“负4.7摄氏度”或“零下4.7摄氏度”6.温度计所能测量的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的温度范围即温度计的量程。
7.温度计上一个小格代表的值即温度计的分度值。
8.如果所测温度过高或过低,超出了温度计所能测量的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则无法测出实际温度,并且有可能损坏温度计。
9.体温计的量程是35℃—42℃,这样设计的理由根据人体温度的大致范围,分度值是0.1℃,与寒暑表不同,这样设计的理由测人体温度应该更精确。
10.温度计的使用方法:⑴使用前要观察量程和分度值。
⑵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的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⑶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物体后要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⑷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11.体温计能离开人体读数是因为在体温计的玻璃泡和直玻璃管之间有很细的细管。
二.物态变化12.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
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叫汽化;从气态变成液态叫液化。
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
13.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
海波的熔点是48℃,凝固点是48℃,48℃的海波的状态是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态。
14.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晶体有一定的熔点,非晶体没有固定熔点和凝固点,晶体有海波、冰、金属、甲苯、石英、水晶、食盐、明矾、萘……,非晶体有蜡、松香、玻璃、沥青……。
第四章天气和气候——地球大气的风云变化4.1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一、气温1、气温:大气的冷暖程度测量方法:温度表单位:摄氏度℃气温状况包括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2、温度测量方法:温度计放在距离地面1.5米的百叶箱内,观测时视线与温度计中的水银面平行二、气温的时间变化——气温曲线1、一般规律:午热晨凉(日变化),冬寒夏暑(年变化)气温日较差:一天中最高气温值与最低气温值的差,反映反映一地区七万日变化的剧烈程度最高气温一般在午后两点最低气温一般在日出前后气温年较差:一年中月平均气温最高值与最低值的差,反映一地区气温年变化的剧烈程度北半球月均温最高在7月夏季最低温在1月冬季(南半球相反)三、气温的空间分布1、等温线:在地图上将气温相同的各点连接起来的线叫等温线等温线图:由等温线组成的图2、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从赤道向南北两极气温逐渐降低3、气温的影响因素:1)纬度位置:低纬度地区获得太阳光热多气温高,高纬度地区反之。
(基本因素)气温从低纬度地区向高纬度地区递减2)海陆分布:夏季同纬度陆地气温较高,海洋气温较低。
冬季反之3)地形、地势:地势越高气温越低。
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
4、赤道雪山、非洲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5、南半球的等温线比北半球平直的原因:南半球地形单一,主要为海洋,温度变化小。
4.2 降水和降水分布一、降水1、降水:从大气中降落到地面的液态水和固态水,如雨、雪、冰雹等单位:毫米mm一地降水量的多少常用多年平均降水量表示二、降水的季节变化——降水量柱状图分类:夏雨型、冬雨型、年雨型、少雨型、湿润型三、降水的空间分布1、等降水量线:在地图上把降水量相同的各点连接起来的线等降水量线图:由等降水量线组成的地图2、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1)纬度位置: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2)海陆位置:中纬度地区沿海降水多,内陆降水少回归线穿过的大陆东岸降水多,西岸降水少3)地形、地势: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原因:暖湿气流遇山地阻挡被迫爬升时,最地势增高,气温降低,容易成云致雨背风坡气流下沉,气温增高,水汽不易凝结,天气晴朗)3、地球雨极——乞拉朋齐因其地处印度洋暖湿气流的迎风坡。
温度测量方法温度是物体分子热运动的表现,是物体内能的一种表现形式。
温度的测量是非常重要的,它在工业生产、科学研究、医疗保健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温度测量方法。
首先,我们来介绍最常见的一种温度测量方法——使用温度计。
温度计是利用物质的热膨胀性原理来测量温度的一种工具。
常见的温度计有水银温度计、酒精温度计、电子温度计等。
其中,水银温度计是最常用的一种。
它利用了水银在不同温度下的膨胀系数不同的原理,通过测量水银柱的高度来确定温度。
酒精温度计则是利用酒精的膨胀性来进行温度测量。
电子温度计则是利用半导体材料的电阻随温度变化的特性来测量温度。
温度计具有测量范围广、精度高、使用方便等优点,但也存在着易碎、受环境影响大等缺点。
其次,我们来介绍红外线测温技术。
红外线测温技术是利用物体在不同温度下发出的红外辐射能量与温度之间的关系来进行温度测量的一种技术。
它可以实现对远距离、高温度、移动目标的非接触式测温。
红外线测温技术广泛应用于冶金、电力、化工、玻璃、陶瓷、造纸、制药、食品等行业。
它具有测量范围广、速度快、非接触等优点,但也存在着受环境影响大、测量精度受距离、目标表面特性等因素影响等缺点。
另外,还有一种温度测量方法是热电偶测温。
热电偶是利用两种不同金属导体接触处产生的热电动势与温度之间的关系来进行温度测量的一种传感器。
热电偶具有响应速度快、测量范围广、结构简单等优点,但也存在着灵敏度低、易受干扰等缺点。
最后,我们介绍一种新型的温度测量方法——纳米材料温度测量。
纳米材料温度测量是利用纳米材料在不同温度下的电学、光学性质发生变化的原理来进行温度测量的一种方法。
纳米材料温度传感器具有响应速度快、精度高、对环境影响小等优点,但由于目前纳米材料制备和应用技术还不够成熟,因此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还比较有限。
综上所述,温度测量方法有很多种,每种方法都有其适用的场景和特点。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需要根据具体的测量要求和环境条件选择合适的温度测量方法,以确保测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测量温度的方法范文测量温度是实验和工业生产中非常常见的一个环节,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物体的热量分布、确定温度的变化、控制环境条件等。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测量温度的方法:1.气温计测量法:气温计是一种利用物体膨胀性质随温度变化的仪器,常见的气温计有水银温度计、酒精温度计、气体温度计等。
温度计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都有线性的测量误差,并且量程较广,适用于各种环境温度测量。
2.热电偶测量法:热电偶是由两种不同材料组成的导线,当两种材料的接触点的温度有差异时,会产生热电势,通过测量热电势的大小可以得到温度的信息。
热电偶适用于高温和低温环境,具有灵敏度高、响应快的特点。
3.热电阻测量法:热电阻是指温度变化时电阻发生变化的材料,常用的热电阻材料有铂、镍等。
通过测量热电阻的电阻值,可以得到温度的信息。
热电阻适用于工程测量和实验室使用,具有准确度高、稳定性好的优点。
4.红外线测温法:红外线测温是一种非接触式测温方法,利用物体的红外辐射能量与温度之间的关系进行测量。
红外测温适用于高温物体或无法接触的物体的测温,如炉子内的温度、人体体温等。
5.光学测温法:光学测温法利用物体的发光特性与温度之间的关系进行测量。
例如,通过测量物体发出的热辐射的波长和强度,可以计算出物体的温度。
光学测温法适用于各种环境下的温度测量,尤其适用于高温物体和远距离测温。
6.热成像仪测量法:热成像仪是一种通过红外线热像仪将目标区域的红外辐射能转换为图像的设备。
通过分析图像上不同颜色的热点,可以得到目标区域的温度分布。
热成像仪适用于需要大范围或连续监测的温度测量,如建筑、电力设备、电子元器件等。
7.液体膨胀法:液体膨胀法是利用物体膨胀性质随温度变化的特点,通过测量容器中液体的膨胀量来间接测量温度。
常见的液体膨胀温度计有酒精温度计、有机液体温度计等。
液体膨胀法适用于一些特殊环境下、有液体的物体温度的测量。
8.热虹吸法:热虹吸法是利用热的传导性质进行温度测量。
通过将热敏材料固定在被测物体上,当被测物体的温度发生变化时,热敏材料会发生温度变化,并产生相应的电压信号。
第四章物态变化第一课时温度计石家庄市元氏外国语学校张瑞雪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要让学生在经历观察实验的过程中,感悟科学探究方法,要把科学探究当做科学内容来学习,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激发学生从身边最平常最一般的事物中探究科学规律的兴趣。
师生互动,精心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思维讨论。
教材分析:温度是本章知识结构的核心。
本章的教学首先围绕“温度”和“温度计”进行,这不仅仅是因为它们是本章的预备知识,更重要的是物态变化是围绕“温度是否变化”进行的。
学情分析:学生对温度并不陌生,凭感觉判断物体的冷热是不可靠的,这就涉及到测量的科学问题,观察温度计并会正确使用温度计,学生也容易理解。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理解温度的概念 2。
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 3。
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温度计的结构2。
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正确使用温度计测液体温度,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难点:温度计的构造和使用方法。
教学流程示意引入新课——观察——实验探究——讨论分析——应用体现了生活中处处有物理的理念。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自然界有很多奇妙的现象,比如“下雪不冷化雪冷”,我们知道雪融化是因为天晴了有阳光的缘故,那为何“化雪”时却比阴天下雪时还冷呢?学了有关热现象的问题大家就会明白的。
一温度师:同学们在生活中已有这样的生活体验:北方的夏天天气炎热,冬天天气寒冷;我们喝开水热,而吃的雪糕冷。
但是我们要准确的描述气温的高低就要引入一个新的物理量——温度。
什么是温度呢?生: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
师: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凭感觉判断物体的冷热,这样的感觉可靠吗?[想想做做]只凭感觉判断温度可靠吗?先把两只手分别放入热水(热水越热越好,以不烫手为宜)和冷水(冷水足够冷,可加冰块)中,然后再把左手放入温水中,把右手放入温水中,两只手对“温水”的感觉相同吗?学生分组操作[结论]左手感觉到温水冷,右手感觉到温水热。
第四章 物态变化第一节 温度计1. 温度:我们把物体的 叫做温度。
2. 测量温度的工具:温度计。
● 常见的温度计:实验室用温度计、体温计和寒暑表(见下图)。
常见量程 分度值 原理 所用液体 特殊构造 使用注意事项实验室用温度计 -21℃~110℃1℃水银或煤油 使用时不能甩(其他见下) 寒暑表 -30℃~50℃ 1℃ 酒精体温计35℃~42℃0.1℃ 水银玻璃泡上方有缩口 ① 使用之前用力甩② 可离开人体读数● 温度计内液体:酒精、水银或煤油。
● 温度计的使用:首先要看清 ,然后看清它的 。
如果使用温度计时超过它的量程,后果:① 玻璃泡胀破;② 测不出温度。
● 在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时,准确的方法如下:(1) 温度计的玻璃泡 被测的液体中,不要碰到 或 。
(2) 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物体后要 ,待 后再读数。
(3) 读数时温度计的 ,视线要与温度计中 。
● 读数时视线不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的后果(见右上图)。
● 摄氏度:“℃”表示摄氏温度。
规定:在一个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沸水的温度是100℃。
0℃和100℃之间有100个等份,每个等份代表1摄氏度。
某地气温-3℃读做:零下3摄氏度或负3摄氏度 3. 体温计:体温计用于测量人体温度。
第二节 熔化和凝固1. 物态变化:物质从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的变化叫做物态变化。
2. 物质的三态: 、 、 。
3. 熔化和凝固的定义:物质从 变成 的过程叫做熔化,从 变成 的过程叫做凝固。
4. 固体分为两类:晶体和非晶体。
●晶体: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即使 ,但是温度 ,这类固体有确定的熔化温度(熔点)。
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做熔点。
晶体形成时也有确定的温度,这个温度,这个温度叫做凝固点。
海波、冰、金属、萘、盐等物质是晶体。
● 非晶体: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只要 ,温度就 ,这类固体没有确定的熔化温度。
非晶体没有确定的熔点和凝固点。
松香、玻璃、沥青、蜡等物质是非晶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