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21.14 KB
- 文档页数:4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10 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教案)教学内容:本课为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10课《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
本节课将继续深入学习课文内容,了解爬山虎的特点,掌握爬山虎的生长过程以及其脚的结构和功能。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爬山虎的顽强生命力和大自然的神奇,培养他们观察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感。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爬山虎的特点,掌握爬山虎的生长过程以及其脚的结构和功能。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注生态环境的观念,激发他们对生物学知识的兴趣。
教学难点:1. 爬山虎的脚的结构和功能。
2. 爬山虎的生长过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笔记本、彩色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复习导入:教师带领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关注爬山虎的特点。
2. 提问: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爬山虎的特点,那么大家还记得爬山虎有什么特点吗?二、新课内容1. 讲解爬山虎的生长过程:(1)教师通过PPT展示爬山虎的生长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并讲述。
(2)学生分组讨论,总结爬山虎的生长过程。
2. 讲解爬山虎的脚的结构和功能:(1)教师通过PPT展示爬山虎的脚的结构,引导学生观察并讲述。
(2)学生分组讨论,总结爬山虎的脚的结构和功能。
3. 分析爬山虎与环境的关系:(1)教师提出问题:爬山虎为什么能在环境中生存?(2)学生分组讨论,总结爬山虎与环境的关系。
三、巩固练习1. 教师出示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2. 教师点评,讲解易错点。
四、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
五、板书设计1. 板书爬山虎的脚2. 板书内容:(1)爬山虎的生长过程(2)爬山虎的脚的结构和功能(3)爬山虎与环境的关系六、作业设计1. 完成课后练习题。
《爬山虎的脚》教案两课时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理解爬山虎的生长特点和环境适应性。
2. 学生能够掌握爬山虎的繁殖方式。
3. 学生能够了解爬山虎的药用价值和观赏价值。
二、过程与方法:1. 学生通过观察爬山虎的实物或图片,培养观察能力。
2.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询问教师,培养信息搜集和沟通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 学生培养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2. 学生培养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和尊重。
教学重点:爬山虎的生长特点、繁殖方式和药用价值。
教学难点:爬山虎的生长特点和繁殖方式的理解。
教学准备:实物或图片of 爬山虎,资料搜集工具,如书籍、网络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爬山虎的实物或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爬山虎的外观特点,引发学生对爬山虎的好奇心。
二、爬山虎的生长特点(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爬山虎的实物或图片,引导学生发现爬山虎的生长特点,如:攀爬方式、叶片形状等。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询问教师,了解爬山虎的生长环境和适应性。
三、爬山虎的繁殖方式(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了解爬山虎的繁殖方式,如: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
学生通过观察爬山虎的实物或图片,了解爬山虎的繁殖特点。
四、爬山虎的药用价值和观赏价值(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了解爬山虎的药用价值和观赏价值。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询问教师,了解爬山虎的药用价值和观赏价值。
五、总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爬山虎的生长特点、繁殖方式和药用价值。
第二课时:一、复习(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或小测验的方式,引导学生复习上节课学到的爬山虎的生长特点、繁殖方式和药用价值。
二、爬山虎的生长环境(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了解爬山虎的生长环境,如:湿度、光照等。
学生通过观察爬山虎的实物或图片,了解爬山虎的生长环境。
三、爬山虎的保护(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了解爬山虎的保护措施,如:防止破坏、合理利用等。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询问教师,了解爬山虎的保护措施。
四年级上册语文《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2学习生字、词语,掌握生字词的音、形、义。
1.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感受作者对自然的热爱。
2.过程与方法:2.1学会通过观察、思考、提问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
2.2学会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寓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课文内容,学会生字词。
1.2感受作者对自然的热爱。
2.教学难点:1.1理解爬山虎的特点及其生长过程。
1.2提炼课文中的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寓意。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回顾上一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爬山虎的特点。
1.2提问:同学们,上一课我们学习了《爬山虎的脚》,谁能告诉老师爬山虎的特点是什么?2.学习课文2.1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1.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
2.1.2学生分享自读感受,交流对课文的理解。
2.2教师讲解生字词,学生跟读,巩固记忆。
2.2.1教师讲解生字词的音、形、义。
2.2.2学生跟读,巩固记忆。
2.3分段讲解课文,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2.3.1讲解第一段,引导学生理解爬山虎的生长环境。
2.3.2讲解第二段,引导学生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2.3.3讲解第三段,引导学生理解爬山虎的生长过程。
3.感悟课文3.1提问:同学们,课文中的爬山虎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能用词语概括吗?3.2学生分享感悟,交流对课文的理解。
4.课堂练习4.1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2学生分享练习成果,教师点评。
5.课堂小结5.2提醒学生要关爱大自然,保护环境。
6.课后作业6.1抄写生字词,巩固记忆。
6.2家长签字确认,加强家校联系。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感悟、练习等环节,使学生深入理解了课文内容,掌握了生字词,感受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的观察和思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10 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教案)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内容:本节课为《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教学内容为课文《爬山虎的脚》的阅读理解、词语学习、内容分析等。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爬山虎的特点,掌握作者观察和描写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爬山虎的特点,掌握作者观察和描写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交流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爬山虎的特点。
2. 学习作者观察和描写的方法。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合作意识。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PPT课件、课文《爬山虎的脚》。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引导学生了解爬山虎,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画出重点词语。
3. 交流讨论:分组讨论,分享阅读心得,交流重点词语的理解。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作者观察和描写的方法。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爬山虎的特点和作者的观察描写方法。
6. 课后作业: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本节课所学的方法,观察一种植物,写一篇短文。
板书设计:1. 《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2. 重点词语:爬山虎、脚、特点、观察、描写3. 教学内容:课文阅读、词语学习、内容分析4. 教学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观察描写方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5. 教学难点:爬山虎的特点、作者的观察描写方法作业设计:1. 课后阅读:阅读一篇关于植物的说明文,了解植物的观察和描写方法。
2. 观察实践:观察一种植物,运用本节课所学的方法,写一篇短文。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阅读、讨论、讲解等方式,使学生了解了爬山虎的特点,掌握了作者观察和描写的方法。
10 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教案一、学情分析第二课时的教学,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了解爬山虎的叶子和“脚”的特点,重点了解爬山虎的“脚”攀爬的过程。
进一步感受作者连续的、细致的观察。
品味文中表达准确、生动的语句,体会观察与表达之间的关系。
学会观察,掌握观察日记的写法。
二、教学目标1.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感受作者连续观察的作用。
2.结合图文,了解整体和局部的描写方法。
学写观察记录。
三、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语,了解爬山虎的攀爬过程,体会准确生动的表达。
感受观察与表达之间的密切关系。
【教学难点】能说出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
学写观察日记,积累准确表达的语句。
四、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1.词语积累:展示课文的词语,学生朗读,教师抽查,检查学生对新字生词的掌握情况。
2.内容回顾:引导学生用承接词“先、然后、最后”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用自己的话说说爬山虎的脚是怎么往上爬的。
3.观察方式:小组合作找出课文中提示观察方式的词语,引导学生表达感受。
明确:第3~4自然段:“注意、仔细看”——暗示观察爬山虎的脚并不容易,需要用心观察。
第2~5自然段:“不几天、以前、今年、原先、现在、后来、逐渐”等词语——在不同时间对事物进行连续观察,观察变化过程。
(二)品读课文1.阅读要点:(1)自主阅读课文,感受作者的观察方式。
(2)说说爬山虎的叶子和脚的特点。
(3)交流探讨:爬山虎的脚攀爬的过程。
(4)抓住重点语句体会语言特点。
2.观察特点:引导学生阅读第2自然段,探讨叶子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感受。
重点:抓住关键词句,从颜色、形态、长势了解叶子。
3.观察与表达:出示重点句子,感受作者表达的准确性和观察方式。
重点句子: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
问题:把“嫩红”改成“红”,“嫩绿”改成“绿”好不好?点拨:用词准确(表达的准确性)源于细致的观察。
拓展:引导学生找出其他语句,感受作者细致的观察。
《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通过阅读理解的方式理解《爬山虎的脚》这篇文章的内容。
2. 学生能够通过识别关键词和使用猜测词义的策略来理解生词。
3. 学生能够通过写作练习来表达对文章的理解和个人看法。
教学过程:一、复习和导入(5分钟)1. 复习上节课的故事情节和语言点。
2. 引入新课:通过激发学生对故事中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引入本节课的文章《爬山虎的脚》。
二、阅读理解(15分钟)1. 教师向学生介绍文章主题以及阅读任务: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和使用方法。
2. 学生分小组阅读文章,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a. 爬山虎是什么植物?b. 它的脚有什么特点?c. 我们平时可以在哪些地方看到爬山虎?d. 你认为爬山虎是怎么爬上去的?3. 教师与学生一起检查答案,并对文章的关键词和生词进行讲解和复习。
三、猜测词义(10分钟)1. 教师选取文章中的几个生词,向学生介绍猜测词义的策略。
2. 学生分小组合作,使用上节课学到的猜测词义的策略,尝试猜测这些生词的意思。
3. 学生与教师一起分享猜测词义的过程和结果。
四、课文活动(15分钟)1. 学生个人完成填空:根据课文内容,填写正确的单词或短语。
2. 学生分组合作完成小组任务:用自己的话来总结讲解课文内容,并讨论有关爬山虎的一些问题,例如它有哪些用途,如何繁殖等。
3. 学生代表小组进行展示。
五、写作练习(10分钟)1. 学生个人完成写作练习:根据课文内容和自己的观点,写一段短文,表达自己对文中爬山虎的印象和看法。
2. 学生相互交流和修改自己的作文。
六、课堂总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学生通过阅读理解、猜测词义和写作等活动是否达到了这些目标。
2.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学到的语言点和学习策略。
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准确把握了学生的认知特点,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能够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文章内容。
同时,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能够促进学生的互动交流,提高学习效果。
《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来写片段的,从中领悟抓住特点来描写一种事物;2、认识大自然的神奇,培养自己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来写片段的,从中感悟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和抓住特点写好片段的方法;教学难点: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准备:1、在黑板上画好一幅爬山虎(缺脚)的图案。
2、多媒体课件:爬山虎的叶子视频和脚爬墙视频。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小老师领读词语,书写生字“嫩”二、教学第2段1、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课文的第一段,知道了爬山虎生长的位置,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播放视频,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你能说说你看到的叶子是怎样的吗?2、现在我们来看看课文又是怎样写的。
请学生读。
(1)爬山虎的叶子在生长中有什么变化?请学生上黑板写特点。
(嫩红——嫩绿)(2)联系生活经验理解“新鲜”一词。
(3)还有什么特点?学生书写:叶尖朝下、铺得均匀3、对比阅读;体会“拂过”和“吹过”得区别。
体会课文准确而生动的表达;作者细致的观察。
叶子的动态美。
4、指导朗读,读出美感。
三、学习第3-5自然段1、默读;爬山虎脚到底长什么样呢?文中哪段告诉了我们?(引导找出本段中心句)2、看图观察,教师引导观察完成表格。
请同学们在文中勾画相关语句。
3、谁来帮我画?指名在已画好的爬山虎上添画脚。
再讲述爬山虎的脚生长的位置、形状和颜色,全班说。
4、出示文章描写爬山虎脚的句子,再出示另一段,对比阅读。
说说你的体会。
5、作者能把爬山虎的脚写得那么形象具体,说明了什么?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致。
课文哪个词语突出了这一点?(注意)6、爬山虎的脚还有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会爬墙”。
请同学来读一读。
7、爬山虎的脚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呢?你们想看吗?(播放视频)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注意脚的变化。
8、谁观察到了?它的脚有什么变化?(生:细丝的头上变成小圆片;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体会作者进行了连续性观察。
《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教案设计《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教案设计(精选17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教案设计(精选1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教案设计篇1学习目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步骤:(一)复习导入1.爬山虎的叶子是什么样儿的?2.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写爬山虎的脚的?指名读。
(二)讲读第三自然段1.自由读第三自然段,讨论:(1)用铅笔画出课文中描写爬山虎脚的词句。
(2)这一段讲了爬山虎脚的几个特点?每个特点是什么?(3)从哪一句可以发现作者是注意观察的?(三)讲读第四自然段1.指名读。
思考: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它能够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原因是什么?2.作者看到了爬山虎的脚,想到了什么?3.小结:作者抓住了爬山虎的叶子、脚会爬的特点,向我们介绍了爬山虎。
作者细致入微的描写,在我们的眼前仿佛出现了那满墙的爬山虎。
(四)讲读第五自然段1.齐读第五自然段。
2.思考:这一自然段讲了几层意思,主要意思是什么?明确:(1)触着墙的爬山虎才能生存;(2)爬山虎的脚能牢固地巴在墙上。
(五)再读课文,加深理解1.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2.读后思考:爬山虎的叶子为什么能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六)指导背诵三、四、五自然段1.自由读第三、四、五自然段,并逐段背诵。
2.指名背诵。
(七)总结这篇课文采用抓住事物特点进行观察的写作方法,生动地向我们描绘了爬山虎会爬的秘密。
(八)布置作业1.用舒服、均匀造句。
2.课后3、4题。
(九)板书设计25爬山虎的脚《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教案设计篇2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并掌握文章的重点字词,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和生长过程《过程与方法》通过初读和研读,掌握描写爬山虎脚的特点的修辞手法,并且能运用。
1、爬山虎的脚的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目标】1、学习作者有顺序、深入细致的观察方法,培养观察能力。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脚,把意思写清楚的。
3、朗读课文,能背诵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1、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2、学习作者抓住爬山虎的特点,把一个意思写清楚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复习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著名作家叶圣陶爷爷写的《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知道了爬山虎是一种攀援植物。
作者通过深入细致的观察,把满墙的爬山虎叶子写得很美。
2、那么,爬山虎的叶子有什么特点呢?课文第二节向我们作了介绍,下面请同学们用课文里的话为爬山虎叶子的画面配上解说词。
(放录像:爬山虎叶子的画面。
学生齐背课文第二节)3、通过这一节课文的学习,我们知道:(映示灯片)完成填空:作者围绕爬山虎的叶子这个意思,仔细观察了叶子的__、__、__,还观察了叶子的__和__,写出了叶子的美。
4、齐读填空题。
二、讲读第三段1、导入:这节课,我们学习课文第三段,看看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脚这个意思把爬山虎脚的特点写具体、写清楚的。
2、这一段有三个小节,每一节说了什么呢?我们一节节来看:⑴默读课文第三节,看看有几句话?每句话说了什么?⑵分析:①指名六人读。
②第一句话说什么呢?(以前没注意过爬山虎的脚。
)是啊,以前没注意,所以不知道爬山虎有脚。
③第二句是说:(今年,我注意到爬山虎有脚。
)(映示灯片)为什么我以前不知道爬山虎有脚,而今年我知道了呢?找这句话中的一个词语来说明。
(注意)小结:说明作者在写文章前,经过了仔细的观察。
用因为所以这个句式来练说这句话。
(因为今年我注意观察,所以知道了爬山虎是有脚的。
)④第三、四句话说了什么呢?自己轻声把这两句话读一遍。
交流板书:位、形。
位置在(板书:长在茎上)形状是(枝状的六七根细丝)为了具体地说明爬山虎脚的形状,课文中用了个比喻,一起来读比喻句。
(映示灯片)这句话,简单一点说就是像?(板书:细丝像触角)你看见过哪些动物的触角?触角长在哪儿?是什么形状的?(学生交流。
《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教案8篇《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教案1一、情境导入,预习沟通〔3〕1. 出示图片,你们知道这是什么了吗?〔指名:爬山虎〕今日我们就继续学习第六课《爬山虎的脚》。
〔板书题目,齐读〕2.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爬山虎的什么?〔生答:叶子〕有什么特点?〔生答:绿匀称〕。
〔师随机板书〕3. 这一墙的爬山虎美不美?〔美〕让我们一起来美美地读一读。
〔齐读第二自然段〕1.你们知道爬山虎的叶子长得这样茂密,这么美是由于爬山虎哪个部位的功劳吗?〔爬山虎的脚〕是的,今日我们一起看看叶圣陶老先生是如何写爬山虎的脚的。
二、自主阅读,导学问难〔6-8〕1.出示自学提示,指名读一读。
老师讲解自学方法及要求。
〔a.带着问题默读课文3-5自然段。
b.找出相关语句,圈出重点词语并在空白处用简练的话进行概括〕2.生默读课文,进行自主学习。
3.同学们刚才自学的特别仔细,下面咱们就来小组争论争论。
〔小组争论,综合答案〕三、互动讨论,精读体验〔一〕第三自然段〔12〕师:先来看看第一个问题:小组代表汇报1.〔1〕沟通脚的位置,相机板书: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同时强调“反面”〔a.你从哪句话找到的?〔你能读读这句话吗?〕B.再读这句话,继续查找答案b.其他组补充〕〔2〕〔师板书〕留意“茎”和“柄”的写法,茎字为上下结构,捺要变为点,“柄”是左右结构,留意左窄右宽。
〔师板书,生留意观测并练写:“茎上长叶柄的反面”〕2.〔1〕沟通脚的样子,相机板书:枝状的六七根细丝。
同时强调“枝状”“细丝”〔学法同上〕〔2〕蜗牛的触角有什么特点?〔指名说说〕说明此时爬山虎的脚〔很松软〕3.沟通脚的颜色,相机板书:嫩红4.师总结:脚的位置、外形、颜色,那就是它的特征。
谁能用自己的话总结一下爬山虎的特征。
〔随同学复述,师指板书:脚的位置、外形、颜色〕5.爬山虎的脚引人留意吗?〔生答:不引人留意〕,所以叶圣陶老爷爷说以前也没留意到爬山虎的脚。
现在他能把爬山虎的脚描写的那么形象、精确是由于他这次〔仔细观测〕了。
《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精选5篇〕《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学习内容:《爬山虎的脚》学习班级:四年级学习课时:第二课时老师:陈继云课时目的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三、四、五自然段,感悟爬山虎脚的特点。
3、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并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重点: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体会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难点:体会作者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爬山虎脚的特点。
教学过程一、回忆引入1、还记得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爬山虎的什么吗?2、谁能说说它有什么特点呢?3、〔PPT出示图片〕同学们看,这就是叶圣陶先生描写的爬山虎,这一墙的爬山虎你们觉得美不美?4、让我们一起来美美地读一读第二自然段。
〔齐读第二自然段〕5、爬山虎的叶真的是很美很好看,这节课我们再继续来学习一下他描写的《爬山虎的脚》又会有什么特点呢?板书:《爬山虎的脚》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检查自学,感知“脚”。
1、老师要看一下课前同学们自学的怎么样,是不是也很认真呢?2、检查阅读:小组齐读3、师指导“柄”“茎”“着”的读音4、指名美读第三自然段5、PPT出示第三自然段重点句——齐读6、你从这一段中知道些什么?〔或它告诉我们什么信息〕〔生举手作答〕7、师整理板书:位置、形状、颜色8、它的脚长在哪里?〔生举手作答〕——师出示PPT图片明确位置。
9、它长什么样子?〔用文中的话说〕你觉得还可能像什么?〔指名说,自由说或讨论说〕〔作者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10、你看到什么颜色?11、谁能用完好的话把爬山虎的脚表达出来。
〔请两个学生说〕12、生上台画脚。
13、这么柔软的脚是怎么爬的呢?三、细读文段,体会如何“爬”。
1、出示第四自然段。
〔指名有感情读〕2、你又从这一段中知道些什么??〔举手作答,指名说〕师:〔1〕把“巴”改成“贴”好不好?为什么?〔2〕使用了哪些动作的词?2、讨论:说说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向上爬的?〔小组汇报结果,师作引导。
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爬山虎脚的形状、颜色以及生长的位置。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兴趣。
3.感受作者对爬山虎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植物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及其生长过程。
难点:培养学生细致观察、表达感受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爬山虎的脚》,谁能告诉老师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的?生: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形状像蛟龙。
师:很好!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爬山虎的脚》,进一步了解它的生长特点。
2.自主学习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阅读课文,注意理解爬山虎脚的生长位置、形状和颜色。
生:(自由阅读,思考)3.课堂讨论师:谁能来说说爬山虎的脚生长在什么位置?生:爬山虎的脚生长在茎上。
师:很好!那么爬山虎的脚是什么形状的?生:爬山虎的脚像蛟龙。
师:对!那么爬山虎的脚是什么颜色的?生:爬山虎的脚是嫩绿色的。
师:同学们观察得非常仔细!下面我们一起来讨论一下爬山虎脚的生长过程。
4.理解课文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2-4段,边读边画出爬山虎脚的生长过程。
生:(默读课文,画出生长过程)师:谁能来说说爬山虎脚的生长过程?生:爬山虎的脚先长出嫩芽,然后逐渐变成蛟龙形状的脚,变成嫩绿色的脚。
师:非常好!那么爬山虎的脚是如何帮助它爬墙的呢?生:爬山虎的脚紧紧地巴在墙上,使它能够稳稳地爬墙。
师:说得对!这就是爬山虎脚的作用。
5.观察实践师:同学们,我们已经了解了爬山虎脚的特点和生长过程,下面我们来观察一下教室里的植物,看看它们有没有脚,如果有,它们是什么样子的?生:(观察教室里的植物,交流观察结果)师:同学们观察得非常认真!下面我们来分享一下观察到的植物脚的特点。
生1:我发现教室里的吊兰没有脚,但它能紧紧地贴在花盆上生长。
生2:我发现绿萝的脚是卷曲的,像弹簧一样。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爬山虎脚的特点、生长过程和作用。
《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熟练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2学习生字词,掌握生字词的正确读音和书写。
1.3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及其生长过程。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观察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2.3通过讲述、演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注生态环境的观念。
3.2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积极思考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1.2学习生字词,掌握生字词的正确读音和书写。
2.教学难点:2.1理解爬山虎的脚的生长过程。
2.2掌握课文中的科学知识。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教师出示爬山虎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提问:你们认识这种植物吗?它叫什么名字?2.课文朗读2.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让学生感受课文的韵律美。
2.2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生字词学习3.1教师出示生字词,引导学生跟读,注意纠正发音。
3.2学生自学生字词,书写时注意笔画顺序和结构。
4.课文内容解析4.1教师提问:课文讲述了爬山虎的哪些特点?学生回答:颜色、形状、生长过程等。
4.2教师讲解爬山虎的脚的生长过程,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片理解课文内容。
5.小组讨论5.1教师提出问题:你们觉得爬山虎的脚有什么特别之处?5.2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代表汇报讨论成果。
6.拓展活动6.1教师出示其他植物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特点。
6.2学生互相交流,分享自己了解到的植物知识。
7.课堂小结7.2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
8.作业布置8.1抄写生字词,巩固记忆。
8.2家长监督下,观察身边的植物,记录它们的特点,下节课分享。
四、教学反思重难点补充:教学重点:1.教学重点内容解析:教师指名朗读课文第一段,并提问:“同学们,爬山虎的叶子你们都注意到了什么特点呢?”学生甲:“叶子是绿色的。
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教案(通用6篇)【篇一】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教案《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重点:了解爬山虎的叶子的特点;爬山虎脚的样子以及爬山虎是怎么爬的。
教学难点:了解爬山虎脚的样子以及爬山虎是怎么爬的。
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教学方法: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1、直接导入:大自然的植物是多种多样的,是形形色色的。
这节课我们就接着来认识爬山虎这种植物。
继续学习《爬山虎的脚》。
板书课题。
2、品读课文(一)了解爬山虎的叶子的特点:1、出示爬山虎叶子的图片,提问:这是爬满墙的爬山虎,首先引起你注意的是爬山虎的哪个部分?你觉得爬山虎的叶子有什么特点?指名答。
(预设:爬山虎的叶子很多,铺满了墙面。
叶尖一顺朝下,没有重叠的。
)2、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叶子有什么特点呢?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
生自读第二自然段。
3、交流:预设:A色美:绿得那么新鲜。
由“嫩红”到“嫩绿”再到“绿得新鲜”。
B形美: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缝隙。
从“新鲜”和“那么”体会出来的。
“新鲜”就是说叶子水灵,鲜嫩;加上“那么”就说明叶子非常鲜嫩。
从“均匀”体会到叶子分部得很匀称,叶子之间间隔一般大。
看起来叶子很美。
从“一顺朝下”体会到叶子很美。
叶子尖都朝着一个方向,非常有条理,看起来很美。
C动态美: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师:这么美的叶子,让我们再一起美美地读一读吧。
师生齐读。
(2)过渡:课文题目是爬山虎的脚,为什么先写叶子呢?(预设:因为叶子靠爬山虎的脚才能够爬满墙。
我们通常会从远处先看到爬山虎的叶子,走近才能看清爬山虎的脚。
如没人回答则说:我们在这画一个问号,先来看看爬虎山的脚)那么,爬山虎的脚又是什么样的呢?1、大家仔细阅读写爬山虎脚样子的段落,找出描写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的词语,做上标记。
板书:脚的样子:位置、形状、颜色。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10课《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能够熟练朗读课文。
2.能够理解并复述课文内容。
3.能够感受自然界的美好,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4.能够正确使用一些描写植物和自然景物的词语。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熟练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难点:能够正确理解并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课文《爬山虎的脚》课件、教学反思表、各种植物图片、
录音设备等。
2.学生准备:学生课本、笔记本等。
四、教学过程设计
1. 热身(5分钟)
教师为学生播放一段与植物、大自然相关的视频,引起学生对自然的兴趣。
2. 导入(10分钟)
教师和学生一起朗读课文《爬山虎的脚》,然后让学生自己阅读这篇课文。
3. 解读课文(15分钟)
教师与学生一起分析《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的内容,重点解释一些学生不理
解的词语或句子。
4. 情感教育(10分钟)
通过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的美好,培养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5. 课文操练(15分钟)
让学生分组复述这篇课文,并进行小组展示。
6. 拓展延伸(10分钟)
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课文中提到的植物和大自然景物,扩展学生的词汇量。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并丰富学生的植物知识。
六、布置作业
让学生回家写一篇关于自己喜欢的植物的文章。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希望能够为学生带来有意义的学习体验。
《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引入活动(5分钟)1. 老师打招呼,与学生互动交流。
2. 激发学生对于提前学习的内容的兴趣,通过问问题或者展示一些相关图片引入主题。
二、整体呈现(15分钟)1. 展示《爬山虎的脚》故事的图片或者文字内容。
2. 老师讲解故事的大致情节,同时鼓励学生进行预测故事发展。
三、学习内容(30分钟)1. 读故事- 老师读第二课时的故事给学生,可以将故事分段读,让学生进行回忆和理解。
2. 进行问题讨论和回答- 提问学生问题,例如:“为什么蚂蚁可能会难过?”、“如何解决蚂蚁的难题?”等等。
- 让学生逐一回答问题,并引导他们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和难点。
3. 故事情节手工绘画-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和理解,绘制故事中的关键情节或者关键角色。
- 让学生互相展示自己的作品并简要讲解。
四、巩固练习(20分钟)1. 进行小组活动- 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自行讨论和分享自己对于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 小组之间进行展示和交流,相互学习和借鉴。
2. 进行练习题- 准备一些和故事相关的练习题,例如填空题、选择题等等,让学生进行解答。
- 鼓励学生写出自己的思考过程,并解释自己的答案选择。
五、结束活动(5分钟)1. 老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重点。
2. 对学生进行回顾,次课预告。
备注:- 教学设计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适应。
- 可以结合多媒体工具和实物进行教学辅助。
- 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的互动环节,增加学生参与度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教案
一、教材分析
这篇讲读课文,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细节的顺序观察,介绍了爬山虎的特点,着重介绍了它的“脚”。
写了“脚”的生长部位、形状和作用。
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读懂课文,还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抓住事物的特点,去学习写出内容具体的文章来。
二、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流利的朗读课文,读懂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能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背诵3、4自然段。
能力目标: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情感目标: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像爬山虎一样的向上精神。
三、教学重点
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
四、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有顺序的观察事物的方法。
五、教学准备
爬山虎的实物
六、课时安排
两课时
七、教学过程
八、作业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进入课文。
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谁能说说课文介绍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叶子,脚的样子,怎么爬的和脚的变化。
)那课文先写了什么后写了什么呢?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
二、教学一二自然段
(一)、第一自然段
一二大组的同学读第一自然段,三四大组的同学想一想,文中哪些词语说明爬山虎长的很茂盛。
(满是、一大片)文中两次提到墙,有什么意义呢?(暗示爬山虎是一种喜欢攀爬的植物)
(二)、第二自然段
1、刚才我们大家一起观察了爬山虎的叶子,下面我们请三四大组的同学为我们大声的朗读第二自然段,一二大组的同学思考一下:这一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话写什么?(这一段共四句话:第一句写叶子颜色的变化;第二句写长大的叶子引人注意;第三句讲叶子颜色美,排列整齐、均匀;第四句讲风
吹过时的景象。
)
2、文中那句话体现了叶子很美?(那些叶子绿得那么鲜艳,看着非常舒服,这是一种静态美。
)
3、齐读第三句,“一顺儿”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爬山虎的叶子“一顺儿”朝下,铺得很均匀并且没有重叠?(“一顺儿”指同一个方向或顺序,爬山虎的叶尖一顺儿朝下,是说没有一片叶子是朝另一个方向的,长得非常整齐。
我们知道,爬山虎是靠着脚向上爬的,而与它的脚相反方向长的叶柄便向下垂,叶尖便自然也向下垂。
叶子的生长要吸收阳光,如果重叠生长,那么有的叶子就不能吸收阳光了,所以叶子铺得均匀,没有重叠。
)
4、女生读第四句,体会“漾”字的生动之处。
想象微风吹过,成片的叶子随风起伏,如绿色的海荡起的波纹,让人的心里不由得震撼。
这是一种动态美。
5、从文中找出爬山虎叶子颜色的变化: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没过几天是嫩绿的,长大的叶子绿得很新鲜。
6、叶圣陶的笔下爬山虎的叶子是那么的美丽,那么哪位同学能把那种美读出来呢?
三、男女生分角色朗读三四自然段,师读第五自然段。
想一想以下问题:
1、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是怎样的呢?
2、爬山虎是怎样爬的?用了哪些动词?
3、最后一句把爬山虎的脚比作蛟龙的爪子,有什么作用?
4、爬山虎的脚在生长的过程中有什么变化?
5、要是……休想……说明了什么?(非常牢固,风吹雨打都不能阻挡它向上攀爬,它是如此的坚强与执着,请带着这种感情再读第五自然段。
)
四、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是怎样的呢?
1、本文的课题是《爬山虎的脚》,作者对爬山虎的脚作了十分具体的介绍,那为什么又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因为人们主要观赏的不是爬山虎的脚,而是爬山虎好看的叶子。
)
2、你从作者观察爬山虎中受到那些启发?可以结合句子来谈吗?(1)观察细致。
(2)要抓住特点观察。
(3)要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
(在理解课文的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具体的观察方法,使理论和实际例子相结合,学生更容易掌握。
)
五、拓展文本,课堂延伸
仿照《爬山虎的脚》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一种植物,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特别要仔细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把它具体写下来。
六、板书设计七、作业
背诵三四自然段,仿写一种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