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文科附加题练习二知识讲解
- 格式:doc
- 大小:21.50 KB
- 文档页数:3
附加题强化训练(二)一、阅读材料,完成1~3题。
(10分)1.用“/”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6处)(6分)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__身__节__用__以__养__父__母__此__庶__人__之__孝__也__古__自__天__子__至__于__庶__人__孝__无__终__始__而__患__不__及__者__未__之__有__也。
答案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古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2. 文中说到庶人之孝,具体内容是什么?(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
3.介绍一个古代孝的故事。
(不超过20字)(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略【参考译文】利用自然的季节,认清土地的高下优劣,行为谨慎,节省俭约,以此来孝养父母,这就是普通老百姓的孝道了。
所以上自天子,下至普通老百姓,不论尊卑高下,孝道是无始无终,永恒存在的,有人担心自己不能做到孝,那是没有的事情。
二、名著阅读题。
(15分)4.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三国演义》描写了大大小小共四十多场战争。
重点写了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其中官渡之战以少胜多,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B.“炉中煤”比喻诗人像熊熊燃烧的炉火一样的爱国赤心,诗的副标题“眷念祖国的情绪”正是“炉中煤”的喻义所在。
C.《子夜》刻画了投机商赵伯韬的典型形象。
他在吴荪甫办丧之际,拉拢他和杜竹斋结成公债大户,想在股票交易中牟取暴利。
D.《雷雨》通过一个资产阶级家庭内错综复杂的矛盾,深刻地揭示了资产阶级大家庭的罪恶,反映了正在酝酿着一场大变动的20年代的中国社会现实。
2020年高考语文附加题予尝考前世文章政理之盛衰而怪唐太宗致治几乎三王之盛而文章不能革五代之余习后百有余年,韩、李之徒出,然后元和之文始复于古。
唐衰兵乱,又百余年而圣宋兴,天下一定,晏然无事。
又几百年,而古文始盛于今。
自古治时少而乱时多,幸时治矣,文章或不能纯粹,或迟久而不相及,何其难之若是欤?(节选自欧阳修《苏氏文集序》,有删改) 2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3处)(3分)22.文中提到的文学盛衰牵涉的一个文学运动,这是、 (人名)发起的(运动名)。
23.短文中表现出来的作者的文学观点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4分)24.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A.《三国演义》中,董卓宣布“欲废帝,立陈留王”,诸大臣不敢出声,只有荆州刺史丁原反对,董卓怒叱:“顺我者生,逆我者死!”于是用剑斩杀了丁原。
B.《茶馆》中,通过大傻杨唱的数来宝,介绍了每一幕的主要剧情,同时通过大傻杨的插科打诨,与剧中人物互动,使话剧的情节生动有趣,激发观众观赏。
C.《边城》中,翠翠欢喜看扑粉满脸的新嫁娘,欢喜说到关于新嫁娘的故事,欢喜把野花戴到头上去,还欢喜听人唱歌。
爷爷感到翠翠长大了,心事重重的。
D.《哈姆莱特》中,哈姆莱特认为雷欧提斯是他交往的人中最正直的一个人,因为雷欧提斯能够坦然地面对命运,能够把感情和理智调整得很适当。
E.《欧也妮·葛朗台》中,查理是个非常时髦的人,父母一向太宠他,社交界太捧他,以致他根本没有什么感情。
但是,他还不知道他已经种下了自私自利的种子。
25.(1)《红楼梦》第十五回“王凤姐弄权铁槛寺,秦鲸卿得趣馒头庵”,脂砚斋批道:“如何消缴,造业者不知,自有知者。
”这里“造业者”指的是谁?脂砚斋为何写出这样的批语?(6分)25.(2)《家》中写觉慧常常发出这样的咒骂:“这种生活,就跟关在监牢里当囚犯一样!”觉慧为何发出这样的咒骂?典型人物,作为文艺场域的核心叙事载体,往往是作品是否能切中人心,成为经典的重要“法门”。
2020年高考语文附加题解析予尝考前世文章政理之盛衰,而怪唐太宗致治几乎三王之盛,而文章不能革五代之余习。
后百有余年,韩、李之徒出,然后元和之文始复于古。
唐衰兵乱,又百余年而圣宋兴,天下一定,晏然无事。
又几百年,而古文始盛于今。
自古治时少而乱时多,幸时治矣,文章或不能纯粹,或迟久而不相及,何其难之若是欤?(节选自欧阳修《苏氏文集序》,有删改) 我曾经研究前代文章、政治的兴盛衰败情况,很奇怪唐太宗将国家治理得兴盛太平,接近(夏、商、周)三代圣王的盛世时代,可是在文章方面,不能革除齐梁等朝浮靡文风的残余习气。
后来过了一百多年,韩愈、李翱(唐代文学家,曾从韩愈学古文,协助韩愈推进古文运动)一辈人出现,此后,元和时代的文章才恢复了古文传统。
唐朝衰亡,战乱不息,又过了一百多年,大宋兴起,天下统一安定,安然无事。
又过了几百年,古文才在当今兴盛。
自古以来,太平的时代少,混乱的时代多。
幸而时代太平了,但文章或不能纯正朴实,或过了很久还赶不上时代的步伐,为什么如此困难呢?2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3处)(3分)22.文中提到的文学盛衰牵涉的一个文学运动,这是韩愈、柳宗元发起的古文运动。
23.短文中表现出来的作者的文学观点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4分)反对齐梁等朝绮靡文风,提倡纯正朴实的古文传统。
24.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A )( D )A.《三国演义》中,董卓宣布“欲废帝,立陈留王”,诸大臣不敢出声,只有荆州刺史丁原反对,董卓怒叱:“顺我者生,逆我者死!”于是用剑斩杀了丁原。
(众人劝丁原离开了)B.《茶馆》中,通过大傻杨唱的数来宝,介绍了每一幕的主要剧情,同时通过大傻杨的插科打诨,与剧中人物互动,使话剧的情节生动有趣,激发观众观赏。
C.《边城》中,翠翠欢喜看扑粉满脸的新嫁娘,欢喜说到关于新嫁娘的故事,欢喜把野花戴到头上去,还欢喜听人唱歌。
爷爷感到翠翠长大了,心事重重的。
10月高三语文语文Ⅱ(附加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总分40分,考试用时3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校、姓名、班级、号写在答题卡的密封线内。
答案写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
考试结束后,请交回答题卡...。
一、阅读材料,完成19~21题。
(10分)19.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6处)(6分)诗之三百篇、十九首,词之五代、北宋,皆无题也。
非无题也,诗词中之意,不能以题尽之也。
自《花庵》、《草堂》每调立题,并古人无题之词亦为之作题。
如观一幅佳山水而即曰此某山某河可乎诗有题而诗亡词有题而词亡然中材之士鲜能知此而自振拔者矣。
(王国维《人间词话》)20.词在古代除“长短句”外,还有许多别称,请另外写出两个。
(2分)21.用自己的话概括上面这段话中所包含的作者的观点。
(2分)二、名著阅读题(15分)22.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红楼梦》中,两次写到黛玉葬花。
第一次林黛玉葬花时,与贾宝玉共读《会真记》,表达对爱情的渴望;第二次林黛玉葬花时,以《葬花吟》表达心中的悲苦。
B.《家》描写了一批个性鲜明的形象。
高老太爷,封建专制,顽固不化;觉新,为人厚道,却很软弱;觉慧,血气方刚,敢爱敢恨;丫环鸣凤,心灵纯洁,但性情刚烈。
C.《边城》在创作上融合了古典抒情诗歌和游记散文的艺术要素,加上笔调舒缓,语言古朴,遂形成了一种抒情、美、古雅、忧郁的艺术风格。
D.象征手法的运用是《老人与海》最大的特色。
老人是整个人类的美好象征;“鲨鱼”“狮子”是充斥于人类社会中邪恶势力的象征;大海象征人生的搏斗场,是人类社会的剪影。
E.葛朗台在弥留之际,以一个骇人的姿势想把镀金十字架抓在手里,从而送了他的命。
这一典型的细节描写突出表现了他对于宗教的至死不渝的虔诚。
23.简答题(10分)(一)、下列内容是贾宝玉在太虚幻境看到的判词,请指出这些判词分别预示了哪些女子的命运。
(5分)⑴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2020年高考语文附加题追昔为诗,空同子刻意古范,铸形宿镆,而独守尺寸。
仆则欲富于材积,领会神情,临景构结,不仿形迹。
诗曰:“惟其有之,是以似之。
”以有求似,仆之愚也。
近诗以盛唐为尚,宋人似苍老而实疏卤,元人似秀峻而实浅俗。
今仆诗不免元习,而空同近作间入于宋,仆固蹇拙薄劣,何敢自列于古人?空同方雄视数代,立振古之作,乃亦至此,何也?凡物有则,弗及者、及而退者与过焉者,均谓之不至。
譬之为诗,仆则可谓勿及者,若空同,求之则过矣。
(节选自何景明《与李空同论诗书》)向古人学习诗歌创作,李空同刻意模仿古代诗歌的模式,就像在旧模子里铸形,只固守古代诗歌的程式法度。
而我却要丰富才学的积累,领会精神意境,根据眼前景象构思,不做形式的模仿。
《诗经》说:“正因为具有美德,推举的人才能和他相似。
”以自己有的心得为基础而追求与古人相似,这是我的愚见。
近诗崇尚盛唐,宋人的诗歌看似苍劲质朴实则粗糙,元人的诗歌看似秀美庄重实则浅俗。
现在我的诗歌免不了元诗的习俗,但是空同最近的作品,暗中模仿宋诗。
我的诗本来就蹩脚粗劣,怎么敢将自己的诗和古人的并列?空同正推崇唐宋以来数代的诗歌,要创作自古以来未有的好诗,却也落到这个地步,为什么呢?大凡事物都有准则,没有达到的、虽达到而又后退的以及过头的,都叫达不到。
比如写诗,我就是所说的达不到,像空同,就是追求过头了。
22. 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4处)23.《诗经》与《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并称为“五经”。
孔子曾评价:“《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2分)24.根据材料,概括何景明与李空同在学古“为诗”上的不同追求。
(4分)何景明强调领会古人精神意境,追求神似;李空同刻意模仿古人形迹,追求形似。
25. 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A )( C )A.《三国演义》中,曹操任于禁为将救援樊城,前部先锋庞德抬棺赴阵,与关公死战。
当庞德放冷箭射中关羽右臂时,于禁急忙鸣金收军,这表现了于禁沉着冷静,能审时度势。
增分突破三思密赏真-材料归纳、分析与鉴赏一、材料概括分析题。
改革本身就是利益格局的调整。
处于攻坚期、深水区的改革,利益调整不再局限于“试验田”“特遣队”,而是涉及社会各阶层、各群体,延迟退休政策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故制定政策时需细细考量、慎重决定。
还要看到,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应对人口老龄化,并非延迟退休“华山一条路”,也很难做到单兵突进。
延迟退休政策的研究和制定,要重视倾听不同的声音,找到最大公约数,解决好群众反映突出的问题。
“人的寿命有限,延迟退休就是让我们多交晚领,说到底还是个人吃亏。
”这样的质疑表明,如果养老保险制度中“长缴多得”的激励机制缺位,人们对延迟退休政策的认可度、接受度,就不会太高。
“工作本就难找。
延迟退休意味着岗位更少、年轻人工作更难寻。
”这样的担忧提示我们:需要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第三产业,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尤其是培育适合中老年人的就业岗位,同时,彻底打破“铁饭碗”,推行能上能下的灵活用人机制。
“同意延长退休年龄的,恐怕都是公务员和领导干部吧!”这种猜想的背后,反映了人们对行业收入分配不均的焦虑,对“谁会受益”的担心。
因此,加快收入分配的改革,推进社会公平正义,才可能保证民生政策赢得民心。
显然,今天的社会,不同群体的诉求复杂多样,矛盾交织交错,要确保政策科学,合理,可行,从前那种“几个人关在办公室里想办法”的研究机制显然行不通。
广泛的社会讨论和充分吸收民意必不可少。
从公众的担忧处发现问题,在化解担忧中完善机制,应当是攻坚期决策的理性选择。
(节选自《人民日报》) 1.文中“找到最大公约数”的含义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的能力。
2015年12月份高三语文月考加试题语文Ⅱ(附加题)一、阅读材料,完成20—22题。
(10分)说文之为书,以文字而兼声音训诂者也。
吾友段氏若膺,于古音之条理,察之精,剖之密,因是为说文注,而声音之道大明。
于许氏之说,正义、借义,知其典要,观其会通,而训诂之道大明。
训诂声音明而小学明,小学明而经学明。
盖千七百年来无此作矣。
若夫辨点画之正俗察篆隶之繁省沾沾自谓得之而于转注假借之通例茫乎未之有闻是知有文字而不知有声音训诂也。
其视若膺之学,浅深相去为何如邪!(节选自王念孙《<说文解字注>序》)20.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5处)(5分)21.《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其作者是时期的。
(2分)22.据上文,“若膺之学”深在何处?(15个字以内)(3分)二、名著阅读题(15分)23.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A.《三国演义》共写大小战争四十多次,展现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
其中尤以官渡之战、赤壁之战、虎牢关之战最为出色。
对于决定三国兴亡的这几次关键性的大战役,作者总是着力描写,并以人物为中心,写出战争的各个方面。
B.《白光》《孔乙己》都是控诉封建科举制度罪恶的作品,但作者在《白光》中对醉心仕途、精神世界渺小而可鄙的陈士成作出了比对孔乙己更严厉的批评。
C.流血复仇的情绪笼罩着《哈姆莱特》全篇。
哈姆莱特为被谋杀的父亲复仇;雷欧提斯为被人设计陷害的父亲复仇;福丁布拉斯为其在战场上比武丧生的父亲复仇。
D.《子夜》以典型的半殖民地城市上海为背景,以民族资本家吴荪甫与买办赵伯韬的矛盾为主线,向人们展开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初中国社会的广阔画卷。
E.《茶馆》中贯穿全剧的重要人物,除了掌柜王利发,还有正直善良、敢作敢为的旗人常四爷,搞实业救国的民族资本家秦仲义,说媒拉纤、拐卖人口的刘麻子等。
24.简答题(10 分)(1)“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
附加题第一课时附加题基础梳理(复习课)“饽饽状元”李蟠李蟠是康熙年间丁丑科的状元。
他身材高大,特别能吃,加之思路、写字都很慢。
所以在殿试时揣了36个馒头。
意思是,今天无论如何,赖也要赖在考场里把文章写完,怕到时挨饿,所以要带足干粮。
果然,天黑了,考生们都交了卷,李蟠才刚刚开了个头,监考官过来催他交卷。
他急得满头大汗,声泪俱下地央求主考官;“学生毕生之业,在此一举。
请千万不要催逼,容我慢慢写完。
”监考官见他可怜,就发给他几支蜡烛。
这时他带的36个馒头早已吃完,又厚着脸皮要了几个馒头,挑灯夜战。
一直写到深夜才交卷。
康熙帝知道这件事后,不但不怪罪他,反而认为这是一位难得的苦学之士,竟破例让他当上了头名状元。
与他同榜的探花作诗一首调侃李蟠:“望重彭城郡,名高进士科。
仪容如绛勃,刀笔似萧何。
木下还生子,虫边还出番。
一般难学处,三十六饽饽。
”自此,李蟠“饽饽状元”的雅号便传遍士林。
(1)探花作的那一首调侃诗,介绍了李蟠哪些情况或性格特征?(2)李蟠中了状元,本来可能引起非议,但由于是康熙钦点,非议又不得而起。
你对此有何评价?答案(1)介绍了李蟠的声望高、仪容俊、文笔好、坚忍苦学等情况或性格特征。
(2)看法一:康熙选拔人才,不仅看殿试成绩,还兼顾人的意志品格,值得肯定。
看法二:李蟠考试拖延时间,使考试产生了不公平的现象,他不应该获得状元。
2014年江苏省高考语文卷附加题一、阅读材料,完成1~4题。
今日读《列女传》蔡琰二诗,其词明白感慨,颇类世所传木兰诗,东京无此格也。
建安七子,犹涵养圭角,不尽发见,况伯喈女乎?又_琰_之_流_离_必_在_父_死_之_后_董_卓_既_诛_伯_喈_乃_遇_祸。
今此诗乃云为董卓所驱虏入胡,尤知其非真也。
盖拟作者疏略,而范晔荒浅,遂载之本传,可以一笑也。
(节选自苏轼《题蔡琰传》)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3处)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首先,通读这篇短文,大致了解整个故事。
语文Ⅱ(附加题)参考答案
一、阅读材料,完成21~23题。
(10分)
21.海秋心迹尽在是/所欲言者在是/所不欲言而卒不能不言在是/所不欲言而竞不言/于所不育求其言亦在是。
22.李贺、李商隐
23.言为心声,诗如其人;不沿袭他人之言。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24.CD
25.(1)处变不惊,性格坚强;处置果断,能力出众;分配得当,处事公平;轻财重义,顾全大局。
(2)心中仍有旧情,想跟心上人说话;婚娴现状和礼教束缚,不便单独与觉新见面。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26.ASCII元素组成的表情符号;颜文字;绘文字;自定义表情符号。
27.直观形象;方便快捷;简洁;时尚;娱乐性强。
28.信息传播具有更高的准确度和可接受度;建立“在场”语境,加强交流的互动性;有助于个体的自我
表达。
高三语文文科附加题练习二
《红楼梦》第11-20回
班级姓名
一、填空题
1、“”这两句话是秦可卿临死时托
梦送给王熙凤的,它暗示了贾府最后的悲剧结局。
2、元春被封为贵妃,皇帝恩准她 _____________节回贾府省亲。
元春命众人题诗,对
_________ __和___________ 二人的诗大加夸奖,说她们二人的诗“与众不同,
非愚姊妹可同列者”。
3、贾元春省亲后,宝玉和众姐妹都住进大观园。
黛玉住在_______ ,宝玉住在
_______,宝钗住进了 _________。
4、贾瑞想调戏王熙凤,反被她戏弄病重,他的祖父贾代儒只得到贾家去讨人参,熙凤
用人参渣打发他,后来一个跛足道人送给贾瑞一面______ 镜子,专治邪思妄
动之症,贾瑞照完镜子被吓死了。
5、秦可卿死后,王熙凤、宝玉等人护送其灵柩到______ 寺,后到_______ 庵。
净虚尼姑为了帮长安府太爷的小舅子抢亲,答应给熙凤三千两银子, 凤姐便通过关
节暗地使长安节度云光逼婚,结果迫使一对青年男女自尽。
凤姐说:“从来不信什么阴
司地狱报应的,凭是什么事,我说要行就行。
”可见其为人的狠毒。
6、妙玉是苏州人,生于宦官之家,自小多病,后归入空门,带发修行,第五回判词中
的“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
(填出诗句)”写得就是她。
7、“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指的是王熙凤,此人最善于弄权术,例如毒设局,
弄权,逼死尤二姐,最后落了个“,反误了卿卿性
命”的悲剧下场。
8、“金紫万千谁治国,裙钗一二可齐家”说的是第十三回”一事。
二、选择题
1.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A. 王熙凤一日夜间梦到秦可卿从外走来称熙凤是“脂粉堆里的英雄”,向她拜托心愿。
秦可卿说贾家显赫已经过了一百多年,倘若一天衰败,必然树倒猢狲散。
但可以在荣时
筹画下将来衰时的世业, 亦算常保永全了。
她建议凤姐将祖茔附近多置田庄房舍地亩,
以备祭祀供给,并在这附近办家塾。
说完,赠凤姐一句诗“三春过后诸芳尽, 各自须寻
各自门”后就走了。
凤姐还要问时,被人叫醒听说可卿死了,吓了一跳。
B. 王熙凤协理宁国府先摆出存在问题,分析弊端造成的原因,总结五条:人口混杂,
遗失东西;事无专职,临时推诿;需用过费,滥支冒领;任无大小,苦乐不均;家人豪
纵,不服管束。
然后不辞辛苦,以身作则,严格制度,奖勤罚懒,不讲情面,威重令行,
立见成效。
C. 贾宝玉大观园试才题对额,得到了众人赞赏。
来至院外,就有跟贾政的几个小厮上
来拦腰抱住,向其邀赏。
宝玉笑道:“每人一吊钱。
”众人道:“谁没见那一吊钱!把
这荷包赏了吧。
”说着,一个上来解荷包,那一个就解扇囊,不容分说,将宝玉所佩之
物尽行解去。
没想到,竟把黛玉给的荷包也弄丢了。
D. 元妃省亲时,邀众人作诗。
宝玉作《怡红快绿》一首,起草内有“绿玉春犹卷”一句,被黛玉瞥见,教他把“绿玉”改做“绿蜡”,并指出用典出处。
宝玉听了不觉洞开心意,笑称黛玉为师傅。
E. 林黛玉葬过父亲后,回到贾府。
众人悲喜交接。
黛玉带了许多书籍来,忙着打扫卧室,安插器具,又将些纸笔等物分送宝钗、迎春、宝玉等人。
宝玉将北静王所赠的念珠转赠黛玉。
黛玉却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他。
”遂掷而不取,宝玉只得收回。
2.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叙述正确的两项是()()
A. 元妃被恩准省亲,贾家上下处于一片热闹景象。
元妃见到亲人后十分欣喜,后又游幸园中,乃命传笔砚伺候,亲搦湘管,择其几处最喜者赐名,如大观园,潇湘馆等,又命宝玉及诸姐妹各题一匾一诗助兴。
之后执事太监便启奏时辰已到,元妃便与亲人们欣然告别。
B. 元妃省亲,让众姐妹各选一匾题一诗。
宝玉独占四首,宝玉作了三首,黛玉见他只少“杏帘在望”一首,就帮他作了,让宝玉抄袭,元妃看了喜之不尽,因此把山庄名改为“稻香村”。
C.李嬷嬷输了牌心情不好,到宝玉房内看到晴雯躺在炕上,见她来也不理一理就骂晴雯“哄宝玉…‘妆狐媚”“配小子”,晴雯气哭了。
宝玉赶过去也不好怎样,幸得凤姐路过劝走李嬷嬷。
D. 湘云叫宝玉二哥哥,“二”的咬字不准,读成“爱”,被黛玉调笑。
湘云说黛玉总不放人一点,专挑人的不好,说有一个黛玉是不敢挑毛病的,就是薛宝钗。
结果又惹黛玉犯妒意了。
E. 袭人决定让家里人给她赎身,于是便借赎身一事好好地规劝宝玉。
她要求宝玉:不管你真喜欢读书还是假喜欢读书,我都希望你至少在老爷和别人跟前摆出个喜欢读书的模样来……宝玉很想留住袭人,但他无法听从袭人的规劝。
三、简述题(100字左右)
1、王熙凤协理宁国府很快看出宁国府的诸种弊端,凤姐采用了一系列措施进行整顿,一次凤姐用“杀一儆百”方法惩罚一个迟到的仆人,请简述这个过程。
2、《红楼梦》第十九回黛玉与宝玉逗趣时,为什么要提到“暖香”“冷香”?简述当时情景。
3.贾瑞不听跛道人之言,正照风月宝鉴,一命呜呼。
简述王熙凤对贾瑞设计的相思局。
4.宝玉听说笑道:"这有何难,我荐一个人与你权理这一个月的事,管必妥当."贾珍忙问:"是谁?" 宝玉见座间还有许多亲友,不便明言,走至贾珍耳边说了两句.贾珍听了喜不自禁,连忙起身笑道:"果然安贴,如今就去."宝玉推荐的是谁?简述事情经过。
5.请简述王熙凤弄权图银的故事。
高三语文文科附加题练习二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
”
2、元宵宝钗黛玉
3、潇湘馆怡红院蘅芜苑
4、风月宝鉴
5、铁槛寺水月庵
6、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7、相思局铁槛寺机关算尽太聪明 8、王熙凤协理宁国府
二、选择题
1.CD ( C 黛玉给的荷包并未弄丢 D 是宝钗教宝玉改字)
2.BD (A元妃见到亲人后伤感落泪离开时洒泪而别C是袭人不是晴雯 E袭人没有决定让家人给她赎身为了留住袭人,宝玉表示听从规劝)
三、简述题
1、卯正二刻凤姐准时到宁国府,按名查点,发现一个人未到,马上命人传来此人,那人已是张惶愧惧。
凤姐说“本来要饶你,只是我头一次宽了,下次人就难管,不如现开发的好。
”顿时放下脸来,喝命带出去打二十板子,并革去她一个月银米。
大家这才知道凤姐厉害,众人再不敢偷闲,自此兢兢业业。
2、宝玉到黛玉房里去玩,闻到一股幽香是从黛玉袖中发出的,宝玉要看看袖里装着什么东西。
黛玉不让看并乘机说:“没有亲哥哥亲兄弟弄了花儿、朵儿、霜儿、雪儿替我炮制。
我有的是那些俗香罢了。
”并问宝玉:“我有奇香,你有暖香没有?”宝玉一时不理解这话的意思。
黛玉说:“蠢才!你有玉,人家就有金来配你,人家有‘冷香’,你就没有‘暖香’去配?”宝玉才听出黛玉话中讥讽味道来。
3.凤姐见贾瑞起淫心,假装会意,约贾瑞晚上到西边穿堂,把门锁上,让他受冻一晚,回家遭祖父贾代儒责罚。
但邪心未改。
凤姐又约贾瑞晚上到房后小过道子里那间空屋里等候,并让贾蓉、贾蔷去捉弄他。
贾瑞不知是计,羞得无地自容,吓得魂不附体,并给贾蓉、贾蔷各写了一张五十两欠契,还被泼了一桶尿粪。
回家后一病不起。
4.王熙凤。
秦可卿去世宁府上下十分悲伤,众人劝说贾珍商议如何料理丧事要紧。
贾珍正忧愁着,宝玉给他推荐了凤姐。
贾珍便向王夫人提出请凤姐来料理,但王夫人还有些担心,后听凤姐说得在理,便不作声。
宝玉见机就从贾珍手里接过对牌来,强递与凤姐了。
5.宁府送殡至铁槛寺,凤姐暂住馒头庵,老尼净虚托她摆平一事:长安府太爷的小舅子看中张财主的女儿金哥,但金哥已许配给守备的儿子,两家相争,打起了官司。
凤姐借机索要三千两银子,出手帮忙。
便通过关节暗地使长安节度云光逼婚。
守备不得已,接受了张家的退礼,但金哥却自缢了,守备之子也投水殉情。